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综合材料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平面设计中,当包含有某种创意或经过设计的产品或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通过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它的存在。这里所说的感知存在也就是感知形态跟颜色。然后将感知到的对象与过去记忆中的进行对比,或者建立新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平面设计中综合材料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面设计中综合材料论文 篇1: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分析

摘要:视觉语言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平面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主要包括“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不同的要素在平面设计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平面设计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平面设计 视觉语言 健康教育

平面设计是在二维空间内,通过线条、画面以及色彩等的组合,传达出产品的某种理念,吸引眼球的一种现代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平面设计已经进入到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通过精炼、速达的视觉语言与人们进行着有效的信息交流。视觉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促进了平面设计效果的实现。

1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

在当今时代,平面设计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平面设计中恰当的使用视觉语言,对于平面设计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视认性、可读性、记忆性以及明确性。[1]

1.1视认性

视认性是指视觉形象要能引起让人们视觉的注意。这种注意主要是通过形象的结构、大小、颜色、环境、方位等引起的。在当今时代,社会变化万千,信息充斥生活,人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特殊性是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加强视觉语言的视认性成为当今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追求。目前,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只要是通过运用美妙形象的文字或者鲜明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种表达方式在当今时代的平面设计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可读性

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信息的传播。因此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可读性。要想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具有可读性,视觉语言的运用就应该符合人们的心里习惯以及社会公认的原则,体现出可持续的特征。然而如果我们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固有的原则,就容易出现形象以及色彩设计的随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信息连贯性的传达,不利于平面设计目标的实现。[2]

1.3记忆性

记忆性,就是指平面设计的形象能够长期的形成于脑海中,并且可以进行条件反射。视觉语言的记忆性是通过各种因素的均衡、调和、动静对比等实现的。另外,新颖的、简洁的通俗的视觉语言容易使人加深印象。这些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设计作品特殊的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加深人们对于视觉形象的长久记忆,这有助于实现平面设计记忆性的目标。

2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特点

平面设计的语言主要是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传递信息等,因此平面设计的语言应该具有简明性、民族性以及时代性。

2.1简明性

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具有依附性的特点,它不像绘画那样,通过画面等来独立的传达某种信息,而是依附于某一产品或者某一观念的设计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要具有简明性帮助人们尽快的记忆。在当今时代,社会信息纷繁复杂,人们对于一种产品的视觉停留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暂,这就需要平面设计在几秒钟之内吸引人们的眼光,传递某种信息,因此简明性成为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2.2民族性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文化,有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视觉语言的传达只有符合该民族的传统的审美情趣,才能够被人们广泛的接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使得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加快,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的也更成为世界的。因此,在当今社会,越是民族的越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越容易被人所接受。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多的引进不同民族的视觉语言,然后进行民族化,这样一来可以创新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吸引人们的目光,二来,可以让人们更加容易的接受,便于信息的传递,从而促进平面设计目标的实现。[3]

2.3时代性

平面设计是属于时代的。在当今时代,新媒体迅速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平民家庭中,人们的视觉感受进入了泛滥的时代。平面设计要想在当今时代脱颖而出,只有创作出独特的、时代的东西。平面设计是有目的的视觉创造,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的运用上,我们要体现出时代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以及生活结构的多元化等。在当今时代,只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使用时代性的视觉语言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设计信息的传递,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平面设计的目标。

3结束语

吸引注意力,传递有效信息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目标。在当今时代,平面设计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的运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运用中,如何将视觉语言的特点与文字、色彩以及图形等要素进行融合成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彦桦. 平面设计中综合材料的视觉形态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2]王思奇. 探究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进化[J]. 新西部(理论版),2014,09:107+104.

[3]齐欢,周莉英. 平面设计中视觉语言的表现[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0:41-42.

作者:彭尧 王翠侠 闫歌

平面设计中综合材料论文 篇2:

从形态与颜色的认知与印象解读平面设计

摘 要:在平面设计中,当包含有某种创意或经过设计的产品或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通过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它的存在。这里所说的感知存在也就是感知形态跟颜色。然后将感知到的对象与过去记忆中的进行对比,或者建立新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对眼前的作品的形态跟颜色会产生一些“可爱”、“华丽”、“流行”等感知,我们将其称之为印象。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欣赏或者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时候,我们用的往往不是眼睛来感知,而是将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化”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

关键词:形态;颜色;平面设计;信息;传达;认知;印象

纵观绘画艺术,形态跟颜色的研究占据了绘画艺术的主要部分,贯穿了高考美术与近现代艺术领域,是绘画艺术的骨架与基本结构。同时,在绘画艺术与设计艺术逐渐交融的当代艺术中,这两者也同样可以运用于设计艺术的研究中。只是传达信息的渠道跟媒介,表现手法以及解读的方式存在本质的区别。绘画艺术从形态与颜色的变换,通过画纸或者综合材料来传达与表现,最后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意境来解读;而在设计领域中,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件作品的形态与颜色的意向,通过人的视觉感官,最后对这件作品产生认知与印象进而体会作者的设计意图或者目的的来解读设计作品。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当包含有某种创意或经过设计的产品或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通过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它的存在。这里所说的感知存在也就是感知形态跟颜色。然后将感知到的对象与过去记忆中的进行对比,或者建立新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对眼前作品的形态跟颜色会产生一些“可爱”、“华丽”、“流行”等感知,我们将其称之为印象。其实,印象的形成正是我们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在发挥作用。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欣赏或者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时候,我们用的往往不是眼睛来感知,而是将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化”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在我们看到设计作品前,我们大脑中已经保存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对设计作品进行认知时,我们会对脑海中的知识进行检索,提取出相关内容,然后再将这些知识与看到的设计作品进行对比,寻找两者之间的新联系,从而形成对作品的印象。简单的说,就是“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例如当我们“认知”一件服装时,我们会凭直觉产生对这件服装的“华丽”、“流行”等印象,然后想象自己穿上它时的样子。由此可见,印象中既有对认知对象进行评价的“语言印象”,又有自己使用认知对象时的“视觉印象”。

1 形态的认知与印象

当我们看到一件设计作品时,它的视觉形态会瞬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当我们进行设计时,也必须考虑受众对设计作品的印象,即设计作品的形态。当我们为一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做设计时,如果企业的形象能够吸引顾客好的联想,自然就会有消费群,反之则无人问津。由此可见,企业形象对企业的业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企业的形象又与整个视觉系统的形态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VI设计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企业的理念、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记忆和可识别的形态符号,从而塑造出排他性的企业形象。例如,在企业的logo设计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圆形形态或者曲线形式的设计元素,这是因为人们本能会对“圆”有“亲切”、“温暖”等好感度很高的认知,而且圆形又可以使人联想到“相连”、“永不终结”等寓意,让人们产生好的联想从而制造出积极的印象。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将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化”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

2 色彩的认知与印象

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不同的色彩由于明度,色相,饱和度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认知与印象。当我们拿着一张平面色卡,在室内的荧光灯下跟在室外的夕阳下看到的颜色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会因为颜色的差异而否定平面色卡的颜色。我们依然可以正确的认识色卡的颜色,因为色彩是我们在脑海中自己制造出来的。这就是色彩的恒定认知特性。而色彩的印象在平面设计中也是无处不在,例如当我们看到一组红色的海报时,我们本能的会对这组作品产生热情,希望的印象;当我们看到一组白色系的包装设计时,我们会对这套包装产生清晰自然,纯净的印象。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经历,环境,与我们所接触到的颜色相融合从而引发特定的联想而制造出的对色彩的印象。也就是“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

3 形态与色彩的组合认知与印象

瑞士艺术家,色彩学家约翰·伊登在包豪斯讲座时曾说:“三角形最适合黄色,正方形最适合红色,而圆形最适合蓝色。三角形给人斗争的印象,所以搭配鲜艳的黄色;安静又稳重的正方形很搭红色;圆滑动感的圆形则适合蓝色。”红色确实是一种强烈的色彩,可能给人稳重的印象,选择搭配正方形。另外,红色的温暖印象加上人们对圆形形态亲切温柔的认知,容易让人联想到太阳。此外,红色还给人偏动而非静的印象,所以有人又会联想到动感的三角形,例如火红的篝火。约翰·伊登觉得圆形有动感而选择蓝色,而大多数人会认为红色比蓝色更具动感。实际上,有调查结果显示,与伊登做出同样选择的人只占20%左右。这是因为印象与过去的记忆密不可分。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颜色和形态的印象也不同,对形态和颜色的组合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形态与颜色的组合,无论是从认知的角度还是印象的角度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的组合搭配会给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与印象。

认知与印象往往总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我们也总是将认知和与认知同时进行的印象同时来解读一件设计。当我们解读一件设计作品时,会对脑海中已经认知的知识进行检索,提取出相关内容,印象就会随着过去的知识,经验制造出来。比如我们普遍会认为三角形最具稳定性,有这种本能的认知是因为三角形这个形态它的底边稳稳地“坐”在地上,给人一种安定稳固的感觉。另外三角形上面的锐角容易让人联想到“前进”、“提升”。因此会让我们制造出对三角形这个形态“稳定”和“前进”的双重印象。而绿色的三角形使人联想到山,树木等自然景物;轻快的颜色又能突出三角形向上的动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同,记忆的牢固程度也不同,因此“利用过去记忆、保存的知识,想象新的感觉,印象”也会随之不同。

参考文献:

[1] 原田玲仁.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M].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原田玲仁.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夏珏

平面设计中综合材料论文 篇3:

当代中国平面设计概念及教学的变化发展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平面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和原因。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平面设计的新面貌,非平面、图像媒体、综合材料等多种手段打破了“平面”的限制,更多和其他专业或其他学科横向交叉,让我们对专业名称和内涵做出重新认识,同时给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思路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当代中国;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教学方法;知识点

Changes of Graphic Design Teaching in Recent Ten Years

HE Fang

一、相关概念

1、平面设计概念

平面设计一词来源于“Graphic Design”,Graphic(图形)的词意,一般解释为“适合于绘写”的由绘、写、刻、印等手段形成的图形记号;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有别于词语、语言、文字的视觉形象;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传播信息的视觉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其概念既可以从视觉文化的宽泛的景观去认识,也可以从形式语言的构成特质去解读。

①平面设计是二维空间中的、非影视的、与印刷密切相关的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设计活动。

2、平面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现代设计经历了从“图案学”、“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或者更倾向于用“艺术设计”一词)的发展过程。

③在此期间,平面设计这个专业也以不同的名称出现,例如:“装潢设计”、“图形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广告设计”,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大多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海报、书籍装帧、标志、VIS、包装等和社会设计项目相同的名称为主的。近几年来,随着设计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教学中,南京艺术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也从“项目型”转变为“知识型”,也就是打破平面设计的一个个类型,综合整合成学科知识点,根据知识点设立课程,保留图形、字体、编排三大要素课程,新开设了平面形态、平面系统、平面类型等课程。很多院校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录编辑成书相互交流,这其中,有的课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有了新的面貌。例如: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央美院设计教学经典丛书》、中国美术学院的《新设计丛书》等都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还有很多留学生把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经验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也成为我们接收国外相同课程信息的一条渠道,例如:《在德国学习平面设计》、《把你的草图钉在墙上——在美国学设计》、《构字——德国平面设计实验教学纪实》,让我们鲜活地看到老师的课题,教学的方法,作业的过程。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的增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在中国或国外亲身体验到真正的“国外课程”,另一方面让教师在课程的差异中不断找到新方向。

二、平面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和原因

平面设计既是基础又是终端。在一些前沿的作品中我们疑惑那些能否算是平面设计的内容,模糊的专业边界使我们看到平面设计的巨大张力,它究竟是被边缘了,还是更加中心了。国外的一些教学实例中我们看到,“Graphics”教学的课题作业形式不会受到维度的制约,以立体、装置、实验、书籍、海报等多种形式出现,其结果归结到视觉艺术的产品范畴。当我们只是看到它的现象的时候,往往难以总结这一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或范围,对平面设计究竟是什么产生质疑,也就是说无法用形式界定平面设计,但在对要素、语言、方法、形式的分析中,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显现出来,即依靠视觉传达知识体系,通过对视觉生理、视觉心理、视觉思维、视觉体验的研究,遵循视觉语言、视觉图式的原理,利用视觉语义、视觉文化、视觉关系的逻辑,创造视觉传达的形式。

2000年,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更名为设计学院。这是南艺设计学科正式告别图案和工艺美术,走向现代设计教育的宣言,但实际上教学的改变早已经悄悄进行了。此后的10年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现代设计的开端。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教育”是一个思考问题角度的变换,这一转换将为中国艺术教育的这一领域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

艺术作品面貌的改变总是伴随时代发展悄然发生的,在21世纪的这十年,平面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大大扩展了。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图代替文字成为主导的社会现实让传统平面设计沟通方式改头换面。大量电子信息、图像、网络、削弱了文字信息的生存空间,纸质媒介也受到冲击,传统的平面设计形式为鲜活的影像媒体、互动形态、真实空间、材料质感所改变着。

1、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由学科名称想到的

平面设计这一专业名称对应西方“Graphics”这个学科,词义难免会有出入,平面这一词的来源多少和印刷出版物有关,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印刷时代的沟通方式影响,平面设计一直被认为只能在二维领域施展拳脚。可是,事物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人们观念的束缚,平面设计的触角早就延伸到了各个领域,不仅以平面的方式,更向三维、多维空间拓展;以纸质为基础的设计方式也更多的被综合材料、立体装置、图像媒体、音效等冲击。那么,如果平面不是这个学科的关键词,那什么才是呢?在新牛津英语词典里Graphics的解释是:The products of graphic arts,especially commercial design or illustration里面提到了graphic arts,它的意思是The visual arts based on the use of line and tone rather than three dimensional work or use of colour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看,视觉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它是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的指导。但因为视觉艺术(visual arts)涉及的面非常广,容易引起误解,还必须对此有个界定。这种界定不应该是形式上的,因为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英文解释中提到的based on the use of line and tone就是形式上的界定,从专业角度来看不太准确。这种界定应该是从这个学科的本质特有属性上划分。在视觉艺术的范畴内,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视觉”这一本体的研究,解决“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用视觉的表达形式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达到沟通传达的目的。如此看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名称在此时相对准确。但专业名称无论怎样改变都会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现在的词义越清晰,意味着将来调整的可能性越大。跟随时代,不断会有新的专业名称来取代它,所以,更重要的是接近学科的本质。

2、非平面、图像媒体、综合材料

因为学科名称的问题,二维的印象往往会成为束缚,总是有学科的界限干扰。其实,用“Graphics”这个名称,就会发现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非平面不是现在才有的,学科中的系统设计、形态设计早已突破二维的概念。即使是最典型的平面的书籍设计,在人们翻阅的时候,打开、折叠、翻动的动作早就使平面具有了动态特征。平面设计早就具有非平面的属性。只不过,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像时代的到来使“看”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看的内容要丰富、看的形式要多样、看的过程要科学。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较之十年前,现在的“看”真可谓大饱眼福。从这次的世博会,我们看到平面设计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很多领域。比如:德国不莱梅馆用不莱梅的四个音乐家作为主线,在展示中并没有过多结构上的设计,但是却用了很多“Graphics”的手法,用大量的雕刻图形作为布景和导示,用浪漫的手法使童话故事深入人心。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共享车辆这个展区,图形和图表成为重要的展示内容,图表被立体地展示在柱子上,让观众直观地进行对比和参照,而不是以传统的平面方式展现,同时,人们可以坐进一辆虚拟车,可以在里面拍照,照片立刻出现在画面上的多个汽车当中,告诉人们参加共享汽车计划,等于你同时拥有几十辆车。这里的照片和多媒体技术也是“Graphics”的延伸。

很多建筑设计的表皮就是一种“Graphics”,例如:瑞典馆交错的线条与大小圆点的板材的构成、俄罗斯馆外墙的各种民族图案、挪威馆剪纸元素与光线虚实交错、韩国馆平面与立体文字的演绎。

很多场馆运用到多媒体,但手段很多,令人眼花缭乱。西班牙馆用了大量的图像媒体资料是用连续的照片动起来的低技术手法。捷克馆用剪辑的手法,把多部动画片串联起来,动画角色从一个屏幕穿到另一个屏幕,立刻变成另外的角色,片段的组合与重构表现捷克动画的风格。意大利馆把设计草图过程与产品视频同步起来,展示思维的轨迹。不莱梅馆堆积起来的方块里是多个屏幕,动态图像用同步的方法使每个屏幕组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大图像。其中演绎的依然是“Graphics”的内容。

二维到三维、多维;静止、非静止到动态,纸质到综合材料,抛开“平面”一词的束缚,“Graphics”存在于广阔的空间。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语言时代、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到多媒体时代,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带来平面学科面貌的变化。因为“看”的广泛,“Graphics”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专业或其他学科交叉。大大扩展了“Graphics”的内涵与外延。这些现象的变化似乎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为这个学科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的要求。

三、教学的启示

1、以视觉传达原理为指导,打好平面教学的基础

图形、字体、编排是平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视觉心理学、符号学成为图形设计的理论依据,可以说图形设计的本质就在于由受众通过图形的组织结构、视觉感应引发联想机制,理解图形的“意义”——主题、内容、内涵、象征、隐喻等。图形设计的形式法则及视觉化细节的处理,对题材、资源、信息、原型等进行的解构与重构,都是为了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

字体设计更加注重对视觉识别、字体结构和特征与视觉效应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种字体艺术的历史、文化和表现形式,尤其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字体流变形式。学会单字单词设计方法。基本掌握中文字体和英文字体设计规律和方法。了解和掌握汉字专题设计、成套字体设计方法。熟悉多种文字的并存设计和以字体为主要设计要素的设计形式。掌握字体的信息传达与视觉表现。

编排中强调对视觉中心、视觉习惯、视觉流程、视觉层次、视觉趣味、视觉整体的把握,以古典编排方式、网格编排方式、自由编排方式的研究为基础,严谨地用编排的形式法则对比例、尺度、节奏、疏密等分析、比较,找到编排的学理。

2、以专业技能培养转变为专业素质培养

打破以纵向的、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⑥。平面形态课程综合了书籍形态、展示形态、包装形态、海报形态设计的知识点,提炼出灵魂性的要素:形态这一关键词。平面系统中涵盖了平面设计中整体性设计的问题,书籍从每个单张到书籍整体、开启方式与阅读过程、丛书和套装书设计,无不体现系统的设计思路;品牌设计在战略指导下如何系统地设计和传播、环境中的系统设计,包括视觉环境系统、导向设计、公共空间的视觉系统设计等都是具有统一的设计知识点,用平面系统课整合这些原理。平面类型课让学生对图形、字体、编排应用在不同的设计类型中的不同视觉要求,研究视觉秩序、视觉关系,找到最佳与类型匹配的传达方式。

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制作和感知,而不是在电脑前面虚拟和假设。工作室对每个学生开放,也扩大了平面设计与图像媒体、手工艺、环境艺术、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合作的机会。视觉文化、设计策略等课程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3、挖掘较新学科内容的深度,拓展跨学科合作的宽度

一些新的专业方向需求,如信息设计、说明性插图、信息导向、视觉环境系统等与十年前大有不同,这些重要的学科内容在深度上还远远不够,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前在教学中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的部分要变为知识体系纳入课程,而不是成为教学的盲点。

专业之间的链接成为平面设计教学拓展的另一个内容,从“平面”中解放出来,拓展跨学科合作的宽度,因为平面设计无处不在,“看”的广泛性必然带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碰撞。

这些改变也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发生,在清华美院学生的作品中,关于奥运会的地图设计以信息设计为主体,用插图的手法,科学的信息分析与编排让受众从“图”中快速、有效、有趣地接收到地图信息。这些“苦功夫”相对于一个灵感显得分量十足。南艺学生毕业作品:关于健康的访谈录,从采访到资料信息整理再到视觉表现,不仅很好地将社会问题和平面设计结合起来,更提高了学生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的能力。中央美院关于近视眼的视觉图形研究体现了课题对视觉的关注点和研究的深度。

四、结语

如果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转向的过渡期,平面设计在这十年中的主要特征是带有装饰意味的设计,为书籍做封面和插图的装饰,较少关注真正书的内容、书籍整体和观众的阅读行为;为包装做装饰,较少去研究结构和功能,而注重包装表皮的设计。标志和VIS设计也是从较为单纯的视觉形式出发,而忽略了品牌战略的研究。进入21世纪的这10年,是平面设计转向以视觉传达为学科内容的时代,教学的科学和理性化作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对课题的研究、上课方式的研究成为教学的关注点。严谨的设计、科学的方法、理性的研究是成为设计强国的支撑,德国是典型的例子。设计中的这些理性成分在以视觉传达为学科导向的时代对平面设计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一定要被‘设计’”。

⑦如果说以前我们注重教手法,现在我们更注重教方法。

从国外设计学院的学生作品和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作品中,我们也能透视到学科面貌的变化,更多的关于“看”的理性与感性的表现,最后呈现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有小录像、小动画、装置,当然,也有把设计过程做成书、册子、海报。国外一些课题中,教师注重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具体的结果不会受到专业限制,而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进行课题的深入和拓展这个过程才是学习的关键。

课程改变直接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应时代的改变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架构更加合理的学科模型,梳理学科的原理、方法、逻辑,让平面教学更加成熟。

①曹方《视觉传达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②谭旭红《平面设计之非平面拓展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第1期。

③张道一《造物艺术的角度转换》,《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视觉传达设计原理》目录。

⑤许平《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装饰》,2008年第S1期。

⑥许平《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装饰》,2008年第S1期。

⑦泽韦林•武赫尔著,高毅译《在德国学习平面设计》,2008年版,第18页。

作者:何方

上一篇:山水画写生艺术创作论文下一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