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质量安全论文

2022-04-16

摘要: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作为北京市教委首批建设单位,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建设三年来,围绕北京市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科技突破、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搭建了一个开放联合、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与研究平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干酪质量安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干酪质量安全论文 篇1:

浅谈加强乳制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摘 要】 随着“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乳制品的的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影响乳制品质量因素分析入手,谈了乳制品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及加强乳制品质量监督管理措施。

【关键词】 乳制品 质量监督 管理措施

随着食品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对化学、生物、物理污染与人类健康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对食品质量及相关危害因素的知识也不断增多。食品安全卫生状况,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今年来我国乳业和乳品加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鲜奶产量和乳制品产量急剧增长的同时,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突现出来,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让消费者更是谈“奶”色变。加强乳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质量监督管理的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1.影响乳及乳制品质量的因素

1.1原料乳的卫生质量

原料乳卫生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原料的卫生质量问题主要是病牛乳(如核病、乳房炎牛的乳)、高酸乳、胎乳、初乳、应用抗生素5天内的乳、掺伪乳以及变质乳等。患结核病牛的乳汁不得作消毒乳供人饮用,只能加工成乳制品。患乳房炎牛乳、产犊前15天的胎乳、产犊后7天的初乳、应用抗生素5天内的乳及变质乳既不得作消毒乳也不得加工成乳制品。高酸乳不得作消毒乳和良质乳品原料。对掺伪的乳要分清情况处理,对加入了水、蔗糖、食盐、豆浆、淀粉等物的牛乳不得作消毒乳供人饮用,可用于加工乳制品。对掺入了非食用物质的乳,不得食用或加工乳制品。

1.2加工过程的污染

微生物的污染是引起乳及乳制品变质的重要原因。在乳及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灭菌、过滤、浓缩、发酵、干燥、包装等,都可能因为不按操作规程生产加工而造成微生物污染。所以在乳及乳制品的加工过程中,对所有接触到乳及乳制品的容器、设备、管道、工具、包装材料等都要进行彻底的灭菌,防止微生物的污染,以保证产品质量。另外在加工过程中还要防止机械杂质和挥发性物质(如汽油)等的混入和污染。

1.3贮藏条件对质量的影响

1.3.1温度

乳及乳制品若在贮藏时温度过高既可加速一些成分的氧化变质,又可加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在乳及乳制品贮藏时要掌握好所需的温度。消毒牛乳和硬质干酪贮藏温度为2℃~10℃,酸牛乳贮藏温度为2℃~8℃;乳粉和炼乳的贮藏温度在20℃以下;奶油贮藏温度在-15℃以下。

1.3.2时间

乳及乳制品贮藏时间过长就容易发生质量的改变。因此乳及乳制品在销售时要注意贮新售旧,超过保存期的不得出售。消毒牛乳保存期为24小时;酸牛乳的保存期为72小时;全脂无糖炼乳保质期为1年,罐装的全脂加糖炼乳保质期为9个月,瓶装者3个月;奶油在-15℃以下冷藏保质期6个月,4℃~6℃存放时间不得超过7天;乳粉有罐装密封充氮包装时保存期为2年,罐装非弃氮包装的保存期为1年,玻璃瓶装者保存期为9个月,塑料袋装保存期为4个月。

1.3.3湿度

对于固体、半固体的乳制品,贮藏环境湿度不能过大,因为这些乳制品受潮后易使微生物繁殖生长或结块等。如炼乳、乳粉的贮藏环境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硬质干酪要求贮藏在相对湿度80%~85%的环境里。

1.3.4光线

光线照射可加速乳及乳制品中一些成分的变质,如脂肪、维生素等的氧化。因此就乳制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过程中均应尽量避免光线照射。

2.乳制品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

我国乳与乳制品安全质量管理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完善乳与乳制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我国在二十年前以开始出现乳与乳制品标准,至今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我国现有的安全质量现状仍不适应。这些不适应应尽快解决,这样才能规范乳与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这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处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标准中安全性指标不全,如抗生素等兽残。

2.2方法标准跟不上,目前我国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仍定TTC显色法,而没采用酶联免疫法或液相色谱法。

2.3现有的产品标准尚有不少不合理处,如奶粉中蛋白质不作为强制性要求;调味奶中还有杂质度指标要求等等。

2.4缺乏乳与乳制品交售的管理标准,如生鲜牛乳抽样员规范,生鲜牛乳交售的路途耗时要求,生鲜牛乳交售检验要求,非法原料稽查管理等。

3.加强乳制品质量监督管理措施

3.1加强规范行业管理,认真落实法律法规,严格指导地方按照乳制品的准入条件,对新建、扩建、改建乳制品加工项目实行核准,规范投资管理。

3.2加大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特别是支持企业安全质量检测体系的改造力度;鼓励国内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的方式加强集团化、集约化进程,整合加工资源,创建自主品牌,提升产业品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3切实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引导企业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实现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大乳制品市场日常规范管理和案件查办力度。全面开展对乳制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落实市场巡查制和网格化监管责任制,突出重点市场、重点区域和重点乳制品经营者,开展拉网式检查,依法查处销售有毒有害和不合格乳制品、无证无照经营乳制品等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对所有乳制品经营者的所有乳制品进行逐一清查,重点检查生产日期和批号,凡是不清晰或者涉嫌被涂改的要及时调查处理。

3.4要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3.5继续开展乳制品质量安全整顿,在卫生部和有关部门统一部署下继续开展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整顿,开展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不法行为,消除原料奶的质量隐患。

3.6促进行业全面恢复生产,加强对乳制品行业的运行监测。密切关注行业新动态、新情况,及时提出对策建议,继续落实有关扶持政策,促进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洁,俞铮;质量安全制约乳业升级[N];农民日报;2006年.

[2]杨建军;乳品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陈志鹏;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问题研究 [J]; 扬州大学; 2009,05.

[4]马爽,仇宝山;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探究[J]; 医学与社会; 2009,12.

[5]于海涛,张甦;乳与乳制品质量安全探析[A];《2010年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 2010.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高保军

干酪质量安全论文 篇2:

开放联合 协同创新助推首都食品质量安全

摘 要: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作为北京市教委首批建设单位,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建设三年来,围绕北京市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科技突破、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搭建了一个开放联合、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与研究平台。

关键词:北京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科研团队;社会服务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产业,对于我国“扩内需、增就业、促增收、保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然而,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频出,已严重影响农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更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与社会稳定。因此,加速食品产业升级是重塑我国国民形象与恢复消费者信心的重要环节,食品品质与安全控制已成为政府、行业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2013年,北京市教委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加强高校为北京市的服务力度,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围绕北京市企业需求,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

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建设三年来,在北京市教委领导、学术委员会专家及各成员单位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围绕北京市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科技突破、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搭建了一个开放联合、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与研究平台。

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打造高端平台

作为北京市教委首批建设单位,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动物医学院,并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农学院,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北京)、中粮集团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首农集团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资源集团、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和益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产业化基地。实验室拥有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卫生部食品检验测试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拥有教育部—北京市共建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食品微生物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等学校畜产品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拥有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覆盖了北京市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畜产品的产业链体系。实验室以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安全追溯、食品添加剂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估、兽药及其他有毒化合物的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政策研究与教育为特色,整合北京市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研究力量与资源,已成为全国最具优势的研究团队之一。

实验室紧紧围绕和瞄准北京市食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需求与消费者关注热点,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高层次人才,为北京市食品行业的科学、健康、快速发展搭建开放性、综合性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与研究平台,坚决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开放运行管理方针,充分发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资源,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积极承接重大项目,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协同创新

实验室始终围绕和瞄准北京市食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需求与消费者的关注热点,以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类科研和产业化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鼓励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新模式。实验室建设三年来,在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两方面都实现了突破。

实验室建设期间,共完成或在研究的科研项目4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3项,发表SCI/EI文章124篇,出版专著共15部,授权专利67项,被采纳的相关国家标准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两项。经过3年的建设,实验室的科技研究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科学研究来源于产业需求,同时又必须面向产业链,服务于产业发展。实验室的多家产业化基地成员单位,如中粮集团、北京三元食品、北京蒙牛乳业等行业龙头企业,覆盖了整个食品产业链体系,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实验室开发的干酪、肉制品、蛋制品、益生菌、香精以及风险因子快速检测产品累积超过70种。同时,利用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力量,为企业解决多项技术难题。例如:香蕉有机牛奶脂肪上浮、原料乳嗜冷菌污染、功能性益生菌产品开发、猪肝黑变等。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助,从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

以人才为根本,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培育创新团队

运行三年来,实验室秉承“开放、联合”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各种层次和方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共选拔10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以访学的形式到国外交流学习,开展学术交流100余次,邀请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国外学者讲学40余次,国内同行讲学60余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2次,国际学术会议26次。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国际化视野、拓宽团队的科研领域都有极大的帮助。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验室始终秉承人才引进与内部挖掘并重的政策。建设期间,新增院士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晋升教授8人,副教授15人,两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入选“新世纪人才”。“动物源性食品检测创新团队”“食品添加剂绿色生产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功能乳品与益生菌创新团队”相继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200余名,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同时,实验室非常注重对于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首农集团、北京蒙牛乳业、君乐宝乳品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共为企业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0余名,为企业培养了高层技术骨干。同时,组织员工的食品质量安全培训1,000余人次。

以社会服务为宗旨,正确引导、安全保障首都食品安全

实验室着眼北京市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实验室的各个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各类“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普宣传活动,推动食品领域热点问题的解决,并于2014年建立北京市教育系统食品安全检测网络,负责北京200余家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为提升北京食品安全水平作出贡献。

食品质量与安全不仅是技术和企业管理问题,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以及食品安全的科学引导和宣传对于平复消费者恐慌情绪同样重要。针对这一问题,实验室各个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各类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如“食品质量与安全投入安全协查中国行”“中国食品安全万里行”等。3年来,实验室共举办和参与各类科普活动100余次。其中,北京工商大学的孙宝国院士编写的科普读物《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填补了我国食品添加剂领域科学真相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真空,对化解食品添加剂“妖魔化”,倡导和维护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普通消费者之间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系统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由北京市教委组织,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联合北京市高校后勤研究会伙专会、北京学校后勤事务中心共同组建了“北京市教育系统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实验室”,并建立了“北京市教育系统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为北京市各区县教委、各高校207所的食堂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并先后对各单位负责人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检测设备使用培训等,培训人数超过800人次。这些工作为保障首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提高师生就餐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质量与安全不仅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广大市民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基石。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将结合北京食品产业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创新性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服务社会,促进北京市食品产业的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作者:任发政

干酪质量安全论文 篇3:

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乳业的影响及发展途径探究

[摘 要]乳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人民群众的膳食结构,帮助其提高了身体素质。现阶段,我国对于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剧增,致使乳制品在我国居民消费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我国乳业的整体水平以及调整生产结构。与此同时,乳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业结构,促使了农产品的增值,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在我国乳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进口乳制品开始占据我国消费市场,导致我国乳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乳业面临乳品质量安全、国内需求增加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影响等诸多问题,对我国乳制品企业、市场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使得乳制品生产商以及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侵害。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乳品市场的竞争日趋国际化。因此,增强我国乳业国际竞争力、解决我国乳业生产以及乳制品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基于此,文章从目前乳制品进口的现状以及其对我国乳业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提出有利于我国乳业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乳制品进口;中国乳业;发展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8.017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乳业的发展。乳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因而其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提高了乳制品进口速度,以此调节国内市场余缺;然而由于我国乳业起步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导致乳制品进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乳业的发展。因此,文章将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乳业的影响作为重要切入点,以此具体分析发展我国乳业的相关措施。

1 我国乳制品进口现状

1.1 进口总量增长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居民对于乳制品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乳制品进口总量也随之提升。2017年,我国乳制品进口总量已达176.88万吨,进口金额为78.59亿美元,同比增加16.2%和37.9%[1]。我国曾于2008年发生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直接冲击了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使得国内广大消费者降低了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程度,从而导致进口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大幅提升,带动了乳制品进口量的迅速增加,致使2009年成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增长最快的一年,较之2008年的乳制品进口量增长了54%。随后,由于国内乳企的发展,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呈现波浪形变化;2015年乳制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较多地区对于乳制品的需求下降,使得乳制品进口量明显下滑,再加上前两年我国进口乳制品较多,致使2015年仍处于库存消化阶段[2]。

1.2 进口市场集中

我国的乳制品进口市场往往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优越的大洋洲、欧洲、北美洲(以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为主要乳制品进口国),这些市场的进口量约占整体进口量的80%,其中新西兰一直作为中国进口乳制品的最大来源国,其份额在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中达到35%,主要原因是2008年我国与新西兰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经过逐年递减,目前大部分新西兰乳制品往中国出口实现了零关税,导致其在中国市场上所占份额更加突出。

1.3 进口产品结构分布集中

在众多进口乳制品中,干乳制品和液态奶的进口数量较大,从而体现出我国乳制品进口产品结构集中度较高;干乳制品则是以奶粉、乳清、乳蛋白等产品为主要类别,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在近几年的进口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其增长速度也在持续上升。2017年,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进口量为32.45万吨,同比增长9.61%;进口金额为4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9.80%,整体进口量已经达到56.3%[3]。奶粉中,一部分属于工业原料粉,一般用于二次加工。液态奶进口不似干乳制品多样化,主要以发酵乳、鲜奶等常见消费品为主。

2 进口乳制品对我国乳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快速增长,对我国的上游养殖业以及终端产品市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 满足消费者需求

我国进口乳制品数量的快速增长,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反映了国产乳制品在国内市场发展的不足。

另外,由于当前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缺口,这就为国外品牌,尤其是中高端产品提供了市场,促使我国一些完全依赖进口奶粉为原料的乳品加工企业能够有效节约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国内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促进中国奶牛养殖结构升级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推动了我国乳业的健康发展。

2.1.2 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

乳制品进口数量的增加,使得国内乳企加强了质量控制、加快了创新步伐,以此来面对跨国乳企的强大竞争力,更有部分实力较强的国内知名企业通过引进国外优秀质量管理体系来不斷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产出高质量乳制品。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国外品牌乳制品日益增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乳制品企业也开始走向国外牧场。自2010年起,中国企业成功在新西兰投资,实现了中国乳制品企业“走出去”的策略。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17家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奶业甚至成功在当地布局了奶源基地以及乳品加工厂[4]。至今,我国已有多家乳业企业获得国际奖项,其市场竞争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在逐步提升。

2.2 消极影响

2.2.1 威胁我国乳制品企业生存

乳制品进口为我国乳制品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乳企已经凭借着优秀的品牌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再加上相关贸易协定的签订,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逐渐将消费市场转向中国,从而挤压了我国乳企的生存空间。例如,近几年国外乳企不再以出口奶粉、黄油、奶酪为主,而是将巴氏生鲜乳作为主要销售目标,这一产品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压缩了本土乳企的利润空间,部分国内中小企业经营不善而被外来资本收购,不利于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4]。

2.2.2 侵占我国消费市场

我国乳品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乳制品生产重心逐渐从高成本国家转向低成本国家。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政策环境也相继得到改善,使得乳制品供应链放宽了对跨国公司的限制。目前,我国乳制品进口份额仍处于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进口乳制品已经逐渐侵占我国的乳制品市场。随着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乳制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大,导致国内的奶牛养殖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大受打击,出现“奶贱伤农”的现象,加剧了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逐渐陷入加大进口乳制品的恶性循环当中。

3 乳制品进口影响我国乳业发展的原因

3.1 国内乳制品物价上涨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劳动力价值的提升,从而导致了我国国内乳制品物价快速上升。据有关数据表明,2010—2018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由47269.9亿元增加到141692.2亿元,同比增长9.09%(详见表1)。

导致我国乳制品价格上涨还存在另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良种奶牛主要引进于国外,我国优质牛奶奶源稀少;二是饲草缺少,近几年,我国优质饲料的产值虽然有所增加,但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缺口。

3.2 国内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

国内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是导致我国进口乳制品迅速增长的关键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我国境内发生多起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国内广大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程度大幅下降,并且还影响了我国乳制品的国际声誉,从而难以出口;在这一背景之下,国外乳制品大量进口。除此之外,我国为保障国内的奶牛饲养水平以及奶农利益,出台了降低生乳标准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导致倾向于高品质奶源的企业以及消费者选择国外进口乳制品[6]。

3.3 我国乳制品企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其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意识不断完善;另外,我国乳制品需求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对乳制品品种呈现多样化需求,例如,在原有奶粉、液态奶等消费群体基础上,新增了干酪、奶油等消费群体,然而纵观国内各大乳制品企业,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企业少之又少[7]。以乳清粉为例,其作为畜牧业饲料、高档奶粉、饮料、糖果与植脂末等原料,需求量在近几年大幅度提升,但国内乳制品企业却不能满足其数量的供应和适应乳制品品种结构的变化。

3.4 进口乳制品总体关税呈现下降趋势

自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之后,乳制品进口关税从原来的25%~50%下降至10%~15%,使得我国出现明显的乳制品单向型进口贸易特征。经调查数据所得,2001年我国液态奶、全脂奶粉、脱脂奶粉、黄油和奶酪的进口关税率分别为25%、25%、25%、50%和50%,经过几年的削减之后,同样乳制品的进口关税下降至15%、10%、10%、10%和8%,平均关税总体下降了67%[8]。另外,以新西兰为例,我国于2008年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对新西兰奶粉进口关税采取逐年递减约1%的措施,并于2019年实现了新西兰奶粉以及黄油的零关税,极大刺激了新西兰以及其他乳业发达国家乳制品进口的速率[9]。

4 促进我国乳制品企业发展的措施

4.1 政府推行相关支持政策

目前,我国应尽快建立对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保护措施,在WTO所规定的范围内保护中国乳业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推行并完善对国产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以及产业的保护政策,加大对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技术、资金等的投入。

首先,中央或者地方财政部门可以针对国内乳制品行业设置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增加良种奶牛、改善奶源生产和运输环境、加大牧区保护等措施来保障我国乳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可以加强对国内乳制品企业的培训和扶持力度,培养其运用互惠贸易政策来扩大乳制品出口渠道的能力以及鼓励企业了解并落实“走出去”政策,从而开展海外投资,以此提高国内乳制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0]。

由于我国周边以发展中国家居多,这些国家随着近几年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乳制品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然而其国内乳制品的生产与供给难以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拓东亚、东南亚、东欧乃至非洲等地区的市场,以此扩大乳制品出口。

4.2 加强行业内部质量监督

乳制品企业需要严格遵守“质量至上,顾客至上”的原则,即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生产高质量的乳品来吸引人们进行消费。目前,我国正面临外国乳品大量进口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更加需要国内企业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若我国乳制品能够解决乳品质量这一关键问题,则国内乳品企业能够逐步夺回一部分被外企所占领的中国市场。

因此,乳品企业需要对生产、流通等环节,例如原料奶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关卡,进行严格把控,有效保障原料奶与成品的质量;另外,乳企还需完善国内产业的监督体系,从而提高我国乳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行业内部乳制品的安全监督,并为其制定规则。

首先,加强标准化建设,完善相关“国家生鲜牛乳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乳制品生产标准;其次,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手段、功能完善、服务面积较大的质检中心,以此强化对饲料、鲜奶、乳制品等产品的检验;再次,加强对牛舍、挤奶站等奶源所涉及环境的控制,避免原料奶源在生产环节受到污染;与此同时,积极宣传机械挤奶等智能化操作,进一步保障鲜奶的质量;最后,相关部门可以从奶牛的饲料入手,严格把关饲料的原料生产、辅剂添加等环节,为生产高质量、安全乳品奠定坚实基础。

此时,建立健全以民众作为监督主体的乳制品行业安全监督系统十分重要,有利于提升国民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逐渐开始对国产乳制品恢复信心,从而促进我国乳业的健康发展。

4.3 建立监测和损害预警机制

产业损害这一概念较为模糊,难以清晰地表述产业所受到的实质性损害,主要是由于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后容易出现多种表象,然而这些表象却不能直接用于判断产业损害的程度与成因,因此,为了有效保障乳制品企业的产业安全,国家有关机构应建立乳制品进出口监测与预警机制。这一机制的运行主要通过构建预警模型系统,对乳制品进口数量、价格以及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相关情况进行连续性监测,通过研究并分析其对国内乳制品产业的影响来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制定应对预案、维护国内乳制品产业的安全[11]。

另外,国内乳制品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即当某一产品出现大量低价出口时,应及时发布预警,提醒各企业调整产品相关数据,防止国外企业反倾销措施的进行。

4.4 引导并提高消费者理性度

消费需求是产业生产链条的最终环节,同时也是促进产品进一步生产的关键,我国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国民进行消费,针对学生而言,政府可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与企业携手制定并有效落实价格实惠品质不减的“学生奶”计划,引导学生进行乳制品消费,从而扩大国产乳品消费需求。

另外,我国还应大力开发农村地区乳品消费市场,即从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入手,提升农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以及消费水平。现阶段,我国存在不少消费者盲目选择国外乳制品的现象,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积极宣传国内乳制品的優点,同时对国内外乳制品分别进行品质分析,帮助广大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产品,从而提高其消费理性度。例如,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对进口液态奶进行蛋白、钙等指标的分析,并及时公布分析结果[12]。

通过这一措施,能够有利于缩减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品与国产品的心理认知差距,使得两者在消费者选择方面位于同一起跑线。与此同时,还能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与消费福利,有助于提升国内消费者的理性度。

5 总结

综上所述,乳制品进口数量的增加,在促进我国乳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为此,应直面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不足与其产生的原因,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前提之下,实现我国乳制品行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萍,王琛,刘芳.“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乳业贸易发展潜力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9,55(5):145-150.

[2]姜冰,曹亚楠,徐雅楠,等.世界乳业生产及贸易格局分析——兼论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乳品工业,2019,47(1):36-42.

[3]彭虹.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现状及政策优化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40-47.

[4]曹亚楠,徐雅楠,姜冰,等.中国与乳业贸易强国国际竞争力差距的成因分析[J].世界农业,2018(8):85-92.

[5]刘芳, 白燕飞,何忠伟.世界乳制品贸易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奶业的影响研究[J].世界农业,2016(7):174-182.

[6]魏艳骄,朱晶.进口来源国、技术含量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制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影响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7,33(7):74-86.

[7]WANG Y,DU X.乳制品进口对中国奶业的影响及发展思路[J].农业展望,2018, 14(11):96-100,105.

[8]林键汝.乳品进口对我国牛奶制造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7(15):250-251,254.

[9]卢干成.中澳自贸协定对中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8.

[10]张钰宸,赵连静.国内乳制品质量提升对进口乳制品消费的影响[J].农业展望, 2019,15(1):109-112.

[11]张懿.自由贸易区关税削减对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的影响[J].农业工程, 2019,9(7):114-117.

[12]马珊,高艳.中国乳制品进口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AR模型[J]. 中国商贸, 2019(4):82-85.

作者:宁春玲

上一篇:语文教改关键论文下一篇:小学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