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9

摘要:当前形势下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成为制约我国会计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对我国会计教学的基本现状和总体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探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要点

[摘           要]  “1+X”证书制度的出台切合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结合。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要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和“1+X”证书制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明确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方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中职教学;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近年來,国家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出台了多项教育改革措施。2019年,国家针对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布了《职业教育改革指导意见》,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加以明确,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首次提出了“1+X”证书制度。其中“1”是指学历教育,“X”是指职业技能教育。面对“1+X”证书制度,中职会计专业课程需要明确方向,结合课程特点加以改革,明确基本素质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探索如何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1+X”证书制度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2019年,国家为了推动会计教育的发展,发布了《会计教育改革指导意见》,并首次提出了“1+X”证书制度。“1”是指学历教育,“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培训。“1+X”证书制度是国家为推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提升会计人才的技能出台的一项新教育制度,也是结合新时期教育改革构建出的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伴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进,学校需要进一步推进会计教育与培训体系,也要明确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为会计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基础,并立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政府方面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会计人才的教育中,鼓励社会资源投入会计教育中,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化会计教育的新格局。

(二)意义

国家出台“1+X”证书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会计人才培养而出台的新措施,推动了会计教育的创新发展。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中,国家需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学校要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可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化职业教育的新格局。

二、“1+X”证书制度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现出的特征

不同证书在衔接中,“1”作为基础,“X”是对“1”加以补充和拓展。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采用并行的方式,而需要将两个证书的教育相互衔接并实现融通。其特征体现在:

(一)职业学校的教学标准要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对接要考虑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存在的相互关联。学历证书是学生获得专业教育背景,实现持续发展以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条件。作为学历证书的补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多的是教育的补充,是教育的拓展和强化。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职业技能标准对应的教学目标与专业课程存在差异,需要保证技能教育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二)课程内容与培训内容实现融合

中职会计课程要保证培训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内容相结合,“X”证书教育要考虑在校学生的特点,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容会受到限制,仅借助学校的教学内容难以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学校需要针对“X”证书加强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在学历的教学设计中,专业课程要融入“X”证书的相关内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对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

(三)培训与教学、考核保持一致

“X”证书培训过程要与学历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证书培训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保证同步实施,统筹安排内容、方式、时间、资源、师资等,以保证证书培训内容与教学的一体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技能证书与学历教育在课程方面要保证统一、全面,培训要与教学、考核保持一致,职业技能培训要对应专业教学的标准,职业技能与学历课程加以对接。

三、“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难点

(一)教师队伍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一些中职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尽合理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新入职教学人员多为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接受到的教育内容与中职会计教育相脱节,一些新入职教师难以快速转变,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实践方面,还有待提高。其次,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存在“上不了手、做不了账、报不了税”的现象,难以有效组织校内外实践课程。

(二)课程设置与教育改革存在差距

当前中职会计课程的设置如何对接会计师考试,如何衔接“智能财税”等级证书,实现课证融通,还需要全面梳理了重新定位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1+X”深度明确人才培养方式,对课程设置加以优化。在当前中职会计课程的设置中,基础课程比重较大,实训课程不足,实训考核方式单一,实训平台需要结合新的财会理论与政策加以更新,以消除会计教学与实践存在的壁垒。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方面,当前中职会计教学存在不少弊端。由于财会岗位具有特殊性,一些企业难以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批量化的实训岗位,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并且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比如校企互通平台,企业多关注岗位需求以及就业信息,学校的课程并没有结合校企合作展开,因此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部分企业不重视财务方面的校企合作,由于深度不够,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四、“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会计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学历教育

不同于普通课程,“1+X”证书制度背景下会计课程要体现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优质的教学资源。借助专业课程改革,中职学校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以得以提升。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需要优秀教师团队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以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创新性、独特性。不同于普通学校,中职学校的课程发展体系还不健全,资源比较缺乏。借助专业课程改革,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优质资源在整合后可以实现高效利用,提高专业课程的价值。借助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可以提升师生的知识水平,师生间可以共同发展。专业性课程消除了时间及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选择需要的知识。教师间也方便交流,有利于提升彼此的教學水平。

(二)推动中职专业课程的特色发展

中职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课程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专业课程改革不仅有利于推动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所以中职学校借助专业课程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专业课程包含着优势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吸收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打造出了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模块流程化”的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对教学内容加以重组,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构建出不同的模块。构架的设置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转向实战的基本规律。

(三)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会计教育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注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观念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课程改革要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以使学生的技术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具体表现为,注重结合学生的个人状况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好地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等。会计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对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要结合会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和开发适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让课程设置更适合“1+X”证书制度的需要。会计教学要结合“1+X”证书制度的特征,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从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当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相对灵活及开放的职业属性,就要在教学上实现更强的创新。“1+X”证书模式有助于优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符合企业的要求,体现出开放性、创新性、灵活性特点,不断提高会计人才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会计学专业人才符合企业的要求。伴随着“1+X”证书制度的落地,需要完善会计教育与培训体系。中职学校要考虑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特点,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采取措施培养出具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针对“1+X”证书制度,要解决会计专业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中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成长。教师也要持续学习,努力取得各类证书,并进行业务技能方面的实践。会计学科体现了知识和技能快速更新的特点。教师走进企业、社会,有助于学习到最新的业务技能,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培养更多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

五、结语

中职学校针对会计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1+X”证书制度,并发挥此制度优势,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中职会计的课题设置,要针对专业特点,研究“1+X”证书制度下课程改革的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9-14.

[2]李寿冰.中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3]刘国华.中职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6(3):29-31.

[4]黄俏颖.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纳税,2019(36):56-57.

编辑 薛直艳

作者:李亚莉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问题分析

摘 要:当前形势下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成为制约我国会计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对我国会计教学的基本现状和总体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在竞争力提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终还应当依赖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工作和核心问题便是专业课程的设计工作。教育会计专业虽然在我国经历的长期发展之后积累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这方面教育我国起步较晚,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为此专业课程改革无论是对于教育还是对社会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1 当前我国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当前我国会计教学工作中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仍然以理论的灌输为主。当然理论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加强理论教学这一原则是任何时候都应当遵循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忽视。随着社会对人才实践素质要求俄不断提升,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工作中的首要目标。为此我们应当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实践课程的优化与充实满足这一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应当成为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

(2)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一个科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为充分结合学生的纵向发展,同时还应当更加系统考虑学生横向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会计教学既有明显的阶段的性特征,例如中职阶段的会计教学与高职阶段的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而高职会计教学又与普通高校的会计教学存在很大不同。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课程内容设置的阶段特征也不是很明显。例如高职会计教学与普通高校会计教学工作基本如出一辙,特色不明显。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功能、性质、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别,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为此其教育目标也更加偏向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虽然在教学和课程中也有一些实践部分的存在,但也都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我国高职会计教学开展的历程不是很长,在课程设置上也大都借鉴了本科模式。因此这种简单的照搬在课程设置中也表现的十分不明显,但这并不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特色。

(3)会计教材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不足。当前我国仅高职阶段的会计教学中就有上百种教材的使用,有些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统一开发出版的教材,有些高职沿袭地方本科院校教材,而有的则使用自己开发的会计教材。而且这些教材的质量和规范性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教材的开发与出版并没有完全遵循程序,造成一些教材质量不高。教材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不足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而且很难形成统一的衡量标准。

2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新会计准则的内在要求。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的需要。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对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准则的实施有要求人才进行相关的知识更新。为此在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体现这一内容也就成为必然之举。

(2)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产生了对会计人才的强大需求,这使得我国一些高校个职业院校纷纷加强了这方面人才培养的力度。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和以往发生重大变化。但是最明显的变化还在于数量,会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并不完全同步。这造成人才竞争力的缺乏和竞争环境的恶化。因此通过专业课程优化提升人才就业竞争力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3)生源质量偏低需要课程体系的调整。我国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由此造成了生源紧张状况,为此,高职、本科院校、中职一再降低标准保证自己的生源数量。但也由此造成生源质量下降的状况。因此,新生在适应课程方面表现吃力。同时会计教学开展也受阻。为此应当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来破解这种现象。

3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对策

(1)以转变教育理念为统揽全局的根本。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是造成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目前我国会计教学工作中课程改革的动力不足,方式方法不先进等问题的存在最终都是教育理念的落后造成的。为此转变教学理念应当成为开展教学工作中首先应当开展的。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层面首先应当加强社会现实需求的调研,认清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对当前的教育理念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找到导致各种问题产生的最终原因以此作为转变教育理念的最终动力。

(2)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素质对专业课程改革的进行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学校应当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及时对各种前沿理论和知识补充升级。开展培训提升工作应当常态化,为此学校应当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教师能够有充足的培训时间。

(3)突出会计专业的特点。课程改革中应当突出会计专业的特点,这些专业性的特点应当在实践教学中给予重点设计。通过增加实践实训内容锻炼学生的会计技能,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引入不但加大会计教学与经济环境之间的联系。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也应当更加注重会计专业与企业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以此了解企业需求作为完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方飞虎.试论高职院校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十大工程[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1,(10).

[2]李国伟.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与高职会计教育[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作者:卢蓉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篇3: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摘 要: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制约因素的分析入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站在专业建设角度,提出对会计专业进行项目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实践途径。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项目课程;课程改革

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增长,中小企业会计人员逐步增长,而作为未来会计的培养者——教师也越来越感到会计专业越做越小、越教越难,在现今职教课程改革蓬勃发展、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的有利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如何发展,如何在我们的培养过程中对接企业要求、关注学生技能水平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养成,越来越多地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三段式知识课程体系不利于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及综合应用。众所周知,会计日常工作中很多账务处理都受到税法因素影响需进行相应地处理,而在日常教学中,似乎又很难跟学生说清楚涉及税务的账务处理,因为按目前的课程体系,会计和稅法是两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这两门课程不同时开设或是即便同时开设教学进度也不一样,那么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都不能有效传递,前后补充,从而导致学生知识掌握是孤立零散而不成职业模块的。

2.在现行教学过程中,学生职业素养的锻炼和培养缺乏体系性。“会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这无疑是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到了重要位置,然而职业素养不可能像其他知识那样可按课程来设置,它贯穿于各种职业活动始终,它的养成需要各门学科教师的联系互动,当然尤其是专业教师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在现实培养中,往往由于教师企业经验的缺乏以及对职业岗位认知的差异而导致对学生的锻炼与培养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3.现行离散的技能训练方式脱离行业实际导致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明显。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将原先学生单纯纸面的借贷账务处理逐步过渡成运用实际的凭证、账簿和报表将业务予以反映。但是,这仅是一个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而非技能训练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去逐渐体会“凭证—账簿—账表”三者之间数据勾稽的技能“嗅觉”,更多地依赖学生的“自发”而非主动的“促发”。此外,我们的会计模拟实训的多数课堂依然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而非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这种差距使得我们的实务训练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直接为今后的职业岗位所服务,还是停留在通过实务训练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层面上。

二、问题解决的办法

在长期从事会计教学以及深入学习职教课程改革新思想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在行业专家与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行业的职业岗位分析,进而针对具体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使得每位教师准确清晰地认知会计岗位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2.以会计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重构课程体系,逐步开发教学项目,并以项目设计重新串联知识结构,打破原有会计专业课程的学科性体系安排,努力将知识、技能、素养、行为有机地结合成一体。例如,会计日常要完成的纳税申报工作,在原先体系中,涉及《财务会计》的账务操作与《税法》的各税种如何进行纳税计算与纳税申报等相关内容,而在项目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打破原有课程概念,直接将所需知识列入项目方案进行讲授,同时可依据纳税申报环节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并对学生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正确与规范、纳税申报的时间要求、应纳税额的完整与准确性、支票填写的正确性、印章使用的正确与要求等行为与职业素养问题对学生加以强调,在学生掌握相应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对其相应的职业操守有深入地了解并印象深刻。

3.项目课程的开发中应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应循序渐进,比如,对于一年级刚刚接触专业的学生来说,项目设计应立于基础,着重于丰富学生的业务类型认识,熟悉业务,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而对于二年级学生,项目设计更应侧重于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活动的介绍,将一年级所学内容进行重新组装,形成模块,而不是以往的单向线型知识点串联,在实务训练过程中注重对已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三年级的实习做好准备。

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并非某一门课程或某几门课程的简单整合或链接,它需要包括公共课程在内的全体教师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开展项目活动,从知识角度来说,一个项目活动可能需要贯穿包括公共课程在内的多门课程知识,从技能方面来说,需要信息技术、经营策略与会计技能的有机融合。从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来说更是需要全体教师在对职业要求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长期一致的要求与锻炼培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意识的转变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在学校层面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

(1)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活动及职业资格认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企业代账兼职,以丰富专业课教师的职业体验。

(2)关注行业发展与政策变化,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业内人士与教师进行交流研究,及时掌握行业变化情况。

(3)建立先进理念的实训配套设施,以高度仿真、企业生产流程为线索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得到“真实”训练,进一步提高与企业实践的无缝接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谷爱萍

上一篇: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论文下一篇:调度管理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