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报告论文

2022-04-15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社会当前持续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转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对当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的问题及其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监督约束作用、规范财务报告体系和内容等改进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司财务报告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公司财务报告论文 篇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一个理论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在当今全球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并以极快的速度蔓延。这不仅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破坏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也打击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整个资本市场和会计界的信心。与之相应,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征兆、识别以及防范等多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进行简短评析,以期对以后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务报告 舞弊 征兆 识别方法 理论综述

一、引言

财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上市公司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舞弊1,不仅会对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债权人及其他相关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也会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给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危害。21世纪初,美国安然公司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利润6亿美元,创下美国上市公司破产纪录之最;世通公司将38亿美元支出列为收入,再次以1000亿美元的破产总额刷新该记录;而后施乐公司的舞弊丑闻也使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国内的财务舞弊案件也接连不断,先是琼民源、东方锅炉、蓝田股份造假,后来是黎明股份、郑百文、银广夏、麦科特舞弊案。这些舞弊案件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沉重打击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整个资本市场和会计界的信心。与之相应,舞弊案件的发生也掀起了财务报告舞弊研究的新一轮热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征兆、识别以及防范、治理等多方面。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及识别方法分别进行了系统回顾,并作简短评析,以期对以后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有所帮助。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征兆的文献回顾 Albrecht和Romney(1986)通过一项问卷调查,发现红旗(Red Flag)可作为公司发生会计舞弊1的征兆。他们研究发现,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公司结构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对于公司会计舞弊都有预警作用。Kinney和McDaniel(1989)研究发现,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为了掩饰财务问题进行舞弊,当公司陷入困境时,他们更有可能进行舞弊。Cottrell和Albrecht(1994)将财务舞弊的征兆分为六类:发生会计违规行为,内部控制不力,财务分析异常,高管人员生活方式转变,高管人员行为转变,财务信息泄露或抱怨。Albrecht,Wernz和Willlams(1995)研究证实,通过分析财务报告,能够发现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例如,财务报表中某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公司存在危机的情况下继续经营、部分异常的大额交易、收益质量的持续降低、高额负债或其他利益负担、因迫切需要而报告有利收益以及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等问题。除此之外,费用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外部审计师和管理层更换频繁、关联交易、与客户或供应商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等也是财务舞弊的征兆。Hoffman,Morgan和Patton(1996)指出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审计师没有意识到舞弊信号的警示作用。他们通过对130位审计师的调查发现,客户的诚实度是最重要的红旗(Red Flag)。Beasley(1996)分别选取了75家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和75家未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运用logit回归方法研究发现,未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的比例明显地高于发生舞弊的公司;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越高,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于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不会产生显著地影响;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的持股比例增加、任期的延长以及在其他公司中任职的减少都会使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降低。McMullen。Dorothy,Raghunandan和Rama(1996)在《内部控制报告和财务报告问题》一文中,指出未舞弊公司更倾向于设置审计委员会,舞弊公司内部董事对公司股权的持有比例较高。Beneish(1997)在对舞弊公司和未舞弊公司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通过公司的股价表现、历史业绩、财务杠杆程度以及业绩增长速度等因素可以判定公司是否有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另外,Beneish(1999)通过建立模型检验盈余操纵,发现财务舞弊与某些财务变量存在一个系统的关系:公司应收款项大幅度增加、产品毛利率异常变动、资产质量下降、主营业务收人异常增加和应急利润率上升等都是财务舞弊的征兆。Summers和sweeney(1998)研究分析了公司内幕交易和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指出内幕交易是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预警信号。Carcello和Neal(2000)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加盟的公司懂事的比例越大,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概率越低,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Bell和Carcello(2000)研究发现,虚弱的内部控制环境、公司的急剧增长、盈利能力相对不足、过分强调盈利预期、回避审计师的管理当局、实体所有权(公有还是私有)状态以及虚弱的控制环境和管理财务报告的积极态度的相互作用等都是财务舞弊中具有显著性风险的因素。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文献回顾 Coglitore和Berryman(1988)指出分析性程序(APs)在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是积极有效的,通过运用分析性程序,可以更好的发现财务报告的显著变化和异常关系。同样,Calderon和Green(1994)分析指出,分析程序应作为识别财务舞弊的重要方法,审计师和控制人员应加强对分析性程序的使用。Ameen和Strawser(1994)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复杂的分析性程序,审计师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定量分析程序。除此之外,分析性程序被广泛的应用于预算、实质性测试以及审计检查各阶段的检查。复杂的分析性程序可以令审计师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同时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各个方面,并用模型根据公司的历史数据来判别公司是否有舞弊的动机。Loebbecke和Willingham(1988)研究了大量的SEC会计和审计强制公告(AAER)公司后认为存在46个舞弊风险因素,并构造了财务舞弊风险识别模型(L/W模型),以此判别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舞弊的动机与可能。此后,Loebbecke,Eining和Willingham(1989)进一步应用L/W模型对财务报告舞弊风险因素进行检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Persons(1995)通过建立stepwise-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务杠杆、资本周转率、资产构成和公司规模等因素与舞弊性财务报告有更重要的联系。Beasley(1996)选取了150家上市公司,对这些公司的董事会特征运用lagit回归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了logit回归方程,回归方程表明外部董事占的比重、外部董事任期长短、外部董事拥有的股权大小和审计委员会的活跃程度等董事会特征在欺诈公司和非欺诈同公司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Summers和Sweeney(1998)运用Cascaded 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可以通

过内幕交易变量和公司具体财务特征区分舞弊公司和未舞弊公司。Bell和Careello(2000)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77家舞弊公司和305家非舞弊公司进行研究检验,外部审计人员可运用此模型判别公司是否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现象。Green和Choi(1997)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构建了建立在原始财务数据基础上的舞弊判别模型,认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舞弊识别模型较分析性程序能更好的识别财务报告舞弊。同时发现,这一模型在以随机数据为样本使用时非常有效。Beneish(1999)利用Probit判别方法建立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通过对1987-1993年被美国证监会处罚的74家上市公司分析,选用8个财务指标1,并以全部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用此模型进行判别,其准确预测率达到75%。Spathis,Doumpos和Zopounidls(2002)以36家舞弊和36家非舞弊的希腊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标准分析和多元统计方法进行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研究表明,多标准判别辅助方法优于传统识别财务舞弊的统计技术,财务信息研究利于判别财务舞弊并突出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比率的重要性。

三、国内研究综述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征兆的文献回顾 阎达五、王建英(2001)对可能存在利润操纵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总体财务指标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公司非营业活动频繁、投资收益过高、关联单位交易、人为扩大赊销范围或采用提前确认销售甚至虚假销售等因素都是上市公司财务不稳定、发生财务舞弊的征兆。邓菁晖、杨镇澜(2003)从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未实现资产、财务和人员“三分开”等控制环境的缺失和公司目前的股价、市盈率异常高或股价波动剧烈等财务压力两方面列举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3,这些信号的出现表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刘立国、杜莹(2003)选取了1994至2002年因财务报告舞弊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舞弊的上市公司反映出较高的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以及较低的流通股比例。秦荣生(2005)指出,如果出现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等财务现象以及关键管理人员的离职且无人代替、未达到预期经营目标等经营现象,公司有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宋传联(2005)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预警信号分为公司经营环境预警信号、报表项目预警信号、差错财务比率预警信号和附注预警信号四类,并对每一类进行了详细说明。王泽霞、梅伟林(2006)向会计师事务开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可能被ST、退市或急于摆脱ST、面临筹资压力(借款、偿债、增发、配股等的压力)和大股东操纵董事会等红旗标志(Red Flag)最为显著,能较好的识别舞弊。杨清香、俞麟、陈娜(2009)以2003年至2007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董事会特征对财务舞弊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会持股比例越大,财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公司领导权结构和董事会稳定性与财务舞弊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和审计委员会与财务舞弊不存在相关性。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文献回顾 刘姝威(2002)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通过静态分析、趋势分析等报表分析法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并经过蓝田股份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检验,证实分析性复核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发现财务报告舞弊行为。陈亮、王炫(2003)以15家被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为舞弊样本,同时选取15家正常的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筛选出11个财务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构建了舞弊识别模型,该模型对财务舞弊公司和正常公司的识别率分别为80%、93%。方军雄(2003)以1989-2000年间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60家正常的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筛选出与财务舞弊相关性最为显著的6个财务指标为识别模型的判定指标,分别采用线性概率模型(LPM)和Logistic模型,建立了财务报告舞弊模型,并且两个模型的误判率都小于36%。从一类错误2看,Logistic模型鉴别效果要优于LPM模型。阮锦勤(2003)选取24家舞弊公司和24家非舞弊公司,定义16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Logistic模型能很好的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正确判别率为76.3%。娄权(2004)运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36家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负相关;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公司治理结构越健全,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张长海、陈险峰和吴顺祥(2005)以虚假财务报告和非虚假财务报告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可以识别虚假财务报告的模型。最后发现有3个变量:资产负债率、销售毛利率和营运资金/总资产可以用来进行舞弊性财务报告识别。朱敏(2005)采集1994-2005年2月间被证券监管部门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元判别分析法、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模型。发现Logistic模型的效果最好,正确率接近80%;而线形概率模型的误判率最高,达到31.62%。陈凌(2005)选取32家舞弊公司和32家非舞弊公司的108份年报作为研究对象,并首次把与现金流量有关的相关舞弊识别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建立了能够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Logistic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净利润、负债/总资产三个指标最能够显著地显示财务报告舞弊征兆。刘君、王理平(2006)以8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31个备选指标,建立了能够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对于舞弊公司的正确判定率达到93.5%,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陈国欣等(2007)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选取1994-2005年间126家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和126家正常公司为样本,并选取29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财务舞弊定量识别模型。回归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盈利能力下降、国有股比例较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非国有控股公司、内部人控制度大(独立董事人数少)、有高层辞职、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以及ST/PT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张建刚(2008)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可以识别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判别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制造业上市公司舞弊财务报告识别中显示出较强的识别能力,并指出,应对不同的行业建立不同的识别模型1,以便更好地识别出上市公司的舞弊现象。

四、文献评析

综上所述,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征兆及识别研究的文献,国外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其研究始终停留在对舞弊行为的研究上,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财务报告舞弊理论。研究方法上,国外对于财务报告舞弊征兆及识别的研究大量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主要有概率分析法、建立L/W模型、Logistic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Probit模型,主要是建立识别模型。国内的研究早期以案例研究、分析性复核等规范研究为主,后来借鉴国外实证研究方法,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元判别分析法、线性概率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判别。其中应用最多的是Logistic判别模型,其使用简单,成本较低,且判别准确率较高;较为先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于理解难度高、数据占用量大、花费时间多等原因,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在今后的研究中,在建立模型时,为了体现行业特性,可以建立针对某个行业的识别模型,如张建刚(2008)建立了针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舞弊识别模型,行业模型比通用模型针对性更强。

作者:刘树磊

公司财务报告论文 篇2: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若干构想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社会当前持续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转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对当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的问题及其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监督约束作用、规范财务报告体系和内容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改进措施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了解上市公司资产负债和经营状况的主要渠道。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投资者及债权人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财务报告凸显出不少问题,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的财务报告成为导向。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的问题

(一)财务报告不能体现完整性与充分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高度浓缩,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不充分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是财务报告重成本而轻价值,一些不直接与企业交易活动相关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商誉等无形资产未在财务报表上得到反映,真实的企业经济价值不能直接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反应出来。二是缺乏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忽视了揭示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上市公司对于报表附注和表外信息的披露过于简单,如财务状况说明书等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非财务信息及企业社会责任等信息的披露。

(二)财务报告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是目前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多报或少报的虚假记载;未将应记载的重大事项做出记载和反映的漏报;使报告使用者发生错误判断的误导性披露;故意或非故意的错报;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舞弊等。

(三)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信息披露不及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年度报告的编制周期过长,有滞后性,而周期越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低;上市公司经常受利益驱使选择披露重大事件的时机,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掌握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如技术手段、信息生产成本、传递成本的严格限制,会计信息的披露只能是间断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难以保证。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成因分析

1.公司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脱节。股权结构的失衡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当上市公司内部缺乏自我约束与监督机制,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就会失效,公司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公司内部治理弱化的机会,频繁出具虚假财务报告。如果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独立审计无效,舞弊成本和舞弊收益失衡,上市公司报道权与媒体舆论自由权存在法律困境,市场外部约束机制和信用评价机制则进一步弱化。

2.上市后的业绩压力与再融资压力。外部业绩压力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往往重视短期的获利能力和营业收入的增长,这就使得管理层不得不明哲保身,投其所好。管理层还必须对董事会及股东负责,董事会或控股股东也常常施加压力要求管理层完成财务及其他目标,为激励管理层,公司经常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将个人的绩效及薪酬与经营或财务目标相连接。此外,上市公司都迫切希望通过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方式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而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配股和增发行为均有较为严厉的政策约束,在这种环境下财务报告失真也不可避免。

3.获取银行融资、降低税收等成本、获取高额报酬等其他动机。除股权融资外,上市公司还会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公司管理层通常会与债权人签订具有保护性的限制条款,在突破这些条款时,为了避免违约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便有可能进行会计舞弊以将突破因素控制在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此外,会计信息不仅在经济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亦在如税收、管制、关税壁垒、不信任、游说、特殊行业补贴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更为明显。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业绩与其待遇有密切联系,对高管人员业绩的评价多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资本保值增值率、利润和投资收益率等,这种评价常常与高管人员的续聘、工资及福利挂钩。为了取得上级的信任和提拔,或获取高额的报酬,高管人员会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财务舞弊,以满足其自身的需求。

(二)外部成因分析

1.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与处罚力度不够。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监管主要是在持续披露阶段,对于持续财务信息披露的载体——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审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采取事前审核的办法,由于时间和人力的制约造成了事实上的审查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证监会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证监会一般只在上市公司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后才开始组建调查组进驻公司进行追查,监管能力和手段不够。从一些已经查处的案件来看,不少在招股说明书中作假的不法行为监管机构没有及时发现。而且,在实践中,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通常采用行政处罚的办法解决,无法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2.中介机构缺少独立性,独立审计无效。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中介机构由于其本身也是经济人,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众多的财务舞弊案中,中介机构出现功能错位,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其和上市公司一起与监管部门周旋,使监管者在专业水平上处于劣势,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

3.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及转型过程中政府行为的混沌。上市公司经济业务的不断创新,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财务工具和结构复杂的交易活动,有的公司还会采取一些创意性的商业活动,走在会计理论发展前,导致许多复杂经济业务无法纳入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会计人员可在法定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中进行选择,导致出现某些公司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来粉饰财务报告。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难以明晰。因此,政府在行使财产权利时,常借助政府的行政权力,而在行使经济行政权力时,又常借助政府的财产权利,从而给上市公司造假提供了空间。

三、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多个股东共同制衡机制,防止大股东“掏空”行为,引入强制性积累股票制度和网上投票制度。优化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方式,考虑引入股权激励方式,促进代理人自愿主动地进行信息披露。二是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关系。强化董事的义务与责任,严格处罚董事和高管人员滥用公司财产、转移股东财富的行为。发挥监事对财务报告的监督职能,改革独立董事酬薪领取渠道,发挥独立董事对财务报告的独立意见。进一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从根本上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二)强化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监督约束作用

一是从法规上改革上市公司的审计体制,明确要求上市公司统一由审计委员会通过招标方式选聘中介机构。同时,积极推进法务会计制度,强化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是完善监督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从注册会计师人手,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使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有力的审计与监督。另一方面,证监会是国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有效监督的组织,应加大对证券监管机构的投入,使证券监管机构具有全面监管的实力,提高证监会的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证监会要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加以监督的同时进行抽查复审,对查出的问题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格处罚。

三是建立以强大威慑力的民事赔偿机制和民事诉讼机制为中心的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提高财务报告舞弊成本。完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和反舞弊条款,建立强大的核心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舞弊的法律风险和惩罚的威慑力。提高舞弊成本,对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予以及时补偿和保护,维护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促进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建立不当获利的追回机制,若发现公司董事高管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编制或披露虚假财务报告,给股东造成重大损失或为自身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应追回违法期间其所取得的所有赢利或其他激励性、权益性报酬的股权激励及相关利益。

(三)规范财务报告体系和内容,提升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是明确财务报告披露充分性原则,增加报表附注与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所有有助于报告使用主体理解及恰当使用、有用的经济活动信息均需予以充分完整揭露,即不仅有公司的财务信息,还需要有一定的非财务信息;不只是要有定量的信息,还要披露定性的信息;不只是要有固定的信息,还要能够披露不确定的信息。在当前的财务报告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披露的内容:第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能够产生的效益与风险信息的揭示,让金融衍生工具能够纳入到报表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变动与风险转移情况,以及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第二,对于知识资本与企业文化等软性资产信息的披露;第三,对上市公司的未来价值预测的信息披露,需要时编制预测性财务报告;第四,关于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如环境因素而形成的负债资本等,或者其他由于环境风险损失等的产生影响上市公司发展的有关信息;第五,关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权益稀释等方面的信息,否则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容易通过权益交换等方式来降低了信息费用,能够诱导投资者做出来有损市场经济利益的决策;第六,适当增加公司财务报表附注,发达国家的财务报表中附注的长度几乎是财务报表自身的五倍,按国际会计惯例,适当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充分体现出会计信息的整体性与相关性。

二是减少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增加财务报告的延续性。按照传统的财务会计惯例一般是按照年度披露财务信息,这种基于财务会计分期假设的定期财务报表有着滞后性的特征,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形成。为满足新时期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在年度财务定期报告不变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模式,中期报告在时间安排上采用季报编制模式,以保证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加快网络财务报告的建设,试探性建立实时报告系统。网络财务报告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极大的便利与快捷,有利于加强财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四)进行全方位的诚信自建教育,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法规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仅靠“硬性”监管手段是不够的,也要重视“柔性”的全方位诚信教育。通过教育使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营造良好的企业组织文化和社会道德精神,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来抵制财务报告舞弊行为。首先是对政府监管机构、新闻媒体、上市公司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进行教育,让其树立诚信守信的基本意识;其次是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让他们牢固树立应有的勤勉尽责、谨慎执业和应有的职业道德;再次是会计人员,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消除因技术性原因等造成的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其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编制者,能够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对诚信意识不强,屡次违规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公司董事高管应在媒体上进行曝光,让全社会形成一种自律道德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文铭,王淑娇,郑芳.基于XBRL模式的网络财务报告应用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8):109-115.

【2】段政.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及对策【J】现代商'3k,2009,(17):222.

【3】李煦.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对策探讨【J】财政监督,2009,(8):28-29

【4】王学璨,刘宇,娄欣轩XBRL的需求分析及推广策略【J】商业研究,2007,(11):84-87

【责任编辑:汤伟山】

作者:聂华

公司财务报告论文 篇3: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旨在评价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它是通过评价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来具体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本文通过对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指标加以具体分类,将其从定性分析转化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如何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告质量  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

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如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就是对财务报告质量是否能对财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提供帮助以及帮助的程度进行评价,质量一般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评价要素构成的科学和完整的总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内涵特征,基本构成要素涉及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密切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质量评价体系。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体、目标及对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对外提供财务等其他信息的途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进行评价的主体就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由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决定了不同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目标。例如:上市公司债权人是指将资金提供给上市公司的个人或组织,拥有按期收取利息及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债权人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看是否能到期收取本金及利息;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获利是企业偿债的重要依据。企业员工是企业重要的资源,是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与企业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企业员工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此来保证薪酬的按时发放。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对象是以上信息使用者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财务报表体系和由此体现出的财务能力。财务报表体系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等,财务能力是由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反映公司各种能力的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二)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对象的方法。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对象的分析方法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式对财务报表相关数据进行汇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重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相互联系或相似的指标进行对照,由此发现差异并对财务报表进行评价的方法。比率分析法是利用具有相互关系的两个指标之间的比率关系来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方法,用倍数或比例表示。趋势分析法是将企业同一项目在不同时期的数据加以比较,以其某一期的数据为基数,计算其他各期对于基期的变动趋势。因素分析法是分析各项影响财务指标的因素,通过替换某种因素以确定这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比重分析法又叫结构分析法,是看某项指标占总体指标的百分比,显示的是各个联系项目之间的垂直关系。

(三)我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方法。主要通过以下步骤:首先对年报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董事会报告以及重要事项的阅读,确定公司的行业类型,提出分析和检查的重点;然后运用本文中提到的分析方法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同业分析、趋势分析;最后针对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公司财务报告中业绩出现异常变动或其他有重大风险的原因。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进行综合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有一定的不足,比如:上述各项客体指标和评价方法都是针对某一单项指标进行的分析,不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没有突出特定的重要指标,而将大部分指标等同看待;各种评价方法采取的都是定量分析,应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的、重点突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并考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便于信息使用者清晰明了地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做出评价。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构建体系之前应先明确一些评价指标。

1.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综合性评价指标和单项评价指标。综合性评价来自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和利用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法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分析结果。单项指标包括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和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

2.财务报告列报评价指标。财务报告列报总体性的要求是公允列报原则,它是国际公认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制定的最高标准。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列报内容的相关性及可靠性、列报形式的合理选择、表外信息披露的允当性。

3.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是指对有关信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列报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此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又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内部环境指标主要是指生成会计信息的公司内部的控制环境即上市公司管理者和治理者是否诚信,内部控制是否得以良好设计、运行和维护。外部环境指标主要指外部审计和外部监管。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及阐述,我们可以此为基础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我们采取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即分别构建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财务报告列报的相关指标体系、财务报告的生成环境指标体系,运用赋值的方法将各指标予以量化,得出各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数,如表1—3所示。

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设置权重。因为不同的指标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中单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可靠性是最主要的两个指标,可以设置较大的权重,及时性、可比性应该设置稍小的权重,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涉及到很多的职业判断和不确定性,可以设置小权重。最后得分为各项得分乘以各自权重后求和。

其次,可以设置满分为一百分,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层次高的代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较好,反之代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不好。

最后,从整体出发,对各个指标的得分施以权重计算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评价分数。根据分数的高低以及所处的层次判断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至此,完成了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

三、结论

由于上市公司因其组织形式已将股东扩大到社会公众,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各种法律法规也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外披露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便成了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信息的重大途径。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财务报告,如何有效地评价财务报告便成了重大问题。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并对财务报表质量特征进行了深入阐述,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和不足,最后在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已逐渐在我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一个理性、智慧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者,会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经济投资中获取更大的利益。S

参考文献:

1.夏成才.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朱允文.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2,(l).

3.钟伟强.公司治理状况对自愿披露水平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l).

4.王跃堂,张祖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与信息披露监管[J].会计研究,2001,(8).

5.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3).

6.魏亚平.财务报告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7.郭春伟.电力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8.何宜强.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7).

作者:刘明珠

上一篇:顾客关系管理论文下一篇:当代中国刑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