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从“互联网+”的理念入手,通过分析“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阐述了“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剖析了近年来出现的“互联网+教育”几个典型模式,呼吁人们正确把握未来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泛在学习;翻转课堂互联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课改的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课改的研究论文 篇1:

论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显现无疑,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改变。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很多教师还是无法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本文将对传统教学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指出课改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实行改革提出一系列的措施。

关键词: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前言:课程改革主要是为了转变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现象,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加强技能,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程一直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三大主要科目之一。因而,学好小学语文是学好所有学科的根本,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要随着课改的要求进行改变。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过于重视“授道传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受

现如今的小学教学中,教师都过于依赖教学大纲和课本,以自己历年来形成的教学经验为主,按照自己的固有教学方式讲课,这就形成了教师滔滔不绝的“传道授业”,学生却不求甚解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没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以求同的思想方式灌输知识,忽略求异的重要性

中国的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课改的进程。为了应对考试,所有教学过程实行大统一,比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以及统一的标准答案等,求同的思想过于严重,导致所有接受中国式教育的学生从小就形成强烈的应试思维[1]。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准、一切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烦感,并且缺乏创新能力。

(三)授课方式缺少灵活性,忽视了课堂气氛的重要性

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以“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标准组织课堂纪律,只有听话,顺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的讲课方式也只是对书本知识进行“传达”,忽视了课堂的氛围,过于死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难以对语文学科内容产生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改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使中国的孩子逐渐失去了自主的学习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许多本该具有属于孩子的特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在新课的要求下,教师主要教学任务是有意识的设计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根本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

三、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一)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改

首先,把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作为参考,对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授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指出问题与不足;其次,学校应该重视课改的内容,编制适合本学校老师的改革指南,为课改指明方向;再次,需要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水平,使教师明确课改后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转变教师固有的思想;最后,可以实行“听课”这一方式,让学校领导及语文教师互听语文课,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有助于新课改的实施[2]。

(二)以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课改

传统的教学方式约束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小学生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天真活泼的本性,这不仅导致课堂气氛呆板,也降低了教学质量。所以课改后,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结合新课改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做才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也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以趣味性教学、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进行课改

现在的早教班、幼儿园以及小学,使用趣味性教学的方式非常普遍,这一方式是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只有小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才会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3]。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吸收理解。但使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游戏中真正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会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一直被应用,但是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上主要是以文字型的内容为主,用PPT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整个课堂的气氛还是同样的枯燥无味。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和出发点,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堂所讲的知识感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制作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水平,这就要求学校要有组织的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培训,根据教师授课的内容进行专业的总结,做成教学课件发放到教师个人手中,这样才能推动新课改前进的步伐。

(四)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课改

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课,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实践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题目方向,由学生自己提出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充足的表现机会,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能力。比如开展班会、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的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开展课后的实践课程也很重要,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与实物去做比较,让学生真正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以及意义。

结论: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到以学生为本,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根据新课改内容,改革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林海.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设计[J].新华教育研究,2010(2).

[2]吕世虎,刘玉莲.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董成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01(07).

作者:马立坤

课改的研究论文 篇2:

“互联网+教育”新时代下信息化课改的研究

摘要:从“互联网+”的理念入手,通过分析“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阐述了“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剖析了近年来出现的“互联网+教育”几个典型模式,呼吁人们正确把握未来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泛在学习;翻转课堂

互联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校园、网络课堂、智慧学习和大数据评价等全新的模式,正推动着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更是被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发展领域之一。

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

2012年11月14日,易观董事长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演讲的主题为“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这是国内首次提出“互联网+”术语[1]。2015年,腾讯总裁马化腾在两会提交的提案中正式提出“互联网+”,之后迅速得到各界人士的聚焦与关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将‘互联网+’行动作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部署,以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2]这是政府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理念,此后,“互联网+”成为了社会各领域热捧的行动改革指南。

二、“互聯网+”与“+互联网”区别

“互联网+”是传统行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社会经济各领域,从底层重新构建,提升传统行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传统行业更高效高质的发展。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只是当作一种工具,对传统业务的技术流程、业务模式逐渐进行改革完善,对原来传统行业没有带来本质的影响和改变,只是一个改良,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互联网起到的作用是改进和加强竞争力。

“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第一,两者定位不同。“互联网+”强调“底层重构”。如电子商务从底层重构了传统商业,互联网传媒从底层重构了传统传媒业,是由“新”向“旧”的突入式扩张。“+互联网”则更多强调“顺势创新”。第二,两者特色不同。“互联网+”有新技术加入、体制机制创新和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容易产生爆发性增长。“+互联网”拥有的是存量优势、行业标准优势和公信力优势。第三,主导者差异。“互联网+”是IT企业主导信息化融合进程,IT企业占主导地位,主要从技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着手,“+互联网”则是传统企业主动融合推进信息化进程,传统企业占主导地位,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手段。

三、“互联网+教育”内涵

在教育领域,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运用、完善机制”这个原则,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要推进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云服务体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刘延东副总理还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模式的变革,把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放在“互联网+”背景下来推进;要用教育信息化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

四、“互联网+教育”的典型模式

1.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U-learning)。1988年美国富士施乐公司的Mark Weiser 第一次提出泛在计算的概念。2006年,发达国家纷纷将泛网时代作为科技发展站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则开展了“U-Japan”计划,美国政府提出了“Vision 2020”,欧洲则提出了LEONIE 项目[3]。中国则在2004年12月2日召开了“中国泛网论坛”。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在2005年提出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的概念。泛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指在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信息化工具来学习。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起源于2007年美国的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两位化学教师。“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在于使传统得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从过去“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变成如今“课前在家里学习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

3.慕课。MOOC又称“慕课”,即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具有汇聚、混合、转用作用,不仅有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而且不受学生人数、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慕课学习方式的特别之处在于,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动态汇集的,内容是无止境的,除了提供传统的课程材料,如视频、阅读、问题集外,还帮助学生和教师搭建一个网络互动社区,学习者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将自身已有资源和课程资源相结合,自己撰写博客,通过社会性书签记录和分享新资源参与论坛讨论。

4.O2O混合式教学。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指消费者下订单在互联网上进行,货物的交付和安装由实体店负责,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而O2O混合式教学是借鉴这种商业模式,将电子商务运用到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综合线上、线下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双向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

五、“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趋势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5]。

1.完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学校要确保资金投入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库、优质网络课程、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实习实训等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扩大校园网的覆盖面,提高校园网的运行负荷;建设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保障信息化教学顺利进行。

2.加强各种技术培训。学校制定定期培训制度,持续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培训除了开展专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还要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培训内容既要包含先进教学软件应用能力和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还要加强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使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3.建立健全信息化保障機制。“互联网+教育”新时期要使信息化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必须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保障机制。学校要明确信息化发展的任务与管理职责,建立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高效实用的运行机制,才能做到信息化教学责任到人、管理到位。

4.高职院校要创新信息化教学方式。“互联网+”时代,师生都能从网络上获得远远超过课堂的信息资源。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提高,网络上视频传输已经成为常态,教学知识点颗粒化已经成为现实。因此,我们必须对“互联网+”时代的颗粒化学习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讨,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现代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延绵数百年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但高等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互联网+教育”这一新时期的新事物我们不能一味盲目跟风,要分析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6):3-8.

[2]郑娟,王玉明.“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智慧教育模式[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6-79

[3]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69-73.

[4]李玉倩.O2O教学模式探析[J].亚太教育,2016,(25):288.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作者:顾美娟

课改的研究论文 篇3:

面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高职思政课改革研究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一基地三区”的定位为天津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作用应当受到重视。目前高职思政课缺乏明确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以及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在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应当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完善管理机制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高职;思政课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优化城市结构、有效进行城市治理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天津作为其中重要城市承载着重要任务,天津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也提出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北京和天津发展快,城市规模大,“大城市病”比较突出。而河北省发展比较缓慢,与北京天津差距较大,甚至还存在许多贫困地区。京津冀三地尽管各具优势,但存在着发展方向趋同、重复建设、联动性差的特点。因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概述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1]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和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的特点和优势,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定位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人才资源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以其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基于对天津市比较优势、城市功能、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将“一基地三区”作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发展动力。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高职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从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来看,天津市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天津的优势产业主要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高科技领域,这就要求大量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业技术好的人才加入其中。但近年来天津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仍存在严重短缺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高职思政课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用

1.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对于大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探究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系列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主题寻找切入点进行社会调研,设计问卷调查或访谈计划,对回收的问卷或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提炼出调查结果并给出相关建议,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知识储备、归纳总结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大学生在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实现创新创造。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在教授学生具体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辩证地去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间的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

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理念是教学和实践的先导。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忽视了思政课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单纯地认为思政课只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思维教育,只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明确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和教师都没有重视思政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功能,也就不会下大力气去研究和实践,弱化了思政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用。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其中“概论”课和“基础”课,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材,教材中内容理论性较强,贴近高职学生的生动鲜活案例较少。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较少,如果教师仅仅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加之课程抽象枯燥乏味,不仅学生会感到有些理论知识不能理解透彻,就连教师也会郁闷,感觉费尽力气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以单向的灌输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活跃、崇尚个性、动手能力较强。尤其“0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更习惯于从网络中搜集信息,但网络中多元化的思想、碎片化的知识、过度娱乐化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我们的思政课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不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很难将学生从网络中吸引到课堂中来,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虽然在不断壮大,但存在着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的增加要求思政课教师也要相应增加。学校在招聘新教师入职同时,也会从管理岗位挑选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从事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经验比较丰富,但思政课教学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往往有待提高。同时,有的专职思政课教师由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比较长,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有的教师只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忽视了对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特点的研究。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下的高职思政课改革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必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应当“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4]因此,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分析身边问题、解决学习生活难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思维,做德才兼备的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将统一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坚定理想信念”“立志爱国”“创新创业”“明德守信”“爱岗敬业”“尊法守法”等多个模块,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寻找他们身边案例充实到教学中来,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讨论,与他们一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责要求,选择恰当的案例给学生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景教学模拟任务,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微话剧,根据模块主题自主完成主题选择、剧本设计、角色分工、视频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良好適当的方法会将学生吸引课堂中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按照实践地点不同,可分为校园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种模式。校园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园内进行实践活动,可分为思政课堂内实践和思政课堂外实践。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典型案例宣讲、主题研讨、经典名篇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在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例如以道德或法律相关内容为主题的辩论会、模拟法庭、红色经典情景剧表演、红歌会等。校园外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社会调查、到博物馆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情感上的认同。

(四)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样责任重大,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方面,构建一支具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首先,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制定长短结合培训规划,有计划地进行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组织教师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其次,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三地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互动。例如,京津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访学研修工作,促进了京津冀三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推进各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再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学能力、仁爱之心等条件,聘请和引进校外优秀专家学者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教学、科研考核体系,特别是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通过上述改革举措的制定和实施,方能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完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DB/OL].www.chinanews.com/gn/2015/05-01/7246786.shtml.

[2]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301/c1001-28159755.html.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DB/O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立德树人,习近平强调办好这个“关键课程”[DB/OL].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3/19/c_1124251344.htm.

作者简介:常睿(1981—),女,汉族,天津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作者:常睿

上一篇:创新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民法总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