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建设下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2022-04-28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形式,微课开始在中小学教育中推广应用。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苏州市G区1381名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数据,旨在了解一线教师微课开发和应用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教师对微课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微课开发受相关培训的导向性明显,微课开发与微课应用脱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课建设下教师教育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课建设下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1:

中职药学类专业群微课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从微课资源的应用态度、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等三个维度对中职药学类专业群的微课应用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论述目前微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愿用”“不會用”和“用不好”微课资源、学生感觉微课没用的现状,提出利用创新微课应用模式、建立微课激励机制、重视教师微课培训等手段解决微课应用困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群 微课应用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微课是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作为一种现代新型教育资源,具有主题突出、情境真实、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等优势,被教师广泛运用于课程教学中。随着微课的概念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传播,相关的应用实践也迅速展开,各种类型的“微课比赛”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由此出现了部分教师大量运用微课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需要的现象,其把微课视为个人发展路径上的比赛资源,而忽视了微课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忽视了微课对日常教学效率提升的作用。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对其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甚至有些教师不会使用微课,使得微课在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职药学类专业群的微课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应用的基本情况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微课在中职教学中的合理、高效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一、中职药学类专业群微课应用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国家改革示范校、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普通医药卫生学校等多所医药卫生类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南宁市、百色市、北海市等10个地区,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被调查教师主要为中职药学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公共基础课教师;而学生则为中职药学类专业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在校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利用问卷星软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查阅了大量关于微课应用的文献、书籍、资料等的基础上,编制出《微课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份调查问卷,所有问卷均采用封闭式题型,将问题设计为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选项根据符合程度逐次递增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基本符合、符合和非常符合。教师卷主要从应用态度、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三个维度来进行设问,调查教师对微课应用的具体现状;学生卷主要从应用效果来进行设问,调查学生对微课应用的主观感受。教师卷和学生卷都利用问卷星的数据分析功能采用“数值+百分比”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为了保证问卷发放与回收的有效性,问卷确保由课题组成员分批次、小规模发放,问卷填写完成后,由课题组成员负责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教师卷90份,回收90份;发放学生卷1005份,回收1005份;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095份,回收1095份,有效问卷109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符合调查的要求。

二、中职药学类专业群微课应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分析

针对问卷中的个人信息填写情况进行筛选,提取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数据可知,调查对象中女性教师多于男性教师,比例相差较大。目前,中职医药卫生类学校教师学历层次主要以本科为主,逐步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发展,而大专及以下的比例非常低,与我国目前中职学校教师的学历情况基本一致,而且教师学历层次正在逐年提高。教龄为0~5年的青年教师占比最大,而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较为熟悉,对微课的应用相对较多。由此可见,本次调查对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微课的应用现状调查具有实际意义。

(二)中职药学类专业群微课应用现状分析

1.微课应用态度的分析

从表2的数据可知,对于微课适用于中职教学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言,整体趋势处于“基本符合”与“符合”之间的等级,表明教师对微课重要性的态度一般,而对于微课适用于中职教学持有保守态度。66.66%的教师认为微课在实际应用中更倾向于比赛而不是教学,大部分教师把微课作为一种比赛的资源而没有实际应用于教学中,忽略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45.55%的教师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而54.45%的教师愿意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微课具有一定的使用意向。综上所述,部分教师对微课应用的态度比较消极,仅仅在比赛的时候应用较多,使微课成为“比赛专用资源”,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导致了更多没有参加比赛的教师“不愿用”微课教学。

2.微课应用方法的分析

由表3数据可知,对“有微课资源,但不清楚怎么应用微课”这一问题,教师大部分处于“符合”与“基本符合”之间,80%的教师拥有微课资源,但是不知道怎么应用。关于“在什么教学环节中播放微课更好”和“在讲授什么教学内容时播放微课”更好的问题,近一半的教师给出的答案只是“基本符合”,说明教师对关于微课应用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并不熟悉,只是停留在初步应用阶段,而不能很好地将微课与教学设计相结合;甚至还有13.33%的教师完全不清楚在什么教学环节中播放微课,对微课的应用处于陌生状态。由此可见,教师存在“不会用”微课的情况,没有掌握微课的应用方法。

3.微课应用效果的分析

表4数据表明,教师对微课应用效果的维度中各题目的整体趋势处于“基本符合”与“符合”之间的等级上,反映了教师普遍认为微课应用的效果不理想。有73.34%的教师认为没有发挥微课最大的作用,导致教师辛辛苦苦制作的微课价值无法体现,失去了微课教学资源的功能,致使教师认为“用不好”微课,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师使用信息化资源的积极性。由调查可知,微课制作水平和微课应用模式成为影响教师微课应用效果的两大因素,88.89%的教师认为缺乏实用性强的微课应用模式会直接影响微课应用的效果,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教学应用模式十分重要,因此引入合理的微课应用教学模式成为解决微课应用效果不好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由表5可以看出,学生对微课应用效果的维度中,64.68%的学生认为通过观看微课,不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57.32%的学生认为通过微课学习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56.81%的学生认为通过微课的学习不能增加自身的学习兴趣,56.02%的学生认为微课不能激发学习欲望,56.62%的学生认为使用微课教学对掌握知识并没有任何帮助。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感觉微课资源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多大用处,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既没有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又没有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致使微课应用的效果较差,学生感觉微课没用。

三、中职药学类专业群微课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微课激励机制,提高微课应用意识

目前,微课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比赛被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微课知之甚少,更别提将其应用在教学上了,他们没有微课应用的意识;而对于学校而言,其仅仅把微课当作比赛获得荣誉的途径,并没有从实质上激励教师应用微课。为了提高教师应用微课的意识,增加微课应用的普及性,创设良好的学校微课教学应用氛围,学校可以建立合理的微课激励机制,在精神上不断给予教师认可与支持,激发教师应用微课的积极性。学校可多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微课教研活动或微课教学比赛,在各项活动和比赛中为教师提供微课展示的平台,给其他教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引领全体教师加入微课教学中,并对示范性教学团队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由此构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微课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微课应用的积极性,提高全体教师微课应用的意识。

(二)重视教师微课培训,提高微课应用水平

教師对微课的学习和培训是提升教师建设及应用微课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微课教育培训,为教师提升微课建设及应用水平提供平台。首先应加强微课理论知识的培训,让教师深入地学习微课的内涵、特点、设计方法等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微课理论基础,只有在熟知理论的基础上才能为后续的微课建设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应加大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培训力度,对教师进行定期的、持续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以提升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学校可直接邀请专家到校内进行微课讲座,也可推选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微课培训课程,通过多种培训形式使教师在把握微课内涵与特征的理论基础上提升自身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技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将建设好的微课合理运用于课程教学中,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教师微课应用的水平。

(三)创新微课应用模式,提高微课应用效果

当今中职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微课比传统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某个阶段引入微课,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还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有效学习时间更长。在微课教学应用模式上,可将miniquest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等应用于微课教学中,使微课承担不同角色,在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后复习三个不同阶段中灵活应用。在课前,教师可预习阶段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借助课前微课发布微课任务单,同时还可利用微课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突破教学难点,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制作微课,形成学习成果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出来;教师还可应用微课总结拓展知识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点,将微课资源灵活运用起来。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情况创新微课应用模式,摆脱有微课但不会用的困局,让微课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深度融合,提升微课应用价值,提高教师微课应用的效果。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被很多教师应用于教学中。本文通过调查国家改革示范校、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普通医药卫生学校等多所医药卫生类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暴露出教师“不愿用”“不会用”“用不好”、学生“感觉没用”等微课应用“痛点”。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不断普及,突破微课应用的教学壁垒迫在眉睫。学校和教师应携手建立合理的微课激励机制、重视微课培训、创新微课教学应用模式,解决微课应用中的“痛点”,提升微课的应用价值,推动中职课程教学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

[5]黄映玲.中职学校微课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8).

[6]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区块链思维下中职药学类专业群miniquest微课应用模式研究”(编号:2019B121,主持人:陈诚);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大健康产业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药剂专业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19A038,主持人:陈诚)研究结果。

【作者简介】夏 梦(1988— ),女,湖北宜昌人,医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陈 诚(1985— ),男,广西桂林人,医学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覃梦岚(1986— ),女,广西柳州人,学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药学类职业教育;罗统勇(1988— ),男,广西北流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药学类职业教育研究;覃 洪(1961— ),男,广西贵港人,学士学位,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学类教育教学;苏云淑(1974— ),女,广西河池人,理学学士学位,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药理学和药事管理学;蒋云丽(1986— ),女,广西北海人,学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剂专业教学。

(责编 刘颖恩)

作者:夏梦 陈诚 覃梦岚 罗统勇 覃洪 苏云淑 蒋云丽

微课建设下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2:

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调查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形式,微课开始在中小学教育中推广应用。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苏州市G区1381名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数据,旨在了解一线教师微课开发和应用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教师对微课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微课开发受相关培训的导向性明显,微课开发与微课应用脱轨。因此,研究建议采取局部带动整体、分学科推进个性化微课开发、结合新型教学模式等策略优化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微课;微课开发;中小学教师

一、引言

2011年以来,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被广泛认可,在国内的发展势头良好。它既可以作为正式学习中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师教学,又可以作为非正式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资源辅导学生学习,这种优势使得以微课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在教育相关部门的领导下迅速展开。以苏州G区的中小学为例,目前已完成“万节微课”的迁移与标注工作,为教学资源的结构化、系统化开发提供了核心基础。

在知网上以“微课”为关键词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的凤毛麟角到之后的成百上千篇文章,足以说明近年来对微课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的展开。目前对微课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微课的应用与实践、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前者注重实证的研究,后者偏重技术的应用:微课的应用与实践研究往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以微课为资源展开教学实践,评价教学效果。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研究则侧重于从技术的层面,结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前期的微课开发研究。综合这两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微课的开发(设计与制作)与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应用与实践的研究偏重于个案的教学设计,是否普遍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有待考究。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如何,微课开发与微课应用是否接轨,教育相关部门未来如何开展微课培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以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问卷通过G区教师发展中心下发,教师样本学校来源基本涵盖G区全部中小学校,参与调查的1381名教师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为了了解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现状,参考胡铁生对高校微课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并进行选择性修改。问卷采用问卷网网上发放的形式,共收集问卷总数1381份,通过数据有效性的筛选,最终确定有效问卷1235份,问卷有效率89.43%。

数据分析采用SPASS20.0版本。数据分析分为两部分:描述性分析,描述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二维交叉表卡方检验,通过对教师3个基本信息和7个微课开发与应用因素的数据分析,以描述不同类型教师在微课开发和应用中的差异性(见表2和表3)。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能够收集到有效数据的前提是调查对象对微课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教师对微课了解程度为非常了解(9.49%),了解(57.28%),了解一点(31.72%),不了解(1.52%),基本符合调查前提,具有研究调查的价值性。

1.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对于中小学教学中的微课,时长为多少最合适呢?调查数据显示,认为5-10分钟最合适的教师比率占到74.28%,远超认可时长为5分钟以下的16.04%,这种结果一方面说明5-10分钟的微课时长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可,与胡铁生相关研究中显示的高校教师对微课的时长定位普遍趋向于11-20分钟相比较,中小学教师接受的微课时长偏短的原因应该与学习者的年龄较小有关;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信息的了解,G区教育相关部门培训或比赛对微课作品的要求时长也在此范围内,说明培训或比赛规则导向性也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

2.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开发现状

微课的开发可以细分为前期的设计和后期的制作两部分。微课设计,即细化知识点确定微课主题,并根据该主题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这是充分发挥微课教学作用的基础;微课制作,即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式进行微课的录制或拍摄,通过后期编辑呈现出作品,这是微课是否为教学加分的关键。

(1)微课开发的设计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设计以明显的优势(72.34%)成为教师心目中微课开发的核心要素。那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主题的确定从何而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78.06%的教师会选择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或考点内容进行微课的制作;69.66%的教师会根据某个教学环境、活动或进程进行微课的设计;50.83%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设计微课。

重视教学设计在微课开发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盲目的开发微课造成其质量不高、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高水平、可推广的精品微课的开发,是值得加强重视的微课开发环节。

(2)微课开发的制作阶段

微课的制作工具有很多,问卷数据显示,基于PPT进行微课制作的比例为72.19%,位居首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PT课件制作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因此,应用PPT已有功能进行微课制作对中小學教师来说是最简单易学的方式。此外,利用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进行微课制作的教师占65.82%,这与教师微课制作培训的软件推荐有关,同时也说明录屏软件有一定的功能优势。

即使微课制作工具有多种选择,也并不是所有教师都会独立完成微课的制作。调查数据显示,完全自己制作微课的教师占比为63.36%,以自己制作为主、其他人员辅助的比例为40.41%,还有13.90%的教师自己进行教学设计,但是微课成品的呈现则需要完全交由其他人来制作。

表2数据为微课制作方面的相关数据卡方检验的结果,从微课制作的整体难度来说,在性别和教龄中的差异尤为明显,具体来说,男教师或教学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认为微课的制作难度更小一些,因此,他们会更有信心的选择自己独立制作微课,这一点从微课制作方式选择的差异性上也可以显现出来。在微课制作工具的选择上,上文描述性分析中提到的PPT和录屏软件的应用居前列,进一步的差异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女教师更侧重于这种简单易操作的方式,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男教师会尝试其他新的工具去制作微课。值得一提的是,Flash动画制作工具在中学教师中相对更多的被使用进行微课的制作,说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对教师微课制作软件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换言之,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微课制作工具选择的引领作用。

微课制作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是一项技术层面的考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一线教师群体中存在着微课制作方面的“种子教师”:他们更了解微课,因而自己独立制作微课,并且尝试不同新颖的模式。这些“种子教师”偏向年轻化、男性以及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他们应该成为相关部门重点培养的微课带动者。

3.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应用现状

制作微课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并且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根据调查,只有6.01%的教师经常性的使用微课进行教学,68.07%的教师在教学中偶尔使用微课,剩下25.92%的教师从未在教学中使用过微课。与之前关于微课制作的问题比较来看,部分教师虽然会参与制作微课,但对微课的具体用途尚不明确。

为进一步探究微課使用率不高的原因,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教龄较长的教师对微课的了解程度不够导致其微课开发的目的更多偏向于完成上级的“任务”;在知识结构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授课年级越高的教师认为微课制作的难度越大,加重了工作量从而影响正常课程的授课,因此他们也并不是为了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而开发,微课利用率自然也不高。

由此可见,微课应用不充分一方面原因是教师对微课的了解程度不深入,认为其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归因到微课开发目的并不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的,而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目前翻转课堂、智慧教室等教育新产物的出现可以让教育相关部门对微课的推进工作有新的方向:将微课以任务式下发的模式改为提倡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价值。

四、小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研究者对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微课的开发和应用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结论陈述,并提出建议。

1.对微课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建议采取局部带动整体的策略

不同性别、教龄和学段的教师在微课了解程度、微课制作难度、微课开发目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微课推广初期,首先被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好的男教师或教龄尚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教师所熟悉,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教育相关部门可以有选择的培训上述对微课更有兴趣的“种子教师”,就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效果。以“种子教师”微课研究和微课教学实践应用的成果带动学校甚至学区的教师,循序渐进地达到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开发微课的目的。

2.微课培训导向性明显,建议分学科推进个性化微课开发

苏州市G区中小学教师在微课开发方面受相关培训的导向性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微课合适时长和微课制作方式等方面,导致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开发的微课形式单一、无创新性。建议在前期通识层面进行微课教学相关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科层面展开: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展开内部微课开发模式的探讨,例如物理学科就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实验软件进行微课的制作,操作方便且形式新颖,同时具有学科特色。

3.微课开发与应用脱轨,可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推广应用

了解微课及开发微课的目的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但本研究结果却发现只有微乎其微的教师经常使用微课进行教学,近四分之一的教师从未使用过自己开发的微课,那么微课的开发有何意义!究其原因是教师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开发微课。随着翻转课堂、未来教室等新型教学模式和资源的兴起,微课这种小型资源的应用范围开始拓宽,教师结合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微课资源才能够最大化的体现其价值。

微课从最初被引进中国,几年时间已经在中小学甚至高校中逐渐开展,虽然微课的开发是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但是长久来看,微课开发与应用对教师进行结构化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立足于苏州市G区中小学进行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相关研究,但由于该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不能够代表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微课开发水平和应用现状,有待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4]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6]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7]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8]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9]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编辑:鲁利瑞)

作者:徐勤梦

微课建设下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微课发展的误区及对策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已经逐渐被高职院校教师所接受,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高职学生所接受。文章以高职院校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为起点,剖析微课在高职教学应用中的一些误区,提出了微课制作始终遵循设计大于技术的原则、微课制作必须从教师中来到学生中去、探索移动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完美对接三个建议,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微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微课;制作;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叶明君(1965-),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航海教育、高职教育教学;李永广(1981-),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航海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研究”(编号:JA063),主持人:李永广。

自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微课”(Micro lecture)以来[1],微课的发展呈现出指数增长型趋势。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的微课发展已经由最初的试水阶段上升到白热化时期,各种各样的微课培训、学术会议、教学平台开发等频频出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在研究和开发微课。但由于对微课的定义、性质、设计原则、应用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不明确,在微课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笔者以高职院校微课制作为例,对其中的问题加以剖析与反思,让微课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辅助功能和育人功能。

一、微课发展研究现状分析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已逐渐被高校教师所认知和接受,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原则、设计思路等广受关注。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统计,2002年到2016年间,国内以微课为主题研究的文献共8619篇。

(一)数量分析

总体而言,2002年以来,对微课的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按年度统计详见表1)。

其中2002年至2011年仅2篇,且中间隔了十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最明确提出微课概念的是2010年。系由当时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提出(Micro lecture),处于萌芽研究阶段。2012年后,经2012-2013年间教育部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部门举办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使得微课概念推广,日益引起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2017年新年伊始,知网上的研究数据显示为460篇。可见,微课将是现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教育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

(二)研究主题分析

参考相关研究方法,通过主题筛选,对微课研究主题进行分析。依据微课在教育领域发展的特点,目前的研究主题主要包含微课理论研究、微课应用研究、微课资源建设、微课问题研究和微课教学设计等五大类。其中,研究微课相关理论的文献1010篇,约占11.7%,研究内容包括微课的起源、发展、特点、含义、概念等;研究微课应用的文献4082篇,约占47.4%,主要包括微课的建设应用、应用结果分析等,是目前为止研究者较多关注的内容;研究微课教学设计的文献2814篇,约占32.6%,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模式设计和课堂教学改革等;研究微课资源建设的文献663篇,约占7.7%,主要包括微课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及制作等;研究微课使用策略与问题的文献只有50篇,仅占0.6%,主要研究在微课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具体见图1:

以上数据和文献内容表明:受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晚的影响,目前的微课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即以理论介绍和模式设计为主,缺乏相关的实践研究,缺乏对微课从理论研究回归到实践检验的升华,更缺乏对微课应用的反思。

二、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应用中的误区

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同,当前,微课正处于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发展的转变期,各级各类教育都把微课作为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媒介与载体。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微课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者对微课发展的诸多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因此在微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和困境挑戰。

(一)把微课做成课堂教学的浓缩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长期进行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特征有着深刻的认识。有部分老师单纯地把微课理解为“微型课程”、“在线教学视频”或“数字化教学活动”,因此将微课功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总想放很多的知识点,集许多内容于一个微课单元,在一个微课中出现多个教学目标。

要纠正这一误区,需要教师把握微课的“微”度。微课是对教学重点的讲解或教学难点(或关键点)的解析,其特色与亮点就在于短小精悍、内容聚焦、学习自主独立。微课的特点决定微课不需要大而全,只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重点突出。

(二)把微课做成课堂教学的剪辑

这是与前者相反方向的一种误区。表现在微课制作中,教师过多地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没有主题思想和核心内容,只把认为最精彩的片段做成微课呈现在学生面前,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段式简单拍摄。

产生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制作微课的设计性。设计性是微课的核心特征,即强调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基本内容,包括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微课制作的基本过程包括了学情分析(重点在于学习者特征分析)、单元目标的确定、重难点和关键点的确定、资源和技术的选择、过程的设计及实施等,虽然小而微,但每一个微课必定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而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精彩片段。

(三)把微课做成课程知识的系列化

为数不少的高职教师认为,做微课必须成系列,把课程所有的知识点都做成微课,系列化以后才能成为完整的课程,进而替代教师讲课,便于学生课外线下学习。

以上的看法存在一些片面性。首先,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教学的手段和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结合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设计,有选择地使用微课这个资源。其次,微课并非如此神奇,可以把所有的内容都再现出来,从而替代教师讲课。再次,微课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知识点或难点的解剖,在课程导入、核心知识点讲授、课程探究和课后练习等环节,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若干微课,用于启发思考、巩固学习。

(四)对微课制作的认识“形式大于内容”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从外部环境推动了微课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师带来了一定的认识误区,许多老师把技术视成微课制作的“拦路虎”,认为微课既要有动画,又要有视频画面,对大多数老师来说,要求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实在是太难了。

实际上,微课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而形式的选择必须由内容和微课受众来决定。以“动画”这种表现形式为例。从媒体表现形式的原理上看,动画主要用于展现肉眼看不到或无法身临其境的场景,如海上专业的《船舶主机》课程,对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演示,动画就最为直观,也最为有效。但如果是讲授酒店管理专业的《咖啡研磨》或《鸡尾酒的调制》等课程,学习者就需要看到老师实际操作的真实过程。并且,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选择设计节奏不一的操作示范。此时,采用视频录像就比动画展示要适宜得多。

三、对当前高职院校微课制作的几点建议

(一)微课制作始终遵循设计大于技术的原则

如前所述,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确实需要动画、视频、特效等专业操作和专业人士的共同配合,但技术精湛、动画精美并不是体现微课价值、实现微课为教学服务的首要条件。在整个微课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精准定位微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准备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细致审视教学过程,从而努力做到目的明确、直奔要求、科学规范无知识误差。这才是最重要的。

微课的最初发展目标,是试图通过单个知识点的设计开发,实现学科专业知识的序列化、结构化和完整性学习,让学习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知识查漏补缺。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微课制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和课件制作的技术上,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形式的多样固然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但如果形式的再现缺乏设计,那么学习者对微课的注意力是暂时性,往往出现“上课时教室里热热闹闹,下课后头脑中冷冷清清”的极度反差局面。

(二)微课制作必须从教师中来到学生中去

据调研,目前高职院校的微课设计倾向于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忽视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向和协助。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习得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讲授,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学生之間的互动切磋,这是微课所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课堂教学通常需要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教育目标,而微课通常只是为完成单个教学目标服务。

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空间,特别适合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为了提高微课应有的教学支撑,基于教学相长原则,微课制作必须遵循从教师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基本路径。所谓从教师中来,包含教师做好微课设计和转变自身适应能力两个内涵。如果把微课比作一场戏,那么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就是编剧和导演。为了提高微课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微课。微课设计的核心是知识点的筛选与确定,微课设计的重头戏是脚本的编写。初做微课的老师,脚本要写得详细周全,时间、场景、视频、解说、字幕、配套PPT、需着重突出内容等环环相扣,与此同进还需仔细揣摩学生的接受预期。

制作微课是对教师自身素养和适应能力的挑战。首先,教师要适应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接受呈片断式的时代特征,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需要注重传统课堂教学中不是最严格的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微课里所有出现的语言——包括话外音和字幕,都需要精炼而准确,因为人们的视觉要求往往高于听觉要求。最后,微课制作各个环节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微课视频资源站点收集相关素材,对目前常用视频软件的应知应会等。这些素养能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微课制作的操作层面,但它们一定会对微课的效果直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当然,微课制作只是起点,只有让它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知识才是微课的价值和任务终点。教无定法,但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微课教学,还是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和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作为教师,制作微课是大功夫,研究学生更是大功夫。经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微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详见表2)。

可见,为了实现“到学生中去”的目标任务,微课设计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以便更好地抓住学生的认知心理,吸引他们学习。使用微课教学时,要通过课前学习和对知识难点重点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三)探索移动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完美对接

推进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在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针对性的教学互动比较少;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与评价比较少;在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管理监督系统的建立更多以习题测试的量化评价用以取代师生间的自评互评,缺乏评价方法上的定性和定理相结合的科学性;尤其是缺乏如专注力、毅力、团队合作力、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关注。

未来高职院校的微课设计,应更多地以学习者和学习为中心,微课平台的开发上增加信息推送、大数据研究、交互式学习模式[3],从而进一步丰富微课的教育模式与育人功能。

鉴于微课资源具有多样化、针对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为给学生创建扩展知识面的平台,便于学生在平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可借鉴百度文库的资源组织策略和用户体验设计,构建“资源平台+智能搜索引擎+学习社区”的微课资源社区[4],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移动学习与现有课程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为现有高职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功能。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提出,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5]。微课正是当前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教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它以其资源简洁、形式灵活等特点,已经带来了师生的学习思维、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资源,随着我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政策的推行,微课凭借其独有的特征优势,必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因普.浅析微课的功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30-31.

[2]王蕾,李俊.微课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内容分析视角的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6):83-88.

[3]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设[J].教育信息技术,2014(5):33-34.

[4]王玉龙.基于百度文库的微课资源社区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2):73-78.

[5]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51103121307627&cata_id=N003.

责任编辑 时红兵

作者:叶明君 李永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