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男装课程产品设计论文

2022-04-26

摘要: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缺陷、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将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应用于服装设计课程,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竞争、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等方面极具优势。实践中也存在任务设置、具体实施、课堂管理、评价等问题,有待解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男装课程产品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男装课程产品设计论文 篇1:

工艺启发设计思考的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站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工艺教学的存在价值。进而介绍了北服服饰设计方向在通识教育中展开的教学设计方式,旨在实现使“小班制”工艺教学标准化的同时,保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效果。文中以两项工艺课程为案例,分别从传统工艺启发设计思考、工艺环境提升设计效率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工艺工作营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最后从“技能培养”到“工艺启发设计思考”的转变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点。

关键词:工艺教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案例设计思维

一、工藝教学与服装服饰设计人才的培养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教育,主要以培养设计思维、掌握制造工艺、拓展表达手段、充实设计理论、综合实践训练五大模块为主。五大模块相辅相成,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专业设计技术力、沟通与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思辨力、创造力、想象力与实现力。北京服装学院在该专业中细分了诸如女装、男装、针织、运动装、服饰传承与创新、戏剧与影视服装设计等服装设计方向,以及配饰、珠宝首饰、箱包、鞋品等服饰设计方向。以服饰设计的4个方向为例,学院每年招收120余名学生,将其随机编成5个自然班。一、二学年以自然班为单位,统一接受学科基础通识教育。二年级结束时根据学生兴趣、志愿、擅长方向与成绩,划分至上述4个方向中。到了三、四学年,这4个方向对标时尚产业中的细化分支,再分别开设不同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工艺教学与实践是设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将设计落地实现的能力与想法的传达效果。服饰设计4个方向在一、二学年所开设的工艺教学,以满足学生实现想法为主要目的,重点传授学生各项基础制造工艺的操作方法,带领学生熟悉相关传统手工艺的工具材料,意在拓展学生对造物方式的认知广度,并具备基本的造物手段。学生通过通识教育的工艺教学,建立对工业化制造技术与传统工艺造物手段的普及性认知,并能从可实现的方式倒推,获得将抽象的意想呈现出来的技能,为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三、四学年,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各方向工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实践方式大不相同。有的方向会围绕某项工艺深入研习,甚至设计实践课程都围绕此工艺展开。有的方向则不再单独开设工艺课程,只在某些设计实践课程中展开小的环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各方向在对工艺种类的选择也千差万别,有的注重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制造方式实现创新想法,有的注重传统造物技术的传承,有的注重跨学科联合创新技术与材料等。

二、通识教育中工艺课程的教学安排

工艺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就是工艺实践,设计学科的实践环节往往是以师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指导。在一、二年级时面对5个自然班120 余名学生,以传统教学方式展开该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往的工艺教学时长在56~72学时,对于掌握一项工艺并灵活运用,这些时间远远不够。服饰设计方向涉及到的工艺种类甚多,即使是进行4~6周的连续教学与练习,减少一半的种类也安排不开。为了避免课程过多、过杂的填鸭式教育,北服服饰设计方向综合现有设备与工具、教室与工艺室资源、师资力量等资源因素,将工艺教学分为“基础工艺教学”与“传统工艺教学”两部分,分别提出了解决方式。

基础工艺教学为必修课程,根据服饰设计的常用造物方式,筛选出了3大类工艺,分别是纺织工艺、皮革工艺与金属工艺,每项工艺56学时。将12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A、B、C学习组,每组40人左右。3门课程同时开课,并重复开设3次,具体安排如下表(图1)。此工艺课涉及的细化门类较多,但工艺实践均以基础练习为主。例如纺织工艺课程,涉及印、染、缝、织、绣5个类别,印、染工艺各占8学时,其他工艺分别占16学时的授课与练习时间。理论授课占1/3的时间,以认识工具、材料、最基本的技法为主,同时带入简单的工艺历史与工艺在服饰中应用方面的知识。在工艺实践中,“印”为丝网印工艺练习,包括晒版、制版、调色、固墨一整套工序;“染”则是先用4学时分别进行整体染、局部染、段染、扎染练习,再用4学时进行综合材料、综合方式的染色实验;“缝”传授机缝相关技能,从如何剪布到穿针引线、调试机器,再到各种机缝和手针的基础针法;“织”传授经纬交织与编结工艺;“绣”传授线绣的基本技法。作业要求简洁明了,全部为各项工艺的制作小样与工艺笔记。课程目的明确,完全将工艺当成一项技术手段去进行,没有安排任何图形绘制与设计工作,促使学生多动手,手眼协调,手带动脑。

传统工艺教学为选修课程,安排在没有其他课程的小学期,以工作营的形式展开教学,开设有珠绣、珐琅、金缮、皮草、髹漆、印染、皮雕等多种类手工艺课程,由各身怀绝技的学院教师与外援教师分别教学。课程设有人数限制,一般为20人以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报其中1门,先报先得,所有课程接收人数总和大于学生数。授课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大体一致,只是在教学的时间与地点安排上更加灵活。总共40学时,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两周时间完成授课。不同工艺课程的授课模式基本一致,均是在掌握基本工艺基础上,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创意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实验。由于授课期间没有其他课程交叉安排,上课地点也可根据课程需要在外地的实习基地进行。

工艺所呈现出的更深邃的文化价值,以及经几千年人类生活积淀得出的生产方式,更能在设计的调研与形态等研究创想中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基础工艺教学只能起到让学生达到初步认识的效果,且不提灵活运用一项工艺,就是熟练掌握的程度都达不到。笼统的广泛认识和练习,也仅能帮助学生在设计创想时联想到更多的可实现方式,基本具备制作模型样板的能力。若以这样的程度进入专业教学,学生缺少工艺文化方面的素养,设计研究与实践效果将大打折扣。工艺工作营是基础工艺教学的延伸,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其兴趣与需求开设个性化教学,学生通过各自喜爱的工艺去理解传统造物的博大精深。受过不同工艺训练的学生,进入同一个方向接受专业课程培养时,也能更直接地将更多元的工艺文化带入设计思考当中。

三、工艺与设计拓展的教学案例

《工艺与设计拓展》课程群所开课程,均是“小班制”的工艺工作营。虽各工艺项目不同,但课程的授课目的均为更好地拓宽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创意思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课程注重先引学生入门,再从单项工艺的美感与技术手段出发,结合现代材料与审美,产生有趣的创意并进行综合性设计实验。让学生在了解一项工艺的同时,掌握一种实验手段,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笔者有幸参与了此课程群中的两项工艺课程的教学与辅助工作,在此进行课程比较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金缮工艺与设计拓展

金缮工艺源于中国,是一种运用大漆材料的黏合性修补残缺器物的工艺,多用于修复陶瓷、玻璃、木器、漆器等器物。在日式美学“侘寂”风格较受欢迎的当下,欣赏这种审美理念的人们十分热衷这种修复残缺美的技法。在首饰、手包等服饰产品中,金缮工艺也成为了其中的一种装饰手法。开设金缮工艺工作营的目的,一方面想借助这种易于上手的工艺了解漆工艺的工具、材料与基础技法;另一方面在掌握金缮修复技法的基础上,尝试使用这种装饰语言与新材料结合进行服饰设计,进而拓展学生的创造力。由于大漆自然干固需要一定的时间,课程安排每次半天,持续两周。第一周使用金缮工艺修复一件陶瓷器皿;第二周以小组为单位,从对金缮工艺的物理作用、美学意义与装饰效果等方面进行讨论,融合现代服饰常用材料进行服饰产品设计;最后一天进行了结课汇报与总结(图2)。大漆的干固需要达到温度在28℃左右,湿度在60%~80%之间,需要荫房、烤箱等设备支持;另外,课程需要使用玻璃板、刮锹等特殊工具,以及薄荷油、大漆、金箔等特殊材料。因此,在课程准备时便提前将教室布置好,并将工具、材料组合成课程实践材料包,进行了统一购买。

金缮工艺相对其他工艺来讲,在授课时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大漆材料的黏合作用,以及对将裂痕的破败感转为熠熠生辉的特殊装饰语言的理解。同学们在第一阶段教学开始时,蹑手蹑脚不太敢与大漆接触,全副武装硬着头皮地把器物的碎片黏合在了一起。次日,当他们看到器物完好如初的形态时,纷纷感叹大漆的神奇效果(图3)。进一步将金箔赋予其中,修复后的器物仿佛鸾鸟涅槃重生,相比破损之前的器物给人呈现出了更多的哲学意味与思考空间(图4)。同学们经自己手赋予器物新生,更加深刻体会了此项工艺的意义,慢慢开始喜爱大漆材料。进入第二阶段的服饰创新设计,心中呈现出了很多想法。有的从色彩的角度出发,将不同色调的陶瓷碎片黏合在一起后,搭配波普色系的TPU软质材料;为了让整体统一,舍弃某些在接缝处贴金箔的最后修饰,以色漆进行协调(图5)。有的从综合材料的角度出发,将玻璃、陶瓷碎片较为契合的边缘连接在一起,配合皮革、织物,以金线贯穿其中协调各类材料的视觉效果,最终形成耳饰产品(图6)。从作业效果来看,虽达到了教学目的,但留给创新设计的时间有些局促,在设计思考与制作方面很多学生深感意犹未尽。另外,由于学生对大漆材料逐渐放松警惕,导致课程结束时出现大范围漆过敏的状况,所幸课程结束后便是假期,有充足的时间缓解不适。

(二)皮草工艺与设计拓展

《皮草工艺与设计拓展》课程是在浙江海宁的北服创新园皮草实习基地中进行的,专门聘请了我国皮草设计大师刁梅教授为学生传授工艺与设计方面的相关内容。课程为期5天,每天上下午分别3课时,晚上2课时。第一阶段为认识裘皮与工具设备的基本操作,为期两天。第二阶段为学习制作裘皮的基本技法,进而设计制作出适合服饰产品的皮草小样,为期三天。

在外地的实习基地进行工艺教学,虽需要提供完全没有其他工作安排的教学时段,但材料集中、工具设备齐全,教学环境优势显而易见。在认识材料阶段,很多辅助性材料在其他工艺课程中可能只能以图片、视频、小样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但此次皮草工艺课程中,不仅各种类别、各种颜色的狐狸皮、水貂皮、浣熊皮齐全,还有一整层的博物馆详细展示了皮草工艺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挑选皮草、皮草的基本技法等重要基础知识,教学楼外的大型輔料市场也为课程提供了调研的必要条件(图7)。对学生来说,实习基地提供了多元覆盖、全方位沉浸式学习环境,更能集中注意力地对工艺材料进行理解与思考(图8)。进入裘皮基本技法学习阶段,很多同学都是从复刻一件料样入手,结合手边能找到的简单的辅料,将主辅料通过材料、色彩、形式美感进行对比与融合,形成一件较为完整的作品。例如图9,学生舍不得丢弃最初练习皮草切割时切下来的条状狐狸毛,又寻得其他同学在制作时剪除的众多真丝质彩条辅料,与狐狸毛犹如银髯般的毛质感受相互协调,在形态、质感上追求统一,色彩上寻求对比。该生以前辈制作的一块将条状狐狸毛与针织物结合的小样为样板,使用同样的技法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完成小样后,尝试围绕身体进行服饰表现,并整理出了一系列应用效果图(图10)。实习基地留存的往届优秀的皮草样板,无论从针法、设计思路还是搭配形式,均在触感、立体的视觉感受、穿戴方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参考。指导老师、辅导老师的多方启发固然重要,但仅用5天时间让学生从一无所知到做出一块服饰可用的创新皮草料样,这样的学习效率与实习基地提供的全方位教学条件密不可分。

四、从“技能培养”到“工艺启发设计思考”

我们往往认为设计与工艺是两个门类,一个属于思考分析范畴的“道”,一个属于制作生产的“器”。但从解决社会需求这个角度来看,设计与工艺却都在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工艺,在当时的社会中与现代设计一样,都是运用当时先进的各学科知识,使用当地易于获取的材料,以可实现的技术,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只是在现代,传统工艺逐渐走向了工艺美术,可以拿来随意使用的传统工艺制品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隔着玻璃罩子的奢侈品、艺术品与收藏品。当下消费社会中,“工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引人深思。北服属于高水平特色大学,在工艺教育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并非在工艺技能的熟练度,而是在具备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能否运用本项工艺的思考方式,站在相关材料、工具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教学目的不是复刻工艺,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应用与创新工艺的过程。

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有时会不自觉地以自我输出为主,而忽略了学生方的输入效果。现代社会的教学方式容易把学生培育成具备高超背诵技能的人,学生也许是记住了知识,却没有真正理解也不会使用。在物质经济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不再需要为了某项生活要求(例如剥皮、生火)冥思苦想,同时也失去了为生存而创造的本能。工艺技能的培养,可以诱发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觉思考,进而诱发创造本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艺文化的精髓,暂时忽略“看的艺术”,以“用的艺术”为核心,使用设计思维对比传统工艺与器物解决的问题,思考当下社会需求,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如此理解工艺教育,再对标北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工艺课程能提升的不仅仅是设计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和审美力以及专业设计技术能力。在研究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可以从更为多元的角度去分析复杂的设计问题。在解决方案的提出方面,学生能综合古今的社会技术水平、文化等因素,从不同的视角引发思考。在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的构建上,也能够通过理解工艺的形成背景与当时的生产需求,来帮助学生融合逻辑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吴振韩.从南洋劝业会看清末学校手工艺教育[J].艺术设计研究,2019(01):120-126

[3]何思倩,张明.“民意的传承与创新.设计专题实践教学启示.[J].装饰,2017(285):110-111

[4]赵娜.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美术教育研究,2019(04):128-129

[5]嚴加平,李卉.中国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引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8(12):81-82

[6]大木武男(日)、西村央子(日).現代における工芸教育の意義と可能性について(关于现代工艺教育的意义与可能性).[J].千叶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纪要,2015(46):103-112。

[6]唐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运用研究——以新平花腰傣服饰为例[J].设计,2017,30 (17):90-91.

作者:谢天晓

学生男装课程产品设计论文 篇2:

服装设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缺陷、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将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应用于服装设计课程,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竞争、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等方面极具优势。实践中也存在任务设置、具体实施、课堂管理、评价等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教学;服装设计;课堂教改;“五步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竞争、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等方面极具优势。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引入这种教学方法,能不拘一格地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使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达到平衡,将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结合在一起设计出新品。

一、服装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是高职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展示课,对培养服务于生产企业、适应服装岗位行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每一章节的开始内容都带有共性的概念、原理、特征等作为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图片、例证等材料进行分析讲解,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通常是布置学生绘制设计稿。这些理论知识都是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由于脱离了与服装设计相关的职业活动或相关工作,学生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际应用。这种割裂状态很难培养出理论与实战一体化的人才,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服装设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通过以服装设计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使服装专业学生全面掌握服装设计职业岗位必须的技能,同时掌握服装设计必须的知识点。

2.专业能力目标:具有服装设计创新能力;贴近职场、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具备对时尚变化和流行信息敏锐的观察能力;具有驾驭想象的创作能力。

三、服装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设置

依据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要求,我将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由原先概念性较强的六章内容细化为九章24个单元来讲授,内容涉及了寻找灵感、服装策划与设计、设计的延展、理念表现、专业领域等。每个单元涉及服装设计的一个项目,从参观博物馆到织物构想;从运用形式美的设计法则到服装轮廓外形设计再到系列专题设计,每一个项目任务都提供了所讨论主题的背景知识,每个单元都设有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方案,给定目标,指导学生完成。例如,我用寻找灵感篇代替了传统服装设计教材的开篇服装设计概论章节,第一单元从哪开始用浅显易懂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服装设计的殿堂,消除学生主观上的神秘感。接下来分别设置了参观博物馆、研究建筑物、画板设计、印度传统文化、织物构想等五个单元阐述如何寻找服装灵感来源,揭示设计是对某一主题的研究、发展和创造。如果学生能以一个设计者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会发现灵感无处不在。每次课前的作品评估是学生们展示作品、陈述方案的舞台,同学们讨论实施步骤、方法、品鉴设计稿,最后教师讲评、总结。如此的内容设置能使学生对服装设计有更深入的感受,也能更系统地学习服装设计知识。

四、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服装设计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任务目标,在强烈的解决任务问题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边学习边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这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探索的学习能力和对有关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它使教师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不断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在服装设计课程中所实施的任务驱动法与传统教学思路不同点在于: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或指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总结归纳出概念、原理或一般性规律。课堂上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每一章的教学都采用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典型事例开头,引入任务布置;之后根据任务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逐渐将知识引入进行任务分析;然后学生实践展开任务实施、最后完成任务,教师与学生讨论进行任务评价,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这“五步式”教学法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实验后非常适合本课程学生的学习。

在服装设计课所采用的任务驱动法其关键是改革课程切入点——设立项目任务,把共性知识还原到服装设计的工作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服装设计的某项任务中去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找对学习的载体。如,在服装系列设计项目任务中基于这种模式,我先以北京服装学院男装设计作品汇展为实例,让学生观看视频,畅谈感受,讨论所展示服装的共性与个性,引出系列服装设计概念;然后布置实践任务:一种是结合针对服装市场现有的某个品牌来做设计;另一种是学生自行定位某种服装风格进行创作。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做市场调研与流行信息收集,之后进行资料整合,确定个人或小组自行定位的或模拟某品牌的流行主题、设计元素、色彩等,再根据服装的主要品类作具体的产品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出风格统一,自成系列以及具有较好搭配性的一组服装。这项大作业,学生需要完成两份作业,其一是确定模拟品牌设计项目的风格定位,从而完成整个产品设计的策划案,其二学生根据自己或者小组的产品设计稿,每人选出一至两个款式进行系列服装的整体设计。从选料、打板、制作白坯样衣、板型调整,到色彩组合、工艺设计、制作成品,最后作系列服装的整体配饰设计,每一个步骤学生们必须身体力行,对他们的团队协作方式也提出了高要求。这项任务开始后我注重每次指导完课堂实践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讲解,提出问题让学生讲述从方案设计到方案实施所做的步骤,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结合学生现有设计作品把服装系列设计的一次设计、二次设计、系列设计的相关概念、原理、设计规律等知识点穿插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相关知识点,学生总结重点、难点。整个过程学生先是一个理性的分析与策划,然后就是自己动手、总结的过程,运用实战验证系列设计理论知识,用活学活用的趣味性代替了枯燥乏味的志记。

五、任务驱动法在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1.任务设置。在进行服装设计任务设计时因任务设置的共性特征,缺乏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设计任务难易程度。在给所有学生设计相同的任务时,不能激发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也不能让基础较差的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循序渐进。任务设置时还易与实际脱节,缺乏实战性。服装设计任务设置要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有扎实的服装设计知识功底、熟悉服装设计、生产技能、把握学生实际学习现状、分析服装流行信息能力等等。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服装设计课程的任务驱动法教学由于以任务提出开始,任务评价结束,易导致学生注重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或制作设计作品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对相关概念、普遍规律地学习与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像是在简单地下达一个命令就叫学生去完成而已,无法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如何将理论讲授与任务驱动结合得恰当也是实际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3.课堂组织管理方面。在应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课堂秩序比较混乱的情况。相对而言,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组织工作难度加大,由于任务是开放性的,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开放的,即学生完成的任务或许难易程度不同、或许形式不同、或许过程不同,这么多的不同必然加大组织的难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工作方式和方法没有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在组织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花大功夫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也不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差异,没有了解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课堂会出现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不力而秩序混乱的现象。

4.评估作品方面。服装设计课程的作品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而有时教师可能会重视任务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而忽略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学生对创作进行自评时往往不够准确,教师须对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没有评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与应用意识的效果,失去了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的作用。

在服装设计教授中如果能解决以上几个问题,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具有层次性的、可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任务驱动法教学新模式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从实践中总结论证理论知识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同时又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新模式点亮了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8-100.

[2]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8(3):28-30.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汕头粤东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石秀萍

学生男装课程产品设计论文 篇3:

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课程是实现人才目标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课程设置及课程模式的建设与改革。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实现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观,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要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系统法为原则,课程目标必须具有定向性,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性与过程观,实现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过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及生源条件,结合高职的人才定位,提出了构建适合高职服装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案例实施的认知教学——产品研发的体验教学——项目导入的实践教学”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方案,以供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参考。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模式;改革与探索;三层渐进式

一、引言

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课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构建与高职服装专业资源相配套的课程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与合理性的最大化,提出整合现有的教学课程模块,实行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案例实施的认知教学”到“产品研发的体验教学”再到“项目导入的实践教学”的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改革。学生通过对岗位项目实施过程的认知、体验和实践操作,来获得职业岗位的相关能力。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的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一定意义上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化和完善。

二、服装专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及高职生源特征

(一)市场对高职服装人才的需求状况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大多数服装企业对高职服装专业的学生的要求是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与岗位的适应能力,在达到学历要求的同时更要具备工作能力与职业的发展潜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要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热爱岗位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工作中能够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素质,还要其具备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团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要熟悉和掌握服装产品的生产、营销以及对市场服装流行元素预测的技术能力等。只有具备上述的相关能力,才能为企业的产品赢得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生源特征

从对我国高职各院校服装专业历年的生源调查和了解来看,其生源主要来自社会的普通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生。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些认知的偏见,使普通高中生对高职院校的报考率和报到率受到了影响[1],报考高职服装专业的学生生源多数来自职业高中。一方面,他们的美术基础较好,但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并且考生中大部分来自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大多是“半路出家”,对专业缺乏了解和认知,缺少时尚环境的熏陶,对时尚不敏感,缺乏想象力;而且多数家庭因贫困,缺乏后续深造的条件,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缺乏竞争动力,自我约束力差等。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有个性、热情好动,擅长形象思维,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对挫折的承受力强等优点。

三、高职服装专业的人才定位与课程教学现状

(一)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定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服装产品生产的目标是提高产品制造的速度和质量,而目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由于专业技术与技能尚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产品设计及生产的岗位要求,或因业绩达不到而被辞退和离职的,就“麦可思”对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服装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其比例高达53%左右(见图1)。

随着国际服装品牌的进入,服装行业的竞争加剧。因此,明确高职服装人才培养定位,加速培养与现代经济增长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术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和职业从业者,形成我国自己的产业优势,生产出高质量、高品质的服装产品来增强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高效服务于企业,实现企业市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服装专业教学定位和目标不够清晰

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新形势下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符。大多高职院校教学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是普通本科的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模式。[2]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系统性,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和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以讲授抽象的概念、原理和以间接经验为主导。这与职业教育课程应用性的要求相距较远,不能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难以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岗位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不善于沟通等问题。

2.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各自为政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急速发展,大多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普通大专或中等专业学校转型或升格而形成,其教师队伍一部分是由从学科型的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或是从其引进的高职称人员组成。他们中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授课内容抽象。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无法互动,因此教学效果差。另一部分从企业调入或聘用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师,大多缺乏实际理论教学经验,其教学偏重实操,学生因缺乏对操作的理解,对所学的技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学以致用和发展创新。这二类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各自为政[3],无法形成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特色。即使有部分院校经过改革,课程教学能满足职业教育的特色,但由于作为高职院校实施者的大多数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科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内容序化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去,把本来明确的职业特色的知识内容重新装进学科体系的架构之中。这也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终究不能摆脱学科体系束缚的主要原因[4],因而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3.大多高职院校对服装专业的教学特色认知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及教学管理理念上,不能适应现代服装专业的教学需要,导致在对待服装专业的教学及管理上,缺少必要的适应性。按照针对普通高校文理科专业的学科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对高职服装专业教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由于高职服装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如果只限制其在课堂内展开教学,则会使该专业失去实践性教学对教学环境的特殊要求,而导致实践性课程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和深入,学生将无法获得和掌握由实践教学所能获得的专业能力,就会缺乏相应的实操技能,毕业后就不能适应和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四、高职服装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按照高职人才定位的要求,课程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同时,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及个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获得更有效的职业资格与岗位的工作创造条件。因而,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的改革是关键。然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模式的改革,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对培养对象、规格、目标、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等诸方面要全面综合地考虑,突出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导,强化技能为核心,建立以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及岗位能力。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过去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思考,反思其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特点,对课程模块及配套的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与探索,针对高职服装专业不同年级的不同阶段,提出“案例实施的认知教学——产品研发的体验教学——项目导入的实践教学”三层渐进式课程结构集群板块的教学方案。它是从第一层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到第二层职业专业能力的建立,再到职业综合能力的获得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实现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达到完成高职服装人才目标的培养。具体展开如下。

(一)第一层:兴趣认知培养——职业基础能力板块层

该层由职业基础能力板块构成,以应用性与基础观为主导作为其课程构建思路。课程板块包括,普通文化基础能力、专业通用基础能力及专业方向基础能力等课程模块,构成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板块。适用于大一阶段的教学。

在职业普通文化基础能力板块中,包括了有利于建立和形成职业品德的文化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军事教育、体育、大学英语等。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着重强调了对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在专业通用基础能力及专业方向基础能力课程板块中,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强调了对专业各岗位所必备的通用的基础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从事本专业各岗位需要的必备的基础专业技能。以“专业通用基础能力板块”中的“设计素描”课程为例,此课程在传统学科体系模块中名称为“素描”。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和应用性的特征要求,服装职业岗位要求学生具备的造型能力,是以完成服装生产所需的款式效果图、平面结构图和工艺生产图的表达能力为目标。而传统的“素描”教学实施是由绘制几何模型、静物等到石膏像的绘制,再到头像和人体的半身、全身像的由浅入深的训练展开。课程内容缺乏岗位能力的针对性,因为在高职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完成系统的造型训练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而高职的“设计素描”中训练内容是从临摹人体比例、着衣人体静态写生,到着衣人体速写,再到临摹各类服装款式图,以及对各类服装款式的组合表现训练等,课程内容是针对岗位能力展开实操的,突出了职业课程的应用性特征。对该板块层的设置,一方面是建立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对专业技术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科体系向现代高职的行动体系的教学过渡和转换。拟通过该板块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职业的基础能力,具备从事职业发展的基本的方法能力。

(二)第二层:感知体验——职业专业能力板块层

该层由职业专业能力板块组成,以定向性与能力观为其课程构建的主要理念。课程板块包括了专业岗位必要的应用技术与应用技能课程模块,构成了专业及方向限选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适用于大二阶段的教学。

在该板块层中课程模块内容包括专题服装设计(根据专业就业区域的企业产品项目来确定内容,如专题女装、男装、童装设计、专题内衣、针织服装、牛仔装、职业装设计等),专题板型设计(根据专题服装设计内容来配套确定板型设计课程内容,如女装、男装板型设计等),以及民族服饰、服装展示、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业制板与放码、服装CAD、服装外贸实务、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包含了本专业及方向的各岗位应用的技术与技能课程模块的能力培养。拟通过对该板块层的教学实施,建立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感知和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相关的应用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使之获得职业基本的生存能力。

(三)第三层:实践创新——职业综合能力板块层

该层由职业综合能力板块组成,以整体性与过程观作为其课程构建的主要依据。其课程模块是由职业的综合技术与技能课程板块组成,构成了专业任选的专业纵向和横向拓展课程模块的能力培养。应用于大三阶段的实践教学。

该板块课程包括有成衣项目设计与制作、礼服项目的立体造型与制作、品牌服装的设计与规划、服装买手与陈列管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专业岗位的综合技术与技能应用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强调了对本专业各岗位的综合技术与技能素质要求的能力拓展实践。对该板块层的设置,希望通过学生对导入项目的过程操作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及运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创新地完成项目的职业综合能力。

五、高职服装专业“三层渐进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

(一)第一板块层的教学实施

刚入学的学生没有专业概念。针对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抽象,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的特点,教学实施是根据艺术学生形象思维强的优势,对该阶段的教学课程实施以教程形式的学习系统配合案例教学为主导[5]。通过图片、音频或短时的视频,结合实地参观、市场考察或情景模拟再现等开放的课程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的形象印象来增强学生对课程及专业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案例的选择和导入,是以校企合作企业及本地市场的服装品牌为对象。前期老师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老师启发完成教学单元。学生有了认知基础后再由老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寻找案例,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展开操作,完成后期的教学单元。对该板块层课程的教学实践,主要是解决:1.使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传统学科体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代行动体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渡与转换;3.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拟通过对该板块层课程的学习,建立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的基础技术与技能的素质,为下一板块的学习奠定理解与操作基础。

(二)第二板块层的教学实施

在此阶段将结合“考证”并轨的课程模块编排,即在培养学生的岗位技术与技能能力的同时,部分课程模块按照职业资格考证的考核要求来编排课程秩序和内容。例如,服装设计方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业制板与放码”和“服装CAD”课程对应“服装CATP”考证等。对该板块层的课程实施,是以任务驱动产品形式的学习系统来展开教学活动的。[6]通过对服装专业市场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过程的感知和体验,完成专业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实适地掌握职业岗位的技术与技能操作的应用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产品的选择和导入,是以校企合作企业及本地市场旺销的服装产品为对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产品引入课堂展开教学活动。初期由合作企业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产品作为任务对象,学生参与产品的过程开发。其间由负责该课程模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跟进配合,共同展开教学。具体实施是将学生分若干任务小组,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信息、实施设计等,学生有了感知和体验后,老师再启发学生进行能力拓展。学生运用前期开发所获得的能力,选择本地市场旺销的服装产品,展开自主的开发活动,完成后期的单元教学任务。最后将开发成果反馈给产品的企业进行评价,作出改进。通过对该板块层的教学实践,主要解决:1.使学生了解市场顾客的需求;2.明白学习成果——产品的价值,使学生将劳动市场与经济问题联系起来;3.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得到有机的融合,凸显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教学的主导性;4.使教师彼此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5.使学生的岗位技术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6.实现一教“多证”的教学并轨;7.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也能逐步地得到建立,并为第三板块层的教学打下应用基础。

(三)第三板块层的教学实施

首先,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定,是以前二层板块的应用性和定向性的课程模块的内容作基础,兼顾学生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秩序与课程内容的知识相配套,而构建成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模块。[7]课程内容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与过程观,这样在课程板块的整体结构上,实现了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对该板块层的课程实施,将以项目形式的学习系统来展开教学活动。在项目课程实施时,保持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学生通过对项目课程的过程操作,使其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完成计划和评估计划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该板块层课程模块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为了:1.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和锻炼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及团队的协作能力;3.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项目整体的运作及把控能力;4.能及时调整和改正学生在过程操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最终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见图2。

图2 三层渐进式课程结构集群板块的教学模式

“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改革,能实现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的定向性和整体性,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同时还能实现一教“多证”的教学目标。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是以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校企合作实行产教融合,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与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之路。高职服装专业“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是以市场需求结合生源特点,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和完成服装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不同培养定位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整合现有资源,校企协同解决和完成市场企业的产品需求,各得其所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要想使“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顺利和有效地展开实施,必须做好:1.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制定,要适时地依据市场服装企业岗位的知识和技术与技能的工作过程要求,作出动态和定向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2.校企合作的企业,应选择能提供服装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企业,这样才能确保产品教学和项目教学内容的定向性、真实性和有效性;3.教师的配备,要根据“三层渐进式”的课程板块结构,合理地配置与课程模块所涵盖的知识和技术与技能相配套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的教师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体系发挥育人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蔷,李娟.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3):161-163.

[2]王伟.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6(3):64-65.

[3]杜欣璐.浅谈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西部大开发,2010(3):139.

[4][5][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7-155,140-146,255-258.

[6]向丽,刘晓欢.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40-42.

作者:杨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