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网上保险直销论文

2022-04-2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入世承诺的兑现,直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走进国门。目前。我国直销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工商职能,规范其营销行为,使之健康发展,是工商部门当前亟待破解的课题。一、直销市场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1理解认知落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全面推行网上保险直销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全面推行网上保险直销论文 篇1:

车险变局价格看涨 理性寻找低价捷径

从7月1日起,《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保险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将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分别对车险的最低折扣和交通事故强制责任险(以下简称强制责任险)的实施进行了具体规定。这是近两年来监管机构对车险下得两剂最猛的“药”,直接关乎车险发展和全国1.3亿多辆车的保险价格问题,以至于从4月份起保险代理人就给车主打电话,称车险要涨价,投保要趁早,搞得人心惶惶。那么,这两个条例通知到底会对车险发展和车险价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限折令”遏制低价竞争

《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保险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又被称为“限折令”,根据这一通知的要求,保险公司以后给予车险投保人的所有优惠总和不得超过车险产品基准费率的30%,也就是最大折扣不能低于7折。同时,各保险公司不得以向被保险人赠送其他保险产品的方式变相降低车险费率。本来车险享有很大的定价自主权,现在监管机构出台干预措施,是面对近期愈演愈烈的车险竞争不得已的举措。

2002年前,国内车险份额主要被人保、太保、平安等几家大保险公司瓜分,大家也能相安无事。可是,为了在保险对外放开前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车险在2002年开始了“兄弟阋于墙”的第一次真正竞争。当时全国实行统一的条款,竞争直接表现为价格战,谁的价低就能抢到客户,市场出现混乱,保费最低打到了4折、5折。连保险公司的人都坦言,这样做根本无法盈利,结果不到一年,车险出现全国性的亏损,令保险公司元气大伤。

这次价格竞争让人保、太保、平安等大保险公司尝到了恶性竞争的苦果,开始及时调整。2003年修订的《保险法》,让保险公司有了制定车险费率、条款的自主权,利用这个机会调整了车险的费率,保险公司推出了很多个性化的车险产品,避免直接的价格战。不仅如此,保险公司还调整业务结构,限制车险发展,中国人保等甚至还在2004年里连续四次上调保险费率。车险市场回归合理竞争的局面。

但随着大量新保险公司涌入市场,局面又开始恶化。中华联合保险、安邦保险、阳光保险、天安保险、天平保险等成为“搅局者”,在品牌知名度、服务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要从人保等几家大保险公司划定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最快捷的办法就是低价竞争。从2005年开始,车险低价竞争局面再次又现,同样的一辆车,新保险公司的报价竟然比老的公司低近一半。这直接影响了原来的车险市场格局,虽然有些“老”公司不想低价竞争,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保住市场份额,只能低价跟进。例如,2005年下半年,平安财险北京分公司推出电话投保车险可享受5折优惠,华泰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的私家车险标准费率全线下调20%。这还不是极端的,深圳的车险竞争到了恶化的地步,价格从5折6折降到今年的2、3折,有些公司车险已打到1.8折。

车险低价竞争的直接后果就是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少、赔出去的多,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从2003年到现在,车险处于亏损的状态。虽然2005年有些地区出现了改观,但如果继续低价竞争,很快又会滑向亏损的深渊,最终会出现车辆出险无法正常理赔。无奈之下,保监局只得下发“限折令”,限制恶性竞争,给车险竞争戴上“脚镣”,在有限的空间里舞蹈。

强制险推动车险价格上扬

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我国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和救助基金制度,但经过近两年对费率、赔偿限额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国务院才于今年3月公布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于7月1日起施行。

强制责任险的实质就是通过保险来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目前全国有1.3亿辆车,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只有约35%。经常出现车辆事故造成第三者人员伤亡、财务损失,车主无力承担赔偿费用的情况。为此,国家才推行强制责任险保险制度,所有上路行使的车辆必须投保,出险后,保险公司在强制责任险限额范围内赔偿,便于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或经济保障,也能够减少交通事故肇事方的经济负担。

首先,责任强制险扩大了原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范围。目前,强制责任险的赔偿限额是5.2万元,包括4万元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2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一旦出现事故,只要驾驶员有过错,就要先在这个额度内赔偿。如果驾驶员没有责任,也要给付一半的费用。而在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中,赔偿是要区分责任的,如果驾驶员全责,保险公司按照100%赔偿,如果同等责任,则只负责赔偿50%,如果次要责任,只赔偿30%左右损失。

其次,责任强制险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垫付”功能。对于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以及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等情况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人身伤亡的,由保险公司在保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以确保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尽管保险公司可以对肇事者进行追偿,但要面临垫付的钱收不回的风险。而在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中,上述情况属于拒赔范围。

第三,救助基金拉升保险费率。根据《条例》规定,国家将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对于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抢救费用超过强制责任险赔偿限额的、肇事车未参加该强制保险或车辆肇事后逃逸的几种情形,先行垫付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垫付的费用虽然可以追偿,但同样有很大可能收不回。救助基金主要来自强制险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这也是拉升责任强制险费率的一个因素。

保险价格依据风险大小而定,风险越大,价格越高,既然责任强制险的赔偿责任扩大,风险增加,对应的保费自然也会增加。上海早在2005年4月就实行了保额为4万元的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基本保费约为1400元。与其相比,10万元的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只有1500元左右,可见两者价格差别还是较大的。从全国范围来看,第三者责任险的涨价已成定局。上海地区200多万辆车率先实行了强制第三者责任险,调整幅度不会太大。

理性看待车险涨价

虽然这两个影响车险价格的法规要到7月1日实施,但3月份就已公布。这给保险业务员拓展业务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几个月里,大部分车主都接到了车险代理人的电话,称车险就要全面涨价了,要买趁早;有些7、8月份保险到期的车主还被撺掇提前续保,以减少保费支出。很多车主因此有些心动,毕竟车险保费支出不是一笔小数目,少的要三四千元,多的则要1万元,如果涨价20%,则每年要多交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保费。

车险虽然会涨价,但要区分情况而定:针对车辆本身的保险不一定涨价,强制责任险最好不要规避。更不能听从代理人的怂恿,轻易提前一两个月投保车险,否则得不偿失。

“限折令”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通过无赔偿优待、随人因素、随车因素等方式给予投保人的所有优惠总和不得超过车险产品基准费率的30%。乍一看,打折少了,价格自然就上来了。可是,这只是针对折扣打得多的车险而言,如深圳等地过低的折扣会被限制,当地保监局早在3月份就出手整治,这种情况只占少数。上海、北京等地的人保、太保等大公司因盈利压力,对于车险的折扣基本维持在7折以上,这几家大公司占据了车险大半市场份额,打折限制不会对其产生大的影响,而且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价格还会下降也有可能,实际上,这几家公司至今尚未有上调费率的消息。

中华联合保险、安邦保险等新兴公司保费折扣目前多低于7折,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可从市场竞争的格局来看,打折的限制可能会有所突破。车险是这几家公司保费收入的支柱,尤其中华联合、安邦今年都制定了很高的保费收入目标,如果价格和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知名度、服务跟不上的情况下,竞争力大打折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为了保持低价格优势,这些公司可能会通过给中介返佣等折扣方式暗地进行。这样看来,车损险的价格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因此,不必为“限折令”而心慌,依照目前的竞争格局,市场上仍会出现较低折扣的车险(强制责任险除外)。

强制责任险是每辆行驶车辆必须投保的,价格会比同等保额的商业三者险高,车主毫无异议地要多支付保费。不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前投保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的在期满前可不必投保强制险,但最好不要钻这个空子,抢在7月1日前投保三者险,规避强制责任险带来的涨价。

提前投保意味着退保或者购买重复保险,会造成保费浪费;而且躲避强制险也让车主面临风险。强制责任险实施后,相应的交通处理规定也要接轨,如果出现交通事故,不管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车主都要依据强制保险的限额承担责任。比如交通事故造成第三者伤残赔偿4万元,如果投保了强制责任险,则保险公司会在赔偿限额范围内赔偿;反之,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只依照事故责任赔偿,若驾驶员负次要责任,保险只会按照30%左右的次要责任赔偿,剩下的则要车主自己掏腰包。根据上海的试点情况,85%的涉及第三者交通事故赔偿金额在4万元以内。所以,强制责任险不仅仅是对事故的受伤害者提供保护,也是减轻了车主的负担,这类保险尽量不要省。

购买车险省钱捷径

两项车险新政的实施将引起车险价格上的变动,这种变动是政策层面上的,作为投保人个体来说,很难左右。但是对于有车族来说,却有不少可以选择的省钱捷径,可以从投保的保险公司、投保内容、投保方式等方面进行精打细算,理性分析,从而买到便宜的车险。

大公司价格通常高于小公司。按照规模效应理论,保险公司越大,车险也就应该越便宜。前面提过,几家大保险公司车险因为2002年的非理性竞争,陷入亏损的尴尬,所以,在费率上特别谨慎,不肯轻易下调。而安邦、中华联合、天安等中小保险公司进入市场不久,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不惜打价格战,这给消费者有了“可乘之机”。目前,保险公司之间的车险价格相差比较大,如一辆15万元的车在上海投保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不计免赔、盗抢险、玻璃破碎险等项目,最高和最低报价相差近一倍。即便“限折令”这把剑悬着,竞争上的价格差异仍然会存在。投保时可以“货比三家”,挑选出价格较低的保险。在比较时要将同种保险项目、相同保额对比。

不过,车险服务也是跟价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些公司的车险价格虽然低,但是在理赔人员的配备上可能也会不足,影响到查勘、理赔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有的保险公司把查勘理赔权委托给了公估公司,约束力量却不够,出现服务态度、质量差等问题。这也是投保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对于驾车新手,交通事故率高,可以考虑多花点保费,投保服务质量比较好的保险。

要选择适当的险种,不要盲目贪多。费率市场化后,车险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有的保险公司车险仅附加险种就有23种。目前保险公司除了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玻璃破碎险、全车盗抢险、车身划痕险等传统险种外,还开发了出境责任险、法律服务特约险、冰雪灾害险、地质险、精神损失赔偿等特色险种。如果要买全一家公司的全部车险,保费支出相当大,有些险种实际上也用不上。

在投保时,不能光听保险公司或者代理人的推荐,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挑选合适的险种。除了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必须投保外,还要投保不计免赔特约险,以便出险后能得到全额赔付。在此基础上,视风险情况选择投保其他附加险。假如所在小区比较安全,有专门的停车库,就不必投保全车盗抢险;反之,则要投保。根据车辆行驶、停靠的区域,来决定是否投保玻璃破碎险和车身划痕险等。通过上面这些比较,挑选自己最需要的车险种类,例如价值12万的车,有的公司盗抢险大约400元,如果停车安全,就可以省下这笔保费。

选择直销渠道。很多人通过代理人购买车险,保险公司为此要支付代理费用。不少保险公司开始发展直销,把部分给中介的费用返给消费者。人保、太保等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电子商务网站,规定网上或者电话投保车险享有一定的折扣优惠,车主可以尝试这些直销方式,节省保险费用。此外,车险团购也成为一种省钱方式,由于团体购买增加了竞价的砝码,保险公司也降低了展业费用,在保费上会给予最大优惠,车主可以小区、公司为单位,进行团体投保,获得费用上的优惠。

善用费用优待条款。保险公司为争取优质客户,体现定价合理的原则,在不少项目上都有优惠。常见的有无赔款优惠,如人保、太保、平安等公司的车险规定,上一年无赔款发生的,续保优惠10%;如果指定驾驶员,会有3%~5%的优惠;如果在限定的区域内行驶,可以优惠25%,等等。另外,还有汽车安全性能、指定部位赔偿等优惠。上面这些优惠如果累加的话,就等于相当高的折扣,车主在投保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节省保险费。

减少交通违规次数。强制责任险的保险费率水平与交通违章挂钩,安全驾驶者享受优惠费率,经常肇事者则要承担高费率。如果通过车辆共享信息平台,还与保险赔付情况挂钩。以上海市的强制三者险奖惩情况为例,因交通违章最高可上调70%的费率。看来,第三者责任险的涨与跌已与个体直接关联,要节省保费,就得尽量减少违章次数和出险次数。

相关链接:关于强制责任险的提醒

提醒一:

强制责任险是车辆必须购买的保险,目前5.2万元的初定赔偿限额只能满足基本的事故补偿需要,对于较大交通事故赔偿不够。因此,应在强制责任险的基础上投保商业三者险,具体投保的金额依据车辆行驶地的交通事故赔偿水平而定,通常以造成人员死亡的赔偿为标准,如在上海、北京等地事故死亡者若是城镇户口,要赔偿30多万元,因此,可在强制责任险的基础上投保20万元左右的商业三者险,为车主撑起保护伞。如果所在地职工工资水平较低,投保的商业责任险可以少一些,比如与强制责任险相加为10万元。

提醒二:

10月1日前,行驶车辆必须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7月1日前已经投保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的,可在保险期满投保强制责任险。如果未按规定投保,由公安交警扣留车辆,通知投保,并处责任强制险保费2倍的罚款。

提醒三:

上道路行驶的车辆必须放置保险标志,否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扣留机动车,通知当事人提供保险标志或者补办相应手续,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作者:马飞孝

全面推行网上保险直销论文 篇2:

对规范监管直销市场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入世承诺的兑现,直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走进国门。目前。我国直销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工商职能,规范其营销行为,使之健康发展,是工商部门当前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直销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

1 理解认知落差。对直销的理解,对“多层次”、“团队计酬”的理解,企业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出现了重大的认知落差。业界普遍以多年开展多层次经销的惯性思维,对政府法规以“单层次”限定直销的做法持不同意见。从立法开始,业界与管理部门便一直争论不休,出现了法律与现实“两张皮”的尴尬,存在着不少企业和从业人员从法制轨道上群体逃离或暗度陈仓的危机。

2 发展方向迷茫。在申请直销的众多企业中,至2007年3月底,商务部共核发19家企业直销许可证(内资5家、外资14家)。珍奥“获牌”不过2个月便被要求整改,并于2006年10月9日,以整改申报材料不实为由被商务部吊销直销许可证。站在牌照门槛外面的众多企业,除极少数可“获牌”外,绝大多数“获牌”无望。业界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即不获牌不合法但受制约少,获牌合法受制约多,反而伸展不开手脚。形成了“拿牌者忧、不拿牌者忧、政府忧、从业人员忧”的集体焦虑局面,令业界感到迷茫。

3 行为欠缺规范。直销进入中国,是在激情中起步,在混乱中高涨,在无序中前进,随着国家的管控。转为在压力中消退,在规范中转型,在理性中复苏。目前。直销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规范行为,许多企业名为直销实则传销,采取“多层次”经销方式;退一步按照世界直销联盟对直销的界定和规范,也不难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订单的取消、产品的退货、推销员的自愿加入和自愿退出等,英美等国给予了7天、14天等自由决定时间的制度设计,给企业、直销员、消费者以自由选择的机会,保障各方权益。我国直销市场特别是传销,则不乏诱骗、胁迫等现象,直接伤害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权益,损害社会诚信。

4 产品价位虚高。为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对销售人员的高额回报,企业的普遍做法是抬高产品价位。高价位能够实现的原因有三:一是现行物价法规定,企业产品普遍实行自主定价;二是直销产品在性能上普遍存在独特性,通过企业及直销人员的“煞亲”式推荐,容易使人相信;三是有的产品在商场无法找到相同或近似产品作价格比较。因此,有的产品价格高出市场同类同质(近质)产品两三倍以上,有的价差达十倍以上。

5 虚夸宣传严重。直销人员为实现个人回报的最大化,往往采取夸大甚至虚假的手法,招揽消费者或发展下线。一是推介产品性能,从保健、美容等方面打动人心,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二是从机会上宣讲加入的百般好处,激发致富欲望。三是从分配制度上比较别的公司,使加入人员具有排他性。推销人员往往利用亲情、友情等感情因素增进信任,对发展对象施以温情照顾、体贴关怀和人格尊重,使新进成员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知心般的尊重,彻底突破心理防线,进而集中进行培训(洗脑),从思想上、观念上影响人、控制人,使其成员由最初的发财愿望变成对所谓“事业的追求”,从而达到稳固壮大团队,扩大销售业绩的目的。

(二)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规范直销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直销管理条例》,实施中存在着“三个冲突”和“一个不强”:

1 与直销联盟定义的冲突。直销管理条例对直销仅限定在单层次经销方式,而世界直销联盟定义的直销包括单层次也包括多层次。

2 与传统直销概念的冲突。多年来,不少企业直接设立直销部或门市,政府核发证照中有对直销的认定。仅重庆市工商局核发执照中企业名称含“直销”的就有269户,全部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销售,经营范围中含“直销”的有19户,只有5户为《直销管理条例》定义上的直销。这种名义相同实际相差甚远的概念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监管执法中,不能不说是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设计的一大漏洞。

3 与业界基本认同的冲突。直销业界普遍认为多层次是直销的精髓。离开了多层次,直销就有名无实失去活力,变成传统意义上的经销模式。多层次被定义为传销加以禁止,主要原因是企业不自律、市场不理性和监管跟不上。法律对多层次的强行禁止,让业界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给企业、从业人员留下了等市场理性、监管到位后传销就会“解禁”的想象空间,导致企业、部分传销人员誓死不愿“离场”。

4 法律规范操作性不强。如获牌企业采用定薪按月发放工资奖金、增加虚拟人员降低个人收入比例等形式,规避报酬“不得超过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收入的30%”的限制;企业将多层次计酬做技术化处理。制度上、帐目上甚至是台面上的一切,都改为公司直接面对员工发放报酬,规避了“通过对被发展人员”直接或间接发展人员计酬而产生多层次的中间环节。此外,部分企业见获牌无望纷纷放弃申牌,转而以传统经营方式申办登记,但有的暗地开展直销或传销活动,给监管增加了难度。这些暴露出法律制定的概念化和理想化倾向,反映出法律与现实的脱节和配套措施的不完善。

(三)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1 监管停留表面。目前,工商、公安部门对直销和传销的监管多停留在被动性监管层面,有人举报才介入调查处理。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难监管。由于直销或传销本身大多无店铺经营,经销人员众多分散,加之,因大多数企业未获国家批准,不敢堂而皇之公然进行,纷纷转入“地下活动”、网上操作,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办法隐蔽进行,让执法人员难以发现,让监管难以深入,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二是主观上难监管。由于管理体制上目前采用属地管辖原则,让打击传销工作很难开展。传销企业往往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受到各方面的保护,外地查到后,案件向企业所在地移交,在多方周旋下,常常是不了了之。久而久之,职能部门失去了监管积极性,导致监管表面化。

2 监管信息不畅。值销、传销企业具有跨地域、游动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目前,知情人士举报和媒体报道(包括互联网信息)是执法部门监管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由于管理部门林立和各自为政,商务部、工商总局、公安部的信息,地方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间缺乏互联互通,且监管信息稀少和滞后。从互联网上的直销网站、反传销联盟网站等观察,业界搭建了不少信息平台,但与政府部门之间也缺乏互联互通。

3 监管知识缺乏。县及县以下工商部门、公安部门担负着规范直销、打击传销的主要职责,但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兼职,并且大都没经过专业性培训,可以说对直销和传销是接触不多、了解不够、认识不深、研究不透,因而被业界戏称为:“打的人不懂,懂的人不打”。在规范直销打击传销宣传上,在教育、规劝、遣散、取证等各个环节。缺乏深入的洞悉和透彻的分析,难以启发民众。难以说服传销人员,特别是针对传销人员的

反调查和近乎教徒般的执着,难以从思想深处影响和改变对方。

4 监管手段不力。国务院两个条例颁布后,大多数未获牌企业经营转入隐蔽,几乎不再用文字或图形方式公布公司分配制度。改用口述方式,有的公司将制度发布在互联网上,一般人没有密码也进不去,密码只有相当级别的人员(既得利益者)才准获取,至于公司的销售网络更是公司的绝密。而凭监管部门现在的管理手段想看到“庐山真面目”谈何容易,一旦介入调查,大多也只能作个现场检查记录,收集点口头证人证言,难以获取直接的书证和物证。

5 责任难以落实。无论是直销掺和传销,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传销,大多推行层级式管理,以“五级三阶制[A、B、C、D、E五级,业务员(C、D、E)、主任(B)、经理(A)三阶]”居多,执法部门查处时,大多只能接触到低层级的业务员。业务员层级在网络中处于贡献地位,属于受害者。从法律上衡量,从情理上理解,都只能采取规劝、遣散办法。而对从中获利巨大的A、B高级人员,本应依法追究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但一般都难以溯及。结果是应负法律责任者逃之夭夭,又达不到教育不够负法律责任者的目的。

(四)、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1 社会认同分歧。从直销和传销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开始,法律界、政府界、业界、群众对其概念和涵义的理解一直模糊和存在分歧,政府部门从早期对传销的旁观到正式颁发牌照到全面禁止再到与直销区别对待,政策的频繁变化让民众难以准确理解和接受。同时,业界大势进行利己式宣传客观上也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一些企业邀请知名人士参加活动,花巨资请主流媒体做宣传,或通过助学、扶贫等公益活动,极力打造正面形象,宣扬合法性和正当性。此外,不少网络、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宣传上也常常混淆概念。

2 传销冲击严重。国家实行严管措施后,禁止传销好比截断河流,开放直销好比开流引渠,现实的问题是截断的河水太多,引渠的口子太小,绝大多数企业被挡在了门外,他们是转型难、拿牌难、停业难。不少企业不得不采取两种走向:一是研究法规的疏漏。既不踩法律红线,也不按法规经营,进入所谓“灰色地带”:二是置法规于不顾铤而走险继续从事多层次经销。从广西来宾、贵州贵阳到全国各地,传销热再次席卷全国。让执法部门打不胜打、防不胜防。

当前,业界已经出现“六化”发展趋势:即无物化(只有理念没有实物)、温情化(亲情式感召和管理)、年轻化(参与者大多为年轻无业人员)、异地化(一般只发展异地人员)、流动化(无固定居所和场地,以租用房屋为主,随时变换地点)、对立化(设置专门课程讲解如何规避法律,如何对付工商、公安部门的检查和询问,以暴力攻击执法人员,煽动群众闹事等)。这些新动向,已经或正在诱发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应引起监管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监管直销市场的对策

(一)厘清对直销的认识

1 正确区分直销和传销。直销作为一种经营模式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1990年,美国雅芳日化公司率先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05年,雅芳公司获准试点,这是《直销管理条例》意义上直销的真正开始。

“直销”(Direct selling)即“直接销售”的意思,也叫无店铺经营或无店铺销售。世界直销协会联盟对“直销”定义为:“以面对面的方式在固定的零售店铺之外的地方(个人住地、工作场所或其它地方)将产品和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经销方式”。

2005年国务院颁布《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严格区分“直销”和“传销”,将“直销”定义为:“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将“传销”定义为:“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2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规范直销必须从源头抓起,以活动为载体,加大社会层面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规范直销进社区”、“防范传销讲座”、“创建无传销社区”等活动,有针对性的对全社会进行教育,使各界对传销与直销、传销与保险、直销与传统意义上的直接销售有统一的认识。积极营造有利于直销业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民众自觉抵制传销、认同直销的社会氛围。

(二)修改完善法律架构。应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修改和完善:一是有利于直销企业规范遵守,二是有利于职能部门规范监管,三是有利于市场秩序规范运行。目前企业进入直销市场的门槛太高,一大批企业被挡在了门外,这明显不利于直销业的发展和对传销的打击。只有边堵边疏、疏堵结合,市场才会畅通有序。工商部门应着手对直销管理条例进行修改的准备工作,或推动《直销法》的立法进程,加强立法调研,按照降低准入门槛,提高监管要求,增强操作性的原则,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法律依据。

(三)加强市场动态调研。摸清直销及传销市场行情及发展动向,是搞好规范监管的基础。目前。直销市场的混乱和传销的再次盛行,无不警示着立法、监管与市场实际的脱节,暴露出监管的滞后。呼唤专业性甚至是专家性的执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工商部门必须加大对直销和传销市场的调研,收集企业信息,了解市场动态,摸清运作规则甚至是潜规则,深入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监管、引导、打击等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信息。

(四)畅通监管执法信息。首先应实现工商机关内部的信息共享,利用三级网络体系,建立直销监管模块,公布直销企业名单、保证金使用、直销员培训、各地工商部门规范直销打击传销的动向等,便于执法人员及时掌握监管信息。其次是工商机关同直销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基层工商部门面对的主要是直销企业服务网点和直销员,应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及时报备相关信息,推行备案登记管理,对直销服务网点、直销人员经销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警示直销企业,必要时要求其回复处理意见。同时,还要畅通与公安、商务部门的信息渠道,建立日常信息定期通报及重大信息及时通报制度,沟通联系提高联合监管效率。

(五)引领直销发展走向。按照职责分工,工商部门从原来的专司打击为主,到监管与打击并举,引领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任务无疑更加繁重。推进监管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准入审查,从源头上筑起治理防范屏障,这是监管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必然趋势。根据世界直销业的普遍发展规律,行业理性、产品微利、质量独特、管理规范是大的发展方向。在当前直销市场相当混乱、传销市场“风起云涌”的环境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方向,监督引导直销企业及直销人员依法规范经销行为,让理性、法制的光芒照耀整个直销行业。

(六)严厉打击震慑违法。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是

确保直销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根据传销的发展苗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形成合力。应建立政府统一组织,工商、公安到办案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而又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二是扩大案源。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依靠群众发现案源,通过设立举报奖,为举报人保密,反馈调查处理结果等,保障并激励群众的举报积极性。同时,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从监管中发现案源,透过店铺合法经营的外衣捕捉隐蔽传销的行动轨迹,透过非正常性的人员聚集发现传销的蛛丝马迹,透过网络信息的筛选过滤掌握网络传销的运行方式。此外,针对传销的隐蔽性和对监管执法的严密防范,可采取“线人”等方式,深入传销组织内部了解传销案情。三是彻底打击。目前多数地区对传销采取“劝散”、“驱逐”式打击办法,执法的成本不低。执法的效率不高。根据传销网络化的特点,应尽快建立全国联动机制,一个地方发现案件,应及时上报并通报相关地区,形成全国范围的联合执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非法经营罪、诈骗罪等刑事惩戒的作用,直接震慑违法行为,让违法企业和人员付出高昂的违法成本,让直销企业不敢贸然越轨从事传销活动。

(七)抓住关键规范监管。基层工商部门对直销的监管应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环节。

1 加强网点监管。直销企业设立服务网点,仅限于展示商品性能价格、提供退换货及其他服务。工商部门除在网点审批方面严格把关外,应重点对其展示商品的品种、质量、商品说明、店堂广告(包括印刷品广告、光碟类广告等)内容以及应当报备、披露、公示的信息是否公示等进行检查和督促。从源头上规范和治理,防止夸大宣传和信息发布,防止过分渲染“财富效应”诱发违法行为产生。

2 加强直销员监管。对直销企业在辖区内组织的直销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工商机关应积极介入,按照《直销员业务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培训行为、培训员资质、培训内容、时间、考试内容及结果等进行审查,并审查培训员、直销员证件。对直销员的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工商机关应探索建立直销员行为监管体系。首先,依托12315执法网络。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建立直销员轻微问题告诫制、重大问题曝光制;其次,督促直销企业建立健全退换货制度,监督直销员对退换货制度、“冷静期”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时督促企业建立直销员退出机制,对违反法规的直销员适用出局机制,并公示督促相关直销企业不得录用。

3 加强计酬监管。《直销管理条例》规定直销员报酬不超过销售产品收入的30%,但直销企业为了推进业务开展,大都又离不开高回报扩大和巩固团队,这势必将导致一些直销企业改变报酬策略,采取变相措施提高直销员报酬。工商机关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直销企业财务资料,将直销员收入严格限定在销售产品收入30%以内,监测产品质量,监控产品价格,防范变相提高佣金比例。

规范直销是一项任务艰巨、专业性强、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工作,考验我们的执法能力,挑战我们的执法智慧。但是只要我们理清思路,采取防控并举、标本同治的办法,就一定能够引导并促进直销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重庆市铜梁县工商局课题组

全面推行网上保险直销论文 篇3:

十年创辉煌 梦想新起航

今年,光大永明人寿成立已经满十年。十年不短,上下求索奠定宏伟基业;十年不长,励精图治方铸金字招牌。

2002年4月22日,由中国光大集团和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共同组建的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加入WTO后首批成立的全国性寿险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光大永明人寿从零起步到拥有了百亿资产、初步形成了集团化经营框架;从最初的十几个筹备人员、一家营销服务部发展到开设19家省级分支机构、营业网点过百、内外勤员工人数超过5000人的全国性金融服务机构;从单一的传统代理人营销拓展至银行保险、高端理财、电话行销、网上直销、经纪代理、团体保险等多种销售渠道,恰如多轮驱动,承载着光大永明人寿稳健向前。十年间,光大永明人寿注重创新服务和产品,屡开业内先河,赢得了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可,先后获得政府、主流新闻媒体以及知名社会团体颁发的各类荣誉和奖项逾50个,目前公司的客户数量已经接近40万人。

优质服务树形象 提升水平创品牌

光大永明人寿成立至今,始终秉承“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不仅门类齐全,还一直处于行业领先。

产品创新

光大永明人寿屡创先河:第一家推出能涵盖33种疾病的重大疾病产品,第一家推出区分吸烟和非吸烟客户的分红保险,第一家推出“临时保单”,第一家推出可以同时保障一家三代5口人的“3G家庭保障计划”,第一家推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终身疾病保障产品“关爱终生综合疾病保险”,第一家推出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涵盖骨折的综合意外险种,全国率先推出“非典”附加医疗保险的合资寿险公司之一,国内第一家推出可同时涵盖住院和门诊保障的终身医疗产品等等。

服务创新

光大永明人寿践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服务承诺,打造“五心级微笑服务”品牌,率先推行全国通赔,推出主动理赔服务“阳光花仙子”,对在共同灾难或重大群体事故中伤亡的客户开通“绿色通道”服务等等。去年,光大永明人寿为在服务方面有所突破,解除客户“理赔难”的困惑,对客户服务再升级,推出独具一格的“12345”透明理赔全程跟踪服务,助推服务简单化、透明化,实现了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的目标。

继往开来迎春风 增资股改创辉煌

为了实现更为快速的发展,经中国保监会批准,2010年7月,光大永明人寿完成了股权结构变更,引进两家战略投资者,现有股东包括中国光大集团、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光大永明人寿转制为由中国光大集团控股的中资寿险公司。股改当年,光大永明人寿的规模保费收入超过过去7年的总和,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去年,虽然全行业都遭遇了比较困难的宏观环境,但光大永明人寿迎难而上,再次实现了45%的同比增长,超过行业平均增长水平近40%。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光大永明人寿规模保费收入在全部55家人身险公司(不含养老金公司)中排名第16位,较2010年末又上升3名;新单标准保费排名第14位。

资产管理新理念 集团发展显规模

今年2月23日,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由中国光大集团和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永明资产”)正式开业。4月11日,光大永明资产举办了隆重的开业庆典。光大永明资产的成立,是光大永明人寿推进集团化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光大永明资产将以“诚信、专业、稳健和创新”为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发扬“长期稳健、价值投资、风控至上、锐意创新”的资产管理理念以及“内控优先,全员参与,全程管理,不断完善”的风险管理文化,将公司打造成为具备卓越资产管理水平、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强大业务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一流资产管理机构,为提升光大永明人寿的盈利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慈善事业热心做 社会公民担责任

光大永明人寿除立足保险专业领域的经营以外,还热心公益事业、注重学术交流,通过各种形式回馈客户、回报社会,做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充满真诚和爱心的寿险企业公民。十年间,光大永明人寿从教育、赈灾、扶贫、健康、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支持慈善,累计公益项目支出超过2000万。2005年,公司启动“明日栋梁助学金”项目,连续三年为120名客户子女提供高中升大学或初中升高中助学金。2006~2010年,公司连续五年为北京中加学校优秀毕业生颁发“光大永明奖学金”,资助奖学金总金额20万元。2008年,公司启动了为期五年的“绿色中国”植树计划,并长期设立“绿色基金”,至今植树已超过3000棵。从2008年起,公司已连续五年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践行对环保事业的支持。2010年,光大永明人寿再次发起长期公益项目“光大永明人寿路走公益计划”,成立路走俱乐部,倡导“爱走爱生活”的公益理念,并设立活动官方网站路走网www.luzou.cn,号召社会大众多走路,少乘车,做低碳、环保、健康的路走一族。目前,路走俱乐部会员已超过30万人。光大永明人寿对公益慈善的支持与倾力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获得了“杰出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奖”、“中国金融企业慈善榜—保险业突出贡献奖”、 “最佳公益活动奖”、 “最佳低碳行动保险公司奖”、 “中国最佳企业公民奖”等多个公益类荣誉。

功成十载,光耀未来!凭借中国光大集团的金控平台以及各方股东的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中的光大永明人寿已经具备腾飞的动力,坚持以“帮助家庭财富增长、做客户信任的保险公司”为发展愿景,以“提升客户价值,造就员工未来”为公司使命,光大永明将建设成为一家布局合理、结构优良、管理先进、管控科学、规模和效益快速均衡发展、主要业务经营指标进入全国寿险公司前十名、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独特鲜明的企业文化、广泛市场影响力、保险业务完整的大型保险集团公司。

光大永明人寿推出

多项活动庆祝十岁生日

十年华诞之际,为真诚答谢广大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公司服务水平,光大永明人寿将于4月16日~7月31日,举办一届规模空前的全国性“客户服务节”。

此次客服节以“十年同舟,真心相伴”为主题,通过光大永明人寿分布全国的17家分支机构和100多个营销网点,在未来的近4个月时间里,向近40万名新老客户隆重推出以下客户回馈活动:

⊙ “十年·感恩”客户回馈活动:为了感谢VIP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和支持,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特别回馈所有有效VIP客户交通意外保障计划一份。

⊙ “财富·人生”主题讲座活动:各分支机构在当地为客户举办多种形式的理财、健康主题讲座活动,丰富客户的理财、养生、保健及急救知识。

⊙ “亲密·无间”客户维护活动:活动期间,凡在公司窗口办理业务的客户均有机会获赠公司十周年纪念礼品。凡办理复效业务的客户,均可以享受最高500元的利息减免政策。凡申请身故,重疾保险金5万元以上的客户将送达赔款通知书,同时赠送鲜花以表在达公司对客户的慰问。

⊙ “精彩·无限”地域特色活动: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特色,将自行设计和安排多姿多彩的服务活动,获邀客户均可免费参加。

为与各界共襄盛举,除举办客户服务节外,光大永明人寿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包括:《我与光大永明的故事》主题征文大赛、《感动常在》摄影大赛、“绿色中国”植树活动、系列员工文体竞赛等,参与者可获丰厚奖品。公司为十年司庆推出的献礼产品——真正保障终身的光大永明“关爱终生”综合疾病保险也已于4月6日隆重上市。

作者:万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