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合理性质论文

2022-04-16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即为其结合中国国情所出现的变化过程,其是属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形式与内涵都不尽相同。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理论合理性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经济理论合理性质论文 篇1:

“仇和现象”的经济学反思

摘要:“仇和现象”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依据的也是错误的西方经济理论。“仇和现象”的产生,增加了经济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混淆了人们对改革方向的正确认识,也不利于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我们要以正确的改革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经济发展道路;仇和现象;理论创新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未来发展道路,其间逐步形成了两条思路,一条是“私有化式的、西方式的市场经济道路”,一条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主导式的市场经济道路”,尽管两者都打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旗号,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领域,有时交织在一起,前者如“仇和类现象”(包括“仇和现象”),后者如“郎咸平类现象”(包括“郎咸平现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任何一个后起国家都将经历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长期模仿的结果,同时还反映出了我国经济改革方向选择的尴尬和迷茫。惟有尽快转变思路,加快理论创新,才能更快导入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才能更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理基础,使之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也不同于现代西方市场经济,而是兼顾其间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道路,即现代计划经济道路。为此,笔者特借助“仇和现象”,通过剖析它所依据的经济理论缺陷及其危害,以期引出对加快理论创新特别是经济理论创新问题的探讨。

一、“仇和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无论“仇和现象”涉及的内容如何,是仇和本身,还是对仇和进行评价的舆论现象,甚至是包括理论界的同类主张及其对策现象,或者是部分有之,或者是全部有之,但都是处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并体现着其不同方面的特征。总体上看,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

由于我国还处在经济比较不发达阶段,决定着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或比较发达国家,不管提还是不提科学发展观,实践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经济赶超任务,因此就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关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因为那将冒着极大的失败风险,并且将付出极大的或较大的探索成本。为此,不管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们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既模仿其理论,又模仿其体制,先前是模仿苏东国家,后来是模仿西方发达国家。也许是西方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成熟且有诸多模式可供借鉴之处,以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结果对西方的理论特别是经济理论产生了一定崇拜和盲从,自然也带人了一些“私有化”思潮,或者是“全盘”,或者是“部分”,在行动上也就表现为彻底地或半彻底地“卖国企、卖学校、卖医院”(简称“三卖”)举动,无论它们打着何种旗号,也无论人们相信与否。

(二)特殊的文化创新土壤

在中国土地上,曾经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化,可是封建帝制的长期确立,权威的崇拜、科举取仕制的发明和独尊儒术制的形成,虽然对其帝制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对其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发展却造成了一定阻碍作用。否则,时至今日,我们也不会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大力提倡,更何况封建帝制的取消已有一段时间。正是由于这种包容有余而创新不足的文化传承土壤,才使得生于斯而长于斯的人们,面对西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理论和模式,自然或不自然地采取了“拿来主义”态度,即使过去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过批判,也仅仅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加以批判,至于合理性地吸收和创造性发展,则显得比较苍白,就是有一些具有创新性思想的人做出了某种努力,在这种大潮面前也是于事无补。

(三)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的推行,是在特定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开始的,一方面是两极对抗趋于缓和,西方发达或比较发达国家整体上暂时处于上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开始或准备开始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国际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加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发达或比较发达国家必然会把自己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向那些正要改革的国家进行渗透,而后者由于没有更好的理论和模式可供借鉴,既有的理论和模式也已经出了问题,不是彻底走不通,就是承担的创新成本太大,因此也比较乐于接受前者那些理论和模式,包括经济理论和模式。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现象和中国的“仇和现象”以及衍生出的“郎咸平现象”。

二、“仇和现象”依据的理论缺陷

在仇和政府的经济改革过程中,西方经济理论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据称仇和本人不仅将《经济学》看了7个版本,而且还将影响其最大的书《政府的革命》中“用企业家的眼光来审视政府的运作”的理念运用于宿迁,并把它当作一个大企业来经营。殊不知,任何经济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它多么通用。仔细想来,仇和政府依据的西方经济理论,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缺陷:

(一)前提缺陷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前提或基石,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是自利和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它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的自利性和理性是自然的,超社会的和超阶段的。显然,这个假设前提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理论也是不正确的。其实任何经济人都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应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辩证统一体。个人以追求自身的福利最大化为基本目标,但其中既包括个人的经济福利,也包括个人的社会福利。企业和政府也是如此,企业追求的不仅是自身利润最大化,也应是企业的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政府努力实现的应是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如果看不到这一条,无论其经济理论演绎地多么完美,应用地多么广泛,最终都必然要导致错误,至少是部分错误。

(二)过程缺陷

西方微观经济理论运用均衡分析方法,从完全竞争假设出发,推导出一般均衡结论,并认为一般均衡可以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但这里是把政府的作用排除在外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这是不可能的,政府或多或少都会对经济施加一定的干预,就是在传统经济社会也是这样,只不过干预程度较小罢了。后来凯恩斯主义者做出了一定努力,但由于缺乏政府行为理论,虽然他们指出了政府作用,也仅将其看作是市场的补充,而不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致西方宏微观经济理论衔接得是那样不协调。

(三)结果缺陷

正是由于个人、企业和政府三者目标的设定不完整和研究的不到位,使得本应由个人和企业所承

担的一定社会成本转嫁到了政府头上,当后者不能完全解决时,就不得不将其剩下的部分遗留给下一年或者是下一届政府处理。这里,我们需要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进行修正,代之以福利和成本的比较,我们或许还可以求出这种结果缺陷值,并能给予合理的制度设计与校正。

三、“仇和现象”造成的重要危害

(一)强化了经济社会各主体对自身属性的错误认识

当仇和政府依据的经济理论应用于经济现实时,就会因为理论前提的内在缺陷,而使经济社会各主体对其自身属性产生某种错误认识,过于偏重自然属性而淡化社会属性,要是再借助骄人的数字成绩,就可能进一步造成更大认识偏差,从而看不清自己,同时也会使政府更偏重于相反认识。

(二)增加了经济社会不和谐因素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实践,仇和政府的改革不是增加了社会和谐,而是增加了经济社会诸多不和谐。在过于突出经济增长和市场取向改革以及短期政绩的同时,淡化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以及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发展和环境发展、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城市变化与百姓生活水平等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面对仇和政府疯狂的“三卖”举动,不仅一些中央国家部委官员,而且一些民间人士也提出了种种疑问,“当国企、医院和学校被全部卖了之后,政府的社会责任在哪?未来社会责任如何实现?”[1]“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的社会责任又在哪?”[2]“宿迁还有没有管老百姓生老病死的政府机构?”[3]“在这种改革思路指引下,社会道德、社会风气包括医德医风会不会在一切向钱看的引导下变得更糟?”[4]“他这种重洗‘利益牌’的行动到底对谁有利?”[5]等等。据调查,有96%的人都认为近几年宿迁的城市硬件环境变化很大,简直一天一个样,同时也有大约56%的人认为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扣除物价指数上涨因素,甚至还有11%的人说近些年生活水平下降了不少。

(三)阻碍了经济理论自主创新步伐

作为后起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采用比较成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式实现经济赶超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不过考虑到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缺陷,如何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并创造性地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式,就变得相当重要。毕竟任何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式都具有两面性,用其时间越长,得到的正面作用越多,但所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大。中国和前苏联之所以在改革进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在其中是起着不同作用的,也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后来,仇和政府所列举出的种种发展情况,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理论自主创新步伐。

四、加快改革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尽快摆脱西方经济理论的错误影响

由于西方经济理论和模式的内在缺陷,使得个人、企业和政府三者的自身定位出现偏差。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尽量把自己所承担的社会成本转嫁给社会,结果是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社会成本,而许多应当由政府做的事不是没有时间去做就是没有力量去做。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明确摆正三者的自身属性及其定位,尽快构建政府行为理论和经济模式理论,才能使我们尽快摆脱西方经济理论的错误影响,步入相对正确的理论发展轨道。

(二)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西方经济理论存在缺陷,西方经济社会也存在一定缺陷,它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只有通过加快理论创新特别是经济理论创新,才能使个人、企业和政府各就其位,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和谐状态,既能与自然和谐,也能与社会和谐,也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有利于指明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只有加快理论创新,才能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的错误束缚,才能摆脱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和模式的错误影响和束缚,才能真正地认识到它们特别是后者的阶段性和过渡性。我们的改革不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的完全抛弃,也不是对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和模式的完全模仿,而是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更好的经济理论和模式,它将代表着我们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如果从逻辑上来说,传统可以与现代相对,计划经济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对,那么将会出现四种经济理论和模式,即:传统(也称绝对)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传统(也称自由或绝对)市场经济理论和模式、现代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模式。这样,我们就可初步地认为,我们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现代计划经济理论和模式。不要认为除了绝对计划经济理论模式和绝对市场经济理论模式以外,就只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模式。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两条:一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于政府配置的作用,二是政府配置资源作用必须以市场配置作用作为依托,我们才能将这种经济理论模式称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模式。否则只能是传统计划经济理论模式和现代计划经济理论模式。如果我们可以把没有市场作用或市场作用较小的计划经济称为传统计划经济理论模式,那么就可以把市场作用较大但不足以改变经济性质的计划经济称为现代计划经济理论模式。

注释:

①仇和现象:仇和,原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现江苏省副省长,在宿迁执政期间一直通过比较极端的手段推进改革,如卖光医院、卖光学校和卖光国企等,由此所引发的仇和本身的现象以及对其进行评价的舆论现象,统称仇和现象,本文主要指前者,也就是“仇和式”改革现象。

参考文献:

[1]蔡永飞.仇和应该“求和”了[J].中国经济周刊,2006,(6).

[2]顾则徐.“仇和现象”凸现改革理性贫乏[J].学习月刊,2006,(4).

[3]鲁宁.仇和升官新考[N].时代评论,2006-2-10.

[4]秦俊勇等.争议仇和[J].领导文萃,2004。(6).

[5]水皮.水皮杂谈:仇和的升迁说明了什么?[N].中华工商时报。2006-4-6.

收稿日期:2007-02-18

作者简介:谢士强(1973-),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责任编辑:郭殿生

作者:谢士强

经济理论合理性质论文 篇2: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问题分析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即为其结合中国国情所出现的变化过程,其是属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形式与内涵都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存在一定的内在必然性,其在基于中国国情发展的基础上也必定出现各种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促进策略。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内在需要;促进策略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121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就是在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条件与历史文化,从而指导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是我国经济全球化与国民基础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1]。在我国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端正准确的认识和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在当前经济理论滞后与经济实践的基础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演进,能够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的基础支持与厚重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经济概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就是讲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社会实情相结合,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研究进程相对落后,但是在改革开放行为实践的促进下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不断成熟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进程必然将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改变,从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2]。

2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必然性

2.1 在中国会获得更完善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经济学家在对我国经济建设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且将其上升为理论知识,不断的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能够获得更加完善发展。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学家对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累积的经验进行总结,不仅能够构建丰富严谨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扩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般原理[3]。

2.2 与我国国家性质存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一。而效益与公平的平衡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的内在是高度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累积总结的经验有利于拓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能够不断促进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3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学者创新思维有限,经济实践已经远远超越理论实践。这种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的状态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学者只能对经济实践进行事后解释,经济研究缺乏创新与独立实践性,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正确的方向性指导作用,使得理论支撑实践的力度不足。

3.2 理论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材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例如在程恩富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中虽然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内容分为五个主要过程,但在逻辑主线清晰的基础上部分内容无法有机的融入其中。

3.3 研究方法不规范

研究方法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经济学者在对提出来的观点进行证明上,因此导致提出的理论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与实用价值。这一点与西方经济学相比来说存在明显的缺陷。

4 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促进策略

4.1 理论创新的方式

4.1.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要改善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缺乏创新的现状。首先在思维方面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惯性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因此要深入实践,忠于实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总结归纳出经验,对经济时间行为做出理论性概括[4]。

4.1.2 扩展眼界,获取灵感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其为经济实践行为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与立场,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方向。要确立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创新原则,就要以我国市场经济实践为根源,以传承与创新为基点,在归纳总结各类合理经济理论的浅谈下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新模式。扩展研究视野,在秉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吸取经济理论养分,获取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灵感,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源泉。

4.2 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假如将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范围,那么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其研究内容会不断丰富扩大。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就不应该受到原有的结构束缚,而是应该以创新思维对体系结构进行改动,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决不能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改变而随之改变的[5]。

4.3发展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一门来自于实践,也是需要实践检验的科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就需要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概念与规律总结必须来源于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同时能够被实践所检验。规律原理需要在充分的拥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确认规律与原理就需要进行检验,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都是不可缺少的检验工具之一,其能够妥善的解决研究方法不规范这一现状。

5 结束语

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实践中总结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具体的指导着各种经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效果十分明显,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弱国转向经济强国,并且不断的朝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今后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上,重视并且尊重马克思主义经济中国化是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朱荣英.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合一”及其文化产能的原理层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及其实践整合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1-7.

[2]于金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硬核与科学范式——与刘刚同志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2 (7):132-138+160.

[3]王勇.应对经济危机,实现比例均衡——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12(2):42-44.

[4]赵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J].学理论, 2013(9):116-117.

[5]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劳动力资本化研究—— 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考察[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9):36-41.

[作者简介] 任蒙蒙(1989— ),女,汉,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作者:任蒙蒙

经济理论合理性质论文 篇3:

谈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规模化扩张关系

摘要: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寻求自身扩张的方式,也相应的会遵循一定的规模经济理论。但是在具体的企业规模中,并不是任何一种扩张方式都可以照搬利用的。本文就我国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现实意义,将规模经济理论分为内部和外部,简要分析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规模化扩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规模经济理论;企业扩张;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一、我国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经济集中和行政割据垄断,造成不少企业在规模上得不到扩大,同时同一行业的小型企业过多并且过于集中,完全没有形成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集中。在我国开始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以后,这种经济集中和行政割据垄断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企业,仍然没有形成合理的规模结构。

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一度出现过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浪潮,但是这一兼并与收购的浪潮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总体上来看,即使兼并与收购之后,中国企业仍然无法与国际同行业中的企业比规模,达剑最低经济规模的不多,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更少,这一格局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二是中国的企业兼并显示出极强的政府干预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兼并并不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某种优势,而是国家为了改造和减少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政府撮合让效益好的企业兼并效益不好的企业。试图通过这种兼并实现企业规模经济,而且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这是对规模经济片面误解,也让中国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许多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走向了毁灭。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也曾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在管理上的缺陷等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造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周期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选择了错误的规模扩张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还是就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都在一定影响和限制了我国企业尤其是较大企业的发展。

二、对企业规模经济及规模化扩张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积累国外企業的大规模扩张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企业的规模发展的方向就是追求企业的巨大化,以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为代表传统规模经济理论似乎也表现出这样的发展方向。但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有的企业可能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扩张战略,而有的企业则可能采取横向一体化的扩张方式。与这两种情况都不相同的是,有很多小企业通过在地理上的聚集和集中也可能形成很强的外在规模经济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和集团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加的激烈。而这些跨国企业和集团企业的发展也慢慢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部分。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面临国内庞大的市场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企业的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国际企业对我国市场的争夺,如果我国企业仍然存于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状,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客观需求,也要求我们对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规模化扩张关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规模经济与规模化扩张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企业的发展同样也会使企业规模经济理论更加丰富,把企业规模经济理论向前推进。

三、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相互关系

1 规模经济理论和企业规模化的相互关系

(1)信息流通程序的冗长,造成企业决策形成速度的下降。

(2)企业的规模过大,会造成组织管理成本的提高。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需要增设许多新的部门和管理人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合理边界。但是如何让在规模扩大和企业良好运作中达到一个平衡寻求这个合理的边界,1937年,科斯在《企业性质》一文中,认为企业的合理边界是外部交易成本等于内部组织成本这一边界上。

根据这一理论,同一产业的企业规模应该是相等的,或者说至少部分企业的规模是相等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大小企业并存,不仅大企业表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小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规模经济性。特别是后来出现的企业的兼并、并购和战略联盟,以及大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活动,以上理论又是无法解释的。此时,范围经济就应用而生了。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内在规模经济强调的是通过增加产量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则是通过增加产品种类来获得规模经济。

20世纪90年代,电子技术的普及以及运用,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等新型经济组织己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新型经济组织更是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这种企业既没有实体也没有边界,其规模经济更不可能通过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计算。此时,各种虚拟组织理论应用而生。虚拟企业的规模经济只能用虚拟理论来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规模经济理论和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是相辅相成的,规模经济理论为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企业的规模化扩张又推动了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2 内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企业的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这两种规模经济在现实中确实足存在的,但是由于两种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和因素不同,因此对企业的规模化扩张的影响也不同。

(1)内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因而又称为内部经济或内部规模经济。这个概念的形成具有自身的历史背景: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的发生和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工厂的出现为工厂规模经济和车间规模经济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开始复杂化,企业的规模经济已经不能简单用产量提高,平均成本下降来解释,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事实上传统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解释还是给了我们深入认识规模经济的机会,规模变动是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动,规模的扩大带来新技术的使用和更合理的分工和专业化。机器大生产的企业规模是大的经济效益好而小的差,事实上假如生产要素都是连续可分的话,生产规模结构一定,企业规模结构对经济报酬确定就毫无影响。可是生产要素并不是可以任意取值的,比如厂房、机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半个厂房、半台机器运作的,对于人力资源一样,也不能只计算半个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企业总规模的最小取值,即存在一个下限,达到结构最优的规模。

这种纯粹从技术角度来认识企业的规模经济的理论是一种静

态的规模经济理论,但是在现实中企业规模的变化不仅仅与技术设备这些生产要素有关,而且更多的是受到行业状况、市场容量、技术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有一些行业需要很大的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那么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扩张,如汽车制造业、化工产业等;而有一些行业在很小的规模就能实现规模经济,如餐饮业、贸易公司、咨询公司等,那么企业就会采取连锁经营等方式,而不是无限地扩张规模。企业如果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那么企业就能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企业生产的东西越多,盈利就越多。外部技术的变化对企业的规模扩张影响也是极为明显的,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经营成本大幅度下降,这为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便利,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全球性的大企业,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波音公司等。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规模经济变动与企业扩张的关系,就会发现企业可以是无界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无限制地扩张,企业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行业企业在同一地理范围内集中配置,随着同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行业总产出规模的扩大,全行业所有企业的平均成本都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就是“外部规模经济”,或者叫“行业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来就是聚集模式经济,而这种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即聚集效应既可能导致企业组织的分化,也可能导致一体化,这主要看这种效应对企业来说是正面的外部效应,还是负面的外部效应。

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面的外部效应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宋完成。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是:同一行业中的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将其生产的产品的某些部件或零件包给其他企业去加工。以机械制造加工业为例,如果机械设备生产厂家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由于受到生产场地或者环境保护等的限制,将设备上的耐磨部件,通常是铸造件外包给附近的铸造厂。有的甚至是采购除了核心技术的全部的零部件,然后自己进行组装,再以自己的品牌销售。汽车行业也较为常见。

反之,另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负面的外部效应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此时,聚集可能会诱使企业之间进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合,亦即产生组织整合的倾向,即企业规模将趋于扩大。还以机械加工为例,当同一市场上这种加工设备的厂家增多时,就会增加对同类铸造部件的需求,在这些铸造部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铸造厂家肯定会提高价格;也有可能是维持原来的价格,但是质量上却不能保证。当铸造件的价格超过了企业自己铸造的综合成本时,采购部件的企业肯定会考虑自己建造铸造厂;或者为了获得稳定的零件供给,保证设备的质量,也会把外包的铸件自己铸造或加工。

虽然,就一个特定空间的聚集经济而言,也就是对一个就外部规模经济而言,在正面和负面的外部效应上,我們无法判断具体给每个企业具体所产生的效应。但是现实是,这两种效应都是普遍存在的,聚集规模经济也是广泛存在的,它构成了企业规模扩张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中小企业本身并不具有规模经济的潜能,甚至也不需要进行扩张,但由于它们处于成规模聚集的区位上,所以也能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额外效益。这也是外部规模经济对企业规模化促进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追求规模经济,依照不同的规模经济理论来选择不同的规模扩张的方式,这企业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但是这些不同的规模扩张方式也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如何把握正确的企业规模化扩张的道路,除了要有正确的规模经济理论宋加以促进,同时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之上。需求一条企业发展的和谐道路。

作者:余运福

上一篇:燃气综合经济分析论文下一篇:经济决策政治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