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地位试析论文

2022-04-19

一、企业集聚迈向产业集群简析(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阶段科技孵化器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自从20世纪50年代源于美国贝特维亚工业中心,至80年代为美国科技孵化器发展的初始时期。据统计,当时美国共只有12个企业孵化器,其主要目标是缓解社区的高失业率,帮助失业者建立企业使之能够自食其力并吸收部分劳动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风险投资地位试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险投资地位试析论文 篇1:

基于小企业集群视角的科技园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摘要] 建设大学科技园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中国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的特征,进一步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从制度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对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创新能力 小企业集群

一、引言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和产业结合的载体。大学科技园可以把高校的科技成果通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形式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流向社会,从而增强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能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也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发挥大学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为了发展我国的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因此,研究大学科技园在创新中的作用就显得既有现实意义,有具有指导意义。

企业是创新主体和第一承担者,因此,研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能力也就离不开对大学科技园中的众多企业的研究。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科技园的入园企业进行研究,从企业集群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能力。我国大学科技园的企业集群从形成上来说,符合技术创新集群形成的要素。首先,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大多是由教师、学生创办而来,企业的核心技术成果大多来自于所依托高校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随着教师之间的科研交流的日益频繁,学科交叉的日益深入,大学科技园的企业的对技术创新的交流、集聚有着与生俱来亲和性;同时,大学科技园所倡导的宽松、非等级、自由的学术交流形式、大学科技园企业的不断衍生、孵化,都使得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间的知识集成能力较其它企业集群强,更容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集群。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采取战略联盟和组织学习等多种形式来充分利用知识的外部性。

二、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我国政府为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陆续在国内规划建设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为我国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深入发展,政府逐渐发现,现有的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普遍遇到的难题是缺乏技术创新的源头,也就缺乏了进一步发展的源动力。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大学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这也是硅谷成功的经验。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尽管时间不长,但在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之下发展迅速。那么,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需要哪些支持?

现代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和作用出人意料。在美国,据小企业管理局的统计,上世纪80年代,美国5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都是有小企业创造的,而小企业平均每个雇员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正是由于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才有效的维护了美国在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技术创新是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本质特征。为分析我国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投入能力

国际上通常用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评估人力资源投入能力,并以此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其科研人员的比例应当在15%以上。

表1浙大科技园34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

显然,大学科技园的小企业集群人力资源投入能力是较强的,这与大学科技园的小企业大多是教师、学生兼职创办的有着直接的联系。许多企业的董事长就是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总经理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在浙大科技园的34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经浙江省科技厅初步认定,有23家企业的技术达国内领先地位,6家属于国际领先地位。

表2浙大科技园34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程度

2.研发经费投入能力

研发经费投入能力是国际上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浙大科技园小企业集群中的3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有58.8%的企业R&D投入水平在5%以上,高于全国高新区4.13%的平均水平,但同时也有23.6%的企业在3%以下。

表3浙大科技园34家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水平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浙大科技园的高新技术小企业中有23.6%的企业在购买技术和先进设备方面投入最多,只有23.5%的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的试制费用上投入最多,这与发达国家在这两个环节经费投入之比1:10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大学科技园的高新技术企业有部分难以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获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表4浙大科技园34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的主要投入

3.技术收入

技术收入是衡量技术创新扩散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扩散和渗透能力。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在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中明确的指出,大学科技园应当成为创新的辐射基地,可见,对于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能力的判断中,技术收入是一个重要方面。以浙江大学科技园为例,据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技术转移部2002年11月初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浙江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中的143家企业2002年(截止10月底)技术收入额达4840万元,较2001年全年技术收入1970万元,增长额度达245%。究其原因,除了有小企业集群规模在扩大的因素以外(2001年企业总数为98家),大学科技园单个企业技术收入的额度也大幅提高,有三家企业的技术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而2001年只有一家。

图1浙江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技术收入额

与此相比较的是,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苏州高新区1999年全年的技术收入也没有超过5000万元。由此可以判断,在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上,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小企业集群发挥着其它高新区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三、提高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1.建立科技人才支持体系

技术创新中人才是关键,如何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体系是保证大学科技园小企业集群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在建设大学科技园中,主要采取“一校一园”和“多校一园”两种组织形式,这两种形式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把大学科技园真正办成开放的科技园。首先,要积极引导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人员的流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有效传播;其次,大学科技园应当对全社会开放,入园企业不应仅限于所依托的一所或多所大学,应当积极的向其他大学和科研院所开放。当前,全国各地有着一股兴办大学科技园的热潮,许多大学争相兴办自己的科技园,会照成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人才的合理交流;最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积极兴办地方性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的形式为大学科技园输送更多的人才。美国硅谷的成功不仅仅是依托一所斯坦福大学,还依靠整个硅谷周边的地方性大学或学院。正如美国州立大学协会会长詹姆士.B.阿普尔伯里所认为的那样:“美国州立大学与当地工商企业有着一种共生关系。大学被视为一个地区、州和国家的资源。”地方大学对小企业的支持作用尤为明显:(1)直接同希望创办新企业的投资者合作。(2)为当地现有企业提供咨询和帮助。(3)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中某项新产品开发提供“保育所”。(4)是进行技术转让。(4)是鼓励大学教员、高年级学生创办高技术小企业。(6)是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人才,并按当地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活动,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大学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为主,培养的学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Zimbabwe大学的鲁滨逊教授提出一个新设想:“研读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在入学后,可先注册一个公司,并从学生自己办的公司中转让股份、开发产品,教师帮助他们推销产品。三个学年结束后,老生们又向新生积极出售他们公司股份。应该说这是支持小企业创新的人才培训好方案。因为在“人才创业爆炸性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教育不仅有培养优秀的工程师,更要造就成功的企业家,培育全民族的创业精神。这也正是我国教育体制要克服的缺陷。

2.创立风险投资机制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为了追求较好的收益,在这过程中企业也要承担较大的开发风险、市场风险。大学科技园的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企业的经济实力不强,控制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它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切实的帮助。目前,我国各级科技部门都针对小企业建立了小企业创新基金,专门面向科技型小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但距离小企业强烈的技术创新要求来说还有较大的差距,小企业获取银行的技术开发贷款状况也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不高,有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

表5浙大科技园34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贷款难易程度

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还是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促进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工具,浙江大学科技园的小企业对风险投资表示“非常欢迎”态度的达55%以上。目前,许多国家都通过创立风险投资机制来促进小企业的自主开发研究工作,但各国风险投资的来源和支持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一个通用的做法是,风险投资主要在高新技术小企业创立阶段以参股的形式投入,以支持小企业的发展。投资者除了一定时期内获取风险企业的利益分成以外,还要靠风险企业创办成功后,在股市或产权交易市场出售风险企业的股份,收回投资。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还不健全,依靠上市和产权交易回收风险投资有一定难度。故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小企业创新。

(1)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佳丽财政参控股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经专家评估,在对本地支柱行业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调动和引导社会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

(2)倡导大企业、社会法人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股份制的风险投资公司,并由政府给予一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其中包括将风险投资公司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采取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等政策,扶持其发展。

(3)鼓励引进国外或外地风险投资公司进入本地。这类机构的进入,对当地尽快建立和规范风险投资业的行为和制度将起到示范作用。

3.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技术创新

由于知识产权具有明显的公共品性质,使得其社会报酬率远大于私人报酬率,如果不能对专利权和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障,将会打击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妨碍国外先进技术的输入。

(1)坚决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专利法”。一方面要保护技术创新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接受政府资助的小企业向外无偿扩散转移技术时,应给予利益补偿激励。

(2)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获取收益。地方政府要贯彻知识和技术参与分配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专门机构正确评估创新成果及研究开发成果的价值,保障创新者在企业中的利益。明确理工类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向小企业转让技术的责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小企业转移。

(3)允许除执法单位之外的政府机关、大中专学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科研人员,在业余时间创办和经营高科技小企业。国外的实践证明,这有助于加强这些机构与小企业集群的合作,并形成高科技小企业的自有繁育机制。

4.加快国外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

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国的主要措施。从国外引进技术有利于小企业掌握技术转移的时效性及降低自身从事创新研究的风险。

当前,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主要困难及其解决办法可归纳如下。

(1)技术基础不足。这是指引进国外新技术的小企业自身的技术基础薄弱或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使技术转移发生困难或引进的技术未涵盖关键部分,造成技术的不完整性,扩大了弥合知识和经验技能差距的成本。所以小企业在引进技术时,一定要“量力而行”或“借力而行”,充分依靠国内科研院校和集群内部其他企业的同类科技力量,为己所用,一来可以加快引进技术的吸收利用,尽快发挥其效用,二来可以带动企业内部人才的跟班学习,提高消化应用新技术的效果,快速积累开发实力。

(2)买方信息不足。一般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能力、财力、人力来认定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适应性,从而增加了引进技术转让为效益的不确定性。此外,对技术引进的优先顺序也缺乏规划。而且在一个集群或行业内部各企业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国家、不同来源)来进口技术,缺乏整体性和互补性。

因科技信息的外部性十分明显,地方政府应通过公共图书馆、情报中心和社区大学等机构努力向小企业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以降低小企业购买国外技术或从事研究开发的风险。此外,地方政府可成立相应的技术引进招标管理局和中介代理机构,为小企业提供从信息、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支持,或定期组织小企业成立国外技术采购团,以更有效的方式收集信息,所需经费由政府补贴。

(3)政府的不适当管制。国外客商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是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但政府对外商产品内销的限制,严格的技术报酬金审核标准,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佳和政策多变都会对外商投资或技术合作的意愿有所打击,从而影响小企业引进技术的成功率。

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都应力求通过建立集中办事大厅,克服部门之间的扯皮,提高办事效率,并尽可能减少外商投资的不恰当政策,依法办事,公开行政,力戒向外商投资合作企业乱收费、乱摊派。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中国科技产业》(2001年专刊一国家大学科技园)

[3]姚先国等著:《浙江经济竞争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第一版.杭州;浙江人 民 出 版社,2001年

[4]冯玲陈林奋:我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中新企业衍生的微观机制研究.科研管理 .2001;第2期;46~53页

[5][美]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一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中译本.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6]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第一版.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7]林汉川等著:《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第一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8]陈剑锋等:企业间技术创新集群与知识集成分析科研管理.2001;第5期;91~95页

[9]和军:试析推动美国经济高增长的五大因素学术探索.2000;第6期:45~47页

[10]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单世涛

风险投资地位试析论文 篇2:

产业集群视角下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对策探析

一、企业集聚迈向产业集群简析

(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阶段

科技孵化器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自从20世纪50年代源于美国贝特维亚工业中心,至80年代为美国科技孵化器发展的初始时期。据统计,当时美国共只有12个企业孵化器,其主要目标是缓解社区的高失业率,帮助失业者建立企业使之能够自食其力并吸收部分劳动力。早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由政府和社区联合建立,多数为非盈利性机构,主要为初创企业提供经营场所、基本设施、配备基本企业管理职能、代理部分政府职能(如优惠政策、法规)等企业创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降低企业的创立成本,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推动企业组织的正常运行。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于1987年,即武汉东湖创业中心,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孵化器事业的诞生。1988年火炬计划的实施、1990年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第一次工作交流会、1997年科技企业孵化器“九五”计划的制定、1999年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设立,这一系列的举措促使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全国迅速兴起。在这一阶段,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构成集群的组成要素因科技企业孵化器经济政策、技术优势的吸引逐步进入到孵化器内部,但孵化器缺少系统规划和布局,总体发展速度缓慢,孵化器的状态为一种依靠政府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集群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孵化器内部集群阶段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进入21世纪,2000年《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1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关于“十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意见》、2003年《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孵化器及其入驻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与孵化器配套的各类服务机构成批进驻,其所提供的软硬件服务内容涵盖了一个企业从开创到顺利实现经营的全部需求,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各类配套服务降低了小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降低了企业投入和风险,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加快了中小企业聚集到孵化器的速度,推动了孵化器内部集群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

(三)孵化企业由商品化向产业化转型阶段

在集群内,随着越来越多的同类型中小企业集聚到同一孵化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同企业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形成一条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合作的价值链。与此同时,由于竞争的存在,孵化企业不断地将科技成果商品化向产业化转移,迫使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带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形成和新经济的发展。集群内部多表现出的小企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信息集聚效应、文化集聚效应、品牌集聚效应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孵化器也逐渐由综合性孵化器向现代多种类型的专业孵化器转型,如电子、通信、生物制药、软件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等。

(四)产业集群提升阶段

孵化器具有示范、辐射、拉动的作用。企业孵化器依托当地资源,通过孵化器创新环境,优化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出具备竞争力的合格毕业企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输送新动力。当企业集群从科技企业孵化器毕业之后,大部分会选择继续留在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支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服务机构一起,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分工合作,在区域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环境的有效支撑下,形成一个更具规模经济效益、竞争力更强的聚集体,提升当地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现状及问题

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相关领域的技术转移、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据统计,2009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771个,场地面积为289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423家,在孵企业人数101万人,累计毕业企业为47273家。在浙江,截至2008年,浙江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3个,在孵企业3319个,场地面积164.9万平方米,孵化器总收入30639.7万元,累计公共服务平台投资总额20957.4万元。其中,国际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有15个,占浙江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的23.8%,在孵企业1656个,场地面积71.9万平方米,承担国际级科技计划项目达73个,累计公共服务平台投资总额9891.7万元,累计获投融资企业达162个,在孵企业累计获风险投资额22412.1万元。然而,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机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机构内部管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多,从2008年数据看,机构管理人员平均人数为17.3人,其中孵化器管理人员最多达300人,与发达国家的孵化器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韩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机构管理人员平均人数为7人,不到浙江省的一半,而美国则只有3-5人负责孵化器的整体运营与技术支持。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支持方面看,浙江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专业技术人数平均为5.2人,仅占管理人员的30.2%,42.86%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技术人员占机构管理人员数比例不到20%,而只有15.87%的孵化器专业技术人员占机构管理人员数比例超过80%。

表1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技术人员占机构管理人员数比例

(二)孵化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缓慢

资本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企业的成长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扩张期和成熟期,产品研发、推广、产业化等每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各方面的软硬件服务,营造适合企业成长的环境,但传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因自身缺乏资金,不提供风险资本,而是尽力为在孵企业寻求外部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就是其中一种。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在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企业数达5002家,但累计获投融资企业数才200家,不到总数的4%,发展迟缓。

表2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获投融资企业数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不管是国家科技孵化器数量还是非国家科技孵化器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发展速度、规模、水平总体不错。但是,在浙江省内,根据2009浙江科技厅统计,全省11个行政区中,已有9个行政区已设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舟山和丽水未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较快、发展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杭州和宁波,共有43家,占到科技孵化器总数的68.3%,数量较少的嘉兴为7家,绍兴为4家,湖州3家,温州、衢州为2家,金华、台州为1家,可见浙江省的孵化器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8年浙江省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分布图

(四)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各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浙江省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数也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建设,以执行政府命令为导向,这与国外的孵化器有较大的区别。在国外,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孵化器的管理,而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法规制度来影响和引导孵化器的发展,孵化器的运行不仅注重社会效益,更加追求经济效益,市场化程度较高。在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典型的行政或事业运行管理模式,缺乏独立自主性。政府对孵化器的介入干预过度,从人员的调配、经费拨款、孵化项目引进到基础建设,决策过于行政化,缺乏效率和灵活性,难以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此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这种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很难实现孵化器自身的持续发展。

(五)服务内容过于单一

国外孵化器的服务内容从基本商务服务、市场支持、金融会计管理支持、融资服务,到管理团队发展、新产品评估、中试支持、产品设计支持、知识产权管理等,覆盖范围非常广。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针对种子期企业的物业管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基础服务上,对企业创业期和扩张期市场支持、融资服务、管理团队发展、技术商品化、战略伙伴渠道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不足,孵化服务内容单一,孵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促进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孵化器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逐渐剥离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主导地位,不再直接投资兴办全资孵化器。以市场为导向,逐渐引入社会力量按企业化管理制度建设孵化器才能实现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原有的政府全资孵化器应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将原先的事业型运营模式向企业型转变,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以企业为主,兼顾政府和社团,共同组成股份制投资结构。在这种模式的运营下,孵化器实行法人治理,按公司化运作,以资产的保值为经营目标,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提高孵化器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政府原先承担的社会功能,可以通过购买孵化器的服务来实现,从而兼顾了孵化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孵化器自身实现盈利,对企业或者项目进行投资,提高企业成活率,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同时又促使孵化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态势,最终可实现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

(二)搭建专业技术平台、发挥孵化器创新功能

随着孵化器发展的深入,学科分类细化,不同的产业项目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也有所差异,而相近或相同的产业可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正因如此,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的需求,浙江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正逐渐由综合型孵化器向专业型孵化器发展。专业技术平台主要包括公共专业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专业化培训中心的建立及专业技术信息支撑等,它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实现孵化资源的共享,一方面为孵化企业节约了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和试验费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专业技术平台的搭建,吸引了同类企业集聚到孵化器,提升了孵化器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孵化能力

资金是任何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孵化器不仅可为资金流动困难或者资金不足的在孵企业提供各种孵化资金、创新基金、融资担保等服务,还可成为利用外部资源的契约主体,充当风险投资公司与新创企业交易的中介,为在孵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政府的各项专项基金并有针对性地向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投资公司、大企业和个人推荐孵化项目和孵化企业,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提高孵化项目的含金量。

(四)重视品牌建设,培育集群文化

孵化器品牌战略是指孵化器通过创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并以提高知名度来开拓市场、吸引创业企业而取得丰厚利润回报的一种战略选择。打造孵化器品牌,不仅要进行品牌环境分析、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推广,还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进行品牌维护。一方面要强化孵化器品牌的保护意识,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品牌跟踪,及时发现机遇和可能面临的威胁。通过品牌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自身价值、优化市场环境,形成自己的孵化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集群文化建设。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管理团队结构

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机构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科学背景深、知识面广、市场意识强,懂管理、经营、投资,善于沟通交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引进一批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经验的人员入驻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聘请大学、研究机构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管理孵化器,优化管理团队结构,弥补孵化器管理人员来源单一性。此外,在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有一批专业的企业管理专家和顾问,可定期开展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人员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

作者:陈君 骆光林 王勇

风险投资地位试析论文 篇3:

浅谈企业资产经营管理

摘要:目前,很多企业通过资本的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需要从资产的配置上来进行一个研究科学的、专业的管理,即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本文从资产经营概述、资产经营环境、资产经营思路及途径三方面,讨论了企业由资产管理向资产经营方向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等。

关键词:资产经营;风险投资;无形资产运营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生产单元,其生存与发展需要通过经营管理来实现,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涉及到采购、生产、销售、财务核算以及预算、决策、控制等等众多方面,然而,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与资产的开发、使用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对于资产的管理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企业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甚至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续性,可见企业资产作为企业成长壮大之沃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有效管好、用好企业资产,开展资产清查工作非常必要,资产清查可以夯实资产、摸清家底,起到监督保障作用,并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為企业增效提供物质基础,为企业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1、资产经营概述

资产经营是以企业经营绩效最大化为目的,以企业资产的流动重组为特征,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以获取最有利的盈利机会为方式的现代企业经营观念。

生产经营是围绕产品的生产、销售,资金的投入、回收展开的经营活动;而资产经营则是在产品经营的基础上,借助于企业资产的流动与重组而展开的战略性、超常规的经营活动。产品经营的着眼点是企业生产的商品;资产经营的着眼点则是把企业本身作为商品来生产和经营。资产经营重视的是价值流,关注投资效益和资金的循环周转与增值。所以资产经营要求企业资产多元化,以多轮驱动和多角经营战略支撑企业,并把效益作为经营活动的中心,关心投入产出比和资金的回报率。

2、资产经营环境

2.1企业外环境

资产经营需要完善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的建设金融市场,资产市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是一个金融历史演变的产物。完善资产市场,企业可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生产要素资产的最大化。这些约束条件包括市场环境条件(政策、市场竞争度、税收等)、时空条件(企业的区位、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自身周期和经济周期等)、要素投入条件(科研开发费用、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等)以及资产约束条件(企业原始资产大小等)。在传统经营方式中,企业的发展无疑受限于这些约束条件,而通过资产经营不仅可以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资产最大化,而且可能会突破这些约束的限制,从而进入一个更加宽广的经营舞台。

2.2企业内环境

要逐步转变企业观念,资本的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需要从资产的配置上来进行一个研究科学的、专业的管理。综合应用多种资产经营的手段随着金融资产和产业资产结合的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进行资产经营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如企业可以利用庞大的、宽松的资产时常通过发行高利率债券等各种方式筹集资金,达到兼并、收购的目的,甚至能够以小博大。

作为企业,目前最要紧的是实现经营思想的转变,即从产品经营向资产经营的方向转变。产品经营是企业的基本职能,经营者的目标是商品效益的最优化。然而,仅仅具有一种好的产品并依靠其销售获得的利润来谋求自身发展的经营方式是不足以造就经济“巨人”的。资产经营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经营方式,通过它来实现企业的产权重组或企业的购并,其直接效应就是可迅速地改变企业资产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并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在市场变动中的应变力和承受力,从而达到规模扩大,资产增值的发展目标。

3、资产经营思路与途径探讨

3.1以实现资产的整合效应,以小博大

通常可以选择两种资产经营方式:一是企业改制。企业作为发起人之一,吸收其他发起人组建公司,企业以全部资产作价入股,并在新生组建公司中保持控股地位,这样既可增加企业的资本,又不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二是集团化道路。把自身作为核心企业,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投资建立公司、关联公司,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然后将零部件生产以合同形式转移出去,形成生产协作企业,从而形成由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构成的企业集团,不仅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综合互补优势,以较少的资本支配较多的资本,还可以在集团内部实现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化分工,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

例如海尔集团,除了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外,资本运营实践中,海尔坚持吃“休克鱼”策略,所谓“休克鱼”,是指自身硬件很好,管理却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了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就能重新站起来。海尔通过采取下列并购措施,成为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的经典:整体兼并、控股兼并、杠杆兼并、特许权运营、无形资产运营等。

3.2分散经营风险和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风险投资

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联营、合资或单独投资建立子公司,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投资。采用这种资产经营的思路,能够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结构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减轻经济波动的冲击。以一些企业的优势来抵消和补偿另外企业的劣势,减轻资金运用的风险,形成互补关系。

风险投资主要是几个原则,比如说是否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的产业方向?二是要考虑到创业团队,创业团队怎么样?因为我们做事情的一个核心就是人才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一个团队的问题。三是我们肯定要对项目本身做一个科学的论证或者评估,它这个项目到底将来市场有多大?到底将来能够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价值?这个我们要进行一个评估,比如有些产品本来是短周期性的,就没有投资价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用的BP机一样,比如小灵通一样,本来就是一个短期的市场产生的产业,肯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进而替代淘汰。

行业不错、产业不错,还要避免急功近利,只注重短期的收益。比如iPhone苹果公司实值超过六千亿美金,这么一个世界级的公司,在手机这么一个领域里面,这样一个结果,在之需要投入多少的资金,有多少风险投资注入苹果里面,不断地进行技术研发,进行技术创新,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会有今天的苹果。

参考文献:

[1]杨丽,肖慧霞.试析无形资产运营风险.中国农业会计,2007,(4).

[2]杨长英.试析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中国总会计师,2009,(4).

[3]杨泽花.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现实意义及有效途径.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5).

[4]于玉林.无形资产:管理经验与管理技术.现代会计,2008,(3).

[5]李虹,罗燕.无形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浅析.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6).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刘广宁

上一篇:海运企业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物流企业经济效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