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平川区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3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银市平川区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银市平川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1:

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小学美术教育也有所进步。小学美术教育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美术观念、教育目标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上。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更新进步的动力。我国教育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和探索,美术教育也是如此。然而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本文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农村小学美术;问题;对策

引言

推进素质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重视的问题。在推进其发展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农村教育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得到了进步,但是和城市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其中,农村美术教育的问题日益暴露。本文将对农村美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解决农村小学美术课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 农村小学美术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贫乏

受经济的影响,农村小学美术课的学生绘画的工具很少,铅笔和水彩笔是农村小学最基本的绘画工具,像油画棒和作画颜料等材料是很多农村小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农村经济差,加上很多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主要集中在语文和数学上,所以也不会为孩子买美术用品。学校要购买美术工具也要驱车前往较远的县城买。这一系列的外在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1.2 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观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学历较低,观念陈旧,他们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停留在小学生美术水平绰绰有余,没有必要继续进修;另外一些学校的领导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评先进和评职称,美术教师往往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加上美术学习进修花费较高,无论是学校还是美术教师自身都舍不得花这份钱。最后,一些美术教师本着混混日子的观念教授美术课。

1.3 农村经济条件不足

美术教育的投入和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要多很多,但是农村家庭收入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培养孩子学习美术。有的孩子尽管有优秀的美术才能,但是因为家庭经济能力不足得不到培养。学生的美术成绩好,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绘画材料,就无法继续进步,最终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1.4 教学设备缺乏

农村小学条件差,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有的学校尽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但是这些教室的办学标准很低,教室里只有寥寥无几的画夹,资料柜里面只有少数的模型和教师使用的示范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没有,加上没有电化教学设备,美术教材中的很多教学资源都得不到运用,教师也无法充分地使用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在农村教学中更无法实现。

1.5 教学模式单一

小学美术教学都是把教学大纲和课本作为参考的对象,导致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要想完成一个好的作品有一定难度,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一些学生往往会随便应付。另外,一些老师看到学生不会动手或者做得不够好就会手把手的教学生完成,导致学生的创新流于表面。在这样的模式下,小学生虽然学到一些绘画的技巧,但是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却很难被发掘出来,课堂的气氛也得不到提高,进而使得学生对美术绘画的艺术追求失去兴趣。

2 解决农村小学美术课问题的措施

2.1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我们知道很多农村还没有图书馆和多媒体,学生接触大师作品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生欣赏的能力。小学美术教学中,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有美术欣赏课,但是因为条件不足,美术欣赏课犹如一纸空谈,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互动,最终只能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尴尬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消散。对此,农村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学生美术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学生如果没有橡皮泥,教师可以带学生使用泥巴进行手工活动,学生自己去挖泥巴,塑造自己喜欢的形状,让学生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造的源泉的道理。

2.2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一,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提高美术教师教学水平[2]。通过专家讲座。座谈等形式,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在理解美术理论的基础上向实践出发。通过培训充分的发挥美术教师的优势,美术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相互借鉴[3]。

第二,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和绘画能力。通过举办美术技巧讲座和举办绘画展览以及比赛等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水平。教师通过培训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精湛自己的技艺,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美术教师还应该有学习的机会,多参观展览,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

2.3 政府支持

农校小学教育经济条件不足,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小学提供足够的美术工具和美术书籍。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美术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要提高其教育水平就要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补助,对于有美术天赋的学生政府可以大力培养。

2.4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受到农村教学条件以及教师水平的限制,农村的美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美术教师之间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专业性太强的美术教学孩子们听不懂,而能力平平的教师教学效果又不佳。事实上,对于小学生的美术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为了使得他们成为美术家,也不是随便应付学生,而是为了满足学生体验美,创造美的享受。学生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也和大人们看到的不一样。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年龄的增长,把原来儿童时代中的视觉理解进行再度创造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农村条件的落后往往限制了这些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应该过度的要求学生,而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对学生也要多多的表扬,尽量少指责。

2.5 教学模式多样化

小学美术课要想成功就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尝试发挥。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时候要通过游戏或者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思考去创造美。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彩的,在生活中都可以发现美。因此,教师要把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素材,鼓励学生大胆的描绘生活,在环境中寻找美和创造美。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小学美术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举办各种展览的活动,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3 结论

总之,农村条件的特殊性使得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做好美术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民族的事业。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的因素,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学校以及教育部门要重视和关心农村美术教学,保障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 农村小学美术课的现代教学——浅谈如何上好《雄伟的塔》一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243.

[2]苏海霞. 新疆伊犁地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D].新疆师范大学,2010.05:213-124

[3]张永权.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与教材内容的整合研究——以陇南农村小学第一学段使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为例[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1:34-37.

作者简介:

刘学军(1967-),男,甘肃省永登县人,工作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学区小水小学,职务:教师。

作者:刘学军

白银市平川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2:

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之我见

摘 要: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差距,合理统筹城乡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加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前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相互协作,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政策引导,初步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制订了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努力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夯实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农村;教育资源

教育是一项全面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幼儿的学前教育,它的成功与否,决定这个孩子未来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在0~6岁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发展,足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设施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能够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学前教育要遵守“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服务意识,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

学前时期是一个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开端,它的均衡与否,是体现教育和社会公正、公平的基础。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在体现教育公平,协调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制订了比较多的措施,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在客观上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或者说,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因此,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学前教育既能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教育做好衔接与铺垫。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 要加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套,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跟不上。据相关统计表明,在中国现阶段用于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仅有不到1.5〖WTB3〗%〖WTBZ〗的经费被用于学前教育,而这部分经费中城市学前教育又占去绝大部分,最后投入到農村幼儿园的经费是很有限的。所以,农村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在个别贫困地区,由于经费不足,很多农村幼儿园往往不得不隶属于条件较好一点的小学,慢慢地幼儿园变成了“学前班”,从而失去了幼儿教育应有的办学特色。教育资源的不足,还表现在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教师专业素养不是很高,甚至有一些教师不是正规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这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式相对陈旧,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所以,城乡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距,需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来优化农村的学前教育资源配套。要塑造一支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并加大岗前岗后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逐步落实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制订幼儿教师业绩考核制度,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好农村幼儿教师面临的各种困难,为他们乐于从教、安心从教创造好条件。

二、 要提高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认识,提高教育质量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参差不齐,导致我们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大家对农村学前教育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前教育的评价体制还不尽完善,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是为了给孩子找个托儿所,教得好与不好没多大关系;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教给幼儿知识。导致一些幼儿园实际上成为“小学预备班”,甚至提前教给学前幼儿一年级的内容。加之个别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情感交流方面关注度还不够,特别是对智力开发、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认知过程受到一定的限制,使他们慢慢地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这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这些做法,严重违反了学前教育的初衷,也是极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三、 要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家校联系,关注留守儿童

作为父母,应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各方面的成长都有着很强的榜样作用。但是有一部分父母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和孩子平时接触较少、交流也比较少,相互之间的感情有点疏远,平时对孩子在家庭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孩子在身心成长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家庭实际情况,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入学,只有少数是由家长接送的;放学时,虽然有教师组织护送至校门口,但教师和家长很少面对面交流,教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不是太了解,导致许多教师对班上幼儿学情掌握不清楚。比如有多少幼儿属于独生子女,是否是留守儿童、幼儿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等等。教师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家长进行沟通,也没有时间向家长介绍学前教育策略,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形成适合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因自身原因,不能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也没时间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孩子往往跟留守老人一起生活,

部分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导致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比较差,个别孩子出现性格孤僻、沉默、自闭等症状。这类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四、 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农村学前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农村学前的身心发展水平都较城市学前孩子稍微迟缓一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认知能力的提高及想象能力的培养,都和城里的学前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农村学前幼儿与人交往怯于主动,特别在与陌生人交流的时候,显得比较拘谨、腼腆,和同伴相处时显得不够主动,在课堂活动进入游戏环节时,往往自己玩自己的,与同伴互动较少。在参与学习活动时,对新鲜事物的反应较为平淡,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一定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急于外出打工,既是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如果家里实在需要外出务工时,不要两个人一起外出,最好先留下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或心智成熟一点之后,再慢慢放手。另外,即使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但要定期给孩子打电话或网络视频,和孩子的互动与交流不能中断,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和想法,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就算父母不在身边,也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和体会到父母的爱,达到相互理解和宽容。所以,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 要开展创造性思维教学,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长期以来,对农村幼儿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老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得少,老师只是强调学前应该怎么做,或者是由老师来制订统一的操作方案,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局限了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所以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探索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多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多鼓励幼儿进行创新活动,让幼儿从实践当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还要激发学前幼儿个人兴趣。由于学前幼儿的年龄小,家长总是在替幼儿做规划和选择,他们觉得学前应该多学习那些所谓的书面知识,以至于有时强制幼儿去被动地学习,却忽略了幼儿的内心是否真的喜欢这些东西。家长的这种做法,使自己成了幼儿教育当中的主导者,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我们一定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根据他们的兴趣进行必要的引导。

六、 要转变家长的传统思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农村经济相對落后,部分年轻的父母需要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这样就出现了隔代教育的现象,他们之间缺少共同的话题,老人只是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上幼儿园,只不过是请个保姆帮忙照看着,只要孩子在幼儿园不出安全事故就达到目的了,却忽略了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既然送到幼儿园,就必须要学习点有用的知识,于是就出现了超前教育的现象。这种只重视智力发展,却忽略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是极其片面的一种想法。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是有了发展,但缺乏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家长要转变思想,认识到家园共育的科学性、重要性,建立家园反馈制度。教师将孩子在学前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到学前的教育情况,教师也可以征求家长的建议,力争形成教育合力;其次要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幼儿园开放日等活动,保持与家长的及时沟通,让家长在活动中懂得如何亲近孩子,感受到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能够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学前教育,进而达到家园共同协作,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最后,我们要为学前教育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发展好农村的学前教育事业,就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学前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农村与城市学前教育的差距,能够促进中国农村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能够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鲁道夫·施泰纳.儿童发展观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5):89.

〖2〗徐郡阳.刍议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 .教育现代化,2016,31(32):288-289.

〖3〗张雪梅.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西部科技,2012(8):84-85.

作者简介:  贺玉权,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幼儿园。

作者:贺玉权

白银市平川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3: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适应性研究

摘要:为了探究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及搬迁地状况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适应性的影响,并为搬迁农户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搬迁地的生活提供相关建议。文章采用课题组2019年6月对甘肃省两县的调研数据构建有序logistics模型,从微观农户视角实证分析和评估对搬迁农户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政府积极组织搬迁农户参加产业扶贫项目、搬迁地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搬迁农户的适应性有显著影响。由此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实际得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地状况;适应性;农户

引言

国务院于2013年12月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标志着中国农村扶貧工作进入了“精准扶贫”新时期。截至2015年底,鉴于全国有一千多万贫困人口依旧处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突出现实,中央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新时期“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计划用5年时间,把困难群众搬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偏远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最有效途径。

我国最早于1983年针对西部的“三西地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即:甘肃省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经多年追踪调研发现该政策收效甚好。学术界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最早也就始于对“三西地区”的研究。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易地扶贫搬迁研究前期,所有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更多的关注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及执行,从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并提出建议;随后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将搬迁农户生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到了“后搬迁时代”,研究多样化,相关政策评述、农户社会适应 、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机制体制、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等都成为了学者的研究对象。国外对于搬迁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个体主动搬迁的研究,也就是人类迁徙,把搬迁作为一项政策为我国首创。国外对于个体迁移的研究较著名的有Lee提出的“推拉理论”,即人口迁移和原住地的推力、目的地的拉力以及中间障碍有关;还有Wolpert教授提出的“地方效用理论”,随后Liber、Bible等对他的研究做了补充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作为搬迁主体不仅要考虑能不能“搬得出”,搬出后能够“稳得住、能致富”更是搬迁农户关心的重点,也是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重点,农户若想在搬迁地“稳得住”,除了生计问题,能否适应迁入地的农户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也就成为了搬迁农户最为担心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学者更多的关注于政策执行等宏观问题,所以对于农户对搬迁地适应性这类微观问题关注甚少。

一、研究区概况

地处甘肃省河东地区的白银市被称作“铜城”,是一座工业城市。全市三县两区却均为“三西”农业建设县,其中,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为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白银区、平川区为省列插花扶持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山区、煤炭关井压产区、风沙移民区和土地盐碱区。河西地区的“中国葡萄酒城”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古浪县、天祝县同样也是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被列入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中,也是武威市发展基础最弱、贫困人口最多、人均财力最少、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两地政府自甘肃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以来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经过多年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两地地形地貌等自然禀赋差异较大,所以两地所采取的安置方式及补助政策略有差异,但都严格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4月印发的《甘肃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的执行,确保贫困群众稳定搬出。武威市古浪县政府在沙漠边缘的黄花滩乡建设沙漠小城镇,并为搬迁农户提供多项因地制宜的扶持措施极具当地特色,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沙漠新建城镇的典型案例。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说明

本论文的研究数据均由课题组2019年6月深入到农户家中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本次调查共发放230份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22份,有效率为96.5%。含搬迁户问卷146份,其中搬迁户中有52户农户还未搬入新居住地,以及对照组未搬迁户问卷76份。由于本文所做的研究仅针对搬迁户,因此文中的分析数据仅限94户已搬迁户。因甘肃省地形狭长,河东河西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等自然禀赋差异较大,所以此次调查地点通过课题组老师经过严谨的筛选比对及省扶贫办工作人员的推荐,选取白银市靖远县及武威市古浪县进行调研。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对两地的典型安置点进行入户调查,入户对象由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出。

(二)模型建构

本文旨在通过使用有序logistics模型验证政府政策性支持以及迁入地的状况对于搬迁农户适应性的影响,选取变量“新家社区的适应情况”作为解释变量来测量。搬迁户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以下选项:“非常适应”、“比较适应”、“一般”、“比较不适应”、“非常不适应”。同时选用“同意自己是本地人吗?”这个问题作为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对于模型的解释如下:

Yi=α+βXi+γZi+δEii

式中Yi为被解释变量,Xi、 Zi为解释变量,Ei为控制变量,α为常数项,β、γ为回归系数,εi为随机扰动项。其中,Xi代表政府政策性支持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迁入地新增土地、发展政府支持性产业支持、迁入地是否提供就业、迁入地是否购买社保、家中是否有低保等,通过这一类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提供哪一类的政策性支持能够让农户更快的适应迁入地的生活;Zi表示迁入地的状况的影响因素,包括邻里熟悉度、邻里互助情况、新认识迁入地农户户数 、能否在本地有较好的发展、新居住地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原居住地有多少户村民搬入该社区等,一般情况下农户之间越熟悉、邻里互助越频繁说明农户已经很好的融入且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也越利于农户适应迁入地的生活;Ei作为控制变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农户个人及家庭的情况,包含户主年龄、户主性别、户主文化程度、户主健康状况、是否外出打工、家庭规模、家中有无少儿、家中有几种生计方式、家中是否有亲属任公职等,第二类为农户与搬迁相关的因素,包含有户口是否迁移、原宅基地是否腾退、家中是否脱贫、新房类型等,通过这一因素可以得出农户的户口跟随搬迁所迁移,能够使得农户更好的认同自己的身份,也能够更好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原宅基地腾退作为一项政策性的制度也是从一个方面打消了农户返迁的意愿,使得农户更加努力适应迁入地的生活、新房类型包含两种,一种是一户一宅、一种是楼房(公寓),对于农户来说一户一宅式的住房能够很快适应。但是对于住楼房这种全新的住宅形式农户可能需要更多的适应时间。

根据变量及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农户对于迁入地的适应性有如下等式:

式中,Yi代表农户对迁入地适应情况的,C1、C2、C3、C4分别为切点的待估参数,有如下关系:当Yi≤C1时,代表搬迁户非常非常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当C1<Yi≤C2时,代表搬迁户比较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当C2<Yi≤C3时,代表搬迁户在迁入地的适应情况一般;当C3<Yi≤C4时,代表搬迁户比较不适应迁入地的生活;当C4<Yi时,代表搬迁户非常不适应当地的生活。

(三)样本描述性统计

参与调查的农户家庭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43.61%的农户家庭已经脱贫,家中户主的平均年龄为53.12岁,他们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占样本量的51.64%。样本的描述统计如表1。

三、分析与讨论

(一)实证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有序logistics模型来说明政府政策性支持以及迁入地状况对农户搬迁后的适应性的影响。表2中第1、2列为政府政策性支持的回归系数,第2、3列为搬迁地状况的回归系数,第5、6列为结合政府政策性支持以及搬迁地状况的回归系数;与搬迁相关的控制变量分别加入第1、3、5列,然后再将搬迁户个人及家庭状况这一控制变量加入到第2、4、6列。(同稳健性检验)

由表2的验证结果可以看出政策性相关的变量中,只有农户参加产业扶贫项目对搬迁农户的适应性程度产生10%水平的显著负相关,由此得出农户参与政府支持的产业扶贫项目可以显著的提高搬迁农户对迁入地的适应情况。在往后的政策执行中应加强对此类项目的发展,多为农户提供产业类的扶持,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适应新居住地的生活,尽快在当地“稳得住”。新分土地、本地提供就业机会、给与低保补助、农户购买新农保等变量都对搬迁农户的适应性不具显著性影响。与迁入地相关的影响因素中,迁入地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在5%水平上对搬迁农户的适应性产生显著性负相关,这说明迁入地基础设施越完善越利于农户适应当地的生活,迁入地给农户提供相对便捷的生活方式,让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无后顾之忧,才使得农户能够尽快在当地正常生活。农户家庭生计方式的种类以及农户是否外出打工这两个变量作为关于农户个人及家庭相关的控制变量,都分别在5%、10%的水平上对于农户的适应产生负相关。作为农户生存考虑的首要因素——生计,农户的生计多样、能够外出打工这样能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收入,生计问题有所解决,农户对于搬迁地的生活适应也就没有了顾虑,也就更利于搬迁农户能够更快的融入迁入地,稳定生活。作为与搬迁有关的控制变量——宅基地腾退,在10%水平对搬迁农户适应性产生负相关,也就是说农户原居地宅基地腾退更能促使农户在迁入地更快的适应。对于农户来说,原宅基地腾退打消了农户返迁的想法,促使农户设法更快的适应迁入地的生活,所以在相关政策执行方面要加以延续。由此可以发现,为农户解决生计上的问题及提供便捷的生活且打消农户返迁的想法,能够使搬迁农户更快的适应迁入地的生活。

(二)稳健性检验

另选取“是否同意自己是本地人”这一变量,从农户自我身份认同这一方面对结论进行验证。农户能够认定自己是本地人,也就从侧面说明农户已经很好的适应了迁入地的生活,较认同自己的身份。所选取的稳健性检验指标同样有五个答案,分别是:“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同意”、“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所以同样使用有序logistics模型对变量进行验证,由表3可以看出,参加产业扶贫以及迁入地基础设施完善对于农户的适应性均在5%水平产生负相关,这与表2给出的结论相同,从另一个方面对于影响搬迁农户适应性的因素得出相同的结论,说明之前得出的结论稳健性良好。

四、結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使用有序logistics模型对甘肃省两县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政策性支持及搬迁地相关情况两方面论证了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从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政府为搬迁农户提供相关产业扶贫政策,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生计问题,并且促使搬迁农户能够在迁入地很快的适应搬迁后的生活。(2)加大搬迁地基础设施建设,为搬迁农户提供便捷的生活也能够使搬迁农户更好的适应且在搬迁地稳定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由以上的结论得出以下启示:(1)作为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来说如何使得搬迁农户更好、更快的适应搬迁地的生活这是政策执行的目标,对于搬迁农户应建立更加完备的后续扶持政策,从农户的生计、生活、生产多方面出发让搬迁农户没有后顾之忧且能够尽快恢复生产、生活,这样才能更有助于搬迁农户在迁入地“稳得住”并带动搬迁地的发展。(2)搬迁农户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主体,从自身出发,应尽自己所能改变自身及家庭的贫困状况,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全方面的融入迁入地、尽快适应搬迁后的生活。(3)搬迁社区积极举办丰富的文体活动,增加不同搬迁农户的熟悉度,重构搬迁户破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够更好帮助农户适应搬迁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陆汉文,覃志敏.我国扶贫移民政策的演变与发展趋势[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2]王宏新,付甜,张文杰.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3).

[3]彭玮.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湖北省的调研分析[J].农村经济,2017(03).

[4]刘伟,徐洁,黎洁.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适应性研究——以陕南移民搬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12).

[5]张鹏瑶.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9(Z1).

[6]马赞甫,王永平.生态移民家庭生计资本和生计模式的变化及其相互影响——基于贵州省10个移民安置点的跟踪调研[J].西部论坛,2018(04).

[7]曾小溪,汪三贵.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战的若干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8]辛丽平.贵州民族地区扶贫移民中的社会适应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03).

[9]白永秀,宁启.易地扶贫搬迁机制体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

[10]刘明月,冯晓龙,汪三贵.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研究[J].农村经济,2019(03).

[11]LEE E S. A theory of migration [J].Demography,1966(01).

[12]WOLPERT J. Migration as an adjustment to environmental stres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66(04).

[13]LIEBER S R. Place utility and migration[J].Geografiska Annaler,1978(01).

[14]BAKER R G V. Place utility field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82(01).

[15]李春根,戴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演进、问题与应对[J].财政监督,2019(11).

[16]许源源,熊瑛.易地扶贫搬迁研究述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6JZD025);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GSAU-XKJS-2018-245)资助。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张艳荣为通信作者)

作者:牛佳佳 张艳荣

上一篇: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思考论文下一篇:色彩建筑环境设计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