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透明度会计报表论文

2022-07-03

【摘要】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市场活动,其收费标准必然受到审计市场环境的影响。本文从我国独立审计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了影响我国独立审计收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独立审计对于保障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披露透明度会计报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披露透明度会计报表论文 篇1: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思考

[摘 要]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透明度较低,依然存在着披露不充分、不及时、不完整等问题,部分公司甚至利用关联方交易制造虚假利润、转移亏损。本文简述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內涵,着重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

[作者简介]陈明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贸经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政税收。(江西南昌330013)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规范

(一)关联交易的界定。关联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关联交易对于企业集团具有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优点;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利益主体的利用,产生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造成损害。

《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将关联交易定义为“在关联者之间相互转移资源或义务,不论是否收取价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将关联交易定义为:“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列举的具体关联交易如下: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贷款和股权投资);租赁;代理;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二)我国会计准则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规范。自1990年12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短短二十年时间内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历了一个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过程,完成了西方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所走过的百年历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也正是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2006年12月25日,财政部将该准则修订为《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规定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披露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如:第9条规定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在附注中披露与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信息;第10条规定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交易的,应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第11条规定关联交易应分别对关联方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第12条规定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交易是公平交易。

(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手段。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手段是指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渠道。传统上,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报刊来进行信息披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证券市场建立了专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并利用互联网来披露信息。考察海外主要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报刊披露;二是使用专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三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信息披露系统。这三种信息披露的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共同使用,其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披露是海外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迟延披露,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信息披露应当及时进行,不能提前或滞后。它的价值就在于帮助所有者、投资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及时作出经济决策。在国家有关信息披露要求中对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披露事项都作了严格的时间规定,如经注册会计师鉴证的会计报表应当在第一时点(报表鉴证后的两天以内)向社会公众公布,但实际上,大约只有1/3的上市公司达到了这一披露要求。

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因而其信息披露过程也应该是连续不断地及时进行,但很多上市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甚至与庄家勾结,配合其操纵市场行为而择机披露,从而降低了相关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影响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二)重大遗漏,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要求具有充分性和重要性:一是公开信息的内容应当完备,要全面反映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有关重大信息,不得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出现重大遗漏,使社会公众无法全面、充分地认识;二是要坚持重要性原则要求,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

但是,有些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对象、披露内容、披露时机和披露方式上的选择性很随便,随意性强,披露不充分,造成大量的小道消息与内幕信息,或故意隐瞒上市公司的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重大关联交易信息,特别在对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的原因、对占用资金怎样处理等往往不予充分披露。

(三)虚假披露,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上市公司无论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披露信息,都应当保证所披露的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所谓真实可靠是指上市公司所公开的信息必须能客观、实际地反映其财务、经营状况,而不应有编造、伪饰等虚假内容。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往往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虚假陈述和利润操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关联方交易的标准、定价及披露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的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由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成,改制后的上市公司和原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方关系,为此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利润操纵,达到某种非法目的。

(四)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糸不健全、不完善。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实施政府有效监管的前提,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证券立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美国,证券立法相对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相对规范化。我国目前已经颁布的与证券市场关联交易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及其他的一些部门规章等。但是,有关对关联交易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中,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大法——《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规范长期以来处于空白,没有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予以规制。而2005年10月28日颁布的新《公司法》也只是在有些条款中间接地提到关联交易的问题。另外,我国目前针对关联交易进行规范的一些法律法规之间也存在差异,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地方,这在具体的实施

中会带来一些问题。

三、我国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首先。从制定者角度考虑,证监会和财政部在披露内容规定的制订上应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在双方达成一致意向的基础上,对存有欠缺的披露内容作出及时补充,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相应披露要求,不能超出自己应有的指定范围。其次,应把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标准由当前的二元标准改为统一使用是否影响投资者决策标准,股价敏感标准只是作为一项补充。第三,针对要求定期报告的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要求披露时间过长的问题,尽量缩短一定时间,争取年度报告两个月内披露,半年度报告一个月内披露。对,临时报告的即时披露的要求做出更加明确细致的规定。

此外,还应尽量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赔偿制度,对证券民事赔偿责任方面的规定要更加具体和细化,切实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不断完善具体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則体系,会计规范中的会计准则的作用是规定会计经过什么样的程序产生符合质量和要求的会计信息,所以利用会计准则,尤其是具体会计准则,产生会计信息,是一项基础工作,然后通过信息披露制度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披露。因此,必须先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生成客观、公允、完整的信息后,才谈得上信息如何披露,因此,建立并严格执行一整套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一个前提。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颁布了一个基本会计准则及38个具体准则,基本上与国际趋同,这些准则对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证券市场变化莫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打好基础。

不断完善审计准则体系,主要是要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目前,我国已颁布了48条具体审计准则,基本具备了完备的审计准则体系,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进行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但不可否认,审计准则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为此,首先,应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审计准则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其次,建立注册会计师的惩戒制度,加重对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保证,并提高事务所的责任感,发挥其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作用。

(三)加大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法规体系,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但是,监管效率和水平并不高,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罚太轻,不能对违规上市公司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笔者认为,我国监管机构应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的执法和处罚力度,加大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加大对交易所的处罚权限,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增加处罚的有效性,促使其规范运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一,提高证券监管主体的监管效率与监管水平,强化对证券监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首先,我国应建立科学的证券监管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其次,制定对证券监管人员进行监督制约的制度;再次,就是要提高证券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进入证券监管行业人员的门槛。

第二,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鉴于目前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违规屡禁不止,惩罚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监管机构要加大处罚力度:首先,应建立民事责任赔偿制度,加强和细化对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其次,要及时修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处罚条例,真正加大处罚力度,从严处理,使违规上市公司望而却步。

第三,加强执法,确定监管的重点。监管的重点应该主要放在证券交易市场,加大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的处罚权限。需要加大证券交易所在处罚上市公司违规方面的权力。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违规情节严重的,或不接受交易所处罚措施的,可暂停其上市证券交易、变更交易方式或取消其上市证券交易资格。同时,进一步完善处罚手段体系,使各处罚手段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逐层递进,从而提高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违规的威慑力,充分发挥其一线监管的重要作用。

(四)确立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对于上市公司故意将某些关联交易信息隐瞒不报或拒不披露的情况,应制定相应的惩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不仅要处罚上市公司,更要对公司董事会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新《证券法》加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加大了对不正当关联交易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信息披露相关义务人的法律责任作了一定的规定,但对相关义务人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则没有具体的规定,违反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是依照信息披露的原则性规定作出的,针对关联交易的特殊性有必要对违反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行为作出具体的规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肆意违规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股市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李小玉

作者:陈明军

披露透明度会计报表论文 篇2:

我国独立审计收费问题探讨

【摘要】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市场活动,其收费标准必然受到审计市场环境的影响。本文从我国独立审计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了影响我国独立审计收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独立审计对于保障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独立审计是否能够发挥上述作用,则取决于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和制度背景,决定了长期以来沿用政府指导价法。这种指导价格做法使我国的独立审计市场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将影响到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时间预算,导致不合格审计问题的出现,阻碍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

(一)收费标准只有原则性规定,具体执行中存在差异

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我国《注册会计师法》没有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审计收费的基本政策依据是2006年2月修改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在第五章《收费与佣金》第二十七条中规定:“在确定收费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以客观反映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价值:1.专业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所需专业人员的水平和经验;3.每一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所需的时间;4.提供专业服务所需承担的责任。”第二十八条规定:“在专业服务得到良好的计划、监督及管理的前提下,收费通常以每一专业人员适当的小时费用率或日费用率为基础计算。”以上两条规定只是对审计收费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根据目前我国《价格法》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审计收费标准由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价格标准采取“固定价±浮动百分比”、“固定价格”、“根据资本和时间定价”等方式。各地虽然原则相同,但实际上缺少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或要求,客观上给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审计收费总体上偏低

研究表明,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差距非常大。目前,根据有关规定,一些上市公司必须同时按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在这些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中可以发现,其支付给国际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我国审计水平不仅无法与国外同行相比,就是国内所之间也相差悬殊。自2003年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始发布《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百家信息》,对排名前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所在地、CPA人数等进行统计公开,以供业内外人士参考。从2003-2005年的数据来看,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不仅稳居前四,而且遥遥领先于国内所。相比之下,前10位国内6家会计师事务所总审计收入仅占前10位收入总和的16.9%。“四大”中最后一名的德勤华永,其审计收入也是国内所中“老大”上海立信长江的3倍多。可见,我国的审计收费水平总体不高。

(三)审计市场集中度低,价格存在恶性低价竞争

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较低,2000年前四名的市场份额仅为30.32%,而这前四名全部都是国际“四大”及其国内合作所;前八名的市场份额为44.7%;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前二十名的市场集中度为64.21%。如果剔除掉国内事务所不可竞争的境外上市审计等业务,国内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则更低。

我国审计市场的准入门槛很低,绝大部分采用有限责任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注册资本只要求30万元人民币。既使是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其注册资本最多也仅200万元人民币。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迅猛增长,已多达4800多家,甚至更多。其中的大部分还是由过去的旧体制脱钩改制过来的,不管是自身制度还是行业规范都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因此,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

(四)审计收费的披露透明度不高,披露不充分

遵循国际惯例,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发布了新修订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随后又对审计费用等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格式作了具体规定。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在年报中披露其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以及报告年度支付给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情况。

尽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具体的规定,但也许是因为刚开始涉及该内容的披露,上市公司对相关标准理解不一,造成披露的质量不甚理想,信息复杂混乱,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不强。证监会规定,在披露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前,上市公司应披露确定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决策程序以及公司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独立董事对这一决策程序的相应意见,然而只有不到一成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对会计师事务所支付报酬的制定程序和标准。

二、对审计收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根据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审计市场的供给方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市场的需求方一般为提供会计报表的一方,其最终需求是来自报表使用者即投资者、债权人与监管者。另外,管理者也可能为改善单位的管理,产生对外部审计的直接需求。以投机为主的投资者不会给报表的需求方带来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力,而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做出决策的成熟型的投资者、债权人则会提供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经济源动力。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仅达到弱势有效,证券投资者多为投机型投资者,对审计报告质量要求不高。而真正需要高质量审计报告的投资者由于过度分散,缺乏大的机构投资者,不能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而强有力的制约机制,以广大股民为代表的最终需求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这就使得审计市场缺乏有效需求。目前我国大约有48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事务所在数量上使我国审计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审计服务的均衡价格势必会下降。

(二)审计收费和审计行为的监管制度不严

当前我国对审计行为、审计收费监管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职能错位 。2.行业监管法规政策尚不健全、配套。3.政府监管政出多门,监管效果差。4.行业自律机制薄弱,惩戒不力,监管效率低。

我国加入WTO后,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真正成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但是由于立法明显不足,监管体制不顺,政府转变职能不到位等原因,所以各级协会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而是集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职能于一身,导致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执业中严重造假问题的监控滞后,效率低下,惩治不力,以致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恶化

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原有旧体制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我国的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运作方式不规范,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环境变得日益恶劣。在各种不同成分和类型的经济组织并存、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秩序喜忧参半,不讲信用、商业欺诈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社会信用程度不高。首先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其次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某些领导为了争上市、争“政绩”,怂恿做假。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应有的控制作用。很多公司总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来自于控股股东的经营管理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尽管上市公司聘请事务所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任事务所的真正权利实际上掌握在经营管理者手中。经营管理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样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恶化,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报告。

三、解决审计收费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可统一执行的收费标准,适当提高收费金额

西方国家公认的审计收费标准为审计项目所需的审计工作小时。因此,我国财政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借鉴国际惯例,以审计工作小时为基本依据来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公司的规模、销售收入、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事先预测出工作量和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配备需要,并根据不同级别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来决定最终的审计费用。这样,就可以解决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水平高低悬殊的问题。

针对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和目前的现状,我国应适当提高现行的审计收费金额,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边际收益有所提高。在强制分离了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之后,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适当提高审计收费标准。我国也应充分借鉴其经验教训,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创造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拓展业务范围

企业的所有者股东需要经过验证的企业会计信息,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用最终由股东承担,股东是审计服务的受益者。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股东是审计委托人。但事实上,股东要想成为真正的委托人,只承担审计收费和享受审计收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选择审计人和审计费用的权利。只有责、权、利统一,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主体,才能够形成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在资本市场有效的状态下 ,企业为了获得优质市场资源,也成为审计市场的需求者。因此,只有加强和改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实现股东责、权、利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

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或一名注册会计师如果仅仅限于传统的审计业务而不管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则必然被发展的市场所淘汰。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既要保持传统的审计业务,又要开拓新业务,实行业务多样化的经营战略。

(三)借鉴习惯法,加大民事赔偿责任

在美国,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依据包括习惯法和成文法。在我国,由于司法管理的差异,不使用习惯法,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关的法律均为成文法,如《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这些法律均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直接、间接的规定,可以作为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依据,但各法又不够协调。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由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设计一些典型案例并加以总结,以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运用。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由于自身主观过错而给委托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现实损害的,应当给受害人以损害赔偿。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类型“重行轻民”。 我国相关的法律只是规定了事务所应进行民事赔偿,而对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处罚没有做出规定,这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应在承担民事责任方面从立法上加以具体化,加大民事赔偿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使有违规动机者不敢以身试法。

(四)促进事务所之间的兼并联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呈现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业务范围窄的现象,有些事务所甚至仅仅依靠验资生存。由此看来,事务所之间的合并、重组显得尤为重要,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赢得竞争的最优选择。这不仅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在会计服务业进一步开放后增强与实力雄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竞争的能力。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对审计质量的长期监督,有必要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大力推广诚信制度,树立优秀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品牌意识。信誉好的事务所可以执行级别高的审计收费标准,实行优质优价。而且,可以通过诚信制度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机制,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五)建立审计收费披露制度,增强审计收费的透明度

一般而言,审计收费信息作为重要的审计信息之一,公开披露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合理性进行监督,减少审计收费环节的不当行为,遏制利用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目前,我国现有的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只局限于上市公司,且比较分散、相对粗略、执行力度较弱,无法让利益相关者取得有用信息。要推广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披露信息的确认制度,增强审计收费的透明度。笔者认为,应重新制定条文或修订原有规定,务求完善、坚持集中性、详细性和强制性披露,只有集中、详细和强制三者结合才能保证对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披露的信息质量。信息披露形式可以指定网站,或指定报纸,也可以使两者结合。就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信息的传输环境而言,可同时指定网站和报纸,关键在于存放的文本位置要能够让广大信息使用者方便地查阅。

作者:邢跃宏

披露透明度会计报表论文 篇3: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摘 要]近年来若干标志性负面事件的发生,导致我国慈善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其根源在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缺乏导致的信息透明度不足。鉴于此,在对慈善组织公信力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会计信息;路径选择

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开展活动的前提和维系慈善组织存在和延续的基础,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所在。为此,本文提出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关系研究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内涵

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行为能力的基础,体现了慈善组织的理念、诚信和具体服务的程度,同时也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可信度〔1〕。慈善组织公信力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的捐赠行为。研究表明,捐赠与慈善组织公信力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捐赠者之所以将自己的财富转交给慈善组织是基于对慈善组织运作能力和诚信的信任,只有具备高度社会公信力的慈善组织,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高捐赠率〔2〕。

在“郭美美事件”后,新周刊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的网友表示不捐款,15%的网友表示把每笔账目查清并公布了去向后再说。受此影响,深圳红十字会2011年7月收到的社会捐款同比下降97%,而佛山捐赠则为零。不仅红十字会,其他官方慈善机构所收到的捐赠不同程度也受到了影响;不仅捐赠,他们还被统称为“官方慈善”,其声誉被捆绑着下降;不仅声誉,受牵连的还有整个中国慈善的未来〔3〕。

(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内涵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就是用公开的方式,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用一定的格式,将慈善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以及其他各种资料公布于众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从而增强慈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运行反映了慈善组织的公益本质,作为慈善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机制,是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促进慈善组织持续发展的制度选择,然而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实际运作与公众期望不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1)》针对公众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受调查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状况不满意,84%的公众最希望了解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但仅有3%的受调查公众表示获得过有关信息,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与公众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越是不透明的制度和立场就越容易成为引爆民怨的火药桶〔4〕。由此可见,构建公开透明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是获取公众支持和信任,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三)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关系研究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5〕。”只有打造慈善组织的“玻璃口袋”,才能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具体来说,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关系如下:

1.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慈善组织获取捐赠资源

慈善组织获取公众的捐赠资源是慈善组织存在的前提。慈善组织要想获取捐赠资源,披露全面真实的慈善组织基本信息、治理信息、业务信息以及公众最关注的财务信息,用信息告知公众慈善组织是如何开展工作,来证明本组织是值得信赖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是公众了解慈善组织信息的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从中可以获取公众捐赠资源运作效率和去向,这些信息有助于公众做出进一步捐赠或不捐赠的判断。会计信息披露机制还对潜在的有捐赠意愿的公众提供捐赠激励,如果披露的信息真实可靠且捐赠资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将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激发公众潜在的捐赠意愿,从而为慈善组织提供更多的捐赠资源。

2.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慈善组织改善形象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对慈善组织改善形象,提升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1)慈善组织公开机构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财务信息、以及公众捐赠资源的应用信息,将慈善组织实施的慈善活动、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等展现在公众面前,这既有利于慈善组织展示自身的绩效,也有利于增加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了解和信任。(2)通过信息披露,可反映慈善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通过对外展示工作成果,让更多的公众知晓慈善组织在促进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了慈善组织的公众认可度。(3)即使慈善组织某些工作做的还不到位,通过信息披露,向公众展示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也有利于取得公众的谅解和支持。

3.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公众有效监督

慈善组织拥有对公众所捐赠资源的分配权。如果慈善组织缺乏公众的制约和监督,同样存在滥用权力的可能。“没有公众监督,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慈善组织,都不可能具有足够的自净功能〔6〕。”如果某个慈善组织利用做慈善的名义谋取私利,如贪污善款、变卖公众捐赠物资、善款挪为他用等,将极大影响慈善组织的形象和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心,导致捐赠资源急剧下降,慈善组织公信力丧失。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向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公众行使监督权。有效监督慈善组织是否具备社会责任并有效率地提供公益服务,这将促使慈善组织努力提升决策、组织、运作和管理能力,以使公众相信慈善组织有能力合理利用捐赠资源。

二、构建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

慈善组织公信力内在取决于慈善组织的内控能力,外在取决于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构建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以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一)建立统一的慈善组织会计规范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规范有适用于公立慈善组织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适用于民间慈善组织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前者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后者采用的则是权责发生制,在对会计业务的核算要求上后者比前者要严格。这种按照慈善组织注册身份和体制来界定适用于何种会计规范的制度在现实运行中产生了很多弊端。为改变当前我国慈善组织按照所有制、组织类型和经营方式所适用不同会计规范的混乱状态,应建立适用于所有慈善组织的统一慈善组织会计规范,这不仅有助于各类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对比,也有助于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国际比较和与国际会计的接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按慈善组织的规模大小来设定监管门槛。建立以年度收入为衡量标准的会计规范,重点监管规模较大慈善组织的会计行为。(2)建立慈善组织会计准则体系。以具体准则的形式来规范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特征的慈善组织的会计行为。对于普遍适用的会计核算要求和方法,会计准则应做出统一规定,但在规定具体要求和方法时应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不同的规定。(3)完善慈善组织财务报表。通过慈善组织的财务报表,让公众了解捐赠资源的具体使用情况和去向,有助于公众做出是否追加捐赠的判断。(4)提高慈善组织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质量。充分披露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提高透明度,有助于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慈善组织募集捐赠资源的能力。(5)建立慈善组织整体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体系,让公众全面深入了解慈善组织履行职责的情况。

(二)加快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一些负面事件已严重影响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其中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不透明。为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应加快慈善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用立法来规范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1)应通过立法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当前,针对慈善信息公开,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慈善组织常常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则较少公布或不公布。为此,应通过立法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对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办法、披露时限、披露程序、披露载体和披露具体内容进行强制性规定,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打造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网络平台。要整合政府相关机构、慈善组织、媒体、公众等多方力量,紧密合作,相互协调,打造涉及各类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并共享慈善组织信息数据库,将政府的权威性、媒体的宣传功能、慈善组织的专业性和公众的参与性相结合,努力推动会计信息在慈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有效传播。(3)加大慈善组织信息监管和处罚力度。为防止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应加大对慈善组织的信息监管和处罚的力度,用法律规范来约束慈善组织的行为,凡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使其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从根源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4)建立与慈善组织会计配套的法律规范。除慈善组织会计准则外,应建立专门的与慈善组织会计配套的法律规范,以作为慈善组织会计制度得以正确执行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

加强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拓展外部监督的主体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而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的监督。政府监督是规范经济秩序、防止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重要措施。政府相关监督部门应以建立的慈善组织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各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督;(2)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督。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利益中立性的民间组织,是对慈善组织所披露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慈善组织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提升慈善组织会计信息透明度以及慈善组织公信力。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已被实践证明是保证会计信息公允性的有效手段,其所做出的审计报告更易被公众认可,公众将依据报告做出是否追加捐赠资源。总之,第三方评估将起到宣传作用,有助于恢复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7〕;(3)媒体的监督。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慈善组织利用媒体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同时,媒体关注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过程也是监督的过程,任何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中显现的问题,都会通过媒体无限放大,一切信息都要放在阳光下展示,这就使得慈善组织会尽力地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质量,以获取公众更好的理解和支持;(4)公众的监督。公众的捐赠资源是慈善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础。当前一系列负面慈善事件的出现使得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有了更好的要求,监督的责任意识日益增强,公众以对披露会计信息的判断做为是否捐赠、捐赠多少的依据,这使得慈善组织有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

(四)构建慈善组织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慈善组织内控体系有利于保证慈善组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够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诚信度,而且还能维护慈善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8〕。为此,应采取:(1)建立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慈善组织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有助于加强慈善组织内部监控,提高慈善组织效率,保护公众捐赠资源。(2)改善内控制度实施环境。慈善组织作为一种控制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开展,它是慈善组织会计控制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环境涉及的因素很多,具体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首先,应在慈善组织内部树立内部制度至关重要的意识和氛围,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实施会计信息内控制度;其次,要加大奖惩力度,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对于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人员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树立典型,加以推广,对于会计工作的违规行为要从严惩处;最后,要积极推动各慈善组织间和慈善组织内部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不断提升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3)制定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信息披露是慈善组织和公众交流的重要内容。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慈善组织与公众的良性沟通和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这不仅需要慈善组织会计人员对组织内部的各项经营业务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核算,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内部信息进行甄别,以确保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还需要对慈善组织外部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和分类,充分掌握各方面有用信息,切实发挥会计信息披露对公众的导向作用。

三、结语

统一的慈善组织会计规范、慈善组织法律法规的加快建设、慈善组织外部监督的日益加强以及完善的慈善组织内控体系这四个部分所构成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有助于提高慈善组织会计信息透明度和获取公众的信任,有助于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促进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慈善: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71.

〔2〕 陈东利.论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23-27.

〔3〕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波及其他官方慈善机构〔EB/

OL〕.广州日报网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1-08/12/content_8899562.htm.

〔4〕 谢苗枫.“郭美美事件”引发公益组织信任危机,央视关注〔N〕.南方日报,2011-07-01.

〔5〕郭立场.慈善事业必须得有玻璃做的口袋〔EB/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om.cn/GB/15091342.html.

〔6〕 王石川.慈善组织如何实现自我救赎?〔N〕.大河报,2011-08-20.

〔7〕 Dwane Hal Dean, Biswas Abhijit. Third-party Orga-nization Endorsement of Products:An Advertising Cue Affecting Consumer Prepurchase Evalua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1,(04):128.

〔8〕 余昭霞,李爱华等.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设计〔J〕.财会通讯,2012,(08):91-92.

〔责任编辑:陈玉荣〕

作者:乔占军

上一篇:新时期师德建设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