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境外投资论文

2022-04-15

(中国黄金黑龙江公司,哈尔滨150070)[摘要]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不断增长,境外投资财务风险也随之不断提升,因此,强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对促进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的种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管控的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境外投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境外投资论文 篇1: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境外投资的调查与启示

鼓励企业境外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战的必由之路,也是浙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支持企业境外投资作为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企业境外投资的快速发展,赶超了英国、德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境外投资大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学习借鉴日本政府推进企业境外投资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浙江企业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境外投资

的主要政策措施

建立境外投资法律保障体系。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外资法》、《外汇法》、《境外拓展对策资金贷款制度》、《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法》、《境外投资信用保证制度》等法律,将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置、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保障措施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些法律明确了各项政策的目标、政策支持的对象和境外投资服务管理机构的职责,确保了境外投资企业的法律地位,规范了境外投资行为,为日本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建立境外投资服务管理机构。除设立境外投资行政管理机构外,日本政府还专门出资建立一批官助民营、官民合营的境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日本贸易振兴协会、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和各种形式的友好协会等。主要职责就是帮助企业提供境外投资可行性调研、境外投资融资保险、境外员工培训、组织境外考察、举办境外投资推荐会等服务。

建立境外投资自由化制度。实行境外投资自由化改革,将《外汇法》和《外资法》作了修订,不再采用境外投资审批制度,而采用资本交易项目备案制度,资本交易原则上可以自由进行。除极个别涉及军事、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投资项目外,境外投资额在1亿日元以上需要到银行备案,1亿日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已经完全自由。日本政府实施一系列境外投资自由化改革,取消了以往境外投资的诸多限制。为企业境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建立境外投资税收支持制度。

①采用排除亏损国在外的综合限额抵免的征税办法。在计算综合抵免限额时,将亏损国的亏损额除外。这样做实际上是增加了抵免限额,减轻了境外投资企业的税收负担。②采用税收饶让抵免的征税办法。东道国给予日本企业的税收优惠视为已纳税款,允许从日本国内法人税中抵扣。并根据税收条约和缔约对方国的国内法,把针对利息、股息和使用费等投资所得的减免额作为抵免对象。③实行境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就是将直接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如特定境外工程经营管理费用的7%)计入准备金,计入准备金的部分免税。若投资亏损,亏损企业可从准备金中获得相应补偿;若未亏损,准备金累积5年,从第6年起,将准备金分成5份,逐年合并到应税所得中进行纳税。对境外投资实行亏损准备金制度,实质上是由政府来分担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部分风险。这个制度既减轻了境外投资企业的税收负担,又给亏损企业以补偿,激发了企业境外投资的热情。

建立境外投资金融保障制度。

设立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从事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日本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为日本企业在国外企业中参股投资提供贷款:为日本企业对外国政府或企业提供贷款而给予贷款支持,并为企业在日本境外进行风险经营提供融资支持;为日本企业在境外经营项目所需资金提供贷款等。日本企业境外投资只需拿出相当于投资总额10%的资金,其余部分可向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政府金融机构申请外汇贷款。此外,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和商工金组合中央公库三大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也设有境外投资支持资金,为中小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供低利息的特别贷款。日本金融机构给企业境外投资的最高贷款额度为2.5亿日元,偿还期限最长为15年。日本政府建立的境外投资融资制度,为缺少资金的企业提供了开展境外投资的可能,鼓励了大批有潜力的新兴企业扩大发展空间并走向国际舞台。

建立海外投资保险支持制度。

日本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以国家输出信用保险制度为基础,以政府财政作为理赔后盾,采取单边保险制度,即不与东道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法定前提,日本自然人、法人在国外投资都可以申请保险。境外投资保险的范围包括外汇险、征收险和战乱险。其中,外汇险是指东道国政府采取任何措施,限制或禁止外国投资者将其投资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兑换成外币转移出东道国境外的风险。征收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实行征收或国有化措施,致使投保者的投资财产受到部分或全部损失的风险。战乱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发生战争、革命、暴乱、内乱等所导致的投资者财产损失的风险。日本境外投资保险制度规定,若投资者在承保范围内发生损失,保险人只赔偿被保险人90%的损失,其余10%的损失由被保险人自己承担。保险期限最短3年。最长15年,期满可以每年延长。日本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消除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推动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快速发展。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境外投资

的主要特点

投资国别不断调整变化。战后以来,日本企业境外投资先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然后再进入到发达国家。境外投资的国别和重点,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不断调整变化。1970年以前,主要面向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投资。20世纪70年代,对亚洲、中南美洲、中近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长迅速,超过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80-90年代。境外投资的重点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逐渐下降,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断上升,特别是对中国的投资大幅度上升,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仍占较大比重。

投资部门主要以非制造业为主。1951-2004年,日本境外投资中,非制造业投资额占到65.3%,制造业投资额仅为31.2%。非制造业境外投资主要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矿产资源等产业为主。其中,1951-1980年非制造业境外投资主要以矿产业、商业和金融保险业投资为主,分别占投资总额的35.7%、16.9%和12.8%。制造业境外投资主要以电气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工业、木材加工工业、纺织工业等产业为主。

投资方式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境外投资主要采取在国外新建企业,将国

内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移植到国外。8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资本逐渐增强,境外投资主要采取兼并收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企业为主,曾一度出现并购美国企业高潮。就股权投资而言,日本对发达国家投资主要以独资方式为主,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主要以合资方式为主。对发达国家采取独资方式投资。主要是为了控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持生产和市场的灵活性。对发展中国家采取合资方式投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控股比例限制较严,采取合资方式便于融入当地社会,利用当地优惠政策。

投资动机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重点。20世纪70年代以前,战后恢复重建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先进技术,日本境外投资主要以获取国外自然资源和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为主。70年代,环境公害加剧,境外投资主要侧重于把环境公害大的产业转移到国外。80年代,日本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与欧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加剧,境外投资主要侧重于规避贸易壁垒、巩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进入90年代,日本汽车、钢铁、家电、机械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日本通过扩大境外投资转移过剩产能,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拓展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把支持企业境外投资作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境外投资策略。一是继续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扩大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市场份额:二是加大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各国的投资,以控制东亚经济区的内部市场,确立东亚经济集团的霸主地位。

投资主体有各类大中小企业、境外日资企业再投资等多元成分构成。日本境外投资是政府主权基金、大中小企业结合的群体型投资主体。为提高竞争能力,日本的综合商社、工业企业、金融企业之间相互联合,结成三位一体而又自成体系的境外投资主体。集贸易、金融、信息、技术开发等为一体的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住友商事等大型综合商社和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集团、跨国银行集团是日本对发达国家投资的主体力量。中小企业则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日本的大企业还与中小企业相互联合,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共同到境外投资,形成相互补充的境外投资企业群体。同时,海外日资企业也是日本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据调查,仅1993年,境外日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就达到129亿美元,超过日本当年境外投资总额的111亿美元。境外日本企业再投资主要集中在经营环境较好、经营效益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境外日资企业再投资除在当地法人所在国家或地区投资外,还向第三国或地区投资设立孙公司。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境外投资

对浙江的启示

适时研究制定浙江境外投资总体战略。当前,浙江企业境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势头很好,在投资规模和企业数量方面都已住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企业境外投资还缺乏战略意识,存在凭直觉决策的现象。这就需要从省级层面加强对境外投资的调查研究,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宏观指导,减少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的盲目性、随机性,增强主动性、前瞻性、实效性。要适时研究制定浙江境外投资总体规划,编制境外投资产业导向目录,引导企业遵照产业导向目录投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对浙江境外投资作出总体部署,明确境外投资的战略目标、战略实施步骤、政策保障措施,在全国率先作些探索实践,为国家制定境外投资政策积累经验。

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法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主要散见在有关的内部文件之中,尚没有建立系统的法律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浙江,要根据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要。加强对境外投资政策法规建设的探索实践。①充分用好现有政策法规。②加强地方性境外投资法规建设。③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省市签订友好协议。

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服务管理体系。当前,浙江境外投资服务管理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境内服务管理机构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要积极顺应浙江海外投资快速发展的需求,适时完善境外投资服务管理体系。①完善行政管理体系。②建立中介服务机构。③在境外建立服务管理机构。④建立网上信息服务平台。⑤积极争取驻外使(领)馆的支持。⑥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政策保障体系。运用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企业境外投资是各国各地区的普遍做法。特别是对正处在起步推进阶段的浙江境外投资企业来说,更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①设立境外投资专项基金。可以由政府和境外投资企业联合出资设立,支持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调查、境外投资技术人员培训等。②加强金融保障。完善境外投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境外投资专项贷款制度,扩大信贷规模,提高信贷比例。③制定财税支持政策。可以参照日本的做法,在关税、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优惠,采取排除亏损国在外的综合限额抵免、税收饶让抵免和建立境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支持措施。④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比国内要大,除一般性的风险外,还可能遇到来自政治方面的风险。要建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将战争险、外汇险、征用险、违约险纳入保险范围。降低企业境外投资风险。

大力培育浙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①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经营理念,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能力。②加强跨国经营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商务、国际投资实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浙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重任的高水平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③实施差异化发展。学会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进入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立并强化浙江企业的比较优势。④加强品牌建设。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最为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创建自主品牌。提高浙江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内涵、服务质量等附加值。⑤加强企业联合。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研发实力优势、外贸企业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优势、金融企业的融资能力优势,鼓励境外投资企业以参股、联营、兼并、收购等形式,组建集资本、技术、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跨国投资企业集团,提高浙江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加强境外投资国别、行业、方式的调研和选择。世界各国优势资源、消费结构、文化习俗、法律制度各不相同,对待外资的政策态度也各不相同。加强对投资国别、行业、方式的调研和选择,有利于提高境外投资的成功率。要按照梯队结构

的思路,根据境外市场需求和政策制度的动态变化,前瞻性地确定境外投资的国别、重点和比例。当前,要针对欧美市场、中东市场、非洲市场、东南亚市场对浙江商品需求旺盛的特点,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浙江企业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创业,推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标。针对浙江能源资源趋紧的特点,鼓励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企业到资源能源丰富的南美洲、澳洲、非洲、中东、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创业,开发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能源资源。针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的特点,大力支持浙江工程建设企业到这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方式选择上,要因地制宜相机决策。一般来说,对自然资源寻求型的境外投资应以合资方式为主。对发展中国家边际产业转移型的境外投资应以新建、合资方式为主。对一些对外国投资者股权比例有严格限制的国家,选择以少数股权投资比较合适,等政策条件成熟时,再及时调整扩大股权比例。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寻求型的境外投资,应以并购、合资方式为主,可采取并购、合资方式,有利于加快进入速度,减少进入障碍和风险,此外,也可采取与发达国家研发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方式,学习掌握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

大力推进浙江境外企业本土化经营。境外投资企业在东道国本土化经营是发达国家境外投资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浙江企业要成功实施全球化战略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准则,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利益共享发展意识。①树立本土化经营理念。境外投资面对的是东道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生产的产品主要面向当地市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群众。要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强化本土化经营意识,为东道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②对当地社会尽责。发达国家在境外投资成功的跨国公司都十分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利益与东道国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支持。这不仅为企业树立全球品牌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深深扎根于东道国的土壤。③大量使用东道国人力资源。大量使用当地员工和人才,既可降价浙江境外投资企业的人力成本,又可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优势。④融入当地社会。大力实施全球公民战略,尽量淡化企业民族身份,强化东道国身份,积极吸收当地的先进文化,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文化交融、企业融合中推进浙江企业深度融入世界市场,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作者:季晓伟

企业境外投资论文 篇2: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黄金黑龙江公司,哈尔滨 150070)

[摘 要]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不断增长,境外投资财务风险也随之不断提升,因此,强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对促进国有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的种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管控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17

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国有企业也逐渐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从我国境外投资来看,国有企业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资金数量上都占据着主体地位,尤其一些重要领域,更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虽然目前境外投资风险较大,但机遇与挑战共存。由于境外投资目前相对国内而言,还是一种较为新鲜的事物,缺少境外投资经验也是限制国有企业境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还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1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的种类

1.1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由于国有企业在境外进行融资或因为融资而引发的债务,从而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状况产生恶化,诱导国有企业产生财务危机。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国有企业的资金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在境外的项目公司风险。

一方面,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在境外发展过程中涉及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等财务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有企业的财务负担,容易导致国有企业形成高负债资本结构,从而让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在一些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国有企业中,任何一项兼并以及收购行为都可能引发企业在资金系统方面的崩溃。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由于在境外投资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资金,如企业资金紧张,必然会导致借贷行为的产生,而借贷利息或定向增发等股权稀释行为也进一步拉大了国有企业的资金压力,财务风险随之提升,加之原本产生的借贷利息,国有企业将面对较大的财务流行性压力。当企业财务压力越来越大时,国有企业将会丧失许多境外投资项目,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境外投資缺少灵活性。

1.2 支付风险

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支付方式有现金、股权、杠杆等。另外,根据投资双方的谈判,也可能产生诸如履约信用证等,为了避免国有企业信用证被安全提款,那么也就需要國有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保障条款。另外,国有企业使用的不同支付方式也会对企业的财务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产生财务风险。

1.3 融资风险

现金支付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支付手段之一,也是相对较为稳定的一种支付工具,国有银行现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筹集、银行贷款、国际银行贷款等。国有企业运用不同的融资方式,使用不同的融资工具也导致融资期限以及融资成本的不同。同时,不同的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割裂性。因此,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也具有一定的融资风险。

2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首先,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不科学。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由于一些国有企业无论是在企业财务方面,还是在企业销售与管理方面,依然没有制定科学的控制体系,从而无法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部门之间的牵制作用与机制,这往往造成了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只是成为了一种宣传手段、一种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在境外投资财务风险中的管控效果;往往会导致某些人员通过境外投资的方式,蚕食与贪污国有资产,不但让海外投资呈现出亏损的状态,也阻碍了国有企业在本国的发展壮大。

其次,国有企业决策机制不科学。在很多国有企业中,无论是小型投资还是大型投资,往往都是企业“一把手”拍板决定,会议研究是一种形式或是一种告知的程序,无法发挥出会议应有的讨论与论证作用,发挥集体决策的效果。也有一些国有企业的决策权力较为分散或较为集中,这也往往会导致国有企业决策科学性的丢失,从而让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在初始阶段就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再次,国有企业对境外投资的风险管理体系较弱。在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中,部分国有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只是为了建设所谓的“面子工程”,只是为了追求政绩,这种行为往往让国有企业对境外投资不注重可行性,失败的风险较大。而国有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在风险的认识、风险意识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并不愿意购买相应保险,而是更加希望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取境外投资项目的成功,因此,也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产生损失后无法获取补偿,加大了境外投资的风险与损失。

最后,国有企业对境外投资缺少市场监管。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让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基本状况需要对相关监管部门进行陈述,监管部门受到境外监管困难因素的影响,也只能将国有企业的汇报以及报告作为标准,这势必会造成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增加,无法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所以,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监管部门对投资行为的监管缺失,相关人员必须要直接面对这种问题,从而降低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

3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风险的规避策略

3.1 强化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让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企业内部控制相对而言流于形式,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在进行申报审批时,不需要承担审批后果,这也让很多国外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没有针对项目进行充分调研,也没有经过专家论证,导致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失败成本过大,境外投资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加。因此,制定出台完善的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注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决策制度以及决策人的责任制度,一旦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发生重大失误而引发财务风险,那么决策人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而境外投资效益较好时,就需要给予决策人必要的奖励,奖罚分明的制度不但有利于调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且对财务风险的规避也有着很大的效果。

3.2 强化境外投资监管制度

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就是对国家财产进行保护,境外投资是国有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因此,对境外投资进行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人员要对国有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境外投资活动,进行财产风险防范。同时,也要对国有企业子公司的境外投资行为进行监控,全面分析子公司是否按照国有企业的财产风险管控制度进行经营。另外,还需要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分析,尤其是要对与国有企业有着密切经济往来的企业进行监控,防止发生财务风险。

3.3 强化境外投资的财务监控

在国有企业完成境外投资项目后,国有企业要结合投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当经营过程中出现未经批准或超出一定额度的资金,要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惩罚。当国有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需要设置企业账户,且必须要以企业的名义进行申请。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也要制定相应的业绩目标、预算、资金分配以及财务审计等制度,并明确投资经营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的报送制度,确保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从制度层面对境外投资财务进行风险管控。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婉.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基于淮南矿业境外投资的案例[J].财会通讯,2016(23).

[2]王克玉.境外国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5(5).

作者:吴妍

企业境外投资论文 篇3:

试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

摘 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是近期财政部门颁发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财务规范化,加强对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对国有资产的有效保障。通过该《办法》为国企“走出去”打造财务“后盾”,确保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最终提升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本文主要是对《办法》进行深入的解读,帮助国有企业更好的理解该政策,让国有企业明白如何进行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改革。

关键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

一、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背景

从改革开放开始,国有企业就一直作为境外投资的主力军以及排头兵,其走出去的进程不断的加快,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投资规模不断的扩大,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是近年来,“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表现出多元化以及高端化的特性,其投资规模也是逐年增加。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出现,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困难,同时也是对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相应的又缺乏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

然而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在取得瞩目的成绩的同时,其也存在许多弊端,诸如某些项目资产状况不佳,其缺乏足够的盈利能力,投资回报率较低等问题,从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的根源来看,主要是其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欠缺。所以,为了使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有效的对境外投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财政部在原有的基础上颁布了《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提升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水平,最终使得国有资本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战略。

二、当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事前决策缺乏科学性,可行性论证流于形式

国有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决策时,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尽管有相关的可行性论证制度但是由于缺乏执行力度,最终使其流于形式。但是科学的决策是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成功的关键,需要国有企业结合实际的复杂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够避免由于局限性、偶然性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国有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时,可能存在财大气粗的表现,其涉及规模较大,手里有着充足的资金,对于可行性论证就不是那么的重视。最终造成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事前决策缺乏科学性,可行性论证流于形式,使得国有投资资产在接下来的资产管理中缺乏指导方向,为国有资产埋下了较大的隐患,可能会使得国有资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事中管理薄弱,财务风险管控不力

国有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后对其管理欠缺的力度,而且由于进行境外投资,可能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同国内有所不同,需要国有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研究。但是也许国有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时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致使国有企业在对境外投资项目的事中管理中十分薄弱,而且由于在对其管理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管理,为国有企业财务埋下巨大的风险,同时是造成财务风险管控不力的重要原因。事中管理薄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对境外投资项目运营管理的制度,没有相应的制度造成境外投资项目在进行管理时缺乏参考依据,使得事中管理薄弱,境外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也就有所欠缺,最终造成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三)事后监管缺位,对有关决策和与执行主体约束不力

而事后监管缺位主要就是缺乏对境外投资项目事后的监管,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合适的监督机制。对于国有企业进行境外投资,能够相应的进行其项目监督的机制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由于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事后监管缺位,造成了对于境外投资决策与执行主体约束不力,使得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更加的随意化,而且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透明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信息公告,境外投资项目财务信息公告能够加强监督主体种类,尤其是能够发挥相应的监督效用。

三、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的优化措施

(一)明晰境外投资财务管理职责

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境外投资财务管理职责较为模糊,并没有明确对其进行清晰的划分,造成境外投资项目财务管理的混乱,极易为财务管理埋下极大的风险。在该管理办法出台后,对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职责上分别界定了直接境外投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与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责分别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为国有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财务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在对境外项目进行财务管理上能够各司其职,充分的发挥参与境外投资项目的各方应有的职责,更好的为境外投资项目进行财务管理上的服务。

(二)构建境外投资事前决策合理机制

构建境外投资事前决策合理机制是保证境外投资项目决策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应该针对境外投资项目成立相应的决策管理委员会,其中组成成员应该涵盖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从事境外投资专家、技术管理人员等参与,从而才能够完善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使得整个项目更加的科学化。但是国有企业必须要保证决策机制的独立性,不能夠让其他因素对决策机制产生不必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境外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其决策通常会受到市场外的因素所干扰,所以保证其决策机制、可行性论证机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规范境外投资事中运营财务管理

国有企业境外项目投资必须要加强对于整个过程的财务管理,尤其是要对资金管控、成本费用控制、股利分配、外汇业务、财务信息管理以及投资信息资料保存等进行明确、硬性的要求,需要通过出台相关制度进行确定,从而加强事中约束。境外项目的财务管理是投资项目的正常运营的保障,一旦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境外投资项目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对于其事中的管理。尤其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其利益相关方面更加的繁冗复杂,对其财务管理更要仔细。

(四)加强境外投资财务管理监督

要想保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财务管理的有效化就必须要构建合理的境外投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必须要求国有企业采取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与审计制度,可以与会计事务所合作展开实时的监督检查等多种方式监督,同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接受相关主管财政机关的财务监督以及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而且同时要对各级财政部门依托现有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送系统构建境外投资财务分析数据库,从而实现系统的分析监测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财务运行状况,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通过上述境外投资财务管理的监督措施将境外投资财务管理彻底纳入国家的掌控范围。

(五)构建完善境外投资绩效评估

当国有投资境外投资项目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估,以便将来能够为其他境外投资项目提供借鉴资料。必须要国有企业以集团为单位展开境外投资绩效评估,有利于加强追踪问效,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成立境外投资项目绩效评估小组,对其境外项目进行追踪绩效评估,积极的对其优化配置资源与各项国家战略的落实效果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相关政策、进行国有资本注资等行为的重要根据。而且通过对境外投资绩效评估也能够对其各国有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境外项目资产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为国家进行国有企业资源分配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资料。同时也是对国有企业实施竞争压力,要让其拥有紧迫感,才能够在国家化的大舞台生存与发展。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是针对国有企业进行境外投资财务管理的,也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有所警醒,国有企业掌握着国家大比例的资源,必须要加强管理才能够提升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才能够提升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但是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项目通常存在一定的限制,更需要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降低其综合风险,为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希望本文的拙见能够对国有企业加深对该政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姜华欣.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黄志瑾.中国国有投资者境外投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作者姓名:

朱玲兰, 菲尼科斯创艺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作者:朱玲兰

上一篇:乡村市场结构论文下一篇:金融风险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