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30

摘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解社会、感知民情的途径之一,是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专业所学,将理论运用实践,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信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探索

摘 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者、引路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辅导员要在认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探索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經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深远。辅导员既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既是自身职业能力的体现,又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本质要求。因此,辅导员要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二是职高参加对口招生考试的学生,三是参加各高职院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为辅导员顺利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就山西省某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大多数学生因未能如愿考入理想的大学而进入该院校学习,而且来源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较多,通常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差,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力。其中一些学生对于“我来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将干什么”的问题考虑不充分,一心只想将毕业证“混”到手即可。同时,“0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相对丰盈的年代,而且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的个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强,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较弱。另外,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很强,选择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学情与趋势,需要辅导员付出积极的努力和引导,以保证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少些荆棘与坎坷。

二、新时代辅导员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

1.引导学生踏实肯干,拥有“铁腿子”

学生的成长成才道路永无捷径可走,需要学生踏实肯干,不做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辅导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踏实肯干,练好脚力,拒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作为一名大学生,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去寻找和探索正确的答案。大学生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并躲避社会上残酷的竞争,那么终将被社会淘汰。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尝试。所以,学生只有踏实肯干,拥有“铁腿子”,凭借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未来,在不断的寻觅中亲身经历和探索,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2.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用好眼力

作为大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见微知著,积极主动地训练自己的眼力。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养成好眼力。在学习、生活与成长中,大学生需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有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才能看清日常生活中所隐含的学问,才能与课本中的篇章产生心灵共鸣,才能理解教师授课过程中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一理论知识产生顿悟……同时,大学生还要善用眼力,明辨是非,在当前信息纷繁的互联网时代,学会筛选有助于自己成长成才的内容,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助一臂之力。

3.引导学生树立目标,用活好脑子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某一特定行为是由某一时刻内心最强烈的动机引发的。当一个人已获得某种需求的满足后,其驱动力强度即会衰减乃至消失,这时就需要新的驱动力来填补消失的原驱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树立发展目标,以便为自己的发展及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要引导学生练好脑力,加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始终存有问题意识,学会以问题为核心,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正确答案,以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4.引导学生强化文字功底,巧用文字

作为大学生,需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不仅体现在书面上,还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这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强化文字功底,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文笔。只有注重强化学生的文字功底,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5.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学会肯定和赞美自己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压力。有人说,人的压力一半来自生存,一半来自比较。在学校,很多教师会运用木桶原理,让学生弥补自己的短板,但是在职场中,懂得扬长避短非常重要,正所谓让青蛙去学上树,永远都成不了一流。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曾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就是说当你完全接纳了自己,对自己有很强的认同感时,就不会被一些事物击垮。所以,辅导员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积极肯定自己和赞美自己。

三、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希望广大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要求,指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教师要自觉地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适应新时代,符合新要求,树立新观念,成就新作为,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接续奋斗者。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踏实肯干,拥有“铁腿子”;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用好眼力;引导学生树立目标,用活好脑子;引导学生强化文字功底,巧用文字;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学会肯定和赞美自己。

参考文献:

[1]张萍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管理[J].职业教育,2014(03).

[2]陈振华,孔雅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新担当[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01).

[3]周咏梅.引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4]刘超群,李晓斌,郭联俊,刘利鑫.“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路线指南”的设计与应用[J].职业技术,2016(08).

[5]袁文刚,汤晓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

[6]余家鹏,杨莎,王劲松.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成才规划辅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7]王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路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8]孔炜义,薛冰,李爱民.浅议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成才工作四要素[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4).

[9]杨礼雕.论辅导员在大学生成才规划中的指导作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10]赵冬冬.辅导员:大学生成才的人生导师[J].河南教育,2010(05).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College Counselors to Guide Students to Grow into Talents

Shen Yanli

(Sha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Taiyuan 030013, China)

Key words: new era; counsel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growing into talent; strategy

作者:申彦丽

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

摘 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解社会、感知民情的途径之一,是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专业所学,将理论运用实践,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信心。本文经过调查和组织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详细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通过探索构建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高职院校;育人效果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一项“功课”,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仅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还能提高大学生知识运用水平,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学生通过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直接体验、感知生活,对大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素质教育在高校不断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并不健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以及实践内容较为单一等问题,都制约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功能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其育人效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根据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探讨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路径。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比较多样,对大学生而言,能够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展视野、丰富社会阅历的重要机会。但是,在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缺乏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部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如实践地点的选择、实践内容的安排等,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长远性计划安排。针对团队成员的选择,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与选拔。一部分大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重视不到位,抱着体验的心态,面对突发问题时,不会深入思考。另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多集中在暑期,学生投入实践的心理时间有限,不能沉下心去认真做实践。

二是参与人数有限。高职院校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设有人数限制,覆盖面不够广。在笔者发放收回的813份有效问卷中,有62.12%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人数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未能发挥最大效用。更多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自于跟教师比较相熟的学生干部或者教师课题组的成员。大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校组织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

三是欠缺专业指导。高职院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的实践内容需要依赖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但在活动中若实践内容与指导教师的课题或工作无关,加上学校并未有相关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支持,这也促使很多专业教师不愿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数实践工作就由党团辅导员带领学生完成。对于党团辅导员来说,更多的是完成了学校等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多了一次与社会接触交流以及评奖评优的机会。很多实践结束后就没有下文,存在走过场的“嫌疑”,很难形成专业技术与实践成果融合的局面。

四是效用发挥不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暑期开展,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宽广的实践舞台。只是,大部分活动都流于形式,实践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团队缺乏应变能力。实践没能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并未能给实践地带去改变。实践结束后没有建立联络反馈机制,严重影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用的有效发挥。15.13%的学生认为实践内容对提升专业技能无用,71.83%的学生希望在实践中可以巩固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有限,非专业性实践团队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五是资金支持不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支持。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未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实践活动难以推进,这样就阻碍了师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在没有参加实践的学生中,36.53%的人因生活费有限不能垫付实践所需资金而没能参加;在参加实践的学生中,22.88%的学生认为活动资金支持不够,难以保障实践所需物资、药品等。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不仅需要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更需要在实践内容和方法上做出改变。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实践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可以有更多的创新探索。

二、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的构建

通常所說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多集中在暑期,实践服务内容大多集中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在高职院校,实践带队教师大多为党团一线辅导员,专业教师较少。“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感知民情的重要环节,构建持续有效的内容体系和方式方法对高职院校十分重要。

(一)以专业技术为基础,打造科学内容体系

依托专业技术支持,通过成立科学技术类型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对有需求的个人和单位实现“点对点”精准帮扶。结合实践内容和专业知识,设计相应的服务活动,进而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迅速提升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成果的转化。

(二)以政策制度为支撑,助力乡村精准扶贫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向精准扶贫方向转型,利用国家政策制度支持,通过实际调研走访,了解实践地真正需要什么专业技术,以需求运用为导向,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举办专业性知识培训班,为实践地村民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提高所需知识储备。例如,电商专业学生通过“手把手”教授村民使用网络电商直播平台,帮助村民转变思维和营销模式,真正实现助力乡村精准扶贫,引领乡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延伸服务范围终端

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关爱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比较成熟的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学校周围甚至更远更广的地方,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群,突破志愿服务活动区域局限,让关心和爱护不因距离而遥远。

三、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效果有效路径

(一)实行项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当前,高职院校应根据新时代发展需要,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制定包含指导教师聘任与管理、激励奖励等在内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首先,通过评审、立项,确定重点、一般、培植等项目等级,按等级对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确立导师项目负责制,统筹安排“三下乡”期间各项事宜,严格按财务要求使用资金。最后,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并与实践单位一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氛围和后勤保障,让学生可以安心参加活动。

(二)依托专业社团,打造实践品牌

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导力量,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下乡”社会实践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特色,以专业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以专业教师为支撑,扩展延伸社团服务深度、广度,集专业与特色为一体,打造“三下乡”社会实践品牌。同时,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增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吸引力,推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

(三)搭建合作基地,培养实用人才

充分发挥学校、政府、企业等资源优势,构建“校政企”同參与、同协作的三线模式,创建合作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固定与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优势或发展所需,用供给侧的思路进行实践体验设计,确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一方面丰富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宽实践范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扩大“校政企”对社会的影响力,拓展实践的时效性和长效性,以有利于促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序开展。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引领,激发专业建设与地方特色优势的新活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四)建立互动平台,拓宽服务维度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架设学校-实践单位、学生-村民的互动服务平台。指导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微信、腾讯会议等平台,在线服务当地村民,为村民提供专业辅导。互动平台的建立,可打破“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空间局限,使实践团和村民实现线上“面对面”,延续服务时间,拓宽服务维度,学生和村民通过服务平台都可以更好地运用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

(五)做好宣传展示,强化教育引导

“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实践团队要注重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和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展示,用图文、视频等方式记录实践过程。结束后,利用校园橱窗全校进行实践成果展示,并举办实践成果汇报会,对优秀的“三下乡”实践团队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双重奖励。通过宣传展示,将实践过程中的点滴展现给全校师生,一方面,可吸引更多师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可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坚定为社会服务的信念。

四、结 语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24年,影响和培育了无数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将继续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不断提高育人实效,成为大学生向往追求的校园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陈璐.依托专业特色 开展实践活动打造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社为例[J].长江丛刊,2016,000(017):155-155.

[2]王媛媛,赵丽亚,刘佳.新时代“三下乡”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3):199-201.

课题名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2019年度江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题研究一般课题,课题编号:YB2019014

(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张欢: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宣传与志愿服务;董慧: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欢 董慧

当前农林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农林院校非农专业大学生有效性实践模式构建

摘要:在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农林院校非农专业大学生在其不具有学校特色专业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该作品通过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农林院校非农专业大学生有效性实践进行研究,在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上,为其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种思路,旨在为提升农林院校非农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有效性 社会实践 路径选择 模式探索

一、引言

社会实践是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性结合的重要方式。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农林院校非农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途径、形式、内容及收获与学校特色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不同,如何提高其在结合农林院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社会实践,是现阶段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二、对现有模式的分析

1.“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

①优点:“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具体来说:“三下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参与到农村生活中去,体验生活。

②缺点:现实中,很多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其有效性遭到社会普遍质疑,这让大学生“三下乡”失去了原有意义,甚至让各地群众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

2.社团模式

①优点: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具有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②缺点:但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社团也呈现泛滥式发展。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管理的缺失、社团过度娱乐化,过度利益化,商业化等。

3.创业模式

①优点:大学生创业模式在高校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有政策支持、高校支持和社会支持等。

②缺点:同时面对着这样一种激动人心的大学实践模式,我们必须得冷静,理性。因为现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创业的99%是以失败告终。大学生缺乏创业者的素质和经验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创业给大学生的挑战。

4.项目模式

①优点:项目模式是指通过课题立项,审核批准后,对申报立项的课题进行社会实践的模式。项目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缺点:学生在课题的选择上缺乏创新,也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并没有投入其中,项目结题报告质量也较低,使项目的实施失去应有的意义。

三、研究与设计新模式

1.新模式的理论基础——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中获取的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社会资本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部分拥有一定社会资本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形式与内容。

2.新模式与新路径

(1)新模式

①“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指在本学院或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院或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基地,结合企业、政府等社会上的实践机会,做到本专业的社会实践“点”与学校、社会上社会实践“面”的有效结合。作为农林院校的非农专业大学生,参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并结合农林院校特色,充分发挥农林院校非农专业大学生的特色院校优势。

②“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即“虚拟实践”与“实际社会实践”的结合。“虚拟实践”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创建仿真或虚拟的社会实践情景和条件,让大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体验、相互交流、自我教育的过程[1]。通过建立“虚实”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扩大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受众面。

(2)新路径

①建立社会实践指导中心;

②运用体验式学习法[2]进行社会实践;

③在大四学生中,发挥导师引导作用;

④提高学生家庭资本与学校的联系渠道;

⑤加强政校联系;

⑥建立社会实践专项扶持基金。

四、结论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新情况,新特点,找出新模式,开拓創新,是农林院校非农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社会资本理论理念引入到农林院校非农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当中,以学校层面为龙头,以项目团队为主体,以学科专业优势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实体为支撑形成联合,共享,互补,开放的社会实践格局,有力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两大功能的发挥。

项目资金:2011年度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1FJCX1138)

参考文献:

[1]胡树祥,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6

[2]刘尔思.大学生体验式学习[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5-1

作者:黄琬瑜 李琦 章琪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论文下一篇:风电投资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