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2022-04-17

为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发放工作,联社贷款营销中心人员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及时对借款申请人进行联合调查和跟踪服务,及时发放贷款。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申请,对借款人的创业意向、创业条件、经营能力和诚信程度等,逐户进行贷前评估,核定贷款额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篇1: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农信社小额信贷

【摘要】农信社小额信贷经过几年的基层操作实践,制度缺陷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文章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通过对农信社小额信贷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 产权 交易费用 可持续发展

一、对小额信贷制度安排的分析

1、基于激励相容理论的分析。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提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他会按自利的规则来行动;如果能有一種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正好与实现别的经济主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有效地解决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符合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但是,现实中,小额信贷的政策性定位与商业性操作使得农信社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要求“提高穷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这是典型的公益性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又是典型的盈利性要求,必然造成激励不相容。因而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发放主体(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积极性不够,农信社的利益导向直接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小额信贷规模逐年萎缩,2000年全国小额信贷高峰时,发放贷款总额约60亿元,2004年下降到20多亿元。

2、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科斯(Coase)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交易费用越低,交易就越容易进行;交易费用过高,则会使得交易无从发生。由于现行的农信社小额贷款政策中的一些制度设计不够合理,增加了小额贷款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一是签约前的搜寻成本。农村正规金融由于每份融资契约数额小,不希望依赖第三方实施。为避免依赖第三方执行融资契约,农村正规金融必须获取借款主体大量的信息,但农村交通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导致获取信息的费用高。二是签约中的谈判成本。在签订借贷合约时,由于贫困地区人口整体资信度低,农信社往往设置严格的贷款标准和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增加更多详细的限制条款,这都提高了交易的谈判费用,同时也影响了农户进行融资的积极性。三是事后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由于贫困地区人们对资金需求的规模较小,以及对资产价值评估的中介结构不成熟,所以农信社事后监管和控制的成本较高。

3、基于产权理论的分析。产权理论主要研究产权对经济运行及资源配置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是否清晰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产权模糊是阻碍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巨大障碍。孟加拉小额信贷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产权明晰。通过建立小组基金、中心基金,购买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股份,使得孟加拉乡村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穷人自己的合作银行。中国的小额信贷从试点到推广反而出现了产权基础日趋不稳的“偏离”现象。2000年初,中央银行开始在正规金融框架内由农村信用社推广过去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推行的小额信贷,农信社的产权缺陷日益显现。以这样的产权基础,中国的小额信贷能否保证为社员提供优质服务,能否避免以往中国信贷扶贫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能否实现小额信贷持续健康的发展,就不得而知了。

4、基于制度约束理论的分析。制度是由两个基本因素组成,即被社会习惯和习俗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法律和法规所规定的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实施机制是制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判断一个制度安排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是否完善,更重要的是要看这项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完善,而检验实施机制是否有效或是否具有强制性,主要看其违约成本的高低。再来看小额信贷主体也就是对贷款人的制度约束。非正式约束主要就是诚信观念,要求贷款人提供真实的信息,及时履约,然而大多数正规金融组织都认为低收入人群的信用水平普遍低于高收入人群,因而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正式约束主要包括经济法规和政策、法律法规的约束,它是具有刚性的,但是这种硬的约束的实施机制又存在问题:小额贷款具有主体多、单笔数量小的特点,如果发生拖欠贷款的情况,农信社通过法律途径来追索债权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就算是法院在债务纠纷中判案后执行都难。制度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了农信社小额信贷中出现“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有80%左右的小额信贷投向了高收入农户。

二、对小额信贷制度改革的探讨

1、清晰产权。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越清晰越能提高效率。首先,我们要合理设置股权,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农村信用社必须由社员入股组成,其产权归属社员个人。股权的设置必须体现服务社区、门户开放的原则,允许贫困农民和其他农民一样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信用社。至于贫困农民股金的缴纳,可通过实施小额信贷建立的小组基金予以解决。其次,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切实保障农村信用社产权。在农村合作金融及小额信贷立法中,要以专门条款的形式明确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及其社员的合法财产权益;要明确规定小组基金归贫穷社员个人所有,以切实保障农村信用社及其社员的产权主体地位。这样,从法律上明晰产权,不仅可以使信用社和所有社员成为利益密切相关的整体,还可以真正避免任何其他单位和部门的非法干预,从而确保小额信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针对目前信用记录缺乏的问题,农信社可以结合实际,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合理、严格的多层次等级信用制度,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农村中,个人信誉十分重要,因为信誉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村民在整个村社结构中的地位。因此,农村小额信贷可以以农户的信誉为基础,在核定的款额和期限内发放免于担保、抵押的小额贷款。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可以建立和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并为每一个借款人建立起完整的档案。其次,农信社要结合实际制订出相对统一、便于操作的农户信用等级标准并有效实施,进而可以较有效地降低贷款的违约风险,提高贷款的回收率。最后,要重视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管理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及农户的培训,强化对农户信用意识的教育和良好信用环境的建设,使农信社小额信贷安全高效的运行。

3、建立动态激励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因此,在农信社小额信贷中可适当引入激励机制,解决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高小额信贷的经营效率,促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动态激励机制是指在小额信贷活动中,首先发放数额较小的贷款,在及时归还小规模贷款的前提下,才开始发放数额较大的贷款。如果小规模的贷款不能被及时偿还,进一步的信用渠道就将被切断。这样,通过增加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博弈次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当然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与所在地人口的流动性有关系,而在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很小,贷款者不大可能在不良信用的情况下一走了之,因此动态激励机制的作用将会发挥得很好。

4、引入竞争机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大量撤并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化在提高,导致其效率日益低下。要增强竞争机制,首先,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整个金融行业实行市场化,比如,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允许外资介入农村金融业务,加大民营经济在金融业中的比重,发展地方性金融,逐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行业规范。其次,形成农村金融商品的市场定价机制,自由竞争的核心标志之一就是价格自主权,2003年中央银行开始在全国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浮动利率试点,利率的市场化是改革的目的之一,小额信贷机构只有采用合适的利率,才可以吸收更多的贫困人群加入到小额信贷的活动中来。可以说利率的决定是小额信贷机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2] 胡金炎、张乐:非正规金融与小额信贷:一个理论评述[J].金融研究,2004(7).

[3] 钱水土、乐韵:中国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5).

[4] 李宪忠:小额信贷发展路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9).

[5] 温智良:制度创新与环境优化:农户小额信贷帕累托改进[J]金融与经济,2005(3).

作者:魏建国 李春美

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篇2:

东辽县农信联社小额信贷支持下岗人员再就业

为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发放工作,联社贷款营销中心人员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及时对借款申请人进行联合调查和跟踪服务,及时发放贷款。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申请,对借款人的创业意向、创业条件、经营能力和诚信程度等,逐户进行贷前评估,核定贷款额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自2006年以来,累计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3000余万元,帮助了6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作者:钟树堂

农信社小额信贷论文 篇3:

黑龙江省农信社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自我国开始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小额信贷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众多开展农村小额信贷的相关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因其合作性、服务性而具有较大的优势,深受农户的欢迎,在完善农村金融的竞争机制和民间资本引导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从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小额信贷的业务现状入手,通过对其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以便其业务开展更加合理、高效、科学。

关键词:农信社;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一、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概况及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黑龙江农信社建于20世纪50年代,管理体制几经更迭。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农信社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政府。2005年8月省联社成立,在省政府授权下,对全省农信社履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目前,1家省级农信社和11家市(地)级农信社为管理机构;81家县(市、区)级农信社为经营法人,其中7家为农商银行。全省各类营业网点1952个,全省乡(镇)级营业网点全覆盖,员工近3万人。截至2014年6月末,全省资产、贷款和存款分别是3700亿元、1472亿元和2203亿元,均为2005年的5倍多。目前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还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步阶段,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呈现出多样性与地域性的特点。

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长期地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小额信贷机构也可以自负盈亏、持续经营,并可改善金融市场效率。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以此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农信社而言,只有处于盈利水平下,其开展业务的成本才能得到补偿,信贷资金的来源才更加稳定,小额信贷业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际上给予了它两个并列的发展目标。其中,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是小额信贷的社会绩效目标,小额信贷机构独立盈利的可持续性是小额信贷的业务绩效目标。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在全部业务中所占比重较大,成为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供给者。同时,存贷比近几年来维持在22%左右。相对而言农信社资产的流动性偏低,所需付出的机会成本较高,因而盈利能力和水平也偏低。另外,不良贷款率近年来有所下降,虽然普遍控制在5%以内,但是也反映出农信社在贷款的收回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二、农信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中的约束条件

(一)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违约风险

从农业生产上来看,黑龙江省和西部及南方的其他省份相比有所不同。黑龙江地区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属于一年一熟,耕作周期平均达到8个月,跨越近三个季度,因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2013年黑龙江流域由于自然原因发生洪涝灾害。黑龙江省嘉荫县农田受灾面积近65.22万亩,过水面积达60多万亩,水毁袋栽木耳近2000万袋,经济损失总计约为3.7亿元。在这次洪水中。嘉荫县全县9个乡镇、73个行政村均不同程度受损,给农户和嘉荫县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损失,这也直接影响到小额信贷资金能否按时偿还。另外,黑龙江地区平原广泛,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规模也较大,对资金的需求相对也更多。这些客观条件的不同就决定了黑龙江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额度相对较大、贷款期限相对较长,而由此带来的违约风险也相对突出。

(二)缺乏稳定且多样性的资金来源

从信贷资金来源上看,一部分是农信社自身所吸收的存款,另一部分是通过向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来获得资金支持。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同,信用社吸收存款的能力十分有限,而财政性存款、社会保险性存款并不存放在信用社,因此靠其自身吸收存款来获得信贷资金来源非常困难。因此,信用社信贷资金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向人民银行再贷款实现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信用社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中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面对农户对小额信贷庞大的需求量。可能出现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使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陷入瓶颈。

(三)贷款利率较低,利润空间较小

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小额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决定其财务能否可持续发展,因而直接决定农信社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农信社必须根据实际的风险成本和盈利空间制定贷款利率,使其能够反映实际的信贷资金需求。目前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利率普遍偏低,难以覆盖其资金成本和相关的操作成本,要想实现盈利基本不可能。农信社小额贷款的成本相对于其他常规贷款而言本来就较高,加之小额信贷的违约风险相对也较大,所以如果利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需状况,没有足够的盈利空间,那么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必然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现有的资料和经验显示,低利率还有可能加大农户的违约风险,导致信贷资金流向非农领域,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等。

(四)与商业银行相比,业务约束性较强

农信社有别于商业银行,因此在业务的开展和办理上与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中间业务上。这样农信社的利润来源相对就会受限,对小额信贷不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这直接影响其在小额信贷业务上的竞争力。另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并没有针对农村信用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是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的一系列条文、规章制定及各地农村信用社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制定的章程,这些条文、章程,法律效力低,约束能力差,不利于农信社的经营管理。

三、推动农信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推广农业保险,使之与农村小额信贷协同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要发挥优势,推动完善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险通常是指以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农村小额信贷为载体的,通过保险合同的订立,进而有效转移投保人因意外、疾病、残疾、身故或者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原因所导致的丧失还款能力,不能按时还款的风险的保险。农户违约还款的原因很多,而无论是自身原因还是自然原因,如果有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作为保障的话,不仅会补偿农民相应的损失,也会减少信用社的资金损失,从而降低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提高小额信贷回收率。这无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二)开发多种渠道。增加信贷资金来源

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供给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供给机制。从农信社自身来看,可以通过加强自身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结算效率,创新服务项目和种类,提高服务的质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吸收闲散资金的能力,增加信贷资金的供给,而且可以切实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从外部资金融通环境来看,可以建立农信社间的资金拆借系统,调剂相互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并可以付出一些合理的成本,以此提高农信社的经营能力和组织资金能力:从人民银行方面看,可以在必要时适度增加对农信社的再贷款力度和额度,及时为小额信贷提供资金的补充,减少因信贷资金缺乏带来的障碍。

(三)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

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本身也是一种投资,并且实际操作中也会产生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然而相对偏低的利率可能降低资金的利用效率。使资金流向相对利率较高的银行。最终流出农村金融体系,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农信社小额信贷利率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因素、成本因素、盈利能力、期限长短、资金用途、农户的心理承受水平等,实现利率的差别化与个性化。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农信社的利率也应该充分反映市场状况,建立多层次的利率体系。实现差别化和浮动化的利率管理,在服务农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进度

自2003年启动农信社改革后,农信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了比较理想的模式之一,其中的优势也更加明显。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建立了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了明晰的产权关系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监督公司治理结构。“三层一会”的基本框架,对改革后的农信社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信贷资产的管理方面,信贷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加强了对经营行为的监管,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回收率;内部管理的加强,通过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内部操作系统和流程及增加营运资金来实现。农信社改革成为农商银行后,其业务开展受到的限制相应较少。这不仅会给农信社带来更多的利润收入,也会增加农信社的信贷资金来源,从而提高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信社改革为农商银行后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平.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贾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06).

[3]张奇志.中西部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陈露.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5]鲁爱民.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定价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0(10).

[6]朱鹏.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我国农村小额贷款供需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

[7]李德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8]于佳欣.大庆市农信社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9]宫晓飞.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研究:农商行模式[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0]宋方钊.我国农信社改制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社科联)“构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策略研究”(编号0108)。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张启文 郎慧哲 廖蕾

上一篇:开放式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引导式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