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想象力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想象力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想象力教学论文 篇1: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刍论

摘 要:文章分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思路,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具体培养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古诗词的表现力,增强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领会生活,把想象力和实际生活建立关联;比较相同类型的古诗词,调动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想象力;能力培养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深深沉醉在某种场景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与境界,久而久之,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就能得到提高。作为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成果之一,古詩词因其自身优美的语言、别致的想象和真实的情感流传至今。要想更好地完成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凸显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就需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巧妙地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古诗词的内涵。本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思路

以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目标,教师要理清古诗词教学思路,构建完整的古诗词教学体系。其一,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学生自主对古诗词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投入到文本解读之中,感受诗人创作诗词时的思想情感。其二,尽力创设与古诗词相关的画面,促使学生感受诗词文字的韵味,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操。其三,合理地将古诗词内容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建立关联,适当地借助图片与视频给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环境,一方面促使学生体会自然的奇妙之处,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感悟诗句中的魅力,增强古诗词对学生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其四,以对比方式为主,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意象的了解与掌握,或者结合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创作手法,整合诗词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由于想象变得丰富而奇妙,人类由于想象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想象源于兴趣。人类只要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事物,而这些美好事物的出现也是源于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参与古诗词的学习活动。同时,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感知古诗词的表象,而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情感内核。古诗词的亮点是诗人将自身的情感蕴含在某种意象之中,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积极感知诗人的人生经验。

比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与诗词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诗词的创作目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叠字的运用好在何处?词中描写的是哪些场景?词中包括哪些事物?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走进诗词世界,研究诗词的奥秘,为古诗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可以独立分析与思考,逐步发展想象能力与语文素养。

2.挖掘古诗词的表现力,增强学生想象力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古诗词中文字的表现力,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课堂的教学时间比较宝贵,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想象力是每一个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结合文字,赋予诗词一定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感知诗词中的意象,感悟文字的表现力,逐步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增强古诗词中的画面感。古诗词皆存在一定的意象,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展示与诗词相关的画面,进而增加学生对画面的感知,巧妙地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古诗词生动化与形象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借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句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诗句进行探究,一段时间之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往日英雄的怀念与敬仰的情感,挖掘诗人对自己人生坎坷经历的思索。

3.引导学生领会生活,把想象力和实际生活建立关联

古诗词与生活息息相关,诗词的情感与画面的意味悄无声息地存在于生活之中。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领会生活,在实际生活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组织学生带着自身的情感鉴赏古诗词,进而打破以往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理解的记忆代替机械的记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比如教学杜甫的《登高》时,针对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画面,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秋天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学生视觉造成冲击,接着引导学生对场景进行想象,想象诗人在江边做的事情与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把实际生活与诗歌内容进行关联,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感受作者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愁之情,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4.比较相同类型的古诗词,调动学生的思维

有些古诗词涉及的主题与意象甚至是表现手法存在相似的地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内涵,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相同类型的诗词进行总结与归纳,比较同类诗词的创作方式与内在情感,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调动学生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将诗人王维描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诗人岑参描述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两组关于塞外景致的诗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中的意象,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思维的灵活转变,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由此以对比为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意象、主题以及表现手法存在相似性或差异性的诗句进行分析,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创设古诗词的留白空间,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古诗词的表现力、引导学生领会生活、比较相同类型的古诗词等策略,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古诗词的内在含义,升华学生的情感,增强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培养学生想象力,促進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睿.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想象力[J].现代语文,2017(11).

[2]陈茗.高中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方法[J].语文天地,2017(10).

[3]李如.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价值初探[J].现代语文,2015(06).

[4]谢勤.语文教学想象力培养论[J].江西教育,2014(33).

[5]李天语.读诗何以气自华——谈谈古诗词的教学突破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32).

[6]白璐.利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3.

[7]田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

[8]黄珠连.让学生在探究诗词中放飞思维[J].语文学刊,2009(12).

[9]张丽.想象力与古典诗词教学——古代文学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论文之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作者:张淑梅

语文想象力教学论文 篇2:

如何增加高中生语文课堂想象力教学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想象力、

美学大家康德由衷地赞叹:“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 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合理延伸、大胆想象,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相机诱导,来培植孕育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总之,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对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课文提供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人物形象及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作文的构思与写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认真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一重要课题,给他们插上“闪光的彩翼”,让学生神思遐驰、“标新立异”,翱翔在知识的太空,飞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李莉

语文想象力教学论文 篇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的想象力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高质量的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充满逻辑和思辨的,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具备的一种相对稳定、最基本、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知识和人格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构建的综合素养。这种素养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是个体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本质特征。小学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对美的体验和追求的关键时期。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路经

1.多角度阅读启发,让学生的想象更有画面感

“将想象与现实基础、生活经验相结合,使想象有一定的合理性、思辨性,同时又有丰富的独创性”,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的想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还原场景,促进语文审美情感的体验。如诗词鉴赏,充满画面之美的诗句,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多角度点拨想象,引领启发,学生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鲜活的画面,才能透过文字,体会文本多姿多彩的画面美,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笔者在教学《荷叶圆圆》这篇散文诗时,荷叶被小水珠当作摇篮,被小蜻蜓当成了停机坪,被小青蛙当作歌台,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水珠宝宝,当躺在摇篮里,一阵风吹来轻轻摇晃,会有什么感受?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还有可能被哪些小动物当作什么?

《山居秋暝》的阅读教学,启发学生带着美好的想象阅读。笔者引导学生多角度体会“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丰富画面。视觉角度:秋雨初歇,群芳已谢;月光皎洁,竹林茂盛,山泉淙淙流淌,风光旖旎。嗅觉角度:山雨初霁,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触觉角度:掬一捧泉水,心中好似有一股清泉流淌。听觉角度:流水潺潺,浣女的欢声笑语,归来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雅静。远观角度:山泉如一条洁白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此外,还可以从“动景”,“静景”,“景物摄取”,“特寫镜头”等角度去想象,感受景物独特的清新美、宁静美。多角度启发想象,学生才能完整地领悟古诗的艺术形象,脑海中会将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活”图画,很自然就能体会到这般世外桃源的生活,由景联想到人,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诗人王维做一个隐者的愿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遵循学生想象力发展的规律,通过有效阅读,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知识的积累,语言的表达,开阔视野等得到了提升。依托想象,促进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语文思维的发展,学生阅读文本的感知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的想象生根发芽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竭动力,良好心理环境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有限,学习的意志力还不足,趣味课堂更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享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除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文本甄选取舍,不随意额外增加学生负担。从核心素养角度设计的教学过程,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自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对召唤儿童参与学习,保持学习的热情有极大的作用。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留有尽情想象的空间,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打开思路,树立自信,主动探究,长此以往,在有趣的阅读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3.善用拓展阅读想象, 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上的课文只是一个范例,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如果完全依赖教材,就会局限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的拓展。因此,除了阅读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外,有效的课外阅读也必不可少,课外读物中贴近课文主题的优秀文章,就是教材的补充,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四季》一文,是一首源于生活的富有童趣的儿童诗,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四季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了解自然美、生活美无处不在,需要仔细观察、发现。笔者在教学完《四季》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日本作家柴田晋吾的绘本《你好,四季》,春夏秋冬,除了教材中描绘的事物,其他的事物会有什么变化,山是什么感觉?水是什么味道?小动物和人类在干什么?山河、田野、学校、公园又会是怎样的面貌?学生的想象在绘本中丰富的四季美中得到了有效地拓展,完成了新的情感体验,而且积累了语言。

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借助想象这一要素,教师创设有趣、多样、轻松的阅读情境,充分挖掘文本,多角度启发,激发学生优质想象。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审美体验能力才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切实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长凤.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1):42.

[2]张沁.浅谈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57.

四川省成都市建设路小学 詹梦园

作者:詹梦园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英语论文下一篇:语文研究性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