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动漫产业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文化品牌,创造培育知名文化品牌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国产动漫品牌发展现状,探寻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塑造动漫品牌的方法,构建动漫产业品牌系统,形成国际化、品牌化、民族化的特点,进而提升国家经济和文化软实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品牌动漫产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品牌动漫产业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能力本位的苏州地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为将苏州建设成文化强市,选拔、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至关重要。然而,苏州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存在目标过于宽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方法有待更新、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等不足。为此,应结合地方特色,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围绕能力要素,科学构建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方向模块,提升职业发展能力。

关键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苏州地区

苏州市《加强“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苏州要加快构建一支总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针对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这一现实紧迫问题,作为市属高校,应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水平,为苏州建设文化强市输送大量优秀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探讨如何基于能力本位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包括:

(一)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1],包括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图书出版刊行、创意设计文化服务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网络文化和动漫服务业、文化会展广告服务业等。因涉及和涵盖的内容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脉搏,更不能结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重点来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既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文化产业行业所涵盖的各类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能全面具备各类职业技能。而专业教师在学生兴趣导向上没有给与准确指导,从而造成了学生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重点不清晰,就业时感觉迷茫,缺乏方向性,很难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工作岗位,同样,用人单位也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难以跟进

由于文化产业这一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尚未形成具有文化产业专业背景、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2]尽管近几年来,从事文化产业的研究者逐渐增多,但远远不能满足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要求。同时,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对文化产业性质和规律探讨不够深入,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队伍,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

(三)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创新

鉴于师资队伍的薄弱,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远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收获甚少,势必导致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四)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完善

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多侧重于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全面系统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上,一些授课教师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学生即使走上文化产业相关工作岗位,了解工作流程,但缺乏实

践操作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这些困境和难题,必须要围绕转变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与市场接轨,在专业建设中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业、行业(企业)为主导,制定专业标准,将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融入培养体系。要培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了解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规律和运作模式,具有现代管理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苏州市文化产业的振兴输送经营管理和策划的专业人才。

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具备的能力要素分析

结合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向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培养规格定位为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文化品位和较强的辩证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沟通协调、书面语言表述能力;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企划宣传、文案设计和社区文化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具体细分,应由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四部分组成:

(一)职业通用能力,即适合于各行业职业的一般通识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必备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二)职业基础能力,即满足文化产业各领域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等工作内容所需要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包括礼仪接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能力、项目策划管理能力、企划宣传能力、广告策划能力等。

(三)职业岗位能力,针对苏州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突出其专业性要求的各子行业具体工作岗位能力,包括文化企业的项目经营运作、文化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研能力、文化审美与品鉴能力、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能力、文化产品营销能力等。

(四)职业发展能力,即维持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三、建立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类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确立能力目标,并围绕工作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改革:

(一)结合地方特色,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目前,大多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和高品位的文化艺术鉴赏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现代管理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文化产业、文化传媒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就苏州地区而言,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文化产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方面,苏州市政府全面推行和实施了“姑苏文化人才”计划,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重点人才。而缺口较大的是基层管理人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要具备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胜任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企划宣传和社区管理发展的需要。

(二)围绕能力要素,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能力为中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能力为核心,以实用为原则。要以文化学科为基础,经营管理学科为主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特别突出课程的应用性。[3]既要包含文化素质类、管理类、经济类课程,更要包含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英语、体育、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等素养类和工具类课程。

2.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传统文化与文学、苏州区域文化、苏州区域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类课程。

3.职业技术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礼仪修养、沟通技巧、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制作、专业英语、项目策划、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社区文化管理、档案管理、文化旅游等职业技能类课程。

4.拓展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网页制作、艺术鉴赏、文化经纪管理、企业管理等。这类课程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铺垫。

5.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实训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如现代礼仪实训、沟通技巧实训、办公自动化技能实训、应用文写作实训、项目策划与管理实训、市场调研实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英语技能实训、办公室事务管理实训、文化产业管理技能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三)突出职业技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在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不仅可以革新现有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还可以结合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方向建立工作室,如文化创意工作室、社区管理服务台、文化旅游公司等,给学生提供模拟职场的工作场所和工作任务式实践操作案例。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在校内打造文化创意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将理论体系整合成项目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等。同时,与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产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进而实现并促进就业,满足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四)设计方向模块,提升职业发展能力

根据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创意与策划类、品牌经营与市场营销类、社区管理与服务类岗位。这几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都各有侧重,而学生兴趣也各有侧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学生找准未来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在校培养期间,前期阶段,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和培养明确的专业兴趣和爱好,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在进入二、三年级的时候,应当为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通过选修课、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来锻炼和发展自身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宋丽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48-50.

[2]刘志华,陈亚民.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23-25.

[3]夏兆敢.基于能力本位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社科纵横,2011(7):145-146.

(责任编辑 王锦坤)

作者:陶莉

品牌动漫产业管理论文 篇2: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国产动漫品牌塑造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文化品牌,创造培育知名文化品牌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国产动漫品牌发展现状,探寻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塑造动漫品牌的方法,构建动漫产业品牌系统,形成国际化、品牌化、民族化的特点,进而提升国家经济和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动漫品牌;传播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不仅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而且对于构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品牌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特征,能够展现文化的无形影响力,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最终产生更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精神动力。当前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以文化品牌效应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动漫品牌作为动漫产业先进科技水平、高超制作技术、精湛管理能力和出色营销策略有机统一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集聚资本、引导大众消费、延展产业链、增添利润等多重功能。

一、我国动漫品牌的发展现状

(一)相关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动漫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成长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对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动漫产业逐渐加大扶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国产动漫发展。2009年,中央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成为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一项升级政策,把动漫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注入金融引擎,促进了产业链的整合。2012年,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对我国动漫产业进行单列规划。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推出动漫产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打造动漫产业基地,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动漫之都”的发展目标,动漫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迄今为止,中央颁布相关政策近40项,涵盖动漫创作、传播、产业管理、企业融资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动漫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动漫产业链断裂

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是动漫品牌发展的关键。动漫形象的迅速品牌化必须在完整的产业链运作模式下,依托于产业链的良性运转,才能为后续衍生品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经济效益。目前,中国动漫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只形成了生产和终端销售的原始市场形态;成熟度不够,缺乏原创产品,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不足,品牌的营销传播力度较小,导致各环节衔接不畅,漫画行业、动画行业和游戏行业缺乏互融互通,无法实现产业链的对接。动漫企业的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严格的品牌授权与管理系统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价值。盗版现象突出,动漫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发行困难重重,动漫衍生品后续开发不足,产业链出现“断裂”,阻碍了我国动漫品牌的形象塑造和传播。

(三)动漫品牌传播方式不完善

动漫品牌传播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受众群心理需求、品牌传播策略、附加品牌文化、传播媒介等环节进行有序宏观调控,任一环节的缺失或衔接不畅都会造成动漫品牌后期建设无力。目前,我国动漫产业欠缺清晰的营销传播方式和具体的途径。国产动漫的品牌传播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品牌传播过程脱节、环节缺失甚至弱化;对受众群心理需求缺乏认知,动漫作品定位单一或定位模糊;品牌战略规划不足甚至缺失,对动画品牌的文化内涵附加不够,品牌无法呈现价值内涵和精神内涵,在消费者心中难以形成潜在的普遍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眷恋,导致难以吸引消费,实现文化增值。

二、动漫品牌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

(一)动漫品牌塑造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大环境

1.动漫品牌塑造的必要性

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品牌已经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全球经济瞩目的焦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创意延展空间,更容易找到产品与消费者精神需求上的结合点,更适合建立品牌文化,形成消费者与品牌的亲密关系。动漫产业是世界上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是具有启动快、扩张力强、发展空间巨大特点的新兴产业,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动漫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的结果,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复合特性,内涵丰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应该高度重视国产动漫知名品牌的培育、塑造和保护。

2.动漫品牌塑造需运用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通过生产加工,赋予其具体的产品属性或更高的附加值而成为文化产品,而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形象和文化象征等文化因素通过服务渗透到其他产业及产品中,从而实现普通商品的文化增值,最终形成文化品牌。我国文化底蕴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浓厚的艺术魅力。动漫品牌塑造必须运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传播手段,以优化、分享、合作、共赢为宗旨,根据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市场需求,在其挖掘、开发、利用过程中,从地域、主题、价值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体系性的有效整合与集聚,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创新,实现动漫的品牌化运作。

(二)成功的动漫品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动漫品牌,只有注重品牌的建设塑造、传播营销及保护,才能增强企业实力,在文化创意创业发展中赢得市场。优质的动漫品牌具有较强的带动效应,不仅具有利润增值功能、消费导向作用,还可以产生产业资本聚集,最终能够促进动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建设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动漫品牌,对于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文化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提升国家经济水平、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培育动漫品牌,并相应地形成各自的品牌效应,是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必备条件。

三、动漫品牌的塑造方法

(一)完善产业链,激发企业活力

1.优化区域结构布局

加强调整文化创意产业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功能,准确定位,建设具有优势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整合文化资源,加强产业关联,提高产业集中与集聚,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群和产业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推动多种产业形态的发展。坚持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聚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加强产业配套,推动扶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动漫企业的发展,激发企业的活力。借鉴国外成熟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完善产业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鼓励动漫产品的原创,着重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进行动漫作品的传播营销,扩大企业的盈利范围。

2.构建完善的投资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资金密集的产业形态,具有成本高、投入大、附加值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资本的运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产业本身的正常发展。在投资过程中实行资本的市场化运作,同时,政府提供相应的融资政策,构建有效的融资平台,营造优势的融资氛围,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进行多主体、多元化投资。动漫资金链和产业链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打造具有完整、良性循环特征的资金链,需要在原始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培育,进行投资盈利模式的创新。

3.培养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高素质的动漫人才能够推动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动画品牌的竞争力。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动漫人才需要具备娴熟的技能、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擅长创作、制作和经营。在产业化的基础上,我国需要掌握战略策划知识、能够具备资源整合、建立多元盈利模式的人才。因此,合理地分配人才结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产业链完善的因素之一。

(二)加强艺术创意,塑造优质动漫品牌形象

动漫形象是动漫作品的核心要素,是动漫品牌的重要构成之一,具有强大的衍生力。动漫品牌通过形象展现品牌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及社会的价值导向等,决定了动漫的品牌价值。动漫形象具有强大的衍生力,它的传播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利益,更是文化内涵大幅度地传播输出,是动漫整体品牌塑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成功的动漫形象兼具情感互动交流与价值认同的功能,同时满足广大受众潜意识的精神需求。从根本上来说,动漫产品的消费源于动漫形象的消费,而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动漫品牌的价值实现机制就是从动漫形象的触发开始进入消费循环模式的。

1.立足于民族文化

动漫首先是一种文化,再者它是以视觉影像为中心的,是一种视觉文化。[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性、共通性,是动漫品牌塑造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动漫品牌形象,必定是立足于体现本民族艺术文化上,以文化价值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在快速增长的巨量信息面前,动漫形象的共识性特点具有高时效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效果。动漫角色的形象塑造是动漫文化创造的核心,也是动漫文化具有发散力的关键。[2]

动漫形象作为具有特殊艺术性的美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带给受众丰富视觉感受的同时,也能够使受众本身产生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共鸣。动漫形象的价值不只在造型本身的视觉效果,更体现在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塑造中国动漫品牌,将中国民族文化融入动漫形象设计中,运用中国本土文化语言和艺术造型元素,强化民族品质特色,注重深度的挖掘与高度的弘扬,才能打造出体现历史文化内涵、民族传统,凝聚民族精神,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鲜明性格特点和外形特征的动漫形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本土动漫品牌。

2.立足于创新创意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也是动漫形象本身和衍生产品开发的关键,体现在动漫形象创作中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组合统一。通过动漫品牌形象的创意确立动漫作品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成功的动漫创意具有持久性的影响力和长效性的盈利能力。缺乏创意的动漫形象,会减少核心产品的影响力,严重影响后续的延伸开发。

动漫形象塑造创新创意为动漫形象造型、动漫形象动作的创造性想象力表现和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来自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把握和现代美学追求、价值诉求的结合,是获得受众情感认同和市场认可的前提,产生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只有以动漫形象的创新性和创意性为核心基础,才能发展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树立起民族动漫品牌。

(三)进行动漫品牌营销传播,推动品牌运营

动漫传播营销是指动漫企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内容,通过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动漫作品,在现代多种传播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出版、播映、开发,并且进行相关衍生品的生产销售。在传播营销过程中,通过动漫产品的推广,建立动漫形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互动,拓展产品本身的影响力,实现品牌价值增长,形成动漫品牌效应。国产动漫品牌需在传统传播营销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着重于衍生产品的后续生产运营,使动漫品牌树立、影视类产品播映、周边产品的开发、品牌授权等环节具有完整性,实现动漫品牌的推广,提升动漫品牌的价值,形成良性循环的优势传播营销模式,最终实现高收益。

1.动漫品牌的定位

动漫品牌定位是在制作前期策划中对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作品本身特点和受众需求,确定作品与受众之间联系的过程,是确定产品策划的范围与目标,构建品牌差异,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现今,计算机数字技术、网络、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动漫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各不相同的美术风格特点、表现形式、营销方式,最终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准确的定位能够在形成作品独特性的同时,对受众进行有效的传播引导,提高策划的质量和效率,并最终推动动漫品牌运营走向成功。

(1)受众范围定位。动漫品牌是被受众认可而形成的资产,与受众之间存在消费关系,是消费者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产物。动漫品牌受众范围宽泛,从动漫市场可以细分为不同群体:低幼、儿童、青少年、成人等。针对不同目标受众的心理状况及生存环境进行市场定位,让动漫品牌内容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沟通,选择竞争优势,有效促进品牌良性发展。

(2)产品内容定位。动漫产品作为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社会文化的结合体,可以应用于众多行业和领域,包括以技术为依托的艺术形式体现,以艺术为形式的技术展现,以及传统的教育和娱乐作品,需要根据不同题材进行产品的内容定位。在此过程中,不仅注重表现形式和美术风格的确立,更应该注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本身所体现的世界观、情感认知、精神文化内涵等内在因素,从而提升作品感染力,最终引起受众群体的心理认同。

2.动漫品牌的传播

动漫品牌的形象为传播形象和实际形象,动漫作品的品牌价值来源于传播形象,而传播行为的作用在于动漫品牌形象的推广,是动漫品牌塑造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动漫品牌传播的有效运作,能够扩大品牌本身影响力,实现其与市场表现的融合,为品牌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以及形成品牌资产的收益累积奠定基础。同时,在传播过程中构建受众与动漫品牌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受众与品牌之间的双向沟通,提高动漫品牌的溢价能力,最终实现品牌营销,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品牌。

(1)动漫品牌传播营销媒介。从媒介形态的角度看,动漫品牌的主要传播渠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主要形式是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影。传统媒体发展历程时间长,影响力大,具有很高的受众普及率。新媒体包括:以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多种传播手段所创造的全新的媒体形态,如博客、电子商务、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在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基础上产生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与传播风格的媒体,如交互电视、ASCⅡ艺术(ASCⅡArts)、赛博朋克等。[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改革提升,必然使信息化技术手段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发展趋势。现今,新媒体分别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和印刷媒体的深度,具有多样性的优势。首先,它互动性强,改变了传统传播媒介中受众所处的被动位置,实现了广大受众和媒体之间的即时互动。其次,具有高时效性,能够产生持续密集的传播,进行受众和媒体的有效沟通,从而降低制作的资金成本。再次,覆盖范围广,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逐步拥有了广大受众群,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动漫品牌传播营销的有效手段。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促使动漫作品创作思维的提升、表现形式的丰富;同时,打造了全新的动漫品牌沟通平台,创建了多种丰富的营销传播方式。国产动漫品牌的传播媒介应以新媒体为主,传统传播媒介为辅,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实现品牌传播,有效促进动漫品牌的形成,实现跨媒体的综合传播途径。

(2)动漫品牌授权。品牌授权是动漫品牌实现经济价值增长的最重要传播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动漫生产链条中,品牌授权的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互惠互利的营销方式。被授权企业可以减少开发成本并降低市场风险,借助动漫品牌已有的市场影响力增强自身竞争力。授权方也可借此巩固品牌价值、市场美誉度和忠诚度。例如:日本著名的吉卜力工作室,美国的迪斯尼、梦工场等由于对自身动漫品牌价值的高度关注,进而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生产、授权、代理、营销之路。这种模式提高了动漫作品的整体收益,增加了动漫作品的社会文化影响力,成功塑造了多个家喻户晓的动漫品牌形象。现今,作为品牌传播的新方式,在动漫作品后续衍生品的开发销售过程中进行动漫品牌授权,能够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宽度与深度。依靠品牌授权开发衍生品市场,完善品牌传播过程,是我国动漫品牌发展的趋势之一。

目前,国内动漫行业还没有树立动漫产权保护意识,相关政策法律不完善。在此基础上,国产动漫品牌授权需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优化和规范相关政策,保护并支持原创作品的开发,提升产权保护的时效性,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动漫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同时,加强对动漫作品本身著作权、相关产品商标权和衍生品外观设计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法的普法宣传工作,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市场运作规范化,严厉打击各种盗版侵权行为,培养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动漫品牌。

(3)主题公园的互动营销传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受众对产品内容的需求方向发生改变,消费目标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动漫品牌消费过程中受众不再满足于品牌内容产品的消费,希望动漫品牌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因此,动漫品牌传播营销产生了互动体验的模式——“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品牌文化精神内涵和动漫品牌内容的现实展示,能够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动漫品牌信息。同时,受众在体验过程中实现与动漫品牌的交流互动,感知品牌文化,建立品牌认同,从而完成动漫品牌营销传播过程。

综上所述,动漫品牌的塑造需要多渠道和多方面的有效协作,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维护才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影响力。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背景,建设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产原创动漫品牌,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为2014年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42400410661)

参考文献:

[1]江宏,卢榕峰.解读“新媒体”.新闻爱好者,2013(3).

[2]谭玲.浅析动漫文化传播的文化心理基础[J].新闻爱好者,2010(3).

[3]闫荟,恽如伟.动漫——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新闻爱好者,2010(8).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国际学院)

编校:郑 艳

作者:韩枫

品牌动漫产业管理论文 篇3:

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品牌设计及运营策略研究

吉林省自然地理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备丰厚的开发条件和发展基础,但传承意识不强、开发手段传统、传播方式单一等固有问题掣肘产业转型升级和典型品牌打造。动漫作为文创产业重要领域,近些年发展日盛,并逐步与农副产品、工业制品、服务产品等三产联动,通过创意生动的表现形式为品牌的打造和传播赋能助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年轻一代审美关注,使其具有庞大普适的受众群体和经典动画作品,再依托互联网传播平台,于多种专业化和综合性渠道进行营销传播,实现内核创制、开发形式、传播媒介等三个维度的品牌构建和推广。基于此,本文立足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资源,挖掘核心元素和特色内涵,建构品牌开发基础;针对品牌建构困境,依托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和动漫技术开发方式,精准互联网媒介赋能与动漫开发方式赋能路径,探究特色地域品牌结构设计及运营策略。

一、吉林省地域物产发展困境

(一)品牌积累不足,缺少创新投入

吉林省物产丰富,但知名品牌少,省内许多企业具有强品牌意识,但缺乏专业品牌体系建构策略和路径指导;此外,打造地域物产品牌的方法和路径不明晰,目光局限于品牌名称创建阶段,缺乏品牌定位及长期维护策略;同时,对物产品牌创新要素投入匮乏,创新力不足、创新元素单一、创新技术落后,产品呈区域性同质化现象,致使物产品牌及对应产品大同小异,未形成该地域的特色品牌。

(二)专项投入不足,开发技术落后

企业在品牌打造上专项投入不足,且地域物产加工企业具有原料收购时间集中、储备时间长、对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大等特点,使得资金不足的问题凸显,地域物产发展受限;此外,产业维度不广、科技含量有待提升,其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没有被精准化开发,大批地域文化元素没有被精深开发并设计成特色地域产品。

(三)资源利用率低,运营推广不足

目前省内农特产品营销模式仍以传统线下直销和普通电商售卖模式为主,利用“互联网+设计”的形式进行线上品牌营销的较少;“文创+”的推广模式能够快速吸引年轻群体,“人参鸡蛋”与“稻田书舍”融合地域特色与文创开发,吸引大批消费者购买驻足,但大部分物产没有找准定位,产品设计同质化,品牌吸引度低。

(四)中外合作不足,品牌外输困难

吉林是会展大省,各色展会众多、优势明显,但特色地域物产品牌在国际交流方面合作较少,缺位国际系列品牌交流研讨活动,不利于品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品牌运营上的先进理念、路径和方法,深化在品牌宣传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

二、吉林省地域物产品牌内核

(一)传承民俗风情,挖掘特色内核

吉林省有着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民俗、美食丰富多彩。延边的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辣白菜、烤肉、米酒等各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满族的萨满舞和祭山仪式同神秘广袤的长白山遥遥呼应,祈祷连年的顺遂平安;蒙古族的马头琴其音悠远,蒙古包里奶茶飘香,静候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

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更是打造地域品牌的内核之一,通过创意化手段进行文化的多样化开发,不仅可以通过漫画、动画、有声读物、游戏、博物馆、文创产品等方式进行品牌的打造和宣传。更可以以民俗风情为媒介,打造大型地理标识,挖掘民族符号,带动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呼应乡村振兴号召,促进农文旅的跨步发展,于线上线下两方面同向打造地域品牌IP。

(二)开发物品特产,资源联动共建

吉林省物品特产丰富,适于网状资源开发与联动共建,例如:洮南的辣椒、白酒,长白山、抚松万良、集安清河的人参,万昌、公主岭、舒兰、梅河的大米,黄松甸的黑木耳等等。一方面它们作为知名物产资源本身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利于品牌建立口碑,从而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特色物产的多样性利于产品在各地开展销售,进而推动品牌在各地进行推广宣传。整合地域特色资源,联动共建吉林品牌。

不同地域独特的土壤地貌、气候情况、水文情况以及历史渊源,孕育出了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价值的地域物产,因此可开展资源内部联动,将具有相通性的产品联合在一起,推出新的产品组合,提高效益,实现“1+1>2”效果,最终打造出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品牌。

(三)溯源历史文化,做精“寻根”开发

品牌是文化固本的软实力的体现,文化是品牌效应的内核本源。对于吉林省地域物产品牌的开发,可利用历史文化对吉林地域物产进行品牌加持,将人文历史资源有效转化成实打实的品牌内核。以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文化的使命感去追溯吉林歷史根源,进行文化发掘。

一是深入挖掘吉林历史文化,了解其文化精神与特色等。如西团山文化的青铜文明、扶余文化中的北疆文化、高句丽文化的壁画特色、渤海文化开放的社会风气、辽金文化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兼容并蓄等。二是因地制宜发掘吉林文化,讲好吉林故事,利用文化打造品牌。以当地历史人物、建筑、传说及艺术作品为品牌命名、作为包装设计或使之与吉林地域物产产生关联,加大宣传,将特色历史文化优势转化成品牌胜势。

三、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品牌结构设计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各类产业提供品牌打造与营销传播的开放式平台,其巨大的流量基数辐射各式群体和受众,为品牌建设提供精准化目标市场;吉林省丰厚的地域物产涵盖历史文化、物产名物、民俗风情等种类,地域化元素多、差异化特色强,具备深厚的内核基础;动漫文化发展日盛,开发方式纷繁多样,短片、系列片、电影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动漫赋能三产的现象愈加普遍,衍生产品的创意设计更带来巨大附加价值。基于此,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品的打造,需要以“互联网+地域品牌+动漫文化”为核心轴进行品牌结构设计。

(一)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品牌传播

1.借助线上平台,开展品牌设计

5G数字技术更快捷高效,更具融合开放性,地域文化符号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瞬间爆热,并通过针对性运营持续吸引受众及关注。同时,新媒体平台渠道多元化,微信微博知乎等信息流社交平台、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视频流量平台、哔哩哔哩等专业化传播平台均有海量受众群体。

吉林省地域文化符号特色鲜明、种类繁多,渤海国历史、森工号子、查干湖冬捕、萨满宗教、人参产业等不胜枚举,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地域符号的整合传播,在构筑文化内核、符号分类联动的基础上,开展品牌设计及传播。

2.利用平台资源,聚合品牌生态

“品牌”集受众知名度、产品美誉度、用户忠诚度于一体,其附加值远远大于产品的实际价值。吉林省具备丰硕的物产资源,但各自为政或传统经营情况屡见不鲜,例如,吉林大米口感纯正,但优质品牌却寥寥无几,地域式冠名无法打造品牌,更不能成体系纵深开发。

互联网平台的高黏合性和传播性,可以全面整合地域资源,前端对接市场,中端创意开发,末端产接洽,做到高效实时的协同资源,甚至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经典IP品牌,形成产业集聚,构筑优质生态圈层。

(二)结合地域文化,夯实品牌基础

1.立足特色资源,夯实品牌基础

地域物产品牌的核心是要找寻精准文化着力点,再以同样具有独特性的产品作为输出点,才能实现优质地域品牌的建构。吉林省具有丰富的物产、历史、民俗资源,涵盖精神、物质、制度三大文化层面,不仅有助于文化的具象化呈现,更有助于物质载体的广泛性传播。以东北民风习俗为例,专家学者深入东北乡村,探索并收稿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真实东北故事,让土匪文化等濒临消失但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保存,基于此,相关动漫专业高校或工作室,可以为系列东北故事编撰剧本,并以漫画动画形式进行开发,打造民俗故事系列产品,并进行传播推广,以期建成特色IP。如上,只有特色鲜明的强势文化基础或物产资源,才能助力品牌建设长足发展。

2.挖掘地域文化,完善品牌建设

地域文化种类多样,应该建构多层次、广维度的联动发展。例如,以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政策为导向,“农文旅”结合,便于充分挖掘第一产业,以第三产业形式进行品牌搭建,“人参鸡蛋”、“乡村书店”、“土家民宿”等系列化产品应运而生。“互联网+”形式,可以充分协调资源地与产销地,通过动漫、视频、游戏等形式,让文化的多样性深入人心,通过互动、售卖、任务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流动与互通,新媒体传播多线并举,生产链条“从一而终”,完善品牌架构。

(三)动漫文化开发,布局品牌IP

1.糅合历史文化,设计品牌形象

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内核,文化的传承及开发需要多线融合,各自为政无法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资源和产业的整合效用。为此,在吉林省地域品牌打造过程中需要串联整合历史文化,全面夯实文化内蕴,做到内核的充实,以备全面开发。同时,历史文化脉络承载众多故事、形象、符号、标识、物产等具象化元素,动漫文化的全面普及适于开展IP形象设计,而历史文化承载的各类元素正可以作为IP形象设计的立足点,以点串线,进而全面铺开品牌的营销传播。

2.开发系列动漫,打造经典IP

动漫品牌形象的设定为后续开发工作提供有力依托,整合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优势和种类,可以开发系列动漫形象,并结合小红书、知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漫画台等多类新媒体平台,针对性打造经典IP,并选取主题化、专业化、个性化场景,进行系列品牌画面呈现,从而全面建构品牌形象,实现受众全方位触达。

同时,各类品牌IP可以全面协同,以吉林省为大地域依托,将各大品牌IP进行种类、优势、生产链条等不同形式的整合,搭建多条品牌链,在吉林省内部以网状铺开,在全国范围内以线状辐射,在国际层面以点状重拳,打造品牌IP生态圈。

四、吉林省地域物产品牌运营策略

(一)结合地域特色,制定运营策略

1.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本土品牌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水资源、土地资源、物产资源、气候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在打造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品牌时,可利用其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一是将区域品牌分为生产基地区域品牌、乡镇级区域品牌、县市级区域品牌、地市级区域品牌、省级区域品牌等,深挖每个区域的特色,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使各区域具有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二是利用差异化,彰显品牌特色。吉林省物产资源丰富,但品牌特色不显著。在打造吉林地域物产品牌时,利用品牌差异化,走自己的特色品牌路。

2.融合人文历史,丰赡品牌文化

以吉林省獨有的文化特色为依托,结合吉林省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来构建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品牌。在构建品牌时,一是挖掘物产的历史内涵,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赋予品牌历史文化附加值;二是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将少数民族如朝鲜族、锡伯族等民族的特色风情和特色故事融入到吉林地域物产中;三是利用地域文化,深入了解地域发源地吉林省长白山区、具有游牧文化的西部草原等,重视这些地域文化的思想资源,将其注入到品牌文化中。以文化造势,使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别具一格,更好地拓展吉林省地域物产品牌文化价值的蕴藉空间,增强品牌市场竞争软实力。

(二)线上线下结合,拓宽传播渠道

1.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多样化宣传

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特点,借势发力,摆脱传统渠道的束缚,拓宽宣传渠道。目前吉林省的政府部门、农产品企业和行业协会都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络营销平台。为此,在互联网宣传方面,品牌发展应当利用地区政府所搭建的网络平台,积极推进特色地域产品加工、实体店、快递业一条龙式的电商产业建设。

同时还要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以及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开展网络直播与消费者实时互动,进而扩大该地区特色地域产品区域品牌的宣传,达到快速树立品牌形象的效果。此外,还要及时在网络上发布行业动态和特色地域产品信息,以便消费者更加及时地掌握产品的动态和相关促销信息,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2.洞察消费者需求,进行多元化传播

开展体验式营销可以充分发挥线下资源优势,在进行体验营销之前,首先要掌握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宣传活动。在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养生休闲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特色地域产品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突显产品的天然特点,并利用消费者旅游、出差等不同时机进行宣传营销。此外,要注重特色地域产品不同等级的分类定价,要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三)携手中外企业,合力缔造品牌

1.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出吉林特色品牌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的显性表达。吉林省的特色物产可以在海外进一步开拓自身的市场,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品牌,走向世界。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家接壤,众多边境小城镇具有独特自然及物产资源,集安等县镇更具有高句丽古遗址遗迹,雪蛤、人参、冰葡萄酒、鸭绿江、高丽火盆、明火烧烤等元素不一而足,富含文化内核及物化表现,边境地理位置更易进行文化互通和经济交流。

基于当地特色文化进行物产的设计能够在将吉林省推向海外的同时,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创造性地进行产业输出,巧妙结合地域文化,把握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取向,形成独特的地域品牌文化。

2.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兼顾国内外营销推广

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与宣传力度,在当下这样一个快速消费,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良好的宣传广告工作,产品知名度难以打响。找准自身产品和品牌的定位,通过适配媒介、精准化方式来广而告之。

品牌海外推广,营销传播是关键。需要做到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双管齐下。外部营销,借助自媒体的活跃,以网红李子柒为例,通过短视频等渠道进行本土特色文化的宣传推广,吸引外国消费者;内部推广,借助“中外合作”噱头,结合物产特色进行精准化营销。

(四)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品牌外输

1.交流特色展会,接轨国际市场

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品牌可依托本省特色地域物产,培育特色主题,打造产品系列,并积极参与国内外专业化展会,于交流加强生产全过程的管理,获取行业动向,重塑品牌战略,打造特色化品牌。

在保障自身经营规模适度稳健扩张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化经营理念,以特色产品、品牌、资源、文化内核等为落脚点,建立长期互利共贏合作关系,促成国际市场忠诚聚焦效应,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扩张,确保在周期性波动中有效规避风险,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竞争能力,实现国际市场的接轨。

2.加快品牌国际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吉林省特色地域物产品牌可采取品牌国际化战略,在推广品牌的过程中,将品牌文化与国际文化融合,坚持自主品牌,立足创新;以自身的产品质量为依托,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取得消费者信赖,对标国际品牌发展战略;注重国际市场品牌推广,明确品牌自身定位,建构长远发展体系和发展战略。品牌战略决定品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统筹精准的品牌战略可推动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并最终从多维度建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提升品牌国际化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以“互联网+地域品牌+动漫文化”为核心轴的品牌结构设计,不仅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及多维渠道的品牌营销及内容传播优势,力求精定位、广传播;同时,尊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逻辑,从文化内核的挖掘到动漫开发方式的运用,做到“内容+开发+渠道”多效并举,线上线下双阵地多平台建设,双线齐发、网状布局。

吉林省地域物产品牌的打造及传播,就是要全面整合并联动各类资源优势,让传承有基础;要充分创意及推出系列动漫IP,让开发有特色;要统筹布局营销策略,精准化落实品牌发展战略,阶段性进入国际化,由地域品牌走向国内特色品牌,由民族原创品牌做成国际化知名品牌。

(作者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课题来源: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基地项目(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项目))。

课题名称:吉林省地域物产的“文化+动漫”赋能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020J10。

作者:张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