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引领下,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展示教学魅力,通过恒心培育课堂常规,爱心构筑和谐关系,精心投入课堂教学,细心关注个体差异,真心运用激励评价,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激励性评价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激励性评价品德教育论文 篇1:

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与坚持考试制度并无矛盾,目前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是那种以试定教,把考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激励、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旧观念、旧机制。因此,改革教育评价,构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消除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评价,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使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到不断的开发和释放,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得到体验、得到教益。既让学生知道可以获得成功的一面,也要知道自觉努力对未来成长十分重要的另一面。

2.多元性原则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知识本身,即使开始注重学生的能力、态度、价值,也只是为评价而走过场,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提倡评价的形式内容多元化、多样化,把评价主体扩展到学生和家长;评价内容要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运动态度等各个方面。

3.激励性原则

表扬是教师最易于使用和最自然、有效地促成学生动机的方法。在评价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善于在学生的身上寻找和发现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进步的信心和改正缺点的勇气。

4.发展性原则

对学生评价要体现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只是育人工程的一个环节,所做的评价不应是绝对的终结性评价。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评价的组织

● 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德育和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大队辅导员、年级主任组成,监督、指导评价工作的实施。

● 以班级为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以班主任为主,组织科任教师、学生,并以适当的方式吸收家长参加。

三、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学习能力、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审美创新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由思想道德品质、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部分组成。

1.思想品德素质评价

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没有思想道德素质做基石,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只能是空中楼阁。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加强与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标准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等有关文件,并结合当前时代要求及学校实际而制定。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两方面的内容。

思想素质的内容主要有: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③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学习;④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⑤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有民族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⑦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⑧崇尚科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⑨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道德品质素质的内容主要有:①举止端正,热情大方;②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道德情感健康;③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④先人后己,见义勇为,助人为乐;⑤忠诚老实,作风正派,为人正直;⑥尊重师长,敬老爱幼;⑦勤劳俭朴,好学上进,严谨自律;⑧文明礼貌,守信合作;⑨学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

在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性评价时,每学期分开学、期中、期末三次进行。主要途径是上好思想品德评价课。在评价课上,开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与综合性评价,这是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鉴定的重要一环。班主任教师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参评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自己、看待同学,并且通过导评、学生自评与互评达到激励目的。其基本结构是:教师导言——学习评价内容和标准——典型自评、互评——分组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

2.智能素质评价

学生的智能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能力创新素质等。学生的智能素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对学生智能素质的评价是进行学生评价的主体目标,是教学评价的重头戏。对智能素质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以及能力发展的检测和总结,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手段。抓好这一环节,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要意义。智能素质的具体评价内容包括:①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②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③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④学习、生活、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⑤基本技能的掌握;⑥基本能力的形成。

学生的智能主要是通过学业成绩和实践能力来体现的。智能的评价,除了考查、实践检验外,还主要通过学业评价来完成。学业评价,考试和测验是我们常常采用的测量工具。上级规定开设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要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期末考查进行学期总评。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语文、数学每学期评价两次,其他学科评价一次。教师从上课、听课及提问、发言情况、带齐学具、预习复习、作业完成情况及作业质量、坐姿、课外阅读、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节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给学生以综合评定。

对于学生的自然、音乐、美术、社会、英语和科技活动六个课程素质的评价,在教育、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自然课注重操作课上的个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最后进行综合评价;音乐课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美术课主要采用作品展方式进行评价;英语课侧重以对话与表演方式评价;科技课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科技制作展览方式进行评价。

劳动技能素质主要包括:①热爱劳动,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②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③遵守劳动纪律和规定;④会使用一般的劳动工具;⑤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⑥珍惜劳动成果。从劳动技能素质的构成中可以看出,劳动技能素质的评价是主要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习惯及劳动技能的初步掌握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劳动课成绩由劳动课教师随堂进行评定,期末得出成绩。

审美与创新的评价,要充分利用激励这一手段,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美的情趣,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动机的形成、深化和发扬,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身体心理素质评价

身体心理素质是人的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精力充沛地去从事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生活的快节奏、学习的高效率。身心发展水平高,将来才能胜任繁重的工作任务、参与激烈的竞争。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对小学生进行身心素质评价是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身体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①身体发育正常,能战胜疾病;②讲究卫生,精力旺盛;③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④具有健康的体魄。增强体质,自觉锻炼;⑤具有顽强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⑥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①机灵敏捷;②注意力集中;③心理品质好;④思维能力、品质好;⑤情绪稳定,意志坚强;⑥性格开朗乐观,兴趣广泛;⑦人格健全,个性鲜明;⑧自我调控能力强。

身体素质又分体育卫生习惯和体育运动成绩两个方面。每天对学生的卫生检查,周周评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定,坚持平等与发展性原则,在肯定学生外在行为的基础上,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以概括、升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评价的要求

1.评价要多样化

评价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定性分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及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观察、问卷、测试、谈话等方法实现。

2.评价要过程化

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袋要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与分析;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例如学生的生活照片、学习照片,学生小传,学生自己写的成长日记,各科成绩单,作品展示,各种获奖证书,材料目录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体现诚实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3.评价要综合化

综合评价内容应包括各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产生。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评语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评语不但无法引起学生、家长的关注、而且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注意积极鼓励,以正面肯定为主。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订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4.评价要自主化

评价是为了更好教书育人,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要突出学生的主体评价地位。学生评价要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每学期评价一次。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的监督与指导下,由年级主任组织,班主任具体实施。评价工作情况和综合结果要报送学校教导处存档。

五、评价的结果

首先,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办法,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种。评价结果应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其次,评价结果要以适当的方式通知家长,并对获得“优秀”等级的学生在校内进行公示。

总之,开展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将更好地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提高知书达理的个人素养,能科学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能完善对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宜付

激励性评价品德教育论文 篇2:

心在课堂 成就精彩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引领下,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展示教学魅力,通过恒心培育课堂常规,爱心构筑和谐关系,精心投入课堂教学,细心关注个体差异,真心运用激励评价,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恒心;爱心;精心;细心;真心;成就精彩课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在日常的体育课堂中,如果教师“心”在课堂,所上的体育课一定是学生喜欢的,也必将是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的体育课。下面我谈谈“心”在课堂成就精彩的感悟:

一、恒心培育课堂常规

众所周知,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为了要上好体育课,就必须有常规要求作为保障,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游刃有尺度并学有所得。所谓的课堂常规,是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组织纪律性都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常规要求的细化,而且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并付诸行动。一般我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就是室内常规课,用编上顺口溜让学生了解上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如:运动着装上操场,上课铃响快集合,“快静齐”后报人数,精神抖擞把课上,专心听讲多观察,勤快学练多质疑,娴熟动作大方展,遵守纪律好习惯,安全第一最重要,常规要求牢牢记;其次通过游戏、师问生答、儿歌和体育骨干的带动等方法使学生牢记;再次课堂中哪个常规方面出现松懈或者问题,就在哪个方面不断补救强化,在课的小结时也会对常规要求进行自评与互评,有力地监督常规要求的执行落实,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好习惯。通常体育老师都喜欢跟班升学,也主要是所教的学生常规已经养成习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学生就明白了“奥秘”,这样的课堂就不要在常规上再浪费时间了。一节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与课堂常规的好坏是分不开的,有了明确的常规要求,就会是有序、活跃、有效的课堂,同时也是学生喜爱的课堂。

二、爱心构筑和谐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身’,润‘心’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能充分挖掘并发展每个孩子独特的禀赋与潜能,唤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与创造激情,产生出强烈的自尊与自信。

要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实在地付出,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首先爱学生是要以尊重为前提,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才能教育好学生。这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蹲下去拉着他们的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顾及他的面子,不要在大庭广众前批得一无是处,要给他台阶下,批评要讲究方法和效果,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以“爱”感化人,以“爱”打动人。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没有爱就谈不上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说,爱是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支柱、精神、灵魂。再次,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日常和课堂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从了解学生的个体出发,关注群体与个体,以“熟悉”、“随和”、“关注”的形象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你能直呼其名,拢着他的肩,拉好他的衣服,拍拍他的小脸,就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焦点”聊上几句,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分外亲近,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你既像老师,也像父母、老朋友”,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没有板着脸的说教,这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良好的开端。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把握学生在学习、思想、身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真实情况,准确掌握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为学生鼓励加油、排忧解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三、精心投入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体育老师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安排,避“轻”就“重”,以“约”驾“繁”,突出实效,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趣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

1、体育教材的搭配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教材应多样化,富有趣味性

在量化指标和教材的难易程度上应符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每节课的安排要注意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尽量做到难易搭配,新旧搭配,上下肢搭配,运动负荷大小适宜,枯燥教材和趣味教材,游戏合理穿插。如我在上投掷教学中,就会配合一个跑或者下肢力量的游戏来完成,使学生肢体得以全面锻炼。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课堂,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尽量少用老套的讲解示范法,多运用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如自主练习法、游戏法、创新法、体验尝试法、趣味比赛法、合作探究法等。耐久跑教材本身就比较枯燥无趣,且学生提到就有畏难情结,因此只有在教学手段上动脑筋才能引导学生忘却畏惧心理,如创设情景:红军长征、野营拉练、抗洪救灾、自助旅行,还可以是图形跑、校园找宝藏、自然地形跑、唱着歌谣跑等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的恐惧感和麻木心理,使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到情景和趣味中,完成教学目标。

3、合理布置场地器材

体育教学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锻炼时离不开场地与器材,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相对强烈的刺激,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运动变化新刺激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我在上《跳单双圈》课时,用各种彩色的小圈和形状不一的图形标志物来设置场地,让学生一看惊奇地发出“真漂亮!”的感叹,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也空前的集中,情绪高昂,精力充沛。因此,课前场地的布置、器材布置别出心裁,也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主动参与学习。

4、追求有风格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激励、启悟和引领。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艺术,必须要有轻松驾驭课堂的一面;还要有生动、高昂、活泼课堂的另一面。教学上要“扬其才智,适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塑造个性,以情感融洽情感,从而创造课堂气氛的“其乐融融”、“妙趣横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细心关注个体差异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如此世界才这样精彩,同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由于学生在基础知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至于在学习速度、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打破统一的模式和传统的做法和教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也就是量体裁衣,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摘到果子,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让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学生自己、个性张扬、展示才华的课堂,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

五、真心运用激励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反馈,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激励性评价就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老师要挖掘问题背后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尽量给予学生诚心的鼓励,以适应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护学生求知的热情。

1、评价要真诚、亲切

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陶先生精辟地点出真诚应该是所有教育行为的基石。评价要真诚,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持有的最基本态度,它包括教师在评价时的语气、动作、表情、眼神等等。老师的态度真诚,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让学生接受评价的前提,唯有以诚相待、以心交心,真诚面对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唤起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饱含真情实意的评价才能潜入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真诚,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激情四溢,才能在教师的预设中不断生成。

2、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课堂评价不要单调重复、缺乏变通,象整节课上都是“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赞美声,千篇一律的评价让人味同嚼蜡,尽量使评价的语言详细化,幽默化,哲理化。如:“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好动作。”“你展示得太好了,让大家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呀,会观察,会思考,你真行!”“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试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激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对尖子生,多给予启迪,拓宽发展的平台;中等生,诚挚地欣赏,搭建展示的平台;对学困生,热切地激励,给予掌握的平台。恰当运用课堂评价,相信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3、评价要及时和引导

在课堂中评价要及时,顺势引导,针对那些正确的、 优秀的应当即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动机;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信息或不足,也应该及时给予指出和矫正,让学生明白动作或言行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去改下。同时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语言要能够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矫正功能和引导功能,注重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及学习成果给予准确、恰当的评价,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指明改进的方向和方法,授人以“渔”,那么学生一定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

课堂是一种生活,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这个时空就会虚有。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引导发展的场所;课堂是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是教师职业的诠释,是教师飞扬的舞台,总而言之,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让心在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心怀每一个学生,把恒心、爱心、精心、细心、真心贯穿于每一节课,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就一定能奏响出优美动听的乐章,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使学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探微[J].中国学校体育,2008.

[2]何云峰.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教学与管理,2007.

[3]张福建,邱志钊.有效教学、和谐课堂[N].北京:光明日报出 版社,2008,5.

[4]杨旻旻.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5]李公平.优化教师评价语,提高课堂效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作者:冯燕珊

激励性评价品德教育论文 篇3:

小学德育课程学力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以课改研究为基础,试图构建一种面向21世纪、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理想的小学德育课程学力评价模式。新型评价模式的实施,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综合优势,实现课改与队改的结合,体现德育的整体效应。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凸显,使评价不再是儿童的压力,而是快乐成长的“加油站”,让更多的儿童在评价中找回童真和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学力评价评价理念评价原则评价方式

从2000年起,上海市进入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新的课程方案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教育环境为依托,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小学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下称德育课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将相关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学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判断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如何达到德育课程的目标,更好地帮助儿童发展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学会做人呢?通过试点区五个年级的滚动试验,进行了具有导向功能的质性评价研究,初步建构了德育课程实效性高、简单易行的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于儿童的学力评价体系,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学生对“测验”、“考查”感到趣味盎然,最可喜的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评价激励儿童快乐成长。本文就德育课程中对于学生的学力评价方式加以论述。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调查发现,以往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学力评价,存在以下弊端:在评价类别上,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轻情感、态度、行为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重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在评价基准上,重绝对评价,轻个体差异评价。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学力评价多见于传统的书面答卷,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条文,脱离现实生活。长此以往,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就会弱化,不利于激发学生奋发进取、实现自我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有悖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基本原则。

教育评价是按照课程目标,对教学中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学力评价则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测定或诊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力可比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可见部分假如是知识、理解和技能,那这只是基础性学力,而隐藏于水面下的不可见部分却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这就是学习兴趣、动力、态度,以及思考力、表现力、判断力,即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德育课程的学力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及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

德育课程的评价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当今社会面临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只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改革评价制度”,“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推行新的评价制度”。《上海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若干说明中也指出,要把改革教学评估体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切入口。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现代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为了使教育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教育评价,针对倾向性问题进行教学调控,使其处于令人满意的状态。德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的评定,也不在于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而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使其在评价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争取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此,要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满自信、積极乐观地成长。

二、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

传统的学力评价追求客观化、数量化的把握,而现代教育的学力评价要对学生人格的一切方面获得综合的理解。儿童智力、体力、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内化过程,需要他人不断地进行评价、诊断和指导。为此评价需要积极扶持时时刻刻发生变化的儿童,帮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

1.一致性和差异性相结合

德育课程的课程标准反映了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个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目标达成度应在90%以上。就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评价要遵循一致性原则,这也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但就儿童个体而言,评价更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经常进行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调动儿童品德成长的一切因素,使评价成为推动儿童成长的催化剂。

一致性评价往往考察学生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中的现实状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清学生是否达到某项标准,但不容易看到学生的过去和今后发展的潜力。

评价的差异性往往是动态的,它联系学生的过去情况,注意其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结合既能看到学生的现实表现,又能看到学生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帮助和指导学生发展。

2.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德育课程的内容是一个多边系统,儿童从认识家庭、学校,到认识社区、祖国直至认识世界,每个内容均涵盖着几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都是由相关的自然、社会知识和一个个范例组成。教学时,已不再是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预设的活动中体验、感悟,进而付诸于社会实践。

每一项围绕主题的活动都是学生情感、认知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评价如果忽略对每个主题活动的单项评价,就不可能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为此,我们必须更多关注过程性评价。

学期结束,对学生在本学期中学习的整体情况,则应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德育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之一,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内在的系统和科学逻辑,每个年级都有其必须达到的要求。可见,缺少期末综合评价的学力评价也是不完整的。

就评价的内涵而言,也应体现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的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涵盖了情感、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在评价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应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学生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儿童对人对物的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表现均反映其审美观、荣辱观和价值观。能力评价除儿童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辨析能力外,还包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信息的分析、整理、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评价的主体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所谓自我评价就是学生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他人评价是指自我评价以外的评价,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社会人员等的评价。

新课程多元评价范畴必然带来评价的开放性。学生参与评价,作为评价的主体,可经常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以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儿童在互评中,体验到伙伴之间的友情、尊重和坦诚,从而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既充满信心地肯定自己,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从而培养良好的交往意识和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激发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环境,许多好习惯需要在家长的督促和指导下养成,因而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纳入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家校同步教育。家长参与评价,可以增进亲情,使儿童在养成教育中感受到家长的抚爱和期望,同时也改变着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

社区是儿童课外实践的主要环境,社区文化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社区及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各类活动,有条件的可聘请社区干部等相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参与儿童实践活动的评价。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结合有利于调动一切積极因素对儿童的品德行为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能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不断向新的目标攀登。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都不能繁琐,必须做到评价目标清晰、简便易行。

三、创建儿童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

德育课程学力评价可分为三类:即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时性评价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回答、讨论、交流等作出及时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指在每个单元主题学习中,对学生的调查、访问、观察、作品等实践活动作出单项评价。终结性评价一般指学期结束时对学生学业的综合性评价,可以是静态的客观测验,也可以是竞赛式的动态评价。每一类评价均由自评、互评和他人评价组成。

实施新德育课程的学力评价,并没有一套现成的体系可以照搬使用,在研究评价方式中,我们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对传统评价方式改造的同时,创建富有童趣、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1.试卷法

这是最传统的综合评价方式,教师根据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一份试卷,由学生作答,根据答题正确与否给予量分。题型不外乎填空题、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等。新德育课程将试卷题型进行了改造,命题内容多了理解和应用,少了机械记忆;多了结合学生实际,少了抽象的概念。它的特色是,卷面采用栏目式的图文并茂的富有生活意境和“童心”、“童趣”的游艺版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儿童在愉快的心情下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试卷,例如“看图连线”、“故事续编”、“热门话题”、“小论坛”、“英雄谱”、“金点子”等,甚至可以看书做题。儿童没有丝毫压力,但都能全身心地参与,这是因为试卷与学生之间架起了心灵交往的桥梁。

评价的目的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使儿童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教师也应有“以学论教”的思想,从“学”中体会教学中的成功或失败,不断进行反思,向更高的高峰攀登。

2.交谈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引导者、促进者和辅导者。应运用评价的激励机制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构建自己的道德人格。

课堂中,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直接交谈,最快速地展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教师真诚的激励、温馨的评语和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营造了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自由自在地呼吸,进而主动、生动地学习。

教师在参与学生的直接谈话中,时而点头,时而报以会心的微笑,时而投去一个赞许的眼神,这些都是对儿童的信任与鞭策。一张张笑脸中可以感悟到学生个性张扬、健康成长的秘诀。

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五彩缤纷的,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容忍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应经常问一句话,“有谁还有不同的意见”,从而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即使学生的认识有偏差,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作品展示法

新德育课程往往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例如爱家乡主题学习,要求学生收集信息、开展调查访问、作观察记录等,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对于学生积累的资料,我们应视为作品,对于积极参与并敢于在小组或全班作介绍的,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为了保存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作品,留下成长的足迹,鼓励儿童将最能反映自己成绩的表格、日记、试卷、信息资料等作品放入“成长袋”。“成长袋”由儿童自行设计,自己决策汇集内容,因而它见证了儿童的成长,体现了对教育价值观的追求。

作品展示法评价的核心是“全人”(下转第60页)(上接第55页)观。首先,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主题活动时,应该兼顾每个学生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工,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4.情境测试法

情境测试是给学生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对于发生在情境中的事情,要求儿童按照认为正确的做法给予处理,或给几个方法任凭学生选择,但要讲出道理。学生可以个别回答,也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如要求情境表演当然更好。例如,一位小学生从终点站排队上车,刚过两站,看见上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你要是那位小同学会怎么做?再如,星期天,家长不在家,请你当一回“小当家”,你能做些什么?

另一种是主题情境行为测试,比如“去超市购物”、“路遇陌生人”等。

情境测试法中情境的来源应该是儿童生活,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要有时代气息。必须注意的是,对问题的处理不能追求唯一的答案,但决不能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5.奖章激励法

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为小学生编写了分年级《争章手册》,旨在通过一枚枚奖章向队员们提供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康向上的个性,获奖情况记入学生成长评价手册,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据之一。把小学生德育课程的评价与争章活动内容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不正是实现了教育的双赢吗?

一年级的“孝敬章”、“安全章”、“好朋友章”,二年级的“家务章”、“自锻章”、“礼仪章”等,与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就能在争章中不断得到激励,课堂教学也因争章活动变得更丰富、更生动。

关于学力评价的量化问题,我们认为教育评价应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定。它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分析,而且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评价等第与贴星星、插小红旗、发奖章等相结合,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并乐意与同伴、家长分享成功的快乐。当然,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应采用相对模糊的量化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成功,都能在快乐中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我们要持续关注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本栏责任编辑朱国栋

作者:陈少娟

上一篇:国内研究生德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