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目前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应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多学科渗透学习;加深校企合作层次,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提高教学师资力量,实行教师轮训制度等,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企业运行业务、具有较高外语能力、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化管理水平的旅游管理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复合型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复合型旅游管理论文 篇1:

论如何塑造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种空前绝后的发展状况使得旅游行业逐渐壮大,市场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而这个市场无疑需要大批的复合型、应用性强的专业型人才。文章分析了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并对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而阐述了实践教学对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出应该对现今的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作出改革和适当的创新,从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症结矛盾来达到致力于塑造真正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旅游管理 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文献标识码:A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早已开办多年,但是其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经调查分析发现,原因主要是从各类高校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专业教育偏向理论而比较缺乏实践教学,以至于毕业后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市场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部分旅游企业对现今的毕业生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满意度不高,以至于更愿意聘用非应届毕业的同行企业相关人才而非新进的本科生,这样就使得本科人才失去了一定的就业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旅游管理作为一门专业乃至学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即院校在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后并最终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成为一门实践和理论结合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首先抓住旅游管理教育的问题所在,并打破现有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化改革,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注重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与建设,打开旅游教育的思路,与国内外旅游企业进行互动,并和国际市场接轨,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实现,并对学生的就业前景更为有利。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旅游管理等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考虑其全面性,其培养模式不应与实践脱节,然而现今大部分院校不能很好地平衡理论与实践。首先是大部分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不够重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认为教育中的理论教学是主体部分,只要向学生传承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误区,教师的这种思想误导了学生的同时也严重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薄弱,很多院校就算有实践教学课程也没有拿出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受教学体系的影响把实践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只是一种形式和过场,态度不够端正自然也得不到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不像工科类专业那样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借助模拟实验、操作实验室相关设备来进行专业性知识的探索和研究,所以得不到与工科类专业同等程度的重视。

其次是部分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相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教学课程安排的数量明显不足,甚至是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实践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方式不恰当,根本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起不到任何作用。这种情况主要体现为一是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缺乏深入的研究,如有些学生在进行课程实习时根本对实习所要收获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不够明确,即实习岗位的教育目标不确定,计划不够全面,因为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而实习一旦失去了其针对性,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实践的意义,这样就失去了实习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合理,一方面是安排的时间和顺序不够合理,甚至趋于极端,过于集中或过于零散,这样的话实践教学就不能和理论教学很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专业知识,并使其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另一方面是安排的方向和地点比较单一,应该考虑到与旅游相关的所有行业及企业,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就业范围,使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更加广泛,从而提高专业的就业率,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有所用。比如学生在企业相关岗位实习时应该在熟知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并能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联系理论知识学到更多课本或者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不要局限在一类企业或者一类岗位,应该考虑到风景区、旅行社等更多的就业方向,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机会和前景。

还有就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不够充足,比较薄弱,很多院校缺乏那种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内涵又具有很多实践经验的全面型教师,教师如果缺乏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方面的知识,那么其在授课的過程中也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而只是理论知识的一味灌输。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知识抽象难懂脱离实际,从教育者那里无法获取与实际企业工作相连接的纽带。

具体来说,结合各个学校的就业来分析,东北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不高,其和专业实践教学薄弱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学校的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主要就算校内的专家公寓,实践教育地点不够广,各项投入远远不够。而对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就相对高些,旅游管理是它的特色学科,对于学科来说比较成熟。其旅游管理学院下设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系、旅游规划系和旅游管理学系,其中旅游管理系采用“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服务、合作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其毕业的学生多年以来受到旅游行政部门、机关部委、进出口公司、教育科研机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旅游咨询公司等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改革和创新

在很多院校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灌输知识,而学生大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下,一旦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不良心理,这样下去对人才培养十分不利。放眼全球,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正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对旅游专业引起一定的重视,对其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并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力于培养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样地我国的旅游市场发展壮大也需要专业型复合人才,而要塑造这类人才就需要对现有的旅游管理教育体系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

(一)重视实践教学

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利用学生学过的专业技能来进行模拟训练、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并在其过程中安排具体的实践内容如组织学生进行旅游规划、旅游宣传策划、路线设计等设计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重双师型教师师资的建设,所谓双师型就是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先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和水平,通过讲解和启发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的同时也使其能够开阔视野并对今后的旅游管理相关工作有了更为理智而全面的认识和思考,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其次院校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尽可能地合理,需对课程经过深入的研究后,使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制定实习的计划,明确每项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在设计实践教学时,应从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为首要出发点,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能够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基本旅游管理就业岗位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增进学校与企业的交流

院校还需要和企业增进交流联系,对凡是涉猎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行业及企业有所接触,比如基本的旅行社、旅游景区和酒店甚至于旅游交通以及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等,从而熟知旅游管理专业应用的领域、扩宽专业就业的方向,对于不同阶段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侧重点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行多岗位轮流实践,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并得到自身能力的发展。最后还要做好实践考核工作,同理论知识课程一样严格考核学生所学成果,这样就会更好地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以及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其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正需要那些大批优秀的人才来共同开拓,所以培养复合旅游管理专业型人才尤为重要,无论是教育者和学生,都需要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来适应需求,共同弥补不足,共同创新,去见证旅游事业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献:

[1] 张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8)

[2] 王伟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

[3] 孙凤芝,朱珂,张慧.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2012

[4] 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3

[5] 何燕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2013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苏金豹,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生态旅游、旅游管理教学。)

(责编:贾伟)

作者:苏金豹 那守海

复合型旅游管理论文 篇2:

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

【摘 要】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目前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应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多学科渗透学习;加深校企合作层次,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提高教学师资力量,实行教师轮训制度等,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企业运行业务、具有较高外语能力、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化管理水平的旅游管理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在提升旅游业经济地位,为旅游业提供前提条件、改善发展政策环境的同时,也对旅游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在新时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这包括大量的服务人才、技能人才、学术研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在短短几年内,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跻身旅游大国行列,2013年旅游外汇收入超500.2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22706.22元,旅游营业总收入总额超过2430亿元,几乎是2009年的1290亿旅游总收入的两倍。同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超过1.32亿人次,国内游客总数达29.57亿人次,相比2009年我国20亿旅游人次总数,增长率达50%。同年星级饭店11367家,其中5A级景区达147家,景区总数超过6042个,旅行社超过24944家。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相关的从业人员配备缺口较大,且呈增速趋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人才数量的增加是首要条件。

(二)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知识密集型人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阶段向劳动密集及知识密集型并存阶段发展,在这个转型阶段不仅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与技术人员从事基层工作,更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目前旅游人才结构来看,旅游管理类人才占旅游人才总数的比例较小,特别是旅游经营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与旅游公共管理人才。而市场对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却非常旺盛,市场需要这些新型人才在旅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规划布局与产业引导等方面从事重要工作。人才的短缺直接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转化升级,这要求我们尽快对原有人才结构进行调整

(三)新时期旅游业扩张发展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与设施为载体,为游客提供文娱与旅游体验及衣、食、住、行等服务。而旅游作为多产业融合的产物,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其是由许多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较为复杂的产业整体。因此,旅游业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这包括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多学科与多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深入渗透,我国旅游业的服务形式将更加多样化、国际化,这对旅游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知识转换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人文教育的质量。旅游业具有现代服务业的显著特征,近年来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人格魅力越来越重视,与理论知识相比,更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能力、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执行力、注重细节的动手能力、善于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处事不惊的灵活变通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等。相对于理论课堂教学,这些能力学生往往更能在实践锻炼与“人文教育”中获得体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面,将重心放在了经营与管理方面,更多的是给学生输出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重视,相对地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的人格有欠缺、人文素养较低、性格较为“死板”、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忽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现有的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注入式的知识吸收方式让学生成了学习知识被动者,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市场教学、交流教学的缺失直接导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接受的知识因没有通过实践的过程强化,不再反复记忆或使用,容易在短期内遗忘;第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表面,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第三,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脱节,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较弱;第四,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不再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参与工作后往往缺乏旅游业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维已难以适用于目前新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难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以及对创意、主题、体验等新型旅游方式的需求。

(三)忽视跨学科融合学习。旅游作为新型的社会消费形式,是由许多产业相互联系形成的整体,其产业体系的复杂性较强,涉及的相关产业与行业较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为全面。这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例如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虽然许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培养时都开设了以上相关学科,但学生对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利用能力较差,知识未能形成体系,怎样使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旅游”所用是目前各地高校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四)忽视小领域现实教学。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将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为“全方位、全方面、厚基础、宽口径”综合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涵盖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却忽视了学科专业下因人而异的小方向的专业教学,学生往往是什么都懂一些,但什么都不精。不管是酒店、旅行社、会展、餐饮、娱乐或是景区、自然保护区、温泉休闲会所的经营和开发等领域,行业特性都较强,而非“宽口径”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所可以胜任的。当学生在参与激烈的小领域具体岗位就业竞争时,与经验丰富的人才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三、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旅游业已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形式发展成集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会展、商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旅游。目前,酒店业对于专业素质较强的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特别是对酒店经营管理、市场分析与营销、活动创新与策划、外语交流沟通等方面擅长的复合型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深化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多学科渗透学习。目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适用于初级服务的旅游人才培养,已很难与当今旅游业对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旅游相关行业较快的国际化发展,缩小旅游业在人才方面的缺口,首先要改变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高端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外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实务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业是由多产业渗透融合的复杂产业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注重和强调人才培养的通用性,打破单专业特点的片面的思维定势,加大力度增进专业群建设与学科群建设的有机互动和相互促进,使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或者服务领域和研究对象相同或相近的一组专业,实现相近专业资源共享,系统地整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会将企业专业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上,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加深校企合作层次,强化职业技能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应用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培养人才职业应用技能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应用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过程是一个温故知新、锻炼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要求毕业生获得两项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是深化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学校与企业信息与资源共享是双方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取得互利共赢成果的重要原因。学校通过企业可以获取到最新的行业信息与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岗位。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授课,可以从学校获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构建企业人才资源库,建立企业的人才后备资源,缓解旅游人才匮乏的难题。

(三)提高教学师资力量,实行教师轮训制度。师资力量是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与有效保障。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在师资力量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较为单一。有经济、管理学科背景,特别是从事基层一线工作,曾从事企业经营管理职业的教师匮乏,难以满足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因此,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及旅游管理相关部门挂职与调研、培训,实行教师轮训制度是尽快弥补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缺失的必行之路。教师的轮训制度,务必贯彻全部专职教师,新任教师实习工作从基层做起,到酒店实习一年,按3∶3∶6的比例,分别在服务员、领班、主管岗位轮岗实习;其余教师每两年要到企业实习训练3个月,通过了解市场的变化,与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与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将轮训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想做成书面形式,由校方总结并修订成授课材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邀请行业经理人加入教师队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支专业理论基础较好、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袁媛.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2]杨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辽宁师范大学,2012

[3]郭舒,石张宇,梁波.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5]罗美娟,张德鹏,张春慧.旅游管理专业“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298)

【作者简介】付德申(1972- ),男,广西桂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产业政策;邱雪晨(199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

(责编 黎 原)

作者:付德申 邱雪晨

复合型旅游管理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视域下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成为人们的首要利益诉求。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碰撞,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内驱力。陕西省具备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各种基础条件,通过分析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现状,明确了当前陕西省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优势,也探讨了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旅游产品缺乏深入挖掘、市场营销能力不足、战略管理意识淡薄、专业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为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

引言

2021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实践和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是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一大契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观目标,并将“健康中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在人口老龄化、亚健康背景下,日益增长的经济使得人们对品质健康生活产生高诉求,乡村康养旅游应运而生。乡村康养旅游的核心是“健康”,其载体是乡村,依托于多样化的乡村康养资源,打造同时兼备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新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陕西省具备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并且中医文化底蕴丰厚,为陕西省发展乡村康养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康养旅游现状,找出乡村康养旅游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对后续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方向确定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2020年3月发布的《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特色民宿、传统餐饮、观光农业、民俗体验、乡村康养、运动休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一)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省经过2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種类丰富、档次适中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培育出袁家村、茯茶镇、青木川等一批知名乡村旅游品牌。据陕西省统计公报统计,2009—2018年10年间,陕西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从2 875万人次增长到24 8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26.82%;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4.3亿元增长到348.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64%。截至2020年,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1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13个,建立了35家乡村旅游示范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34个。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有利带动了相关联产业,进而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

(二)陕西省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省康养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陕西省政府贯彻国家政策,实施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丰富的康养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陕西省康养旅游。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公示名单》中,包括陕西秦岭药王茶文化产业园、中国秦岭乾坤抗衰老中医药养生小镇等在内的73家单位列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2018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组,经评审委员会讨论确定,安康市石泉县本草溪谷中医药旅游养生基地、汉中市略阳杜仲康养文化产业园示范基地等8家单位分别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建设单位。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模式初显,包括乡村医疗康养、乡村森林康养、乡村温泉康养等,以期实现康养旅游的飞跃发展。

二、陕西省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乡村自然资源禀赋优越

优良的自然资源环境是发展乡村康养旅游的基础条件,乡村康养旅游除了具备观景愉情的基础功能,还能实现保健功能。陕西省南北间气候差异显著,造就了多种自然景观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但有森林、温泉、动植物资源等,还有区域特色农产品,为乡村康养旅游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二)中医文化底蕴丰厚

中医养生延续千年,是一种健康安全备受推崇的养生方式。而陕西省素有“秦地无闲草”的美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和中药资源大省,其中药材年产量近百万吨,为陕西省乃至全国提供中药原材料。历史名医孙思邈、陈玄、韦讯等人的故乡,且留存于世的经典医方和医学典籍至今仍使用,中医文化底蕴深厚。陕西省设有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中医药创新平台,并建立了诸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等众多颇具盛名的科研医学院校,中医药产学研结合能力强。

三、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相较于山东省、四川省等,发展起步较晚,尚处起步阶段。根据现有一手资料分析和对知名旅游网站等的查阅发现,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旅游产品缺乏深入挖掘

乡村康养旅游目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盲目移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康养旅游发展经验容易造成名实不符,在浪费优质旅游资源的同时,降低旅游者的重游意愿。首先,乡村康养旅游的核心概念界定不清晰,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程度各不相同。其次,对乡村康养旅游的认知停留在浅表层,尚未能对乡村康养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最后,目标市场调研不充分,设计的乡村康养旅游产品难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需求,原创性和差异性是乡村康养旅游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精品乡村旅游路线开发出来,却缺乏营销手段和营销渠道,旅游路线开发与宣传配合不到位,容易出现入不敷出问题。比如,陕西省铜川市举办的研学旅游路线,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但作为游客却几乎未见到与之相关的宣传。首先,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下,营销宣传手段老化,依靠传统营销模式,受众群狭窄。其次,陕西省旅游自媒体(尤其官方微博)粉丝基数大,却未能充分利用粉丝效应,相关旅游信息更新不及时,与粉丝互动评论少,难以让潜在游客及时获取消息。最后,政府对乡村康养旅游重视不够,如果以政府信誉为背书,官方宣传加营销,将极大增强乡村康养旅游营销范围和扩大口碑效应。

(三)战略管理意识淡薄

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的结合,为陕西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缺乏对乡村康养旅游资源长期规划,战略管理意识淡薄,局限于眼前短期利益。首先,直接依托于乡村旅游搭建的基础设施,对于在乡村康养旅游过程产生新的基础设施的需求置若罔闻;同时,对基础设施的维修和保护力度不够,难以满足游客的高品质旅游体验需求。然后,功利性强,一次性消费现象严重,追求迅速获利,游客体验感差,降低了游客的重游意愿,难以形成长期稳定客源。总之,战略管理意识淡薄制约着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专业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匮乏

首先,从事乡村康养旅游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本地居民,利于掌控当地旅游资源,但是缺乏专业和系统培训,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忠诚度不高。其次,本身专业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而目前专业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学校和专业较少,难以实现乡村康养旅游的无缝对接。最后,乡村康养旅游所在地受当地经济发展和职业晋升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吸引专业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集聚。

四、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对策

基于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相关阐述,为陕西省后续进行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提出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一)精细化分市场,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和路线

明确乡村康养旅游资源概念界定,促进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康养旅游特色文化,坚持原生性乡村康养资源开发,快速更新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从乡村康养旅游的需求侧—消费者方面入手,通过全面的市场调研,根据性别、年龄、旅游动机、收入等特征差异对目标人群进行精细划分,结合陕西省当地的康养优势和特色文化,设计和开发符合健康主题、满足多层次需求地多元化创新性乡村康养旅游产品,推出高、中、低端不同档次的乡村康养旅游产品路线。另外,在实现乡村康养旅游产品和路线差异性的同时,保障旅游产品和路线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二)营销手段多样化,创新营销形式

强化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营销手段和营销形式。电视、广告等传统营销宣传手段无法满足不同层级游客需求,利用现下火爆的抖音、微博等新兴营销宣传手段,拓展受众范围和群体。利用大数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送乡村康养旅游相关信息,提高游客到访转化率。比如,研学旅游路线主要面向有求知欲的学生群体,优先选择在学生人群中比较活跃的APP、网站等投放广告;重视自媒体在营销宣传中的作用,加强自媒体上与公众互动与沟通,结合时事热点营造话题讨论;及时更新旅游信息,派遣专人运营和维护自媒体。根据每个乡村地区特色康养资源,定期组织开展乡村康养旅游节。票选乡村康养形象大使,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三)提升战略管理意识,提高重游率

针对旅游基础设施缺乏保护问题,派遣专人定期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合理使用,延长其使用期限。根据乡村康养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及时建设和更新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对乡村康养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识别关键旅游节点,在关键旅游节点提供便利交通设施和合理引导,促进游客乡村康养旅游发展。从长远战略管理来看,提升乡村康养旅游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改变功利性心态,提高素质。尽可能满足游客提出的要求,采纳游客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畅通游客投诉渠道。以优质的服务,延长游客停留天数,提升消费附加值,提高游客重游率。

(四)加强专业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引进和培育

人才是乡村康养资源的支撑条件。必须加强对乡村康养旅游从业者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培训,提高乡村康养从业者工作忠诚度,挖掘员工潜能,逐步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旅游从业者;结合本省教育资源优势,培育本土乡村康养旅游专业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重视人才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各地区具体乡村康养人才需求反映,政府通过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乡村康养专业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搭建交流平台,聘请专家学者为顾问,从而建立健全乡村康养旅游人才体系。

结语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内驱力,理应高度重视。陕西省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政府政策支持、關注乡村康养旅游现状,重点解决目前乡村康养旅游在旅游产品挖掘、营销能力、战略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方面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旅游产品差异化、营销手段多样化、战略管理意识、人才引进与培育四个方面为下一步陕西省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大力推动乡村康养旅游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这一重要任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华,梁婷,薛艳青,栗晓楠,陈添珍.基于ArcGIS的陕西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与发展特色研究——以23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3):110-117.

[2]   王翔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12):54-56.

[3]   刘诗涵,王庆生.乡村振兴视域下天津市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创新融合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2):124-127,138.

[4]   韩福丽,鲁啸军,耿佳宝.黑龙江省民族地区乡村康养旅游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5):43-47.

[5]   王晨.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0.

[责任编辑   柯  黎]

作者:亓慧 王启万

上一篇:企业素养政工师论文下一篇:生态性包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