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

2022-04-23

摘要: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术期刊进一步国际化、规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利用言简意赅的摘要有效地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已成为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研究的新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 篇1:

作物学学科《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科技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思维模式的重要过程。撰写、投稿和发表科技论文已成为每个研究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和难题。近年来,国内许多农业类高校为作物学学科研究生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是,此门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作物学学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进行教改探讨势在必行。文章将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必要性和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改革

科技论文是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展现科研工作者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展的有效手段,更是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1]。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是提升自我科研素养的关键时期,科技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对研究生学业的完成和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类高校规定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国内核心刊物或以上至少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参与发表SCI收录的期刊论文1篇,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对于作物学博士研究生更是要求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部分学校要求SCI期刊的所属分区需在JCR二区以上,才能获得博士学位[2]。因此,合理的开展实验、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投稿,修改并发表学术论文已成为每个作物学学科研究生必须经历的过程。

作物学是农业类院校的传统学科,它主要包括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几个专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科学技术等相对落后,作物学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随着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物学科已由传统单纯的应用研究转变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展,以理论研究推动应用研究。由于在研究过程中,实验工作多,数据量巨大,如何将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聚焦科学问题,并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已成为作物学学科研究生面对的重要难题。近年来,国内许多农业类高校为作物学研究生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术水平,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正确表达和规范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然而,目前此门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依然难以掌握科技论文撰写的流程,更是不能规范、合理和准确地撰写出论文内容。由于作物学学科研究生并非英文专业,在SCI期刊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普遍口语化严重,用词不准确,并且部分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采用先中文写作后利用翻译软件进行英文翻译的模式,导致论文质量低[3]。因此,如何通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有效开展来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仍需探讨。

本研究论文将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必要性、作用、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培养和提高作物学学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

一、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每年作物学学科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作物学学科研究生不但要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还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发表科技论文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许多研究生是第一次撰写和投稿论文,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内容杂乱无条理,语言表达不规范

在第一次撰写科技论文时,多数研究生不能准确地了解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以及每个内容要表达的核心点,因此,研究生会根据相似的模板进行套用,将大量的研究数据进行罗列,堆积成一篇科技论文,不进行归纳、总结,使得文章内容繁琐、重点不突出、内容杂乱无条理[4]。科技论文是研究生利用整理好的数据,通过科学和准确的语言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升华的过程。多数研究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较差,导致口语化严重,不规范。同时,科技论文的图、表、参考文献都有相应的格式和要求,多数研究生不能做到規范、统一,论文质量较低,不能发表。

(二)内容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新性

科技论文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是用于填补我国或国外相应研究领域空白的重要科技成果。因此,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需要具备明确的研究内容,进而充分体现科技论文的创新性。但是,目前多数研究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阅读文献,不紧跟作物学发展前沿,还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写作的过程中语言冗长,内容过多,没有很好地提炼研究内容的精髓,在讨论的内容中更是不能和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比对,分析自身论文的价值,使得文章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新性。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不明确

科技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是整篇论文的重中之重,是体现研究价值和创新性的重要途径,更是其他同行专家关注的焦点。研究课题的题目、目的和意义、课题的设计等都是导师直接写好的或者导师申请课题时已经研究好,部分学生在接到课题后只是照着上面拟定好的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进行实验,根本不了解整个实验设计的核心和思路,以及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在科技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撰写,导致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缺乏亮点。

二、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作用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兴趣、提高研究生写作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研究生在撰写科技论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包括: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分析、讨论和结论。在此过程中,研究生需要合理地将论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研究生不断思考自己的科研过程和写作思路,培养了研究生的思维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的写作水平。作物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大多数来自于导师的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具有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完善的研究方案,成熟的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生根据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并撰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是,有些研究生在科研的过程中,没有达到以上标准,论文往往因为实验设计不合理、数据计算和分析错误、样本量不足或重复不够等原因被拒稿或者被退回修改。研究生通过对编辑、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思考和修改,不断反思科研过程,完善科技论文的内容,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二)有效提高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科技论文是作物学研究生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凝练,是体现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生需要严谨、准确地表达出科技论文的基本内容,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提炼出论文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例如:摘要部分需要简洁、凝练;前言部分需要丰富精彩;材料和方法部分需要准确、完整;结果分析部分要数据准确详实、图片清楚;讨论部分要与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充分比对和分析;结论部分要归纳和总结,不能将结果罗列等。科技论文不是将所有的内容堆砌到一起,而是要有条理地和清晰地将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科研工作者,给他人做参考,为国家做贡献。科技论文写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性和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效规范研究生的写作习惯

研究生在第一次撰写科技论文时,不知道如何准确规范撰写论文,往往通过复制粘贴,不按照论文要求统一格式,草率应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的培养,他们会养成不好的写作态度,难以纠正[5],同时不规范的科技论文格式会给审稿专家带来不好的印象,误以为科研态度不端正,拒稿。因此,研究生一定要规范书写格式,按要求处理数据和图片,提升论文质量。在撰写中,研究生要认真阅读拟投稿杂志的投稿须知,如图片的格式和分辨率,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字体的大小等。这些过程,可以有效规范研究生的写作习惯,提高研究生的科技论文质量。

(四)有效缩短科技论文审稿和发表周期

研究生科技论文从投稿、审稿到发表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大部分的论文在投稿后由于论文写作的语言和格式不符合投稿期刊的标准被退回,如此反复的投稿或者修改会严重延长论文的发表周期,甚至错过最佳的发表时间。因此,撰写高质量、高标准的科技论文可以有效缩短科技论文的审稿和发表周期。

三、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科技论文写作》是研究生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尽管大部分农业类院校作物学学科研究生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但教学效果却未达到预期,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不重视

研究生阶段是一个新的开始,学生经历了本科四年的学习后,已经厌倦了上课,部分研究生认为课程已不重要,只有和导师搞好关系,认真做实验,完成实验课题才是主要的任务。虽然发表科技论文是毕业要求的重要部分,但是研究生认为每个课题组都有成型的研究方案和模板,只要参考就可以顺利发表论文。于是,学生忽视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部分学生以各种理由请假,不来上课;来上课的同学多数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比如:睡觉、玩手机、写报告、学英语、看文献等。对待结课论文更是敷衍了事,直接在网上复制、粘贴。因此,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根本不能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要点,在写作论文中仍感到困难和茫然。

(二)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陈旧,学生兴趣不足

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授课方式多数为传授式,教师提前准备好讲课内容,在课堂上单独讲授,学生被动听讲,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属于开放式课程,并没有指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参与学习课程的作物学学科研究生基本来自于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虽然专业之间的基本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但是具体的研究内容却相差甚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多数讲授自己擅长和了解的内容或者利用以往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和教学大纲,导致课程示例单一,内容陈旧,没有紧跟现代作物學的发展前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单一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多属于考查课程,在课程考核中,基本采用提交结业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论文数据库查找资料,撰写结业论文。授课教师根据论文的完成情况,判定学生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积极主动,主观认为平时课堂的表现与考试成绩无关,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动力不足,收获甚微。

(四)授课教师数量不足,方向单一

目前,多数农业类院校作物学学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由本学科专业教师授课,授课教师从事本专业多年,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一般只安排一名教师讲授全部课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维定式讲授课程,课程的多数内容只针对自身的研究方向,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对一些其它研究方向的学生吸引力不足。

四、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明确课程的重要地位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科研思维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不认真对待这门课程。因此,在第一堂课应该重点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性,明确课程的重要地位。首先,解读学校对作物学学科研究生毕业发表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意识到科技论文撰写对于研究生获取学位的重要性;其次,以课堂讨论的方式,了解研究生对科技论文写作过程的理解,找出写作的难点,进而引申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给学生的帮助;再次,结合教师的科研经历和投稿经历,讲解教师在撰写、投稿和发表科技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修改稿件中的困惑、进步和成长经历;最后,展示一些杂志的投稿须知和投稿过程,让学生了解科技论文发表的繁琐过程。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明确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

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与学生真正的科研和论文写作结合不紧密,学生兴趣不大,因此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应该删除陈旧的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同时增加作物学热点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程设置中,以自然科学为主线,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专题,如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以国家中文重点期刊和主流SCI期刊为主,讲解期刊论文的格式,包括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等),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写作方法、写作顺序、语法、专业术语、格式等),科技論文的投稿流程(以国家中文重点期刊和主流SCI期刊为主,讲解投稿的具体流程等),文献检索,写作报告等。这几个部分的内容要充实、丰富和新颖,如在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中适当介绍SCI论文的影响因子、JCR分区和中国科学院分区的发展情况;在科技论文投稿流程方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国内、外期刊进行演示投稿流程;在科技论文的撰写方面,注重讲解写作的基本顺序、专业术语和基本格式,以及如何根据期刊要求处理图片的大小、像素和格式等; 在文献检索方面,讲解如何运用中国知网和ncbi等数据库下载相关文献等。在讲解期刊论文格式中,需要结合作物学的特色,选择作物科学热点的文章,讲解格式的同时介绍科研的最新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的应用等,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课程认知度[6]。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一般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讲授式为主,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参与式教学的比重,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每堂课都会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当天课程的收获。在课程内容讲解部分,会让研究生参与进来,如在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查找文献,在课上讲解自己对于期刊格式的理解,老师再对学生的报告做评价、总结,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演示投稿流程中,利用课堂的电脑和网络真实的演示投稿流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亲自模拟投稿的流程和操作过程,以便加深印象。对于最后的结业论文,学生需要在学完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后便开始撰写结业论文,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修改。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先撰写提纲,再完成论文初稿,禁止先中文后英文翻译的写作模式。写作完成后,让学生相互评审,相互检查,同时要求学生提炼出论文的创新点,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有效动力。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考勤和论文,课堂的表现往往不计入其中或占比不高,因此要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50%,课程论文成绩占5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出勤、PPT报告、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程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基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写一篇中文的科技论文,博士研究生撰写一篇英文的科技论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学以致用。

五、结束语

科技论文写作是每名研究生必须经历和完成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科技论文写作具有周期长,格式要求严格,语言要求精炼、准确,创新性高等特点,研究生想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并且顺利发表,首先要了解和熟知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多查阅主流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夯实研究基础;其次,认真整理实验数据,做出规范、漂亮的图片,展示出准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提炼出论文的创新点;再次,写作中先制定写作计划,再清晰、有条理地撰写出科技论文;最后,对科技论文进行多次的修改和润色,完成稿件。作物学学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高研究生科研和写作能力、思维模式,规范研究生的写作习惯等为主要目的,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杰,杨基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实践导向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2):93-95.

[2]庞旻,龚艳丽,吴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48-51.

[3]于万锁.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J].外语界,2014(3):55-62.

[4]王沛,杨润强,顾振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77-78.

[5]于立梅,李小妮,冯卫华.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J].山东化工,2019,48(19):216-217.

[6]王永娟,武彩红,左伟勇.兽医学科技论文写作课的现状与教改设想[J].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2013(10):45-4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项目“基于玉米DH技术的耐密抗倒伏新种质培育及分子遗传研究”(编号:JJKH20180660KJ);吉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度课题“启发-参与式教学法在种子加工和贮藏的实践”(编号:2020XJYB13)

作者简介:姜良宇(1989-),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科学。

作者:姜良宇

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 篇2: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

摘要: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术期刊进一步国际化、规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利用言简意赅的摘要有效地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已成为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研究的新课题。回顾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历程,采用先进的语料库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大样本考察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语步完整性和均衡性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学术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可以发现: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较完整,语步分布相对均衡,表达客观,而中国学术期刊的语言文学类和人文社科类的中英文摘要语步不太完整,语步分布则不太均衡且主观性较强。找出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存在的不足以及造成这些缺陷的成因,有利于对症下药,提高我国学术期刊论文摘要撰写和编辑的水平。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编辑;规范;语步均衡性

收稿日期:2013-02-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外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的语类分析研究”(10YJA74007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牛桂玲(1966—),女,河南长垣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目前,无论在国际上或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学术期刊已经要求提供学术论文摘要,摘要的规范性和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学术论文摘要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对摘要的相关研究这几年也明显增多。据国外学者调查发现,在2006年,关于摘要的研究在全球仅有28项。而如今,国内外关于摘要的研究已涉及语言学、编辑学、文化、传播等各学科的各个层面。本文在回顾对学术论文摘要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拟从语步均衡性的角度对中外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开辟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新视角,推动学术摘要研究的新发展。

一、历史回顾: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梳理

摘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应用到医学论文的。在此之前,绝大多数文章并没有摘要。后来摘要的应用才逐渐普及到其他学科。随着越来越多的期刊要求发表论文需配有摘要,摘要也逐步细化为说明性摘要、评价性摘要和信息性摘要三种形式。如今,相对于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作者对摘要的重视,对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一)国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追溯

国际上有关摘要研究的正式出版物可以追溯到克里夫兰(Cleveland)的《索引和文摘介绍》,该文认为,摘要概括了一份特殊知识记录的核心内容,是该篇文章的真正替代品。1985年格利茨(Gratoz)发表的《教会英语学习者从摘要中提取结构性信息》一文,认为摘要是一个节约时间的结构,用于读者不读全文就可以找到文章的各部分;预先了解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深入到文章中去;如果摘要概括得足够全面,也许就可以替代全文阅读。1990年斯韦尔斯(Swales)出版其代表作《体裁分析》之后,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在摘要体裁分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2009年他又和费克一块出版了关于摘要研究的专著《摘要与摘要写作》,对推动摘要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最为卓越的贡献,他也因此成为摘要体裁分析的领军人物。

《专门用途英语》期刊是刊登有关摘要研究论文最多的杂志,该杂志主要发表ESP/EAP(专门/学术用途英语)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国际上语言应用研究方面最权威的杂志之一。

(二)国内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历程与不足

我国的学术期刊论文采用摘要较晚一些,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出现,当时也只有很少期刊采用摘要,且几乎全部为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极少。国内对摘要的研究起步更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初露端倪。近十几年来,国内的主要期刊逐渐都要求论文同时配有中英文摘要,国内学者对摘要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研究的视角也大为扩展。

从编辑学角度出发,国内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等曾发表过多篇有关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重点,或集中在中外期刊英文摘要的结构对比分析上,或关注摘要的格式和规则(字数限制或一些格式的规定等),或探讨中英文摘要不同的表达习惯以及摘要中的各类专业术语表达等。大学学报和代表性语言学刊物《现代汉语》等也发表过多篇有关摘要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侧重于摘要体裁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和差异等方面;有的将研究焦点放在了英文摘要的语态及时态等语法特点上;也有不少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摘要进行相关研究的。目前,大部分摘要研究突破了单纯从语言学或编辑学角度出发的局限,多从二者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

就研究的质量来看,最为明显的不足是实证研究欠缺,研究不够系统。到现在为止,我国有关摘要研究的专著仅有郑福裕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编写指南》和王全楚、马可为的《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手册》两部。这两部著作的内容也主要是介绍撰写英文摘要的步骤和技巧,没有关于摘要写作和编辑的实证研究,缺乏让读者认可的理据。

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尽管也有少量的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样本太小,许多研究仅仅是对某个特定期刊或有限的几种或几十种期刊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意义。观察不够全面,仅仅从语步的多少来判断摘要的优劣,有失偏颇,缺乏对语步分布是否均衡的调查;没有各语步信息量的具体分布统计,不能更微观地考察各语步在摘要中的不同作用和比重分配;对缺少语步的成因调查不足。此外,学术论文中摘要的研究多侧重于如何写作、如何规范、字数要求等比较浅显的东西,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

今天,如何让我国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如何提高国内学术期刊的摘要质量;如何让我国尽可能多的国内学术期刊被纳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I、SSCI等,已经成为作者、研究者和期刊编辑共同的责任。因此,找出我国在摘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摘要撰写和制定摘要规范;不因为摘要质量的原因而使国内学术期刊被国际著名索引目录除名、科研人员被国际学术会议拒之门外;使各类学术期刊尽快介入到各门学科的建设和国际交流中,在全球化的激烈进程中向外宣扬中国文化,参与推广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是当务之急。

本文针对我国摘要研究的不足,采用先进的语料库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大样本考察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语步完整性和均衡性相结合的角度观察中英文摘要,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存在的不足以及造成这些缺陷的成因,从而对症下药,寻求科学的、可行的提高摘要撰写和摘要编辑水平的良方。

二、新的视角: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的语步学分析

(一)论文摘要大样本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采用语料库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大样本考察方法,观察科目涵盖了文、理、工、医等各个学科门类共221种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3780篇摘要,包括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摘要1260篇和相对应的1260篇英文摘要以及1260篇国际期刊英文摘要。其中的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是其对应的中文摘要的译本,二者之间具有翻译关系。所选取的杂志都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权威杂志,中文期刊全部选自2008年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英文杂志全部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并被SCI、EI或EBSC、SSCl等国际知名数据库索引。

其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英汉双语语际对比和英英单语语内类比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研究中外中英文摘要特征。该种研究范式可以弥补双语语际对比忽略目的语原创语言特征和单语语内类比抛开原作特点的缺陷,使中外期刊中英文摘要的对比更为全面。

(二)中英文摘要的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自成一种体裁,与学术论文有许多共同点,但又在几个重要方面有差异,其中一个差异点就是摘要独特的结构特征——语步(move)修辞结构。作为学术论文的浓缩,摘要是一个步骤性、规约性很强的体裁,它的每一个语步或步骤都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交际功能。体裁性要求学术期刊摘要应具有对应的体裁结构,即摘要的行文应视其体裁的交流目的而定位,该定位使得摘要具有一个被专家成员确认的区别于其他体裁的典型语言结构,即“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也叫摘要的语步修辞结构。事实上,摘要体裁的“图式结构”早已存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细微的变化,但核心内容并未改变,这也是摘要写作或编辑规范化的根本。为使摘要的写作规范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早在1976年就公布了一项至今仍然有效的国际标准——《文献——出版物和文献的摘要》,即ISO214—1976(E)Documentation—

斯韦尔斯和费克于2009年出版了关于摘要研究的专著《摘要与摘要写作》,他们明确提出,摘要是一个修辞概念而不是语法概念,并阐明摘要五语步(引言、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必要性。2010年斯韦尔斯和费克发表的《从语篇到任务:让摘要研究发挥作用》一文又进一步丰富了摘要理论和实践,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印证了摘要五语步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他们指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对各种语言、各个学术领域摘要中所包括的“修辞语步”数目进行了考察,大部分学者认同摘要存在“潜在的五个语步”,并认为它们的分布基本遵从以下顺序: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见表1。

同样,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学术写作规范APA(2001)格式也对摘要写作进行了规定。它指出,优质的实证性研究摘要应包含五项内容:1.存在的问题/目的/研究问题/核心内容;2.样本大小/特征;3.研究方法;4.研究发现/结果;5.研究结论/意义/启示。

APA中的五项内容其实就是五个语步。APA与斯韦尔斯和费克所指的五个语步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中的五个项目不包含后者分类中的前言或介绍部分,其中的第二项(样本信息)和第三项(研究方法)在斯韦尔斯和费克分类中被合并为一个语步“方法”,所以,APA摘要格式其实只包含四个语步。斯韦尔斯和费克强调了摘要中前言或介绍的必要性,APA突出了方法中样本大小和实验对象的重要性。但有一点二者是一致的,即摘要语步(项目)的相对完整性。

研究证明,摘要质量特别是语步的完整性与期刊论文删选之间有显著关系。那些在摘要中缺少了某种被APA列为摘要重要因素的论文被拒的概率是那些在摘要中囊括所有五项因素的论文的三倍。因为作者忽略了摘要中的某个(某些)语步细节会让编辑或审稿人员认为作者在整篇文章中也很可能忽略相关的某些重要内容。

此外,质量不高的摘要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困扰,因为除了论文题目,摘要是作者通过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能够读到的有关论文的唯一内容并是帮助读者判断论文价值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摘要的完整性是判断一篇摘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论文摘要各子语料库语步完整性对比

关于摘要语步的完整性,斯韦尔斯和费克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有严格字数限制的情况下,并非五个语步都可以完全具备,但选择使用哪些语步要根据情况仔细斟酌。在某种程度上,摘要已不再是文章的一面镜子,而是将读者注意力吸引到原文章所包含的最重要信息。在浏览或阅读摘要时,读者最关注的信息是研究者本人研究了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该目的以及研究的发现和结论是什么,所以,这些语步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如果在字数有严格规定的情况下,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背景介绍语步作为可选项目,其它语步为必选,这与APA的规定基本一致。笔者将各子语料库文本包含语步数及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1.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包含全部五个语步的摘要数目最多,百分比最高,分别是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摘要和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将近4倍和3倍,而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一语步比例和二语步比例相对最低。

2.国际期刊英文摘要语步相对较全,结构较完整,提供的信息更全面,更有索引价值,可读性更强。相反,中国学术期刊中文和英文摘要仅包括一个语步和两个语步的摘要为数较多,五个语步俱全的摘要则很少,语步较为单一,提供的有价值信息量较少。

3.中国学术期刊中文和英文摘要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在各语步频数方面差异最大的是目的语步,各相差近32%和21%。

4.国内学术期刊论文中英文摘要对介绍研究目的重视不足,造成重要信息量欠缺,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相比,在语步完整性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目的语步相差更大,有待完善。

(四)中外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均衡性比较

笔者还通过各子语料库语步的文本覆盖率考察了语步分布的均衡性。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整个语料库中,所有语步现象的文本覆盖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结果>结论>背景>方法>目的>复合语步,其他无法归入语步的句子的文本覆盖率为0.08%。总体来说,复合语步的文本覆盖率相对较小,说明无论是在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中,还是在国际期刊英文摘要中,大部分句子采用独立语步,一个句子里包含两个或三个语步的复合语步较少;在独立语步中,结果语步的文本覆盖率最高,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最低,其中,人文社科类的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SCC和SCE)的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最低,分别为3.60%和5.83%,是国际期刊人文社科类(SEE)摘要目的语步文本覆盖率(17.61%)的近1/5和1/3,差别很大。该结果与上述有关语步的完整性结果一致,反映出中国人文社科类期刊摘要的语步分布不够均衡,目的语步信息量欠缺。

另外,摘要中虽然包含相当数量的复合语步,但与独立语步相比,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本文不再做详细论述。借助于五个独立语步的文本覆盖率在整个语料库的分布状况(见下图1),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三个子语料库中五个独立语步的具体应用及信息量分布差异。

从表3和图1可知,在国际学术期刊摘要语料库中,YEE,PEE和SEE摘要中的五个语步覆盖率分布状况都比较均衡,只有HEE和LEE摘要中结果语步的覆盖率大大高于其他语步,这很可能与所属的学科门类有很大关系。HEE和LEE大多属于实证性研究,论文作者意图向读者重点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所以结果语步在摘要中占了更大的比重。而在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语料库中,HCC,HCE,LCC,LCE摘要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果语步覆盖率大大高于其它语步覆盖率的特点。不同的是,YCC,YCE,PCC,PCE,SCC,SCE摘要中的语步分布状况都不均衡,有的背景介绍语步和结论语步文本覆盖率很高(YCC,YCE,SCC,SCE),目的、方法语步覆盖率却很低,所占比重很小,尤其是方法语步比重极小。另外,YCC,YCE,SCC,SCE同属社会科学范畴,而其摘要的语步实际构成与APA格式对社会科学摘要的语步构成要求(在APA四个语步分配中,样本信息和研究方法占了两个独立的语步,说明这两个部分具有与目的、结果、结论同等的重要性)是相悖的,既不符合国际标准,与国际学术期刊摘要也差别明显,相反,PCC,PCE文本中的方法和结果语步比重较高,但与PEE相比,语步分配也有欠均衡。

五语步文本覆盖率分布数据说明:中国期刊的语言与文学类和人文社科类摘要应减少介绍和结论语步的论述,适当增加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语步的比重,目的是突出研究的科学性,让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领会作者究竟在研究中做了什么,是如何实现其研究目的的,然后读者就可以更容易做出判断是否再阅读全文。中国期刊的自然科学、理论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摘要,则需适当增加研究目的的介绍。

三、任重道远: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撰写

与学术论文摘要研究

(一)改进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撰写很重要

在五大学科门类中,中国学术期刊的英文摘要与其中文摘要的语步特征皆呈现很大的趋同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质量不高是直接受到源语中文摘要影响的;另一方面也要求翻译人员在将中文摘要译为英文摘要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中文摘要的内容之外,还应考虑摘要的结构特征和规则,将“摘要图式结构”——摘要所应体现的要素(语步)内容,较完整地、均衡地展现出来,较好地实现摘要语步的完整性和语步分布的均衡性。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提倡中国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写作和编辑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学术期刊中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类和健康与卫生类英文摘要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完整性和语步分布特点都较为接近,这与这两大门类的学术期刊大多要求提供与国际期刊同样的格式化论文摘要密切相关。我国从事医学卫生和生命科学的医务人员和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国际权威索引系统SCI,EI也将我国的多种期刊纳入其索引目录(譬如:生命科学,工程学),既推广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国际学术的发展,摘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上面的研究也表明,与国际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相比,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在语步的完整性、均衡性和各语步的信息量分布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说,国际期刊英文摘要的语步较为完整,语步分布相对均衡;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语步不够完整,语步分布也不太均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的体裁特点从语言形式到研究内容主观性都较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整体上有待提高。

1.保持摘要内容的完整性。摘要应区别于正文,简明扼要、准确规范地叙述论文的核心内容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明性。必须符合“拥有与论文同等量主要信息”的原则。语步(摘要的基本要素)尽量齐全,尤其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语步更不可或缺。

2.提高语步分布的均衡性。改变以往摘要“重背景介绍,轻目的和方法”的习惯,保证语步的完整性,各语步的比重分配也要兼顾。

(二)加强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任何合理的规范都需要有有效的实施措施来执行。《文摘编写规则》作为一项国家学术基本规范,颁布20余年后的实施效果仍收效甚微,是推广力度不够,还是实施措施欠缺?的确值得反思。并且该《规则》自从颁布以后就再无修订,其中的有些条款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研究发展的实际,因此,执行起来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对摘要诸方面的研究尚需加大力度。目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相关研究的专著仅有斯韦尔斯和费克的《摘要与摘要写作》,其他要么为论文,要么相关内容仅占某部著作的一两个章节;在我国,有关摘要写作的专著迄今只有两部,其他皆为论文。可见,摘要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范围也不够广,深度也欠挖掘。因而,如何结合相关理论对该领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是当务之急。为此,普及摘要知识,要求和指导作者写出合乎规范的摘要是前提,学术期刊编辑加强对摘要的加工力度和质量把关是基础。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加强对摘要撰写、翻译和编辑的质量把关,才可以加快期刊国际化进程,肩负起将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和推广到全世界的责任。

当然,加强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需要作者、编辑和研究人员共同努力,提高我国学术论文摘要的质量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任重道远,需持久努力。

(责任编辑姬建敏)

作者:牛桂玲

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 篇3:

基于SCI网络版的中山大学科研论文收录统计分析

〔摘 要〕2010年SCI共收录中山大学教师论文2 816篇,其中以中山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SCI非医学类论文共有917篇,分布于750种期刊上,平均影响因子为2.072,是历年的新高。通过分析中山大学2010年SCI收录论文的情况,从如何合理使用SCI评价功能,如何提高SCI论文的被引率以及投稿技巧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中山大学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1.023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SCIE Papers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Cai Xiaoqing1 Huang Hai2

(1.Librar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2.Network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Scientists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published 2816 SCI papers in 2010,they published as primary authors 917 SCI papers of non-medicine in 750 kinds of journals.Average impact factor of these papers was 2.072,which created a new high record.SCI papers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2010 wer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how to take SCI as an evaluation tool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on how to improve SCI cited frequency and on submissions skills.

〔Key words〕SCI papers;statistical analysis;Sun Yat-Sen University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主办的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科学文献检索工具,其报道的重点范围在于自然科学领域,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等核心期刊约8 000多种,侧重于基础科学方面,其文献来源涵盖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期刊[1]。SCI是世界科学研究的重要检索工具,它能为科学研究者提供迅速、全面的信息并能快速传播科学信息,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目前国内已经普遍接受SCI作为一种工具来评价机构的科研水平[2]。

本文将SCI网络版(SCIE)作为检索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作者单位署名中山大学并被其收录的2010年非医学类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合理使用SCI评价功能,如何提高SCI论文的被引率以及投稿技巧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 数据来源

以SCIE为统计源,对SCIE收录的以中山大学为署名单位,发表时间为2010年的非医学类论文进行了统计,具体检索情况如表1。表1 中山大学2010年SCI收录论文的检索策略

以下分析以检索式#3的检索结果作为统计的原始数据,数据包括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合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2 统计与分析

按上述条件检索,我校2010年有1 408篇非医学类论文被SCIE收录,其中,以中山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有917篇,约占论文总数的2/3,其余为其他顺序作者发表的论文,包括与国内外其他机构或其他作者合作的以中山大学为署名的论文。

在2007-2010年的4年间,以中山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SCI论文数量保持稳步增长,年均增幅达到7.2%(见图1)。

图1 中山大学2007-2010年SCI收录非医学类论文增长情况(第一作者)

2.1 按文献类型分析

中山大学2010年发表的1 408篇SCI论文的文献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从表中可看出,我校共有7种文献类型:期刊论文(Article)1 326篇,占94.18%;会议摘要(Meeting

论文类型论文数百分比(%)ARTICLE期刊论文1 32694.18MEETING ABSTRACT会议摘要302.13PROCEEDINGS PAPER会议论文251.78REVIEW综述181.28EDITORIAL MATERIAL编辑素材50.36LETTER通讯30.21CORRECTION更正10.07

2.2 按期刊级别分析

中山大学2010年发表的1 408篇非医学类SCI论文分布在750种期刊上。由于SCI的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进行合理考核,我校依据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的检索结果,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4个区(Q1、Q2、Q3和Q4)[3],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1区(Q1)期刊加上第2区(Q2)的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第1、2区的期刊论文被界定为高水平论文,从而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表3数据显示中山大学2010年发表的SCI论文中,Q1/Q2类期刊数占69.5%,Q1/Q2类期刊论文数占75.6%。Q1/Q2类的期刊数量和论文数量都占绝对优势,说明我校2010年发表的SCI论文在学科领域中所属级别为高水平论文级别。表3 中山大学2010年SCI论文期刊级别统计表

期刊级别期刊数百分比(%)论文数百分比(%)Q111242.446752.4Q27027.120723.2Q35220.115217.1Q4249.3657.3合计2581008911002.3 按论文资金资助情况分析

科学基金对科学发现、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基金对SCI论文的资助比例要远高于对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和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资助[4]。相对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科学来说,自然科学需要更多的科学经费进行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等,所以科学基金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支持更加不可或缺。

我们在检索中发现,中山大学2010年被SCI收录的论文绝大多数均获各类型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其他项目如973项目、863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山大学基金985项目也是科学论文发表的重要资助来源。

表4 中山大学2010年SCI论文基金资助机构统计表

序号资助机构英文名资助机构中文名论文数1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72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43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973 PROGRAM)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624SUN YAT SEN UNIVERSITY中山大学基金735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中国教育部项目606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607GUANGDONG PROVINCE SCI&TECH BUREA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528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49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专项资金4310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项目39

2.4 按论文合作国家、地区与合作机构分析

研究发现,同一作者的论文,署名作者中含有国外合作者的,其被引频次明显高于仅含国内作者的论文[5]。

这表明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播到世界科学界。

从表5可以看出2010年与中山大学合作,论文数超过10篇以上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英国、台湾、日本、法国、意大利、苏格兰、挪威、新加坡、俄罗斯、瑞典、捷克、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中山大学与美国学者合作的论文数远远多于其他国家。表5 中山大学2010年SCI论文合作国家/地区列表

序号国家/地区论文数百分比(%)1中 国1 4091002美 国16011.363澳大利亚342.414德 国332.34 续表5

序号国家/地区论文数百分比(%)5加拿大312.206英 国271.927台 湾221.568日 本211.499法 国191.3510意大利181.2811苏格兰171.2112挪 威161.1413新加坡140.9914俄罗斯130.9215瑞 典130.9216捷 克120.8517葡萄牙120.8518荷 兰110.7819西班牙100.71

在合作机构方面,与我校合作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此外与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华南地区高校和港台地区高校均有较多合作;与国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和日本国立原子物理学研究所等,也有较多合作。

2.5 按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

科技论文被引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一个研究领域内,论文被引次数越多说明论文的利用率越高,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越多,因此被引次数的多少常被用来作为论文学术水平和科学影响力的评价标准。

以2011年4月22日的检索数据为依据,中山大学2010年被SCI收录的1 408篇论文中,被引频次总计1 234次,其中2010年共引文431次,2011年共引文800次,每篇论文平均引用次数是0.88次,单篇被引次数最高为56次。在中山大学排名前10的高被引论文中,化学占了4篇,生命科学占了4篇,物理学占了2篇。这3个学科在我校历年SCI发文排行榜中也是名列前茅,说明我校化学、生命科学、物理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学科方向在国内外具有同步性和先进性。

2.6 中山大学SCI论文学科类别和院系分布情况

从表6和表7中可以看出,中山大学2010年SCI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学科和学院基本相一致,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应用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子与电器工程、应用数学、环境科学、光学和数学等学科在论文发表篇数、第一作者发文数、通讯作者发文数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方面都位于前列。这与我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培育学科的学科点相吻合,同时也是我校的优势学科。但我校其他一些学科专业被收录的论文仍然较少,体现出学科间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如何在保证优势学科发展的同时加强其他相对较弱学科的科研力量,是学校今后制定规划时值得思考的问题。表6 中山大学2010年SCI论文学科分布排名前10位列表

序号学科领域论文数百分比(%)1化 学1107.812材料科学1077.603物理化学886.254应用物理835.89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755.336电子与电器工程755.337应用数学664.698环境科学654.629光 学644.5510数 学634.47

中山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在数量逐年增长和质量逐年提高的同时,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与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还有一定差距。为进一步促进我校科研发展,笔者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建议。

3.1 投稿技巧

对于投稿者本人来说,学术水平是基础,表达准确及符合规定格式是条件,掌握以下的投稿技巧是关键。

(1)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选择影响因子适合的期刊投稿,不可好高骛远。

(2)掌握SCI收录的刊源。只有及时掌握SCI收录刊源的变化情况,才可以了解世界前沿研究领域,掌握学术期刊的国际评价,捕捉到相关投稿途径,从而提高论文被SCI的收录率。

(3)投稿的英文书写和表达要专业和规范。SCI本身的源期刊多数来自于欧美,占总数的60%以上[6]。由此可见,用规范专业的英文撰写论文投稿是进入SCI的一个重要优势。此外,对于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尽可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创新点等论文要素。

3.2 如何提高SCI论文的被引率

一般来说,原创性程度高,属于国际领先、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其成果发表在各自学科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这些论文就有机会被大量引用。研究表明,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发表论文的大量被引用,能够被科学界同行广泛认可,产生深远的影响[7]。学校的引导性政策有必要朝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鼓励更多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3.3 如何合理使用SCI评价功能

SCI的评价作用近几年在国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在评价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要合理使用SCI评价功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3.1 注意区分科学和技术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主要适用于科学论文的评价,而对实用性较强的技术论文评价功能则不是很明显。

3.3.2 要正确理解影响因子的适用对象

影响因子是对期刊而言,反映的是期刊的宏观指标,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并不意味着该论文一定与该刊物有同样的影响力。

3.3.3 要注意引用数据的复杂性

引用率在不同学科具有不可比性,有时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论文和作者,他们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不同学科的评价不能搞一刀切。

3.4 高校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SCI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为科研人员服务

图书馆等学校信息机构要对学校SCI收录论文和引用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和评价分析,尤其针对重点学科、重点项目为科研人员开展定题服务,开展SCI选刊标准、各专业期刊分布特点、收录范围、影响因子等研究,定期编写SCI收录期刊投稿指南和不同学科SCI收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年报。中山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在开展科技查新、论文收录与引用服务的同时,一直在与学校的相关科技部门合作进行SCI的统计分析工作,在网页上推出了中山大学SCI论文收录专栏,并定期举办SCI数据库培训和投稿讲座,为学校科研工作者提供各专业SCI源期刊的重要信息,帮助他们根据论文的专业与质量选择适合的期刊进行投稿。

参考文献

[1]ISI Web of Knowledge[EB/OL].http:∥apps.isiknowledge.com/databases.do?highlightedtab=databases&product=UA&SID=2AGio1O69a@mjgNCFPo&cacheurl=no,2011-05-23.

[2]曹中.SCI作为国内科研评价参考探析[J].情报科学,2006,(6):873.

[3]JCR[EB/OL].http:∥admin-apps.isiknowledge.com/JCR/JCR?SID=2AGio1O69a%40mjgNCFPo,2011-04-22.

[4]王贤文,刘则渊,侯海燕.全球主要国家的科学基金及基金论文产出现状:基于Web of Science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1):65.

[5]刘小鹏,周辉.北京大学2005年SCI收录论文之统计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726.

[6]刘俊婉.基于SCIE的科研现状评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154.

[7]何先美,沈晓韵,牟玉萍,等.1999-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10):1476.

作者:蔡筱青 黄海

上一篇:激光天线语音通信分析论文下一篇:国际货币经济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