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15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但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往往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欣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欣赏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美术教育论文 篇1:

浅析绘画欣赏课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自1994年我国开设艺术欣赏课以来,美术欣赏教学在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它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绘画欣赏;美术教育;陶冶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逐渐演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又一产物。相当多的一部分家长抱着升学第一的观念,扭曲了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更多的学生无视美术欣赏作为一门开阔高中生文化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些更使人修身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堂完整的美术欣赏课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对理性知识以外的知识建构以及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应试教育的纠错

美术欣赏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平民性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人文关怀、意志力等的润泽、陶冶与开发的行为。美术文化既是一种满足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性养料;又是一种激励人类勇于创造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指导性理念。柏拉图认为,艺术美能培养人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情调,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视觉审美享受和了解美术知识文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

情趣。

众所周知,将来从事美术事业的人毕竟不多,培养一个专业的画家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国人喜欢讲传统,传统就是世代相承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包含宗教、道德、思想、艺术等。艺术作为传统的一大类别,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传统美学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史,而延续艺术传统的方式正是艺术的教授,并且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更好地探究。因此,美术欣赏是情感的释放,是对传统的解析,是应试的对立,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教育更不只以单纯的升学为目的。

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

当下,我们的艺术正在被同化,艺术教育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由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迅速转向西方近现代艺术教育,大多数学生为了升学考试,已经忘了中国画的特点、分类,甚至是毛笔该怎样拿,也不知道二胡三弦到底有几根弦了,因为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教授的是怎样画素描,怎样画色彩,音乐教育教授的是怎样摆弄西洋乐器,有多少人还在乎中国画的散垫透视法,有多少人还在学习民乐。因此,扛在我们中学美术教师肩上的任务更重了,我们要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引领学生,唤回失去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精神。而美术学习是以美术作品为中心,美术欣赏课就以展示优秀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观察,并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审美意识赏析艺术作品。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中西美术作品比较,向学生讲授中国画的分类、技法、工具、简史等知识,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中国画的特点及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西方艺术发展史漫长,形成一套完整的西式教学模式是历史的必然,我国与西方国家历史背景不同,我们要在“拿来”的基础上走本民族的艺术教育路线。因此,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以平视的视角观赏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

三、对艺术教育弊端的解析

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弊端,从艺术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没有对艺术精神的把握,就会使艺术教育总是在不同艺术观的影响下,使人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从而偏离艺术教育之本。比如,技艺化的艺术教育受再现论的艺术观影响很大,再现论强调对外在事物的逼真模仿,所以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求对艺术的各种技法进行长期的训练,艺术技法的提高成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当技艺化艺术教育受到批判,又出现了以表现论为理论基础的自我表现的艺术教育,它又一味地抛弃艺术的形式和技法,艺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自由的宣泄,表达自我的情感。但是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为根本出发点的活动。所以对于艺术精神的主题“人为何创造艺术”“艺术对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等艺术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应该成为有效开展艺术教育的前提,而美术欣赏正可以针对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对艺术品的精神性探讨。从而使美术作品也发挥它的社会作用,体现了它的价值。美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艺术,认识艺术的本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为这一重要时刻的目击者及证人便是该画的作者自己。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精神性进行分析,说明现实主义油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在以及对现实社会小角落中人的体现。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评鉴一幅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一定要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历史局限性,掌握这一审美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加深对美术作品整体意义的理解。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它能让人们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目标与意义,能够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以及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作者:刘洋

欣赏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浅谈美术欣赏是中学美术教育的主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但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往往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欣赏。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美的发现和评价,经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即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由局部到整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再不断反复的循环,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益,乃至影响到社会的文明。

一般学校都有美术课专业课室,但不一定有适合上欣赏课的教学用具和设备。在教师方面,普通中学一般专业美术教师的数量不多,而且他们除了日常的教学外,大多还要承担许多学校的宣传或美工工作,工作压力大。有时,他们甚至每周要给整个级或更多的级和班上课,因为忙,很多美术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深造和及时提高、更新信息,不利于充分为美术欣赏课备课。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初等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判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美术作品是名符其实的造型艺术,是美术欣赏的对象,它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诉之视觉的,它能够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和满足人的某些对知识欲望,并启迪人的智慧。因为优秀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或人们普遍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度。所以,不断地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既是精神享受也是学习知识。欣赏者在受作品的感染同时,在每进行一次欣赏时,也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这是审美能力的提高积累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与克罗齐相反,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鼓吹者,则否以和排斥艺术感受,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以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把艺术欣赏变成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他们的做法破坏了正常的艺术欣赏,当然,也就取消了艺术以形象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因此,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超逻辑性和抽象性,但对启迪中学生的智慧却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帮助他们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赏解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影、艺术主张等方面,及艺术家对画面效果和图式的还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至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课量少,欣赏课更少,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不充分、信息量少,而且作品的选择有的缺乏代表性和不够典型;教材内容多而不够严谨,课题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给学生造成不科学的印象。教学实践中证明,每周一节美术课不合适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训练课,但美术欣赏课却可以每次一节,而又不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学生从中有受益。因而,在无法解决课时与课题内容矛盾的情况下,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最适合开设美术欣赏课;另一方面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有强烈的渴望再者,目前中学生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如果是以美术欣赏课型出现的话,能够暂时地缓解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精神和心上相对减轻负担,使唤情绪得到一定的放松。同时,在欣赏课中又一再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一定的审美力,并调节了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与同是美术课的训练课型相比较,所获知识要多得多。

在中学美术教育加强美术欣赏,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符合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及要求,更适合于解决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且在本质上落实培养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现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耿军

欣赏美术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名画欣赏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名画欣赏是让孩子们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把艺术家的创造审美、思情会意溶入幼儿自己的内心深处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这体现了幼儿园艺术欣赏活动对幼儿美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名画欣赏;美术教育;重要性

美,无处不在。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幼儿欣赏名画家的作品是培育他们艺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对幼儿艺术欣赏能力、审美创造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并且以情感为支撑,在提升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从心理层面对幼儿产生影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是名画欣赏所具备的优秀作用。

一、 在名画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结合幼儿的自身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艺术与其自身成长有着较大的联系。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诸多与艺术相关的内容,因此谈论艺术也成了幼儿日后必然要遇到的内容。美术欣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能够让幼儿将自身观察到的东西表述出来,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对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中应该重点看重整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让幼儿欣赏知名画家的作品。接触到了印象派画家凡·高、毕加索;抽象派画家米罗、蒙德里安等,并欣赏了他们的代表作。孩子们在自身欣赏能力的指引下,拥有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并能够根据自身的认识谈论这些画作。比如:“我喜欢凡·高画的向日葵,因为我觉得非常漂亮!”“毕加索的牛真的很奇怪,就几根线条,看起来很简单!”“米罗的画看起来就像有许多有趣的小怪兽!”……一幅可能非常简单的画,他们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如欣赏米罗的作品时,乐乐想到了:“这幅画像宇宙爆炸,旁边飞出来很多的星星、太阳、月亮。”妍妍说:“沙滩上有个人想睡觉,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鸟在他旁边叽叽喳喳,他就向小鸟扔了一颗石子。”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表达自身的观点,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想象力,表达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 在名画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依赖于自身直觉,即通过自身的观察或者其他途径形成直接的感受。幼儿观察东西一般比较细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直接表达出自身的观点。对于老师来说,在开展名画欣赏教育时,不应该直接将画作的情感直接告知给幼儿,而是利用合适的引导方式,让幼儿形成自我感知,了解其中情感。

《星月夜》是我们进行的名画欣赏活动之一。这幅画是荷兰作家凡·高的代表作,作品画出了漩涡状的星云以及月光下的村庄、树木。看到这幅画不由联想到我们城市的夜晚、夜空是怎样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贴近幼儿生活,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因此在欣赏这幅画时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先问问孩子:你平时夜晚看到过我们的城市吗?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出示凡·高的《星月夜》:“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上的夜空吧。”让幼儿自由欣赏2~3分钟,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名画上。教师不用说过多的语言,而孩子却轻松地互相交流着自己在画中观察到的景物。然后教师再带领幼儿观察作品中的景物,感受作品的构图美与色彩美,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有的孩子说:“画家用深浅不同的蓝色画出了夜空,用黄色画出月亮和星星,黄色和蓝色画出的夜空很美,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也有孩子说:“这幅画有很多的线条,星星和月亮好像被漩涡一样的线条包围着,大树像火一样往上长,我看到后有点紧张,心情有点难受。”听了孩子们的话语,我发现在这次的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 通过名画欣赏挖掘幼儿的审美创造潜力

名画作品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大师独特的审美观点,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儿童的创造力十分丰富,由于认知受限,导致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创造出的事物也有一定的差异,但幼儿表现出的独特的新奇创意,绝不是成人所能代替的。

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常常会出示范例,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儿的创造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限制,在开展欣赏活动时,给予幼儿相同的题材进行创作,让幼儿利用自身的感知去进行创作,发挥出自身的能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比如,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该画作虽然整体表现比较简单,但是孩子们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他们设计了各种红黄蓝构图的画面,有的设计了格子风格的服装、包包,有的设计了格子的建筑,有的把整个城市都设计成了红黄蓝。在欣赏了毕加索的作品《梦》后,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了《我的梦》,有的孩子画了自己坐在沙发上正在做梦,有的孩子更是发挥想象画出了自己做的梦境。在感知与讲述部分,先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其去理解画作中的色彩搭配、构图结构等。小朋友们通过仔细的观察,感受作品的色调、色彩所带来的情绪感受,小朋友们积极地观察画作中的人物姿势,进行模仿,并在脑海中形成个人认识,整体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调动。

虽然小朋友年龄层次较低,在创作作品时无法关注到全面的内容,在色彩搭配和构图方面可能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幼儿所创作的作品是幼儿利用手中材料自我创作后的结果,我们所关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自我锻炼和发展,而不是关注最终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潜能得到了有效发挥,能够积极融入整个过程中,因为纳入了儿童的个人想象,也使得最终的作品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

大师的作品是经过一定生活阅历后百般锤炼的一种表态,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而儿童画本身也是一种简单的发自内心的绘画。他们在“心”的领域其实是相通的。教师在教幼儿欣赏名画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孩子用心去感受:感受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感受画家作画的心境;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教师要激发儿童对绘画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引导他们真正用心去感知艺术,让孩子们热爱艺术。

作者简介:

袁怡婷,江苏省昆山市,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作者:袁怡婷

上一篇:高校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航运物流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