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宣传画,虽占比不高,但在教材与高考中又时有出现。分析对于宣传画的运用,总结适用宣传画的类型、特点等要素,进而探讨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表现及教学与测试的应对策略,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竹枝词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枝词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1:

例谈竹枝词在史料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举例来引证竹枝词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建立起竹枝词与史料、史料实证、史料教学之间的联系,实现史料教学的新突破,以期更好的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延展性,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关键词:竹枝词;史料;史料实证;史料教学

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证据意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的高中历史逐渐形成了“无史料不教学”的课堂特征。在浩如烟海的史学海洋中,面对厚重的历史典籍如何删选有利于课堂,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呢?那些晦涩的专业词汇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仅从正史中节选史料也易形成一家之言,而照本宣科的历史课堂势必会被历史所淘汰,那么该如何找回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让历史走得更远,换发更多的生命力呢?

近几年的浙江省学选考命题中接二连三的引入竹枝词相关的史料情境,来考察学生。如浙江省2018年11月选考第27题清代《都门竹枝词》,2018年4月学考第九题《清代北京竹枝词》等,一方面提醒着我们史料教学对于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新思路,即利用竹枝词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史料教学。

一、竹枝词与史料

什么是竹枝词?竹枝词又名“竹枝曲”或“竹枝歌”,最早源于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沿长江一带的民歌。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籃》中提到:“竹枝词本出巴渝,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①唐代诗人刘禹锡将“竹枝体”民歌引入文人的诗歌创作之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遂成为古典诗词体裁的一种。宋代以后,竹枝词渐至传播扩散产生了各种地方竹枝词,生动地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俗、方言等。②其本身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竹枝词算史料吗?竹枝词以平常语记录百姓身边发生的平常事和平常景,既有诗人“感于事,动于情”的文体意识,又汲取了民歌通俗明快的风格,显示出流畅、华美的气韵。竹枝词长于纪事,泛咏风土,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以至政治事件、社会兴革,皆可入诗,所以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③因此作为史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竹枝词,自然可以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作为史料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

二、竹枝词与史料实证

新课程标准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④在教学中引入竹枝词就是希望能借助竹枝词的艺术魅力,形成历史线索;利用竹枝词的鲜活性,使抽象的历史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认知。将竹枝词作为历史史料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文本阅读能力与巩固学习历史的目的,而且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1.借助竹枝词的艺术魅力,形成历史线索

竹枝词是一种上接着屈原《九歌》,下连民间歌谣和地域风土人情的文学体式。自中唐刘禹锡以后一路流传下来,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魅力何在?

例如讲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这一课时,如果按部就班,那就变成照本宣科,一路从《诗经》到楚辞,再讲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果讲得过细,这堂课就将变成一堂文学常识课;如果加入几大篇幅的名篇名作,如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的诗歌,苏轼、辛弃疾的词等等,那课堂似乎又演变成了一堂文学欣赏课。怎么办?《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這课的基本要求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建议借助表格法进行梳理。这样的课堂知识点是落实了,但是不管怎么上课,总感觉各文学体裁似乎是孤立的,学生全凭机械记忆。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载体——竹枝词,能将这些文学体裁给串联起来,形成历史线索。

季羡林在《漫谈竹枝词》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南方荆楚一带的诗歌,比如《楚辞》,意象生动,幻想联翩……同北方以《诗经》为代表的朝廷或民间的诗歌迥异其趣……竹枝词在情趣方面比较接近《楚辞·九歌》等荆楚作品。”⑤因此利用竹枝词的起源来链接屈原楚辞的相关知识点。唐代刘禹锡在研究了《九歌》的制式特色后,创作了九首竹枝词。意为九变之歌,“灵异大者易感,小者难致”将之与《九歌》、诗歌相区别,引出唐诗的相关知识。宋代人们往往把竹枝词和词混淆在一起,然“其名约词,而无寄调”,两者虽都产生于民间,但却是两种不同的文体。竹枝和《竹枝子》(词牌)不能混为一谈。明清以后的文人竹枝词更多的以记述风土人情、泛咏名胜古迹见长,又有表现人情世态,爱恨情仇的,如“请罢七姑娘,烧余马粪香,才经鼠嫁女,几日又添仓”⑥以俚俗风趣的语言,更贴近百姓的生活,然俗中带雅,记述的风土人情内容详实,篇幅甚繁,且事无巨细,成为了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因此将竹枝词源于巴楚,成于唐宋,普及于明清的过程与上述文体形成对比,既可以明确各文学体裁的特点,又可以将各种体裁串联起来,形成新的历史发展脉络。

2.借助竹枝词的时代精神,感知历史底蕴

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西方的军事侵略,还有西方文明的大量涌入。这种文化侵略使蹒跚学步中的中国在保有原有封建社会文明的历史印迹的同时,还被深深打上了西方文明的标签,中西方文化在中国这具残破的躯体里发生激烈的冲突和交融,使得近现代竹枝词带有了独特的“混血儿”的时代烙印。

例如政治方面关于义和团反帝运动,学习过义和团运动的都知道这是一场近代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那么怎么通过史料让学生体会到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精神呢?在教学中我展现了这样一首竹枝词:“洋气须教一例除,先烧电线火轮车。琉璃河接长辛店,此是鹏程发轫初”⑦学生一看就了解了拳民拆毁琉璃河长辛店一带铁路,焚烧电线杆的场景,通俗易懂的语言则更好地让学生深入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盲目排外的特点,而七言四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便于记忆。

又如社会习俗方面,余槐青的《上海竹枝辞》中有云:“公园见面便销魂,现代朱陈别有村。情爱终成商业化,结婚容易易离婚”,反映了近代上海传统的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那些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固有观念发生了松动,婚姻自主,自由恋爱逐渐出现,人们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也变得随意大胆起来。这些情况在近代上海竹枝词中屡见不鲜。

再来说说经济,西方列强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大门。而大量通商口岸的开放加速了城市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商业发展起来,尤以上海的发展最为迅捷。如余槐青《上海竹枝辞》中关于交易所的记载:“凭空交易所如林,一现昙花少赏音。顺应潮流时涨落,风涛险恶是标金。”反映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初时盛极一时,可没多久却又纷纷倒闭歇业,因此风险极大。伴随外国人和全国各地商人的集聚,语言成为了阻碍贸易沟通的屏障,“贸易场中口角春,露天通事亦儒珍。外侨译学争权利,不向中华借舌人。”⑧懂华语的外国人和懂外语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外贸易的桥梁,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些专门替外国人在中国经商的中国人也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买办”。而近代并非只有上海在发展,其他近现代城市如天津、汉口等也纷纷兴起,我们都能从当地的竹枝词中找到它快速发展的踪迹和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当然近现代城市的这种发展表面看风光无限,实际却是以西方掠夺中国财富为代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历史现象的展示,深入分析史料进而得出对历史的看法,这正是史料实证素养的核心要求。

3.借助竹枝词的鲜活特性,活化地方历史

虽然我们的教材较少涉及到地方文化的内容,然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杭州人,理应对自己的家乡有所认知和了解。西湖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独特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了解地方文化,认知西湖,也是我们生长在这一方水土上的新杭州人应有的素养。西湖竹枝词在众多的地方竹枝词中数量并不算多,对西湖竹枝词的研究最早的是杨维桢《西湖竹枝集》“赤日行天午不知,老夫一榻号希夷。儿童那信松阴好,又到西湖唱竹枝。”⑨,而发展到鼎盛时期则要数清代。

西湖竹枝词内容丰富多彩,或歌咏男女爱情生活的,如元代释福报:“黄妃塔前日西沉,采菱日日过湖阴。郎心只似菱刺短,妾意却似湖水深。”咏唱男女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透着女子心头一丝丝的哀怨;又或歌颂湖光山色的,曾经苏东坡的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令杭州西湖闻名遐迩,文人的诗歌高屋建瓴,民间的竹枝词质朴清新,“杨花飞尽荷花开,南人北人湖上人。荡舟自唱黄陵曲,载得山头月子回”⑩;还有再现西湖悠久历史的。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杭州素有中元接祖的习俗,“七月十二接祖宗,西瓜老藕瞎莲蓬。”家家把藕、莲蓬、老菱等摆上供桌,以迎接祖先。到十五的正日子还要备碗素馄饨,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来慢慢演变为放湖灯,许下美好的愿望。

总之,西湖竹枝词内容丰富,以赞咏风土、咏史怀古为主,兼有民俗风情,男女情感,经济发展等等。语言古朴直白,有较强的叙事和议论色彩,兼有抒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将竹枝词引入地方文化史的课堂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史料实证能力,也能加强对地方风土人情的了解,对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大有裨益。

三、竹枝词与史料教学

传统的历史课堂下,学生喜爱历史但不爱历史课。为了让历史课堂上出历史的味道,我们也会引入大量的史料,来提升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如何选取史料,应该选择哪些史料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课堂的关注度呢?

我之所以选择竹枝词作为史料教学的一种载体,原因有三:其一竹枝词涉及内容广泛,记载丰富。以往的正史都是由统治阶级编写的,侧重于对上层统治阶级的记录,而对普通民众的记载相对较少。而竹枝词来源于民间,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续写历史,通过阅读不同视角的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任何的历史结论和历史评价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建立在可靠的史料证据上的。?因此引入竹枝词不仅可以弥补正史之不足,还能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其二从文体角度来说,竹枝词的语言多以俚语或俗语为主,有别于诗词对平仄、押韵、律体等的高要求,普通人更容易上手,随手记录身边发生的平常事,而且语言幽默风趣,借此抒情达意,更能调动读者的兴趣,从而使历史变得生动鲜活,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其三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阐述,可以让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让历史更加立体有层次感,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心跳,走进历史;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竹枝词散落在民间,没有加以整理,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去,去收集整理阅读本地的竹枝词,进而了解地方文化,这种全新的历史学习方式,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当然我们在将竹枝词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如如何选取有效、恰当、合理的竹枝词作用于教学;所用竹枝词与教学内容的贴合度问题等等,这个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

注释

①【明】胡震亨《唐音癸 籃》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孙杰《竹枝词发展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版,第9页。

③应可军《宁海竹枝词》,宁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页。

⑤季羡林《谈国学》华艺出版社2008年版,本文原为《清代海外竹枝词》序。

⑥【清】屈复《弱水集》卷十三,乾隆七年(1742)刻本。

⑦廖西复依氏、青村杞卢氏所作《都门纪变百咏》,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

⑧余槐青的《上海竹枝辞》,民国二十五年(1936) 铅印本。

⑨章微微《西湖竹枝詞之研究》,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第25页。

⑩应可军《宁海竹枝词》,宁波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页,第84页。

?肖航《口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第30页。

作者:周虹

竹枝词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刍议宣传画与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宣传画,虽占比不高,但在教材与高考中又时有出现。分析对于宣传画的运用,总结适用宣传画的类型、特点等要素,进而探讨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表现及教学与测试的应对策略,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效益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宣传画;契合特征;运用途径;慎重的原则

在新课改以来的历次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却又不偏、不怪、不繁、不难的材料,就是宣传画。宣传画,通常最多见的是政治宣传海报,此外,广义上还包括文化活动的海报和商品广告等。形式不同,但目的相似,即宣传思想、鼓动气氛和制造舆论。

说起宣传画,给中学历史教学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江苏省的一道高考题,这一题用三幅政治宣传海报(如右图所示)考查了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共11分,力度空前。笔者震撼之余,进行了教学反思,经过研究和总结,发现之前及以后用相似材料命题的还有很多。仅江苏的就有如下:

2008年的江苏高考,用一幅漫画(见图一)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1年江苏高考,用一则广告(见图二)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2年江苏高考,用一则漫画(见图三)考查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4年江苏高考,用一则漫画(见图四)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偶见一两幅生动的图片,情绪难免不波动,虽微妙,却会对考生的心态及结果产生影响——主要是积极的方面,见到生动、滑稽的图片,会心一笑,紧张的情绪不经意间舒缓很多;也会有负面作用,轻松之后轻敌了,不知不觉落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去。

此外,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宣传画出现得更多,课本上、资料上比比皆是。与临场应试相比,学生平常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大量的材料与信息,心态也较放松,所以,见到宣传画甚至更新颖的材料都不足为奇。但不管在什么情形下,解读的能力会影响到对材料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解题的效果,所以,对这类题材的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一、 研究与总结,找出宣传画与高中历史契合的特征

(一)宣传画与其它类型的图片相比

宣传画属于画作的一种,高考中以画作、图片作为呈现材料的情况很多。与其它图片相比,宣传画有其特殊之处。

与历史照片相比。宣传画的主观性很强,一般都对真实的历史情境有所取舍、增强、弱化,且在对事实进行处理时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所以在解读时要持批判的态度。

与地图、表格等图片相比。只要会阅读、会发掘,宣传画里蕴藏的信息同样是很多的。所以可读性较强,学生对此的接受态度也是很积极的。

(二)宣传画与文字类型的材料相比

与史书、典籍等文献材料相比。有很多文献材料虽然文字写得明明白白,但往往“其中有深意”,学生没有犀利的眼光或者深刻的理解,很难全面获得信息。但宣传画的所有含义一定会从画面倾泻而出,这是由其制作的目的决定的,否则起不到宣传的效果。

与各个时期社会上的民间舆论相比。来自于民间的舆论,近代以来主要集中在民间自办的刊物。一方面,刊物的确能代表社会主流的呼声;但另一方面,刊物在特殊时期也可能被强权的意志所主导,刊物所表达的意思已经被左右了。与之相比,宣传画里文化活动的宣传海报倒颇为相似。更能代表民间舆论的是近来史学界研究颇多的竹枝词,乃是真正发端于民间,其真实性与生动性可与《诗经》相类比。总之,与社会上民间刊物、竹枝词等相比,宣传画的目的性很强,同样是重要的史料。

(三)宣传画特点可与历史教学相适应

政治海报、文化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广告虽小却可管窥当时的社会风尚,总的来说,宣传画的表现力非常强。所以,无论是政治海报、文化海报还是广告,都具有时代性,体现时代特点,强烈地反映一个主题或一个时代的主题。从宣传画的特点来看,手法扩张,对比强烈,有较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表现方式,所以无论内容如何变换、呈现如何独特,都可以判断出大致的表达诉求、感情色彩与主观意图。

二、归纳与演绎,探索宣传画与高中历史结合的教学

(一)教学,顺手的材料合理地使用

出于严肃性的考虑,课本上虽有宣传画的材料,但比例很小,这里就不作举例。但实际上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宣传画比较多见。经过调查发现,很多老师在遇到宣传画时仅一语带过,不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非常直白,学生自己能理解。可经过调查后发现,学生解答宣传画的正确率并不理想。其实,这点缺憾是被忽略却又可以弥补的,只要稍加点拨即可提升不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转换态度,帮助学生挖掘宣传画背后的相关知识。

基于宣传画的自身特点及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教学过程中可将材料呈现与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消除材料的隐性负面影响,达成教学目标的理想效果。

(二)考试,诙谐的材料慎重地对待

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全面的分析,关于宣传画类的试题应该能解答得很完美。首先,分析材料的时代背景、阶级属性、表达目的等因素,理解材料的含义及深层次的诉求。第二,根据已经分析所得的信息,对应相应的知识点,分析所要解答的要求及内容。第三,分析出台时的主观性,框定知识范围与关键词等信息,考虑与现今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做出正确解答。

(三)命题,大量的材料适度地选用

教师在命制试题时,除非是改编陈题,自主寻找宣传画材料进行命题的情况其实是很少的。实践证明,运用宣传画材料进行命题实际上是很可行的,效果非常好。网络上素材丰富,应用性、便利性非常强,命题人据此操作、发挥的空间很大。当然,一份试卷上以宣传画为材料的试题不能太多,所以要注意选用的时机与技巧,要选取最典型的材料,精准反映考查的知识点

三、积累与提升,宣传画与其它教学材料的触类旁通

宣传画是历史教学材料的一种,都是可以通过积累阅读经验提升阅读与解答水平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与测验过程中,面对的第一道难题普遍是对材料的阅读与理解。宣传画不难理解,但由于作者的主观表达与时代的变化,暗藏的玄机是很多的,所以学生在平常需要多阅读、多积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和解读其它类型的材料一样驾轻就熟、熟能生巧。

作者:仲永生

竹枝词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史料的方法分析

摘 要:历史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教学的重要课程。其既属于文化课程,也属于素质教育课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塑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史料是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素材,丰富的史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解读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需要依靠史料教学,

带着学生阅读史料,合理运用史料打造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文章分析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探索有效阅读和应用史料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课堂教学

一、 绪论

所谓史料,其实就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沈昌直《〈柳溪竹枝词〉序》中提到“今观周子之所搜,无非史料也。”吴晗《灯下集·从曹操问题的讨论谈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也曾谈及“今天需要掌握可靠的史料,运用新的观点写出人民所需要的历史。”足以见得,史料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无论是历史编纂还是历史研究,都离不开史料。但史料是多样化的,史料的真假、参考价值这些也值得今人思考,要想在利用史料科学解读历史时,首先就需要好的史料实证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带着学生阅读史料,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阅读史料提高学生历史分析和解读能力。

二、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史料和历史学科特点息息相关。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解读任何历史现象都应该应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而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史料教学。”历史这门学科,本就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那些久远年代的历史事件的解读,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史料就是重要的媒介。所以,从这一点而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另一方面,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例如,课标明确提到:“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这也就意味着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入史料、应用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和解读史料。

除此之外,史料的重要性在高考试卷中也有体现。近几年高考试卷考查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史料分析。选择题与论述题都涉及国内外史料的分析,既包括文字史料,也包括图表史料。史料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见到过的“新面孔”。因此,从高考考查内容来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和理解能力,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史料的现状分析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多以教学生知识为主,“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导致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包括史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即使课程改革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阅读理解能力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学生缺乏探究精神

史料实证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比如主动去挖掘有价值的史料,丰富学习内容,依据史料更加客观地解读历史。由于当前高中学生缺乏探究精神,在发现史料过程中遇到问题就放弃了,甚至一度不想再主动去挖掘和发现其他历史材料,这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缺乏史料辨识能力

可用于学习历史的史料是非常多样化的,比如书报类,设计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史部等群籍,史料中记录的事件可能存在真假问题,学生知识积累和自我认知有限,还无法对纵多史料做出正确辨识。举个简单例子,受当前很多历史影视剧的影响,很多学生错把“假历史”当作真历史,这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史料辨识能力,而这种能力限制了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自主阅读史料的机会不多

当前史料的应用大多体现在课堂上,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引入史料,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但除此之外,学生很少主动在课外自主阅读史料、史籍。

四、 高中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史料的方法

(一)利用史料深度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历史

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直接通过叙述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利于学生直接接受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思考。历史本身是一门具有过去性的课程,历史教材中呈现的历史事件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解读,而不同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观点有所不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尊重学生个人想法,又引导学生客观解读呢?这就需要导入史料,通过史料佐证,对史料进行深度学习。例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内容时,可以导入如下材料:

“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毛泽东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历史必然。——列宁

多媒体出示史料后,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讨论,分析总结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且小组交流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史料与教學的融合,使得教学层层递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到位。

(二)利用史料搭建舞台,引导学生表达观点

要想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充分给予学生学习舞台。所以,在引入史料时,需要有效衔接史料和教材内容,合理设问,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史料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在结合史料和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时,应该考虑学生思维能力现状,要综合考虑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有些史料是从各类书籍中摘选出来的,内容比较晦涩,理解难度较大,需要考虑学生的历史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筛选史料,避免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丧失史料阅读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内容时,清代张延玉《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中的“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这段史料的解读对于学生而言理解难度偏大,可先简要给学生解读史料讲述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阅读史料的同时自主分析明初设中书省,立丞相的原因是什么?中书省被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真正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就同一历史事件提出合理的个人看法,才能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

(三)精选历史史料内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历史史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当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史料一方面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借助史料激活历史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所以,在选取史料时,首先应该尽量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思维发展规律,尽量选择一些有趣的、多样化的史料,比如既可以引入文字史料,也可以涉及图片、视频等史料,确保史料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对史料有阅读兴趣,探究欲望。其次也要与时俱进地运用史料。比如当下广大教师非常推崇的微课教学,可以将史料内容浓缩成微视频,尤其是视频和图片相关史料,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课堂上直接播放微视频,既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史料。当学生对史料阅读产生兴趣之后,再谈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分析史料、解读史料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四)鼓励学生搜集史料,灵活布置课后作业

正如上文提及,当前很多学生不会自主阅读史料,更不会主动在课后搜集史料。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将学习视为自己的事情,才会积极主动投入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单纯依靠教师课堂讲解的历史内容和史料内容,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全面地分析历史现象。这样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基于史料的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进行课内外延伸拓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尝试了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搜集史料,如此既創新了历史课后作业形式,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搜集、数据分析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内容后,可以设置课外学习任务: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请学生分别从水路、陆路、航空等三个角度进行探索,学生可以自由成组,自选上述三个维度之一二,或者全部探究,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者翻阅历史典故以及相关书籍,创新探索近现代交通工具演变及发展,绘制从明清到现代的交通工具变化思维导图。

五、 结语

“历史是照亮人类进程的镜子”“历史是记录社会发展的记录册”。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理解史料,需要历史教师充分发挥史料的价值,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史料,借助史料丰富、丰满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依托史料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当然,史料是多样化的,在选择史料时也需要把握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利用史料真实再现“历史”,引导学生严谨分析历史,让学生能够走入史料实证,走入历史,进而智慧学历史。

参考文献:

[1]张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8(35):73-74.

[2]黄剑武.高中历史课堂开展史料教学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9(19):78-79.

[3]张琴.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8(8):34.

[4]彭正奇.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4):28-29.

[5]冯尔康.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与构建视觉史料学[J].学术月刊,2006(7):123-128.

作者简介:顾杰,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

作者:顾杰

上一篇:创新理念下初中政治论文下一篇:大学拉丁舞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