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方式改革下篮球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现今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教育也不仅仅在于对课本知识的教学,而是把全面发展作为对高职在校生的主要教学目标。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也开始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作为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是我国高职院校中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考试方式改革下篮球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考试方式改革下篮球教学论文 篇1:

人性化视野下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各大高校中体育科目已成为考试的必考科目,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对体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教学形式也不断多样化。同时,人性化教育理念在教育中逐渐普及,提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然而,在具体实际中受诸多因素影响为人性化教学增加了阻碍,为提高教育水平,就必须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人性化体育教学相结合,在时代发展下不断进步。本文针对人性化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未来展望进行个人分析,阐述了以下观点,从而推进人性化体育教学更好实施。

关键词:人性化;体育教学;现状与展望

人性化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教学方式,也可在体育课程中推广与贯彻。人性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尊重学生意见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教学目标。此外,人性化教学也体现出教学的多样化,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体育学习目标,也增进师生间交流与沟通。

一、人性化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性化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们的智慧,在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意见。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者与学生形成互动模式,充满人情味,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人格受到尊重和被爱的体验,教育者体验到责任感和成就感。此外,教学过程不不仅仅局限于高高的三尺讲台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威严和严厉,而是平等相处的朋友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人性化教育坚持的理念观点是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情,表现自我,将学习内容真正的吸收,教学者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人性化视野下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2.1理论大于实践

在体育课堂中传统教学根深蒂固,虽然国家积极倡导人性化教学模式,各大高校高喊口号,却难以付诸实际行动,造成实践与理论不相符。人性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在实践中推行人性化的宗旨,但实际教学开展的背离,导致教学理念没有大力推广、开展,也没有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积极性依旧无法提高。

2.2教学者缺乏人性化教学理念

许多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自认为个人已有成就,不愿接受新兴的教学方式,固守传统教学方式,安于现状,为人性化教学理念的開展造成了阻碍,影响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此外,教学者在进入教育事业前,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各异,导致在开展教学任务时,照搬自我接受教育的方式,缺乏人性化教学理念。无法将人性化教学理念推广在教学过程中,这就与新型教学模式发生碰撞,为教育改革事业形成阻碍和困扰,影响教学模式的创新。

2.3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授课,大多教学模式都是在室外执行和完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丧失了体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初衷。同时,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体育项目缺乏认识,并逐渐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导致许多学生渐渐的抵触体育课程,认为只是“体力课程”消耗体力,影响课程的出勤率。

2.4考核评价落后

学生考核评价是对教学者教学模式的肯定和教学成果检验,也是体现教学者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而现今教学者多数注重学生考核结果,缺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吸收程度,无法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真实的检验,也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得认可,打消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积极性。考核评价的落后,也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也让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抵触心理,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人性化视野下体育教学改革展望

3.1提高教学者人性化教学理念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理念的传播者,深深影响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因此,教学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学习意识,加强人性化教学理念,提升学习素养,满足学生更广泛学习要求。教学者提高自身人性化教学理念,也可让教学者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和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好的吸收体育知识。也可增进了学生与教学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教学者倾听学生的想法,从学生意见中寻求不足,并对授课方案进行改革和创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增进学生与教学者间的感情交流。

3.2打造多样教学环境

教学者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这也是人性化教学的体现,例如,网球课、篮球课等受教,带领学生走进运动场地,通过运动形式从理论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情景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体育项目的种类和发展,并循循渐进的对学生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根本上对体育课程产生热爱,提高教学水准,打造人性化、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3.3制定科学、合理考核评价

每位学生因身体素质和接受体育知识水平不一,在考核评价时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传统的考核评价只是从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过于注重教学结果和学生的成绩,完全忽视了学生是否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和吸收程度。教学者在考核中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考核评价的中心理念,结合学生平日学习态度、学习的进度和接受程度,制定适合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并合理为学生安排考试项目。不仅调动了学生平日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项目为个人带来的好处,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热爱,从消极转为积极,从被动转为主动,也减轻了教学者教学和考核负担。

四、总结

人性化教学理念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张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提高了教学水平,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热情。而人性化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与实施,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热情,不仅达到教学目的,也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尽了微薄之力。虽然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需有待提高和改进,但随着教学者思想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和改革,体育教学定会在人性化教学理念引领下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强. 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OL].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7(11):49

[2]鞠鑫涛. 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 经营管理者,2017,28(16):359.

[3]唐正萍. 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展望[J]. 科普童话,2016,41(39):8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马明,女,1982年11月3日,河北沧州,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体育教育专职教师学历:本科。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第二作者:袁健校:男:1978年11月27日,江西丰城: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学历硕士,职称讲师,方向体育。

作者:马明 袁健校

考试方式改革下篮球教学论文 篇2: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摘 要:随着现今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教育也不仅仅在于对课本知识的教学,而是把全面发展作为对高职在校生的主要教学目标。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下也开始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作为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是我国高职院校中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逐渐加强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但是在教学期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漏洞。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以及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并给出一定有利于解决该些问题及利于其发展的方法,以供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现状;措施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院校,其不只是关注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程度,更重视的则是高职在校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而对于体育课程来说,其教学内容也是为了适应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把专业的实用性融入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中去,逐渐形成了具有职业特点的职业体育教育模式。且在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设计中都体现出了自主构建和设置符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内容特点。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现今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如若只停留于最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已经难以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被重视。体育这一学科从学生入学起就被列入教学课程中来,可见体育课程也是极为重要的,该学科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以及身心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在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能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对体育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热情,并适当的采取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模式,譬如在对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时适当的开展一些竞技项目、保健项目等,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时还有竞争意识,从而达到全面的完成对于体育学习的目的。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为对于体育基础课程及选项教学内容的改革,后一个阶段为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两个阶段的改革都为我国高职院校中在校生对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对其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学改革还只限于形式上的改革而未真正落实于每一个高职院校中去,这样一来,我国在校高职生在一味的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对体育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难以达到原本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增强个人健康的目的。

在我国发展历史的影响下,我国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多承接了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虽然能够让学习者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是该类教学理念还是存在较多的弱点,譬如对于课程的设置较为固定、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不重视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创造性等。也就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国相关管理人员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对基础教育以及大学教育进行改革,虽然大多数学科在教学中的改革都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这一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改革还相对较慢,存在着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混乱、对于体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而且在近些年我国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但是这种现状下也并没有很好的激起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而且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体育教材还属于本科院校的教材,其多以跑、投、跳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统一的教学时间、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等为主要教学模式,可见其模式较为陈旧和落后且缺乏开放性和科学性,使得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趋于边缘化。但是现今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即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授课内容区分开来以突出各专业的教学特色,虽然这样一来就对以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教学目标有些背道而驰,但是相比于原本传统的教学理念而言已经是一个很好地改革开端。

二、影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

在对我国的社会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后,可得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方面,即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学科为教学中心、以社会为教学中心。

于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这方面而言,原本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的是美国,其原本是以教育工作者为教学中心,但由于后来考虑到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所差异,因此就变原本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以学习者为教学中心,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特定的教学改革,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但是这一教学理念知识为了改变原本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设定的,原本的只一味的给学习者施加学习压力却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的教學模式只会让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今后的进步和发展。经改革以后虽然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还难免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就像授课时学生的总数越多所需要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划分就越复杂,导致教学困难的问题发生,譬如在高职院校中对于体育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先征求学生的自主意见来选择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然后进行分类教学,学生所选择的往往有足球、篮球、排球等常规项目以及高尔夫球、橄榄球等较为复杂的项目,若要对每个学生的意愿都教学到位,首先就涉及到教师个人专业水平的问题以及所需教育经费的问题,这些问题下就使得有些项目无法开展,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由此可见,虽然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方式对于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是积极和有效的,但是在师资力量以及所需资金的问题下,还会使得很多课程实践在实现上出现操作障碍。

于以学科为教学中心这一方面而言,其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的内容放在首要位置,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同时以所学科目为自身发展方向。该类教学理念主要是对学校的各教材进行分类教学,将学科教学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只要求学习者对基础知识内容以及基本技能进行掌握,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现今我国的本科院校还是以该类教学理念为主要教学模式,以为培养更多的混合全能型人才以及专业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多为本科教材,教学以专为主,过多的重视对于体育这一学科教材的教学以及对学生体育达标水平的锻炼,课程开设内容多以田径、球类为主,使得原本以锻炼个人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课程变为较为专业的体育训练课,无形中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分割开来,同时也忽视了对高职在校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而非体育技能,所以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若太过注重对其专业性的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在社会中的需求。

于以社会为教学中心而言,既是将课程设置的具有社会功能,更多的关注学生所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让学生们能够在对课程学习中了解社会进展,这种教学理念是对以学科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反驳。该种教学模式不只是以教材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们对社会的了解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是面临着进入社会和选择就业这一问题,因此这种教学理念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各高职院校中都开设有就业导向理论这一课程以及职业导向这一课程,而且这两个课程中都提倡将体育教学放置于较为重要的位置,将体育课程以及教材课程相结合起来为高职院校在校生培养目标服务。这种情况下也忽视了原本以提高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因此也对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影响,虽然其对学生的职业培训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重视,但是在其过于关注社会适应性的问题的情况下忽视了体育课程最原始的教学目标。

综上看来,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对体育课程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剔除以学科为教学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在保证可操作的情况下注重对高职院校在校生个人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的培养,除此之外,不可忽视以锻炼的人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目标,以使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的地位更加坚实和巩固。

三、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法

3.1高职院校在体育改革中应遵循的原则。由于职业院校的体育改革教学具有特殊性,若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多为技术型人才且所学技术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各班级学生的所选专业差异、工作差异、社会适应差异等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特点,使得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同时在各个职业所承受的劳动力不同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中也可以根据该差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锻炼,其间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体力,使学生在工作时能够很好地适应其所处工作的劳动强度。在对学生进行体能等方面的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其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适应其新环境,并且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自我锻炼的方式来对自身进行调节。

3.2高职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向导的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以及技术进行教育和培养。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则是要转变原本传统的教学思想,将锻炼个人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并依照学生工作的差异来选取合适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将学生放于体育学习中的首要位置,注重对高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与进化职业相关联的的体能、意志力、竞争力等方面的教学,以保证学生不仅在学习能够对体育课程得到好的锻炼,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获益匪浅。

3.3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优化。我国高职院校在对体育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的采取户外教学的方式,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譬如让学生参加攀岩、马拉松等,不仅仅调动来高职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满足了学生们的主体需要,使得学生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群体并锻炼其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和集体意识,为高职在校生们的学习、友谊发展、社会适应力等都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也巩固了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体育课堂更加放松活泼,为师生之间建立起友谊也提供了条件,同时在提高学生们各方面能力的情况下为其今后发展都做了较大贡献。

除此之外,原本的以考核为目的的教学也很容易降低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中以应付的心态面对,不利于学生的个人体质培养和锻炼。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要尽可能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对学生的体质培养放在第一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将体育课堂的考核机制取消,可以改变原本的只对学生体能进行考核的模式为对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核模式,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过程的重视高于对其体能得分的重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消除以往紧张的考试的局面而使以放松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考试。

要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让其课程向多种教学形式发展,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根据专业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来就其所需体能的不同来进行对教材的改写,其内容要突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娱乐性等。这样一来就有助于今后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后生活及工作中的发展,完善体育教材所缺少的专业性知识。

四、结语

综上看来,我国高职院校體育课程的改革对高职生的在校学习及今后的就业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各高职院校逐渐开始落实体育改革的同时,其间还存在一定的教学漏洞及教学误区,这就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以使在校生能够在体育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神州,2011(08)

[2]蔡丽萍;李大成,浅析我院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10(11)

[3]吴雅彬,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03)

[4]龚成旭,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职业岗位群体育课程模块研究与实践编号:xjy1201,主管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作者:李俊喜

考试方式改革下篮球教学论文 篇3: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应对途径

摘要:体育生活化概念揭示了体育运动经验、行为养成与生活的根本联系,旨在培育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体育生活方式,恢复体育教学中的生活经验,通过响应学生个体体育需求,激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展示体育学科的人本价值,以“需求”和“创造”的双向作用来刺激体育教学发展,推动当代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衔接的重大转变。对此体育教学生活化实践要构建以“体育生存——体育享受——体育发展”为基本目标框架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体育课堂的程序化、模式化印象,兼顾体育教学的情境性、开放性与主体性,培养学生自觉的体育习惯,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充实生活。

关键词:体育教学 生活方式 个体需求 体育社团 创造力

一、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定位及现状分析

1.体育生存:对学生生活方式的主动关注

体育生活化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走向,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满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需求,意味着对学生生活方式的主动关注。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尽可能地向学科化方向靠拢,重复的走、跑、跳、投训练以及必要体育运动技能的讲解、示范和考核占据了体育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生活方式并不属于体育教学的管理范畴,但体育运动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通讯的冲击下,体育运动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调节力度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其存在价值受到削弱,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体育教学自身具备影响学生生活方式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从盲目、狭隘、不健康的休闲消磨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对个性发展和完善更有意义的体育运动中去,从这一方面来看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宗旨指向对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另外,“学生要在体育课堂上完整掌握一门运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课余锻炼必不可少”[1],体育生活化理念要塑造的不仅仅是学生体育运动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生活信念和认知习惯,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促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自觉过程和结果,拓展传统体育教学的生活存在感。

2.体育享受:对学生个体体育需求的响应

传统体育教学建立在学科本位与知识本位基础上,构建的是以集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体育生活化教学理念则将个体人本价值取向纳入教学规划之中,倡导对学生个体体育需求的满足,促使学生能真正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精神愉悦。对此,体育生活化理念致力于消除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施加的受挫感,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互整合,提供学生展现自我价值的主体愉悦感。同时,体育生活化理念更是“将体育交往活动视为学生发展社会关系的一项积极的人生体验和人生享受”[2],通过体育缔结友谊、陶冶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人格。

3.体育发展: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

体育生活化的重要定位还表现在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传统体育教学质量的增强主要依靠体育项目的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而体育生活化理念则赋予了学生之于体育发展的主观动能性,将体育教学发展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转化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挖掘,通过学生“需求”与“创造”的双向作用来刺激体育教学发展。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表现为大班制度课堂和有限的运动实践训练,前者是教师体育知识授课和考试的结合,后者则是对体育项目的反复操练和测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此体育生活化理念倡导通过模拟生活的情境性,增加教学开放性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和凸显趣味性的教学框架业已形成,但这过多表现在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出的要求,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词是“自主”,教师要敢于放手,解除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意识的禁锢,促使学生主动将生活经验融入体育学习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学校体育教学才能兼顾学生生活认知、情感与意志等缺一不可的心理定势,将体育需求与创造合二为一。

二、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应对策略

1.体育教学对学生生活方式的调节

调节学生生活方式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目标,生活方式既是学生个体的,也是学生群体的,学生在学校的闲暇生活中绝不缺少体育生活成分,对此,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环境氛围构建首当其冲,体育生活化的环境氛圍即是学生的校园生活氛围,体育是所有学科中唯一一个要对学生身体健康状态负责的学科,体育学科怎么去评价学生的健康状态呢?我们的体育教学测评的是学生某一阶段的运动机能,但身体健康状态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身体素质的指标无法简单地进行技术量化,需要额外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形态水平进行关注,例如对于男同学来说体重水平小于平均体重的3.3%就属于体重较轻,小于5.0%就要划分到营养不良的行列,而女同学追求瘦身减肥的思想潮流更是隐含着身体机能水平的维持风险,因此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环境构建除了提供体育场地和器材外,还应开发相应的健康电子管理档案,为学生配备病历卡与基础医学测试项目,尽管大多数学校的生理卫生工作都未电子化,但必要的身体机能追踪和健康干预应成为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常规内容,例如定期的健康问卷、既往病史了解、病程记录、体质检测、横向数据比较等动态管理工作,并积极建设学校体育教学的文化氛围系统,例如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校园运动会、健康征文演讲等等,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

除了必要的环境熏陶以外,体育教学生活化要激励学生自觉的体育行为,必须要促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因此,学校体育工作应以灵活的体育活动穿插为主要手段,辅助体育教学对学生日常锻炼习惯的培养,例如现在许多学校的课间操都是广播体操,学生对广播体操的普遍态度是枯燥乏味,但课间身体活动却又是必须的,这种不得不做却又倦态烦躁的参与心态会让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一种“任务”,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将太极拳、健身走、球类抓举等不同运动形式纳入课间活动的选择范畴。简言之,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以往对课堂的驾驭过渡到对学生生活的体育覆盖中去,例如体育课堂中“慢走”训练,体育教师可以以“校园万步健康路”为概念,将操场跑道划分为一万米、两千米、四百米等三个步行圈,每隔一段步行距离树立一个标识牌,标注步行到此处学生可消耗多少热量,这样一来体育教学将自然地向学生日常运动延伸,学生只要身处校园跑道便能感受到运动的“召唤”,接受健康知识熏陶,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被拓展到了日常生活领域,“消耗卡里路”的概念比严肃的体育锻炼更能吸引学生参与,进而充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借助运动项目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2.借助社团化教学模式满足个体体育需求

体育运动是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常规手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注重集体运动而忽略个体运动需求的局面将极大地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维度和精神层次。首先,体育教学带给学生的不能是压力和无止境的身体对抗,要让运动中的个体从中获得充分的自尊、自信和愉悦感受是体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社团化体育教学模式脱颖而出。一些研究文献认为社团化体育教学与正规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存在矛盾,实际上正是因为两者的需求区分明确,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改善传统体育课堂的僵硬守旧和单一现象,提升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水平,具体措施表现为“教学与比赛的结合、练习与游戏的结合、学习与实践的结合”[3]。

例如教学与比赛的结合,许多学生都喜欢加入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社团,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等,但这些运动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展方式都较为松散,社团成员以组织相应的体育项目比赛为主要活动方式,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的热情,没有专门的指导人员,也较少进行常规的、有计划性的运动技能训练,而体育课堂教学则可以完整包含热身环节、教学环节、纠错环节、运动环节,对此体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围绕学校不同的体育社团项目开展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和运动技能讲解,采用游戏形式、对抗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对手,提升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当体育教师能依据学生需求来施教,灵活穿插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无私提供决策建议,便能有效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配合度和积极性。例如体育教学中的“撑杆跳”,“撑杆跳”是基础体育课程内容,却并非学生喜欢的项目,由于对肢体动作的要求较高,许多同学对它抱持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借助篮球社团化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篮球社團比赛对运动员的跳跃能力要求很高,体育教师根本不需要将撑杆跳高作为一个单独的体育项目来反复消耗学生热情,而是在篮球对抗活动中将其用来训练学生的跳跃能力,“从‘撑杆跳’到‘脱杆跳’,包含了‘跳跃’运动所需要的全部技巧”[4],以篮球技能练习的专项内容来引导学习,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因为教师充分响应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另外,教师通过社团化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对体育教学程序化、模式化的一贯印象,视体育学习为自觉、自愿的需求,提升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陶冶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参与体育运动的意志品质。

3.体育教学情境性、开放性与主体性的兼顾

体育生活化教学将学生体育需求与创造能力相结合,通过模拟生活的情境性、增加教学开放度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育教学发展。首先是模拟生活的情境性,指向营造体育教学的情景化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善于把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游戏心理,许多体育项目其实都是由民间游戏逐步演化而来的,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投入的体育运动大多都具有游戏情境,教师如果能对游戏情境加以应用便能让学生摆脱运动的沉闷和紧张状态,享受体育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游戏情境构建规模要小、频率也不能过高,它的存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而不是相反。例如单纯的短跑运动较为枯燥,训练的反复化对学生的体力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教师可以在短跑训练的后期加入“螺旋跑”、“圆圈接力跑”等游戏形式,振奋学生精神,帮助学生减轻运动负荷,在游戏化情境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营造体育教学的开放性格局,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激发。

那么,什么样的体育活动或游戏项目具有开放性呢,以“障碍跑”为例,障碍跑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游戏,具体的运动过程需要学生配合“抛”、“钻”、“跨”等日常生活的肢体动作,学生要思考哪条路上的障碍时间最短,没有特定的路线和特定的肢体要求,但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跑程和最后的结果,并且没有团队同伴的充分配合无法占得先机,此类游戏便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在这样的运动设计中学生不得不带着脑子去运动,这时候学生所获得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巧将不仅仅来自于教师,还源自个人的思考和实践经验,锻炼了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需要体育教学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地位,其教学途径是由教师提出体育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果,例如利用兵乓球进行连续颠球练习,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旦提出某项练习要求,必然事必躬亲地传授学生练习方式和策略,亲自参与整个练习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但体育教学生活化则要依靠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仅仅需要教会学生“颠球”以及事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目标,比如连续颠球十次到二十次不等,但什么样的颠球练习方式可以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学生自己去尝试,个人垂直颠球?对墙颠球?还是两两自由组合颠球?学生要自主完成对颠球方式的构想和实践,记录不同颠球方式的目标达成效果,主动寻求同伴合作并反思不同肢体操作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提出更优质的练习方案,学生因此拥有了主动揭示体育运动规律和提升体育运动技能的主体地位,从而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斌.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内涵解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1).

[2] 段长波.体育生活化: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J].体育与科学,2012(1).

[3] 胡玖英.体育生活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10).

[4] 黄美蓉.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困境探源——基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5(3).

[作者:陈超能(1977-),男,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陈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