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珠三角是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纺织品服装贸易集聚和批发中心,拥有大量的纺织行业民营企业和一定数量的大型企业。随着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珠三角纺织工业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装物流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服装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篇1:

网红经济背景下电商供应链管理研究

“网络红人”(Influencer)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得益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开放性,以及自媒体的发展,近两年来网红们有了将超高人气转化为收益的机会。网红经济是指将互联网流量资源人格化的一系列商业模式和变现模式,包括网红的开发养成,到网红的产出变现,以及孵化和消费网红的一系列互联网商业模式,如电商、娱乐经纪公司、直播平台等。2020年以来,以“网络直播带货”为代表的网红经济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发展。

随着网红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各式变现方式也层出不穷,而电商作为传统变现手段之一,在去年的表现仍旧十分亮眼。据艾瑞咨询统计,截至2018年4月网红电商GMV(GrossMerchandiseVolume,成交金额)年度增长量高达62%。在各细分领域之中,服饰类作为龙头,其GMV在网红电商变现过程中占据总规模超过70%。

同时,国内服装电商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从物流与供应链的角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模式。研究网红经济下服装电商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演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网红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由艾瑞咨询与“微博”发布的《2018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网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网红人数与粉丝规模均大幅增长。粉丝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网红数量不断地增长,同比增长了51%,而且粉丝超过100万的网红同比也增长了23%。

伴随着网红数量的大幅增加,其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早期的娱乐内容作品创作以及美妆到接下来的知识科普、信息分享,再到现在的美食、财经等亟待挖掘的新兴垂直领域,都在不断发展成为孕育新生代网红的土壤。但是传统的文娱领域依旧占据网红所在领域的主导位置。在排名靠前的领域内,泛娱乐类领域数量最多,达到了5个,且排名均靠前,总占比也达到了29.7%。

网红变现方式逐步多元化,电商、广告、直播打赏、付费服务以及演艺代言培训等其他变现手段都取得了可观的增长。不同的内容形式均出现了从一两种主要变现手段向其他方式扩展的趋势,如视频作者现在可以在直播平台开设直播间,轮播曾经的作品,并通过直播及相关渠道获取收入。另一方面,网红与商家的合作更加深入,在模式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粉丝端的感受,不断改善用户体验,提升合作效果,形成长期高效的互利关系。

可预见的未来,网红内容方向逐渐增加,网红职业化趋势加大以及多平台化、公司化运营将成为未来网红经济的发展趋势,真正靠“网红”个体实现流量变现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2.网红电商的产业链结构

2.1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是网红电商整个产业链的媒介,普通网友通过直播、淘宝、微博等社交平台与粉丝互动,在互动中吸引更多的粉丝、受到更多的关注。随着关注的人数增多、点击量的增加,该网友逐渐成为小型网红,推销自家产品。

2.2网红经纪公司

各个经济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尽相同,但其运作模式可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寻找、发掘网络红人;(2)维护网红形象与吸引力;(3)实物生产。网红单纯地只是实现了引流,吸引客户,而实物商品的生产就要依靠经纪公司作为联结网红与生产厂商的枢纽,组织生产商品,将流量变现。

MCN(Multi-ChannelNetwork,多频道网络)模式将成为主流。MCN源于国外成熟的网红经济运作,其本质是一个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专业内容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2.3供应链管理与运营方

网红由于其讲究的时尚性和独特性,往往需要寻找到能够灵活应对下游消费者需求,基本上做到随时生产、随时发货的供应商。因此网红经纪公司自身或者其对接的供应链服务平台,需要通过“网红”引流的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寻找可以实现产品生产、送达的渠道,建立适应“网红”需求的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同时能够保持快速反应和高品质的供应链。

根据孙连枝(2019)的研究,物流配送对网红店铺销售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3.网红经济背景下提升服装企业电商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电商服装行业是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快速時尚产品的新模式,相对于传统服装的实体销售模式,更需要高度契合、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支持。

3.1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

从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上,网红电商服装经营者主要借助网红内容的播放量、浏览量、收藏量、购买量等来了解产品的关注程度,识别畅销款型,预测和掌握畅销款型的需求量,进而向下调整网红内容和定价策略,向上则逆向拉动供应链上服装生产商、面辅料供应商、物流运营商等主体的运行。

随着消费者个性的张扬以及审美主张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成为服装电商企业的竞争力之一,而小批量快速生产以更新产品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同时,消费者也渴求服装电商上新的频次高、款式多、可供挑选的产品款式、品类、型号丰富。这就要求供应链中的后端备货量小,反应快,即“小快生产”——小批量生产、快速处理订单。

供应链管理运营方为了快速响应电商时间性波动带来的“井喷性”市场需求(例如国内“双十一”、“双十二”等互联网购物活动导致的需求),又要有效预防供应链需求变异放大导致的“牛鞭效应”。

3.2加快库存周转,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

国内市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服装行业整体是供大于求的。服装企业稍有不慎,销售遇阻,就会造成整个供应链库存高企,成本飞涨,使传统实体服装销售遭受了重创。服装电商企业在销售端最大的问题在于供应链过程中各环节缺乏实时对接,产品信息无法及时反馈,造成畅销款型服装的库存不足、滞销款型服装的库存积压等尴尬问题。例如,促销活动中的爆款测出来了,服装电商要补单了,可能问题又来了供应链上的生产厂商生产排期是否允许?快速补单的产品质量如何?

在预测的基础上,使供应链各环节信息透明,环环相扣,既能保证较高的售罄率,又避免库存积压,进而使总的供应链成本下降,是值得网红电商企业深入研究和加强的工作。

3.3优化协作关系,提高效率

电商服装销售相对于传统实体服装销售而言,最明显的特征是信息体载量大,传输速度快,供应链集成化程度高。网红电商企业则对供应链响应的时效、柔性要求更高。只有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共享有效而快速的销售、库存和运输信息,减少信息流和物流中转的环节,优化供应链协同的信息流和物流,才能够提高效率,及时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提高合作伙伴的准时交货率,从而建立更巩固而长远的战略协作关系。

4.网红经济背景下提升服装企业电商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建议

4.1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加强企业之间信息共享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外显的是品牌企业间在营销活动、价格、服务、物流等方面的较量,而实质是以品牌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合作企业联盟的整体竞争,因此,网红电商企业应当发挥核心优势,核心企业为主导,充分利用网红电商平台提供的数据和分析工具,打造快速获取、共享信息、优化资源、及时响应的企业间战略合作联盟。一方面,要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模式,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快速、有效分享产品销售数据等市场信息,并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做出销售预测,及时分享,协同补货;另一方面,要选择信誉好、具有竞争优势的节点企业进行合作,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避免供应链上物资供应、物流服务等链接环节出现问题。

4.2优化供应链网络形态

网红经济下的服装电商企业,对于小批量生产、快速处理订单的能力要比传统电商形态更高,对于供应链网络的优化程度要求也更高。对于一个成熟的供应链网络来说,应是从交易市场中的蝶形网络朝着钻石型的网络形态发展。蝶形网络是传统的交易市场所形成的一种网络形态,而钻石型的网络则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一种理想形态。

4.3以需求为导向,提高供应链柔性

供应链柔性(FlexibilityofSupplyChains)是指快速而经济地处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环境或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构建柔性供应链,首先需要从单个企业出发,使供应链的节点具有柔性再生的功能。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应对市场环境变化,面辅料供应商、服装生产商、MCN企业、服装电商企业、物流运营商等各节点企业应以满足客户潜在需求为企业发展战略导向,建立或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并采用相适应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从而全面提高制造系统柔性、物流系统柔性、信息系统柔性。

4.4系统化、整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方法

在电商服装行业构建柔性供应链时,需要在供应链的柔性和经济性中寻求平衡,例如柔性、灵活的物资供应往往会追求上游节点企业小批量、多频次供货,然而对上游节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却产生较大浪费,难以实现规模化经济效益,而一味增加产品多样性和差异化也会使上游节点企业的产品管理更复杂、更混乱,导致管理费用增加,因此,如何使各节点企业既能灵活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实现规模经济,是当前在构建柔性供应链中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不止如此,柔性供应链管理是应对不确定性市场环境而提出的解决措施,在此情况下才能体现其价值,但无确切证据表明柔性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多柔性反而会增加不确定性。

5.结论

从普通人中走出来的网红则自带独特气质,这样的独特气质很容易与消费者拉近距离。所以网红电商的兴起,也意味着新型商业模式的诞生。网红文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历史并不久远,网红经济及网红电商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为网红个体,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從长期看缺乏电商变现的能力。网红电商的运营,必须要依靠有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企业进行规范化、规模化运营。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和借鉴传统电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针对网红经济背景下对供应链及时性、准确性、柔性更高的要求,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提高供应链成员一体化程度,是网红经济背景下电商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肖静华,谢康,吴瑶,廖雪华.从面向合作伙伴到面向消费者的供应链转型——电商企业供应链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5(4):147-188.

[2]王玲.柔性供应链管理在电商服装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5(11):124-125.

[3]艾瑞咨询,微博.2018年中国网红经济发展研究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739837.html,2018-06-21/2020-11-15.

[4]马帅.大数据视角下新一代网红走红原因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8).

[5]翁玥洋.基于拉式补货模式的服装类网红电商库存控制及优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8).

作者:杜江

服装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篇2:

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珠三角是中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纺织品服装贸易集聚和批发中心,拥有大量的纺织行业民营企业和一定数量的大型企业。随着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珠三角纺织工业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对珠三角地区纺织行业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珠三角纺织产业物流发展需求,指出必须通过加强纺织集群间合作、推动纺织企业物流共同化、使用物流外包、采用纺织行业电子商务物流和建立自动化仓库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等方式来发展和提升珠三角地区的纺织行业,并增强其在国际纺织行业市场核心地位与竞争力。

关键词: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问题与对策

Key words: Pearl River Delta; textile industry; logistic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 纺织品出口更是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之一,而珠三角地区的纺织产业无疑是后配额时代里中国纺织业的一支生力军。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广东省纺织服装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广东省纺织工业总产值和销售额在全国排名第三,是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最多的省份。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纺织服装配额取消后,珠三角纺织产业以往依赖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产业集聚作为竞争优势,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商业社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物流被视为“第三方利润源泉”、“经济的黑暗大陆”,已被大众所熟知。因此,研究及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注意与强化企业以至行业的物流活动管理,使珠三角地区纺织工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创造更多的外汇出口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发展现状

1.1珠三角纺织产业布局

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是现代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的地区之一,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利用外资最密集的地区。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的珠江水系汇合处,地理位置优越,其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9个地级市及所辖地区,土地面积47 525.4平方公里,占广东省的26.70%。珠三角在1990~2000年间创造了GDP增长200%的经济发展成就,目前其出口总值已超过亚洲“四小龙”[1]。而在珠三角各种产业当中,纺织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其纺织工业总量占广东省纺织工业的80%。珠三角纺织产业多以集群形式存在,例如大朗羊毛衫,沙溪休闲装,虎门服装,增城、大涌、均安、开平牛仔装,西樵面料,张槎针织,里水袜子,盐步内衣等。这些产业群大多集中在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市。以佛山张槎针织为例,张槎针织拥有玉带、白坭、大江、下朗等九个针织城,针织生产企业1 600家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从业员4万多人,年生产针织面料35~40万吨、产值60亿元,是一个集编织、印染、成衣产业配套于一体的全国重要针织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2]。可以看出,珠三角纺织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众多民营中小企业所组成的纺织产业集群。

1.2珠三角纺织行业的物流硬件设施

1.2.1交通运输设施条件

在水上运输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珠三角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条件。珠江三角洲河海交汇、交通便利,可通航的水道有823条,全长5 347公里。截至1989年,年吞吐量在1万吨以上的大小港口有90个,较大的港口有广州港、南海三山港、佛山港、中山港、新会港、容奇港,其中广州港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水陆联运、江海联运、对外开放型国际港口,与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的335个港口互有货运进出业务。正是珠三角一带的河流将华南地区两个重要的大港(深圳港、广州港)与其它数十个内河小港连成一片,通过西江还可将水上运输延伸至川、云、黔、桂等省,为珠三角的纺织产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水上运输通道,有利于珠三角纺织品输往国内及世界各地,从而提高其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而在陆路交通运输方面,珠三角已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广深、广佛、佛开、深汕、江鹤、江中、江珠等高速公路将珠三角连为一体。同时,铁路建成了衡广复线、广湛、广梅汕、广深、京九线,从而形成了纵贯南北、横连东西的三纵一横省内网和三条出省通道,铁路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为珠三角纺织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同时也解决了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后顾之忧[3]。

1.2.2珠三角仓储设施条件

对于纺织行业而言,纺织品库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多的库存容易造成资金周转问题,从而为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珠三角地区纺织行业中大部分是民营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承担或者抵抗库存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从纺织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说,强化其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其库存管理能力和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珠三角地区在纺织行业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加快了步伐,力求突破行业瓶颈。以佛山西樵的轻纺城为例,该纺织城在原有超过4 000平方米的货运市场基础上,最近又落成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型物流仓库,这些仓库每间约有200~300平方米,防水、通风能力强,并且能直接倒进货柜车装卸。然而,纵观整个珠三角纺织行业的物流现状可以看出:尽管部分产业集群设有大型的物流仓库,但在珠三角地区仅有少数类似的大型基建,而这些大型物流仓库亦只具有仓库的最基本的功能,如储存,保管等,现代物流仓库中常见的自动分拣系统,条形码识别系统等,却并不具备。珠三角纺织行业不仅缺乏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而且现有的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也较低;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纺织品配送中心、综合货运枢纽,各种物流基地还相对欠缺,这严重影响着纺织行业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一些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

1.3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软件设施

珠三角作为全国纺织服装业发达地区,在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以张槎针织为例,佛山市委、市政府结合各专业制造镇实际情况,提出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专业镇信息化平台来推动其纺织产业发展战略,并在全市启动了信息化建设示范区工程。目前,张槎针织已建立华南针织行业网、纬编针织面料数据库和ASP应用服务平台,而张槎针织产业物流信息平台正在紧张建设中[4]。然而,这样适用于纺织行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多。从整体而言,珠三角纺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调查显示,珠三角的多数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还停留在表层,其企业网站的内容主要以企业形象及产品宣传为主、信息更新缓慢、网站点击率较低。统计显示,仅有25%~30%的企业网站拥有简单的英文页面;90%以上的企业使用互联网是为了宣传企业、查询信息,只有3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尝试了电子商务,但基本停留在供求信息的发布阶段,电子商务在企业的B2B交易活动中所占比例很小,希望进行网上交易、网上采购和网上支付的企业都不到20%。珠三角的纺织企业在信息建设方面亦是如此。从而可以看出珠三角纺织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远低于国际水平,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在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行业化要求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4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发展规划

为了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并且结合党的十六大制定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部署,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在行业内实施“E百工程”项目,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在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中选取100家基础较好、在行业内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以ERP系统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试点。由此可以看,纺织行业物流发展规划的方向在于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发展,以先进的管理软件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加快整体物流作业流程。使用ERP等企业管理系统能加快企业的内部信息流;提高企业外部供应链流动的速度,使整个行业从采购、生产、流通加工、信息传递、集中储存、商业配送、货运代理等一系统的物流活动顺利、有序地展开,优化企业物流流程系统。另外,政府重视软件设施建设之余,开始大范围推广现代物流理念,以提高企业对纺织业物流服务的认识、理解与应用,以信息化思想引导企业不断创新。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以解决纺织行业物流发展问题。这些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落实,更是根据自身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的长远规划。

2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纺织产业集群物流模式尚未形成

珠三角纺织行业最大特征是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目前珠三角已有4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15个纺织特色城(镇)。由于纺织产业集群对企业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要求,从而形成对物流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其物流发展必须考虑产业集群特征。在产业集群中,大型企业物流需求量大,而数量极少。相反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众多,而物流需求量较小。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的整体物流需求远超于大型企业。所以,产业集群的物流重心应放在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上。由于自身资金与实力的限制,中小企业的物流需求具有以下特点:需求分散、次数多、需求量少、方向不确定、速度快等。但是,如果中小企业采用自营物流,不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利于产业供应链的流通,更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的企业经营同一产业或同一产业的某品类的产品,使得集群中物流企业经营更具专业化。同样,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同时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成本也难以长期保持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所以,在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通常将物流外包出去[5]。因此,笔者认为,在产业集群内部推广物流外包,外部推动物流一体化,一方面降低整体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纺织企业能集中其核心业务资源,用以发展纺织产业。在生产集群企业通常将物流外包的大环境下,基于纺织产业的集群物流成为摆在珠三角纺织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珠三角虽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但是相应的集群物流产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而形成对纺织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2.2纺织行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下

无论从政府宏观层面来看,还是从企业微观个体来看,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种初级的物流信息化建设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外部缺乏必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如上文提到的张槎针织产业物流信息平台只是少数,更多的纺织集群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低,集群内的企业间大多依靠传统的打电话、发传真等方式交流信息。二是各个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及信息技术相当落后。在纺织行业中,使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企业不多,尝试电子商务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各类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如LIS,ERP等,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即使投入使用,其使用效率也不高。三是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2.3基础条件不完善影响物流效率提高

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程度对提高物流作业效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珠三角纺织行业领域基础设施条件对物流作业效率的制约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种物流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虽然珠三角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境内良港林立,海陆空交通网络完整,但是,各类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现代化程度较低。如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深圳港等部分码头的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高速公路与铁路的运输水平,管理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二是由于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物流设施布局不均衡,粤北,粤西地区相对落后;各种运输方式也不尽协调,各个物流节点的联结不紧密,运输设施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物流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三是物流设施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例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从而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等方面产生影响[6]。

2.4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高

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的自营物流模式或分散的货代服务,使得物流作业无法整合、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导致整体物流效益较差;其次,在现阶段,普遍物流企业规模小是不争的事实,物流外包专业化程度低,货主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也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如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货运代理和仓储服务,而高层次的物流增值服务,如全程物流服务,物流方案设计,物流管理咨询,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等则有所欠缺。再次,落后的物流设施限制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如大多数仓库均不具备立体货架存储,自动存取设备,计算机控制,货物识别系统,条形码技术等新型功能。

2.5制度和管理体制束缚纺织行业物流发展

制度与管理体制对纺织行业物流发展的影响一直是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例如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7]。

3珠三角纺织行业物流发展对策

珠三角地理位置优越,海港,陆路,空港等设施数量众多,交通网络完整,纵横交错,使珠三角已经成为全国“天然的的物流中心”。而珠三角的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发展相当成熟。那么在良好的物流条件情况下,未来珠三角的纺织产业该如何发展?怎样利用这一天然优势,扩大珠三角纺织行业的影响力,继续扮演“领头羊”角色?笔者认为,从物流角度出发提升珠三角纺织行业,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3.1利用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助纺织业打入国际市场

从理论上看,企业可以把原材料采购到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物流业务都外包出去,但对于纺织行业来说,物流外包的业务通常集中在运输,仓储两个环节上;企业亦可以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确定外包的物流业务。由供应链理论可以知道,企业可将不是自己核心业务的业务外包给从事该业务的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去做。这样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种职能,都是由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长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物流公司互相协调和配合来完成,这样就形成集群的中小企业的强大竞争力[5]。鉴于珠三角的纺织工业是由众多的产业集群组成,适合使用简单的物流业务外包,尤其是在运输方面。而且,在珠三角发展第三方物流有相当的产业基础。目前,根据不完全统计,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共有货代企业约3 475家、运输车队(不包括私人车辆)约

1 840个、仓库企业(不包括码头仓库)700多家、船公司(包括私人公司)900多家,可以把这些组织作为物流企业的前身,建立各自或统一的物流网络。同时,必须考虑联合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全球物流。珠三角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最多的地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外贸运输的便利和效率。随着我国加入WTO,珠三角纺织业必须尽快将目光转向全球。笔者认为目前珠三角地区的纺织外贸最可行的物流发展模式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3PL企业的联系,实现全程物流管理;与国外物流企业合作,凭借其在当地的优势,打造全球化供应链,为扩展国际纺织市场奠定基础。

3.2在纺织行业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国外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方式,并在网络基础上实现物资、人员过程的协调,以便商业交换活动。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物流过程的效率。在物流理论方面,JIT是重要的理论原理。凭借电子商务的帮助,把需要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刻送到需要的地点,以消除时间的浪费。所以,对于纺织行业这种粗放型生产行业来说,电子商务与物流相结合能打造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快速、高效、综合的现代物流体系。由于目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物流和电子商务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物流体系还停留在以中小型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直接贸易有形市场为主,以运输、仓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阶段层次,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快速,高效,综合的现代物流体系,这就给纺织服装业带来了一个挖潜的机会[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化专家顾问魏福源表示:“对于纺织行业,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疏通各个加工环节以及组织市场之间的信息渠道。”打造制造企业的各个流程环节,可以建立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主要以B2B模式,用EDI进行数据的传输与交换,组建珠三角纺织产业的信息数据库,建立纺织品交易平台,通过储存会员信息,实现会员网上认证(CA)、整理产品目录,处理交易订单,完成网上洽谈,实现货物配送,到货确认等。另外还可建立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重组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从采购到销售的流程。

3.3推动纺织极圈间的物流共同化

对纺织行业来说,首先要打破产业集群、企业界限,大力推进物流共同化。物流共同化大部分定义为:企业机构经由后勤结盟之策略,处理企业营运中有关物品流通时之相关作业。其中所谓“后勤结盟”意旨企业间结合共同的物流体系,藉着专业人才、知识及技术,以解决企业单独投资物流体系时所造成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提高企业营运效率,降低总营运成本,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之竞争力[9]。鉴于珠三角的纺织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更要积极联合起来,走物流共同化之路,合理共享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实现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另外,大力推进行业物流合理化。在物流合理化的基础上推动物流共同化。物流合理化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考虑生产、库存、运输、销售等全过程,以便以最快的速度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物流共同化的水平,联结物流过程的各个节点,以整体的思想来协调生产、库存、运输、销售各个阶段的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品流,使各个阶段合理化的同时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地实现共同化。

3.4建立纺织行业自动化仓库

发展纺织物流,建设一流的自动化仓库设施。按照目前珠三角的经济技术条件,是有能力建设现代化仓库的,例如深圳平湖地区已着手建设一系列的现代化仓储系统。自动化仓库设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硬件设施建设——自动化仓库设备,例如立体货架存储和先进的消防系统等。使用立体货架存储可以大大增加仓库使用空间,在节省存储空间的同时减少了库存占地面积;传统的纺织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堆放无序且密度大,并且缺乏专业的消防管理,容易造成货物意外损失,而使用立体仓库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消防隐患,降低库存的意外风险。二是软件配合——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自动化仓库管理的基本技术是对货物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通过对计算机控制,使物流与信息流同步,再利用条形码识别系统,确定货物的存储地址、销售生产、库存控制、单据和记账等。

3.5政府加大纺织产业物流政策支持

政府必须增强纺织产业物流意识,从宏观层面的调宏、指挥到微观层面的法规的订立、执行,给予支持、重视。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建的水平。虽然珠三角有“天然的物流中心”之称,地理位置优越,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各个基建缺少先进的配套设备,如大多港口的发展仍停留在工业化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水平甚至更前,港口内部更缺乏合理物流系统的设计,施行。各种类型的分拣系统已经为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大量采用,而我国的分拣技术仍在起步阶段。(2)我国应制定一套完整的物流法规,使物流市场有法可依,有章可遵,使物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有序,公平,规范地进行经营管理。首先,在立法方面,要实现与国际物流法规的接轨,制定全国性的物流法。并且应鼓励部门和地方出台相对具体的政策,例如规范物流服务收费标准等条款;其次,在执法方面,积极发挥司法、行政、仲裁机构的作用,增加执法透明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效果;最后,在完善法规方面,可以通过修正现有的法律以适用急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在协调各地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立法。(3)制定行业标准,引导企业规范化经营。标准对一个行业的规范发展至关重要,加上目前物流设施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工具不协调、包装标准不规范,装卸设备不统一,严重地阻碍了物流行业的有序发展。因此,国家应联同物流协会制定一系统的物流行业标准,使物流行业能得到健康、快速、正常的发展。(4)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发展珠三角纺织业的物流,人才是关键。一方面注意培养本地人才。国家或者地方可以与高校合作设立物流研究中心,研讨国外最新物流技术和典型物流案例,提高物流人才的管理分析能力;并联系珠三角纺织行业的物流现状,给物流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引进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导整个行业与国际同步发展,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

4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取消了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全球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永远告别配额时代,全面回归经济自由化,进入“后配额时代”。这将对珠三角纺织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珠三角纺织产业正在全球化发展道路上前进,建设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越来越成为珠三角纺织产业推动升级和增强竞争力所关注的焦点。物流不仅为珠三角纺织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它提出了严峻的需求。一方面,港口、陆路、仓储等物流硬件设施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也限制了珠三角纺织业的长远发展。有鉴于此,珠三角纺织企业应该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利用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加强纺织集群间合作、推进物流一体化等手段,为将本土纺织品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基础性条件。

参考文献:

[1] 钱东人,周美娜. 珠三角物流特点之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2-54.

[2] 孙锋. 论广东省针织行业的现状和发展[J]. 针织工业,2004(5):106-109.

[3] 缪兴锋. 珠三角物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05(7):26-29.

[4] 谢立仁. 打造信息化张槎——访广东省佛山市张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远航[J]. 纺织信息周刊,2005(1):10.

[5] 黎继子,刘春玲. 集群内中小企业物流外包的五种模式[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0):62-64.

[6] 秦同瞬. 珠三角物流业的发展思路[J]. 特区经济,2005(11):54-55.

[7] 黄欣. 广东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出路[J]. 岭南学刊,2002(4):27-28.

[8] 于成龙. “后配额时代”纺织服装业谋求物流破局[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3):36-38.

[9] 金新道,陈学军. 两岸和香港港口物流共同化发展研究[J]. 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4):17-18.

作者:江佩珠 何秀肩 李少影 后 锐

服装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对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激励的思考

一、我国物流需求及其物流人才需求的分析

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与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有关,同时也与流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存在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有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内部仍是“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其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商承担,而由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仅18%。另外产品销售中物流部分有24%由企业自理、60%是企业与第三方共同承担,第三方物流承担仅有16%。这种传统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得物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运作效率不高,远远达不到现代物流的水平。

正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大动脉一样,物流与国民经济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我国物流需求的潜力将是巨大的。

1、随着大批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点,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商机。由于跨国企业在规划建设时一般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物流量大大增加,需要强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支撑。同时我国的企业也将更多地开拓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改善或重新打造自己的物流系统,这将使我国物流总量达到年均10%以上的增长。尽管一批国际物流企业已进入我国市场,如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等,一些如沃尔玛、麦当劳等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物流公司,它们会造成部分物流需求量的减少,但总的来看,跨国公司带来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大大多于国际物流公司在我国的服务供应量,从而为我国物流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宝洁、IBM、诺基亚等实行物流本土化战略就是一例。关键是我国物流企业要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

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基础设施对经济制约的瓶颈将得到极大缓解,东西部的经济联系会更加活跃,西部的资源优势也将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并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带动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加,使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地域不仅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也将扩大到西部地区。

3、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倾向个性化、方便化,相应的配送等物流服务的需求将增加。同时各种产品的展览会、博览会和洽谈会,如IT产品、机械设备、医疗器械、纺织品展销会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展品的包装、展台的布置、信息收集等附加服务,由于均有很强的时效性,会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政府的激励措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提到的将一部分工业与流通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像家电行业、服装行业、汽车行业、日化行业、连锁行业、饮料行业、医药行业、烟草行业等首先释放物流需求,并把它作为2003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这将刺激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的迅速发展。据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历时3个月,对48家包括汽车、IT和电信、食品和饮料、快速消费品、消费类电子、化工、服装和纺织、医药8个行业的生产企业和19家包括外国物流提供商、生产与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传统的中国运输与仓储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新兴的中国物流公司在内的调查显示,2001年,中国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约1.9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则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市场规模在400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时,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3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而据预测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至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未来10年内这类服务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物流市场将成为21世纪中国最有成长性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懂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高层次和富于经验的人员来运作,“得人才者得天下”,谁占据了物流人才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据统计,在我国1000多万家企业中,真正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整合”企业管理流程的还不到1万家。在北京15万至20万家从事物流的企业中,大部分也是“非正规军”。在北京市就至少有20万左右的物流人才缺口,上海也急需50万左右的专业物流人才。从物流人才需求结构层次来看,其中总需求的5%左右为高层次物流人才,这类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相比缺口最大。所谓高层次物流人才是指那些通晓外语、现代经济贸易和物流系统化管理理论,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能从事物流软件开发并进行物流规划设计的高级人才。而中层次人才主要是指掌握除传统的储存和运输管理、营销与组织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外,还应重点掌握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电子商务、商品配送和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人才,这类人才需求约占总需求的15%左右。低层次人才是指那些具有现代物流服务理念、能利用现代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对货物装卸、运输、配送、代理等业务流程熟练进行操作的物流人才,这类人才需求约占80%。

二、我国企业物流人才的开发分析

近几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较快,除了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外,就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像宝供、海尔、大田等。然而不管是哪一类,真正“科班”出生的物流专业人员很少。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北京物资学院,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设了储运管理专业,并于1994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但培养的人才十分有限,而且这两个专业分别还是属于管理工程系和市场营销系,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跟上现代物流的发展。至于“海归派”则少之又少。

“物尽其流,人尽其才”,现代物流要高效、通畅的运行,就要把培养和开发人才以及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物流人才。

1、高等院校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物流学科体系,可根据自身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在逐步完善物流实训场地和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培养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从事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企业物流系统、行业物流系统乃至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高级人才,即物流系统化管理人才,同时培养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和物流软件开发设计等方向的人才,这部分人才应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主流。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物流管理,又要重视电子商务,以及相关的外语、进出口贸易业务、法律、金融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接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成为一个既懂物流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并能随时了解国际物流新动向以及从事国际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

2、围绕启动物流人才这个教育工程,不同层次院校培养的着重点应有所不同。各类职业学院、中专、技校等可利用较灵活的办学机制,针对诸如区域物流网络设计、需求预测、订货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货运代理以及配送等一系列具体物流管理与操作规范培养人才。

3、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培训教育。各院校、科研院所、承办培训的咨询公司以及企业培训部门等可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创办培训基地。在培训的方式上,采取在岗培训与离岗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健全物流行业的职业培训制度,除一般的职业资格证书外,还可建立如日本等国的“注册物流师”制度。

与在校培养相比,培训这种方式针对性和时效性强,能迅速捕捉物流发展动向,是使我国物流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缩短与国外企业差距的有效方法。在培训过程中除了装备、技术、场地等实验条件外,关键还要保证培训教师的素质,如此才能确保物流人员的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作为人力资本,同其它的物化资本不同,它不能遗传、复制,更不能储存备用,它所产生的效力是不能与量化的投入简单类比,如果不舍得在人力上投入,我国物流企业要想提高运作效率则成为一句空话。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物流人才的短缺,使得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尤其是那些拥有多种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人才更是如此,其流动性更大。因此,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调动人的潜能、唤起人的创造性,而且对人才的稳定都至关重要。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应以下面三点为基础:首先是建立和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符合企业实际的激励文化,形成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正如松下的“不仅生产产品,而且生产人”的企业文化观念那样,使企业的激励具有良好的氛围和持续性,从而保证这个软环境对员工工作效率和出色完成团队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是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岗位上,增强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工作岗位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让员工更了解自己的责任和担子,激发其活力。最后,在对员工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对经济性和非经济性激励的侧重点不同,合理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和采用不同的激励组合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以便适当的调整、补充和完善,使激励手段更加灵活有效。

1、对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来说,他们对自身价值看重的第一目的不是薪酬,而是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对成就和权力的追求。因此,可通过目标激励使之感觉到从事的事业能够增加他实现社会使命的责任感,可以拥有这么一个空间来施展抱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在经济性报酬方面,采用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的激励办法,可以使他们与投资者形成更好的利益“捆绑”机制,建立一种长期合作而又制衡的关系,促使他们能从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制定战略目标。

2、对技术人员来说,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价值观,倾向于一个自主而宽松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有一种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强烈欲望。在激励措施上,应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抛弃传统刻板的管理方式,使之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在经济报酬方面,可在一般薪酬福利的基础上结合股票期权、知识参与分配等激励手段,把他们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结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与组织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3、对一般管理人员而言,充分的授权管理和上级对工作成绩的认可是至关重要的,让他们感觉到并不是被企业的制度管着,而是企业给了他们许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机制,根据其完成规定任务目标、履行岗位职责、管理水平等不同的管理服务效果,给予酬誉,并作为晋级、提升、评优的有关重要依据,做到荣誉激励与岗位责任制、工作业绩相结合,把酬誉作为不断鞭策管理人员的力量。

4、对普通员工而言,应采用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人为主体的精神激励模式,并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制度,提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靠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建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的方式,关注他们的工作能力能否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提高。对一些有潜力的员工还可讨论其事业发展领域及所需的技能,并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员工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其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经济报酬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对员工做出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赞赏,并在薪酬奖金上反映出来。条件成熟时,可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加大其投入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新兴的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使全体人员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在企业的发展进入不同阶段,激励机制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创业时,可以目标、荣誉和提升激励等为主;当企业更加成熟时,可以参与激励、培训和发展激励、工作内容丰富化等为主,保持激励组合的长期有效性和动态性。

(作者单位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孙育平)

作者:欧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