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兴趣教学论文

2022-04-17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历史教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一、激情导入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培养学生兴趣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培养学生兴趣教学论文 篇1:

在打击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

摘 要: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知识和学习活动的意识倾向,更是一个人发挥和发展其创造力的心理推动力之一。同时,兴趣也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热情,增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关键词:打击乐;教学;兴趣;老师引导;训练方法

一、帮助学生提高高层次音乐欣赏的能力,认识到音乐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打击乐凭借丰富多彩的节奏形式,完整严密的音乐组合,灵活多变的演奏方式,在音乐界赢得了自己的重要地位。打击乐的情感世界虽没有其他音乐门类那么容易表现出来,但其情感仍是相当丰富而富有内涵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打击乐前,老师应教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为高层次的音乐欣赏水平有利于激发潜能和维持学习兴趣。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二、以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的多样性来吸引学生

打击乐由于没有音高、旋律,在学习中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单调和乏味。正因为如此,比起其他音乐课程,打击音乐课程需要通过对教材的提炼、加工来充实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音乐感知能力,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方法多样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向往。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锣鼓点的组合练习,要求学生做到懂得如何正确演奏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节奏练习。并且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竞赛、测验或提问,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赞赏,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心和满足感,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信任,从而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

三、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1.实践能培养其自信心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应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基本锣鼓点后,就应考虑他们舞台实践的问题。因为舞台实践是最有效的检验手段,检验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与管弦乐配合以及跟演员配合的临场表现、考查他们的学习成效、训练他们的业务能力。

2.音乐技能培养其兴趣

音乐课上有意识的节奏训练是学生普遍喜欢的环节,老师根据学生对所学歌曲的情绪和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打舌等方式为歌曲伴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钢笔、尺子、文具盒的敲打,去发现这些打击乐器或文具发出的音色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所学的歌曲伴奏。一旦学生掌握了以后,就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

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的过程掌握打击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游戏能培养其兴趣

音乐游戏就是将音乐和做游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对音乐的情感与游戏融合为一体。学生可以通过做游戏来提高自己的音乐记忆力、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喜欢玩的游戏中挑选一些蕴含丰富的节奏,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它是:2/4 剪子—包袱│嘿呦 呦呦│锤 ─‖。游戏中的节奏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正是最基本的三种音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在日常的打击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还要更多地对学生的学习观、生活观、世界观进行适当的引导,大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人文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作品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思想背景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谢燕慧.复旦二附中“中国打击乐”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邱春香,女,1975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第四小学,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作者:邱春香

培养学生兴趣教学论文 篇2:

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历史教学 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

一、激情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因此,课堂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好的课堂导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导入方法有很多,如诗词导入法,歌曲导入、漫画或图片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谚语导入、设疑导入,等等,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定能“文思泉涌”。如我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课时,课前3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营造氛围,将学生思绪带入到三国时期,投影《三国演义》人物画面,让学生畅谈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教师稍作点拨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活跃课堂

1.巧设疑问。教师应在备课时就设计好问题,要善于设疑、制造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求索。课堂是师生双向活动的主要场所,活跃的课堂气愤,总是给人一种跃跃欲试之感,使人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和教师同步。历史课堂教学最好问题化,设问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可逆向提问,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可问“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的事件是什么?若美国不参战,二战能够取得胜利吗?为什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赤壁之战中如果你是曹操该怎样做?”这样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难点上,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教学形式宜采用生动活泼的讨论式,以小组同学互帮互学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结果,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利用生生互评解决本节课学生对所学知识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2.以疑求趣。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时,老师在大屏幕上投影了三幅图片:

图片1:北京时间2009年2月26日,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强烈反对,在巴黎大皇宫举办拍卖会,执意拍卖140多年前被抢走的中国圆明园文物鼠首和兔首雕像,两座铜像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拍卖(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拍卖)。

图片2:圆明园海晏被毁前旧迹图。

图片3:圆明园遗址。学生观看完图片后质疑:

(1)兔首和鼠首理应回到祖国的怀抱,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让他们回家?学生各抒己见。

“方法一:国家应当通过外交的途径索回,因为属于战争流失的文物根据《国际公约》规定,理应归还中国。

方法二:国家与拥有者协商购回。

方法三:国家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索回,因为文物通过非法途径流失所有权永属于中国。

方法四:也可以通过捐赠的方式捐给国家。”

(2)圆明园应当修复吗?有的同学说应当修复理由是:圆明园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的结晶;修复后可以发展旅游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的同学说不应该修复理由是:因为圆明园被毁的历史遗迹是英法侵略者残暴罪行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历史见证,保留这一遗迹可以警示我们“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3)见到的这幅交织着血雨腥风的历史画卷,你将告诉世人什么?学生踊跃发言,他们用大量的事实饱含泪水感情感染着其他同学,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3.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兴趣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情感的活跃——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思维的活跃——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自主意识的活跃——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合作学习,激发创造能力合作学习主要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

创设情境,营造教学的氛围情境包括课堂的气氛和学习的场景。创造性的教学不是以教给学生如何牢记已知事物的方法为目的,而是以教给如何探索未知事物为宗旨。不是给学生奉送现成真理,而是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作者:李玉华 李舜章

培养学生兴趣教学论文 篇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边远山区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个兵,在山区中学的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地耕耘了十五个春秋。回顾与反思,在文化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山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一、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必要性

1.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激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拥有蓬勃的生气和浓厚兴趣。”这就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当的、浓厚的、稳定的兴趣的培养,能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对学习、理想充满信心。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从而使自身获得广泛的知识。

2.初中生虽有一定的认识和辨析能力,并在渐渐为自己选择着人生发展的方向,但是他们尚处在青年时期,其理想尚处在形成阶段,有一定的情感性、随意性和兴趣性,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学习程度主要依赖于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学习兴趣浓厚时,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意识和态度坚决而执著,理想积极向上。反之,则可能力不从心,不思进取,荒废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黄金时段。

3.边远山区交通和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传统的生活方式制约了人们的思想。普遍观念陈旧,人们安于落后的现状,使学生求学意识淡薄,使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观念和意识难以普遍形成。学生学习的信心不足,满足于延续父辈的古老生产、生活方式。或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时常造成山区教学的被动和恶性循环。

二、培养边远山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矫正学生的消极学习心理。一方面,边远山区的学生,处在未成年期,身心发展不成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当地落后文化意识的制约,不少学生上了初中仍对读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漫无目的,消极对待,得过且过,更谈不上有什么远大理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以个别或全体的方式晓之以理,鼓励他们树立学习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学生心理一旦打通,学习目的一旦摆正,学习的兴趣自然慢慢可以养成。

2.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让学生接受知识,学好知识,津津有味地吸取教师撒播的知识甘露,就要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美味”,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智力素质,完善自我的人格。守得住清贫和寂寞,有大山的情怀和红烛的精神。只有教师自己有兴趣了,才能去感染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上课的技能和技巧,教师课上得好,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引人入胜,则给教学赋予了感染力和吸引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会慢慢地爱上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奠定了学生主动学好知识的基础。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方的导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创良好的教育局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诱导: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教学。引起学生好奇心和启发学生思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第二,直观教学,寓教于乐。形象直观的教学,能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视听感官的结合,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润物细无声”地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就能使学生心情畅快,充满兴趣,主动认真地接受知识。

第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各学科存在差异,教师应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教学时,教学内容和难度在面向中等生的同时兼顾“尖子”和“差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这样,由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受到成功的鼓舞,日积月累,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即可产生。

第四,条件允许的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地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互渗透、补充,让学生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获得成功的教育,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情感智力素质,完善自我的人格。守得住清贫和寂寞,用大山的情怀和红烛的精神,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不断地传达爱的情感,播撒爱的甘露,引领学生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

作者:罗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