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企业建设论文

2022-04-16

作者简介:赵秀秀,温州大学,法政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摘要:2013年底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计划,并将中巴经济走廊纳入其中,鉴于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开始规划建设,加上中巴紧密而独特的关系,中巴经济走廊就被视为“一带一路”的先行试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铁企业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铁企业建设论文 篇1:

高铁建设中,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

摘要:根据最新的铁路建设网络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要达到12万公里以上。从2008年开始,国家主要推动高铁建设。这种发展趋势给了铁路施工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对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要求更多是要加强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本文以此为探讨的切入点,提出了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要点及其控制措施,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领域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务风险 控制 铁路施工 高铁

一、引言

根据铁道部提出的规划,截至2012年底,我国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的营业里程将达到1.3万公里。我国将逐步超越日本和德国等国家,成为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撰文,截至今年9月底,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铁已达到7055公里,另外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有1万公里以上。

在金融危机中,中央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基本政策下,加大对基础建设,特别是高铁的投入。根据规划,我国将在三年内实现建成42条高铁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铁路施工企业不仅仅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有种种的挑战。毕竟,在这种高速发展的高铁建设中,铁路施工企业可以说是遇上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借助这种机遇实现质的突破。但是,由于新高铁的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是工期紧、资金大、技术要求高、设备投入大、人力要求多等,这对于任何一个铁路施工企业都是一个挑战。施工企业要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抓住机遇,在挑战中成长,这些都是需要施工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财务风险。下面,我们就主要探讨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和其控制措施。

二、铁路施工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产生原因

目前,铁路施工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是来自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不可预料的因素,导致其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风险来自于企业的种种活动,包括企业的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其他活动等。而一般对铁路施工企业,特别是高铁建设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对称。铁路施工企业主要是通过招标工作获取项目,而在投标中,限于竞争环境和获取成本的约束,铁路施工企业一般难以获取比较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高铁建设中,很多的铁路施工企业是将其视为重要的项目进行相应的投标工作,更加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各个铁路施工企业也加强了其信息保密工作。同时,也因为投标项目一般周期长,这也就加剧了未来信息的不充分性。因此,这种环境的压力下自然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第二,博弈双方的地位限制。在中国,铁路项目一般由铁道部和铁路局管理,而铁路施工企业则是处于较为充分竞争的局面,在这种一方面是完全垄断,而另一方面是充分竞争的博弈环境中,双方的市场地位无法对等。特别是在高铁招标中,高铁建设投标市场已经完全开放了,这加剧了双方博弈地位的不均等。这也就影响了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

三、铁路施工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表现

在这种信息环境和市场地位中,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标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高铁招投标市场已经完全开放了,有公路、铁路、房屋等资质的特大型企业均可以参与投标工作。目前,投标方的数量还是比较多,这加剧了竞争。在投标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内容。首先,在投标过程中,很多的铁路施工资质企业是通过和中介机构合作共同投标,在具体投标中,主要的风险是由铁路施工企业承担,而中介只负责项目分析等,为了获取管理费用,它们容易以不负责的态度错误提升项目可行性,容易加大施工企业的风险。其次,在投标中,铁路施工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履约保证金,这部分资金的投放也将加大了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压力。

第二,合同定价中产生的风险。由于铁路施工合同一般是以现在的市场价格规定未来的产品和铁路建设的投入,即以目前的价格估算未来的成本以确定合同定价。而未来实际建设中的材料供应价格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因此,这种以现在价格确定未来的投入肯定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自然就加大了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三,设备购置风险。目前,高铁建设还是主要需要一些高科技的机器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还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国家未来的高铁规划还是限于前几年,对未来的规划比较不明确,而且铁路施工企业的投标工作是否顺利也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这种高折旧的设备投入也将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四,分包商对铁路施工企业带来的风险。现在很多的铁路施工企业的建设也主要加入了分包商这个合作伙伴,但是限于目前劳务市场并不完善,加上企业还是会存在对员工结算不及时、拖欠工资的现象发生,很多的分包商会采用消极方式对待施工企业,包括罢工、偷工减料、法律诉讼等,这些自然会对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资金控制风险。目前,铁路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首先是本身铁路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非常高,有些公司甚至达到了80%以上,这给施工企业的资金空间不大。其次,很多的高铁项目是需要大资金的投入,而且垫付的时间长,这对很多的铁路施工企业是一个较大的压力。同时在项目建设中,设备的更新和维修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也是造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最后,在项目结算中,铁路施工企业还是无法和铁道部能够做到公平对等,很容易出现延迟支付的现象。这自然是对财务风险有一定的压力。

四、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我们认为有以下的措施可以予以借鉴。

(一)强化风险管理,完善决策程序

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首先是要能够强化对风险的管理,提升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控制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司的科学发展。铁路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高铁项目投入大,且每一个项目的周期也都有一定的跨度,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决策程序,很容易让铁路施工企业陷入不必要的项目投放中,导致原本资金量就比较紧张的铁路施工企业陷入更大的财务风险中。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能够在制度和组织设置上,一方面完善公司的决策文化和决策制度,另外一方面能够加强各个部门间的互相监督和沟通,以做好科学的决策。

(二)提升员工素质,做好超前规划

对于合同中的定价问题,这是行业的通例,铁路施工企业是无法进行改变的。唯一能控制这一风险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素质提升,提升自己的市场判断能力和合同谈判能力,这样用以提升铁路施工企业的弹性空间,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不必要的定价失误。这是属于在前期做好对市场的判断和解读,以提升合同的针对性。同时在合同签订完后,铁路施工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市场定价产品的交易,做好风险敞口的控制。例如可以在合理的敞口内加强对钢产品的套期保值工作,以减少施工企业面临的相关产品的定价风险。

(三)做好内部控制,科学配置设备

在设备投入的风险控制中,企业需要采取的相关措施有:首先,可以通过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善公司决策程序。铁路施工企业要能够合理判断未来市场的需要,科学确定是否需要相关的产品设备投入。其次,公司要能够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投入。例如,在大型的更新速度快的设备投入中,公司可以采取租赁方式,或者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共同购买和使用的方式。当然,公司如果需要进行租赁和购买设备,必要的透明招标是需要的。特别是重大的机器设备,要在透明可监督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合适的供应方式。在这种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下,公司才能够合理控制设备投入的支出。这样最终才能够降低相应的成本投入。

(四)优化分包方案,做好总分关系

铁路施工企业目前都是和劳务公司有一定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够不断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高强度的工作。但是,鉴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劳务工权利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铁路施工企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种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在劳务公司的选择上,要选择有诚信,有资质的公司,不能让皮包公司和挂靠公司及自然人成为主要的合作单位,这会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第二,在工资发放中,尽量由铁路施工企业进行统一的人到人的发放,以保证劳务工的工资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发放,以减少劳资矛盾。第三,对劳务工的培训,铁路施工企业也要进行一定的投入,并及时跟进。这样一方面提升劳务工对铁路施工企业的认同度,一方面也提升劳务工人的水平。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罢工等群体事件的发生,减少影响。

(五)做好资金规划,及时补充资金

资金量投入大是高铁建设中的特色,而目前很多的高铁建设施工企业还是存在负债率高、资金压力大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些公司,提前做好资金的规划对于承接和建设高铁项目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我们主要建议铁路施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规划。首先,要能够拓宽融资渠道。例如结合直接和间接的融资渠道,可以采用银行合作、信托合作、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同时在渠道拓宽的同时要能够选择好融资金额和融资时机,并合理运用自己的声誉和市场地位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其次,强化公司的资金用度规划。很多时候,资金是浪费在使用中的。使用的无效率提升了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能够把准施工计划,合理规划资金用度。这样才能够最好地使用好已有的资金。最后,公司要能够提升资金的运营效率。加强对应收款项的催收工作,加快资金的回笼。同时加强对资金的债权债务工作的控制。努力提升资金的回笼速度和流转速度,这相当于为公司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本文通过对铁路施工企业在高铁建设中的财务风险分析,主要从风险存在原因及表现、控制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志勇.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 68.

[2]周瑞. 浅析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J]. 财经界. 2009年1期,34-36.

[3]谭敏. 浅谈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J]. 西部财会. 2009年第7期,45-46.

[4]王会芳. 铁路企业财务管理探索[J]. 财经界. 2010年第1期,136-137.

(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项目部)

作者:刘林峰

中铁企业建设论文 篇2:

中巴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作者简介:赵秀秀,温州大学,法政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摘 要:2013年底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计划,并将中巴经济走廊纳入其中,鉴于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开始规划建设,加上中巴紧密而独特的关系,中巴经济走廊就被视为“一带一路”的先行试点。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2月访问巴基斯坦时,更把中巴经济走廊称作“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将搭建起两国务实合作的战略框架。同时,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定将有力促进南亚、西亚、中亚地区经济发展,给整个地区带来和平。

关键词:中巴经济走廊;“一带一路”;中国;巴基斯坦

引言

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首选巴基斯坦,既反映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对中巴友谊的珍视与传承,又透视出中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加强与西部周边地区合作的战略需要。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好关系,在两国新一届领导人的推动下,将步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1]中巴在经贸、能源、基建等领域深化合作,特别是共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将给中国西部周边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与互联互通的合作平台。同时,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旗舰项目,对中巴两国合作乃至连接整个亚非欧地区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一、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巴经济走廊的基本概况

中巴经济走廊最初是在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的,初衷是加强中巴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两国之间的“互联互通”。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提出,才逐步将它纳入到“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样板工程中来的。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西南港口瓜达尔港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及光缆覆盖的“四位一体”通道。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合作为重点,打造“1+4”的合作布局。

中巴经济走廊的终点是瓜达尔港,它距离港口城市卡拉奇约600公里,毗邻巴基斯坦和伊朗边界,濒临阿拉伯海,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堪称印度洋上的咽喉要地,中国进口的石油有60%,世界有40%的石油都要通过这里运输。伊朗-巴基斯坦的天然气管道靠近瓜达尔,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天然气管道,每天可以输送1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2150万立方米是到瓜达尔的。但是现在因为伊朗被国际社会制裁,天然气管道被停掉了。为此,巴基斯坦政府批准新建LNG输送管道,从卡塔尔进口天然气,这条天然气管道将经过瓜达尔。瓜达尔港有望成为中东至中国石油输送管道的起点,把经由阿拉伯海及马六甲海峡长达12000公里的传统路线缩短为2395公里,终点为新疆喀什。[2]

中巴经济走廊规划不仅涵盖“通道”的建设和贯通,更重要的是以此带动中巴双方在走廊建设沿线开展重大项目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水利、信息通讯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创立更多工业园区和自贸区。与此同时,中巴两国目前正对被称为“世界上最高公路”的喀喇昆仑公路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大型运输货车通行。

(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推进南亚“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巴基斯坦地处中亚、南亚和西亚交汇处,南近阿拉伯半岛,地理位置至为关键,这也就决定了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重要性。

“一带一路”得到了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只有印度持深深的怀疑态度,迄今没有做出任何的积极表态。官方一方面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缺乏透明度,另一方面表示,印度自己提出的“香料之路”、“季风计划”并不是针对中国。因此,印度在反对中巴经济走廊可能经过巴控克什米尔的同时,也担心中国可能借“一带一路”扩大自己在南亚的影响力,特别是中国将由此进入印度洋,凭借自身经济实力逐步将印度边缘化。印度对南亚的后院意识,使其积极阻止中国去年加入南盟发挥更大作用。

着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将有助于调动印度对中国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的态度,推动印度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积极性,倒逼印度与中国合作,如实施共同开发合作项目等。[3]与此同时,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也有助于中国与南亚其他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给它们树立了样板,如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巴基斯坦在南亚处于老二位置,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将倒逼印度与中国的合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打通“一带一路”的“任督二脉”。

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效应分析

中国外长王毅把中巴经济走廊描述为“一带一路”交响乐中“第一乐章”。

(一)示范效应: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示范工程”

1、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试点区”

2013年9月—10月,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将2013年提出的中巴经济走廊纳入其中,最先启动了瓜达尔港建设项目。可以说,中巴经济走廊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试点区,更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里程碑项目。

2、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成效的“示范区”

基于巴中之间睦邻友好关系的典范,中巴经济走廊涉及港口建设、能源管道、交通基础建设、产业合作等重点领域,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中巴经济走廊看起来是双边的,实际上其功能和方式会辐射到相邻区域,会对“一带一路”大区域产生重大影响。

3、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实践的“创新区”

作为“海丝之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巴国南部瓜达尔港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一个起始点。中巴经济走廊正是打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个战略的连接区、交汇区、受益区,正在成为中巴深层经贸合作的新平台,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具有崭新的开创性。

(二)社会效应:中巴经济走廊是一项“民生工程”

巴基斯坦是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会更加深入推进中巴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中巴的经济联系。同时,巴基斯坦更是中国通往中亚和南亚的重要桥梁,中巴经济走廊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1、缩短运输时间,节约成本

在没有中巴经济走廊的情况下,从中国新疆运出的货物要绕一大圈才能抵达巴基斯坦的港口。比如,从乌鲁木齐出发,经由上海抵达瓜达尔的距离为15858公里;而一旦中巴经济走廊建成,这一里程可以缩减至4712公里。中巴经济走廊还将使从乌鲁木齐出发至迪拜和伦敦的距离分别可以从原来的16833公里和27436公里减至5772公里和16552公里,从而有效地节约时间和成本。

2、深化新疆省的区位优势,促进“西进西出”战略

新疆在制造能力上还无法同西部最重要的成渝经济区和以西安、重庆、成都为支点的“西三角经济圈”相比。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来看,国家有意开发西部,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但是,试图在短时间让新疆的制造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满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而打通的南亚市场的需求显然不太现实。整个西部大开发,支点其实是成渝经济区和西三角经济圈,但是这两个经济区离我国东部沿海出海口的距离太远。[4]那么西部大开发就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对外开放途径,联通中国与南亚,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中巴经济走廊恰恰为西进西出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中巴经济走廊一旦全面建成,“西出”战略,便是以西安、重庆、成都为支点的“西三角经济圈”和成渝城市群,作为中国与南亚甚至与欧洲经济合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地,而新疆就是“西出”战略的最重要通道,新疆也将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一旦“西出”战略成功实施,新疆在国家的能源进口和贸易出口方面都会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辅以适当的特区建设,新疆的经济将真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契机。[5]

3、促进西部发展,扩宽市场范围

巴基斯坦与中国西部省份天然接近,经济结构互补,大力发展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可以有效地加快中国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利用巴基斯坦作中转,也可以大力发展与中东、中亚各国的贸易,中国企业将在巴基斯坦找到更广阔的市场。中巴贸易目前面临天时、地利、人和。[6]据悉,巴基斯坦目前全国人口1.8亿,而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口超过1亿,接近总人口的60%,中国企业赴巴基斯坦投资后不但可以促进巴国GDP的增长,人口红利优势还让中国投资企业可以享受巴基斯坦的政策优惠和较为廉价的劳动力,是一种典型的共赢。

巴驻华大使哈立德认为:“中巴经济走廊不仅可以帮助巴基斯坦走出贫困,还可以帮助巴基斯坦更好地打击恐怖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 [7]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不仅将对中巴经济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而且惠及整个地区经济,会使包括中国、南亚、中亚以及中东地区在内的30亿人受益。

从巴基斯坦方面看,中巴合作应该是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要双轮驱动,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缓慢,恐怖主义滋生,分裂主义严重,以至于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失败国家”。中巴经济走廊将优化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区域优势;走廊横贯巴基斯坦全境,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不仅能有效促进当地就业,还将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畅通对于盘活巴基斯坦整体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走廊贯通后,瓜达尔港将成为阿拉伯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巴基斯坦转口贸易将得到大幅发展,配套项目对于巴基斯坦吸引外资、改变能源短缺现状、改善民生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经济效应:中巴经济走廊更是一项“造血工程”

经济走廊提供了一个伟大的机会,得以使中巴政治关系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关系上。巴基斯坦和中国有最好的政治关系,但在经济方面,中巴贸易额不高,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也落后于美国和欧洲,经济关系一直未能实现政治关系的高度。但经济走廊的建设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将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投资者,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8]“巴铁”要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还有很大可作为的空间。

以双边贸易为例,2014年中巴双边贸易额约为160亿美元,而同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约为706亿美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巴基斯坦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拖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传统“输血式”经济援助不同,中巴经济走廊致力于帮助巴基斯坦改善国内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任督二脉”,提高巴基斯坦自力更生的能力。

中巴经济走廊是从中国西北部地区绵延3000公里直到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港。两国将在沿线建设交通运输和电力的基础设施,预计总工程费将达到450亿美元。

面对中巴经济走廊这一巨大的工程,巴基斯坦方面希望能够先从早期收获项目起步,这些项目主要包括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伊克巴尔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未来4-5年内重要的计划包括升级喀喇昆仑公路(KKH)、卡拉奇到拉合尔的高速公路、瓜达尔港高速公路、瓜达尔新的国际机场、发电厂、水资源项目以及包括医院在内的其他发展项目。[9]

巴基斯坦计划与发展部提供的项目清单显示,中巴经济走廊已经确定的项目共有30个,能源领域的项目包括以IPP(独立发电厂)模式建设的2万兆瓦能源项目、电力传输路线、1000兆瓦的巴哈瓦尔布尔太阳能公园项目以及在卡拉奇附近220兆瓦的可再生太阳能项目。5月6日,巴基斯坦加西姆港1320兆瓦火电项目奠基仪式在南部城市卡拉奇举行,这是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领域的首个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电建和卡塔尔投资银行共同投资开发,预计将于2017年底投产发电。

项目清单显示,瓜达尔将在中巴经济走廊中占有重要位置。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省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发展。不过,俾路支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很长的海岸线,约11000千米,但是之前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些海产品出口到中国等其他国家。如果能从瓜达尔出口,俾路支省的GDP能够增长。该省需要发展渔业,发展路网,让矿产资源可以直接从俾路支省出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要通过1700千米的陆路运送到卡拉奇出口。同时,瓜达尔的工业发展潜力也很大,包括水泥、造船、钢铁、石化、纺织等等,有石灰、棉花等原材料。另外还有10万英亩的土地给炼油和化工企业。现在瓜达尔港只有3个泊位,预计到2050年将建设成为80个泊位的港口,港口岸线有15公里长,那时,瓜达尔港将成为巴基斯坦最大的港口。

2013年,中国取得瓜达尔港40年的商业经营权,从2015年4月正式开始商业运营。巴方的目标是学习中国经验,采取开放、灵活、优惠的投资政策,将瓜达尔港打造成一个巴基斯坦版的“自由贸易区”。据悉,巴方经济协调委员会还将批准瓜达尔港23年免税期,试图以此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从而使这个港口成为商业中心。

结语

中国有技术和资源来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巴方也会全力支持,中巴双方有这样的意愿,事情最终会成功。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示范项目,其在“一带一路”中的桥梁作用使得中巴经济走廊有潜力成为四个经济发展引擎的总和,即中国、南亚、中亚和中东,中巴经济走廊将能够直接惠及30亿人。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驶入快车道[J].大陆桥视野,2014,(08).

[2] 张超哲.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机遇与挑战[J].南亚研究季刊,2014,(03).

[3] 牛彪.中巴经济走廊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4,(07).

[4]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步入“快车道”[N].解放军报,2014-02-20(8).

[5] 赵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与新疆发展[J].人民论坛,2014,(32).

[6] 李鞍钢.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背景与政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08).

[7] 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4,(10).

[8] 任松筠.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N].新华日报,2015-04-30(001).

[9] 梁桐.让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迅速落实[N].经济日报,2015-05-21(004).

作者:赵秀秀

中铁企业建设论文 篇3:

推进“四大建设”加快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科学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尤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重大战略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经济转型升级新路子。2008年9月省委做出《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2009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分别在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随后,2010年11月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和2011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分别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的要求,从而使这“四大建设”成为指导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浙江进入新阶段、解决新问题、谋划新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抓好这“四大建设”,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四大建设”是浙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农村工业化起步,依靠创业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先发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联动发展为特色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人均GDP由目前769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重要时期。实践充分证明,这条发展路子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正确选择,为浙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力量。也为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浙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问题不断显现,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和大项目带动、产业集中度较低、抗风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经济“快、灵、活”的优势逐渐弱化,“低、小、散”的弊端逐渐凸显。

未来10年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浙江仍将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阶段。在新的阶段,浙江要抓住机遇,在发展中有效避免产业“低端锁定”的陷阱,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体系换挡加油、转型升级。可以预期,未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必将从“轻量级”进入到“重量级”。浙江只有扎实推进“四大建设”。抓紧培育重量级的“选手”,才能更好地参与新一轮发展的竞争与合作。

“四大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浙江是陆域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首先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仅为全国的30%,人均耕地仅为全国的1/3,其中农保率高达85%。其次是缺铁、少煤、无油,一次能源几乎都从省外调入。三是人均淡水资源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尽管浙江目前单位GDP能耗已从2005年的0.90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72吨标准煤,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浙江“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为18%,比全国16%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出2个百分点。因此,浙江下一步发展,再想走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只能选择通过“四大建设”,把有限资源高效配置的节约集约型发展道路。

“四大建设”是提升原有优势。更好发挥“轻、小、民、加”作用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渐发展形成了“轻、小、民、加”的产业结构特点,即轻重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企业规模结构以小企业为主,所有制结构以民营经济为主,产业链结构以加工制造为主。30多年来,浙江这种产业结构在发挥区域优势、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累积和暴露出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生产力布局离散、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低、小、散、弱”的问题,经济发展空间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多、增长后劲乏力、市场竞争力弱化等先天不足越来越凸现出来。特别是随着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轻、小、民、加”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显然难以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需要适时适当以发展“重、大、国、高”的产业结构来优化和提升,也就是需要“四大建设”来加以整合提升。

“四大建设”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2008年爆发的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浙江经济受到的冲击最早,下滑最大,波动也最大。早在2008年一季度,浙江从企业出口订单减少的信号中,就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随后经济增长逐季快速下滑,2009年一季度从两位数下降到3.4%,为全国倒数第3位,后来逐季恢复到6.3%、7.7%和全年的8.9%,形成了一个过山车的走势。反观江苏、山东等省份,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小,经济波动也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浙江偏小、偏轻、偏外的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弱,“船小掉头快”的优势一遇到大江大海、大风大浪就不行了。浙江经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驰骋,还是需要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来领航,需要“四大建设”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大建设”是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海洋世纪。新一轮国家与地区发展竞争的主战场将是在海洋。浙江地处东南沿海,虽然陆域面积不大,但海洋资源丰富。拥有6696公里海岸线,全国最长,其中规划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30.7%,是我国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群的最佳选址。拥有2878个海岛,约占全国的40%,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实施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载体。还拥有近400万亩滩涂资源,约占全国的13%。2011年2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施的第一个国家战略。但发展海洋经济完全不同于发展陆域经济,不是小打小闹所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大手笔、大政策、大投入、大建设。浙江要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

洋经济大平台,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择优发展新型环保石化、船舶、汽车、造纸、钢铁等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等目标任务,都需要“四大建设”来推进。

“四大建设”是学习借鉴兄弟省市之长,摆脱“标兵渐远、追兵渐进”处境的必然选择。省委第一次提出“四大建设”是2009年10月,赵洪祝书记在率浙江党政代表团学习考察北京、天津之后的一次讲话中提出的,是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发展经验的重要成果。近年来,浙江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十一五”期间,浙江经济增长11.8%,仅比全国平均高出0.6百分点,而前30年平均则高出3.3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8年,浙江经济增速由全国的第6位下降到第22位。目前,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等标兵比,不仅总量差距拉大。人均水平也已被江苏超过,与河南、河北等追兵比,总量和人均都有缩小趋势,处于“标兵渐远、追兵渐进”的处境,就连一向引以自豪的民营经济,2009年的经济总量、企业数量、注册资金、利用外资、吸纳就业、民间投资总额等6项指标,江苏都已全面超过浙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四大建设”支撑。为此,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浙江要虚心学习北京、上海发展之高(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天津、广东发展之大(天津滨海新区的大空间大港口大制造,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特区扩大到全市),江苏、山东发展之稳(经济增长波动小),河南、河北发展之快(保持两位数增长)等地的经验,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构建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大支撑带动作用的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持久动力。

二、“四大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浙江做出扎实推进“四大建设”的决策,有着明确的科学内涵。2009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把“四大建设”明确界定为四个一批:即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式的大平台,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切实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2010年1月。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把“四大建设”明确为:以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构筑一批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的大平台;以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产业:以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加快推进一批事关长远的大项目;以做强做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块状经济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由此可见,推进“四大建设”,决不能简单地看这四个“大”,一味贪大求洋,在“大”字上做文章,而是要看到“大”的实质。“大”的背后是强调“高、新、优、强”。“高”是指资源要素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项目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先进性等。“新”是指新的空间布局,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国内外市场的新拓展,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等。“优”是指发展环境的优化,区域布局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结构的优化等。“强”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支撑力和带动力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强等。

同时,还需要指出,“四大建设”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与兄弟省市相比,无论是大平台、大产业,还是大项目、大企业。目前浙江都有差距,一时也难以搞得很大。比如大平台,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重庆两江新区规划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面积更是达到7.6万平方公里。再看大企业,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北京98家、山东56家、江苏49家、浙江46家,但从单体规模看,江苏最大的制造企业沙钢集团1463亿元,浙江最大的制造企业万向集团只有514亿元。如果与国外跨国公司和中央大企业相比,浙江的大企业更是显得弱小。

因此,浙江推进“四大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遵循客观规律,并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四大建设”与原有优势的关系。省委、省政府在提出“四大建设”过程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这实际上就是说,培育新的发展优势与发挥原有优势并不矛盾。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步发展形成了“轻、小、民、加”以及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等比较发达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和优势是历史形成的,符合浙江实际。而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上升。现在随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原有优势弱化了,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也需要培育和发展一些新的竞争优势。所以,浙江十分注重处理好转化劣势与增强优势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举措,使原有优势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顺应发展大势,积极挖掘潜力,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四大建设”,培育新的发展优势。

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关系。过去浙江经济的鲜明特点是“小”,小资本、小商品、小企业、小城镇等,大量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企业集群。然而,事物是发展的,小企业也有长大的一天。目前,浙江企业的成长性很好,粗略统计,浙江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2005年有21家,到2009年就发展到了38家。另据有关资料,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浙江有46家,列省区市第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浙江有78家,中国服务业500强中浙江有78家,均居省区市第1位,具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客观要求。但总体上看,浙江企业结构是“鱼多龙少”,“狼多虎少”,也就是“铺天盖地”的企业多,“顶天立地”的企业少,造成浙江经济发展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议价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长期徘徊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这就需要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以提高浙江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组成浙江企业以大带小的航母集群。正如赵洪祝书记所说的,小企业、大企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企业可以大而强,小企业也可以小而强、小而精,“我们需要大家闺秀,更需要小家碧玉。”

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的关系。早在2004年,浙江就开始探索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当时省委主要领导要求浙江要“痛下决心,以凤凰

涅槃、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精神推进经济脱胎换骨改造”,办法是“腾笼换鸟”,把“低、小、散”的“笨鸟”腾出来,换上“高、大、优”的“好鸟”。这就是说,浙江要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品牌大省,努力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现在提出“四大建设”,构筑发展大平台,培育提升大产业,实施一批大项目,做大做强一批大企业,实际上就是对“腾笼换鸟”思路提出的换上“高、大、优”的“好鸟”的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省委工作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的巧妙结合。同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也离不开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调节作用。因此,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首先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也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身并成为“四大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科学有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序推进。特别是大平台建设,关系到区域空间布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从省级层面来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优化配置。

三、“四大建设”的路线图和政策举措

“四大建设”虽说提出的时间不长,但相关工作实际上这几年已经开始了,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因此可以说,四大建设是顺势应时提出来的,有着很好的工作基础。

大平台建设方面:主要是着重规划建设14个产业集聚区和整合提升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层次的平台具有为经济建设开拓空间、整合资源、承载发展的重要功能和任务。没有大平台支撑,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就无从谈起,城市化水平也难以提升。所以浙江把大平台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来强调和谋划。建设太平台的路径主要有:一是规划建设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包括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温州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产业、衢州绿色产业、舟山海洋产业、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如杭州大江东新城,整合了临江工业园区、江东工业园区、杭州空港经济区、前进工业园区,发展优势成倍放大,众多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相继落户,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按照规划,“十二五”期末大江东新城工业经济总量将突破1500亿元,远期产出年工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杭州工业”。二是加快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全省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7个,省级工业园区44个,还有一批乡镇工业功能区,这些园区大多规模小、布局散,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三是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以全面启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港口运输、物资贮运、临港工业、新能源产业、海岛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四是大力推进青山湖科技城即省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等平台的作用,着力推进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目前,作为“四大建设”的主要载体,覆盖所有设区市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审议通过,重点规划的面积将达1000平方公里,其中“十二五”开发建设的面积将达到400平方公里。

大产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发展提升11个重点制造业、9个新兴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和42个块状经济集群。经济转型升级的根基是产业转型升级。浙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大产业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在数十个工业行业中筛选11个重点产业,明确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包括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二是培育发展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大力推进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108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在杭州、宁波两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四是促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包括杭州装备制造、萧山化纤纺织、余杭家纺、宁波服装、慈溪家电、乐清工业电气、瑞安汽摩配、绍兴县纺织、嵊州领带、海宁皮革、平湖光机电、金华汽车和零部件、永康五金、义乌饰品、台州医药化工、黄岩模具、温岭泵业、长兴蓄电池、衢州氟硅、舟山船舶修造、缙云机床、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温州鞋业、永嘉泵阀、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德清生物医药、桐乡濮院和秀洲洪合针织、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嘉善电子信息、诸暨大唐袜业、新昌轴承、东阳磁性电子材料、兰溪棉纺织、江山木业加工、舟山海洋生物与海产品深加工、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临海休闲用品、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遂昌金属制品等产业集群。目前,浙江已有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26个,超过500亿元的7个,1000亿元以上的3个。2011年,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继续加以引导和推动。

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提升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对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大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就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当前浙江发展大项目的路径主要有:一是扎实抓好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大力推进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等。这“三个千亿”工程共安排重大基本建设项目180个,2008-2012年总投资646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2个,新建项目124个,拟建14个。到2012年,争取建成131个项目。在建35个项目。尤其是近年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沪杭高铁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运行,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多年来制约浙江发展的“血管梗塞”问题,还拉近了舟山与大陆、浙江与上海以及省内不同地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提升了浙江的区位优势,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二是深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产

业项目投资732亿元,比上个五年增长了3倍,共组织了近300个以高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省重点工业项目。三是积极做好大项目的引进工作。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推出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开展重大引资活动,包括引进央企、民企和世界500强企业的大项目。最近,赵洪祝书记率浙江党政代表团赴广东、江苏学习考察,其中在粤引进项目107个,协议金额超过530亿元,

大企业建设方面:主要是培育发展146家龙头企业和若干跨国公司。企业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竞争实力的高低。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拥有一批位列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这几年,浙江以大企业建设为龙头,着眼于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弥补企业结构中最顶层的一环,积极培育具有领军示范作用、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一是在全省6.3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着力扶持146家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形成若干个跨国公司,提升大企业大集团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二是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到浙江落地生根,加快与具有资金、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的跨国集团和中央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优化提升浙江的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到2010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0家落户浙江。三是坚持民营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双轮驱动,积极扶持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0年全国500强民营企业排名,浙江占180席,居省区市首位。同时,充分发挥省属国有企业在“四大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家都知道浙江民营企业发达,其实,浙江国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也位居前列。2009年浙江国有资产总量居省区市第4位,净利润、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净资产居省区市第5位。2010年浙江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5074.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899.5亿元,其中有3家企业超千亿。省物产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按2009年世界500强标准可列381位。今年,浙江将继续实施龙头企业百强工程,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引进发展一批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企业。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加大龙头骨干企业资源要素保障力度。

(本文系作者2011年4月20日在浦东干部学院“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研究专题研究班”上的授课提纲)

作者:郭占恒

上一篇:中职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体育新闻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