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工自我管理探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对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从图书馆文化内涵着手,指出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管理学理论就图书馆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发展路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书馆员工自我管理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图书馆员工自我管理探究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对聘用合同制员工的管理与培养策略探析

摘 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作者找出了管理与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柔性的人性化管理和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两方面入手,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培养、图书馆专业知识培养、各学科继续教育培养、信息素质培养、学术研究培养这六方面对聘用员工进行素质培养,造就成新型的复合性人才。

关键词:图书馆;聘用合同员工;管理;素质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递增,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不成比例,出现馆员相对不足。图书馆作为学校科研、教育、服务的中心,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不断壮大,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与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共存,藏书量、借阅量、咨询量、信息量都不断增加,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面对这样的格局,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已经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图书馆实行聘任合同员工成为缓解人员不足的最佳选择,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下运行机制的必然结果。他们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年龄、心理、素质各方面对图书馆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谭祥金先生在《图书馆管理综述论》中指出:“人员是图书馆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员的管理和素质决定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决定图书馆事业的前途。”对这些新聘合同员工进行更好管理与培养是现在当务之急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通过对新招聘合同员工的现状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图书馆临时聘用员工的现状分析

聘用的合同员工虽都是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但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知识学习,基本没有接受过图书馆学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对图书馆工作性质、任务及特点不了解,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使服务质量降低。招聘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馆员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受到馆员、读者的好评。但也有的馆员价值观念偏离,有的人员认为酬金偏低不安于现状,有的将远走高飞,有的不甘心终日劳累,有的工作上没有积极性,缺乏热情,得过且过,没有奉献精神,经常缺勤、替岗,即使上岗,除了自己看书就是闲聊,对读者吆五喝六或面对读者的问题茫然以对一问三不知,读者感受不到一点知识殿堂的气氛,相反得到是麻烦加受气。有的学生会在互联网上把员工的形象加以批评,这会给图书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了解、分析掌握招聘临时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事业心和成就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将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 现阶段升本院校图书馆临时员工管理和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性大,不利于图书馆管理

由于聘用合同员工工作不稳定,有的有事就不能按时来工作,造成岗位空缺现象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日常管理。有的认为图书馆工作很轻闲,上岗后,才发现图书馆工作是很辛苦、很劳累,常常退出离岗,另找门路,往往造成刚使一批员工熟悉了业务工作,又换一批新临时员工,又要重新培训、试用。这种流动大,更换人员快的情况不利于图书馆的管理。

2.2 劳动报酬低,不利于图书馆管理

目前,聘用的合同员工待遇普遍偏低,且基本工资标准低,待遇问题是导致临时员工在图书馆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也因此导致对聘用员工的管理难度,一旦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会“跳槽”,高校图书馆技术含量高和劳动强度大的岗位更应该注意此类问题。

2.3 综合素质低,不利于图书馆发展

聘用合同工人数多,有的院校合同工比例比正式馆员还要大,且女同志多,高学历少,图情专业更少,这样的人才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由于员工学历相对低,专业不对口,没有职称,必然造成员工的能力和技能不能适应有效开展高校图书馆高层次服务以及有效进行图书情报科研工作,这样使员工综合素质偏低,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工资平均化,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任务单一性影响员工的个人发挥,缺乏员工发展的机会,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

3 对高校图书馆聘用合同人员的管理对策

3.1 实行柔性的人本性管理

对聘用合同员工要实行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采用非强制方式实现组织意志,注重激发人的内在创造力和主体意识,提倡相互理解、尊重、依赖、协调精神。具体做法在处理员工的问题中,必须立足于多种选择,不走极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建立靠理解和尊重、靠对真理的崇尚和对美好向往、靠人格的高尚和互动的心灵,而这一切都与权力无缘。通过心灵沟通、感情认可,从而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人潜在的积极性。激发工作人员那种由于被理解、感激、受鼓舞而迸发出的不可遏止的力量。在新员工中设置激励目标,要做到净化灵魂,塑造精神,加强教育,使他们从道理上理解问题的所以然,积极自主的工作。柔性管理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人本精神,主张通过参与、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以促进组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接受不同的个性,创造一个畅所欲言而又朝气蓬勃的轻松氛围,有利于和谐图书馆的建立。

3.2 实行刚性的制度化管理

在柔性管理的同时,刚性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严格执行图书馆制度,认真履行考核职责,刚性管理是人人平等。学习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实行挂牌上岗,员工应佩带工作证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一方面能督促本人履行工作职责,另一方面能随时接受全体读者的公开监督的作用。

3.3 公平的聘任机制

根据馆内工作需要,确定具体岗位类别,明确各岗位职责,采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合同管理,严格考核。在竟聘中坚持“民主、公平、平等、择优”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考核,评审程序,择优聘任,并按聘任合同进行管理。每学年宣布一次情况和招聘条件,严格工作考核,通过笔试和面试环节,使员工在超越自己更新自己。

3.4 严格的考核机制

对新岗位人员,要根据聘期内的工作从“德”、“勤”、“能”、“绩”四方面考核,实行淘汰制。强化层次管理,实行逐级聘任制。部门负责人,高级岗位人员由馆领导聘任,其他岗位人员由部门进行聘任,而且实行一年一聘的原则。图书馆进行的年度工作考核,其目的是通过实事求是地考查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情况,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增强奖励惩罚工作分配的重要依据。

3.5 恰当的酬薪机制

实行以岗定薪平等用人的机制。根据聘用合同员工人事制度规定,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加绩效津贴的结构工资制,利益分配坚持与岗位职能、工作业绩和贡献挂钩,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人员倾斜,使员工收入更合理,這一点本院做的相对合理一些,使有技术含量的人才和劳动强度大的员工得到了较高的待遇。一方面留住的人才,一方面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6 实行岗位轮换机制

对聘用的合同员工实行岗位轮换,使更多员工能够接触到图书馆的各个职能部门,打破以往员工岗位长期不变,员工之间工作性质不了解的局面,有的人认为有些岗位轻闲,有的人认为太苦太累的岗位不愿干,有的人对其他岗位充满好奇。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新鲜感,扩大其视野,使他们见多识广,才能适应竞争上岗。

3.7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只有引入競争激励机制,才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聘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克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弊端。引入竞争机制为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竞争环境。竞争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危机感,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积极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注重引进懂图书馆业务又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设置多重激励目标,图书馆应根据馆员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 高校图书馆对聘用合同员工的素质培养

4.1 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培养合同员工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无论图书馆如何发展,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以党的领导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其具备高层次的政治素养,学科学、爱岗、敬业。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一个人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4.2 职业道德培养

培养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对图书馆事业的执着追求,从中得到一种无限的乐趣。如果对职业的热爱、崇敬升华到这样一种境界,就会时时、事事、处处热爱自己的工作。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培养其具有敬业精神,爱馆如家,爱读者如同亲人,必须有创业精神,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要不落伍,不淘汰,要在读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为读者服务,就必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勇于创新,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4.3 图书馆专业知识培养

聘用合同员工大都不是图书馆专业毕业,对图书馆知识不太懂,所以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适时安排学习《图书馆学基础》、《文献知识》、《情报知识》等专业理论,让他们对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社会作用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有概括的了解,对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及图书馆工作的特点和整体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4.4 各学科继续教育培养

新聘员工要能够出色地进行图书馆工作,除了掌握图书馆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深入各学科,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文献知识,主要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和为读者服务水平。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及能力,能为专业人员提供各类信息资料,解答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咨询,提供高层次信息服务。应掌握外语学科知识,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继续教育,造就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4.5 信息素质培养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新聘馆员是信息的提供者,更是获取信息方法的指导者,信息素质的高低甚至关系到能否胜任这一岗位角色的执业要求。面向最终用户的联机检索以及用户界面更加友好的住处系统的发展,读者对信息服务的期望值及质量要求等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没有较高的信息素质,要做好信息服务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不仅要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掌握有关的信息知识与技术,研究读者的信息要求,学习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工必须尽快熟练掌握新技术和提高操作运用新设备的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识别能力,整理运用网上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6 学术研究培养

服务工作与学术研究都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图书馆科研范围有3个方面:其一,实务性业务研究,其二,基础性理论研究,其三,文献内容研究。随着网络的发展,向读者提供带有突破性、学术性的信息服务,所以员工有必要进行学术研究,提升图书馆的整体品位。新聘员工应该主动进行学术探究,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形成他人没有的对某一课题或领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选择、认识、判断和综合运用。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要获取信息、知识和文献的能力。科研锻炼能不断更新知识,使员工水平迅速提高,是提高服务的需要,是图书馆职业的内在要求。所以图书馆应站在科研与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同时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学术交流,多参观、多学习,实行有科研成果的人员实行奖励制度,使更多的聘用临时员工也投身到学术研究的氛围中,使服务水平上档次、科研上档次、图书馆上档次。

总之,高校图书馆新招聘员工的管理和修养问题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在网络时代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精心的培养,才能发现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才能树立他们主人翁的精神,使高校图书馆事业在新的世纪走向辉煌。

The College Library or the Employment of Temporary Staff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Strategy

Wang Xiaoyan

Key words: library to recruit new staff quality management training

作者:王小燕

图书馆员工自我管理探究论文 篇2:

图书馆文化管理的思考

摘 要: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对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从图书馆文化内涵着手,指出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管理学理论就图书馆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发展路向。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管理;思考

前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职员的文化素质不断加强,参与管理的意识及能力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刚性的科学管理也日益显现出无法满足管理的发展需求[1]。管理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方法及思想,其中企业文化理论以其开阔的视野、全新的管理思想将企业管理向前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科学管理进入文化管理不仅是管理学的必然结果,而且其他各学科无一例外地都将组织文化建设定为其学科的管理理论基础,如20世纪90年代末有关图书馆文化在各期刊陆续出现,而且在管理实践中逐步出现制度管理、目标管理等。文化管理也将成为图书馆管理的必经之路。

图书馆以文化建设为手段的管理模式,是以其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让馆员在一些问题上能达成一致的、全面的、系统的图书馆文化底蕴的形成,以此来解决科学管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馆员在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调动起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使得高校图书馆文化管理及文化建构的研究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研究焦点。

一、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组织文化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国外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就有160多种[2]。图书馆学界对于文化的兴起比管理学界稍晚一些,而我国对图书馆文化的兴起更晚一些。据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篇名检索,到1989年才有一篇《论图书馆文化》(王胜祥,《黑龙江图书馆》第3期)被收录,到目前为止与图书馆文化相关的论文不低于1 000 篇,这些文献情况表明近10年图书馆文化研究逐步升温。关于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就有10种观点[3]。

(一)图书馆文化的含义

图书馆文化的含义,也就是说什么是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它产生于图书馆成长的整个过程之中。成琳认为,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和发展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员工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图书馆的精神面貌或独特风格的体现[3]。图书馆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源自于图书馆。就其确切的含义而论,图书馆文化被视为是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馆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形成的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目标追求和行为规范,它广泛地渗透于图书馆中物质的、精神的、思想的、意识的、行为的以及情感等的各个方面。

(二)图书馆文化的构成

图书馆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新时期具有丰富的内涵。

1.图书馆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图书馆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总和,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它包括馆藏文献、设备、建筑物等,也包括由一定的目的去刻意布置且赋予其特定文化内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二是软件设施。相对于硬件设施而言,软件设施主要包括馆员素质、部门机构设置等内隐的条件,两者共同构成图书馆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并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图书馆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塑造和延伸图书馆文化的坚实手段和有力保证。它包含了图书馆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了规范和约束馆员和读者的行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而制定。其实质是以确保图书馆向更深层次发展。图书馆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馆员与读者能够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制度文化将图书馆的价值观、理念与其自身的规章制度相容和,成为馆员能够自觉遵循和执行的、对于馆员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的行为准则。

3.图书馆精神文化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经过图书馆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凝聚而成的,集中反映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培养目标及其独特个性,并为广大馆员和读者所认同的精神财富。它主要包括图书馆的传统精神和馆员的价值观、文化观及其精神信念等,往往以馆训等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一种隐形文化,它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对图书馆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具有很强烈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图书馆无比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公认的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图书馆文化中最本质的部分[4]。图书馆精神文化往往通过各种活动表现出来,包括馆员与读者的借还工作、科研、读者交流、读者协会、读者管理,通过各种图书馆活动动态地了解图书馆的理念及其精神状态。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化建设统领各系统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理论的实践,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成熟与完善。图书馆运用这种管理理论,一方面显示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并在不断的历练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了它的不尽人意之处。这就需要将图书馆文化研究和图书馆文化建设不断推向一个更高的层面。目前我国图书馆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作为图书馆文化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需要一套完善且可操作的理论支撑。封建主义统治时期的闭关自守使我国与外界的隔绝,经验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年代。20世纪之初,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问世,而在我国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被国人所认知和推崇,还尚未彻底摸透和付诸实施,此时西方国家文化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框架却已诞生。由于文化管理理论的先进性,急于接纳和应用是国人的一惯态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讲究条件的。中西文化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且各高校图书馆环境状况的不同,都迫使我们必须首先建立起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且宜于付诸实施的图书馆文化管理的理论支撑体系。

(二)以图书馆文化建设统领工作的思想体系尚未真正确立

要使图书馆文化付诸有效的实践,首先必须确定图书馆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统领地位。这个统领地位的确立,也就是更新管理思想,建立好图书馆文化建设统领管理工作的思想体系。思想体系不确立,统领地位和理论体系也就无从确立。

20 世纪80 年代企业文化理论和管理框架的形成,不仅对我国企业产生很强烈的影响,而且对学术界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形成研究的热潮。图书馆也将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管理的范畴,当作一种无形资产来运作,渐渐成为了一些图书馆的自觉行动,这就使得以图书馆文化建设统领管理工作的思想体系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但能够完成这种思维更新和管理思想转变的图书馆毕竟还只是少数,其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对于图书馆管理重要作用上,仅是处于初级的感性认知阶段。这些图书馆都一定程度地积淀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尚没有系统地收集归纳出来,更不可能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

(三)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

由于图书馆文化建设统领图书馆管理工作思想体系未确立及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且指导性不强的客观现状,造成图书馆文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不规范性等现象。浮于形式的组织文化建设在我国图书馆中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图书馆建设并没有将其战略管理、制度建设等管理目标与图书馆文化建设真正容合在一起,也并未使馆员的行为与图书馆的成长过程相兼容[5],仅仅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停留于口号式的理念上,甚至将图书馆文化建设当做一种“时尚”,与当初进行图书馆文化建设相悖,对图书馆管理并没什么帮助。

众所周知,无论是行业与行业之间,还是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就其环境、价值观念、价值观取向等都各不相同,这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必然导致各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上也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图书馆间不可能存在着完全相同的图书馆文化现象,图书馆间的文化建设也不可能存在相同模式。这些都决定了图书馆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依据本馆实际情况打造自身特色的图书馆文化。然而,从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来看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的图书馆就是生搬硬套,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来使用,有些操作根本就行不通,无法融入到本馆的氛围中,使得图书馆文化建设在管理工作中的统领地位无法发挥。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领导与馆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关系,更多的强调沟通、激励、引导等管理手段的重要性,并能最大可能的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以便馆员的潜能得到极致的发挥。事实上,大多数图书馆领导对图书馆文化建设并未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管理中掺杂一些非人性化的理念,对馆员的要求仍是唯命是从,让馆员难以接受,与所期望的目标相差甚远。

三、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施保障

(一)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体系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为了保障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首先要确定统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思想体系,这是一个起着根本性、关键性的前提条件。一旦思想体系确立了,自上而下的、全员的,特别是图书馆领导层管理思想的更新转变,是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这种管理思想的转变,让馆员的个性思想服从于图书馆的思想体系,形成一种合理、科学的,在图书馆居于主流的思想体系,则是图书馆文化建设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图书馆文化的精髓是价值观,它指导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在潜意识中对图书馆产生深层的影响,对于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人在服务活动过程中确立的,对客观事物评价形成的相对稳定且持久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取向的总和。它蕴藏于馆员的意识中,体现于馆人的行为中,其决定了图书馆文化创新建设的成败。图书馆新价值观的确定对馆员原有价值观念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馆领导须坚持不懈地倡导并贯彻执行,使其巩固、确立下来,并通过各种活动体现出来。而且,新的价值观产生一种极强的约束力,当图书馆的其他言行与其相背离时,新的价值观便会作为“精神领导”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

(二)完善理论体系

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指导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同时也是图书馆文化建设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很难设想,在没有完整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从我国大多数图书馆文化建设目前的情况看,正是由于缺失了这种完善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才导致了许多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及不规范性的现象。因此,只有加速图书馆文化理论研究,完善图书馆文化理论建设,形成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以及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支撑体系,才能真正使我国图书馆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无疑对学术界和图书馆界来说,都是一个十分繁重而且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充分认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以图书馆文化建设统领下的管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也就是说图书馆管理,最终是落在对于人的管理,这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应用科学。人们的社会活动以思维观念和语言行为两种不同的方式而存在,要使他们趋于一致,则取决于思维观念。图书馆单凭制度来管理是很难奏效的。所以,通过探究使人的内在思维和外在行为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正是图书馆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管理原理的真正内涵。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正处于现代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过渡时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因此,以图书馆文化建设统领管理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的实践,是一个非常复杂性过程。

结语

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化,图书馆事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其面临更大压力及发展机遇,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素质和活力。图书馆组织文化则是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发展一个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者更应从战略的发展上引起重视,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图书馆事业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作者:王芳芳

图书馆员工自我管理探究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与网络志愿服务的融合模式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阅读推广;网络志愿服务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以“青番茄”网上图书馆为例研究了网络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指出“青番茄”对传统图书馆的启示,并提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与网络志愿服务融合的策略。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开展阅读推广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文化政策,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多样化的知识传播环境,公众的阅读方式、阅读途径发生了深刻变化,也颠覆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理念。海量数字化资源的传播,突破了知识获取的时空限制,削弱了读者对纸质阅读资源的需求。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提升用户群体的阅读水平和人文素养,成为图书馆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2010年“青番茄”网上图书馆(以下简称“青番茄”)上线,开创了阅读推广与网络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先河[1]。与传统图书馆相比,“青番茄”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推动全民阅读为己任,以商业化的模式运营图书馆,以吸纳网络志愿者的方式提高“生产力”。自上线至今,“青番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一百万,并借助庞大的网络志愿者群体,为全国多个城市的用户提供送书上门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为传统图书馆探索网络志愿服务模式提供了启发。

1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1.1 解决实体图书馆的发展困境

我国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探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形成了独特的资源建设与服务标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馆藏匮乏、创新不足等问题。很多实体图书馆由于资源匮乏,很难扩大阅读推广服务的辐射范围,自然无法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互联网+”时代为实体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信息渠道,方便图书馆利用先进技术采集信息,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改善馆藏建设方式,提升图书馆的用户接待能力和业务水平。图书馆可以建设在线服务平台,借助开放性的互联网获取用户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智能筛选和利用,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突破实体图书馆发展存在的局限。

1.2 倡导阅读服务的个性化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注重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挖掘用户群体的潜在需求,拓展图书馆服务范围,弥补实体图书馆存在的技术缺陷。传统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由于宣传渠道狭窄、推广模式单一,往往无法扩大用户规模[2]。借助“互联网+”技术,图书馆对用户进行精细分类,分析了解不同层次用户的阅读需求,并且提供专门性的阅读指导,利用新媒体工具定期推送最新图书,或者为学科用户提供专门的在线检索入口,会提高阅读推广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方式更加多样,也更加注重便捷性和创新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群体的忠诚度。

1.3 注重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传统图书馆服务倾向于提供纸质阅读,人们进入图书馆后只能通过主动检索的方式获取感兴趣的图书。传统的开架服务模式很容易出現图书丢失、乱架等现象,也增加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在线交流,并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或开发手机APP,方便用户借助移动终端设备自由检索馆藏资源,免费获取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数字图书馆通过对注册用户的在线信息进行跟踪分析,也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层次用户的阅读偏好,并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为每一个用户提供私人阅读导航服务。

2 “青番茄”网上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新模式研究

“青番茄”为爱书者提供了创意阅读空间,它以商业价值引导的方式,吸引网络志愿者参与到阅读推广中,提升志愿者对公益文化服务的认知,在为志愿者提供才华施展平台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依赖政府补助的运营盈利模式。

2.1 阅读推广服务内容

“青番茄”作为企业性质的图书馆,将企业运营方法与创新结合起来,以商业方式开展阅读推广工作,体现出商业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相结合的特征。“青番茄”创业团队以促进全民阅读为目标,将其看作具有社会价值的项目,倡导提供绿色、休闲、创意的阅读方式[3]。在为公众提供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同时,“青番茄”也通过推送最新电子书籍的方式,提升公众阅读的便利性。在为用户提供电子阅读资源的基础上,为满足纸质阅读群体的需求,“青番茄”以别出心裁的上门服务业务,为全国多个城市的读者提供免费送书服务,并通过不断探索全新的组织形式,解决公益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

2.2 志愿者管理模式

在日常运营中,“青番茄”图书馆为提升阅读推广的服务效率,通过招募大量网络志愿者作为生产力的补充。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拥有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知识结构,共同构成“青番茄”的人才资源库。“青番茄”之所以能够吸引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志愿者,不仅因为其品牌影响力高,还因为它在产品策划、阅读推广、组织建设等环节均为志愿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志愿者的密切配合与深度参与也为“青番茄”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了可能,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异构组织模式。“青番茄”注重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和创新性,为每个志愿者建立了个人档案,十分重视志愿者个人价值的展现,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和信任。例如:某志愿者具有多年汽车行业从业经验,为“青番茄”推出“汽车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指导。

2.3 参与主体的关系

我国图书馆大多依靠政府资金支持,这就导致图书馆更倾向于向政府部门获取帮助,而忽视了与用户之间良好关系的维持。由于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单向交流的关系很难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也容易引发读者的不满情绪。“青番茄”以用户群体为核心,将用户作为可以开发的人力资源,并在寻求商业合作中获取经济收益。合作伙伴、“青番茄”与用户之间形成的三角关系,表面上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实质上构建了更为稳定的用户服务关系,也构建了不以牺牲公众利益为宗旨的服务模式,这样不仅有助于“青番茄”的改善和创新,也有利于完成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将阅读推广向更为稳固的方向引导。

3 “青番茄”公益文化服务项目对传统图书馆的启示

“青番茄”作为典型的图书馆发展新模式,虽然目前在公益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与区域图书馆联盟还存在差距,但这种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业运营模式对传统图书馆服务创新也有启发作用。

3.1 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区别

“青番茄”与传统图书馆相比,二者的运营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与传统图书馆依靠政府财政支持不同,”青番茄”采用企业管理方法,以寻求商业合作的方式盈利,运作形式更加灵活,也有利于读者与图书馆、商家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当然,传统图书馆也有自身的优势,主要在于馆藏结构更加完善,借阅成本相对更低[4]。“青番茄”采用在线营销模式,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便利,在服务创意、规模效应方面更胜一筹。总之,二者各有所长,应该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通过长期合作满足不同心理预期用户的需求。

表1 “青番茄”网上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项目“青番茄”网上图书馆传统图书馆资金来源商业合作政府支持服务宗旨满足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效益回报社会效益,企业盈利社会效益或增值收入借阅成本成本较高(技术、物流等)零成本藏书结构以特色读物、社科读物为主种类齐全,学术价值高服务范围遍布全国多个城市仅限图书馆或周边运作性质公益+商业公益性

3.2 独特的运作盈利方式

“青番茄”图书馆为吸引更多用户,采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向公众推荐相关阅读产品,并在宣传过程中植入广告,不仅方便商业合作者拓展市场,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青番茄”通过设计不同的阅读推广主题,结合形式多样的宣传方法,能够吸引更多商家投资赞助。“青番茄”准确的用户定位,对读者群体阅读需求的准确把握,也是其成功营销的关键所在。我国传统图书馆长期以来重藏轻用的运作模式,忽视了用户的多元化需求,而将工作重心放在馆藏建设方面[5]。“互联网+”时代,全面挖掘并利用用户数据是深化图书馆服务的手段之一。为此,传统图书馆可以借鉴“青番茄”独特的运营模式,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不同的阅读专栏,对阅读群体进行精细化分类,促使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不断实现增值。

3.3 网络志愿服务循环链

“青番茄”将公益文化服务作为立身之本,将促进全民阅读作为主要目标,不仅体现了创业者的初衷,也成为其吸引用户、获取收益的重要因素。“青番茄”坚持走以商业盈利反哺社会的模式,在招募志愿者提供公益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以多元、創新的营销方式扩大公益服务的影响力,营造了绿色、轻松的阅读环境。“青番茄”采用寻求商家合作的方式,通过商业赞助为公众提供阅读服务,形成商家与图书馆协作共赢的新模式。同时,“青番茄”将读者作为核心要素,以网络志愿者延伸服务领域,以网络志愿服务树立公益品牌,逐步形成公益文化服务的循环链。传统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也可以采用招募网络志愿者的方式开展阅读推广工作,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实现共赢,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价值。

4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与网络志愿服务融合的策略

“青番茄”成功的运营盈利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将互联网作为图书馆实现价值的有力工具,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思维桎梏。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传统图书馆要想促进网络志愿服务与阅读推广的融合,有必要从思维理念、志愿者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4.1 积极转变思维模式

面对“互联网+”时代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方式,传统图书馆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服务定位,综合评估自身在阅读推广方面的实力,合理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调整思维模式,实现馆藏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升阅读推广服务的社会效益,传统图书馆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用户群体对图书馆服务的认知,拓展用户规模,探索特色化发展之路。“青番茄”的网络志愿服务模式虽然不可复制,但传统图书馆可以借鉴其独具匠心的产品包装、有创意的公益文化服务方式以及深入挖掘市场需求的阅读推广方式[6],通过引入“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元素,顺应时代需求,促进服务转型,在秉承平等、自由理念的基础上,开展积极有效的产品营销,向公众展示自身的社会价值。

4.2 科学的志愿者管理机制

传统图书馆志愿者人数众多,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学科领域,而且志愿者的性格、经历、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志愿者并非正式员工,流动性大,也缺乏既定的管理规章。传统图书馆应对网络志愿者进行合理分类,制定科学的管理原则与规章,实现志愿精神与图书馆公益精神的有机结合,保障内部氛围的和谐有序,其基本管理模式见图1。传统图书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志愿者进行激励,给予他们适当的尊重与信任,并对志愿者的表现进行奖励,提高他们参与阅读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定期开展网络志愿者培训工作,向他们传授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让他们了解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流程与目标;通过组建志愿者团队,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促进志愿者内部的自我管理与约束。

4.3 实现与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也更加注重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影响力。传统图书馆等公益性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公益文化服务生态圈,不仅有助于创新图书馆服务领域,也成为社会企业吸引客户的有效途径。传统图书馆开展网络志愿服务,本身属于开放性的公益文化项目,与所在地区的社会公益组织达成共识,共同探索并制订阅读推广方案,共同开展多样化的公益文化活动,无疑是值得尝试的。通过这种方式,传统图书馆不仅能够整合志愿者资源,增加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也是构建知识社会的良好助推器。除了与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团体合作,传统图书馆也可以寻求与研究所、社区服务站、文联等机构的合作,从中吸纳更多志愿者,进一步充实网络志愿者服务队伍。

5 结语

“互联网+”时代全新的阅读环境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志愿者作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图书馆可以借鉴”青番茄”的网络志愿服务模式,将志愿者看作合作伙伴,为他们提供发挥才干的平台,通过设计科学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阅读推广与网络志愿服务的融合,提升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云玲,章忠平.基于SoLoMo的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4):83-87.

[2] 白兴勇.关于图书馆志愿者的理论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2):37-42.

[3] 丁振伟.论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及其支撑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5(3):16-19.

[4] 查宇.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4(2):41-50.

[5] 雷菊霞.新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推广实践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5):86-91.

[6] 窦英杰.“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教材编写会在深圳图书馆召开[J].公共图书馆,2015(1):81-82.

(编校:崔萌)

作者:罗元鸿

上一篇:PCT电子应急体系建设论文下一篇:特许经营与电子商务综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