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文化素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文化素质须从儿童抓起,儿童教学工作意义重大。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逐渐丰富,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渐得心应手,积极调动了儿童学习动力,使学生充满学习好奇心。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利用效率还应继续提高,做到完全熟悉儿童文学领域。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儿童读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儿童读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情感教育逐渐得到重视。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人文学科,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于情感的启蒙阶段,将小学生语文教育与情感启蒙结合在一起,将会更有利地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生成长。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就必须意识到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

情感教育指的是教师从情感层面启发学生的教育,是将人文情感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情感教育对小学生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能够激发小学生潜在的丰富感情,让他们更加深切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知识的力量,但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

在进行情感教育之前,教师必须意识到情感教育正因为涉及情感,丝毫不能懈怠,必须严格遵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倡导的是“以生为本”,这也是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条件,教师不能过多地强制要求学生,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他们之所想,注重他们对于情感教育的建议和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本身就是通过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进行的,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获得小学生的爱戴和信任,能够在情感上处于一个非常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过于严肃,也不能听任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要把握好教学与娱乐之间的度,即在教学中得到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在娱乐中得到学生的喜爱与拥护,这是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细则

在遵循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小学教师可以有计划、科学地开展情感教学,然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1.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在课堂实施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虽是一篇描述自然风景的文章,但其中有着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再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着浓烈的亲情。因此,在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可以注意方式方法,投入情感来阅读和教学,用情感感染学生,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课文中蕴含着深切的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更要通过挖掘这些感情,给小学生以情感冲击,提高他们对语文情怀的感悟能力。

2.在课外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育实现的,还有很多的课外时间,甚至是娱乐活动中可以渗透情感教育。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很充足的,比如课余时间、春游活动等等,在班级集体出游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深化,比如帮助爸爸妈妈拿一些力所能及的物品,减轻他们的负担;比如在小组合作中照顾同学的情绪,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等等。情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体悟教育,需要小学生全身投入,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3.在课外阅读中实施情感教育。事实上,情感教育的实施主体不一定是教师,有时候,在读物和学生之间,也能直接地建立某种情感联系。现在很多优秀的儿童读物,都蕴含着很深刻的情感和人生道理,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之余,推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又利于情感教育的儿童读物,让小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比如,著名儿童读物《夏洛的网》,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读后讲一讲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其中小蜘蛛和小猪的友情的理解,大家一起交流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交朋友,交到好朋友。

综上所述,实施情感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三种: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在课外阅读中实施情感教育。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能够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情感的力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感情观和价值观。(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桥学校)

作者:胡世薇

儿童读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2:

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资源中的有效利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文化素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文化素质须从儿童抓起,儿童教学工作意义重大。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逐渐丰富,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渐得心应手,积极调动了儿童学习动力,使学生充满学习好奇心。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利用效率还应继续提高,做到完全熟悉儿童文学领域。本文针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资源中的利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利用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形象生动、语言简明规范、富有情趣等特点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儿童文学能够丰富儿童语言养分,逐渐形成语感,掌握语文学习中的基本语言和方法,为学生将来学习语文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儿童文学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但其应用效率还有待提高,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效率做出分析,供教师今后教学参考。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儿童文学不同于儿童读物,儿童文学同小学语文教育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儿童读物泛指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儿童文学是将相关知识内容整体融入进儿童审美世界中。儿童文学的文学性高于儿童读物文学性,是以一种整体、有机的审美构成。儿童文学能够作为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学习内容,有利于达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要形式是神话、寓言及童话等,引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尽快融入进语文学习中。

小学生通过接触儿童文学,能够激发其学习语言的兴趣,逐渐形成自主化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儿童文学以拟人化形式进入到教材中,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掌握知识的理智感,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使大脑思路逐渐清晰,思维印象更加深刻,加固学生记忆力。同时兴奋愉快的记忆能够减少学生疲劳感,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接受学习。语文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语文及发展具有非凡意义,儿童文学正是起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源泉。因此,儿童文学促使小学生阅读能力、知识水平获取能力有了稳步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资源中的有效利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新课标体制改革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编中,童话、神话、寓言、小说等多种儿童文学体系相继出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所占比例逐渐提升。为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的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以下几项教学策略:

1.分析儿童文学赏析特点:根据儿童文学欣赏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语文教学。儿童文学欣赏是指儿童在看、听某一文学作品时产生的精神活动,引发艺术上的审美和思维,是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认知过程。由于儿童具有年龄上的显著特点,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现出特异性,因此,提升儿童审美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儿童阅读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儿童知识经验有限,其文学欣赏水平较低,通常对一些奇特、新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且理性的问题比较反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儿童理解他们主动跳过和不感兴趣的部分,对于儿童理解的部分可一带而过,做到语文教学中整体性和语感的要求。

2.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通常对感兴趣的部分会投入感情,不自禁地参入进作品中,情绪随角色的变化产生变化,甚至会将自己编织进作品中,与人物共同呼吸,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故事情节。结合这个显著特点,教师可以进行换位思考,保持童心未泯,全方位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及美学的价值,充分利用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源,为小学生营造审美氛围,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美学色彩,提升利用效率。

3.根据儿童文学文体特点:目前我国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少考虑儿童文学的独特文体,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归为一体,多数语文教师缺少儿童文学文体知识,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断章取义,将儿童文学本应充满童趣的理论知识分解,将充满童趣的儿童文学变成枯燥的说教,使小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资源涉及多种体裁,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体裁具有独特性和独立性,每种体裁都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因此抓住儿童文学的体裁特点就等于抓住语文教学的基本核心,是构建语文教学资源高效化进程的重要突破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備儿童文学文体知识,妥善处理小学语文教材的整体和实质之间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在能力,使其充分感受儿童文学的魅力,提高儿童文学语文教学资源中的利用效率。

4.使学生真正融入进儿童文学作品中,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注意使用儿童喜爱的方式进行阅读,使小学生充分享受文学学习的乐趣,阅读时标注并摘录相关词句,增添阅读情趣,给学生自我释放的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连通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理共鸣,使学生感受儿童文学的魅力,提高利用效率。

三、总结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长期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不但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资源,更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提高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资源中的利用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学习水平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汤超霞.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主要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6).

(编辑:马梦杰)

作者:梁敏

儿童读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3:

理性看待新世纪的分级阅读

分级阅读虽是较迟出现的理念与方法,但其对儿童阅读以及少儿出版的影响却十分深广。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受全民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等的影响与促进,一场以儿童文学阅读为中心内容的“儿童阅读运动”在我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搞得有声有色,阅读的方法与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经典阅读、早期阅读、班级阅读、图画书阅读、亲子阅读、作家签售阅读、书香校园特色阅读与分级阅读等。其中,分级阅读虽是较迟出现的理念与方法,但其对儿童阅读以及少儿出版的影响却十分深广。

新世纪分级阅读的标志性现象有二:一是2008年7月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并于2009年2月很快研制出《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和《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同时又很快推出相关分级阅读的出版品。二是接力出版社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于2009年9月、2010年8月先后在北师大联合召开首届与第二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两次研讨会均向社会发布《儿童心智发展与分级阅读建议》、《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参考书目》。与此同时,北京也成立了“接力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广州的分级重在行动与出书,北京的分级重在探讨与倡导。

分级阅读的理念与做法,一经倡导,就引起了国内儿童文学界与读书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有相反的意见。如有人认为分级阅读会剥夺儿童自由阅读的权利与破坏儿童自己的兴趣,因而应当“缓行”;也有人以自己童年时代的阅读经验,质疑分级阅读的科学性。实际上,分级阅读是一种站在尊重儿童权益立场出发的阅读理念。分级阅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是图书的适读性与可读性问题,因为不是每一本图书都是适合所有读者的,尤其是小读者,年龄越小,群体性之间的阅读差异性就越大,这就需要负责任的阅读专家对图书进行分析、分级,向孩子们挑选、推荐那些具有适读性与可读性元素的图书。因而在西方,最先出现的是图书的“可读性标准”,以后才有“分级阅读标准。”

一切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包括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征、认知特征、社会化特征、时代特征,这是分级阅读的基本原则。因而分级阅读既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又是“量身订做”、“细分读者”,难度极大。在英语系统国家,主要分级方式就有蓝思分级法、A—Z分级法、阅读发展评价体系分级法、常识媒体评级等。

分级阅读首先对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作家提出了一个“为谁而写?”的问题。

一般而言,作家总是把自己的作品视为“老少皆宜”、“适合9到99岁的人阅读”的精品乃至经典;也有的作家公开宣称,他(她)只为自己的心灵写作。应当说,这是一种美好的写作愿景,但同时也要有面对客观现实的平和心态。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深有感慨地说:“儿童文学最难写。试看自古至今,全世界有名的作家有多少,其中儿童文学作家却是寥寥可数的几个。”为什么儿童文学最难写?根本原因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阅读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实际上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艺术才智与创作技巧绝不低于一般成人文学作家,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为儿童而写作,尤其是为低幼儿童写作,因而才“默默无闻”。他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也就意味着选择奉献与牺牲,乐于为儿童与儿童文学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志愿者。

分级阅读的理念与儿童文学作家的奉献精神是一致的。作家必须将自己所谓的“主体意识”、“为自己的心灵而写”暂时放一边。分级阅读需要的是:小心地、仔细地寻找和探索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作品的不同需求,包括题材、内容、语言风格、句式长短、文字深浅,甚至主动句与被动句、实词与虚词、常用词与疑难词的使用比例等。

“儿童文学”是一种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儿童)并努力适应服务对象阅读接受心理的文学,因而也就特别重视作品对儿童的“适读性”与“可读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包括整个儿童读物)的第一要义就是需要分级,儿童文学本身就应当是一种“分级”文学。

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第一次具有“文体变革”意义的实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关于儿童文学“三个层次”的理论,即将广义的为18岁以下少年儿童服务的文学,具体细分为:为幼儿园小朋友(3、4— 5、6岁)服务的幼年文学,为小学生年龄段(6、7— 12、13岁)服务的童年文学,为中学生年龄段(13、14— 16、17岁)服务的少年文学。80年代的这场“三个层次”变革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于:将儿童文学从“成人中心”转移到“儿童本位”(因为在以“成人中心”的年代,儿童文学根本不会去研究儿童特点与细分读者,当时的儿童文学定义是“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进一步增强了儿童文学的文化担当意识与美学内涵;同时,化解了儿童文学创作现象与儿童阅读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儿童文学标准单一性之间的矛盾错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多元共生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的原创生产。

从“三个层次”到“分级阅读”,这是儿童文学文体变革的再一次深化。三个层次是将广义的儿童分为三个年龄段的服务对象,而分级阅读则是具体到每一个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从1岁、2岁、3岁、4岁、5岁、6岁,直至十多岁的少年(分级阅读的对象是婴幼儿与小学生、初中生,一般进入高中以后,青少年的阅读群体性差异就越来越小;成年人不再有分级阅读,而只是个体之间的阅读差异)。分级阅读要求作家能够具体认识和把握每一个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们的一切特征。因而真正的从孩子出发的分级读物,自然创作难度很大。分级读物必须立足“儿童本位”、坚守“儿童权利”、选择“儿童视角”、服务“儿童需要”。

分级阅读同时对儿童阅读与少儿出版提出了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

当下儿童阅读中的某些做法,如经典阅读,实际上是“成人中心”、“成人目的”。因为认定经典的尺度和权力在成年人。成年人说这是经典,小孩子要读经典,那就得读。成年人可以不问小孩子是不是喜欢,能不能接受,甚至根本不研究作品的适读性与可读性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举过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日本图画书《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我知道有不少阅读推广人到处都在推广这本图画书,东西南北一片叫好,而实际上很多幼儿园老师反映,孩子们根本看(听)不懂。原因很简单,《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是一部讲述“为谁活着才有价值”的有关生命哲学的书,这是一本对成年人更有意义的成人读物,因而在日本往往成为青年男女的婚礼赠品。而我们却硬把它作为儿童读物,而且向幼儿园小朋友推广,岂不搞笑。现在国内某些高校正在向大学生进行婚姻性爱方面的教育,如果向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推广《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倒不失为最佳读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提醒我们,儿童阅读本身同样存在着一个“儿童观”问题,不是所有的打着儿童旗号的行动都是为了儿童,有的可能是好心未能办成好事,因而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有的压根儿就不是为了儿童,而是别有所图。对于当下正趋热络的分级阅读出版,我们也应有冷静的思考。

国内分级读物的出版是最近三年间的事,最初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2009年间推出的“鹂声分级阅读”书系。据称这是“中国第一套小学生分级读物”,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年级5本。以后陆续上市的有:2010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喜羊羊与灰太郎——第一套儿童自主阅读分级读物》;2011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北大钱理群教授主编的《语文新课标分级阅读丛书》;2011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12册《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细分为3册幼儿卷、6册小学卷、3册初中卷。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编选的分级读物,是目前国内影响最大、品种最多的分级图书,主要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包括文学经典、均衡阅读、初中套书、红皮书(小学1— 6年共30本)和蓝皮书(小学1—6年共30本)。据《中国文化报》报道:2010年某出版社要出版某名家的作品,他不同意,因为那些旧作再版的话出版社利润太低。但出版社负责人说,这个您不用担心,我们来操作。结果,出版社用所谓的分级阅读方式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编排,短时间内就发行了30万册。

这就是当下分级读物出版的现状与心态。读者(主要是家长)有需求,市场有利求,可以预见分级读物的出版还会持续看涨。

关于分级阅读,我的基本观点是:分级阅读的核心和难点是“选书目”,具体地说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选什么?二是怎么选?三是由谁来选?“选什么?”是分级阅读的理念,分级阅读工作者应当站在尊重、保护儿童应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的立场,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出发,真心实意地为儿童服务。“怎么选?”是分级阅读的方法。分级阅读工作者必须具备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语言、儿童出版以至儿童文化的相关知识结构,必须熟悉和了解当前中外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出版现状与基本书目,必须懂得如何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接受能力,为他们选择、配置相应的书目。“由谁来选?”这实际上涉及分级阅读的公信力、权威性与专业性。分级阅读工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除具有有关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出版等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性与文化担当意识,具有高雅的文学修养与尽可能多的知识储备,具有公正心与服务精神。他们是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而不是“点钱人”,是儿童精神成人的引领者而不是糊弄者。

(本文作者: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作者:王泉根

上一篇:工商管理类就业竞争力探析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