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网络化教学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实时性强、精确性高的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改进传统教学结构,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重要阶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研究论文 篇1: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式”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训资源的闲置与学生实训时间不充裕等矛盾日益突出,优化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已成为当务之急。“开放式”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以构建实训信息平台为前提,以开放式管理为基础,以推行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为宗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践行“开放式”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内实训基地 开放式 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必须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办好高职教育、培养合格高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主要载体,加快其建设、优化其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水平与完善其运行机制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增强竞争实力、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按主管部门不同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分块管理模式: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及运作由学校二级院系负责完成。二是集中管理模式:校内实训基地资源集中起来,作为独立的具有行政、教学、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职能的部门。三是分块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这三种管理模式在常规运行中不太重视“开放性”,都是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各实训室的受众面普遍较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实训基地“硬件”设备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具体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没有上新台阶。 (2)实训信息化管理滞后。三种管理模式都缺乏完善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训室运行相对独立,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发挥效能,部分实训资源闲置。(3)实训室开放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培训职能。一方面,传统管理模式大多是封闭式。实训中心主要是上课对内开放,缺乏共享意识,或者过于强调安全(设备和学生的安全)等,学生基本上课余不能自主实训。另一方面,学校对实训基地的运营开放力度不够,大多沒有与校外企业、行业合作运营。(4)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观念淡漠。传统管理模式大多是实训管理员全面负责,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学生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后,对职业教育和实训技能的理解有一定偏差,没有领悟到参与实训的重要性。加之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是“按照教学进度安排课堂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实训时间有限,但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课余自主实训的理念和习惯。(5)实训基地管理效率不高。由于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较少,以及管理人员精力不够、能力有限等,造成实训基地管理效率较低。而且长期以来实训基地管理建设不受重视,多数院校没有对实训管理师资队伍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培,安排出去参观、交流的机会更少。甚至部分二级院系领导认为实训管理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实训室的清洁卫生以及开门、关门、维修简单的实训设备和接待参观等日常工作。(6)考核制度不完善。多数院校对实训管理员基础性部分的考核主要看实训室利用率。由于实训管理员管理的实训室数量较多,因此考核完全能够达标。对实训管理员的奖励性绩效也没有根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制度不利于调动实训管理员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提高实训管理水平。

结合以上现状,通过走访辖区内4所高职院校,对近500名学生进一步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不够满意。主要反映的问题是:68.9%的学生不太清楚本专业实训室的数量、功能,对系部其他专业和外系的实训资源信息更是一无所知;70.2%的学生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开放性不强;74.6%的学生认为课堂实训时间并不充裕;80.6%的学生对“现行课余学习的方式”回答都是依赖图书馆;88.6%的学生希望课余能在实训室自主实训;70.8%的学生希望能够参与自主管理实训基地。同时,在与10名教师的访谈中得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就是应该“多泡实训室”,并认为从某种角度讲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比图书馆的开放更有必要性。

二、“开放式”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的内涵与构建的意义

“开放式”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就是搭建“开放式”管理平台,将实训信息对专业、对系部、对学校师生、对社会公开,将实训资源、实训项目、实训流程、实训时间实行全面开放;同时,让学生成为实训室的主人,人人参与实训管理、课余在实训室自主学习(实训演练)。

目前,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大多先进且落实到位。有关专家认为,高职实训项目比较简单、流程规范;学生是实训的主体,校内实训对高职学生来说不是认知,而应是反复训练,因此,主张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学生可以自主实训。如果在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推行“开放式”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就能够切实解决上面所述三种管理模式在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到实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终极目标。

1.有利于提高实训资源利用率。“开放式”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训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减少建设成本,还能避免实训资源闲置,直接提高实训资源利用率,解决学生实训时间不充裕的问题,从而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培养、培训功能。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是“一箭双雕”。传统管理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纯属学习者、被管理者,主人翁意识不强,实训中心管理服务工作被动。而“开放式”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整合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的角色从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被动练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3.有利于提高实训管理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开放的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化解管理人员紧缺的矛盾。实训管理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日常事务的管理与各项制度的落实,从而把实训管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钻研实训教学和实训科研,为实训基地实现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三、搭建“开放式”实训管理平台,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优化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加强学生校内实训技能训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搭建实训信息平台,实施“开放式”管理。实训信息平台是师生了解实训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实训信息平台师生可以了解校内实训资源可开展的实训项目、实训流程、实训室使用情况等。搭建实训信息平台应落实以下事宜:(1)由实训管理部门出面牵头,优化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成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控制中心”来负责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同时细化“实训控制中心”的职责。(2)建设由“实训控制中心”统一管理的共享型实训基地管理网络数据平台,完善实训基地资源信息库。师生可以通过实训信息平台了解校内实训资源能够完成的实训项目,以及实训项目的培养目标、所需知识储备和实训室使用情况。在实训信息平台,学生可以与实训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另外,“实训控制中心”可利用实训信息平台根据学生的实训需求及时调整实训项目。(3)强化开放意识,制定配套的运行管理制度。开放是指针对全校及校外网上预约开放,针对系部完全开放。师生统一认识,全面开放实训教学:一是扩大开放对象(系内、系外和校外)和开放时间,二是开放实训流程。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不再受时间、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可以随时进入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的模式中。同时,开放实训流程打破了常规的实训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4)不断完善“开放式”实训平台信息(如设置知识链接或者新思路等窗口),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共同交流、探讨,提高设备和师资的共享程度。(5)研究制定系部之间、校企之间实训的资金统筹办法。根据实训项目开展或生产过程中的耗材情况等制订长效的资金统筹办法。

2.积极引导学生尽早适应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实训室实行全天开放后,实训管理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实训场所、自主维护实训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主动协助任课教师开展实训,并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课余随时可以在没课的实训室自主学习、演练,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实训管理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最高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步:各院系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做好引导与协调工作。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安排全系新同学分组参观系部实训中心。由实训教研室全体教师带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学生)给新同学介绍“高职学生实训的重要性、加强实训训练是实训技能提高的重要前提、实训中心所有实训室全天开放、同学们就是实训室的主人”等内容。同时,强调大学课堂是开放的,实训资源是可以共享的。这样一来,让每一位新同学加强对实训重要性的认识,为他们尽早适应“开放式”管理模式、进入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状态奠定基础。

第二步:新生开课后,在辅导员的协助下各班及时成立自主管理小组(又称自主学习兴趣小组),落实小组负责人。结合专业与相关课程等按班级对应负责某实训室,并按班级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如图所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一方面按照班级对应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包括该实训室的环境、设备、安全、开放、创业、文化建设和调查反馈等方面,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另一方面,还要课后(正常上课和自主学习后)完成常规的管理,如在实训日志如实记录实训情况,整理用物、环境清洁,发现异常做好登记并及时汇报等。

第三步:成立系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各班对应管理小组组长组成,如图所示)。系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及下设小组都有相应的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实行会长与组长负责制)。

第四步:横向落实系部其他部门(如学风部、宣传部、纪检部、清洁部)督察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工作。

3.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自学校搭建实训信息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实施开放管理后,各院系必须及时成立实训中心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并根据不同专业合理制定自主管理制度与学习方案,做到自主管理与课余开放相结合、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自主管理与创业相结合、自主管理与职场氛围建设相结合,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实训)的校园氛围。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践行“开放式”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模式,一方面,实训基地利用率会直线上升;另一方面,师生满意度、学生实训技能也会明显提高。这一模式紧跟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切实解决了实训资源闲置与学生实训时间不充裕的矛盾,有利于校企合作,对建立起现代学徒制至关重要,对培养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裕康,罗维平.创新实验室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

[2]赵艳平,马利平.高职院校实训资源共享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

[3]张泽奎.基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5).

[4]袁翠.借鑒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5]王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资源流程式管理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

[6]李莉.社区康复实训中心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3).

作者:肖建英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研究论文 篇2:

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设计

摘要:网络化教学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实时性强、精确性高的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改进传统教学结构,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重要阶段。分析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和课堂教学系统组成,概括训练系统的四大要素并构建训练系统模型,以该模型为支撑,从不同方面通过技术给参训者创造更智慧化的训练场地,进行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设计,并以钳工技能训练中钻孔操作为例设计训练资源案例,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提高训练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训练流程;训练资源

职业院校的实训类课程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门专业课程,项目强调实战为主,理论指导为辅,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训室或者车间教学是实现学生技能习得的主渠道,其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实训类课程在目前的技能训练过程中,还存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训练方式相对陈旧、训练资源匮乏等问题,很难跟得上新时代的进步。笔者认为,考虑到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特点,分析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和课堂教学系统组成,概括训练系统的四大要素并构建训练系统模型,以该训练系统模型为支撑,进行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设计,并以钳工技能训练为例,加深学生对操作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实训类课程现状研究

职业院校的实训类课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训室或者车间进行,注重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侧重于操作技能的习得,强调项目实战为主,并且与理论课程相比更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技能训练模式上,有学者指出职校技能训练课,在训练前精心设计,在训练活动中精心示范、耐心地给予及时指导,在训练活动后进行详细的验证和技能比赛[1]。在实训类课程技能训练的训练策略上,有学者指出,为了提高中职院校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贯彻技能训练的方法,安排训练课程的内容[2]。另外,有学者指出,在技能实训过程中,教师把所有的训练任务时间都安排在学生的车间训练上,就切槽这个案例来说,在进行新课题之前,实训教师先给学生分析沟槽的结构特点和应用,再具体分析沟槽车削的整个加工过程,使学习者对车削沟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再将技能训练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具体讲解,根据前面的讲解,再组织学生看老师按步骤精准示范沟槽的车削,边示范边再次讲解在操作中的每一步需要注意的事项[3]。按照此训练流程实施,还是会存在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在看完整个技能操作的流程后会处于懵懂状态,不敢真正去动手操作,实训教师需要对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重复讲解示范。实训类课程在训练过程中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以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活动的目标[4]。由于实训类课程的操作任务量大,程序比较复杂,基本都需要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或示范完毕后再由学生操作[5]。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在实训类课程的实际技能训练中,会存在因项目训练过程中耗材的有限性,采用多人使用一套器械增加演示减少训练次数的方法,从而使很多学生不能通过反复地训练真正达到目标的掌握;还会因训练项目本身有一定的风险,再加上高职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难集中,不愿动手操作,使训练的安全风险再次增大,部分项目难以进行[6]。

综上所述,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实训类课程技能训练中的方式、方法,并指出了在技能训练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但目前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实训类课程技能训练的现状调查和实践应用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在不断地加强,我们应将教育与当前所处的网络化教学环境相融合,更加注重运用新的技术去给学生创造更智慧化的训练场地,辅助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二、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构建

在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中,其培养成果是一个学生到职业人的变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创新。面对教育功能的演进需求,应有效利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的新技术去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根据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特点,提出针对职业院校的训练系统模型,从不同方面通过技术为参训者创造更智慧化的训练场地,促进参训者技能的习得。

(一)课堂要素与结构

课堂往往以结构的形式表达其教学的简洁性和概括性说明,结构是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7]。根据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和素材的三大要素,从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角度有学者提出了“四要素”的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8],如图1所示。

在当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以课本为主,还有网络多媒体、丰富的学习资源、多种技术的支持、学习终端的选择。我们今天的教和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元素如何有效的组合是实现高效学习的过程。通过对以上课堂教学系统的要素与结构的分析,结合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专业训练特点,笔者根据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和升級,将训练系统分为训练者、参训者、训练资源、训练环境等四大要素。

(二)系统模型及要素分析

系统科学通常把系统定义为: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9]。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而在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中,形成了一个闭环的以“参训者为中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训练者、参训者、训练资源、训练环境等四个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环环相扣,决定着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了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1.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实训类课程训练系统模型中,教师转变为技能指导过程中的训练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技能内化的参训者;训练资源是以训练指导书为核心,能够巩固、深化、拓展技能目标要求的相关训练内容;训练环境是由教学媒体的线上和线下媒体所构成。训练者与参训者之间是互相“引导—反馈”的关系,训练者为参训者设计、提供相应的训练资源。训练资源在训练环境中不再像只用训练指导书那样,按部就班地从第一章第一个任务开始,按线性、顺序的方式练习,而是根据参训者的训练情况提供自主探究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训练环境作为训练者的技能训练工具,既能够辅助训练者呈现资源,又能促进参训者对训练资源的个性化学习,使信息在训练者、参训者、训练环境不再是单向间的交互传输,而是双向乃至多向互动,从而在网络化训练环境下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2.各要素分类及代表类型之间的关系

参训者按角色分为参训学生和同伴。在训练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交叉组合,实现生生之间的协作探究、交流共享,共同解决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训练者按角色分为指导人员和辅助人员。一方面,职业院校更加注重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对于教师也更加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大力建设“双职称型”“双素质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训练过程中的辅助教师,起到“老带新”的作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训练环境按线上线下分为MOOC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和实训室、车间。一方面,线上环境的MOOC平台、智能移动终端支持把训练资源发送给学生,避免学生错过实训内容,学生通过QQ 、邮件、微信等移动终端及时对存在疑惑的技能点进行交流讨论和相互传送训练参考资料,利用仿真软件模拟训练场景,熟悉技能操作,师生间可进行实时交流,及时了解目前存在问题,加以调整;教师可通过录屏软件录制相关的训练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控制微视频的暂停、倒退和重放。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训室或者车间进行实地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摄像机、触碰一体机等设备辅助训练,将学生操作过程实时记录并通过触摸一体机展现出来,实现过程直播,明确问题所在。

训练资源按实训类课程的专业特点分为基本理论资源、实践经验资源、综合技能资源。基本理论资源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原理、思想等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训练清单、PPT等基本理论资源创设训练情境,设计训练内容呈现形式,促进学生对训练步骤及基本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实践经验资源主要涉及为完成训练步骤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案例库、微视频、优秀作品等,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训练步骤。综合技能训练资源以基本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资源为基础,在整个技能训练过程中,建立软件模拟训练流程、虚拟仿真训练环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文件、企业案例库等,使参训者能够深入体会企业岗位的临场情境,促进技能的习得。

三、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

实训类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安全操作事项,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依据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图,进行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设计,顶层是指在训练之前先进行训练前端分析,了解基本的情况,中间层是具体的训练流程,底层是网络化训练环境用来支撑整个训练的流程具体,如图3所示。

(一)训练前端分析

在实训类课程技能操作中,无论训练者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训练,都需遵循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对参训者特征和训练内容进行分析,设计相关的训练资源并选择合适的训练环境,根据前期的分析和设计,然后进行实施相关的训练流程。

1.参训者特征分析

参训者在实训类课程训练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一门课程的效果如何与训练者对参训者的了解有很大关系。在训练前需了解参训者的学习基础;技能掌握程度;对信息的加工、储存、提取能力;学习动机等。例如,在“金工实习”课的钳工技能训练中,专业和年级的不同,技能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可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对于先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的学生,教师会从基本概念、原理到工具的使用、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在中职有学习过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会联系旧知识,有利于在新任务中的操作。对于部分技能掌握比较熟练的学生,可综合技能训练,不断提升技能的习得。

2.训练内容分析

在实训类课程中,同一工种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钳工技能操作可分为装配钳工、机修钳工、工具钳工,根据参训者特征分析,训练者需设计各个阶段的训练任务,明确规定训练内容的范围和深度,选择合适的资源和环境。在钳工技能操作的装备钳工部分,主要从事工件的加工、机器设备的装配等,要求学生掌握划线、锉削、锯削、矫正与校直、钻孔等基本操作技能,在进行此任务时,训练者根据学生已有的掌握情况明确哪些内容需深层次内化,选择合适的相关训练资源和环境,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佳化。

3.训练资源设计

依据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训练资源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基本理论资源,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二是实践经验资源,侧重实践技能标准操作的流程演示;三是综合技能资源,注重模拟技能训练流程、仿真训练。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同一工种或者不同工种,需根据主题任务进行设计选择相关训练资源,例如在钳工技能操作的装配钳工部分,可通过基本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资源来为参训者创设训练情境,呈现训练内容,促进参训者对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不断熟悉技能训练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模拟仿真软件来進行此任务的训练。

4.训练环境设计

训练环境的设计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也尤为重要。训练环境按线上线下分为MOOC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和实训室、车间。参训者通过智能终端进行在线学习,QQ、微信、群共享的方式及时对疑惑进行交流讨论,以及线下的技能训练的实践场所进行具体的操作的过程,包括实训室、车间等。网络化教学环境和实际场地是为参训者提供训练资源的保证,不同的训练任务所应用的场地不同,运用的设备也不同,需根据训练任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在训练过程中可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通过摄像机、触碰一体机等设备辅助训练,将学生操作过程实时记录并通过触摸一体机展现出来,实现过程直播,明确问题所在。

(二)训练流程

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将沿着以下流程进行:任务导练——资源助练——发现问题——实物演练——协作探究——精准示范——问题解决——积累经验——上传作品——技能考评。

在每周上实训课之前,训练者需将下一节的实训任务及资源通过智能设备提前上传到平台或者移动终端上供参训者学习,通过训练清单、案例库、微视频等了解实训设备特点,理清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到提前让参训者能够基本熟悉训练的技能操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能够在去车间、实训室训练时带着问题去听、去看,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训练前已经对训练步骤、注意事项等有一定的了解,训练者将基本知识可以简单带过,例如钳工的加工特点、常用设备工具等,训练者需针对具体的任务边讲解边演示,强调注意事项和先前参训者经常出现的问题,使参训者引起重视。参训者根据训练者的示范明确问题所在,进行实物设备操作,掌握操作步骤,识记注意事项。协作探究主要是指小组合作训练,当出现问题时参训者一般先会寻求同伴的帮助,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示范或者实训车间放置显示器直接查看先前发送的训练资源先进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训练者会再次组织大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精准示范,解决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参训者在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训者在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任务后需上交作品,技能考评是指考核参训者的技能掌握情况,检测目前参训者是否达到了标准,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训练者进行反思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参训者的技能水平。

(三)网络化训练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我们应将教育与当前所处的网络化训练环境相融合,在网络化训练环境下通过软硬件设施和资源来不断的完善和支撑实训类课程的训练流程,把新技术作为促进参训者在技能训练中自主训练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以及情感体验和内化的工具。

四、训练资源设计案例

训练资源在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笔者以职业院校汽师班本科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金工实习”课程“钳工”实训模块中钻孔操作为主要内容,设计相关资源案例,提高训练效果。

(一)参训者

在设计资源案例之前,笔者全程跟从本专业学生一起参与训练,通过观察与课后交流,对他们的学习基础、技能掌握程度、认知能力等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调查分析,为资源的案例设计提供依据。通过与参训者之间的观察和交流,发现参训者是本专业专门选出的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并且在中职学习过钳工的相关内容,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会联系旧知识,但是部分动作操作不规范,操作的熟练度有待加强,尤其在使用钻床进行孔加工操作时,因操作不当出现卡槽现象频繁。

(二)训练内容

钻孔主要是用钻头在工件上进行孔加工的一种加工方式,其操作要点是要合理的装夹工件、合理选择切削速度、规范操作机床。钻孔的操作是在钳工实训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存在一定风险性的训练内容,因此选择钻孔操作这一技能点进行操作技能资源案例设计。

(三)训练资源

在本次实训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实训教师技能操作前采用口头叙述一些理论知识,再集中去边示范边操作,讲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项,人数较多,部分学生不能全程看见教师的操作步骤,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便开始做自己的事情,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出现因操作不规范,频繁出现卡槽现象,需要实训教师重复解决相同问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在钳工技能操作的钻孔部分,可通过实践经验资源来为参训者创设训练情境,呈现训练内容,促进参训者对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不断熟悉技能训练步骤,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操作质量。为更加完善地实现训练流程,资源的收集制作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仍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对于实践经验资源的收集制作,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可通过拍照和录制相关视频作为资源素材的一部分,在拍摄过程中需找好角度,根据要点部分给予特写镜头,收集训练中的易错点等进行拍摄编辑或者从网络平台选取与技能点相关的资源。

在微视频素材选取的过程中,需根据任务要求,围绕钳工技能操作中钻孔操作要点,采集编辑成相关的资源,笔者根据实践观察从微视频素材中选取三方面内容进行设计,分为示范指导、钻孔操作、完成作品。例如,在示范指导方面的拍摄内容,在视频录制中要保证画面的清晰度,不能采用滤镜,给予特写镜头,明确突出在训练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手应该怎么握设备,眼睛看哪里,这些细小的方面往往在演示操作中学生注意不到,在亲自动手操作时实训教师便会发现问题所在进行指导,这时便可选取此部分内容作为素材;在钻孔操作方面,在操作时要佩戴防护眼镜、安全帽,避免材料杂物飞出伤害到眼睛,头发卷进等,可以观察到学生在操作时会将实训教师讲过的注意事项遗忘掉,选取此部分内容作为注意事项中的一部分,警示学生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在完成作品方面,注意拍摄的角度,将作品的立体感重现出来,给予参训者一种深入的画面感。技能训练过程中,微视频资源编辑后不仅能留给其他实训教师借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先查看微训练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加深学生对技能要点的认知。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加强,网络化教学环境下如何构建针对职业院校实训类课程的一个实时性强、精确性高的训练系统模型,改进传统教学结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本文提出的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系统模型,通过分析实训类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和课堂教学系统结构,结合实训类课程的训练特点,构建一个能够表征不同训练类型采用不同的训练资源和环境,并基于该模型进行有效的技能训练,提高参训者的技能水平,以满足网络化学习环境下高精准的技能服务需求。目前,该模型的研究只是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优化,将该模型应用到实际训练中进行试验,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

[1]吴海燕.中职生的技能训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3):19-21.

[2]陈伟明.翻转课堂在车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21):322-324.

[3]吴卫荣,丁慎平,王寿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自动化生产线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3):26-28.

[4]马海娇.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模型的设计与应用[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

[5]丁万霞,代礼前.高职专业技能模拟训练系统设计方案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16(15):203-204.

[6]张朝珍,束华娜.论超越表层结构的翻转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1):45-50.

[7]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8.

[8]何克抗.《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主要缺陷与不足——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七[J].开放教育研究,2017, 23(6):27-35.

[9]汪时冲,方海光,张鸽,等.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2):25-32.

(责任编辑:刘东菊)

作者:陈平 刘光然 刘明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研究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初探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中高职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关系到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本文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要求思考点,探讨了高职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作为突出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展现专业特色的培养基地的重要性提出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的几种分类模式,从而有效推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合理的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需求;管理模式

一、高职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会议报告明确指出:需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解读最新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得知,高职院校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则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它的构建从根本上关系到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打造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进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提升社会信心。

二、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要求

当前社会不断发展,面对社会对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教育不仅仅只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在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也丝毫不能松懈。利用学校优秀的师资条件,再配以完备的实践资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一)、素质培养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大都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进行,一般的公共基础课,例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基本上面向的是全院学生,这一类课程所需要的实训室为公共实训室,如计算机机房、语音室等等,它们对实训设备的专业性要求不高,但应用量较大,使用率较高,对于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专业技能的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项人才的重要场所,除了教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要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设置特色化的教学内容,专业实训室则极大的满足了这一点。通常所说的专业实训室,都是在校园内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安排,由专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课程实训需求,通过整合资源或者购置设备,建立实验型实训环境,比如计算机专业的J2EE与软件工程实训室、Linux实训室;电子或通信专业的单片机及EDA技术实训室;艺术类专业的雕塑室;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客房实训室等等,满足了简单化操作的需求。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高职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有效的融入企业,真正成为一个职业人。生产性实训基地旨在利用学校丰富的场地及设备资源,和企业雄厚的资本基础、实践人才相结合,由企业派出工作人员,他们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实训基地的老师,在校内建设一条真正的生产工作线,让学生零距离的参与实际工作。

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模式

依据上述论述的高职学生课程开设方式的不同和能力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类。

(一)、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是将实习实训基地划分为单一的部门,比如学校的实训部门,这类实训室虽规模大使用频繁,但涉及专业较集中,在不同的专业中可交叉使用,一般是针对公共实训室采用的。

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势包括:其一能够实现全校实训资源的集中管理;其二是能够针对性的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所落实的任务比较简单,不会形成浪费现象;其三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尤其是在开展培训以及技能鉴定等方面效果更明显;其四是实训中心的责任明确,如果期间发生问题不会出现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其五是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实习实训能够处于标准化与科学化管理。缺点是该模式下实习实训教学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可能会导致实习实训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出现脱轨现象。

(二)、分散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模式是将不同的实训基地划归不同的管理部门,针对不同专业建立的专业实训室,各专业间不存在交叉使用,为避免管理中出现的混乱,通常采用分散管理模式,按照专业来划分到各学院、各系部之中,再进行小范围的集中管理。

分散管理模式的优点包括:其一是针对不同专业能够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模式相互结合,有利于细化专业实训内容;其二是从教师角度出发,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习教师进行指导;其三是有专业教师保驾护航,有利于实习实训资源的及时更新,节省时间成本。缺点是在这种模式下,各系部主任不仅要管理好理论教学、科研内容,还需要管理实习实训教学,可能会因工作无法平衡而出现管理漏洞,且分散管理的各个专业实训室组织管理机构规模不大,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长此久往还可能导致实训指导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出现矛盾。

(三)、校企合作管理

众所周知,当前时代不断发展,社会需要高素养、高水平的人才,而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实训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内的一个标志性举措就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明确双方职责,制定共同目标。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承担着教学实践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有来自于企业的生产压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优点包括:一是将实践教学与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实投入工作中,提升其操作技能;二是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有生产场地和设备,又能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利用优质价廉的劳动力资源节约了生产成本。缺点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生产工艺、设备的不断更新,学校要实时更进实训设备和实践内容,以配合企业的生产需要,而企业则要承担产品完成率的风险。

四、结语

高职院校如何在校內建立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应该充分考虑现有的资源,综合生源、师资、设备、可投入资金等条件,设定明确的目标,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都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优化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通过合理的机构设置,完善的管理体制,结合坚实的理论基础,定能发挥它在教学、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强大作用,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及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成波.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4,05:187-188.

[2]沈红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7,04

[3]张泽奎.基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83-85.

[4]肖兴达,赵辉.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模式探索——以开封大学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13,02:56-58.

作者:彭晓晶

上一篇:分层技术下计算机软件论文下一篇:音乐表演视界融合意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