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6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气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教材千篇一律、考核方法落后、“双师”教师欠缺,以及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对社会对技术人才需要状况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从多方面入手,对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专门性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1:

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 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推动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创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高能力、应用技能强的人才更为青睐。虽然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较长,院校设置类型繁多,办学条件与层次不一。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快,尤其是高科技的迅速进步、信息化科技的广泛推广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社会对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与要求。因此,文章旨在探索与创新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推动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接轨,提升教育质量的最优化与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一、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及相关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近五十年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机械产业化的实质性发展也得以实现,各行业也随之取得了快速进步,高质量、高效益以及高竞争力成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目标,能量流、信息流与物质流成为其系统的完整构成部分,推动了机械制造技术在相关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就目前而言,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层次依然偏低,分布也极其不均,手工制造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机械自动化依然未在我国取得良好的层次发展。在经济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我国作为工业制造大国,尽管在高技术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进步,然而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我国当前的市场需求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广大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整体上还存在着阶段性的发展差距,综合其多种原因,可以划分为四点:一是认识不清,诸多企业在技术方面的认识力度不够,未能意识到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二是缺乏健全的生产系统;三是科技人才不稳定,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创新,成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瓶颈;四是技术落后,这是我国工业发展缓慢的核心因素,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机械设计技术及其自动化的顺利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面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相关专业教育与工业发展进程中的经验。而这也正是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教育在目前发展阶段中的主要阻碍因素,其突出表现在学科划分过于细化、知识面过于狭窄以及实践锻炼缺乏等,致使相关人才对机械设计制造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的认识不足,缺乏多样化、现代化的设计思维、方法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针对存在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相关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并解决。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的需要。教育改革的前提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包括:一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文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服务思想,将增强教育质量作为机械专业教育的宗旨;二是突破传统重视科学技术轻视人文教学的局限,树立科技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观念,强化人才的文化素养;三是改革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思想,各个高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健康化、个性化的教育思想,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培养人才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理念;四是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落后思想,加强机械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五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人才的综合发展与全面进步。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机械制造行业是整个国家工业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基石,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调控,机械制造行业展现出了迅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实际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始终以30%及以上的高速度增长,甚至在面临严重金融危机的2009年依然能够保持以10%的速度增长。机械包装已发展为我国十大机械行业之一,近年的机械包装平均发展速度为7%。由此可见,社会市场对机械设计制造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尤其是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紧缺,这就迫切需要我国对机械专业的教育进行改革。

(三)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十七大召开以来,我国党中央与国务院制定了走创新型、新型工业化、人才强国、特色化道路等一系列战略性部署,这就对工程领域的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标准与要求,因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一大批工程型人才进行支撑;创新型的国家,需要一大批工程型的人才对我国工业技术进行改革创新;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则需要一大批竞争能力强的人才进行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现代化的机械人才,该专业肩负着为机械相关产业提供工程技术研发人才的重要责任,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机械相关产品的综合质量,这对促进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等进行改革,促使学生树立现代化的工程意识,培育学生应用高新科技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凸显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个性化、复合性与应用性。基于此,建立健全人才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建设,具体有能力培育课程体系、机械理论基础课程体系、机械制造设计课程体系、机械加工体系等。

(二)强化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保障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前提。学校要培育出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对接的人才,就必须确保师资力量的高水平与高技能。针对目前多数机械专业教师缺乏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发展现状,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融合的计划方针,培育多元化的机械专业教师成为主要途径,具体来讲,一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学校的实训基地、实验室、企事业单位等参加实际的工程锻炼,这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实践技能与创新技能的必经途径。二是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的联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或座谈会,经常性的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实习等进行指导,充分运用企业相关工程师的雄厚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力量。三是提升教师参加科技项目与承办企业委托类项目的积极性,通过这些项目的研发锻炼强化教师的工程技能与素质,积累工程实践的教学经验。

(三)完善教学考评体系。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开展高校的教学考评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完善教学考评体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教学监督体系。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或学者组件专门的教学指导部门,对教学质量实施定期考核与督导,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审议、新教师选聘的考核以及听课等一系列举措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的指导,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二是学生评价体系。每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对各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网上评分,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参考数据。三是教师评价体系。举办季度性的教学相互观摩活动,并对观摩实施打分,以此总结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推动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形式等方面的沟通与学习,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而对现代化企业的深加工而言,其发展需要自动化体系的支持。但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最为核心的基础,缺乏创新的人才,企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由企业与高校共同构建起来的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育相关人才的理论知识、应用技能以及综合素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实现我国工业化的跨越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崇林.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9).

[2] 邹景超,刘万福,杨汉崇.民办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3).

[3] 刘英,任庆泰,孙明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4(04).

[4] 马希青,李秋生,柴保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5] 彭观明,边炳传.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泰山学院学报,2012(03).

作者:甘志鹏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探索

>摘要:

现阶段,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气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教材千篇一律、考核方法落后、“双师”教师欠缺,以及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对社会对技术人才需要状况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从多方面入手,对艺术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专门性人才。

一、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一方面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应把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市场一线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其首要工作目标;另一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要求必须紧贴专业特点进行教学组织与实践。高职院校应先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预测力,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专门性人才。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调查发现,大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但是,许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闭门造车、回避市场,因而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业务时往往无所适从。另外,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各学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之间的课程分布不合理,为了学校和教师的便利,随意安排课程的现象比较严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存在设置过细,而实践课程不足等问题,导致教学时间、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教学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方式单一。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研究性教学、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范围小,推广程度也不大。同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没有全面、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造成艺术设计课堂的知识容量小,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材千篇一律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材存在内容滞后、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针对性不强,与实际脱节、陈旧、抽象、错误多、不统一、编者水平偏低与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致使教材不能反映高职教育的特色,更不能适应教学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另外,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由于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许多学校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四)“双师型”教师欠缺

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同时具备学术和实践经验,既能贯通理论,从学术的角度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熟练、规范地进行设计工作。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职称偏低,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教学水平大打折扣;另一部分则是从美术专业转行艺术设计的,这部分教师多采用短期进修或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少一定的实际设计工作经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等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经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整体缺乏既精通设计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设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五)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检验艺术设计教学效果及学生艺术设计水平的标准仍是使用期末闭卷形式,且大部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形式单一,无法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的被动局面。

(六)高职生文化素养偏低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专业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强调艺术表现是许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然是传统型的技法教育。形成了学生表现能力较强,人文学科综合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问题。

(七)实践教学欠缺

艺术设计,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才能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问题。实践性是指经过科学方法的培训,然后通过这一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表达一种意境、展现一种态度等等。艺术设计教学应该要将设计与生产的相统一起来,所以应该要强化专业教学实践的操作性。自从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持续增多。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质量还不够高,尤其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欠缺,无法满足市场之需求,这和当前高校艺术理论教育普遍忽视实践教学有密切关系。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

应避免设置艺术设计学理论科目重复、交叉的《中外设计史》、《工艺美术史》等重复课程;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艺术概论》、《美术史》;强调专业基础、突出专业个性,作到科学、合理的搭配;针对设计专业特点,设置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工艺性、实践性课程。另外,学生也可以自主选修一部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随着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密切接轨,其短、频、快的教学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特色就鲜明地区别开来。

(二)推行研究性教学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倡导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升艺术设计教学的有效性。高职艺术设计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设计知识、应用设计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随着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深入,高职艺术设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使艺术设计教学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就业的方向进行。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须摆脱平庸,走向有效,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只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充分实施研究性教学,达到高等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目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方法丰富多彩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须摆脱平庸,走向有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选案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案例的选择要涉及到各种工具的使用,使学生通过案例的操作,基本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如天喔蜂蜜柚子茶标志的绘制,虽然操作只有几步,却用到了多个工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应该注意的是,选择的案例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且构思巧妙、设计精美和色彩调和的作品,让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再如,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走进设计工作室,走进本地知名企业,为其设计厂徽、包装等,在无形中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使得知识变得难以忘却,同时还能琢磨其中的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另外,让学生为在本地举办的文化活动设计海报、母亲节为母亲设计贺卡、圣诞节为同学设计贺卡、为发型设计中心设计优惠卡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团队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学习、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教材以案例为主

艺术设计教材应该以艺术设计案例为主,以计算机软件操作为辅,正确处理软件操作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关系,将人文素养、色彩调和、美学原则以及著名品牌的案例贯穿于艺术设计教材中,同时突出创造性的视觉思维模式。将艺术设计与计算机软件操作科学整合。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有吸引力的素材,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再附加一定的实用操作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积极性。

(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上的积极性,并通过具体的科研选题、合作项目及竞赛选题等,由学生运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依照企业运作的模式,通过建立项目小组等形式以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状况,并通过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培养出大学生包括团结协作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

(六)考核形式多样化

单一的闭卷考核形式和简单的命题,很难考察出学生对艺术设计知识的运用程度和对艺术设计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过于强调记忆能力的考试与评价机制,从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评价应综观学生课堂表现、日常作业质量、艺术设计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完成研究课题的思路及能力等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方面设定若干指标,将理论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有机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闭卷、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

(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告别了单纯的手绘时代,艺术设计也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扎实的专业功底,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软件只能作为完成设想与构思的工具。只有当电脑艺术设计制作与新颖的设计创意完美结合的设计,才能称为艺术设计作品。因为现代的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所以教师专业素质如何是影响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八)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高职院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质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教师实践经验和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学校应通过以下途径培养艺术设计“双师型”教师。

1.鼓励教师在外兼职,通过兼职,教师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如专业教师到设计院和设计工作室进行社会实践和兼职,以积累艺术设计实践经验,并通过专业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和一线从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他们对在对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九)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我国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者,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信息素养。

艺术设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专业功底,电脑艺术制作和新颖的设计创意完美结合起来的设计,才能称为艺术设计作品,所以,现代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高职院校应开发网络教学系统,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如网上答疑、测试、布置和批改作业等,网络系统的运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和资源共享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和统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十)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艺术设计课程必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与效果,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之中。唯有如此,才能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要求实现接轨,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就要明确艺术设计培养目标,注重校内艺术设计模拟实验,优化艺术设计实验教材内容,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校外艺术设计实践基地,改进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艺术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葛剑辉

我国包装设计教育改革论文 篇3:

浅析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摘 要】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应该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以满足社会需求。中国包装艺术设计建立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磨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对中国包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包装设计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更的原因,教学弊端逐渐凸显出来。本文针对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提出包装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中国 包装艺术设计 教育改革

引言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包装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包装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创新,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相关内容,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1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1.1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滞后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与国际包装艺术设计接轨,但是却一直没能紧跟国际上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步伐,这是因为我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不能适应国际上包装艺术设计重心由物质功能设计到审美功能设计的转移,即保护功能转向销售功能、销售功能转向品牌功能、企业品牌功能转向消费者精神功能。

1.2 课程编排缺少系统性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在专业课程编排上缺少系统性,使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缺少联系,导致包装艺术设计课程覆盖面过于狭窄和单一。同时由于知识老化,教学理念陈旧,使包装艺术设计教学成为表面形式,导致教学中出现缺少分析评估、弱调研等问题。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队伍多是来自于专业艺术院校,尽管他们拥有专业的艺术设计能力,但是在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侧重上是不平衡的,导致课程编排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限制。

1.3 对包装艺术设计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包装艺术设计之前,对艺术和艺术设计没有明确的认识,所学的多是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由于艺术考试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并且多数学生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动手能力不强。传统的艺术包装设计教育模式是通过大量素材的收集,进行模拟创作,导致学生的模仿性高于创新性,且缺少对包装结构和材料上的思考。学生在进行设计时,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和想表达的想法,容易错失新颖的创意。

2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路径

2.1 正确定位包装设计的教育理念

定位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首先要确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位置、明确主体对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视觉效果平淡、缺少设计目标的情况,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对设计的正确定位,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作品。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考虑,在设计中还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切入进行设计,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2 设置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技术性课程

对包装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其基础课程应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中以美术设计理论课程为中心的编排方式,重视手工绘画能力的提高,将创作精力放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在选修课与必修课上应强化主干课程的设置,给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在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穿插编排,积极引导学生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对包装设计的独特理解,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2.3 加强包装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进行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活动中去,并适当地给予奖励。艺术生与文化生相比具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应充分利用课余闲暇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弥补自身在文化知识上的缺失,同时不断拓宽在包装艺术设计上的知识面,为未来在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2.4 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重视提高社会效益,主要指的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人才、市场、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效益,以人才市场为发展方向,将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方法,找准改革的切入点,树立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实现我国社会效益的提高。

结语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拓宽了发展空间,培养了包装艺术设计上的专业人才,有效地缩短了与国际包装艺术设计之间的差距,为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提供了发展动力。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实现了从理论教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了中国包装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庆云.浅析中国包装艺术教育改革[J].安徽文学,2011,(06).

[2]莫怏.对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8(06):79.

作者:蒋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