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模式化学工程论文

2022-04-18

培养模式化学工程论文 篇1: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本科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文章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践不足的问题,介绍了我校基于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并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提出了合理制定培养目标、合理规划实践教学方案、改善师资队伍、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等多种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教育厅于2016年10月,启动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1],在对应用型专业的建设上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三是推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四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建设;五是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六是健全专业建设管理机制;七是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启动之后,第一批全省共有100个专业被列为“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点[2]。文章将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探讨应用型地方院校在“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有一定专业基础,能在生产实践第一线担任工作任务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在于应用,应用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是摆在应用型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市场需求,我校实施了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所谓“3”就是在校主要进行专业所需的三种基本能力训练,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1”就是指特色知识和个性能力。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从2009级学生开始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本文对此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效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他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3]。

一、实施方案

(一)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学校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为地方二本院校,与一本和高职院校不同,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專业学生除了学习化学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接受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结合学校定位和我校实际,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要构建合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3+1”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区别于“985”、“211”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技术应用”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调查等举措,收集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核心课程体系[4]。

(二)构建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来说,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观念、工程意识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围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由认知实习、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的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以上,在体现我校本专业特色的同时,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类课程学分的要求。

于2008年更新了部分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比例。2009年改革实习模式,由原来的校外实习基地的“一段式”实习模式改进为“仿真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二段式实习模式。2013年,本专业又在我校黄岭校区新建化工实训中心。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1.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时,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化工原理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60%。开设针对性强的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实验,如学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包括雪花膏的制备(精细化工)、乙酸异戊酯的合成(有机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与测试(工艺实验)、三元盐水系溶解度的测定(物性测定)、复混肥的制备及指标分析(工程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学生大工程观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化工生产具有高度自动化、涉及极端条件、中间物料多为危险化学品等特点,这导致化工类专业学生实习难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进步的化工生产技术对化工类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企业无法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常规化工实验室无法满足化工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化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在现有化工类人才实践教学条件下,难以满足化工行业对高质量化工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弥补化工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我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建立了虚拟和仿真实验实训平台,在有效开展化工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同时,避免了化工实习实训过程成本昂贵、投资大、风险高的问题,该实训平台2014年被评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强化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认知实习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通过认知实习,让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工业设备等有个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本专业的热爱。

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前四周。实习时间从期末提前到学期初,有效避免了年底工厂安全检查与检修与实习的冲突,提高了实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自助实习,实习时间从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假即可开展,充分利用假期实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实习的需求,又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经过3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已经结束,学生已经掌握了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此时安排学生实习,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巩固和提高。

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和学科竞赛。 一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我校本专业从2014年起实行导师制,学生从进校起就选定学业导师,每个年级均有5-8名学生由一名教师指导,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更深,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也更有传承性,学生也能得到系统培养和锻炼。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参加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竞赛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语言、图表表达能力。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多元化。以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涉及合成氨、尿素、甲醇、三聚磷酸钠和含氟材料等包含多个操作单元、涉及多个化工领域,从传统合成氨工艺,到甲醇清洁燃料、精细磷化工、化工新材料的多元实习体系。从2015年起,加强与实习基地的人员沟通与交流,使实习基地的运作规范化、稳定化和长期化。

2016年,通过对近三年学生就业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有17.1%的学生就业单位与医药行业密切相关,主要是药品生产和销售岗位。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新增了四川金岁方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并在课程内容上对医药工业普遍涉及的有机合成、分离纯化等单元操作进行了加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在校生人数超过2650万人,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原有高校一味地强调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从而引进了大批具有博士学位但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年轻教师。这些博士大都从高校毕业后即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本身也缺乏实践教学的专门训练和磨砺,这样的教师去指导学生实践教学,难免会有经验不足、效果欠佳的情况。

应用型示范专业的一大特色就是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学生有一年时间的工程实践经历。在师资队伍的培养方面,我校采用“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引进来”,本专业聘请了部分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大中型企业、设计院、研究院/所的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部分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送出去”,即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提升锻炼。通过培养与外聘、引进相结合,本专业师资队伍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二、“3+1”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目前,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3届“3+1”试点学生顺利毕业,为全面了解真实反映“3+1”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学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反馈和第三方调查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了调查。

1.有利于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第三方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所有开课学院/单位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均超过75,全校整体平均值超过80。说明学生基本认可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但仍存在一定的改进提升空间。就我校化学工程与工业专业而言,教学目标达成度总体评价超过全校平均值5个百分点以上,说明本专业教学目标达成度良好,措施有效[5]。

2.有利于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实训基地平台,研发企业发展需要的实训项目,利用实训平台为企业生产服务。二是学生通过实训平台到企业学习,指导教师也参与实训指导与管理,有效加强了教师与生产一线的联系,教师才能从实践中寻求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本专业教师带队到晨光化工研究院实习,得知晨光的四氟乙烯单体是性能优越的涂料原料,回来以后,该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研究,开发出了多种含氟功能材料。2015年1月,我校与晨光研究院正式签订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围绕含氟材料开展合作与研究。同时,利用生产单位停产报废的工业装置和场地,构建实习实训装置,校企共建工程实践基地。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川理工学院围绕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狠抓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浓郁的育人环境营造两个关键环节,持续夯实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第三方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对综合能力提升度的整体评价在70以上,说明学生对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满意的。该结果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调查结果一致[5]。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实习单位的选择很重要。我们目前采取学生自主实习与学校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安排学生到自己愿意的单位实习。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自主实习的学生未达到实习时间即离开了实习单位。

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形式单一,也是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短板,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无奈学校本身教育资源有限,存在实验设备和数量短缺、场地不足的现象,导致很多实践课程只能是演示或观摩模式,学生真正动手锻炼的机会不足[6]。所以,学校应调动各种资源,在尊重企业意愿、不耽误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尽量联系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企业,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同时,学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

2.实习过程监管与质量保证。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后續管理和考评也很重要。学生最后2学期时间不在学校,管理难度加大。一方面,企业有生产任务,对“准员工”学生的管理要求低,难免松懈。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单位分散,学校也做不到每个单位都派老师长时间蹲守。我们采取的是固定指导与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即每个教师都固定与1-2个实习单位的学生每周保持联系,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同时,我们也不定期指派老师到实习单位走访,检查学生实习情况。

学生实习质量的评定是个难题。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课程的评价,通常是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教师再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平时表现来判断的,这种评价方式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也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川教函[2016]633号.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R].2016.11.

[2]四川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名单出炉 共计100个[EB/OL].(2017-02-08).

http://sc.sina.com.cn/news/m/2017-02-08/detail-ifyafenm

3013858.shtml.

[3]乐薇,吴士筠,朱文婷,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4,(02):57-58.

[4]俞定国,俞承杭.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05):144-145.

[5]莱弗朗研究院.四川理工学院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报告[R].2015.

[6]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08):136-137.

作者:杜怀明 颜杰 杨虎 罗容珍 张伟

培养模式化学工程论文 篇2:

应用技术型高校多方向职业主导型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

【摘 要】本文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为例,论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和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校政企”三位一体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校政企”三位一体联合制定教学大纲、“校政企”三位一体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措施,构建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 多方向 职业主导型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特色,教育部号召全国600多所(广西19所)本科院校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旨在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贴切实际生产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然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因此寻求符合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关键问题。学界对地方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多方向职业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高校转型发展,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已获批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为4所广西首批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各项转型工作,其中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转型工作的重点亦是难点。本文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为例,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难点、实施方案以及学院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为各地方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借鉴。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

应用技术型高校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一)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构建与完善。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如何有效地联合政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委员会,并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和决策作用,并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完善理事会和委员会是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决定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如何以职业为导向,有效地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构建符合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也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并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专业方向的设置体现该课题以职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特色,如何准确地设置多个顺应时代发展、符合行业需求、满足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并努力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办学特色,是本课题研究的亮点,亦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校政企”三位一體深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如何有效地联合学校、政府、企业的专家,共建专业委员会,并积极融入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当中,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制定、专业方向设置、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等教学活动中,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分析社会需求情况,实现职业主导。主要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并走访区域化工企业,了解从业人员岗位级别分布情况、市场供需情况、技术人员的供需差、实际胜任的数量等内容。要关注本专业延伸的新职业形成与工作机会的资料,预测出3-5年的专业技术人员供需趋势。对于技术行业的职责、制度,技术工种的性质、标准、工作内涵、作业条件、环境、待遇等,进行细致的现场调查咨询,将有利于对职业能力模块及课程内容进行建设。

(二)分析职业能力需求,设置专业方向。组织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学科专家和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结合专业确定出岗位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并制定出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关键能力)。分解核心能力,划定出培养某项核心能力的技术课程支持,细分多个专业方向。研究培养每个专业方向核心能力的方案,包括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

(三)构建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课程体系。在分析社会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并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情况下,确定每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及定位,组织学校、行业和企业相关专家共同制定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政企”三位一体联合。通过校政企联合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充分发挥指导和决策作用,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发挥作用。

(五)整合课程内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培养核心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确定后,对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的整合尤为重要。要改变传统的独立追求自我完整、系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块,努力向综合式、整合式的课程建设方向转变,以达到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在课程整合时,要考虑到与原有科学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的衔接,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尽量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或缺损。此外,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模式等,更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

三、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突出办学特色,结合学校、政府、企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构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基于转型发展下的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鹿山学院位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拥有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汽、柳工等知名企业,以及宝骏、五菱、东风柳汽、金嗓子、两面针、花红片等知名品牌。应用技术型人才旨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聘请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时了解企业、行业需求,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共同修订人才培养定位。因此如何构建完善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实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共构建了8个校企合作理事会和相应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系为例,见图1。

(二)“校政企”三位一体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转型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重点亦是难点。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决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以职业为导向,有效联合学校、企业、研究所等单位,及时拟定多个适应时代发展、行业需求的专业方向,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职业模块化培养模式,所有专业均构建“职业素养模块(原公共基础课)+职业能力基础模块(原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原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原专业任选课)+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原集中实践课)”5个模块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职业需求合理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体现多方向职业主导的特色课程体系。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构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并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作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多个适应时代发展、符合行业需求、满足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并努力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办学特色。如图2所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共同协商下,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职业能力训练模块中設置了5个专业方向,既满足了职业需求,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专业方向,就业率和对口率显著提高,近两年来,该专业就业率可达96%以上,就业对口率也高达82%。

(四)“校政企”三位一体联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指南。与时俱进,与职业需求相结合,整合陈旧的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和实习教学内容,确保所授课程对学生有益,对今后实习和工作有用。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聘请相关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不定期开展研讨,合理采纳政府、企业等专家的意见,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分析、微生物学等课程实验,均采纳行业专家意见,转型为依托国标开展食品检测实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检测应用技能。

(五)“校政企”三位一体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多数理事会由校、政、企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学校努力争取柳州市政府及相关企业、研究所建立深度合作,共建一批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和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确保实践教学体系中部分综合实训课程和专业生产实习顺利完成,为师生提供更高级的科技创新平台,满足职业教育需求。例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每年均将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其中40%学生留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来源70%以上为生产实际,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以赛促教,因材施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尤为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课程上安排的实验很难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每一个专业都设置了第二课堂学分,利用弹性学分和设置创新学分,支持并鼓励学生申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类竞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提高学生自觉思考和动手能力,在科研中不断成长、进步,以赛促教,因材施教,为今后工作打下结实基础。例如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积极开展化学化工类论文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近年来车辆工程专业十分重视并继续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组建以汽车类专业学生为主,学院各专业学生相辅的LS Racing车队,在代表国内大学生汽车设计与制造类最高水平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舞台上战功赫赫。其中,FSC(燃油)车队自2009年创建以来,连续7年成绩稳居TOP10,且是唯一保持完赛的车队;FSAE(电动)车队于2015年战胜众多国内重点院校车队一举夺得全国大赛总冠军,并代表中国出战德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BSC(越野)车队也在2016年的比赛中异军突起,夺得亚军,2017年鹿山学院LS Racing Baja车队再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BSC)亚军,并获得代表中国出国参赛资格,出征美国巴哈国际赛事。此外,MAD科技创新团队在全区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竞赛上也屡有斩获。这些成就在不同舞台上充分展示了鹿山汽车学子的风采,该项教学创新成果受到广泛认同,荣获2017年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转型发展取得的重大突破。此外,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创业学院,与柳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联合共建柳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柳州大学生众创空间和柳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器3大创新创业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职业性。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原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原专业任选课)+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原集中实践课)”等课程,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此外,学校大力建设双白板教室、互动式教室和阅享空间等教学场地,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模式等,更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

(八)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符合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专业教学需求的“双师型”队伍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建设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研究表明“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为此学校近年来采取“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措施,一方面积极输送自有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通过政策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家,或聘用企业专家到校开展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使专任教师由多学科、多方向人才组成,从而扩大教学知识层面,消除单一方向教师模式,(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00页)通过3年实践,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50%以上,基本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

綜上,本文阐述了多方向职业主导型培养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介绍了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开展的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为其他转型发展的地方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然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多样,如何结合区域特色,寻求符合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使学校获得快速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蔡锦源,熊建文,谭微,等.地方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J].轻工科技,2017(10)

[2]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3]何文华,汤健雄,邢大成.基于“双实体”的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商贸类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4)

[4]吴莹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习现状及问题分析——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营销专业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6(3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Z179;2016JGB514;2017JGA392)

【作者简介】蔡锦源(1987— ),男,广西平南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分析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李利军(1966— ),男,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科技大学副校长,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

(责编 黎 原)

作者:莫晓宁

培养模式化学工程论文 篇3:

“中本贯通”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 要:“中本贯通”作为一种给予中職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新途径,对完善我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相对早期的部分贯通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等方面多角度比较,为更好地完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本贯通;应用型教育;培养模式

一、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伴随着产业的升级,中职层面的职业教育培育出的基础劳动型工人,已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级技能技术型人才,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尽管我国的大学数量很多,但企业需要的却是大量技能技术型人才,这一矛盾也导致了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为了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中本贯通”作为拓宽学生升学发展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中本贯通”作为一种循序渐进地衔接中职层次到应用型本科的新型培养模式,是平衡人才结构、解决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实现“3+4>7”的有效途径。“中本贯通”多元化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人才的培养需要符合现实的需求。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唯分数论的影响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同样也是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先河。在平衡接受职业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人才比例的同时,亦推动了中职学生对本科学历的向往,刺激了中职学生学习深造的激情,而这也将促进更多的学生选择“中本贯通”这一升学路径。所以“中本贯通”对解决国家对人才结构需求的改变,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具有实际意义。然而这一模式带来新期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传统中职学生更多接受的是操作性技术,局限于微观的技能拥有,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距离,本科院校开展“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尽管中职院校也对“中本贯通”班配备了优秀的师资、理论课时的倾向、技能培训的优化等,但融入本科的学习生活仍有较多挑战,与平行班相比所具备的实践操作优势,同时又有着与平行班相比所具备的理论课程弱势,如何将其优势体现出来,是各高校共同的期望目标。

“中本贯通”要求的是有效的衔接,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如何实现中职层次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合理有效的连接是个大问题。而不同专业对应工作领域的差异、课程学习的差异、技术要求的差异,为每个专业都配备一个特定的培养模式是和实际情况不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中本贯通”的难度。本文通过分析“中本贯通”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差异,包括培养目标的差异,课程体系的差异和质量评价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为完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而提供建议。

二、培养模式的差异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教育和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本科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国家、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本位为目标,以专业为导向,以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不同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由于不同的专业,其就业的领域、学习的课程以及技能技术的难易有所不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亦有所差异。这里分析了“中本贯通”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课程体系的差异以及质量评价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各自的领域有关,确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由中职院校与对应的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应该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同专业服务的领域不同,培养的目标互有差异,一致的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符合国家开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的是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练掌握轨道交通的控制运行原理,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能够胜任轨道交通的设备检测与维修、运营服务与人员组织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是石化化工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工艺操作技能,全面掌握化工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活跃在化工生产第一线的同时,亦需具备对化工车间各部门统筹管理的能力。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才,护理人才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的高素质目标。护理人才的工作,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在熟练掌握护理学、人体医学等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系统掌握人文社科学、心理学也是必要的。对人的护理不光需要对人生理上的护理,还要包括心理上的护理[2]。

(二)课程体系的差异

课程体系的差异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差异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共性是在中职层次注重基础课程的积累,所以中职层次的基础理论课时较多;而本科阶段则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实践课程的比例大大增加[3]。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有所差异,应该做到统筹安排、分段实施,使得中职、本科课程前后呼应,避免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重复。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符合“中本贯通”的要求,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夯实,突出专业特点,拓宽服务范围。文化基础课程也应该做出对应调整,有所取舍,避免脱节,为后期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课程的设置也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呈现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的差异

理论的学习是开展实践的保障,通过对不必要的课程去繁就简,对专业课程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此培养的高级人才将作为复合型人才,拥有对行业总体发展趋势的把握,推动社会从制造向创造的改变。

不同专业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而最明显的差异则是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上,这里从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角度来分析不同专业的改变。交通工程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轨道交通设备、轨道客运管理、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等课程,提高了对轨道交通组织与管理课程的比例,使得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更多岗位,同时不同岗位间的配合也将更加得心应手[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增了HSEQ(健康、安全、环保和质量)等课程,这是对化工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亦是保护从事化工专业高级人才的全面健康长远的发展,能够独自扛起车间各部门协调绿色生产的大旗[5]。护理专业采用作用于医学教育的PBL(问题式学习),通过开展案例教学的情景课堂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依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模拟操作等传统护理学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增加实验课程和临床见习的比例,如现场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与患者现场接触,从而直观地分析患者的病情[6]。

2.实践课程体系的差异

“中本贯通”开设的不同专业,对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需要充足的技能培训周期,以达到工学融合的目的。实践环节作为从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纽带,在实践检验学生知识的牢固与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较早的时间较长地专注于某一领域,通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飞跃。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难在实践,特色也在于实践,如何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部分[7]。

由于不同专业的技术含量与难度有所差异,导致不同专业的实践环节有所不同。交通工程专业依据职业教育理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握轨道交通领域的最新动态,因地制宜,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标准,开展专业化的系统性实践。校内开设“列车运行课程设计”及“行车及调度模拟实训”等实践课程,在校外则进入工厂开展参观学习、顶岗等实践。通过校内与校外的结合训练,达到夯实交通工程专业的知识,技能操作熟能生巧的目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在中职层次是对化工岗位的基本操作进行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在应用型本科阶段则是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人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护理专业在中职层次要熟悉基础的护理知识,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再通过本科阶段进行药理的明晰、护理专业素养的训练。护理专业的核心是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在增加实验课时的同时辅以临床见习,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实践的同步。不同专业在培养课程的设置上,符合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熟练到精通,循序渐进,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同时增加了复合型课程,拓宽了就业面,丰富了知识广度。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差异

质量的保证要求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更需要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训,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制造一线中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知识[9]。中职与本科单位教师要做到资源共享,做到无缝交流的程度。学生实训的条件也该得以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也要相应提高。结合当地企业的需求、地方的特色,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不同专业间质量评价有所差异,其中最直观的评价便是职业资格证书。交通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都要求在中专阶段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到本科阶段获得高级职业证书。护理专业要求在中专阶段取得普通护理资格证,到本科阶段考得高级护理资格证。不同的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评价存在差异,轨道交通专业的质量评价里面包含专业技能的评价,同时服务质量也纳入了考核评价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则主要是对专业技能的测评;护理专业由于服务对象是人,使得专业技能与服务质量的评价同等重要。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根据专业技能和服务对象,制定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语

随着“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实施,一批“术业有专攻”的高质量人才将填补国家、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如今,“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不同专业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差异,不同专业各模块间的衔接标准亦有不同,甚至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之间开展“中本贯通”模式的差别也很明显。通过对不同专业之间的比较,探索“中本贯通”在不同专业间相通的框架标准,为其他技术技能专业的实践提供依据。尽管这些专业的从业领域不同,但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体系是相似,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和适应技能培养和提升的阶段。结合不同学科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差异,“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体现出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型人才的共性,而且也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多元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灵活贯通的课程衔接平台。随着“中本贯通”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被社会认可的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菁.3+4中职—本科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2):107-108.

[2]赵春善,高玲.“3+4”中职—本科护理专业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241.

[3]杨吴伟.“3+4”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21,43(04):125-128.

[4]杨彬,周文霞,吴志琼.轨道交通类专业“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12):3-7.

[5]胡晓钧,陈桂娥,毛海舫,叶静,盛晓东,严小丽.“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03):40-43.

[6]王巖梅,张翠娣,邸英莲.护理专业中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72-74.

[7]刘建波.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会计学专业“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5,15(05):96-98.

[8]寇祥亮.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9):80.

[9]侯亚云.刍议服装专业中职与本科“3+4”模式分段培养与衔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C20075基于上海自贸区需求的商科专业“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与逆向物流优化)”

作者简介:金凤花(1982— ),女,朝鲜族,黑龙江鹤岗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物流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曹华建(1997— ),男,汉族,江苏兴化人,硕士,研究方向:能源动力系统运行与优化。

作者:金凤花 曹华建

上一篇: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初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