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针对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困境,可尝试重视培养法学毕业生毕业“出口”为主的“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解决方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论文 篇1:

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

摘要: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开设 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厅、旁听法院审判、法律义务咨询、见习、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写 作等课程。为保证开好上述课程,必须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科学规范。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教学规范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是法学本科教育 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目标。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法学专业 突破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模式,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和探 索。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且实践 性教学环节没有相应地形成科学体系,缺乏必要的规范,未能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难以达 到 其培养规格的要求。本文根据我国现行法学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法 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的探讨。

一、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

目前,许多高校的法学本科专业尽管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实践性教学活动,但其实践性教学 环节究竟包括那些内容,至今未见权威的、规范性的明文规定。理论上虽有学者对于实践性 教学环节的内容进行探讨,但至今未形成定论。

笔者认为,应该依据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及课堂所学课程内容, 针对21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确定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 内容:

1.开设法律诊所课程

法律诊所课程应该是整个法学教育中最具事务性与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法律诊所课程又称诊 所式法律教育,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借鉴了医学院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的诊所教育的模式,沿用了诊 所的称谓。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为贫困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为司法平等以及 司法公正的实现创造条件;二是通过承办真实的案件,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倡导“在 实务中学”的学习模式。在诊所课程中,学生接触了真正的当事人,真正地开始运用法律和 相关知识去“诊断”和“治疗”“法律的疾病”,从而对社会大众的法律需求有了不同程度 的了解,自己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⑥。诊所式法律教育在2000 年已被清华大学等七所大学引入。

2.模拟法庭

“司法”这一视角本身就是实务与学术的关注点,而且也是 法律文化的突出体现。模拟法庭就是展现法律文化的很好方式。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不同 于一般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在仿真的状态下,让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 际过程,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它具有多渠道传递 信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以及实现传播知识 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等特点。该方式适合于法学专业大部分应用性课程。

3.旁听法院审判

教师带领学生到法庭现场听取、观看实际案子的审判全 过程,感知审判程序的操作过程及步骤,了解怎样适用实体法。该方式适合于法学专业大部 分应用性课程。但是,去法院旁听后一定要有相关讨论,针对发言情况给学员评定成绩。

4.法律义务咨询

在适当的公共场合设点,就法律问题对前来求询的群众做出解答,提出意见。其目的是让学 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无偿地回报社会,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同时 通过实际法律问题来检验、衡量学生学业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

5.见习

学生到司法部门或律师事务所进行短期的、专项的实践活动。见 习包括法律见习和专业课程见习。法律见习的目的是通过实案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法律见 习的主要形式是庭审旁听。由实践教学协作单位组织一到两次有典型性的案件进行公开开庭 ,由学校组织学生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到庭旁听。专业课程见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协助法律从 业人员处理个案中,初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按照民法、刑法、行政法、律师实务的顺序 依次进行实践。

6.实习

学生到司法部门或律师事务所等地方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时 间相对较长,有更为完整的安排,其重点是诉讼事务实习,要点是学习和掌握办案技巧,案 子要有所选择,最好是民事案、刑事案等都能亲身涉及。除此之外,还应包括非诉讼事务, 可行的有审查合同、律师见证等,力求全面亲自历练,为日后走向社会多作铺垫。

7.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

由教师就公众的法律意识问题及有关法 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门调查。通过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广泛地认识社会 并提高社交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8.毕业论文写作

学业即将结束的最后学期,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拟论 文题目,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 基础。

二、科学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议及措施

1.制定教学大纲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理论课程要制定教学大纲,实践课程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在大纲中将实 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学时及实践的具体时间段加以确定。

在法律诊所实践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真正的当事人,真正地开始运用法律和相关知识去“ 诊断”和“治疗”当事人的“法律的疾病”。所以参加法律诊所的学生一般应是学业压力相 对较轻、有较多可支配时间、有社会实践需求、有一定社会阅历并掌握一定法律基础知识的 高年级本科生。一般来说,法律诊所实践的时间应安排在本科三年级下半学期和四年级上半 学期比较适宜。

见习包括法律见习和专业课程见习。法律见习每学期安排两次:一次是利用典型性案件组织 学生进行模拟公开开庭,一次是对法院审理的典型性公开开庭案件进行旁听。专业课程见习 以一周为宜,一般安排在相关课程讲授三分之二之后较为适宜。

法律义务咨询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所以 应在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中进行。时间安排在节假日较妥。

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由于所需时间较长,因而应安排在假期进行。一至四年级的大 学生均可从事该项实践。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把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八学期,而且时间一般为二至三 个 月。笔者认为,本科教学的第八学期学生面临毕业,大部分学生在为就业奔波,根本不把精 力放在实习上,所以建议将实习放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三至六个月较为适宜。

2.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

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设立稳定的实践场所是必需的。从目前而言,采取校外 和校内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法为宜。具体应当在法院、检察 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学生实习的合同 ,以保证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制定学生实践环节的联络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给学 生做出鉴定,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的了解。在本校内建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法律援 助中 心、法律诊所和校内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实践场所,可为实践性教学顺利实施提 供可靠的保障。

3.设立负责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专门机构

制订了实践教学的具体计划后,必须有具体的组织机构负责落实。因而,建议在学校的法学 院(系)内,设立专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机构,具体负责联系、组织、监督、考核等实践教学 各个环节的工作,以保障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该机构可由3~5人组成。

4.配备高水平的、具有双师资格的指导教师队伍

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实践 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 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否则就无法指导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作为指 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师资格和双师的素质。除专任教师外,也可以从司法部门中聘 请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指导教师。

5.健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必须健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学校要进一 步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 结合,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法学院( 系)要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评估 制度 ,确保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健全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实 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把教学 态度、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和教学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个人晋升、晋职、津 贴、奖金挂钩,充分调动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健全对参加实践 的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实践的各环节中,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的提高。

三、结束语

本文对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含义、内容及具体的规范措施的探索,为目前国内各 高校法学本科专业开好实践教学提供了思路与模式。我们相信,依据该思路与模式进行实践 环节教学,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我国21世纪法制现代化 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樊明亚,等.法学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及体系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 05(4).

[2]刘丽.浅谈法学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3]章程.“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法初探——对法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责任编辑:徐光宗〕

作者:张彩云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论文 篇2:

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价值及其应用

摘 要 针对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困境,可尝试重视培养法学毕业生毕业“出口”为主的“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解决方案。其要点是,发挥法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任课教师在准确认知专业出口方向基础上的把控课程内容的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对应性法学专题教学模拟情境,建立真实有效的实习基地,在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学过程中尽量缩小高校教学与社会真实需求的差距,让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坚守廉洁自律的同时能尽快担当起所在岗位的职业角色。

关键词 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职业专题;廉洁教育

一、中国法学教育与就业现状分析

法学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法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分布很广,有纯粹的政法高校,有综合大学中的法学院或法律系,也有一般大学或学院的法律教研室等。每年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从专科到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大量的法学专业人才,可以说贡献巨大。但在巨大贡献背景下,出现了不相称的社会反响。在中国近几年的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中,法学专业一直处于被亮“红灯”的区域,属于就业及其困难和严重竞争的一类。笔者通过查阅猫扑网、天涯网、新浪网等即时资料信息,归纳其原因,发现社会普遍认为是法学专业门槛设置过低、各高校普遍开展法学专业导致法学毕业生绝对数量过大,以及法学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严重等原因造成[1][2][3][4]。

笔者认为,各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普遍设立和持续不减的招生高潮,说明了其巨大的市场需求性。当然,不排除个别高校,为了通过法学这一文科专业获得更多的财政教育资金支持,因为法学等文科专业不需要过多的实验设备,基本是超低成本投入。但是,在分析这些负面基础因素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的问题是,一个专业的好坏以及是否应该存续发展,要综合分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从“入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入口”显示的是招生的生源数量,“出口”显示的是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如果生源数量在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被亮红灯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增长,那么说明这个专业一定有其存续的合理性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某一方面暂时出现了不可知的因素,干扰了这种合理性的外显及发挥作用。 据调查,我国大量地区,如三四线城市及其乡村、西部贫困地区等,存在司法队伍严重不足的窘况。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开展,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出口会更宽,市场需求会更大,这是法学专业虽然持续在就业数据方面亮红灯而招生数量持续高涨的根本原因。

二、理工类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实行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价值所在

理工类院校的法学专业与政法专门院校的法学专业不同。主要不同点在于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的设置以及任课教师的确定等。理工类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这里的特色指本校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优势互补,除了重视法学一般教育的学术性之外,突出理工类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征。法学专业在进行学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要依据本校特色,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和实习基地,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生“职业生涯”的特点注重对毕业学生“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培养。其中“硬技能”指的是技术技能;“软技能”一般包括更容易被人雇佣的技能、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5],而无论哪一种技能,只靠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种“软硬技能”的综合培养。如何更好地平衡与协调课堂教学的应有效果与社会实践需求的关系?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遵从“软硬技能”原则,适时开展“职业专题性”教学。

职业专题性教学和普通传统授课式教学的区别在于,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更多地借鉴研究生教学的模式,但是照顾到了本科阶段基础学习的需要。在目前的我国法学研究生教学中,普遍采用专题式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的专题让研究生在原先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理工类高校的法学本科教学阶段适用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特色发展的需要。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绝对数量比政法专门高校要少很多,学习方向一般是遵循本校跨领域优势学科的互补和互通而确定的,往往比较具体和明确,这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更有帮助。理工类高校有政法专门高校不具备的专业综合优势,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强调基础全面而又专注专业,对法学专业的特色竞争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社会实践的需求。中国的法学教育和国外不同,中国的法科学生在本专科毕业后如果直接踏入社会工作,往往是没有任何过渡,而司法实践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只能在司法实践中去摸索和学习。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在兼顾了基础理论的同时,糅合了大量的法律实务,让学生以当事人、法官、检察官、公证员、法律顾问、律师等不同职业身份参与到不同的真实案件中,以大量的专题训练去强化理解学习的基础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以应对社会发展的千变万化。三是学生个性能力提升的需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在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无法强调差异性,但是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内含的实务训练,实际是就是弥补基础知识传授的不足,重视对学生个性能力的提升,只有面对一个个鲜活的职业化案例,学生才能面对具体事情去深入思考、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确有收获,以完善和增强其个性能力。

三、理工类高校法学本科阶段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实施路径

(一)保证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通识教育正常开展

法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法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法学基础通识知识讲授。法学基础理论通识知识对于法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遵循全面性和重点突出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作为基础性教学,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完成本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涵盖所有知识点要,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有全面的计划安排,在具体每节课之前,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预习的重点提前告知并在课堂上安排专门时间检查交流,对于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检查交流通过,对于容易混淆的问题,任课教师安排专门时间来讲授,并结合典型案例阐释、分析,巩固学生的专业思维。

重点突出性原则。任课教师在强调全面性的基础上要注重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合适的授课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笔者也是在给本校法学二学位的授课过程中有了这个深刻体会的。法学二学位的学生都是本校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法学基础,同时他们上课的时间又比法学专业学生少1/2,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笔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课上对简单问题仅作提示,只对重点问题和学生进行详尽的互动交流,效果很好。

(二)注重司法实务知识训练的配套实施

在法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一个重点就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司法实务知识训练,主要模式是模拟训练,例如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当事人等,只有在这种模拟情境中,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才能立体化,容易被学生掌握和接受。这种模拟情境,是与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本质相一致的,同时是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甚至是案例式教学或者诊所式教学有所不同。案例式教学是以案例作为讲课的辅助,诊所式教学实际是问题式教学,都是基于教学的传统章节分部实施。专题式教学技术是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以模拟情境为基础,以后续的实践类课程为支撑,按照诉讼或非诉讼程序的阶段化要求为依据,由任课教师整理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内容和疑难点,在解决这些问题与疑难点的基础上融入到不同的模拟情境中去消化、吸收。例如,同样一个案件,因为仲裁程序、诉讼程序、调解程序的差异,工作模式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模拟情境的重点,同时是提高后续真实案件参与办理成功率的基础。具体体现在执行层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重视任课教师对具体课程的整体把握,包括对教材的选择与编写等。任课教师的认识高度与深度决定了专题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与教学能力,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安排所有教师完善其法律实践经历,以更好地适应专题式教学。在国内没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实践整理、优化自己的教案,适时出版适当的教材,规范专题教学。例如,笔者一直担任的《律师实务》课程,传统的教材都是按照律师实务的基本理论总论和分论进行写作和教学的,但是在专题式教学技术过程中,需要将这个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对于什么是律师、律师的权利和义务等学生凭借自学完全能够掌握的知识点,任课教师完全可以只就其中的重点进行阐释。任课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教案和专题式教学技术要相一致,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专题:律师身份获得专题、走入律师门专题、律师诉讼业务执业专题、律师费诉讼业务执业专题等,在每个专题上主要是完善教案(必要时出版教材)、构建适当的模拟情境、整理疑难点和情境出彩点等,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课程的难易点、重点,合理地构建专题教学框架,对于教师本人而言,是个很好的专业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计划、有深度的参与教学,这对于最终的教学效果保障是非常有益的。

二是任课教师做好合理的规划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完善执行工作。相比传统教学,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很好的预见性、坚决的执行力以及对全局的掌控力。任课教师在对课程本身有了好的理解并构建良好的专题框架只是基础工作,只是理论的完成,而实际教学过程就是对这个理论的检验。在检验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布置专题预习任务。这是专题式教学技术成功的重要一环。学生的预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任课教师最终的专题式教学技术效果,因为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或敷衍式预习,那么任课教师无疑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弥补,这就占用了后续的其他事项时间,最终又会回归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功亏一篑,所以任课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要对学生讲明利害关系,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同时有适当的制裁奖励措施规范学生的预习,争取将这一项基础工作扎实做好。

分步实施。主要包括就简单理论问题与学生简单交流,核实学生是否全部掌握;就疑难问题进行难点解析和交流;模拟情境检验理论应用等。实施的过程实际就是贯彻落实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检验其规划合理性与执行力的过程。因此,任课教师对这三项内容要一一扎实解决,如对简单问题的互动交流,是任课教师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过程,也是任课教师进一步整理课程疑难点的过程,而对疑难点的解析和交流,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模拟情境的应用则是对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模拟,是深化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达到认同的过程。当然在情境模拟中,任课教师可能面临学生的各种提问和疑问,这恰好是情境模拟的目的所在,有问题说明有效果。

(三)做好法学实践类课程的扎实推进工作

理工类高校的法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是对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拓展,应该将其置于真实的案件或项目岗位中,例如,公检法部门中的书记员、档案整理员,律师事务所部门中的助理人员,企业法务部门中的法务助理人员,其他法务相关部门中的参与人员等。在规定的实习期内,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工作中,检验其所学,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执业技能。需要法学专业负责人连同专业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扎实做好实践类课程的实习基地联络工作

实习基地是法学专业的生命力和支撑点。如果一个法学专业建有几十个实习基地,并在每年的实习工作中真正落实实习工作,那么法学实践课程的推进会更顺利和有效。若只是为了应付检验而虚设基地,这种虚设将最终会毁专业、毁学生。所有的法学专业,不单是理工类学校,包括专门政法院校,都应该杜绝这种敷衍式基地的设立和开展。具体到理工院校的法学专业,因为有着一般政法院校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即专业学生数少,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去构建更优质的实习基地并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在构建实习基地方面,法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应提前了解本专业本届毕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并据此开展实习基地的筛选、实习教师的搭配和实习内容的确定。这样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能够大大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2.以专业教师和基地专业人员双导师的模式推进实践课程

实践类课程由实践基地安排和组织,高校专业教师不仅仅是任课教师,应尽量安排每个教师负责固定的学生,以增强实习的效果。作为辅助人员,沟通基地导师随时掌握实习学生的情况并督促学生的顺利实习。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通过组织沟通,锻炼了对外协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实习效果有了更好的掌握,并通过整理实习的不足和经验,为后续的职业专题式教学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双导师实务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大一统的形式化的教学指导模式。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筛选合适的案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带学生“入案”,并指导学生整个案件过程,完善其职业技能。高校教师作为导师是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遇到的职业难题,会同学生与实习基地导师一起“会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双导师实务教学模式是强化法学毕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最有力措施,任课教师要提前和实习基地导师沟通到位,对学生从精神到行动进行合理引导,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强化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廉洁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

作为学法的学生,应该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法治意识、更有廉洁自律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学生自学,需要任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廉洁意识教育和法治意识教育,因为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无论在哪一个和法律相关或无关的岗位,大部分都会面对一些无形的不正当利益诱惑,这时如果没有坚定的廉洁意识和强烈的法治意识,涉贪或不正当追求其他私人利益,即使专业技能再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任课教师在职业专题式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上述专业技能分层次学习,这是“硬技能”的培养,廉洁和法治教育同样必不可少,这是“软技能”的培养。廉政法治教育是对通用的“软技能”的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更强的应用,“知法犯法”是更恶劣的违法犯罪行为,合理、健全的职业化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以“健康人格”为目标的廉洁性教育和法治化教育,这是对上述三点专业培养手段的重要补充。

参 考 文 献

[1]刘琼.“微”时代的教学模式改革[J].法治博览,2016(1):281-282.

[2]郑睿,郭勇.案例演绎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的应用[J].法治与社会,2016(1):239-240.

[3]刘晓峰.理工类院校法学实践性教学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1下):63-65.

[4]何荣华.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基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5(10):176-180.

[5]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16.

[6]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7]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8]教育部调研团.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3-39.

Key words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gal specialty; vocational project; integrity education

Author Song Shiy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Qil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nan 250353)

作者:宋世勇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论文 篇3: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对于提升法律职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应以系统性、多元性、操作性为原则,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导向,在合理优化实践环节设置、拓宽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方面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需求

【基金项目】(2014年)内蒙古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法学门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阶段性成果之一;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改项目: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成果,批准号:201624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为当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完美结合。如何培养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推动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实现,是法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法学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法学专业毕业生能否具备应用型法律人才所要求的能力,是否符合实务部门与单位的用人标准,关键是看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习与实践环节,打破理论教学的局限性,训练学生成为专业法律人所应具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成为法律职业人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但是,在很多法学院校,实践教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往往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实践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支持,导致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无法实现实践教学应有的价值与功能。由于实践教学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往往要比理论教学多得多,导致教师普遍不愿意开设单独的实践课程,学生的实践学习只能在学时不多的实习环节进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有限与单一。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极为有限,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导致教师与学生无法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差。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就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对课程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培养法律人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客观要求。因而,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以法学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法律职业基本素质为目标,构建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实习实训模块,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发展潜力的培养。因而,应在遵循法学专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系统性、多元性和操作性为基本原则进行科学安排。

三、内蒙古工业大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动探索

内蒙古工业大学法学专业成立以来,紧密依托学校应用型大学的办法定位,始终秉持培养具有高层次、宽口径的应用型法学人才的重要办学思路,发挥专业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来,法学专业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实践教学路径,突出法律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目前,国内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一般在150到160学分,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基本都不超过20,占总学分10%左右。笔者所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于2016年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院在遵守教育部对法学专业指导要求的基础上,以学校提出的“实践育人”为导向,总结了过去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修订了适合地方社会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实践教学作为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从原来的24.5%提高到36.6%。这种改变不仅是学分数量的增加,更是一次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梳理与改革,一次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的过程,彰显了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有利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助推依法治国。

(一)实践教学课程与环节的设置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为16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共计56学分,主要是由创新创业模块、语言文学与艺术模块、体育与健康模块、哲学社会科学模块以及法律职业模块的实践课程组成。其中法律职业模块的实践课程由我院法学系承担教学任务,总共33学分,占到实践环节总学分的59%;其他实践环节分别由校团委、就业指导办公室、公共外语教研部、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军事教研室、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设置教学课程来开展实践教学。本文主要围绕由法学系开设的法律职业模块的实践课程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完善实践教学的路径与思路。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时从教学管理规律和教学实践要求出发,结合学生与实务部门的双向需求,整合实习课程,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期为基本时间单位,以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训和相关活动为载体,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形成一种由基本技能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到素质潜能模块为一体的阶梯式实习实训方案,以完成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次培养方案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了单独的实验课程、专业实习、专业创新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环节,形成实习与实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希望通过有层次、有阶段的模式安排不同内容的实践内容,实现不同形式的优势互补,从而传承法学实践知识,形成法学实践技能,实现对学生各项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首先,考虑到一些课程的实践性,开设了多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民事诉讼法实务》《行政诉讼法实务》《刑事诉讼法实务》等,全面训练学生审理不同类型案件,解决诉讼问题的能力。其次,以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为目标设置了五项专业实习,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具体内容为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研讨与模拟审判以及法律职业能力专项训练。每项专业实习时间至少为两周,希望达到比较好的实习效果。目前我院拥有现代化模拟法庭、数字计算机教学机房,对于开展实践以上实践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在进行专业实习时根据需要计划采取“嵌入式”教学模式。“嵌入式”教学模式是法学实践教学改革重要措施之一,主要是聘请法学务实部门的专家,根据其从事的业务,将其最新的业务经验和最前沿的法学专业动向,以课程模块的方式,嵌入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实务案例、经验、技巧和前沿专业动态。再次,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设置了专业创新实践和毕业实习,具体时间安排在专业实习之后。专业创新实践包括科研训练和学术讲座两部分。我院目前也与多家实务部门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综上,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形成了专项实践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体系化、职业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克服了原来实践形式的单一化、随意化弊端,助推了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我院早在2004年就建立了模拟法庭用于学生的模拟审判。近几年,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不断加大对专业的实践教学支持力度,实践教学条件明显好转。2015年,在原有模拟法庭实验室基础上,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引入法院模拟审判操作系统;对原教学机房也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数字化升级,目前机房已成为学生、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校内基地。同时,我院已与多家实务部门签订协议成立了实习教学基地。今后,我们将继续与更多的实务部门开展合作,搭建范围更广泛的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学生的校外实习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

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在法学实践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任务,因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应该非常扎实,实践能力也应该相当过硬。对此,我院的法学专业教师十分重视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积极创造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来,如通过“双千计划”到实务部门挂职;积极与实务部门合作,签订横向项目等。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外聘制度,聘请有经验的法官或律师来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让法官和律师将鲜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接触真实的法律实践。今后,我们还要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们参与到实务中来,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今后我们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需求,立足专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发展的路径与形式,为培养更多的法律职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5(18) :12-14.

[2]许强.嵌入式系统教学方法的几点改进及效果[J].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66.

作者:张莉蔚

上一篇:工艺技术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自主学习学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