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财政工作开创论文

2022-04-28

摘要:陈云的经济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其思想的核心和实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三维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理念,具有萌芽性的历史价值,其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发展观财政工作开创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发展观财政工作开创论文 篇1:

加快财政转型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2013年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8年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力争兵团经济总量占新疆的比重提高到20%,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的奋斗目标。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兵团党委确定的目标任务,兵团财政工作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要理清工作思路,发挥职能作用,统筹谋划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到位。

一、着眼服务大局,深化财政工作改革

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在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对兵团财政改革和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兵团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财务向财政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肯定兵团10年来由农垦企业财务向公共财政转变,由“温饱不足”向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由“吃饭财务”向“发展财政”转变的财务改革成果。同时,也表明兵团财政改革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更大的考验。

2012年,兵团财政工作在兵团党委的领导下,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围绕和服务于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兵团财务向财政转型为契机,以提高维稳戍边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认真贯彻兵团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兵团党委确定“三保两促一严”财政工作要求,着眼于兵团“三化”建设及保障改善民生,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支持兵团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大力组织预算收入,全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保持良好的财政运行态势,促进了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六个新突破”:一是争取政策支持,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在建立兵团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上有新突破;二是围绕大局,统筹财力,在支持兵团经济发展,履行财政调控职能上有新突破;三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支持兵团社会发展上有新突破;四是调查研究,破解难题,在深化财政改革上有新突破;五是科学管理,深化配套改革,在提高兵团财政管理绩效上有新突破;六是加强机关建设,提升素质和能力,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

二、适应形势任务,理清财政工作思路

2013年,兵团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对口援疆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财政转型为契机,深化兵团财务改革,建立完善兵团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财税政策,按照“三保两促一严”的工作要求,建立具有兵团特色的创新财政、发展财政、民生财政、法制财政、绩效财政、廉洁财政“六型财政”,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维稳戍边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为实现“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目标,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

各級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年度工作指导思想,做好今年财政工作,要力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必须做到“四个始终坚持”:一是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兵团财政工作科学跨越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二是始终坚持把服务兵团跨越式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作为财政工作的主线和首要目标;三是始终坚持把关注基层、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始终坚持把培养一支德才兼备、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前提和组织保证。

三、围绕主题主线,推进财政工作创新

做好2013年财政工作,对于推进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财政部门要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抢占先机,攻坚克难,逆中求进,奋力开创兵团财政工作新局面。

围绕转变方式,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兵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兵团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总要求,进一步增强财政调控能力,积极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财税政策,加快推进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支持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支持发展方式转变。要继续调整支出结构,统筹财力,积极推进资金整合,使各类资金统筹形成合力。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加强预算执行力度。要加大力度安排好支持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科技研发等重点引导性专项资金,促进兵团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围绕民生优先,突出重点支出,推进维稳戍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十件实事”、“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的支持力度,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积极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巩固完善团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财务工作,积极落实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政策,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民生建设、重点团场维稳建设和团场城镇建设。

围绕深化改革,加快财政转型,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深化兵团财务改革,继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理顺兵团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内部预算管理体制和兵团内部分配关系。随着兵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兵团公共事权正在逐步理顺,由此,需要兵团各级财务部门加快财政转型的步伐,健全财政管理制度,提升财政管理能力,履行财政管理职责,理顺事权财权。要加快推进建立师、市合一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团、镇财政财务管理新机制。要适应团场城镇化发展需要,整合社区和连队运转经费。要结合深化团场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完善团场“一总两分”制度,完善团场财政财务体制机制。要结合兵团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兵团税政管理工作。要推进兵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具有兵团特色的国库集中收付机制。

围绕依法理财,致力科学管理,提高财政绩效管理水平。兵团党委决定,今年在全兵团开展质量效益管理年活动。兵团财政财务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强管理”。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按照增收节支、厉行节约、强化监督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对所有预算单位“三公经费”都要实行预算控制,今年兵团各级行政机关“三公经费”实行内部公开,逐步实行预决算公开。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定额标准体系。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对兵团安排的重点项目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对完成效益好的单位实行以奖代补。要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依法理财,以财经纪律和规章制度规范经济行为。各师、团制定债务风险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促进团场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强化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大监督”机制。要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加快建立健全覆盖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树立“大监督”理念,完善财政监督与预算编制、执行共同实施监督的责任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完善财政财务内部控制。财政财务部门要主动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和各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工作协调联动,协同加大对财经纪律、重点专项资金、“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公车管理等监督检查力度,对违纪事项要按照法规严肃处理,健全完善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围绕五项建设,提升综合素质,打造新型财政干部队伍。全面加强财政财务系统的思想建設、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财政财务系统党建工作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认真贯彻中央、兵团党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各级财政财务部门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层层抓好落实,以良好的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当好表率。要建立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和效能型机关,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遵循“为兵团理财,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兵团财政工作宗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梳理廉政风险点,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财政财务系统惩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财政财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的力度。弘扬兵团精神,加强兵团财政文化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兵团财政财务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首要政治任务,将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将谋略和干劲倾注到兵团财政事业发展上来,将措施和行动落实到“为兵团理财,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工作宗旨上来。在兵团党委、兵团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著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勇于开拓,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兵团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美丽兵团、幸福兵团、和谐兵团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李萍

科学发展观财政工作开创论文 篇2:

论陈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陈云的经济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其思想的核心和实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三维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理念,具有萌芽性的历史价值,其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研究陈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其对民生问题、三农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对于我们当前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云;经济思想;人民性;科学发展观

陈云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财政工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强烈的人民性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本质特征。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讲话对陈云的光辉一生进行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充分肯定了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杰出历史贡献。陈云是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长期主持全国财政工作,其经济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研究陈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陈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一)陈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核心和实质。陈云非常关注并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性和社会主义的性质,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的经济,搞好经济是政府的责任。1956年9月,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说“要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这样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我国出现的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2](12-13)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要“有利于人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步入到新的历史时期,陈云针对当时出现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忽视经济建设和改革目的的情况,在1980年12月16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搞经济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搞国防建设,也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2](p280)“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贯穿和体现在他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

陈云始终把“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二者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方针政策的确定、生产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到关系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他都予以密切关注,并指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明确的目的性。陈云在其经济论著中和经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经济方针和政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1)关于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2)关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3)关于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的政策;(4)关于加强农业、稳定农民的方针和政策;(5)关于经济摆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之上,认真解决好人民吃饭穿衣的方针;(6)关于做好社会主义商业工作的政策;(7)关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的政策;(8)关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的政策;(9)关于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政策;(10)关于统筹兼顾,稳定发展的方针,等等。陈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党的经济政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和体现人民的利益。陈云经济思想的科学性在于他对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的经济这一本质特征的正确把握,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

(二)陈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三维特征

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既是陈云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陈云重要的理论贡献,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其人民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其一,决策思想的人民性。陈云主张科学的经济决策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明确指出“我们要注意群众的切身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是发动群众的关键。”“总之,群众有许多实际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解决得好,群众会更信仰我们党,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就越来越高。”[3](P172)我们只有“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发动群众”,[3](P166)只有真正改善群众生活,解决民生问题,才证明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的。

其二,社会实践的人民性。陈云认为,为了实现和满足人民需要这一根本目的,必须解决好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某些具体问题,如市场、价格、粮食、商业等工作,“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2](P33)“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4](P128)在《陈云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著述都是关于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吃、穿、住的问题,强调在经济建设上要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2](P29)正确处理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陈云经济思想中贯彻始终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情怀。

其三,评判标准的人民性。陈云还强调,是否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影响党群关系的政治问题,这也是群众评判党的经济政策正确性的依据。“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2](P209-210)我们党如何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2](P210)这就是要求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二、陈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陈云建议“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萌芽性的历史价值,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陈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它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而生产发展落后的国情,提出国家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其次,考虑到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而粮食供应紧张的特殊国情,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经济主张;第三,针对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结合科学发展观来看,其实质是对民生问题、三农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关注,体现了陈云经济思想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关注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陈云“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重要思想实质是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从建国初期就提出并阐述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要兼顾的思想,始终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重要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遭受严重的困难,陈云特别强调安排好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1962年3月,他在中央财经小组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2](P2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陈云进一步阐发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1981年底至1982年初,陈云先后两次讲到这个问题。1982年1月,他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经济计划工作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的生活需要改善,可以改善,但改善的幅度要很好研究。还是那句话从全局看,第一要吃饭,第二要建设。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之后,还有余力搞生产建设,国家才有希望。”[2](P309)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工作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积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要重视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民生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关注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云“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重要思想实质是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在陈云的经济思想中,通过发展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商业工作等方面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是第一位的,这是以人为本的首要问题。1951年5月16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的重要论断,他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以前还要进口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现在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是发展农业仍然是头等大事。农业发展不起来,工业就很难发展。”[4](P143)他还多次提出“十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是我国的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4](P350)“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便站不稳,必然还要回头补课。”[2](P85-86)搞好粮食工作,不仅有利于人民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57年9月,陈云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作总结报告,要求全党重视粮食工作。他说:“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切实解决问题。”[2](P73)

陈云关于“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农业经济思想,是从经济、政治高度上以及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角度来提出的,它对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关注生态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陈云“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思想实质是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陈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一致的思想。1979年6月,他在写给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信中指出:“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的两个问题”,“(一)全国各地的水资源情况。……今后工厂的设立必须注意到用水量。”“(二)工业污染问题。……今后办工厂必须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这是重大问题。”[2](P263)陈云不仅高度重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而且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这件事,一是要大力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2](P364)

陈云关于经济建设必须同人口、资源、环境相一致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和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888702.htm,2005-6-14/2010-10-20.

[2]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校:李亚绒)

作者:王庆生

科学发展观财政工作开创论文 篇3:

努力增强人大财经工作实效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原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办公室,1983年改为工作委员会,1989年在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财经委员会,为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专门委员会。30年来,无论是工作机构还是专门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始终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历届党代会精神和省人代会各项决议,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坚持以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促进改善民生和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为工作指导理念,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以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为目标,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从1980年成立至今,经财经委初审、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有76部,占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会条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是财经委负责组织起草的。总的看,这些地方性法规指导思想明确,可操作性较强,对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维护经济秩序,稳定大局,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立法工作中,我们以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为目标,努力提高立法质量。主要坚持了这样几个做法: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地方立法理念。财经委在继续完善经济立法的同时,更加突出立法为民的理念。在制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时,财经委积极向省人大常委会建议,把社会领域关系民生的立法项目作为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重点放在突出位置。20世纪80年代末常委会颁布实施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至今还为维护全省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统筹兼顾,提前介入法规起草工作。财经委加强对有关法规草案起草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切实做好提前介入工作。对年度立法计划中的立法项目,主动与起草部门联系,提前了解法规草案起草工作进展情况,对法规草案中的核心内容、基本原则、难点问题和体例结构等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取得基本共识。从1988年制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到2009年初审省电力设施保护条例,财经委力争提前介入法规案起草工作,致力于不断提高法规案起草质量。

三是研究立法工作规律性,抓住重点环节,切实提高法规审议质量。财经委致力于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一方面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深入开展立法调研;一方面依托常委会立法机关这个平台,组织专家学者对征求来的意见进行研究论证。在审议地方性法规前,财经委广泛征求各方面的修改意見,并将立法调研征求的修改意见、发函征求的部分省人大代表意见、各市州的修改意见、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修改意见以及召开立法咨询会议征求的修改意见进行认真整理,全面准确地以书面形式反映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和财经委组成人员,供他们审议时参考,并把公开征求意见的这种方式形成常态坚持做好。

四是坚持“立、改、废”相结合原则,促进财经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财经委按照省人大常委会清理地方性法规的部署,对涉及财经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2001、2002年清理了32部,2004年清理了36部,2007年清理了20部。去年,接到法规清理的任务后,财经委集中安排8天时间,采取深入到相关部门或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来人大机关的灵活方式,分别与13个执法部门召开法规清理协调会。对负责清理的36部地方性法规,逐一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建议废止7部,不做修改11部,修改18部。2009年11月召开的第15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废止的14部地方性法规中,就有7部是财经委经调研后提出的。

以法定职责为己任,认真开展计划

预算审查监督工作

认真做好计划、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是法律赋予财经委的重要职责。每年,财经委依照法定程序,对我省的计划、预算草案,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以及省政府提请的预算部分变更的议案进行认真审议,并分别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提交有关审查结果的报告。财经委高度重视对计划预决算的审查监督,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审查质量和效果。

一是认真做好计划、预决算审查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主要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及时与省政府有关部门沟通,确保计划预算草案及决算草案经委员会会议初审后能顺利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2009年3月初,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代理我省发行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55亿元。按国家要求,必须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才能办理后续发行工作。鉴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及时向常委会领导作了汇报,还专门召开了财经委会议进行研究。经主任会议同意,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增加了审查批准中央代理我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及调整预算的议程,使中央代理我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积极探索,不断改进预决算审查工作。财经委积极探索部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思路和工作模式,学习兄弟省市人大先进工作经验,结合我省实际,从2004年起开展了部门预算审查工作,当年4个,2005年增加到40个,2006年增加到100个。通过推动部门预算的细化和公开,提高了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在决算的审查监督中,财经委十分重视审计部门的作用,把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作为审查财政决算的重要依据,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省本级决算进行实质性审查。在十届人大四次人代会期间,召开了财经委有史以来首次预算审查代表座谈会,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省委主要领导将审查意见批转给省财政厅。

三是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工作。财经委注意对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和相关经济信息的研究与积累,密切与政府相关经济部门的联系,为计划预算审查奠定基础。九届人大财经委至今,委员会每年年中召开一次经济运行分析会,听取省发改、财政、统计等部门关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会后,根据常委会领导和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意见,整理写出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并分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单位参阅。

以促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提高监督工作实效

在监督工作中,财经委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以促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为重点,配合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认真发挥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从1989年以来,经财经委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听取省政府财经工作报告50余次;组织和建议省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34次;开展财经工作专项调研40次。

在监督工作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围绕全省经济工作大局依法开展监督工作。1992年,为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使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的决定》,提出了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计划的目标。为支持和推动这一重大举措的落实,由财经委起草,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动员全省人民拼搏三年使吉林经济跃上新台阶的决议》。2004年,财经委代常委会起草的《关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把振兴工作依法确定下来。随后,建议并协助常委会开展了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视察活动,有力推动了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强化金融服务地方、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财经委代常委会起草了《关于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决定》,助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成为吉林振兴新的增长点。经财经委建议,常委会把视察金融工作作为2009年全省经济监督工作的一个重点,并创新工作方式,专门召开了视察报告交办会,以提高监督实效。

二是关注民生改善,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财经委成立之初就高度关注国计民生问题。1981年,针对不法分子哄抬物价、人民生活受到侵扰的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关于物价情况的视察。这次视察对于协助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控制物价上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物价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并据此查处违反物价纪律案件3250起,收缴非法所得和罚款461万元。1989年,根据部分群众反映,财经委对长春市一些单位利用职权,违反国务院《城市绿地管理条例》和《吉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占用绿地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提出《关于长春市城市园林绿地被侵占问题的报告》,经主任会议讨论后转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对此,省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对报告中提出的8处和长春市自查的4处共12处园林绿地被侵占问题,都依法分别进行了处理。这些年来,财经委陆续开展或建议常委会开展了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医疗药品广告管理、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视察或调研,推动了政府相关方面的工作,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是重视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通过连续监督,跟踪督办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须常抓不懈。为此,1989年以来,财经委共开展了七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执法检查、视察或专项调研,提醒有关部门和企业安全生产警钟常鸣。城市棚户区改造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财经委建议并配合常委会对城市棚户区改造情况进行了视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开展。常委会开展监督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提出整改意见后,特别注意跟踪检查,抓好交办意见的反馈与落实工作。财经委及时督促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财经方面的交办意见,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对专项工作进行整改。

四是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不断创新监督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省人大财经委高度重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不仅认真办理代表议案、批评、意见和建议,在常委会提出明确要求之前就实现百分之百面复代表,而且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一方面,广泛邀请人大代表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研活动,认真倾听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代表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反映到视察或者调研报告里,供常委会会议或主任会议参考。另一方面,人大代表通过参与视察或者专题调研活动积极履职。在财经委组织的活动中,代表们就视察中切身感受掌握的情况,认真整理,通过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代表议案、建议,或向代表之声、吉林人大供稿等途徑,为吉林省的和谐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今后,我们将不断创新监督工作方式,继续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使监督工作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为适应人大工作需要,依法履行好各项职责,30年来,财经委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1989年,财经委成为专门委员会之时就制定了工作规则。如今,随着委员会及办事机构立法、监督、会议、文件、接待及其他日常工作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们凡事有章可循,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财经委在日常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财经业务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经济数据的掌握,了解和把握全省经济发展的脉搏,更好地为履行职责、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保证工作的协调进行。财经委非常重视与各级人大财经委、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兄弟省、市、自治区人大财经委的联系与交流。积极承办或参加全国人大财经委组织召开的座谈会;召开全省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制定《财经委员会与省政府有关财政经济部门的联系办法》,互相交换情况和资料,相互参加会议和活动,届初召开与有关部门联系会议。通过常联系、多走动,密切了与各方面的关系,也为更好地开展人大财经工作创造了条件。

四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年初,按照年度工作要点的安排,财经委制定办事部门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建立了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办事部门也相应制定了工作安排时间表,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规定时限,提高实效,抓好落实。

回顾30年来的工作,财经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财经委将继续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开创人大财经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省人大财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