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锦鲤养殖技术论文

2022-07-03

2008年9月,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即将迎来建所50周年庆典,五十载风雨兼程,五十载上下求索,波浪推移,逝者如斯,历史画面可圈可点。有人说北京渔业发展的五十年,就是北京水产所发展的五十年,诚哉斯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消费性锦鲤养殖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消费性锦鲤养殖技术论文 篇1:

浮床种植空心菜不同覆盖率对锦鲤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摘 要 为了研究浮床种植对空心菜生长及锦鲤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空心菜覆盖面积分别为25%、30%、35%,并将红白锦鲤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养殖于9个规格为3 m×5 m×1 m的水泥池中,饲养8周后测定空心菜生长情况及红白锦鲤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当空心菜覆盖率为30%时,空心菜长势、锦鲤生长性能及生理生化指标最佳。

关键词 红白锦鲤;空心菜;覆盖率;生理生化指标

锦鲤(Cyprinus carpio L.)属鲤形目鲤科鲤属,起源于中国,经过多年的改良培育,目前已经形成了100多个品种。锦鲤因其适应性强、对水温水质要求低、食性杂、色彩鲜艳及易于饲养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在我国观赏鱼贸易和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1]。

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又名蕹菜,属茄目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或多年蔓生草本植物。空心菜须根系发达,对水中营养物质吸收能力强,能够净化水质。空心菜喜湿耐热、再生能力强,一次栽种可多次收割[2]。空心菜味道鲜美,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蔬菜,也是畜禽和鱼类的优质饲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鱼菜共生是一种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有机结合的新型养殖模式,可以在系统内部完成营养物质的循环,达到鱼菜共收的效果,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3]。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对稻田环沟水体及鱼虾类养殖水体化作用最好的水培蔬菜为空心菜[4],其最优覆盖率为20%~25%[5-7]。我国发展鱼菜共生的时间较短,但已带来了顯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8-9]。比较不同空心菜覆盖率下锦鲤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期筛选出最优的空心菜种植比例,为锦鲤的生态健康养殖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与养殖管理

将450尾红白锦鲤(购自固始县金色池塘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养殖于9个规格为3 m×5 m×1 m的水泥池中,饲养周期为8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温8~16 ℃,饲料投喂时间为每日9:00与16:00,饲料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5%,根据鱼体的摄食情况做适当调整。

1.2 试验设计

在水面上放入方形人工浮岛(34 cm×34 cm),每个浮岛种植空心菜15棵,浮岛之间用螺丝相连,每个处理空心菜覆盖率分别为25%、30%、35%,依次记为T1、T2、T3。浮岛两边用绳子固定在水泥池一边。

1.3 样本采集与指标测定

1.3.1 样本采集

1)养殖试验结束后每个处理组随机选5个浮岛从根部割取空心菜称重,并记录其高度,用于空心菜生长指标计算。

2)养殖试验结束后称取每个养殖池剩余锦鲤体重,用于锦鲤生长指标计算。

3)养殖试验结束后每个养殖池取15尾鱼,尾静脉取血,每5条鱼的血液混成一个样本,在4 ℃、

4 000 r·min-1条件下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制作血清样本,-20 ℃冷冻保存,待测。抽血后在冰盘上将鱼解剖,取锦鲤肝胰脏、肾脏、脾脏及肌肉4个组织,用于锦鲤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3.2 指标测定

1.3.2.1 生长指标

试验8周后,测定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存活率(SR)、蛋白质效率(PER)及饵料系数(FCR),计算公式为:

(1)

(2)

(3)

(4)

(5)

式中:SGR为特定生长率;Wt为终末体重;W0为初始体重;WGR为增重率;Nt为养殖试验结束后锦鲤尾数;N0为养殖试验初期放养锦鲤尾数;t为试验天数;SR为存活率;PER为蛋白质效率;F为饲料摄入量干重;CP为饲料粗蛋白质含量;FCR为饵料系数。

1.3.2.2 生理生化指标

试验所测定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capacity,

T-AOC)、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GOT)和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所用试剂盒均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组织指标测定,按组织与0.85%生理盐水1∶9的比例配制成10%匀浆液,血清指标测定是血清在室温下融化后直接测定,所有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对各处理组显著水平差异,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显著水平为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下空心菜生长情况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下空心菜生长情况如表1所示,空心菜覆盖率的变化对空心菜的生长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空心菜的终末重量和终末长度在T2处理组达到最高,均显著高于T1和T3处理组(p<0.05)。

表中各列不同字母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字母表示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同。

2.2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生长指标的影响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生长指标的影响如表2所示,T2处理组红白锦鲤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组(p<0.05),该组饵料系数也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

2.3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1 对红白锦鲤T-AOC活性的影响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T-AOC的影响如表3所示,红白锦鲤血清、肝胰脏、肾脏和脾脏中T-AOC活性随空心菜覆盖率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T2处理组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T1和T3处理组(p<0.05);空心菜覆盖率的变化对红白锦鲤肌肉中T-AOC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

2.3.2 对红白锦鲤GOT、GPT活性的影响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GPT、GOT的影响如表4所示,空心菜覆盖率的变化对红白锦鲤血清中GOT和GPT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红白锦鲤肝胰脏中GOT和GPT活性随空心菜覆盖率的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均在T2处理组达到最低,与T3处理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T1处理组(p<0.05)。

2.3.3 对红白锦鲤AKP、ACP活性的影响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AKP、ACP的影响如表5所示,红白锦鲤肝胰脏、脾脏中AKP活性最高值均出现在T2处理组,且显著高于其他2组

(p<0.05);肾脏中AKP活性T2组最高与T3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T1处理组

(p<0.05);各处理组血清中AKP性无显著差异

(p>0.05)。红白锦鲤血清及组织中ACP活性均在T2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3 讨论

3.1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下空心菜生长情况

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下,种植覆盖率和养殖动物的放养密度会直接影响菜的产量[10]。刘永波等研究了覆盖面积为10%、7%及不覆盖池塘对空心菜產量及鱼类产量的影响,表明空心菜在覆盖面积为10%时比覆盖面积为7%时产量高[11]。张榆研究了不同番茄及加州鲈投放比例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每平方米8株番茄和每立方米26条加州鲈配比可有效促进番茄生长[12]。蔡淑芳等研究发现,每平方米种植45株水雍菜时,既能维持鲫鱼养殖池水质的稳定,又可以得到较高的水雍菜产量[13]。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空心菜覆盖率会影响空心菜产量,当覆盖率为30%时,空心菜长势最好。

3.2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生长指标的影响

水中种植蔬菜对水质起到极大的净化作用,进而可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白海锋等研究发现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对松浦镜鲤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改善水体成分[14]。史东杰等研究了空心菜覆盖面积为5%、10%、20%、40%对锦鲤生长的情况,结果发现,空心菜覆盖面积为10%时,锦鲤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15]。覃宝利等发现在水培蔬菜的覆盖面积达到40%时泥鳅仔鱼的生长速度最快,这与本实验结果一致,空心菜覆盖率为30%时,锦鲤生长最为良好[16]。

3.3 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红白锦鲤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鱼体生理生化指标代表鱼体的健康程度。高溢聪以水雍菜(覆盖率为15%)与黄颡鱼共养,发现试验组黄颡鱼血清及组织中ACP、AK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廖良源以豆瓣菜与黄颡鱼共养,发现黄颡鱼组织中T-AOC、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史丽娜等研究鱼腥草浮床对吉富罗非鱼的影响,发现罗非鱼血清中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表明鱼腥草浮床能增加鱼体的抗氧化能力,但不显著影响AKP活性[19]。研究T-AOC、GOT、GPT、ACP及AKP这5个可代表鱼体免疫能力的典型生理生化指标,发现当空心菜覆盖率为30%时,各指标活性达到最佳。这说明鱼菜共生的养殖模式对养殖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鱼群处于健康状态可有效降低鱼药量的使用,更好地促进水产养殖向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试验构建了空心菜和红白锦鲤共养殖系统,经过2个月的饲养,不同覆盖率对锦鲤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覆盖面积的增大,锦鲤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及蛋白质效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覆盖率在30%时生长最为良好。对红白锦鲤血清和组织T-AOC、GPT、GOT、ACP、AKP 5个指标测定后,发现空心菜浮床可有效提高红白锦鲤的抗氧化能力、肝功能、AKP和ACP活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水泥池养殖红白锦鲤的空心菜最佳覆盖率为30%。

参考文献:

[1] 崔培,周文礼,刘芳,等.虾青素对红白锦鲤体色、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技情报,2013,40(1):37-40.

[2] 黄海平.水蕹菜浮床在精养鱼池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 王小明,张五录.天水市鱼菜共生示范推广现状与特点[J].甘肃畜牧兽医,2018,48(9):86-89.

[4] 罗小龙,RAUAN A,邢君霞,等.循环水系统结合鱼菜、紫外处理对镜鲤生长及水质的影响[J].淡水渔业,2020,50(2):18-25.

[5] 郭印,魏华,邵乃麟,等.不同空心菜覆盖率对稻虾鳝共作稻田环沟水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6):91-93.

[6] 何海生.小球藻和空心菜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环境及生长特性调控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8.

[7] 王春勇.池塘种植空心菜PVC浮床内养殖泥鳅试验[J].云南农业,2020(10):70-72.

[8] 汤艳娟,谭睿达,徐承旭.重庆市“鱼菜共生”技术4年获利5.2亿元[J].水产科技情报,2014,41(5):269-270.

[9] 张明华,丁永良,杨菁,等.鱼菜共生技术及系统工程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4(4):7-12.

[10] 向太吉,郝霆,张平录,等.3种生态浮床植物去除鲤鱼塘氮、磷效果比较[J].水产养殖,2020,41(11):23-27.

[11] 刘永波,闫先春,杨立军,等.北方精养池塘鱼菜共生种养试验研究[J].黑龙江水产,2017,4(1):41-43.

[12] 张榆.鱼菜共生系统中番茄的生长及净化效应分析[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9.

[13] 蔡淑芳,陈永快,陈敏,等.鱼菜共生系统中植物密度对水质及鱼菜生长的影响[J].渔业现代化,2018,45(5):19-25.

[14] 白海锋,李引娣,王丰,等.不同水蕹菜覆盖率去除松浦镜鲤池水中氮磷的效果[J].水产学杂志,2020,33(5):70-73.

[15] 史东杰,胡金有,王赛赛,等.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对锦鲤生长、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及养殖推广效益测算[J].河南农业科学,2019,48(10):155-161.

[16] 覃宝利,丁辰龙.空心菜浮床栽培对泥鳅仔鱼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7,38(9):1-4.

[17] 高溢聪.池塘水蕹菜与黄颡鱼共生养殖技术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8.

[18] 廖良源.黄颡鱼与豆瓣菜共生养殖技术的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19] 史丽娜,可小丽,刘志刚,等.鱼腥草浮床对养殖水质及罗非鱼非特异免疫力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5,34(4):105-113.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曲木 唐子鹏 赵子续 运永光 翟胜利

消费性锦鲤养殖技术论文 篇2:

五十载耕耘 五十载收获

2008年9月,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即将迎来建所50周年庆典,五十载风雨兼程,五十载上下求索,波浪推移,逝者如斯,历史画面可圈可点。有人说北京渔业发展的五十年,就是北京水产所发展的五十年,诚哉斯言。五十年间,北京水产科技从零起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奠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北京水产所与日俱进,水产科技人员紧紧围绕着实践、创新、服务、协作的宗旨,在部市级重点科技攻关、推广项目、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共取得成果200余项,获国家、部委和市级成果奖、推广奖42余项,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为促进北京渔业发展、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1958年9月初建时仅有1名大专生、两名中专生和20多名工人的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历经50年风雨,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如今全所120余人,科研人员近100名,中高级技术人员70多名,80%为大本以上学历,博士5人,硕士1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津贴的3人。5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先后在黄绍瑀、朱志敷、黄绰余、鲍金德、苏建通等几任所长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拼搏,现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学科齐全,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综合性水产科研机构,为北京乃至全国水产科技和渔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993年起北京水产所建设了北京市水产名优品种养殖科研中试基地,具备了开发名优水产养殖技术和提供苗种、开发名优水产品饲料技术、开发名优水产养殖品种饲料添加剂和防病药物等功能。为适应郊区渔业生产发展,本着使科学技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宗旨,1993年成立了北京市鱼病医院,年出诊800余例,门诊1000余例,深受广大渔民的欢迎和称赞。位于小汤山的北京渔业科技园区,始建于1999年,有养殖繁育温室10000平方米,设施配套齐全,已累计承担40多项国家、省部下达的科研、推广及成果转化项目试验任务。1999年、2002年、2005年经农业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北京鱼类良种场、国家淡水鱼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国家级北京锦鲤良种场建在园区内,目前这些基地全部设施已在实验中投入使用。该园区已成为引导北京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倡导健康养殖技术的重要科技窗口,成为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现代化科研基地,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1999年经市科委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农业生物技术中心水产试验室,仪器设备、设施齐全,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推动渔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致力于水产技术创新,在水产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工程育种、水产养殖品种培育、大水面渔业生物资源评估、水库生态系统、池塘环境与水体生物净化、淡水养殖、水产动物疾病控制与病理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信息、渔业环境与生物修复、观赏鱼养殖、休闲渔业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多项成果国内领先,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市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市淡水渔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为加速渔业科技创新、促进渔业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经科技部批准,以北京水产研究所为依托,1999年起组建了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配置有先进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工程化基地,开展了系统化、集成化、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和开发,并于2003年12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中心具有渔业工程化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化技术信息交流、工程化技术人才培训等四大功能,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工程带基地,以基地为载体,促进成果转化,建成了占地100亩的延庆玉渡山冷水鱼繁育基地、占地40亩的房山十渡鲟鱼基地、小汤山热水鱼繁育基地、滦平水产试验场、观赏鱼繁育养殖基地、鑫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技开发中试基地,组成系列化、工程化科技产业群体,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和IS014000环境体系认证。开展了渔业领域的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工作。中心组建以来,共承担国家“863”计划、省部级重大科研推广及产业化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级、市级科技奖14项,开发生产名优水产苗种、环保型饲料、无公害渔药三大类100多个系列产品。通过推广应用水产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了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技术、经济、人才的良性循环,成为渔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

资料室藏有中外文图书2万册、中外文期刊2万余册、国外刊物 8种。挂靠在北京水产研究所的北京水产学会主办编辑的双月刊《北京水产》,已成为国内渔业科研生产单位开展信息交换、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的重要窗口和园地。挂靠该所的中国水产学会观赏鱼分会每年定期举办观赏鱼大赛,召开观赏鱼发展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观赏鱼类图书,为国内观赏鱼发展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我国观赏鱼渔业的迅猛发展。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北京淡水渔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北京水产科技发展的历史。北京市淡水渔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年,为数很少的水产技术人员,借鉴我国南方传统养鱼技术,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开创了北京淡水养鱼的历史。1954年至1966年起步阶段,是科学的力量突破了北京地区家鱼人工繁殖的难关,为发展淡水养殖业创造了重要条件。1966年至1978年,是水产科技工作者克服困难、坚持科研和推广,才使已有的科技成果得到保护。1978年至1995年,尤其是80年代中期,科技人员向市政府建议建立商品鱼基地,池塘面积由“六五”以前的不足3万亩增加到了12万多亩,同时也是大面积高产养殖技术以及网箱养鱼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才使淡水鱼产量成倍增长,由1982年的259.4万公斤增加到1995年高峰时的8049万公斤,解决了北京“吃鱼难”的问题。1995年以后,在苏建通所长的带领下,北京水产所建立了北京市水产名优品种养殖科研中试基地、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北京鱼类良种场、北京市农业生物技术中心水产实验室、北京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渔业分中心、国家级北京锦鲤良种场、国家淡水鱼饲料安全评价基地,水产科技人员又在为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名优品种养殖、增加花色品种、发展观赏鱼与休闲渔业辛勤耕耘着。

北京渔业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鲜活的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50年的历史。北京淡水渔业每上一个新的台阶,都浸透着水产科技工作者的辛劳,都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作为水产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北京水产所在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选题上面向北京以及全国渔业生产实践和渔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设置涵盖了淡水渔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清晰的脉络。

50年来,北京水产研究所为解决发展淡水养殖所需苗种、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进行了长期的鱼类人工繁殖技术、遗传育种技术研究以及新品种引进试验。继1958年广东获得鲢鱼人工繁殖成功之后,为攻克北京自繁家鱼这道难关,水产科技工作者们虚心向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专家请教,借鉴广东鲢鱼孵化技术,一头扎进京郊渔场,反复进行试验,终于在1960年 6月获得成功,到1965年草、鲢、鳙人工繁殖技术已基本普及,接着又完成了提早繁殖技术的研究,从此北京的淡水养殖真正成了产业。针对北京水源少,养鱼水面不能增加,只能提高单产的情况,科技人员选择鲤鱼这一优良品种开展了鲤鱼杂交优势利用研究,这对我市水产养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75年用德国镜鲤和兴国红鲤杂交,培育出了具有明显杂交优势的丰鲤,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其生长速度比普通鲤快1.96倍。1984年用德国镜鲤与荷包红鲤杂交,其杂交子一代生长速度比德国镜鲤快42%,比荷包红鲤快35%。经过几年试验,筛选出生长快的杂交1号和杂交4号,在京郊和全国23个省、市、区的62个单位推广应用,建立了由原种场、繁殖场、养殖场组成的良种繁育体系,连续多代进行了亲本提纯选育,使杂交鲤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鱼类新品种的引进,是从1964年自朝鲜引入虹鳟开始的,先后引进了虹鳟、池沼公鱼、日本白鲫、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沟鲶、淡水白鲳、革胡子鲶、西伯利亚鲟、银鲑、南方鲆、硬头鳟、日本锦鲤、南美白对虾、红点鲑等二十多个品种。1985年以后该所鱼类遗传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主要转向引进品种。以培育全雄罗非鱼为目的,1987年起开展了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研究,雄性率达到95%以上,该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虹鳟自引进之后,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工作,最终取得了人工繁殖的成功,此项技术已普及全国。利用激素缓释技术,结合生态调控、激素注射等技术,于2000年、2001年、2003年在全国率先成功实现了鲟鱼、银鲑、南方鲆全人工繁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罗非鱼、虹鳟、鲟鱼、银鲑、南方鲆等新品种及其配套养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北京市名优品种产量已占总产量的60%。

建所50年来,北京水产研究所在养殖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市先后建起一批连片商品鱼基地,而池塘亩产仅43公斤。严酷的现实,强烈的使命感,促使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来到生产第一线,到生产中去探索适合北方地区气候特色的养殖工艺。1974年,北京所科技人员在通县梨园渔场进行池塘养鱼大面积高产技术研究,这项试验的成功,为连片商品鱼基地的综合高产提供了成熟技术,推动了城郊商品鱼基地生产方式的改进,1982年全市淡水鱼总产量达到259.4万公斤。可以说正是在科技这个最活跃的生产力的推动下,北京淡水渔业由徘徊走向发展阶段。1984年起,同兄弟单位一起执行了国家计委“北京市郊区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大面积综合试验”,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试验涉及7个区县12000多亩水面,通过3年攻关,选育优良品种,配制颗粒饲料,研究先进养殖工艺,坚持严格管理,参试水面平均单产由试验前的113.5公斤提高到371.9公斤,平均亩产值1150元,亩纯收入419元。试验总结出的养殖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正是由于推广该试验成果,1986年全市淡水鱼产量达2211.5万公斤,1988年达到3900万公斤。1984年北京水产所成功解决了网箱养鱼苗种、鲤鱼配合饲料以及饲养技术后,网箱养鱼亩产最高达到5万多公斤,1989年全市网箱养鱼发展到了115亩,亩产稳定在4.2万公斤以上。北京市网箱养鱼技术为全国瞩目,大面积高产生产工艺为国内领先水平,这一技术在全国进行了推广,这一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承担市科委“以鲤鱼为主亩产1500公斤高产技术的研究”,通过改进放养模式、调整鲤鱼配合颗粒饲料配方、配备增氧设备、改进养殖技术等综合措施,圆满完成了项目指标,在1987年全市大面积亩产过千斤的基础上,向亩产3000斤大面积高产技术迈出了一大步,应用该技术,以鲤鱼为主平均亩产可达1801.9公斤,最高亩产达2503公斤,这对大城市小郊区的北京无疑有特殊意义,此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至1990年,完成了流水养虹鳟的试验,在亲鱼培育、繁育鱼种、饲料配方和成鱼生产等方面获得成功,形成了工艺流程,1990年通过鉴定,亲鱼产卵率、鱼卵发眼率、稚鱼上浮率及苗种成活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注水率在3.29情况下,年平均亩产29872公斤,1L/s水生产611.6公斤虹鳟,该技术使北京市养虹鳟冷泉水资源利用达到50%以上,1990年形成年产虹鳟鱼11万公斤的能力,该技术在全国进行了推广。1990年起进行了以鲢鳙鱼为主稳产高产配套技术研究,1993年起进行了池塘精养草鱼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池塘精养鳙鱼配套技术研究,使以鲢鳙鱼为主的池塘养殖亩产达到892.6公斤,其中鲢鳙鱼净亩产为608.9公斤,大幅度突破了中国公认的产量指标,比试验前提高了2.5倍。这些试验取得的成果对推动北京市淡水鱼总产量上新台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三项成果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正是网箱养鱼技术、颗粒饲料技术、集约化养鲤技术促进了淡水鱼产量的提高,1995年全市淡水鱼产量突破8000万公斤,达到了8049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些技术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被誉为“北京模式”。针对新引进品种,科技人员进行了繁殖、养殖配套技术的科技攻关。运用全雄罗非鱼,结合颗粒饲料投喂,探索新型集约化养殖技术,使罗非鱼亩产提高到了1500公斤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1年完成的西伯利亚鲟商品鱼养殖配套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鲟鱼配合饲料以及池塘、流水、循环水等多种养殖模式,引领了全国鲟鱼养殖业的兴起,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承担的市农委“南方鲆引进及繁养殖配套技术研究”,通过生态模拟等多项综合措施,实现了南方鲆苗种淡化、成鱼海化技术的成功,为南方鲆这一优质海水品种在淡水中大面积养殖提供了技术保证,并已开始在全国推广。澳洲宝石鲈、美洲硬头鳟、巴西缺帘鱼等新品种养殖配套技术的研究目前业已取得突破。

针对三北地区水资源日益匮乏的趋势,北京市水产所进行了高效集约化养殖模式的科技攻关。早在1978年,该所科技人员同其他单位人员一道在昌平小汤山渔场进行机械化养鱼综合技术研究,对鱼苗繁育、成鱼饲养、配合饲料颗粒化以及水质净化、增氧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年亩产达到10万公斤,为淡水鱼生产提供了新途径,为开展工厂化养殖奠定了基础,该成果1983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从德国引进了全封闭自动化养殖系统用于鲟鱼生产,但由于国外设备造价以及运行成本都偏高,科技人员根据我国现有条件,开展了系列研究和技术革新,提高了工厂化养殖水处理技术、水环境调控技术,开发了工厂化养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池塘集约化养殖等模式以及健康养殖技术、池塘水质生态调控技术等,制定了标准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水产品养殖模式,1999年设计建设了全封闭循环水养殖设施,进行了罗非鱼、花鲈、淡水石斑鱼等养殖试验,取得了很好效果,接待全国各地业界朋友参观达5000余人次,并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2000年起执行了的市计委内陆地区人工配制海水工厂化养殖工程项目,开发出的人工配制海水工厂化养鱼系统2004年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海水鱼淡化、淡水鱼海化技术为内陆地区养殖海水品种提供了新的途径。2001年引进了日本锦鲤,作为一种大型观赏鱼类,其对水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冬季室内养殖池常常因为水质问题引起锦鲤患病死亡,科技人员针对此问题,潜心钻研,通过学习日本先进水处理技术,借鉴其它行业水处理技术,结合基地自身现有条件,设计开发了锦鲤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并于2006年、2007年建设了经济实用的带有水处理系统的锦鲤亲鱼培育池、越冬池、苗种池,降低了患病率,提高了成活率,为推动锦鲤养殖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任何动物饲养都离不开饲料。北京淡水渔业的发展同科技人员对鱼用饲料的研究成功密切相关。北京水产所的科技人员在深入生产第一线时,发现饲料问题是影响淡水鱼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立即进行了鱼类营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1976年,利用稻草、麦秸等粗料,经多菌种发酵,与适量的豆饼、麸皮等精料和添加骨粉、食盐等无机盐配合制成颗粒饲料,进行成鱼饲养试验。经过不断调整,1980年研制出草鱼Ⅰ、Ⅱ配方。应用该配方,结合其他养殖技术,分别获得亩净产 846.7公斤和855.8公斤的成果,其中草、鲂、鲤鱼占55%以上,每亩纯收入达到150元以上。1983年,开始鲤鱼配合饲料的研究,根据鲤鱼营养要求,以豆饼、贻贝粉、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并采取添加晶体氨基酸,使用鲤鱼多维和无机盐添加剂等方法,提高饲料营养价值,配制出8420#、8430#、8441#三种配方,推动了我市网箱养鲤的发展,该配方在北方各省市推广应用面积达6万亩,该成果1990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又成功研制出了鲫鱼配合颗粒饲料、草鱼颗粒饲料、虹鳟鱼颗粒饲料,为加速成果转化,从日本引进设备,建成了万吨级鱼用配合饲料厂,批量生产的颗粒饲料对于我国大面积池塘高产稳产起到了物质保障作用。1996年后配合名优水产品养殖,陆续研制出了鲟鱼、鲑鳟鱼类、罗非鱼、锦鲤、宝石鲈、南方鲆等系列饲料配方,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鱼类病害研究与防治方面,1979年对全市鱼病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常见鱼病主要有34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病1种,由细菌引起的鱼病10种,由真菌引起的鱼病2种,由藻类引起的鱼病5种,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16 种。对常见鱼病均提出了防治措施,治疗效果较明显的有30种,其中鲢鳙鱼打印病治愈率达90%以上,鲤鱼白云病治愈率达80%,虹鳟鱼小瓜虫病治疗有效率达70%。1990年,在进行以鲢鳙鱼为主稳产高产配套技术研究时,通过27种鱼病流行病学研究,分离出了危害性严重的鲢鳙爆发性鱼病的两种致病菌,并找出了诱发因子,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两种有效的防治药物。1996年为加强全市鱼病防治工作,成立了鱼病防治站,建立了鱼病防治网络,结合北京地区鱼病防治特点编写了《北京市鱼病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北京地区常见鱼病防治》、《北京地区鱼病防治手册》和鱼病防治《简刊》,举办各种鱼病防治的培训班,在鱼病流行季节,采取鱼病门诊和巡回治疗,及时通报鱼病信息和防治措施,受到渔业生产者的欢迎。1997年承担的农业部草鱼微生态制剂的研究项目,研制出了能提高草鱼、鲤鱼等养殖鱼类产量,同时还有抗病作用的高科技系列产品,一种能显著提高草鱼生长速度的《草鱼专用型微生态制剂1号》,一种能提高鱼种成活率的《抗病型微生态制剂2号》,和一种适合各种水产生物的《通用型微生态制剂3号》,这三种制剂在增重方面均能较对照组提高10%~20%,免疫能力通过免疫细胞检测证实比对照组有较大提高。1998年,在鱼病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嗜水气单胞菌监测方法的研究于2000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加速鱼病防治技术成果转化,1995年建立了京南鱼药厂,1999年在农业部支持下建立了北京市鱼虾病害防治中心,2000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资成立了鑫洋生物技术公司,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绿色环保鱼药五大类100余个品种,对保障养殖鱼类健康,减少鱼病造成的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公益性研究所,渔业资源调查、渔业环境监测、水库增殖研究也是其主要工作内容。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北京水产所科技人员就对北京大中型水库以及主要河流进行了渔业资源、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根据水库渔业资源情况,1985年,首次从日本引进池沼公鱼发眼卵1000万粒,放入怀柔北台上水库,移植获得成功。1987年捕到池沼公鱼750千克,采卵110万粒。期间根据池沼公鱼生长、繁殖特性,保护繁殖场所,掌握人工繁殖时间、方法,人工采卵与自然孵化相结合,促进池沼公鱼孵化。到1990年,池沼公鱼在北京12座大中水库放养繁殖,共引进外地发眼卵7亿粒,捕捞成鱼238万公斤,创产值357万元,成为北京水库定居鱼类,至今密云水库每年仍可捕捞池沼公鱼近千吨。1990年,在海子水库开始大银鱼移植研究,研制设计了孵化设施,提高了孵化率,总结出大银鱼受精卵在北方冰下自然孵化的方法,掌握了人工繁殖的时间、方法及提高受精率的措施。1991年大银鱼移植密云水库也获得成功,到1994年形成了50吨产量。优质名贵鱼增殖技术的研究在2000年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60年代以前渔业生产的水环境一直很好,从70年代起随着工业发展,大量有害废水流入河库,严重威胁渔业生产环境。据不完全统计,1981~1988年渔业水质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0万元。1989年11月,北京水产所成立了北京市渔业环境保护监测站,负责渔业生产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对保证渔业生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水质污染、鱼病频繁发生、盲目用药等直接影响水产品安全的问题,2003年起进行了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推出的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已首先在京郊标准化渔业生产基地进行示范,为保证首都人民吃上“放心鱼”做出了积极贡献,该技术将引导我国淡水渔业改变过去以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养殖方式,向绿色、环保型渔业迈进。

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休闲方便水产品、观赏鱼养殖、垂钓娱乐等休闲渔业有了较高需求,我市也提出了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大潮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让老百姓满意为宗旨。水产科技人员开展了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研究,2000年承担市科委水产品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了鱼肉中内源性蛋白酶系统的性质及其对鱼肉加工品质的影响、微生物来源酶制剂在改进鱼肉加工品质中的作用、淡水鱼肉土腥味成因及消除方法等研究、研制开发了淡水鱼糜系列制品、烟熏类制品、冰鲜制品、鱼子酱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建设了水产品综合加工研究开发基地,其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还开展了渔业信息技术的研究,1999年承担了863“智能水产养殖信息系统及产品”等项目,研制出综合水产信息系统、鱼病诊断专家系统、鲟鱼和罗非鱼智能化养殖专家系统等软件,开发了“农务通”掌上电脑、“智能水产”系列多媒体光盘等,2001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起建设的北京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集科技创新、水产高科技产品展示、名优苗种生产、特种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培训、技术咨询、文化教育、观光渔业于一体,为探索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新途径。北京所自2001年引进日本锦鲤之后,又陆续引进多个观赏鱼品种,开展了观赏鱼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2006年承担的市科委高档观赏鱼繁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进行了锦鲤、红龙、热带鱼等杂交选育和繁殖、养殖技术研究。研发了红龙、银龙、珍珠龙等养殖配套技术、循环水处理系统及观赏鱼扬色添加剂、鱼药等,带动了北京乃至全国观赏鱼养殖业的发展。

学术交流促进发展

50年来,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与美国、德国、日本、巴西、马来西亚、加拿大、匈牙利、埃及、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水产机构、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天津农学院等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专项课题联合攻关。共派出300余人次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合作研究、进修、考察访问;接待国外专家和相关组织的代表来所参观、访问及合作研究400多人次,保持了水产领域信息渠道的畅通,开阔了科技人员的思路与眼界,促进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

改革创新续写辉煌

改革是一种行动,创新则是必然的使命。建立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是推动北京水产所不断发展的基础。早在1997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该所确立了“科研是立所之本,开发是强所之路”的观念,并以分配制度改革为切入口,拉开了创新体系建设的序幕,包括调整部门设置、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全所工作走上了全面发展的轨道。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后,面对着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分类改革的原则,北京水产所被市科委列为公益型研究所,走一所两制的道路,即科研和开发相结合。2006年,根据国家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又全面开展了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体系建设确定了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从事水产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开展水产养殖增殖技术研究、生物技术与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病害防治、渔业生态与环保、水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渔业资源与渔业工程研究、渔业信息服务”。

通过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了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体制改革、学科调整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全所职工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凝聚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根据发展需要陆续制定了多项针对机构改革、岗位竞聘、人员分流、激励措施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促进全所科技人员管理与考核,干部任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政治思想工作的新方式,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使大家能够更加轻松自觉地为事业发展多作奉献。通过组织引导广大职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大力营造顾全大局、和谐同进、团结奋斗的氛围,进一步确立了“诚信、团结、敬业、创新”的核心理念和所风。

建立拼博向上的创新团队,使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市科委、市农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促进渔业科技进步,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工作大局,在科研实践中,逐渐造就了一支拼搏向上的创新团队。这支队伍勇于竞争、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充满活力,在科技创新与进步中发挥了突出的中坚作用,是北京水科所科研发展突出成就的完成者,是增强北京水科所创新能力的推动者。

从创业到创新,北京水科所走过了50年的历程。五十载薪火相传,五十载风雨沧桑,回顾过去,北京水科所人充满自豪;展望未来,北京水科所人倍感任重而道远。对于一个地方研究所,北京所的领导和职工已深切体会到“盲目乐观是落后,停滞是落后,发展慢了也是落后”,充分认识到“一切困难都因发展不足而致,解决一切困难都必须加快发展”的现实,牢固树立起“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创新兴所,人才强所,“建设创新型研究所”已成为该所新的追求和目标,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永远站在水产科技创新的前列,依然是该所全体员工的郑重承诺和坚定选择,对此我们充满了信心。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满载丰收喜悦的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人将乘着五十周年所庆的东风,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拼搏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创造一流业绩”的理念,秉承“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以迎难而上的锐气,以昂扬向上的斗志,以坚忍不拔的品格,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向着自身历史的百年丰碑和“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研究所”的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梁拥军

消费性锦鲤养殖技术论文 篇3:

“农广天地”电视节目介绍

《锦鲤的养殖技术》

锦鲤是常见的大型观赏鱼类。它色彩艳丽,泳姿高雅,有“水中活宝石”的美誉,又因为寓意吉祥,也被称为“好运鱼,,和“风水鱼”,锦鲤源于我国,经过多年的杂交选育,已形成极具系统特色的锦鲤,目前,锦鲤在我国的浙江、广东、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大规模的养殖,国内消费市场不但在逐渐扩大,也是销往欧洲市场一个主要品种,

锦鲤的品种很多,本节目首先介绍了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这三个主导品种的特点,及如何从体型、色质、花纹、游姿等方面进行鉴赏。

锦鲤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和金鱼一样,对水温、水质的要求并不严格,对食料适应的范围也比较广,在场地与水源的选择、鱼池的建造方面也没有特殊要求。但是由于锦鲤是一个杂交品系。后代的分离非常复杂,要繁殖出优质高档的锦鲤,确实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本节目重点讲述了这一环节中亲鱼的选择、催产、孵化技术,以及仔鱼的培育、鉴选,成鱼的饲养管理等。

《油菜蜜蜂授粉技术》

在畜牧业中,蜂业产值不高,但它也可以成就大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油菜是典型的虫媒作物,蜜蜂授粉占到了所有昆虫授粉的53%以上,研究发现,蜜蜂授粉区油菜籽产量及品质要比自然授粉的地区高很多。

要进行蜜蜂授粉,首先要着手进行蜂群培育工作。这个阶段有不少工作要做:选蜂场、紧脾、灭螨、换王开繁、奖励饲喂、加脾,一个环节也马虎不得。培育完成后,接下来就要进地授粉了。油菜花授粉管理也是大有文章的。授粉蜂群进入授粉地带的时机要适当,最好在授粉作物开花之前10天,要把授粉蜂群运到授粉地带,否则授粉效果不好。授粉需要蜂群的数量与蜂群的群势和授粉面积都有关系,油菜花面积在500亩以上连片分布的,每箱蜜蜂可以承担的授粉面积大致在4~6亩。此外蜂群的摆放也要注意,要将蜂群布置在油菜地中央或边缘地段,让蜜蜂从蜂箱飞到田间最远不要超过500米,

本节目还介绍了取蜜和脱粉环节要注意的问题。

《玉米红小豆间作种植技术》

玉米、红小豆这两种作物我们都非常熟悉,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红小豆是重要的小杂粮品种。当前我国种植玉米的行距在80~90cm,在玉米未封垄前,这块地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如果我们利用玉米从播种到封垄前这个时期,间作一行红小豆,这样既利用高、矮作物搭配的立体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充分利用玉米的抗风和遮光性。为红小豆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田间小气候,提高了红小豆的品质,红小豆的产量基本能达到100公斤。玉米红小豆间作还可以改善土壤,增肥固氮,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实用栽培技术。

我国北方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近几年这种间作模式在我国北方广大玉米产区已逐渐开始推广开来。本节目详细介绍这种种植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及关键技术,比如播种的要求以及共生期的管理等。

《母猪围产期饲养管理》

母猪分娩前7天到产后7天的这段时间称为围产期,这段时间的管理至关重要,只有做好这一期间的管理,才能使母猪顺利分娩,多产活仔,促进母猪产后泌乳,使仔猪健康发育,快速生长。而在实际生产中。有不少养殖户对于母猪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往往感到比较困惑。这期节目中,针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管理进行了详细讲解。

母猪分娩前会有哪些预兆?如行为的变化、乳房的变化、体态的变化等:在判断母猪即将进行分娩后,如何做好产前准备?如布置产房,准备接产用品;接产时万一遇到难产应该如何处置?产前产后母猪如何饲养,仔猪如何护理和饲喂等。如果您有这些疑问的话,在本节目中都会找到答案。

《柿树病虫害防治》

柿树是我国种植非常广泛的一种果树,南北方均有大面积种植。柿子产品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尤其是单宁的含量非常高,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不过,柿树也是一种受病虫害困扰比较严重的果树,果农们要想获得好的收益,做好柿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目为大家重点介绍了柿树圆斑病、角斑病、柿绒蚧、柿蒂虫等几种柿树上常见的病虫害,针对每种病虫害都详细介绍了病原、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果农的实际生产管理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海霞

上一篇:启蒙法教学小学英语论文下一篇:成本控制与工程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