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26

能源是世界生存和延续的基本物质,更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根本保障,以及国家和企业运行和壮大的动力源泉。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始终处于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1:

浅谈煤炭企业的融资和风险

摘 要: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煤炭企业生产及发展的自身特点,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何安全有效地筹措资金是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解决煤炭企业融资问题,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我国煤炭企业目前的融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作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和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煤炭企业 融资渠道 风险防范

一、煤炭企业发展现状和企业资金困境

自2002年至2011年,我国GDP年增长率均在9%以上,煤炭资源消费量也以年均10.4%的幅度递增,自2001年至2011年,动力煤价格从每kgbn200元涨到900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1.9%,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相继组建了一批区域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安全生产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自2012年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钢铁、水泥、煤炭等多个行业经济下行,导致煤炭市场需求萎缩,同时煤炭进口大幅增长,直接导致煤炭价格下跌,(2015年12月份秦皇岛港煤炭(4500大卡-5800大动力煤平均价格为348.75元/吨企业效益严重下滑,煤企几乎全部深陷困境,煤炭大量积压,银行贷款无望,资金流严重短缺,矿井建设资金紧张,企业经营困难,从过去的“不差钱”和融资“不愁钱”,如今,资金链紧张,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煤企不看好,出现了融资难的不利局面由于受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能源企业连续爆发金融危机冲击,银行与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的介入持非常谨慎态度,部分银行还把煤企列入限制进入行业,有些对煤企的的贷款由鼓励转为只收不贷或提高利率,致使煤企融资成本急剧上升,融资渠道日益变窄,尤其是地方煤企和民营煤企外部融资更加困难,融资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煤炭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煤炭工业作为我国的能源基础,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使得煤炭企业的改革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煤炭资源整合,众多小煤矿兼停并转,煤炭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煤炭企业基础建设资金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煤炭企业做大做强。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煤炭企业的融资虽得到一定的改善,通过运作也可以从多种渠道融资,缓减煤炭企业需求资金的压力,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受制于相关的法规政策。随着国家加大对煤炭行业的管理力度,在煤炭企业开采过程中,国家制定并实施的有关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限制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经营煤炭企业的风险。另外,尽管监管力度加大,但煤炭行业的整体素质与产业集中度较低,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集中生产,这样的行业发展环境对企业的融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民间资本融进艰难。近年来,由于煤矿企业的盈利较高,很多生产规模较小的煤炭企业在面对资金来源困难和融资渠道狭窄等方面的问题时,矿主宁愿借比银行利率高几倍利息的民间高利贷来投资煤矿,也不愿让民间资本入股企业。同时国家为了安全生产开始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限制了民间资本进入煤炭生产领域。

3.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煤炭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制约,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等传统渠道,融进资本相对有限。煤炭企业由于经营风险较大,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融资较为困难,发行股票和债券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融资过程艰难。迫于资金需求压力,部分煤炭企业转向民间借贷,然而这种高利贷的融资方式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同时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的供应量增幅逐渐放缓,造成了银行对企业贷款额度的减少,即使银行发放了贷款,也会追加更为严格的利率上浮和存款比例等的诸多条件。随着存贷款利率的高位运行,银行给煤炭企业造成的融资成本(利息费用)的大幅上升,这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煤炭企业又难以通过其他渠道融进资本,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4.刚性资金需求的增长加剧了融资困难的局面。在煤炭企业的各个项目建设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对于大型的集团来说,在建项目由于受到行业限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有的资金市场全面紧缩的情况下,筹资工作难度极大。生产经营、安全保障等刚性资金需求稳步增长进一步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局面。

三、煤炭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

煤炭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银行贷款,既可以将自身的留存收益转为投资,缓减投资资金需求;也可以利用信誉展开赊销,降低流动资金的需求等。但受到自有资金和信誉的限制,往往融资能力有限。煤炭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

1.资产证券化融资。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企业所持有的资产,以原始资产作为担保,通过恰当合理的结构安排,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和销售的金融产品。从分析煤炭企业的情况来看,煤炭企业采矿权的收益具有稳定现金流收入并可预测的特点,且有良好的历史记录和资产信用表,方便煤炭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所以利用采矿权收益来组建企业的资金池,既能得到煤炭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同时也可以免去企业增加负债的担忧。

2.企业债券融资。煤炭企业基建周期长,规模大,投资回报率较低,需要长期占用资金,资金的使用成本高。债券融资能够筹集规模较大资金,且融资期限较长,非常适合煤炭企业进行基建和矿井改建方面的融资。

3.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段内,将资产出借给承租人的一种经济行为,通过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利用少量的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融资租赁的特点是:(1)企业不需要在短期内筹措大量的外汇资金;(2)可以绕过现有的贸易壁垒,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3)企业为进行融资租赁所筹措的资金,不以国家外债对待,同时可以享受其他国家的某些优惠政策。所以利用融资租赁进行煤炭企业的融资,可以在企业外汇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解决我国煤炭行业中运输和采掘设备落后的问题。

4.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以企业的项目作担保来融通长期资金。项目取得成功后贷款方便可正常收回本息;如果项目发生意外,贷款方就可以从项目相应的风险中争取一定的补偿,最终贷款方还要为该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其中的BOT项目融资可以很好地转移并分散项目风险,对减少政府的债务负担,加快本国基础设施的建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项目管理的经验,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各项目的建设与使用效率,便于项目的投资者灵活地安排资金与运用资金,以达到在其他的传统融资方式下不能实现的目标。从项目融资方式的优势可以看出,它是在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和建设中适合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一种合理融资方式。

四、完善煤炭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

恰当的融资结构就要求企业保持最佳资本结构,所谓最佳资本结构就是企业在恰当的财务风险条件下,保证企业预期的综合资本成本率最低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一个企业进行融资时,首先要计算好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并使资本成本处于较低的水平。如果债务资本所占比重较大,则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尽管可以降低,并使收益提高,却无形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煤炭企业需要充分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使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处于较为恰当的比例关系,避免在煤炭企业的经营困境中产生负债融资率高于权益资本收益率的情况,有效地控制融资风险。只有煤炭企业确定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使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保持恰当的水平,才能够使企业达到价值最大化。

五、结语

随着煤炭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大量的资金需求以及在融资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煤炭企业积极面对。煤炭企业只有正确对待目前的融资现状以及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拓宽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并对融资中各种风险做好防范措施,才能在融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焦东晓.煤炭企业发展中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及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4).

[2]房红.煤炭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问题探析[J].煤炭技术,2006(7).

作者:王忠平

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2:

浅析中国煤炭企业资源开发战略

能源是世界生存和延续的基本物质,更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根本保障,以及国家和企业运行和壮大的动力源泉。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始终处于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分析了中国能源结构及煤炭产业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国外资源开发、国内跨区域资源开发、所在区域资源开发与现有控制资源的开发四个方面对中国大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目标区域做出选择,最后对大型煤炭企业实施资源开发战略的具体政策措施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能源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国际化的大潮中,虽因各国产业背景呈现不同的结构特点,但随着国际市场和资源配置体系的逐渐统一,世界能源结构正日趋清晰和趋同,以争夺资源为核心的国家和市场竞争愈加尖锐,跨国公司已成为能源行业,尤其煤炭行业的垄断主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始终处于的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中国煤炭企业的主力——中国大型煤炭企业,肩负着国民经济能源稳定供给和持续安全的重任,以及保障我国行业竞争优势和产业升级的职责。作为资源型生产经营企业,如何选择和占有充足、经济的煤炭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如何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直接关系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煤炭资源分布和储量现状

煤炭资源分布概况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煤炭地质总储量中,按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为划分南北方的分界线,则北方(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苏北、鲁、皖北、豫西17个省,面积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2%)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93.5%,南方(西南、两湖、两广、海南和赣、浙、沪、闽14个省,面积4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8%)煤炭地质储量仅占6.5%。而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以南的煤炭资源又主要集中在云、贵、川三省,其煤炭地质储量占南方总储量的90%。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区域地质储量为9083.4亿吨,占全国的90.3%,而分布于太行山——雪峰山以西的为8747.85亿吨,占87.0%,尤其晋、陕、蒙三省(区)为6458.51亿吨,占64.2%。

煤炭储量分类明细 国土资源部根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对全国矿产资源储量进行了评估,将矿区、矿山储量按新分类套改,按新分类标准套改的煤炭资源储量到1999年底为10062.5亿吨,其中储量1778.70亿吨,基础储量3191.98吨,资源量6870.52亿吨。各大区资源分布情况见图2—3,各大资源区及各省市(区)资源量和储量总数见表3-3。

煤种和煤质特征我国煤炭资源不但数量较多,而且煤类齐全,但各煤类数量差异很大(图2-4),且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褐煤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和云南西南地区(占88%),无烟煤主要分布在晋陕蒙和西南区(占81.3%,其中山西和贵州两省就占70.3%),低变质煤则主要分布在晋北、陕北、蒙西和甘宁青新地区(占97%),气煤一贫瘦煤主要分布在山西、安徽、山东、河北和贵州。

煤炭工业整体特点及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以其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产业经营的特殊性,表现出较强的行业特点。

(1)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山西和陕西四省区占81.3%,造成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调的必然格局。运输成为制约煤炭企业经营的关键。

(2)生产力布局的分散性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煤炭企业26295个,平均年产5万吨左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4%。虽然国有煤炭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煤炭产量占总产量的72.83%,处于主体地位,但大型煤炭企业的产量仅占总产量的32%。

(3)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虽然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以其名优产品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全国煤炭行业整体质量差、档次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全国平均入选率仅达1/3左右。2002年,我国煤炭产量是澳大利亚的近4.82倍,但出口量澳大利亚却是我们的2.37倍,主要原因之一是产品质量与国际商品煤标准差距较大。

(4)技术手段的落后性 虽然我国个别大型煤炭企业已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水平,但目前,全国2万多座小煤矿,基本保持原始的生产方式,技术手段极其落后,全行业机械化程度仅达40%,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80%—100%的先进水平。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很难保障。土地、水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重大恶性事故频频发生。2003年,煤矿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工业生产的39.5%和41%,百万吨死亡率大大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平均水平。

(5)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资源采出率一般在50%左右,而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不到30%,有的仅为15%,被丢弃的资源绝大多数无法复采。据保守推算,我国每年因开采平均损耗煤炭资源50亿吨。同时,开采过程中采出大量的煤伴共生品,对其利用率非常低,这形成了另一种资源浪费。

(6)国有煤炭企业普遍包袱沉重 大多煤炭企业远离城市社区,多年来造成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和福利负担沉重,不良资产多、冗员多,企业改革改制成本较高。又因国家投入资本金不足,国有煤炭企业基本上是负债经营,本息负担沉重。1994年全国实施新税制后,煤炭经营按加工制造业征税,煤矿企业税负平均为14%,增加了5.85个百分点,另外,铁路和港口建设基金的额外负担,再加资源枯竭矿井不断增多,煤炭企业后续开采资源日趋紧张等等,使得国有煤炭企业包袱沉重,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7)煤炭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绝大部分煤炭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尽管许多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发展了一些非煤业务,但企业利润的90%都来源于煤炭。商品煤深加工比例较低,煤基产业链条在大多数企业内基本没有形成,煤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少,企业利润主要取决于原煤市场价格。

(8)产业组织结构开始优化 经过多年的整治,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生产力落后的劣势企业已退出市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相继建立,煤炭生产集中度已明显提高。当前全国前十位煤炭企业产量已占全国原煤产量的27%。神华、兖矿、中煤等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联合,煤基产业链条建设已初见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大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目标区域的选择

资源开发目标区域的选择,是中国大型煤炭企业实现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大决策,是企业规划实施的首要环节。明智与科学的抉择将决定企业在相当长时期的规划布局和竞争地位。针对不同的地域层面,必须采取适宜的开发策略,统筹兼顾、理性选择,以降低损耗和风险,提高综合效益和成功几率,确保企业战略发展的稳步推进。

国外资源开发 海外资源开发对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开发能力要求更高,尤其对于缺乏国际经营和异国资源开发经验的中国煤炭企业。应将开发的重点目标区域锁定于靠近目标市场或交通便利,资源赋存丰富、品质优良,并且综合开发环境相对简单和稳定的国家或地区。

选择这一跨国经营模式的企业,首先自身必须具备融通资金优势、产业技术优势或开发和运营的组织优势。在拥有完整产业价值链条的战略思路和管理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准确把握国际煤炭行业的基本动向、资源分布和市场格局,确定主要的战略资源区域和目的市场,有效建立可靠和经济可行的物流配置渠道。通过持续跟踪资源目标国的投资环境和行业动态,锁定具体优质资源和理想矿山,可以探索性进行一些先期相关合作或调研考察,收集资料、熟悉环境、增加认同,同时着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打通获取或开发煤炭资源的各个政治和法律环节,并谋划合理的切入方式,一旦时机成熟,优先占有目标资源,并能够迅速集结资源和力量实施开发。

国内跨区域资源开发对于大多数中国东部或存在资源接续问题的大型煤炭企业来讲,异地跨区域进行资源开发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和今后煤炭产业发展的重点。除西南地区和晋陕蒙地区开发强度较低外,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资源基本没有未被开发的优质资源,而且主要煤田已被一些大型煤炭企业所盘踞,开发强度较高。对于寻找资源接续和战略储备的大型煤炭企业来讲,应将跨区域资源开发的重点放在资源赋存良好、资源开发强度较低、属地开发能力不高且有较高经济开发价值的区域(如晋、陕、蒙、黔等地);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应适当考虑进驻相对边远的煤炭富足地区(如新、甘、宁等地),以抢先优势占据优良资源和做好战略储备。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应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到西部去投资和发展。晋、陕、蒙三地是我国煤炭资源的主要集中地,也是今后相当时期内煤炭资源开发竞争的主要竞技场,必须注意的是实施跨区域开发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跨区域经营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具备较强的投融资、项目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尤为关键的是拥有良好品牌形象和优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此支撑企业有效把握机遇获取充足的优良资源。

所在区域内资源开发我国大型煤炭企业主力产业所在区域,都是我国重点的煤田所在地。对于区域内的一些边角和零碎资源来讲,是较为适合中小企业开采的。但人为分割、掠夺和无序开采,严重干扰了大型煤炭企业的正常生产并搅乱了竞争秩序,极大地影响了大型煤炭企业的产业经营和持续发展。与跨国、跨区域开发资源不同,大型煤炭企业区域内的资源整合更多靠的是非纯市场性手段和资本运作的能力,实现企业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应将工作重点放在重组整合上,针对不同企业类型相应实施有效措施。

现有控制资源的开发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企业所控制区域内的煤炭资源是日趋减少和益加稀缺的。为鼓励企业保护性开发和有效利用煤炭资源,以减少和杜绝资源损失或破坏,国家已制定并正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和税收体系。作为我国煤炭行业的生力军和国家行业利益的主体,必须合理统筹国家、行业、区域和企业等四方利益,统筹长远发展、资源保护和市场选择等三者关系,统筹高效开采、残采回收和综合利用等三种方式的协调应用,选择和规划适宜企业自身需要的发展之路。对于现有控制资源,由于已经不存在资源方面的直接性竞争,作为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应将开发的重点放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上。即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对现有控制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改进技术工艺和加大协调措施,提高现有煤炭的开采效率和回收率;二是依托技术创新,通过煤炭产业加工链条延伸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对于长期高度依赖煤炭生产的煤炭企业,必须理性筹划和循序推进,通过战略合作和资本运营,借助或整合外部优势和资源,突破技术、人才和工艺等行业壁垒,推动企业的产业发展。尤其注意的是在新项目建设中,要高度强化产业的试验基地建设,以切实建立企业的研发体系、人才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进而逐步培育自有产业的综合优势和切实形成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中国煤炭企业开发战略政策与建议

抓住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机遇期,围绕发展这一主题,重新修订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规划,按照改革要有新思路、发展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充分利用发展的有利政策,找准定位,与国家的发展接轨,积极的实施资源开发战略,扩张企业的资源占有和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利用好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大型煤炭企业目前初步选定的目标区贵州、内蒙古、陕西都属于西部开发的范围,国家对于西部开发出台了《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应充分研究、利用好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积极争取国家在资源、资本金等方面给予进一步的支持,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利用地方政府寻求发展的热情,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实施跨地区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目前西部地区的政府发展的热情很高,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用好地方政府的这些优惠政策,尤其是地方财政、税收以及各种收费上的减免,土地、资源使用等方面的优惠等,并利用当地政府的发展的积极性,对煤炭开采提供更优惠的政策。

技术创新保持核心竞争力 实施资源开发战略,要走技术创新的路子,以技术创新,提升大型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型煤炭企业大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生产核心技术,具备了扩张的核心竞争力,要适应大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战略的需要,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走出一条集约式的发展道路。

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 实施跨地区资源开发战略,首先在目标地的企业组织机构设计上,就要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去设计,摆脱传统模式制约,以体制、机制创新,构筑现代企业的架构,多元持股、经营者股权、期权,薪酬改革、建立新的用工制度等等,以增强企业的活力。

延伸煤炭的产业链,实施煤电、煤化工等 实施资源开发战略,要研究煤炭产业链延伸的问题,现在最现实的就是发展坑口电站,在贵州结合西电东输工程,搞坑口电站是一条发展的路子,在内蒙古发展煤化工,从资源上有一定的优势,总之延伸煤炭产业链是发展方向。

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大型煤炭企业下一步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人才缺乏可能会制约大型煤炭企业实施资源开发战略,以及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急需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非常必要,是发展的需要。

作者:孙丽霞

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3:

供给侧改革下的煤炭企业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于煤炭的开采有着更大的需求,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国家加大了对于煤炭产业的发展力度,使得煤炭产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市场呈现出逐渐饱和的趋势。但近些年来,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变缓、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煤炭市场十分低迷,市场恶性竞争的案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这一产业的良性运转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本文以煤炭企业的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就如何实现煤炭企业的良性运转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煤炭企业;经营;可持续发展

引言:

现如今,煤炭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混乱……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炭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供给侧改革这一形式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道路。因此,煤炭企业必须从供给侧改革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加强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动;拓宽营销思路……从而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严格调控产能过剩问题

(一)淘汰落后产能

该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市场竞争与倒逼的机制,对于落后的产能,坚决进行淘汰。具体来说,对于开采方式单一、落后,旋工安全措施不完善,对于环境影响较大或者是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煤炭企业,要采用合并或者是兼并的方式,实现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二)严格控制煤炭总量

当前,煤炭市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供求结构失衡,煤炭产能过剩。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严格控制煤炭的开采量,从而实现供求结构的平衡。政府应当引导各个煤炭企业,把发展的重心从开采、生产规模的扩大化上,转变为结构的调整,质量的提升,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煤炭企业退出机制

要想实现煤炭产业的产能优化,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煤炭企业退出机制,使得落后的产能可以尽早的退出市场。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小型煤矿总数为五千余个,占全国煤矿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其创造的产能却十分有限,所以要想实现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仅仅依靠关闭小型煤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那些质量低、成本高、安全设施不完备、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国有煤矿企业入手,利用煤炭企业退出机制,使其退出市场竞争,从而有效解决产能过剩、供求结构失衡的问题。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拿出了l00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关闭以后,下岗员工的安置问题。总而言之,各级政府应当严格贯彻“去产能”的指导思想,利用煤炭企业退出机制,实现过剩产能的有效清理。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革

(一)产业转型找准切入点

近些年来,各个产煤地区的煤炭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其竞争力,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样一来,煤炭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是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给煤炭产业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煤炭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问题在于,国家的政策、转型的资金基础、社会市场、相关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储备,不能适应这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所以必须从这些因素逐一的入手,进行解决,才有可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但现实情况在于,各个企业恶性竞争,竞相争抢煤化工项目,却没有做到对于这一项目的准确定位以及全面规划,没有配备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缺乏完善的资金链条,设备机器安装不到位……这一系列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许多项目还没有完成,就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还使得企业陷入了亏损的泥沼。所以,煤炭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不应该片面的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大化,而是在做但全面、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下,配备专门的人才,安装先进的设备,给予充足的资金,从而进行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

(二)因地制宜找准结合点

各地的煤炭企业,受其所具有的生产规模、煤炭质量、运输距离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应当采取不同的经营与生产模式。煤炭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结合点,例如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开展煤化工、煤电或者是煤炭的深加工,要尽可能的扬长避短,避免机械化的借鉴别的企业的经验,最后反而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讲求效益找准盈亏点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决避免“走老路”这一情况的发生。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大科技研发、科学管理的投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除此之外,企业必须严格限制技术落后、市场需求饱和的产品的生产,不盲目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从而有效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四)拓展思路找准增长点

煤炭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不应该局限于煤化工产业、煤电产业以及煤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拓宽发展思路,寻求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可以利用建材、水泥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煤炭市场过剩产能的转移。再如,可以利用煤炭产业的发展条件,实现工业旅游、现代农业、物流运输等产业的发展。总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多种思路的发展,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现代煤炭产业链。

三、以高效生产清洁利用观念推动产需改革

(一)推动企业创新

煤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高效生产与清洁利用。所以企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人才,并且创新管理模式与生产模式,从而实现煤炭产品的清洁化与精细化。如此一来,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环保型产品,从而更加支持这一系列产品,所以企业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加强煤炭科技转化

煤炭的潜在价值,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企业可以加大对于其的发掘力度。例如,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研究井下气化技术、煤炭产品清洁燃烧技术、煤炭综合利用技术……一方面可以实现煤炭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煤炭企业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主体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认清市场的需求,明确自身的定位,然后共同致力于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张永华

上一篇: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下一篇:交通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