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经济建设作用论文

2022-04-23

[摘要]近年来,上海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但是放眼全球,与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相比,差距仍很明显。文章开头阐述现代物流(Logistics)的概念,然后在回顾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此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现代物流经济建设作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物流经济建设作用论文 篇1:

广安物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与举措

【摘 要】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产业。本文首先阐述了在“十三五”规划下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广安区域物流发展面临的机会、优势、劣势、威胁,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组合。从物流业观念革新、建立协调机制、建设物流中心城市、改善物流企业组织绩效、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并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广安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广安以推进省级物流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城市以及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枣山、前锋、临港等一批物流园区,全市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业正逐步成为广安现代服务业的中坚力量。现代物流业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在公司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广安毗邻重庆,在“一带一路”中,广安扮演着“陆上大通道”的“桥头堡”的角色,发展现代物流业尤为重要。积极助推广安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实现广安商贸物流跨越式发展,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销与分拨的大型服务平台。

一、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必要性

广安在“十二五”时期取得了“经济建设实现大跨越”,“改革开放实现大突破”等重大成就。而在“十三五”规划下,更是制定了“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精准扶贫开发战略。“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和“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矛盾尚未彻底改变,过去发展中沉淀了一些问题,未来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增强核心竞争力”。

广安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拥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众多名片。在广安“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架构”,因此,发展广安现代物流业,建设成为集运输、包装、装卸、存储、流通加工等物资流通活动和信息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物流基地则是广安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极大改善广安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广安招商引资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的一个原因是广安的现代物流业不发达。发展现代物流业将对广安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促进和协调作用,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如“三农”问题、扩大就业问题等起到关键性作用。“十三五”期间,广安如何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先机,加快发展物流产业至关重要。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广安依托自身优势,先后获国家批复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借力“一带一路”,全面改革创新,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有以下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广安地处重庆北端,是“一带一路”重庆北上的第一站,与重庆市多个区县山水相连。广安与成渝城市群的两个核心城市(成都、重庆)距离很近,到重庆主城区不到1个小时,到成都2个半小时的车程;同时,广安是重庆的后花园,粮食、蔬菜、生猪生产基础,能够很好的解决重庆的供给问题;与重庆经济协作区、川东北经济区在多领域合作取得新成效。廣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希望大量重庆企业入驻,以此刺激就业的增长,带动广安的城市化进程。作为川渝经济区的节点城市,近年来,广安依托国家政策,先后建立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川渝合作示范区枣山商贸物流园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广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川东北经济老区发展变革的成功之路。广安在区位、交通、资源、政策等多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是四川距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市,公路、铁路、水运方便快捷,物流成本低廉,境内矿藏丰富,吸引了各界投资者的关注。

2.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

广安市“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在发展广安现代物流业方面,市委、政府早已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战略决策,并随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其中,广安市重点产业扶持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资金2亿元,对符合条件的相关产业项目在基础配套、公用配套、科技创新、技改扩能、物流配送、人才引进、融资贴息等方面进行专项扶持。广安是四川劳动力输出的城市,政府鼓励获得资质的外派劳务企业和建筑工程企业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务实合作。据统计,每年对外输出劳务超过150万人次,其中在科威特、孟加拉国等10余国的输变电建设人员10余万人,遍及“一带一路”大部分国家,给我们带来很大机遇。每年广安到重庆客流量为1000万人次,而到成都的客流量也有600万人次;广安作为连接川东北与成都、重庆的重要交通枢纽,年货运量达2400万吨。2015年,广安市物流业增加值达92.1亿元,GDP占比超8%,成为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广安国雅电子,小型农用微耕机产品已成功进入乌克兰、保加利亚等东欧市场;武胜安泰丝业也在谋划开拓南亚、西亚和中亚市场。2014年,广安全年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3780万美元。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

1.深化改革,构建广安物流转运枢纽

深化物流行业改革,一是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搭建物流业政务交流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开放机制。二是政府要提供政策建议、做好服务企业、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发挥物流、仓储、交通运输、港口和国际货运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发挥行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从物流产业标准制定、定价权、运营流程、技术管理认证等方面还权予企业,调动市场机制,参与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快物流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挥物流枢纽中心的服务功能,提升现代物流业管理水平。

2.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制定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

广安结合本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优势。政府应鼓励和扶持广安物流企业的发展,为物流企业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首先,要瞄准世界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物流构架,精准发力,全力加快海运、航空、铁路、公路等物流通道建设,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世界物流产业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源头上把握战略机遇。从而推动全区物流企业的升级与转化,提高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广安远成集团是践行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先行者,积极在国内战略布局物流园区建设,同时在老挝万象、哈萨克斯坦、塞浦路斯等地投资建设物流贸易区,形成国内外互联互通的物流贸易大平台。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和改造通边达海的高等级公路网,开辟铁路新通道;进一步加快航空建设步伐,建设一流的国际航空港。广安民用运输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城际快车等相继建设,积极构建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的物流综合运输体系,为广安融入“一带一路”创造了快捷条件。

4.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建设现代物流业基地

广安地处四川东部华蓥山脉中段,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就有30多种,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盐卤、水能等蕴藏量非常丰富。同时,广安的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是全国商品粮和优质生猪的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综合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和直达配送结点建设,形成综专结合、布局合理的物流结点网络体系。首先,调整、优化物流企业结构,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通过对现有物流企业的联合、重组、合资、兼并、破产、收购等措施,组建跨国界、跨地区经营的大型现代物流集团。其次,使物流企业逐步摆脱传统的单一运输业务,向第三方物流转变。要扩大与生产厂家、营销企业,以及铁路、航空、水运、货运企业的合作,扩展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领域,促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再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区间物流服务,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还可引进和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服务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动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广安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新兴特色物流,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全面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物流业发展“一年有势头、两年有看头、三年有突破”,成为广安市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5.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化,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在以信息与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物流信息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市场竞争手段。广安“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机制”。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广安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它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因此,要进一步加速广安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标准的现代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节省物流成本。

6.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培养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针对广安物流市场人才短缺,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地方物流人才培养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物流专业建设,培养为地方服务的技能型物流人才。同时,物流企业可通过全面开展物流岗前培训与提升,加强与区域内现代物流基地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此外,组建物流行业协会,促进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专业技术与人才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推动广安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美贵.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南京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5.

[2]叶杰刚.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概况[J].经济学动态.2000.(04).

[3]徐青青.缪立新.区域物流发展及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6.(04).

[4]宋海燕.CEPA前提下的深港物流產业发展探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3

作者简介:

李一男(1985—),男,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助讲,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文卫(1967—),男,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作者:李一男 文卫 贺智力

现代物流经济建设作用论文 篇2:

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

[摘要] 近年来,上海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但是放眼全球,与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相比,差距仍很明显。文章开头阐述现代物流(Logistics)的概念,然后在回顾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此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上海 物流业 环境分析 策略建议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国家质最技术监督局,2001)。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通和管理协调。现代物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演进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体系。相关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不仅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吴敬琏,2{)05),它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有很高的相关性。大力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回顾

1、规模继续扩大

2006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7.26亿吨,同比增长5.6%;港口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同比增长21.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同比增长14.0%。

2、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近40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物流业务;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施“区港联动”,在海关完善监管工作的同时,做好配套服务,显著提高货物流转和通关效率;洋山保税港区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为提高集装箱中转能力奠定基础。目前已有13个航运、物流、加工项目和55家商贸型企业入驻;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货物集散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3、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开始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上海化工区学习借鉴世界级大型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出发,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码头、管网、储罐、铁路、仓库等物流设施进行集中投资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构建起对外交換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经营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4、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

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安吉天地物流整合汽车生产零部件人厂、售后和进出口等供应链管理环节,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整车物流服务占国内市场约35%;北芳物流已经承接了30多家全球企业的物流项目业务,在提供较高效率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提高自身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客户竞争力。如为菲利浦亚明照明公司节约物流成本30%。佳吉快运依托品牌输出管理,已建立覆盖全国9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服务网络,每月承接100万票业务,2006年营业收入将接近12亿元,2007年第三次被评为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二、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1)经济实力雄厚,现代物流需求巨大。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6年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7189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水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江三角洲”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上海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9%,平均每年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9:48.5:50.6,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将创造出巨大的对现代物流的需求,直接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2)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物阜民丰的江浙两省,北临长江人海口,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枢纽。上海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全世界50%左右的人口可以在5小时之内到达。

(3)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综合人力资源。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高考录取率81.7%。另外,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4)上海市政府和多个管理部门联合推进,为上海现代物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沪府发[2007]17号,2007年4月27日),下发至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支持市经委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物流发展研究院首次组织高层物流管理人员赴日本、新加坡开展专题学习考察,了解国际现代物流先进管理理念,推进了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完成制定《上海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市建设交通委、

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安局结合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整治“客车载货”行为,进一步分析城市配送物流需求,研究完善管理措施。市财税局研究制定完善《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荐第二批税收试点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上海海关大力推动上海“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大物流”建设,营造高效率口岸通关环境。同时,继续支持区港联动试点,推动保税区功能转型和保税物流业发展。

2、不利因素

(1)规模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则要求物流代理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而且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就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2)物流成本较高。企业物流成本由运营成本、库存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和分摊的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据调查,上海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中库存资金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占比分別达到25%以上,总体上说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较大,占压资金较多。另外,物流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

(3)推动信息化、标准化的步伐缓慢。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上海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最大的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二是服务理念太差。这几年,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受到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推进速度较快,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在规划建设,已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但由于主观认识差异与实际困难(如缺乏资金等),这项工作差距很大,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标准化对物流业的发展生命攸关,没有标准化,物流全过程与供应链全过程将无法进行,将加大物流运作成本,而使现代物流失去意义。

三、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上海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推动上海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还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争取早日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3、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控制存货,提高效率,物流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上海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已经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支撑业务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自2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承担上医股份70亿元药品销售的物流业务,预计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低30%,订单满足率达到9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三降到万分之零点一六。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4、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5、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已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6、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苏通大桥竣工为契机,在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商务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作者:陈永华 于 伟

现代物流经济建设作用论文 篇3:

大连现代物流业良性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阐述了大连经济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大连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经济环境分析调查,对今后促进大连现代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良性发展;对策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benig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同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对经济的正常运转起促进和保障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大连作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同时也遇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契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现代物流业将会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大连的重要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国内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1国外物流业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国家之一。目前美国的物流市场已超过9 000亿美元,几乎为高技术产业的2倍之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60%的物流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渠道、多形式的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使现代物流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使物流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也使美国的物流管理更加趋于智能化。IT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合并联盟与科技进步,促进了欧洲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走在世界物流业发展的前列。日本物流业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在世界居领先水平。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日本20多年来主要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还带来了企业成品库存的下降和资金周转率的提高,有利于制造业和流通业的集约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零库存、JIT、看板生产等先进物流理念也对整个物流流程优化、精确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物流业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大约有80%的物流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从物流活动主体构成的形态来看,日本的物流运作正在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几乎日本所有的专业物流企业均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和控制物流信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的。

1.2国内物流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的发展较快,不仅增加了物流设施,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开展了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与建设立体自动仓库。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政府从产业发展高度将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社会成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策略;在我国“十五”规划中,我国政府更是投入相当大的资金与注意力,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了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虽然我国物流规模较大,但在物流的合理化方面存在差距,尚未建立以物流业为基础的统计体系,无法准确反映物流的总规模。物流组织不合理,受资源分布、流通体制、产业布局和企业生产组织的影响,迂回流动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物流活动缺乏专业化组织物流服务,物流费用高。物流企业的人员素质,尤其是领导层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运营的要求。此外,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物流企业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大部分仍停留在一点式应用和某一部门的应用上,个别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同客户间实现部分或全部信息共享,计算机联网只是极少数的几家。

2大连现代物流业发展及其需求

2.1大连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大连临港产业的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配送方式的高效运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大连已初步形成内贸、消费品、国际三大物流园区、构筑起大连现代物流业主干,各项指标在东北经济区各城市居首。以港口为依托,远洋、沿海集装箱运输为主,环渤海内外贸支线运输为辅的海上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大连港拥有码头泊位227个,其中生产性泊位19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61个,开辟直达欧美集装箱班轮航线5条,近洋航线32条,每月航班200多艘次。2005年大连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68.8万标箱,旅客吞吐量615.4万人次。大连货运代理和仓储业发展迅速,第三方物流初具规模,有200多家具有国际货代权的企业,100家现代物流企业,正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其中已有50多家形成规模。此外,以国际集装箱运输为载体的国际物流服务企业渐成规模。

与发达国家总体水平相比,大连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交通、信息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不能完全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在行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上与国际发达的现代物流系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有物流企业大多只能简单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能够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物流解决方案并具有全国服务网络能够提供全程网络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尤其是能全面提供第四方物流企业更是凤毛麟角。随着跨国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以服务贸易方式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使其在传统物流业方面及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新兴物流行业面临更大的竞争。

2.2大连物流业需求分析。大连市近几年经济总量增长迅速,2006年GDP接近2 500亿美元。消费市场的不断拓展,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从生存型向享乐、休闲型这一方向发展,人们对消费高层次需求的市场也越来越大。因此,城市物流、居民消费配送物流,以及港口物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海陆空交通发达,是辽宁及东北地区主要进出口门户,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及合作的窗口。大连在东北的几大城市中的货物运输总量最高,而且在环渤海经济区,货运量也是比较高的。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对外贸易也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出口方面发展很快,其贸易对象主要是周边国家和地区。2005年,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86%。预计到2010年,大连地区整个港口吞吐量达到2.5亿吨,铁路货运量达到0.79亿吨,公路运量达到2亿吨,航空运量增至23万吨。货运量的增长要求大连的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以及航空等各个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满足货运的需求。大连港作为内外贸的主要运输枢纽,更应积极配合货运的需要,实现多元化发展,成为大连以至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

大连地区的物流量与大连市以及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广大经济腹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大连市的物流量主要取决于所在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大连市物流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会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东北经济区的振兴,给大连物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有资料预测,大连作为整个东北经济区的重要进出口门户,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3大连物流业良性发展实施对策

3.1形成区港联动的格局,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区港联动是指进一步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将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实现保税区和港口区域联动、功能联动、信息联动、营运联动。在大连市的发展战略中,区港联动是大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大连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提升大连港的竞争力是一个关键问题。大连保税区与大连港联动发展,对于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连保税区作为东北唯一的保税区,大连港作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海上口岸,必须充分整合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跳出大连,跳出东北,站在东北亚高度,前瞻性地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全面实行区港联动、建设保税港、创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的三步走战略。保税区与港口联动,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必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

区港联动有利于保税区与港口发展新兴的物流产业,吸引中转货物,拓展增值服务,强化整体竞争力。按照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需要构建协调发展、物畅其流的港区物流系统,通过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大连保税区和大连港各自的功能和优势,努力促进区港协调发展,形成新的优势区域。实施区港联动发展,全力打造国际物流港,可以将保税区的政策延伸到港口,为港口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有利于争创与韩国、日本等国港口城市竞争的新优势,有利于降低东北外向型经济物流成本,进一步加快国际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向东北地区的延伸和辐射,促进东北地区企业生产链、供应链和销售链的优化和高速运转,搭建东北地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重要平台,带动东北经济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实施区港联动发展以后,将极大地带动大连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具有传统优势的粮食、原油、电子产品、汽车、机械装备等货物的大进大出,使大连港在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中更具竞争力,为东北地区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物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同时,大连保税区物流产业也将得到跨越式发展,成为大连市及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物流基地。因此,实施区港一体化发展既是为了大连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更是保税区发展物流产业的必然选择。

3.2强化政府监督指导,加强物流协会的作用。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行业,在目前法制建设上还不完善,信誉化程度不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强化政府的科学有效监管。在对物流发展作出规划和提出实施原则的同时,注重物流的整合性、系统性、全局性和效益性,与块状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国内外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相结合,编制好现代物流发展纲要和专项规划,以指导行业的发展。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为物流发展提供保障,进行协调和管理,在财政引导支持、外资引进、民间资金投入、土地供给等方面研究制定政策,对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物流企业发展、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供支持。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物流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内外上下联结。实行“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规范经营、协会沟通协调”的政府、企业、协会“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运行模式。利用行业物流协会联系广泛,凝聚力强的特点和优势,要切实把行业自律、行业信誉、行业规范的任务落在实处,建立公开、公正、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广大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在壮大物流协会力量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企业聚集在物流协会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物流整体竞争优势。发挥协会的智囊团和参谋部作用,充分调动物流界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智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

大连市物流协会成立以来,以推动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为宗旨,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体制条件下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作用的新路子,联系和引导广大物流企业投身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事业中来,为全市航运中心建设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大连物流协会的作用还有所欠缺,不能充分发挥其有力作用,因此,必须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架起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时反馈物流企业要求,为领导机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紧紧围绕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促进和引导广大物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广大物流企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以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和保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实现大连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3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港口城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绝对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连地处东北三省南端,对东北腹地有着很强的辐射能力,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港,可以为东北腹地提供广泛的物流服务。目前大连已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上运输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任务,为大连的现代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大连市还具有完备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和发展前景,装备制造业基础厚实,发展潜力大,为物流业提供必需的技术和装备,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载体,也为大连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的加工制造基地,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的巨大国际物流加大了进出口的需求。

然而,大连地处东北亚,面临太平洋,在地理位置和航线上不可能和上海,广州、香港等港口城市相比,世界航线密集度较小。因此,在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旗下,加快发展大连的物流行业,提升大连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航运、港口转运、加工贸易等各个物流领域的飞跃。进一步吸引国际上著名的物流企业到大连投资建设,为大连蓄积各个方面的条件。因此,大连应该坚持和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联系,立足于东北亚,发展于东北亚,实行以周边物流为核心,适时地向外推进的区域物流战略,这才是大连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大连的物流发展航标。

3.4优化物流人才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大连有17所大学近300多家科研院所,150家国有企业,拥有大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但是物流领域的高级人才更是少得可怜。大连今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是广泛的和多层次的,而且需求量巨大。因此,高校在进行物流人才教育时,应该扩大教育层次,包括高职教育、本科生4年制度、研究生3年制度、博士生2年制度等,建立合理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同时,解决大连物流人才的匮乏和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仅仅靠学历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未来培养物流人才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多层次的,应该把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作为学历教育的必要延续和补充,大力倡导终身教育。

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一体化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全球连成一体。大连物流业实现良性发展,必须与国外的物流企业竞争,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必然要求物流教育注入国际化的内容,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前沿的技术手段,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结合。要加快实行专业物流咨询公司与国外知名学术机构合作开办物流培训课程的“体验式”模式,使物流人才在这样的培训课程中既能了解国际先进的物流理论,又能从国内实际运作案例的分析讨论中逐步培养起自身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部分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也可以组织员工培训,但是不能单纯集中在一线操作人员,片面强调操作技能培训,应该针对各个层次的员工,建立在职学习、脱产学习、自学和岗位轮换实习有机结合的企业内部培训体系,使先进的国际理念与大连实际相结合,培养出能够切实推动大连物流发展的“实力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有方. 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策略[J].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4(2):41-44.

[2] 张亦驰.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与竞争战略[J]. 中国物资流通,2002(4):20-22.

[3] 贾晓航. 现代物流管理[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 邱奇,王刚. 大连港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 综合运输,2006(3):44-46.

[5] 姜丽丽. 大连现代物流业竞争力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2-3.

[6] 李晓娜,等. 东北现代物流业软环境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 物流科技,2006,29(2):90-93.

[7] 刘雅平. 欧洲国家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以及对我们的启示[J]. 北方经济,2006(7):77-78.

[8] 顾松年. 苏锡常现代物流的良性发展及其区域整合[J]. 长三角发展论坛,2004(4):10-11.

[9] 王泽宇,等. 现代物流业对大连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的拉动效应分析[J]. 海洋经济,2005(1):31-35.

[10] 吴宇蒙,等. 浅谈我国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 物流科技,2004(3):68-70.

作者:贾晓航 丛黎亮 万 静 王万君 李子伯

上一篇: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