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钢计量信息平台设计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依托测量管理体系并利用手机APP开发、二维码、先进实用的软件编程、接口设计等信息化技术,完成测量设备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管理,搭建测量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移动端管理平台,有效管理和控制整合设备资源,提高办公效率,提升部门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实现互联互通,为智慧工厂建设做好铺垫。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安钢计量信息平台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钢计量信息平台设计论文 篇1:

基于多数据流贯通的钢铁物流企业信息数据平台构建

摘要:钢铁企业拥有庞大的物流资源量,吨钢的物流量在5吨以上。目前全国千万吨级及以上的钢铁集团已20多家,伴随着产业快速发展,物流板块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逐渐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影响要素。如何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集成,实现全流程共享和业务协同,为企业带来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控制等综合效益是摆在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某钢铁企业物流方式和区域物流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信息数据平台的建设方案建议,为大型钢铁集团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钢铁物流、信息平台

1.绪论

当前,很多钢铁集团下属各钢铁子公司均建有各自的信息系统,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其中的物流信息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无法体现集团资源融合共享的优势。同时,与铁路、港口及上下游战略合作企业的物流信息也没有互通,无法即时获取外部物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组织、库存优化和客户服务水平;内部管理过程中存在数据信息获取不对等,数据信息口径不统一等问题,亟待建设多数据流贯通的物流信息平台。

钢铁物流的业务形式涵盖港口服务、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服务和贸易业务等多个领域,服务对象既包含内部客户,又覆盖外部市场客户。为更好地服务钢铁企业内部、外部用户,增加公司创效,亟需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平台,通过有效渗透融合,制定以企业智能化管理为核心,以供应链和智慧物流为两翼的信息化战略方针,实施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管理创新。本文积极探索“基础信息化及数据平台”建设,形成多数据流贯通的信息数据平台,同时,借助采销业务大数据,建立综合性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创效提供支撑。

2.平台框架

(1)总体架构

建立基础智能设备、控制系统、业务系统、数据平台、智能应用五层架构,从整体上支撑信息化平台建设。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2)建设思路

在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连接企业内外部资源信息的基础信息化及数据平台。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公司内各项业务报表的自动生成,打通企业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对接,形成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互动的良性机制,此基础上对贸易情况、市场行情、客户服务、合同管理多个方面进行信息整合分析,缩减贸易周期、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收入、寻找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渠道,挖掘新客户以提高客户价值、满意度、盈利性和忠诚度,为企业物流业务扩展提供数据支撑。

3.建设内容

建设钢铁企业多数据流贯通的物流信息平台,完成门户网站整体布局,优化了信息平台登陆入口;搭建业务协同平台管理系统,为港口提供综合业务处理功能,涵盖港口作业费用、协力费、堆存费、堆场可视化、安全生产、设备管理、备品备件、放货管理等8个模块。客户协同平台配套建设手机APP功能,实现在线业务办理,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及业务咨询服务。合同及风控模块实现系统内的合同全覆盖。报表模块完善了生产经营类数据信息的分类和统计;建立了智能分析平台,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设计形成主界面、港口业务、贸易业务、设备管理、财务管理、视频管理等九个分版的可视化显示界面。

3.1 业务流程梳理

首先需要把钢铁企业中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门机,具有报警信息和称重信息,为解决门机报警覆盖范围过大问题,更改PLC控制器,通过PLC控制对各个报警信息增加细分的分段控制和详细信息提示。

磅房汽车衡系统,进行了重量、时间、车牌号等方面的数据对接,确保汽车衡数据及时、准确传入生产系统,提高生产作业效率。

门禁系统,开发管理系统,对接门禁车辆车牌号、进出时间,解决车辆依靠人工识别等问题,根据车辆进出厂情况,合理安排集疏港调度。

在此基础上,搭建客户协同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业务录入和查询功能,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与客户实现互动、互通,增强客户粘性。主要包括合同预约、车辆计量过磅、现场理货装卸货、车辆出场计量等。如图2所示

3.2 搭建业务系统平台

(1)建立数据接入平台

数据接入平台部分包括港口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基础数据系统对接、铁路作业数据对接、钢材铁路发运信息数据对接、贸易协同平台模块数据、大宗物资市场价格数据等的对接。对接方式采用数据抽取视图的方式进行,即被采集方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创建视图,创建只有数据库读取权限的用户,数据接入系统利用数据抽取工具将数据抽取到本系统数据库中,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对接内容如下:

港口系统对接主要是合同信息、货物明细信息、车辆入场信息、车辆出场信息、船舶停靠信息、装船信息、卸船信息、派工信息、计费信息、库存信息、入库信息和出库信息。

按照有关单位要求,进行铁路运输数据对接,以便于对从港口进行铁水联运的货物信息進行有针对性地跟踪。

钢材铁路发运信息数据对接有关单位,对接数据的主要字段包括货物品种、发货单位、到站站名、车数、吨数、装车日期、重量、运费等。经多次比对,集团内钢材铁路发运数据基本准确,可直接对钢材铁路外发情况进行查询。

贸易协同平台数据对接为系统内实时数据,主要为贸易合同信息、商品出入库信息、结算清单和收付款信息。

市场价格数据接入电子交易中心数据,主要为进口原燃料、产成品当月、当年的价格数据。

(2)建立报表分析模块

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和企业管理需求,优化公司港口板块的生产经营数据统计报表,加强指标数据管理,对子公司指标数据进行统一规范化定义、采集和应用,建立标准化的指标数据库,包括分货种、分船舶、分客户的吞吐量数据,在港货物的库存详细信息等,通过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度量维度进行分析。

(3)建立费用管理模块

建立线上价格审批流程,实现价格的多级管理;记录系统价格数据,进而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及时核算船舶港使、港杂费等港口作业费用,实现了线上结算功能;通过数据的自动流动解决业务问题,减少决策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不可控性,同时降低人工成本;生成费用报表,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其中:港口作业费用模块重置结算流程,对未缴费的客户禁止结算,实现现金流和结算收入一致;调取生产系统数据,根据货主、货种和作业方式等条件自动匹配作业价格数据,科学计算作业费用;协力费作业模块对发生费用额度进行限制,实现月成本费用的计划管理;调取生产系统数据,根据货种和作业方式等条件自动匹配作业价格数据,合理计算作业费用;同步生成电子结算清单,作为财务结算依据;堆存费模块调取生产系统数据自动匹配价格数据,准确计算作业费用;对超期货物合同进行突出警示提示,标明当前超期货物堆存情况。

(4)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模块

建立客户管理一体化模块,加强信息录入,实现客户信息安全和共享。主要搭建客户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单元,包含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联系人管理、客户服务团队管理、竞争对手管理、客户账号管理;业务管理、走访跟进管理、商机管理、业务统计表和走访统计表;通过技术分析对客户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5)搭建合同及风控管理模块

加强合同管理,实现应用系统内已生效合同,即运输、贸易、港口服务、仓储、货代、船代等业务合同,项目承包、劳务派遣等外协合同,工程建设合同,监理、检测、检验等服务合同和其他类合同的全部上线,功能涵盖合同信息的查询、统计报表、异常合同的预警等,为管理者及时掌握合同生效及合同履行情况,分析风险事前防控提供信息支持。

(6)建立设备管理模块

建设覆盖港口门座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汽车衡等大型设备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对前期管理的立项、招标或者比选、采购、安装调试、验收文件进行备案管理;对中期管理的部件运维、检修进行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同时,对设备故障信息、辅料消耗情况、点巡检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改善设备管理方式提供依据。对后期管理的设备闲置、报废等资料文件进行备案,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履历信息的全覆盖。

其中,台账从横向分为:基础明细、点检明细、检修明细、润滑明细、更换明细。基础资料主要为原始资料批量导入,包含设备归属公司名称、生产厂家、部件名称、部件型号、定修周期、点检周期、润滑周期、装机数量、维修说明和单价,其他明细一一与工单内容相对应。

(7)建立运输业务管理模块

依托于原燃物料、产成品外发等运输经营业务,建立货物运输类业务和运输服务类业务管理模块,实现从业务合同签订到结算单生成、收付款审核、报表统计等功能的全流程线上运行,运输业务管理模块数据与合同及风控模块关联。

(8)建立安全管理模块

建立全场智能安全管理模块,开展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监控、安全预警、应急指挥、教育培训、决策支持一体化等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满足包括基础资料查询、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日常工作管理需要,为进一步应对环境日益复杂、事故风险增加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厂区人员复杂的现场管理,持续推进双控机制信息化建设,有效实现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确保人员财产安全。

3.3 统一数据管理平台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數据资源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应用,解决实际业务问题,发掘数据价值,提升管理水平,支撑企业运营和决策。

(1)统一入口,搭建门户网站

建设物流门户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统一、集成、共享,为集团内外部客户提供便捷的物流咨询、业务办理、货物跟踪等在线服务。作为公司门户网站,实现客户服务与内部管理入口相结合,在扩大公司知名度的同时,增加了客户服务的友好度。

(2)统一模块,构建业务协同平台

建设采用自由数据建模工具,集数据准备、数据分析、报告形成为一体,对数据统计分析进行智能展示效果良好。业务协同平台作为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应用模块分类汇总,实现统一的权限控制,便于各子模块之间相关数据的及时有效关联;便于业务人员学习操作,提高系统使用主动性;便于管理人员查看分析,提升管理效能。

3.4推进智能分析应用

(1)设计完成主要指标信息可视化页面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思路,建立覆盖吞吐量、贸易额、现金净流量、创收降费额等多数据流的指标体系,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行状态,通过Weshare技术将采集的数据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

(2)开发完成库场图形可视化展示

通过高精度定位能力,对接港口生产系统,实现港口堆场堆存情况图形化展示,动态地展示实时堆场货物状态及信息,以及船舶停靠位置和泊位缆桩关系图,便于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堆场使用情况,并对后续现场作业起到辅助管理作用。

(3)同步实现移动端的管理操作

客户协同平台为现场操作人员提供合同预约、车辆过磅、票据打印、现场理货等操作,进而优化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为客户提供在线查询精确库存、派车装车预约、船舶到港预约等功能。

4.结论

通过建立基于多数据流贯通的钢铁物流信息平台,满足企业在系统集成、数据治理、数据资源管理、运输过程优化,以及企业运营管控与决策支持方面的需求;充分应用“互联网+”模式推进经营模式创新,整合线上、线下,上游、下游资源,共同打造业务协同平台管理系统:在生产统计环节达到数据统一性;通过统一的数据处理系统,实现生产经营业务各环节的数据统一归集;建设统一的业务办理和客户服务入口,在客户服务环节实现业务的在线办理与进度的实时查询;在市场拓展环节,实现不同业务板块间客户信息的共享,扩大与同一客户的业务范围与业务规模,增加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将供应链打造成为价值链,全力成为钢铁企业新兴产业的新军和主力军,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具有较高的典型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高辉,李荣华,梅潇,丁恒.信息构建视角下的在线健康信息平台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05):34-42.DOI:10.13833/j.issn.1007-7634.2020.05.005.

[2]郭秀红.大数据时代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与建设对策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8,2(09):149-150+153.

[3]刘鑫.服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株洲市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09):93-94.

[4]梁立,韦浩,蒋玲. 基于ESB的物流园区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模型研究[C]//广西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35-41.

[5]何国华,肖兰华.构建车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的现实意义[J].保险研究,2007(07):74-76.

作者简介:

郎孔山,男,河北石家庄人,河钢集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

刘瑞菊,女,河北石家庄人,河钢集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级经济师。

作者:郎孔山 刘瑞菊

安钢计量信息平台设计论文 篇2:

基于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摘要】    本文依托测量管理体系并利用手机APP开发、二维码、先进实用的软件编程、接口设计等信息化技术,完成测量设备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管理,搭建测量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移动端管理平台,有效管理和控制整合设备资源,提高办公效率,提升部门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实现互联互通,为智慧工厂建设做好铺垫。

【关键词】    测量管理体系    信息化技术    测量设备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管理

前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关于加强冶金企业计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明了计量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测量管理的网络化。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区域化经济发展的格局日渐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大钢铁企业以及知名中型企业已经将测量管理体系列为企业重要管理理念[1]。

2016年河钢唐钢利用企业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力量成功搭建起测量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移动端管理平台,实现了测量设备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管理,实现业务高效协同,促进管理变革,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内涵

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测量管理体系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和二维码技术为设备添加统一流程标签,实现测量设备检定计划自动生产、费用管理、设备运行参数管理、设备监测、日常校对管理、设备检定流程跟踪管理等功能,并且统一制定公司测量设备标准化主数据管理,完成测量设备全生命周期闭环式管理,搭建随时随地办公的移动办公平台,有效管理和控制整合设备资源,提高办公效率,提升部门整体管理水平。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测量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移动端管理平台为基础,以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2]为指导,提出“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产线化、移动化和全程化”的测量管理理念。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设备参数精细化管理、检定全过程监控管理、移动化办公等功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改革,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计划调度更加科学,保证安全、持续、高质量的生产和日清日结,更好地支持管理决策。

2.1制定测量数据标准化规则,打造标准化管理平台

制定设备检定、文件审核、测量体系内审、测量体系外审等标准化流程,并将相关文档发布到网上,以便计量员及时获取有效版本,监督计量员进行规范性操作,确保信息流转畅通无阻,有效地整合各项业务资源。制定设备台账、设备基本信息、设备分类、安置地点、设备检定、检定部门、使用部门、设备参数8项统一标准。在平台上按制定的标准进行设备台账标准化管理和主数据标准化管理,设定具有权威性的企业数据标准化管理组织,专门的人员组织负责标准化管理工作,确定人员职责。采用上述方法实现测量设备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管理。

2.2实施测量设备检定全周期管理,实时监控设备状态

信息化平台利用工作流技术和移动技术实现测量设备检定全周期管理,增加测量设备的领用、检定、验收、投用、巡检、维护、报废、更换[3]等功能,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3开发移动办公平台,提供随时随地办公环境

利用JAVA SSH(struts+spring+hibernate) [4]集成框架搭建移动端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设备信息随查随用,确保现场设备的准确性和更新及时。将设备说明书、点检说明等相关文件保存在系统内,方便查询和使用,实现无纸化办公。建立移動办公信息系统与测量管理体系对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采用二维码标签技术[5]实现对所有测量、计量设备器具的标识管理。

三、结语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实现了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设备管理机制,达到物帐相符;提高了设备投资和生产效率,实现更科学的高效整体管理;现场能有效地掌握设备参数,提升了产线质量控制能力;实现移动化办公,从而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效率。测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平台有效管理和控制整合设备资源,提高办公效率,提升部门整体管理水平,在提升产品质量、控制生产过程、安全环保、能源控制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杨春柳. 测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数字通信世界, 2018, No.160(04):122+200.

[2] 李蕾. 检测实验室测量设备的测量要求和计量要求的关系[J].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17(2):40-43.

[3] 王立波, 彭玲. 计量检定和校准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5):121-122.

[4] 李健,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李健, et al. Java SSH框架在Java Web中的应用[J]. 电脑与电信, 2016(3):69-72.

[5] 赵晓余, 孙文艳. 二维码技术在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 2017, 38(8):142-144.

作者:孙晓晨 赵维娜 李龙灿

安钢计量信息平台设计论文 篇3:

“瓦屋面工程计量”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成为当前中职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而21世纪人才的教育培养又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这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背景下,一线教师如何才能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打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活力课堂?笔者以“瓦屋面工程计量”活力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和反思,以期为推动中职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力课堂;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案例

“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做出新的变革。在越来越多的政策引领下,我们的信息化技术越来越成熟,数量、种类也从寥寥可数变得不胜枚举。那么,信息技术的成熟与课堂教学的成效必然成正比吗?并非如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立足讲台的根本。如何融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活力课堂,也就成为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要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活力课堂,首先要关注传统教学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教师,改变教师才能改变学生。[1]从教师视角出发,笔者通过“瓦屋面工程计量”活力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针对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活力课堂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案例描述

(一)预习导航,情境导入

预习导航。课前,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预习任务书,指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工作,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与学生在线交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梳理知识。学生在完成线下、线上预习任务的同时,结合三维仿真视频、课前小测自检学习情况,进一步记忆瓦屋面构造及施工工艺,熟悉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为新知学习打好基础。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与瓦屋面有关的航拍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并通过对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主要问题的点评,引出本课主要探究内容。学生在完成签到的情况下,观看视频,根据教师点评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教学中重点关注。

(二)探索新知,巩固练习

1.探索新知

探究任务一(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理论理解):教师鼓励学生上台阐述自己对计算规则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组间补充、提问、答疑。学生积极结合国家最新规范及三维仿真软件上台展示课前整理成果,其他学生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由展示的学生尝试作答。教师根据问答情况,解决学生共性问题。

探究任务二(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实践应用):教师给出真实工程项目图纸资料及其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根据CAD图纸、工程计量相关规范查找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制作计算注意事项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简单的组内讨论互助,利用脑图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并截图上传教学平台。教师点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为上传内容较完整的学生加上课堂积分。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教师发布线上课堂随测,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手机客户端独立完成,考察每位学生对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根据可视化数据,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完成情况,巩固知识。

巩固练习二:教师利用BIM实训中心虚实结合项目化教学系统,依托工程项目,搭设任务擂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配任务(人数多时,可分组中组),根据项目图纸资料,利用几何画板编程软件查询延尺系数,通过在线共同编辑,协作完成瓦屋面工程量计算。各小组讨论、修改后确定最终答案,由组长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师在小组协作期间巡视各小组完成情况,收集、解答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各组上传先后顺序和计算结果,确定临时擂主。由擂主小组派代表上台阐述该组的解题思路并答疑守擂,成功守擂获得双倍课堂积分。借助CAD软件操作演示,解析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点评其他小组的计算过程,并在教学平台对每组完成情况评分,鼓励学生寻找最优算法,做到“妙算”。学生随后在本次练习的教学平台中完成组内及组间互评。

(三)总结评价,拓展提升

1.总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要点,根据学生总结情况,提纲挈领,再次强调重点(瓦屋面计算规则)、难点(正确运用计算规则准确完成工程量计算)内容,点评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肯定。学生依据课堂评价表完成自评加分,推荐出本组的优秀组员,如实中肯地给予其他小组评价,学习其优秀做法。

2.拓展提升

教师对接行业岗位要求在教学平台发布课后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做好线上、线下辅导。学生登录教学平台,获取相关资源,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基础任务,根据自身情况选擇独立或组队完成拓展任务,获取额外课堂积分。

二、案例分析

本教学设计案例的理念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致力于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学习全面覆盖到课前、课中、课后,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中职教学活力课堂的内涵。[2]

课前,教师合理应用BIM实体建筑实训中心、二维码、仿真软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瓦屋面构造、工艺做法的理解、认识。在强调国家规范重要性的同时,指导学生新知学习,并利用学习平台收集学生学习数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和问题焦点,预设新课探究内容。

课中,在探究任务一环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航拍视频,结合大美中国梦,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创设学习情境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塑造学习小助理形象,通过分析平台数据,确立课堂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计算规则的理解向班级进行展示,并在提问回答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在巩固练习一环节,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检测题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机操作方式,完成知识点掌握程度检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

在探究任务二环节,教师依托贯穿整个课程的真实工程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将预设好错误的工程量计算书呈现给学生,以查找计算书问题的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过程来探究新知,促进教学过程工作化的同时,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结合信息化手段(动画视频、软件CAD演示等)适当点拨,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展示教师技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思想方法的过程。学生通过制作计算注意事项的思维导图,厘清主要问题、知识脉络,充分调动、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在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生态课堂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作为学习的共同体,活起来、动起来,分享信息资源和学习成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大国工匠精神,进一步实现深度学习。

在巩固练习二环节,教师将BIM实训中心虚实结合项目化教学系统应用起来,将平面的工程项目具象化,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虚实结合,引导学生体验实际工作岗位中工程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相应工作任务中,提升核心技能水平。通过搭建技能擂台,累计各小组的课堂积分,决出临时擂主和最终擂主。此间形成的过程性评价,能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完成知识点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擂台活动中,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创造出宽松、民主、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鼓励学生结合简单的编程软件,寻找最优算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在活动中自检问题的同时,能关注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加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为了让学生积极投入各个教学活动环节,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学习,本课将激励评价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包括过程的评价,也包括课堂任务完成评价、总结性评价。本课将师生的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学生自评,通过信息化技术贯穿整个课堂,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力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做到对每名学生给予及时、正确、肯定性评价,以确保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激发其学习的活力,掌握正确的知识,并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课后,针对拓展学习环节,教师在分析评定学生学习质态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的专业知识资源,为学生探究新知、反复学习提供了路径。结合岗位需求、行业现状、国情时事,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基础、拓展任务,创设差别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拓展技能,并根据教学平台跟踪数据分析,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在1课时的教学完成后,根据收集学习情况评价表数据显示,学生在学习态度(课堂活动讨论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知识内容理解程度、知识内容运用程度等)、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计划与条理清晰程度、与人协作程度等)、素养发展(自我表达清晰程度、解决问题创新程度等)几个维度的自我评价认可较高。在A(90分以上)、B(80分以上)、C(0-80分)三个等级中,评价达到A的学生有82%,评价达到B的学生有8%,评价为C的学生有4%。90%以上的学生对于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提高与人协作发展能力的同时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后拓展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跟踪采集数据的保障下,避免了流于形式,学生基本都能完成且情况良好。

三、案例启示

(一)合理融合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中职教师应以核心素养指引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方向[3],积极将核心素养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细节,加强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中基于核心素养的交互与评价功能,让课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能力、品格。而以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可避免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盲目性,走出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尴尬境地,让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活力课堂的创新发展。

(二)进行非指导性教学,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信息时代的中职学生有他们自身的新特点,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更加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并以此作为检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参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建宽松、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积极发挥学习促进者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非指导性教学,帮助学生形成高效且利于长远发展的学习风格,经过良好指导培养学生强有力的个人品质。[4]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借助信息化技术及时采集学生的各项学习状态信息,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的原始数据,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特征,识别有效课堂。通过持续性地实践探索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挖掘學生的创新发展潜能,助力活力课堂的构建。

(三)学科教学内容整合,注重课程思政教育

将多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在工程计量教学中,将数学学科知识、计算机学科知识融合进去,锻炼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引导学生把握学科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四)对接行业岗位要求,激发学生课堂活力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结合国家最新规范和行业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中,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为引导,创设理实一体化课堂,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接受企业专家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课堂活力。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其获得良性反馈,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做中学,学中做”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五)積累职教信息资源,打造优质活力课堂

游戏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颇受学生青睐,在信息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变得举足轻重。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及网络教学高需求的刺激,瓶颈已被打破,多个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渐成型并投入使用,但目前职业教育共享信息资源平台还在建设完善当中,资源匮乏。中职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课程,收集素材,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过程自主制作一些符合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本课在以往收集的各类信息化资料中,寻找贴合瓦屋面工程计量的视频进行设计、剪辑,形成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当然,教师也可以将以往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实训过程拍摄下来,作为新授课程的情境创设信息化资源。在不断的积累,稳步提高信息技能的同时,也为将来利用更广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提升活力课堂的品质打好基础,让中职专业课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

[2]陈金国.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Joyce B, Weil M,Calhoun E.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章跃一

The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of "Tile Roof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 Case Study

WANG Yilin

(Yangzhou TechnicalVocational College, Yangzhou 225000, Jiangsu Province)

作者:王益琳

上一篇:职业教育下计算机教学论文下一篇:提高自尊改善人际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