景区导视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16

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現,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见证,展示着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北地区现有户部山街区、状元府街区、河下古镇街区、上板街街区、驸马巷街区、龙窝巷街区等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景区导视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景区导视系统设计论文 篇1:

文化类景区交互式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对文化类景区的特点和传统导视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交互式导视系统设计呈现出的交互形式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文化类景区的交互式导视系统设计策略。

关键词:文化类景区;交互式;导视系统设计

1 文化类景区中的导视系统设计

1.1 文化类景区开发与升级的必要性

不同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各有不同,有的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的景区则拥有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根据景区旅游资源配置的重点以及游客参观游览的目的,一般可将旅游景区分为文化类景区和自然风光类景区两类。文化类景区一般是指包含文化艺术、历史文物、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等要素的人文景观类景区。与自然风光类景区有所区别,文化类景区游客的主要游览目的并非单纯感受景区优美的风光景色,而是希望感受景区传递的情感及文化内涵。文化类景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历史遗址、博物馆、民族民俗景区,甚至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及社会资源都可以称之为文化类景区。

旅游的核心诉求就是体验与吸收文化。中国旅游研究院在2020年发布了一份国内旅游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有超过60%的游客参观游玩了博物馆、主题乐园、古镇等文化类景区,消费人次增长了近30%,文化旅游类消费显著增多,文化元素已然成为游客选择游玩去处的关键参考因素之一。文化类景区作为一种整合了当地文化景观资源、地方文化特性与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公共空间,承载着传递文化内涵、反映城市精神文明、满足旅游者对生活深层次追求的特殊作用,文化类景区的合理开发与优化,成了满足游客在游玩期间精神层面建设的关键要素。

1.2 文化类景区中导视系统设计的桎梏与突破

导视系统是通过较为直接的视觉方式对公共空间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以引导人流和物流有序进行活动的信息知识系统。导视系统作为物质载体,一方面具有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另一方面亦是区域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1]。导视系统内在的装饰与文化属性和文化类景区中突出传达的文化要素存在可以结合的内容,这要求文化类景区中的导视系统存在有别于其他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设计特征与原则。

文化类景区的导视系统在设计层面上,首先要考虑的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准确的指示与引导;其次作为公共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它应艺术、优雅、和谐地存在。文化类景区的导视系统应该做到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景区独有的文化资源、价值理念和所在城市的地方性文化特征进行调研、整合与创新,做到与环境和谐统一,重点突出景区的文化特征与历史脉络,提升整体区域形象,从而成为当地城市的文化名片。优秀的导视系统应该是难以察觉而又无处不在的,能否准确而不突兀地传递景区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了在设计层面上评判导视系统是否出色的重要标准。

但文化类景区中传统的导视系统发展至今,由于受到载体、材料以及表达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局限,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首先,诸多文化类景区的导视系统早期采用固定化、套路化的模板式设计形式,存在不同风格的景区共用相同的设计思路的情况,与所处景区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割裂感,无法使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产生沉浸式体验。其次,由于文化类景区经常出现修复、改建等升级措施,旧有的导视系统没能得到及时更新,经常出现导视系统显示的信息不准确,甚至出现偏差的现象,导致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失效。最后,一些文化类景区的导视标牌材料劣质,使用寿命过短,直接影响了景区整体环境的品质,让游客产生了负面的游覽情绪,而频繁更换导视牌也会增加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媒体终端不断更新进化,其平台运作模式与内容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断革新受众的信息接收与输入逻辑。许多景区也顺应这一趋势,对导视系统更新了表现形式,融入了交互设计的理念,形成了交互式导视系统,实现了从传统景区发展为融合新媒体元素的“智慧景区”的转变。旧有的传统导视系统一般固定安置在景区的各处,为用户提供较为零散、缺乏延续性的“点式”服务。这种形式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灵活性较差,容错率较低。而交互式导视系统在传统的文字图形组合式固定导视牌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新媒体元素,转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型导视系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灵活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持续性的“线式”服务,使游客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景区信息,丰富旅游体验。

2 文化类景区中交互式导视系统的交互形式

交互设计着重研究特定系统中用户的行为模式与逻辑,强调挖掘用户需求。交互设计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交互设计最核心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基于交互设计理念所形成的交互式导视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导视系统设计,更注重“人—系统—环境”之间交互形成的体系。其应用在文化类景区中,体现为关注导视系统设计作为系统本身,与文化类景区环境共同作用于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应用了交互式导视系统的文化类景区中“人—系统—环境”的交互体系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通过三对交互关系展示对旧有触点的解放与迁移。

2.1 人与系统的交互——服务综合化

交互式导视系统使得导视系统的形态与呈现形式发生变化,将人与导视系统的静态交互形式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动态数字化交互形式;用户接收处理信息的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交互式导视系统的系统形态包含有形的界面承载和线下服务的对接,同时更加依赖无处不在的数据对系统进行响应[2]。

这种接触点的转变突破了传统导视固定式服务的局限性,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为受众提供所需,解决问题,呈现出持续性服务的特征。在游前,交互式導视系统具有导览作用,可以为游客提供预览景区、预订门票、信息查询、解释游玩路线规划等售前服务;而在游中,则依附于移动端、固定可视化终端、体感互动数字化设备等新媒体,为游客提供全程无人的导览服务;在游后,游客可以进行反馈,景区管理者则可以对游客反馈的数据及景区管理部门提供的实时数据进行整理总结,优化服务体验,提升后期服务质量,为潜在的游客提供有效的参考,以扩大景区的影响力。

2.2 人与人的交互——服务线上化

交互式导视系统重塑了文化类景区中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对关系上。首先,在游客与游客之间,交互式导视系统打通了以往陌生游客间的关系壁垒,突破了游客间的通信阻碍,满足了新媒体时代游客的社交需求。山东省旅游局于2017年推出了“IUU旅行”交互式导视系统,在提供最基础的导视功能的基础上,还为游客提供了在游览景区内寻找同游伙伴、到指定景点拍照打卡并分享在“UU圈”、游玩后留下游记“手札”等功能。这让游客可以互相分享游玩的心情、感悟,解决了传统导视系统中游客间缺乏情感联结与互动的问题。其次,游客与管理人员由旧有的线下管理模式转变为线上与线下综合管理的模式,交互式导视系统的应用拓宽了信息数据的获取与展示渠道。游客使用交互式导视系统时,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能更好地分析游客的游览路线、游玩过程中对文化类景区的具体需求,这为后续的优化改进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最后,在游客与导览者之间,采用虚拟智能“导游”技术,由传统的线下跟随式讲解模式转变为线上随叫随到式的虚拟服务模式。“玩转故宫”小程序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将导游的形象虚拟化为“福大人”,可以随时解决游客的问题,这种充满趣味性的交互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虚拟形象的冰冷感。游客与管理人员、游客与游客、游客与导览者之间的关系,让交互式的导视系统成为整体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枢纽。

2.3 环境与系统的交互——信息及时反馈

传统导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且停留在固定信息的静态呈现阶段,是对已有信息数据的单向整理与堆叠,交互式导视系统是对传统导视系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扩展[2]。首先,在时间维度上,交互式导视系统更关注动态性的景区环境数据信息变化,可以通过信息可视化的形式对景区的环境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让管理者对景区的环境信息加以利用,分析不同时间节点上景区信息数据呈现的内在动因,从而体现景区生态在时间维度上所展现的作用。其次,在空间维度上,交互式导视系统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景区的整体环境进行数字化覆盖,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景区环境的全方位监测,从而使文化类景区中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更加灵活高效地提供服务,以实现人、系统、环境的闭环交互关系。华夏逸众与众多文化类景区合作,提供给景区数据平台的接口(见下图),借助交互式导视系统设计,可以做到对游客自身属性、行为、旅游景区或目的地的偏爱程度进行分析,促使景区对各项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向“智慧景区”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景区服务、管理、宣传的发展。

3 文化类景区中交互式导视系统的设计策略

谷歌的营销专家贝恩特.施密特(Bernd Schmitt)将用户体验分为五个维度,即思考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以评估交互式产品是否可以全方位满足用户的需求。文化类景区中的交互式导视系统设计也可以基于这五个维度,展示出自身有别于传统导视系统设计的设计策略。

3.1 强化感官体验

文化类景区有别于其他公共空间,能够为用户提供观赏性、体验感等附加价值,可以说文化类景区充斥着感性的元素,而导视系统作为指示方向、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则是理性的体现。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所产生的文化类景区的导视系统,则应成为感性与理性的链接,这要求文化类景区的导视系统设计也应与其他空间的导视系统设计不同,在传递其最基本的导向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等手段,不断强化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以延续及强化文化类景区自身独特的魅力,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3.2 传递文化情感

文化类景区作为景区中较为特别的一类,其景观陈列背后传递的精神、文化属性是它的核心精髓。如果说自然风光景区传递的是豪迈、奔放、较为直接的情感,那么文化类景区所传递的则是小家碧玉似的细腻的柔情,这种柔情需要借助外物慢慢体会。文化类景区中的交互式导视系统在辅助用户体会背后的情感方面,应起到一定作用,当用户在与导视系统产生交互行为时,随着导视系统对景点背后故事的重塑、补充与升华,用户可以完整地体会该景点所传递的精神层次上的感觉和情感创造。

3.3 扭转游客身份

随着传递信息的媒介平台的改变,受众的身份也面临重构,主要体现为受众脱离了原有的被动接受者的身份,可以更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与使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生产者单方面向消费者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多元对多元、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社会性集体互动过程。游客在游览文化类景区时,最基本的观光游览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而随着受众身份的重构,游客更希望获得较为主动的体验行为。因此,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交互式导视系统则应当辅助游客完成观光与体验的双重目的。交互式导视系统可以通过构建的景区临时社区、打卡分享的模式,促进游客观光游览主动化转变,以强化游客的体验感。

3.4 重塑文化元素

游客对关联体验的需求源于自我改进的潜意识和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渴望,通过抽象的情景感塑造获得一种沉浸感。文化类景区独特的文化属性使得其本身就有很多元素可以加以利用,可以作为关联的素材营造这种情景感。从景区中抽象出的一部分色彩、图形、符号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景区,交互式导视系统在表现层设计上,就可以合理运用这些元素,在游客的交互过程中通过对这些元素的重复性认知,对其进行处理、补充与重塑,从而产生与景区的强关联性。比较常见的景区吉祥物、景区特色景点的抽象化展示等都可以让游客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沉浸感,可以说是对行为体验中确立的体验模式的一种深化。

4 结语

文化类景区的高速发展使得其导视系统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催生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交互式导视系统。交互式系统设计脱离了传统导视系统固定式、单一式、纯功能性的特点,整合“人—系统—环境”三个触点,构建了一套全流程的服务系统,在展(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示导视的准确性特征的前提下,推动了文化类景区游玩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充分展示了文化类景区的文化内涵与积淀,实现了文化类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极大地加深了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对文化情感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童钰瑶.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4):49-54.

[2] 秦龙.基于体验视角的森林公园交互式导视设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84-188,192.

作者简介:金奎良(199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

崔华春(1974—),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

作者:金奎良 崔华春

景区导视系统设计论文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現,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见证,展示着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苏北地区现有户部山街区、状元府街区、河下古镇街区、上板街街区、驸马巷街区、龙窝巷街区等6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此外,还有回龙窝街区、盐河巷街区、兴盛街街区等近10个苏北古街区承扬传统文脉,在国家文化建设工程大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日益得到重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视系统设计在担任引导、说明、指示功能的基础上,在营造街区环境、突出街区特色、提升街区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凸显。
一、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现状

目前,苏北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导视系统设计方面未能实现建筑空间和文化载体的意义和价值的现象,大部分导视系统仅是城市公共导视系统的移植和堆砌,存在设计内涵空心化、风格形式杂乱、文化性和区域性缺失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苏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景观的质量,也给游人带来诸多不便。首先,街区导视系统缺乏对区域特质文化的容纳,浅显的追求导向基本功能的实现,设计的语言单一,设计内涵空心化,导视平台简单、生硬的置于街区空间之中,信息传达力不足,成为“环境填充物”。其次,导视系统设置上缺乏整体规划,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系统规范性弱,多种风格形式杂乱并存,造成凌乱的视觉效果,不仅无法正确表达地域形象,而且极易造成视觉识别困难,不利于受众获取有效信息。此外,让人忧虑的是,导视系统的设计不能融合街区的主题定位和文化定位,不同街区的特质不突出,以导视系统为媒介将受众感知和街区文脉融为一体的初衷成为泡影,街区底蕴文化流失严重。导视系统建设的滞后,导致街区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有效性传递的缺失,大大拉低了苏北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文化层次和商业档次。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引导下,有效挖掘区域文脉资源,构建具有街区特色的导视系统,是目前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苏北地区汇通四方的地理优势,使南北文化于此交流、融合、创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融合共生,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交辉发展,本地区由此成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起,蕴含大量有利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进行提取、凝练,融合街区导视系统进行整合设计,是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创新的可行性探索。
二、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特色

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传承的文化,蕴含着苏北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建立起了的朴素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体现着民间智慧的“集体意识”,是苏北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物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产物,是“文化的深层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植根于民俗集聚的苏北各历史文化街区之中,从视觉传达要素提取的角度,具有意象性的活态符号、寓意性的祥瑞纹样、装饰性的古朴色材等元素特征。

1.意象性的活态符号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形态具有意象表征,兼具了图像性和指示性的意象性活态化符号。图像性以图形符号为表征,具有直观象征性,以图形化来直接体现对象形态,如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沿用至今的剪纸、年画、花鸟字、门缨、过门笺、瓷刻等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代表性图腾和人物造型,或艺术风格可以直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本体;指示性以动态关联为表征,具有潜在引导性,引导人们的意识进行形象化地思索,通过街区活动中呈现的跑竹马、花船舞、柳琴戏、渔鼓旱船、祭彭祖、打铁花、锻铜技艺、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等舞蹈曲艺类、文学传说、传统技艺类、仪式习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动态关联,提取其中的故事情节、场景道具、叙事象征等意象符号。苏北地区位于江淮流域,融合南北文化特征,以粗犷和精致交融的独特图案风格,以及豪迈和细腻相融的特殊表意符号,以意象彰显的活态符号,通过形态化的特征表达其中的内涵,凭借图形特征让受众在理解符号含义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寓意性的祥瑞纹饰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纹饰元素突出,纹样含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韵味和祥瑞内涵,体现出当地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的理解。纹饰以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主,如门吊子是苏北传统年节门楣吉祥装饰物,吊子图纹表述和文字紧密相连,“福禄”门吊子中心花纹为蝙蝠和鹿图案,“荣华富贵”门吊子中心是在民间表富贵的牡丹花纹,“斗升三级” 门吊子中心花纹为梅花瓶上插三个箭头,梅花瓶寓意为“斗”,箭头寓意为“戟”,寓意步步高升。如纸塑狮子头,是传统苏北狮舞的面具,现多为挂在房内辟邪祈福饰品,在狮额顶有“莲”状花卉,眉间有桃花纹饰,狮口边有祥云点缀,狮头外轮廓有“花中套花”,衬以“螺旋纹”“如意纹”“卷草纹”等传统的吉祥纹饰,强调吉庆之意。同样,富有寓意的纹饰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饰、道具中也多有体现,如苏北服饰纹章丰富,且“以纹为贵”,图纹多带有吉祥寓意,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戏剧和舞蹈选段选取不同纹饰,庆婚中道具采用“鸳鸯同心”图样,贺寿中道具则采用“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纹饰。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纹饰源于区域生活、对应民俗寓意,具有典型的区域祥瑞纹饰特征。

3.装饰性的古朴色材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色彩和材质具有“色”、“材”象征符号,以古朴的色彩、材质为要素体现区域特征,在苏北文化背景下蕴含区域特殊含义。“色”、“材”元素不仅体现在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而且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类别中也多有体现。在苏北地区,颜色具有多元化和鲜艳度特征,配色契合阴阳五行的观念,具有中国古时的传统色彩观。在材质上,以纸、布、木、石、铁等古朴自然的材料和纹理,体现苏北朴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肌理质感。在苏北传说中,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门笺和爆竹一样,在除夕之日可以驱“年兽”,武器和重点就是其颜色。过门笺色彩单纯,颜色悦目,分为大红、粉红、黄、绿、蓝,有传统的排列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五蓝”。过门笺所挂皆为单数,每张一色,刻图后上贴金色铂纸图案,显出富丽堂皇景色。传统技艺类的蒲扇编制技艺,历史悠久,早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扇面上的肌理美轮美奂,按编织技法,有“平纹”、“斜纹”、“花纹”、“宽窄菱”不同纹理,宽窄变化、经纬交叉起伏,具备很强的材纹元素基因。色彩、材质在传统戏剧、舞蹈中的体现,多在人物妆容、戏剧脸谱、服装器具等方面,同样具有苏北代表性民间古朴色彩和材质属性。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彩古韵突出,材质细腻而不浮华,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是苏北传统审美意识的体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區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的创新发展,需要合理融入文化的元素以突显其特色。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视觉传达要素进行融合,在导视设计的视觉构成中融入具有苏北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对于传承苏北地域文化和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创新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的文化符号

历史文化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连接文化的时空脉络,赋予了历史文化街区精神文化的创新和延承的能力。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现苏北的社会生活,是生动的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符号不断更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个性延续,避免泛商业化式的衰退,甚至可以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提升中“激活”区域文化。从创新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从苏北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看,导视系统设计将视觉文化的当代特征直观植入历史文化街区,对其形象再设计、再创造。活态化的符号,寓意性的纹饰以及装饰性的色彩肌理,每项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以及属于元素本身的故事内涵和神秘感,通过与导视设计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导视系统与历史文化街区融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并且也可以让游人在查看导视的同时吸引他们去深入了解更多属于苏北区域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文化,让游人体验到更为浓烈的苏北区域文化氛围,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感,在获得导向信息的同时,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丰富街区导视系统内涵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中蕴含的精神与文化是导视系统设计最好的灵感与素材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的应用,为导视系统单调的服务功能增添了文化的传播和联系地区文化的纽带作用,为身处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人们提供了追求文化精神价值的直观条件。不仅让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具有专属的视觉风格与个性,还可以借助这一系统立体地展现城市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特色,进而强化人们的街区记忆,宣传推广特色苏北。

苏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可以通过导视系统设计中的细节要素来体现,优良的导视系统要让市民和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便捷舒适有效的视觉引领服务,更能从中体验更多的地域文化,让游人在设计细节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苏北历史文化街区文脉承扬的金字招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文脉特征和审美倾向都被浓缩进导视系统,其直观的导视元素可以成为地区文脉与街区文化的外部显现,造就了导视系统的另一个功能,即赋予文化,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意象,从而达到对苏北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殊性、差异化的塑造。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应用下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根据苏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归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应具备的三原则,即地域实用原则、文化传承原则和环境共生原则。

1.地域实用原则

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神秘感、天然感和质朴感。在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运用,要严格按照实用至上的原则进行,以符合地域环境和街区内容的文化元素语言,对建筑景观、交通线路进行信息传递,不能生硬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符号进行堆砌叠加。同时在导视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街区环境的协调,有序设计子系统,在实用有效导视的基础上,将文化要素和设计符号相结合。

2.文化传承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于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的发展具有导向的作用,非物质文脉是极其具有地域性代表的精神和文化的体现,是地域的象征和视觉识别标识。苏北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街区导视系统具有不同的影响,文化和设计进行融合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因标识性在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被引用和传递,促使苏北特质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被延续和传承。

3.环境共生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街区空间的公共设施。导视系统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街区整体环境的营造,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创新的共构,以保证指示信息在街区中和谐传递。导视系统设计的质感不仅体现在内涵的丰厚,更体现在环境的共融,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材料的应用,综合视觉风格定位,在整体视觉效果上考虑与街区环境的协调,增加环境的沉淀感,避免视觉混乱,为街区中的游人打造和谐舒适的视觉欣赏与体验。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探析历史文化街区构造风格和区域非物质文化内在机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创新导视系统,将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进行有效统一,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思考和探索彰显苏北文脉特质和历史文化街区魅力的可行性路径。

1.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符号,打造内涵化联想设计

在导视设计过程中,重构作为一种为地域文化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的重要创新设计方法和手段,将空间特征与地理和风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相联系,进行重新的设计和组合。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在对区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的前提下,采取概括、提炼、取舍等手法将非物质文化语言进行感悟和消化,以导视符号为基础,通过色彩、文字、图案等形象的视觉语言方式,成体系的传递出去。使之不仅要具备认知功能、引导功能,还应具备文化功能,从而有效的传递街区信息,呈现街区品牌形象,既能体现视觉上的“识别”功能,又可以达到文化上的“传达”效果。

导视系统的代表性视觉符号是“街区标识(LOGO)”图形,以此为例具有元素和符号重构示范性。街区标识是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具有概况性、象征性、直观性的特点,是以尽可能简约的语言符号展现尽可能丰富的视觉信息,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以苏北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回龙窝是典型的苏北传统民居旧建筑群,由清代延用至今,是彭城人“集体记忆”的载体。传说乾隆皇帝在城内微服私访,在巷子里转不出来只得原路返回,以此得名“回龙窝”。回龙窝街区内有城墙遗址、老南门,以及寄托居民精神生活的九莲庵遗址等代表性古建筑。在街区建筑山墙的墀头、影壁心、大门上方以及门两边多“福”、“寿”、“禄”纹饰或简单纹样的砖雕装饰,雕刻朴素,更显亲和力。在街区标识设计中,可以基于彭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香荷包的特殊造型,结合街区建筑多纹饰的特征,同时呼应街区标识性遗存九莲庵,提取象征彭城百姓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的精神的荷花要素,取其叶片挺拔、花瓣向上方舒展的形态,在凝练和简洁化的基础上,进行荷花元素由具象到抽象的设计演变,通过结合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导视图形,使其成为导视符号的文化特征。在形成街区标识的基础上,进行标识风格的延展和应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导视系统。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通过重构和创新,使独特性、历史性以及精神面上的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借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的意象性引导,创造出新的造型元素,打造系统性内涵设计,让游人和受众联想到相应的人文事物或唤起传统文脉的记忆。

2.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和导视体系,延展多层面融合设计

从导识系统的内在关系考量,导视载体的选材、色彩应做到风格统一、规范有序,导视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契合,需要从多层面进行建构。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内,构建统一的街区导视风格,在增强导视系统的功能发挥和视觉张力的同时,有利于营造出协调街区文化环境和风格氛围。

苏北地区由于地理、经济、战争等原因,具有“兼容并蓄”风格特征,如何在内涵交融的基础上凸显自身特色,需要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特质文化凝练提取的基础上,契合街区文脉历史和建筑风貌,从导视牌匾、导视形态、导视色调多层面进行体系化融合设计。以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邗沟入淮处的古末口,因运河而興,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在街区导视体系化建设中,应把握河下的河运古镇特征,取材街区传统传承的撕纸画和花船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辅以区域特有祥瑞方胜纹,设计街区导视标志。导视载体需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质造船技艺元素中的颜色、材质、机理,以厚重的质感,彰显文化的沉淀性。导视牌匾,需符合运河街区古朴特征,吸纳源于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木雕材质元素的特色之感。导视形态,结合街区明清建筑群风貌,可采用传统店铺的幌子造型,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风筝的特殊形态、颜色、纹饰,设计街区或商行相关的特殊图案。导视色调,综合整条街区房、街多采用青石灰、木质咖色系的色彩属性,以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色彩体系为参考,采用低彩度、不同明度的灰为基色,配以“五色观”中少量高彩度色。通过导视体系化和多层面的设计,河下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导视系统整体在协调的整体中又独具特色,从而避免导视系统“千街一面”的状况,有效推动街区导视系统的创新发展。

3.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和街区特色,构建景观化导视系统

从导视系统的外在关联探析,街区导识系统设计应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街区特征的内在关联,在注重导视标识美观特色的同时,做到与街区建筑、公共设计、周边环境的融合共生,协调统一。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中,审美愉悦等精神性消费是街区景观提供给游客的主要产品,在导视系统造型时,可结合公共艺术、雕塑艺术等,协同苏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要素和各具特色的街区建筑风格,将历史文化街区特质进行凸显,增加街区内部的艺术浓度,营造良好的街区文化氛围和审美意境,提升游客和受众的满意度。

导视系统造型相似于雕塑艺术或公共艺术,均具备外在性、可视性,而且文化精神蕴含其中。创新导视系统造型,使其景观化,产生与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相协调性,同时增强信息冲击力,呈现出立体可视性,信息传递的认知效果、传播速度有效提升,并且可以展现出语义特征,平衡指示功能和审美性。以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苏北的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秦末楚汉时期,后经南北朝、明清时期扩建而成,是徐州城市记忆的载体。但因多次洪水覆城,现存主要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全景导视图,是街区整体信息引导和对游人所处位置指示的图示载体,是空间位置坐标的数字化表达,通常位于街区的入口或显著位置,是导视系统的重要环节。在苏北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中,设计其全景导视图造型,可以提取街区内代表性建筑要素或体现建筑工艺的典型元素,取材街区中的崔焘故居上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楼、门楼、影壁建筑群,添加古民居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徐州特有的插花兽、山花、山云等工艺载体元素,并以此为基本型。在基本性的导视主图及相关导视信息设计上,在戏马台、三义庙、东坡祠、崔焘故居、李蟠状元府等重要景点位置,以剪纸的形式以标图表述相关传说和故事,增加街区的文化要素和人文氛围。此外,在外形边框辅以“寿字纹”、“双喜纹”等祥瑞纹饰,传递区域文化信息。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通过文化要素和建筑形态的融入,全景导视图和历史文化街区相得益彰,并成为街区内的独特景观。导视系统景观化后,形态风格和街区内的建筑群交相辉映,使游人产生地理认同感,有助于延展受众的街区体验意愿。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的汇集融合,凸显出苏北区域文脉和街区特色,让游人在街区休闲和观光时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好感,有利于更好的传承苏北特色历史文化,有利于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的内涵价值得以深度挖掘与延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在导视系统发展中得到创造性转化,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序传播和可持续承扬。在文化强国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苏北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思考,是对传统文化创新和设计应用发展共向路径的可行性探索。


〔参 考 文 献〕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佳琳.导识系统设计与受众认知方式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2.

〔3〕马大力.留住时代的符号,保护非遗项目的符号体系和传统元素刻不容缓〔J〕.纺织服装周刊,2014,(08):12-13.

〔4〕张丹丹,刘世声.西藏人文景区导向系统设计之探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22-125.

〔5〕韩添.黄山屯溪老街街区空间更新的形态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杨宇峤.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7〕胡旻.蜀文化视觉符号在成都景区导视系统中的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8〕杜艳.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5.

〔9〕罗君,李貌.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与景区环境相融合发展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04):36-39.

〔10〕刘卓,王柳.民俗藝术元素在非遗景区公共空间中的体验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6,(09):21-25.

〔11〕陈星.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江苏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12〕仇琛.历史文化街区导视图设计路径抉择研究——以苏北文化交融地徐州为例〔J〕.艺术百家,2017,(06):249-250.

〔13〕高雅.论地域文化特色在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中的传承与表现〔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14〕陈莉.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视觉风貌的整治与改进〔J〕.中国民族博览,2017,(08):180-181.

〔15〕金梦凡,黄周珑,于文龙.大运河文化语境下的淮安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J〕.设计,2017,(09):154-155.

〔16〕毛舒.视觉设计格式与文化内涵——以木心美术馆视觉引导系统设计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10):60-62.

〔17〕王栋,许圣奇.基于场所精神的徐州市回龙窝历史街区塑造研究〔J〕.工业建筑,2017,(12):47-50.

〔18〕欧萌.浅谈地域文化在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内在联系〔J〕.戏剧之家,2018,(29):133.

〔19〕丁奇,王珂.基于文化基因传承的北京首都核心区街道设计导则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04):25-33.

〔20〕杜晓宇.历史文化名镇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以暖泉古镇为例〔D〕.张家口: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

〔21〕周仁.江苏城市历史街区的特征及其更新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9.

〔22〕仇琛.基于区域文化的苏北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创新设计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9):267-270.

〔23〕高览之,诸葛阳.地域文化在屏山景区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10):89-91.

〔责任编辑:杨 赫〕

作者:仇琛

景区导视系统设计论文 篇3:

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旅游产业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各大旅游景点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能否在景点导视系统等软环境方面与之配套协调发展,让游客们进入景区后在不假借他人的帮助能够独立、高效地完成在景区内的各项活动,并能留下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已成为衡量某个景点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结合多年的行业经验,试图从设计原则、功能、方法等方面入手,对旅游景点导视设计进行人性化的思考与探索。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向国际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旅游景点设计中各种类型的导视系统随处可见,其主要目的是将不同类型的环境进行分流、指导、咨询和警示。常见的导视系统以图形和文字为主,为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促进我国旅游景点的快速发展,建设者们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人性化设计,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更优质的软环境。

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特点

导视系统起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导视设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该系统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导视在公共场所具有引导、指示、说明人们行为的作用,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公共信息系统。导视在旅游景点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指引方向,温馨提示、善意警示等;同时还兼有营造文化氛围、美化景区环境等辅助作用。导视的工作目标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的背景下仍然能高效获取准确的信息,并进行比较自由的活动。导视系统按其类别可划分为环境导示系统、营销导示系统、公益导示系统、办公导示系统和必备导示系统。旅游景区导视是旅游景点整体形象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人性化的设计在方便游客的同时,还能使旅游景点更具个性化魅力。

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功能定位

景点导视系统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独特之处,涵盖领域也很宽广,如指示牌、景点地图、景点设施标识等,因其环境的差异风格与功能也不尽相同。但功能、文化、审美是优秀导视设计必备的条件。本课题重点探究的是北海市涠洲岛旅游景区的环境导视系统部分,进行重点研究,笔者认为成熟的环境导视设计应具备如下三大功能:

1.信息传达功能

所谓传达功能也可理解为导向功能,就是识别、指向、说明、引导等功能,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以信息精准为衡量好坏标准。在环境中可以是多种形态存在,有视觉形式和非视觉形式(如听觉、触觉、嗅觉),它是导视系统中最基本最基本、广泛的功能。无论在何状况下都是最为重要的,在设计时更多侧重其国际化、精准性、持久性、系统性和强识别性的特征。

2.文化功能

导视系统既不是一个孤立的箭头文字,也不是一个语义独立的标志图腾,它是特定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环境导视系统设计中尤为突出,环境导视符号往往能够与环境特征共生共融,共同营造某种纯正的地域文化氛围,或独特的情境,并通过设计中的图形、色彩、造型、材质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对第一大功能“导视功能”的升华,也是区分环境地域特征的个性功能。个性也就是独特性、差异性,从文化定位上最为突出主题特征,不嫁接,不抄袭,不雷同,从语义上寻求文脉关系和文化认同感。

3.审美功能

环境导视设计的审美功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某种静态的定义。它是一种建立在全方位、多维度基础上的一种整体审美感受,在环境导视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一种记忆犹新的轻松感受,一种“诗意栖息地”的美感,不刻意,清新自然,诗意般的感觉,它是在前两者功能上的一种意境提升,一种最终的“印象”,它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品味与艺术格调,也集中折射出设计师视野的广度与艺术审美的深度。

基于上述观点,考查全国很多4A旅游景点(也包括北海涠洲岛)都同时暴露出环境导视系统设计信息传达功能弱,文化定位迷糊,审美感受缺乏等弊端。很多地方导视都没精准的信息,箭头方向、角度不对,距离表述不精准,基本信息缺乏。很多地方都没地图和当前所在位置,以及东西南北方位等基本信息,游客凭借景点导视很难舒适、准确无误的到达指定位置。环境导视设计时既没结合城市形象定位,也没能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譬如北海市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等文化资源优势,只是一味简单照搬其他城市符号,如音乐喷泉广场、城市雕塑等。视觉导视系统除了基本指示功能外没有任何文化和审美意味,很难从设计上看出与广西钦州、防城港、海南三亚、广东湛江等海边城市公园的差异来。

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人性化思考主要是指从设计原则的确立和设计方法的探析两方面都应该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作为立足点。景点导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每一位游客能在最有效时间内到达自己既定的目的地和完成自己在景区内想要完成的任务;并能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只有达到以上要求才能实现旅游景点导视的人性化设计。

1.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原则

为实现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人性化,设计人员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必须考虑以下原则:第一,信息对称原则。旅游景点导视设计的信息原则要求设计人员保持景区内信息沟通的安全性、准确性、便捷性和有效性;第二,形象一致原则。导视上的内容必须与景区内部的实际景象保持一致;第三,突出地域特色原则。即保持景点导视设计的地域文化基因的特色,提炼地域文化的独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形式;第四,无障碍设计原则。旅游景点导视针对的对象是所有游客,因此必须考虑各类不同人群的需求,照顾到各类人群的生理和心里感受,能使游客切身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2.旅游景点导视人性化设计方法

(1)优化可视性信息设计

导视在景点内的主要作用是传达某些特定的信息,设计人员必须保证导视的易识别性。导视图形、文字等视觉内容不能太过复杂、在形象、简洁、明了表达信息意图的基础上,保证游客能够在任何可视的区域内明白无误的理解导视上的具体信息,因此,导视通常要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此外,导视设计还应遵循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原则,同一景区内的导视图案从景区入口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当动线角度处于较大状态时,改变次数越少越好。最后,导视的比例、尺度也应该有合理的控制。无论是导视的外观尺寸还是内部图形文字的大小都应该与周围环境空间的大小保持协调。

(2)完善导视基本功能,突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

导视的主要功能是引导游客在景点内准确前行,导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實现景点信息的准确化、直接化和人性化。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不仅要保障导视的基本功能,还应该将导视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相结合。在进行导视造型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在坚持符合旅游景点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色和环境文化的特点,从根本上实现导视的基本功能;另外,设计人员还应该充分考虑导视图形和色彩之间的配合比,图形与色彩的搭配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使地方景区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最后,设计人员还应该高度重视导视的工艺设计。工艺设计要严格遵守方便性、安全性和抗破坏性等原则,综合考虑导视材料以及后期处理工作的经济投入。

(3)加强区域与文化性设计,注重导视、人、环境三者间协调关系

导视是旅游景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的对象是广大游客。旅游景点应该高度重视人、导视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三者在保持和谐共生、一致性的前提下,还应该不影响各自作用的发挥。导视设计既要满足游客使用的需求,又要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因此,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该加强区域与文化性设计,从根本上实现导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总之,导视设计在旅游景点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视设计人员应该在明确导视设计原理的前提下,了解目前旅游景点导致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解决措施,真正实现旅游景点导视的人性化设计。

(作者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2013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SK13YB183

课题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导向识别设计研究——以北海涠洲岛为例

作者简介:胡胜,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作者:胡胜

上一篇:学生学习音乐分析论文下一篇:文言文六步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