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绿色通道网络核心论文

2022-04-2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节能降耗绿色通道网络核心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节能降耗绿色通道网络核心论文 篇1:

加强绿色营销创建和谐社会

摘要:循环经济是21世纪最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先锋是绿色营销。外国企业的实践表明,绿色营销顺应了人们的绿色需求,保护了地球的生态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老路,一定要兼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致力于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绿色营销。使企业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新定位。

关键词:绿色营销;绿色企业文化;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绿色价格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在不断的更新理念。市场营销就是一个典型。从本质上说,企业的目标还是利润最大化。在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后,才明白以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代价。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绿色营销理念应运而生。

一、绿色营销的含义

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已形成了绿色需求-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这种以“绿色”为主线的消费链条。因此,从根本上讲,是绿色需求决定了绿色营销的产生、规模、运作模式和发展趋势。其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因此,绿色营销具有深刻的伦理蕴涵,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战略延伸,绿色营销有着极大的潜力。

二、中国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营销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同国际市场接轨的一个过程。随着绿色营销逐渐成为国际上企业营销的主流。我国部分企业也开始关注绿色营销。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绿色消费观念薄弱;国内企业绿色产品生产少,绿色营销意识不强。目前。我国企业绿色营销主要是面临着与企业行为逻辑的现实冲突,因此,必须转换思路,加强绿色营销,把中国营销纳入世界营销总体发展规律中。

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方法及措施

(一)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还要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中融入了环保理念,以绿色意识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的企业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可通过确定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目标,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塑造良好的绿色形象。打造良好的品牌经济,从企业自身内部和对外展示两个方面来营造绿色企业文化,以保持竞争优势,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就必须注重对员工的绿色教育与培训,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制度法则、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努力使全体员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以环保为己任,把环保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基础上谋求企业的盈利。绿色文化是绿色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实施各种绿色管理的前提。

(二)开发绿色产品

所谓绿色产品,就是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不仅产品本身的质量要符合环境、卫生和健康标准,其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也要符合环境标准。绿色产品必须体现以下四种绿色理念: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既要考虑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又要考虑降低产品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企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必须重视降低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产品及其形体的设计与售后服务都要注重节约及保护环境。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绿色食品、绿色服装和绿色汽车、环保相机等绿色产品已经占领了一部分高端市场。柯达公司生产的绿色相机,零部件的回收率可以高达总重量的87%,特别是名为“相迷救星”的绿色相机,其机芯和电子部分的回收并循环使用可达10次以上。绿色相机的问世,即减少了工业垃圾的污染,又大大节省了社会资源。而联通开发的CDMA,是一款“准绿色产品”,说他是“绿色”的,是因为它相对于其他手机对人体更加安全、健康,说他是“准绿色”,是因为就手机自身的材质,还达不到可回收、无污染。因此,在信息产业中,对绿色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投入还远远不够。“白色垃圾”问题亟待解决。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支撐点,面对大量的商机,企业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及时开发绿色产品。尽量使用无公害、易分解的新能源、新资源: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节能降耗;同时引进外国先进的环保技术,力求资源的回收再生,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安全与使用后的废弃物无环境污染,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面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符合国内外环境法规要求的绿色产品。

(三)采用绿色包装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包装在人类生产、流通、消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人们生活和世界贸易往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过度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已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发展绿色包装,把包装业纳入循环经济轨道,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绿色包装要求实现包装减量化(Reduce)、重复利用化(Reuse)、循环利用再生化(Recycle),可降解腐化(Degradable)原则,即通常的3RID原则,它充分考虑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资源、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着力降低包装材料的环境负载,实现包装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平衡和统一。

绿色包装是绿色营销的引擎,企业要把以促销为主的包装观念转变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包装观念。针对信息产业部门,主要是提供网络服务,牵涉到包装物的主要是各种手机及相关配件,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针对各类手机,可以简化包装或替代包装。所谓简化包装,是指减少包装材料,如减少包装体积、厚度:所谓替代包装,现阶段主要是指“以纸代塑”;第二,可回收再利用包装,这是合理利用材料,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已得到各国重视。消费者如果自己使用,完全可以开包后取走手机,由销售方折价回收包装物。第三,针对各种手机配件,如电池、充电器、网线、耳机等,应通过技术研发,尽可能使配件通配各款手机,提高循环使用的效率。对不可循环使用的,应集中回收,集中处理,将

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并增加对消费者使用和处理包装物的宣传及处理方法说明。

(四)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

所谓绿色价格是指附加了开发绿色产品的知识、劳动和物质投入而高于传统产品的价格。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导致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认为对环境搞投资是无谓地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得不偿失。事实并非如此。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环境投资应作为成本计入绿色产品价值,从而可以获得比经营同类型非绿色产品更高的利润。对企业来说,事先防治污染与事后处理污染的代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有些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当前及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要充分认识增加环保投入,不是企业多余的负担,而是企业节能降耗、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瞻性投资。必须确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寓环保意识于生产经营决策之中,努力谋求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外贸企业,必须认识到绿色营销已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战术选择,而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的必备条件。

另外,企业还应选好绿色分销渠道,完善绿色公共关系。绿色分销同传统分销具有差异性,迄今,分销渠道虽然尚不能成为绿色营销的重点,但绿色分销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例如,提出及使用绿色通道,采用无铅燃料,使用装有控制污染装置的交通工具和节省燃料的交通工具:降低分销过程中的浪费,即对产品处理及储存方面的技术进行革新:在分销环节上,简化供应环节,以节省资源消耗。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企业绿色公关的兴起也是一种必然,它将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趋势,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公共关系认为,营销者向消费者推销的不仅是产品,而且是整个企业,因而作为推销企业工具的企业公关和形象应不断符合消费者及社会的高标准,并能引领和体现整个社会公益道德标准。绿色公关旨在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抬高企业的声誉。主要措施有加强公关宣传、制作绿色事件,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是将绿色信息传播给特定的客户群,可以通过人员演讲、影视广告、网络、免费的手机短信、新闻采访报道等,当市场上打出“跳楼价”、“加量不加价”时,我们可以自豪的大肆宣传“高昂的环保材料,低廉的销售价格”,时同样的产品领先同行业,搶占被超细分的市场领域。

总之,企业要灵活运用各种绿色营销组合,使绿色产品与绿色包装、绿色价格、绿色通道、绿色促销和绿色公关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需求与日俱增、通过绿色营销创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共建和谐社会。

作者:耿立明 叶 蔚 林荣宗

节能降耗绿色通道网络核心论文 篇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投资增长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吉林省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积蓄能量的爬坡关口、快速发展的启动阶段,今年又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需要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把投资拉动作为夯实发展基础、积蓄发展能量、持续加快发展的关键措施,优化投资结构布局,转变投资发展方式,突出重点领域,加强薄弱环节,统筹经济社会、城乡、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对外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投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高投资增长的经济效益

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首先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作基础,其他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吉林省面临的首要任务。经过连续几年的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吉林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国内其他地区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275.1亿元,居全国22位;人均GDP1572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420元;地方财政收入245.2亿元,居全国24位。公路通车里程84444公里,居全国24位;其中高速公路只有543公里,居全国28位。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实力不强,仍然是制约吉林省发展的最大难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投资增长的经济效益。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把握吉林省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以工业“提速增效”和服务业跨越为重点,统筹协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和投资关系,明确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和医药、电子信息两大优势产业,以及冶金、能源、建材、轻纺、旅游等五大特色产业投资方向,组织实施好新增百亿斤商品粮、新增千万千瓦装机容量、新增千公里高速公路、千公里铁路新建改扩建等十大工程。加大创新投入,扎实推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汽车、高速高档轨道客车、百万吨级乙烯及精细化工、精品钢、国家级光电子、玉米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药、优质商品粮和绿色食品加工、科教人才开发、生态旅游、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十大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投资拉动和重大项目布局,建设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基地,进一步增强发展基础,积蓄发展能量,加快发展步伐。

二是调整优化区域结构。统筹协调区域投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优化重点区域空间布局,加快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建设进程,积极推进通化和白山在内的东部通道沿线、“延龙图珲”城市经济区、白城和松原在内的西部能源基地,以及珲春、集安、长白等边境口岸城镇整合发展,扎实推进中俄“路港关”、中朝“路港区”对外通道建设,提高对外开放合作带动能力。加快长春经济开发区、长春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县(市)特色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资源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开发区和园区布局,加强深度开发、功能开发,提高对企业和项目的吸引力,提升开发区和园区的集群、集约、集聚发展能力。优化资源型城市投资布局,组织实施一批符合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重大项目,加快辽源、白山资源型试点城市,以及舒兰、蛟河、九台、珲春等资源型市(县)经济转型。加大县域投资力度,完善“扩权强县”投资政策,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加快引进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科学处理好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投资关系,加强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

三是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抓住吉林省实施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的有利时机,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壮大国有企业、提高国有经济活力和控制力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千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发展壮大大成、皓月、四平红嘴等民营骨干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提高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财税、提高居民收入的贡献能力。重点支持投资效益好、经营效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压力。支持和推动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提高自身素质和市场抗风险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逐步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突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吉林,提高投资增长的社会效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吉林省目前社会发展的水平仍然较低,社会建设的欠帐较多,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出行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还比较突出,居民生活水平同全国其他地区比都有不小的差距。2006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5.1元,居全国19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8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1.1元,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1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6583元,居全国27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1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位居全国后列。2006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7平方米,居全国28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平方米。在全省范围内,从省会长春到8个区域中心城市,只有长春到吉林、长春到四平实现了高速公路连接,长春与其他城市之间目前仍为一级路,而县(市)、乡镇之间多为二三级路和等外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时刻牢记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更加突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不断提高投资增长的社会效益。

一是扎实推进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投资和建设项目向农村扩展,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把新农村建设同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结合起来,完善农村配套功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统筹城市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切实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规划,突出抓好农村水电路气、商业流通网络、配送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合理、稳定、有效的支农资金投入和稳定增长机制,加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和公共安全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致富的关键工程,搭建创业平台,完善激励政策,强化服务引导,推动创业成功人士二次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组织实施好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城市廉租房等“民心工程”,稳步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医疗救助、社会援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人尽其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加大科技投入,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形成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进一步增加财政对教育重点是农村教育的公共支出,加大教育基础设施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县级职业中学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文化投入,发展先进文化产业,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卫生投入,突出农村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城市社区卫生和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社保投入,健全完善医疗、保险、住房、救济、福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行工伤、生育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突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投资增长的生态效益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不仅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发展的大量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侵害百姓利益为代价,也绝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注重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注重投资和项目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目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吉林省形成了以“两高一资”为主体的传统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006年,吉林省万元GDP综合能耗1.6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吨标准煤。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8吨标准煤,居全国14位;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7.8%,居全国30位,远远低于全国52.2%的平均水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更加重视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中集约、节约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努力提高投资增长的生态效益,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入,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及政府机构等领域节能水平。支持企业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产业,推行清洁生产,搞好循环经济试点,支持再生资源产业项目建设,建设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循环型、清洁型企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转变。

二是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加大农林水利、退耕还林草地、草地治理、荒漠化治理的投资力度,加强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城市环境、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综合整治,尽快形成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推进引嫩入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哈达山水利枢纽、松嫩平原大型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松花江和辽河两大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黑土地保护、西部地区盐碱地和沙地治理及湿地保护等一批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搞好长白山综合开发保护,提高环境容量。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新开工项目节能和环保评估审查,突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控,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建立生态型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前期工作经费、审批程序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建立项目投资管理联动机制,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好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顺利组织实施,如期竣工投产、发挥效益。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改委投资处、吉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云馨)

作者:刘日昊 刘元海

节能降耗绿色通道网络核心论文 篇3:

浅析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对策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咸宁市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为咸宁工业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近年来,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受到了严峻考验。本文通过阐述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分析该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优化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链集聚集约发展,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转型升级。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链;转型升级

2021年7月,咸宁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咸宁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要求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方案》要求,认真抓好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在咸宁落地实施,扎实推进领导包保服务产业制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全产业链素质整体提升[1]。纺织服装产业链则是8条重点产业链的其中一条,基于此,对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现状

咸宁市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主要涉及纺纱、织布、织带、无纺布、印染、服装等系列,原材料有涤纶短纤维、棉花、开松麻、粘胶等,终端产品有毛巾、床上用品、医疗物资用品、织带、衬衣、工装等。通过对该产业出口数据的分析及实际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目前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企业发展稳定,产业基础稳固

截至2021年底,咸宁市外贸出口总额83亿元,其中纺织服装出口额达15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8%,具有较大发展潜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市多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生产口罩、防护服、手术服等医疗物资用品,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且产量出口均处于稳定增长态势,有效确保咸宁市能在第一时间启动8家医用防疫物资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初期日产口罩更是达500万只、防护服10万件,其中金士达、爱科、中健、稳健等骨干企业先后新增口罩、防护服生产线以应对疫情期间国内外市场需求,金士达医疗还入选了“国家重点调拨医用物资扩能第一批企业名单”,为整个咸宁市纺织服装中的医疗物资用品生产出口奠定坚实基础。

(二)骨干企业集中,发展潜力较大

咸宁市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咸安区和嘉鱼县,例如咸安区的精华纺织天源纺织有限公司、华欣制衣有限公司、添淇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属于市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嘉鱼县有兴源无纺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嘉麟杰纺织、依杰姆服饰等纺织服装企业,部分龙头企业优势明显,能够带动产业向前发展。除医疗物资用品外,咸宁市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主要以工装为主,其中精华纺织集团精佳纺织公司生产的麻棉纱在整个亚洲占有重要地位,出口创汇在全国麻纺行业排名第三位,强有力地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

(三)产业链条增长,产品门类齐全

目前,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链条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就产业门类而言,咸宁有棉纺织、麻纺织、化纤、丝绸、印染、色织、针织、复制、服装鞋帽、纺织器材等众多子行业;对于产业链条,上游有精华纺织、汉麻科技、嘉麟杰纺织、洁丽雅纺织、金泰纤维、永锭纺织、天成线业、双利科技为代表的纺纱和纤维加工企业;中游有以新纺纺织、新进纺织、祥源特种布、恒瑞非织造为代表的印染企业和特殊处理企业;下游有以东一服装、丽裳服饰、依杰姆服饰、汉麻科技为代表的成衣企业[2]。其中,精华纺织有限公司有专属于自己的产业链,是一家以苎麻、亚麻、棉花为主要原料,多种纤维混合发展,脱胶、开松、纺纱、织布、染整一条龙的重点麻纺织企业。

二、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有待完善

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发展水平不高是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几大难题。生产纺织服装的企业在全市分布比较广泛,各县市区都有涉及,但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且大多比较零散难以较好发挥集群效应,同时,产业内企业交流不多,特别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由于缺少沟通,产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例如咸安区的添嘉纺织有印染需求,嘉鱼县的嘉麟杰公司有印染能力,受限于没有信息交流渠道,两家企业间一直没有接触。此外,在产业链中,下游产业包括印染、服装、家纺和丝织等产业,技术偏低且基本与上游产业脱节,所需原料需要从外省购入,而关键的印染环节最为薄弱,全市印染企业寥寥无几且难以形成一定规模。这些产品的规格也有差异,无法和服装企业完全配套,所以整条纺织链是中断的,难以形成合力。

(二)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受国际疫情影响,原材料和物流價格的上涨对具有出口业务的纺织服装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受到严重挤压,部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不敢做”。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导致贸易风险上升。一些国家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贸易摩擦、贸易壁垒及全球多边贸易规则的改革、全球供应链的调整等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波及贸易投资往来,贸易风险上升,增加出口订单签约难度,企业竞争加剧,订单减少,企业产能利用效率低。由于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成熟、替代性较强的行业,因此在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市场很容易被取代,例如嘉鱼县纺织行业普遍产能利用率仅在60-80%之间,部分企业的在手订单均仅能维持一个月的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三)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多数纺织服装企业仍然以传统的制造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技术要求不高,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在产品研发、自主品牌打造方面都比较薄弱,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缺乏,例如嘉鱼县的纺织企业主要以初等棉纺加工、服装代理加工为主,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期深加工发展滞后,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一旦遇到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下滑在所难免,亟需进行产品提档、产业升级。

(四)企业环境有待改善

纺织服装行业属于轻工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持,但随着本地劳动力的流失和人力成本的增加,招工难、招工贵日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大部分企业都反映不管是普工还是熟练的技术工人,都存在一定的缺口,这也限制了企业产能的释放。例如嘉鱼县的柯特纺织去年同期生产工人达到90人,今年却只有30人左右;金星纺织去年同期有工人180人,今年不到50人,服装加工企业之间还存在相互之间抢工人的现象。同时,融资渠道不畅也影响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多数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向均为扩大生产能力和进行技术改造,说明企业对于目前的市场行情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企业都反映资金情况较为紧张,融资渠道仅只有向银行贷款,而当前获取银行的贷款又比较困难,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能明显力不从心。

三、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对策

(一)整合产业内部结构,完善产业链

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调整优化纺织服装产业的合理布局,积极注入高科技因素,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升级,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强化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重点企业聚集、上中下游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积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切实把科技创新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来。要在完善产业链条、产业体系上动脑筋、出实招,逐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切实抓好产业链招商,加大产业链配套力度,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

(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核心企业

做大做强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成为向高端发展的核心力量,发挥好其对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技术水平的发展、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增强集群整体竞争力。适当引进产业链下游企业,鼓励中上游企业向下游靠近,打造产业链末端产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通过产业链内部企业的合作,实现纺织原料到末端成品的“一条线”生产。加大对绿色环保纺织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力度,推进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改造,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三)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品牌建设

制定纺织服装产业的技術创新研发计划,建立产业创新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校或产业内大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产业技术升级为抓手,深入推进产学研三方联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产业链内企业要增强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注重自主创新,形成规模效应,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注重高端品牌建设,从供给侧发力,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创立出口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品牌经营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

(四)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策支持

持续关注纺织服装行业热点,做好调研工作,主动把政策带进企业,多倾听企业诉求,认真当好产业链发展的“店小二”。高度重视稳就业、稳经济和稳出口工作,以切实行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振市场信心。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利用相关外贸政策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范围来为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保驾护航”,同时加大对高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保证企业正常的研发和出口活动。搭建产业内部沟通平台,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鼓励中小企业依托头部企业的资源集聚优势和网络效应,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共同成长的产业发展局势。

(五)抓实企业精准服务,营造良好环境

针对招工贵、融资贵等问题,着力引进纺织服装技术人才,鼓励企业与省、市相关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点培养纺织产业所需技能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重点解决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或无有效抵押的融资难题,例如金融机构可在合理的风控范围内,为符合要求的纺织服装企业开设信贷“绿色通道”,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酌情提高贷款额度。同时,利用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构建政府积极引导、市场运作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满足不同类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服务体系,推动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做大做强。

四、结语

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努力克服现存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整合产业内部结构,完善产业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和培养更多的行业人才,不断夯实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努力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咸宁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Z].2021-7-16.

[2]郭冰生.《咸宁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Z].2020-11-5.

[3]郭晶.陕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2:19-20.

[4]张彤.“后疫情”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J].纺织导报,2021(8):13-15.

作者简介:陈琪(1993.01-),女,湖北,研究生,公共管理。

作者:陈琪

上一篇:图书行业市场营销策划探讨论文下一篇: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失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