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中,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汉语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语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对外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思考

摘    要: 如何提高对外汉语传统文化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留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途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找准切入点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 对外汉语    传统文化    教学思考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积淀着数千年悠久的文化遗存: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古典园林、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百戏之祖”昆曲、苏州评弹、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精细雅致的传统手工技艺(如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御窑金砖)等。长期以来,因其在江南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吸引了众多海外留学生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

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中国传统文化课通常安排一个学期,供中高级汉语水平的长期汉语研修生和本科生选修。一般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每班40人左右,每周2课时。由于课程内容具有范围广、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学习需求和汉语水平存在差异性,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必须意识到对外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应该与国内传统的文化教学有不同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此有一些思考,现加以阐述,求教于方家。

一、转变教学理念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留学生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高校为留学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通常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偶尔穿插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讲完饮食文化跟学生一起包饺子喝工夫茶;讲传统节日时带着学生贴福字写对联;介绍完传统曲艺教学生画脸谱……一学期下来,学生浮光掠影地被动接受了一些碎片知识,肤浅地了解了一些表面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体验,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面向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应打破“碎片知识+文化活动”的传统授课模式,抓住一条主线,分层次按专题地进行拼盘授课。

苏州古典园林追求雅逸脱俗,与民俗文化相互渗透,融摄了中国文化中文学、哲学、美学、画学、书学、戏剧、雕刻等艺术门类及建筑文化、植物学、山水文化学、生态美学等最精华的内容。我们利用地域优势,尝试以一个古典园林为主线,从园林的物质要素、其体现出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及从中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三个层面,分成园林选址、景观设计、园林建筑、园林里的动植物器物符号、园林里的诗文戏曲、园林里的书法绘画、园林的文化主题、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里的反映八个专题。根据专题内容选用实地探访、问题式、任务式、探究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三个层面八大專题互为关联,层层深入。在每个专题教学中,始终以园林开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专业进行知识链接,以点带面,这样既保证了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又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以园林里的诗文戏曲专题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园林里的木雕。“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园林中的雕刻有时与文学直接融为一体,在梁柱、门窗裙板上以单个的故事片断或者连环画的形式大量雕刻取材于文学名著、传统戏曲故事的图案。网师园“击鼓骂曹”、“孔明出山”、“草船借箭”、“古城相会”、“黄忠请战”、“单刀赴会”等木雕,怡园“过五关斩六将”木雕,拙政园“凤仪亭”、“遇艳”、“解围”、“报第”木雕,陈御史花园“武松打虎”、“宝玉黛玉读《西厢》”、“妙玉独行”、“赖婚”、“听琴”、“拷红”、“送别”等木雕,留园“大闹天宫”木雕等均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西厢记》。然后给各学习小组分配任务:①认领一本书或一部戏;②通过电视剧、电影、说表艺术等渠道了解整部小说或戏曲的故事梗概;③搜集相关的木雕图案,判断木雕图案的内容;④介绍其中某一人物及你们对他的评价;⑤将小组学习成果汇总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和其他小组成员分享。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自主学习成果,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部小说和一部戏曲进行详细讲解。木雕图案既渲染了建筑的意境,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大家整堂课都沉浸在文学与戏曲的艺术氛围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为前提,实现各得其趣、各悟其妙。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形式和学习环境的多样化。

经验证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教师堂上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满堂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强化教与学的效果。课前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人或小组合作的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比如:看视频学唱一句昆曲;参观某个博物馆,将主题展品拍照做成相册并配文字说明;游览某个园林,找出老师给你的表格中所列出的动植物图案和器物图案;走一圈环古城健身步道,在图上标出八大城门的位置和名称,等等。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专题背景、主动进行知识储备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各自汇报学习成果,比一比谁学的昆曲最像、谁找到的文化符号最多。老师只负责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因为学生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课上总能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诸如为什么这些动植物符号有祥瑞之义、为什么那些器物符号可用来表达文人风雅、为什么有些符号意义相对稳固得以延续而有些符号意义却在不断叠加或者变化、为什么现在昆曲没有京剧那么流行、古琴如何表达自我心意,等等。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答疑解惑过程正是引导学生从理解文化的物质层面向理解文化的精神层面深入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教师的角色从课堂主导者转换为课堂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如何通过生动的共性的东西阐释,并引导学生将中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进行比较。比如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专题,讲完园林景观设计的几大要素,让学生比较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和欧美古典园林、日本园林在景观设计上的不同,并试着找出形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

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多元评价方式。我们用调查报告、图文展示与表达、资料汇编、论文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计算课程总成绩时,增加课堂参与、课后任务(个人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的比例。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轻松氛围、课后的自主学习让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各尽其兴、各享其乐。

三、拓展教学途径

整合社会资源,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吴文化展示窗口和苏式生活体验地去实践体验。比如,到社区活动中心跟老苏州一起聊聊老底子大户人家的生活习惯;去职业技术学校跟那里的学生学习刺绣、微盆景制作等手工技艺;去观前街老字号选购特色商品;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工作室采访,等等。大家在课堂上相互介绍体验和感受,每个人都能体味到浓浓的“中国风,苏州情”。

邀请专业艺术人才和民间手工艺人走进课堂。比如,请苏州昆曲学校的学生来为同学们展示上妆、配假髻、着装、走步,介绍记谱方法,让学生面对面听赏,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昆曲之美。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間。建教学微信群,定期推送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和视频供学生观看学习,同时可以在这个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讨论,让课堂上未尽兴的话题在课后继续。推荐合适的APP和微信公众号及网站提供的其他教学资源。总而言之,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及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整个课堂。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

在学生看来,受欢迎的文化课教师博学多才、谈笑风生、重于启发、善于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确定这门课的横向纵向坐标,即选取哪些内容、从哪个点切入、希望学生达到哪一层面的要求。其中最关键的是在讲解每个文化专题时能够找准切入点,带学生一起深挖,探究各文化现象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自然观、宇宙观、思维方式、政治环境、民族心理、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等等)。

讲到“昆曲之美”时,因为语言的障碍,教师暂时抛掉曲词的文学性,单纯从音乐性这个方向介绍这门艺术。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手拿鼓键子,请一位同学量一量长度,随即抛出问题——猜一猜为什么一定是七寸六分长,然后板书“七情六欲”一词,告诉学生,在昆曲舞台上,鼓师的地位相当于交响乐的指挥,掌握整场戏的节奏,他使用的鼓键子长七寸六分意为打出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七情六欲。接下来老师边描述场景边打鼓点,让学生熟悉的人物一一出场,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鼓点的快慢轻响必须与戏曲场景、人物的情绪配合得严丝合缝。让学生懂得,在人物未出场前就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昆曲的细腻之处,也是其成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之一。从鼓点节奏这个点切入,瞬间打消了留学生的畏难情绪,也让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能够顺利进行。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转换“由自身特定视界出发去关注他者”的视角,体味细腻深远的中华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减少文化误读,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曹林娣,王兵,齐慎.图说苏州园林·木雕[M].合肥:黄山书社,2010.

[3]王雪松.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层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4]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5]李颖.传统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J].枣庄学院学报,2010(03).

[6]刘畅.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语文学刊,2016(23).

作者:丁晨

汉语传统文化论文 篇2:

论高职院校对外汉语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摘 要: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中,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近年来高职院校作为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场所,接受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专业,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深入渗透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目标、提升留学生中国文化底蕴,进而学好汉语,达到培养知华友华目的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弘扬做探索和研究,希望能给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对外汉语 文化底蕴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11

随着时代变革,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高职院校也加入了培养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中,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来华留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基于此,高职院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现实要求,也是承担弘扬传统文化重任,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基地贡献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重要载体。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高职学校发展的意义

我国的历史长轴横跨上下五千年,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精神食粮,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文化载体其能体现出的特性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中,需要系统、规范的体系来将文化进行高职合理收集、分类、阐述等步骤。高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基地,对于教学研究来说,进行文化教育来将留学生的思维予以提高,是相当重要的教学项目,相对于留学生的技能教学,采用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较为直接,且收效甚高。

高职学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言应用学科的分支,该学科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现代汉语、古代、现代文学等来将中国的历史和现代文明进行探究,由不同的对比方式和研究方法,深入我国的历史长轴中,汲取文化带来的营养。由此可知,研究内容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又对学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大对传统文化在教学课堂中的比例,通过课堂中的文化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方式,来促进留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意义的感知。

二、课堂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使命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使命感,是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重任的内在要求。对于高职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师来说,首先需要从提高教师弘扬传统文化使命感教育入手,提升宣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在教师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中,通过强化教师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教育,增强其使命感,从而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延续传统文化根脉。其次,重视对外汉语教师传统文化认知的提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与弘扬者,其自身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质,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留学生的帮助与熏陶,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內涵传递给留学生,促使其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善于利用教学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首先,善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教学中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的弘扬融入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内容,以此为基础,增强对外汉语课堂文化底蕴,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中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应当针对教材内容,结合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进行补充、完善、拓展,从而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满足教学现实需求,使留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并自觉弘扬传统文化。其次,合理利用地缘文化资源。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同区域具有自身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留下来无数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遗迹遗址、传统风俗等。在高职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缘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留学生自主探索所在区域的民俗、民居等,让留学生能够感受到在身边的传统文化,提高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从而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力度,实现传统文化内涵在留学生中的深入渗透,为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实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还需要重视创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探索传统文化弘扬的有效方式,从而激发留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留学生进行情境创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文字、画面、音效等元素的有效融合,为留学生提供强烈的视觉感官体验,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课堂氛围,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直观性,从而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对文化内涵的感知,进而激发留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兴趣与热情,自觉自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高职学校的发展不能离开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自身成绩的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良好传播,通过教师队伍的建设、教材内涵的挖掘、媒体技术的应用、信息网络的普及等建设措施,能够将留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底蕴大幅提高,最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深层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刘存芹《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20期。

[2] 罗艳《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意义的融合发展——以茶文化为例》,《福建茶叶》2018年第11期。

作者:吴焱

汉语传统文化论文 篇3:

论建立国际汉语教师传统文化情结培养模式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培养面临文化情结培养难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秉持“以我为主,以爱为先”的专业建设理念,掌握“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建立一种模式通过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培养内容,完成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培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理念 模式 情结

中国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经济的腾飞,而这个腾飞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在文化方面造成中国“西风”强劲,国人传统文化观念淡漠,很多人对自己民族文化不了解并且缺乏了解和学习的热情,文化传承出现了举步不前并且日渐寥落的状况,在各个社会群体中都有所见,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严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对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中国经济的繁盛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并积极投身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需求状况催生了一个新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门培养汉语国际教师,面对着汉语和汉文化“外热内冷”的境地,如何突破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困境,建立一种成功的模式,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国际需求的国际汉语师资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以下是我们对大学生群体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感。

2. 西方文化的冲击,生活压力的增加,一切都进入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浮躁,没有人愿意去探究古老的中国文化。

3. 大学校园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些传统文化教育严重流于形式,学生们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的各种政治课,到最后这些课程成为学生最不喜欢、最不重视的课程,由于引导方式有问题、教授者水平参差等因素的限制,耗费大量时间来学习的政治课最终成为鸡肋,若没有考研必考的压力,我们无法想象大学的政治课会是个什么样子;大学传统文化授课形式仅限于教师讲授,学生们无法近距离真实触摸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无法形成热爱,另外和短平快的网络文化比,传统文化是不占优势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们和普通大学生群体一样面临着上述那些压力和诱惑,但他们和普通本科学生不同点在于:由于专业的原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必须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的使命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国家汉办颁布的《汉语国际教师标准》对汉语国际教师在文化方面提出如下要求:即文化在能尊重并正确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与汉语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中国的民情风俗、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宗教信仰等等。四年大学生活,如果我们按照常规培养方式想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强烈的汉语推广责任感的汉语国际教师是根本不可能,更何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要求很高。

在汉语国际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种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四年本科教育中,秉持一种理念、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年安排培养内容、掌握“抓两头,促中间”的原则,完程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培养。

一、秉持“以我为主,以爱为先”的理念

这个理念一句话概括就是“汉语国际教育要以中国文化为主,要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热爱为先”,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汉语国际教师的结果,多是学生们在文化上的“倒戈”,学生们缺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目的国的文化倒是趋之若鹜。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不敢想象汉语国际教育脱离低层次的时日,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育者的水平和情操决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汉语国际教育是新兴的教育,但他早晚要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而师资质量就是问题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桎梏,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建立一种模式,完成本科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培养

在解决“热爱”和“责任感”这个问题上,我们试着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们设计了各种传统文化学习模块,并采取渐进式分阶段逐步推进,深入贯彻“抓两头、促中间”的培养原则,在一年级新生和毕业班学生群体里因时制宜安排一些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做到开口顺利,收口严实,完成学生传统文化情怀培养。具体操作如下:

(一)引进文化实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实际触摸传统文化

在学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我们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引剪纸、书法、京剧、茶艺表演、中医文化赏析、太极剑(拳)等传统文化实训课程,课程性质为专业实训必修课,设定3个学分,师资来自校外业内知名人士,我们在校内给每一个老师配备助教,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方式,所有课程都是师生现场操作,考核基本都是以学生作品展示为主:比如京剧集体展演唱段、剪纸、书法学生要上交作品、会打一套太极剑(拳)、中医文化赏析课学生能够识记中医常识和识记一些穴位。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动静结合,适合入学之初学生的学习,通过则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距离触摸,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效果明显。为了实现专业实训课程的传帮带,我们坚持让在课上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带领新生练习京剧、茶道等课程,这种做法激发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也让新生受益,并且师生在同一件工作中各有所得。

(二)结合专业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田间调查,做到知行合一

从操作实践来看,学生们很喜欢调查采风方法的自由和目的性,因此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在课堂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外,我们要求学生在前四个假期都要进行民俗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岁时节日民俗、婚俗、丧俗、生育习俗等,每次调查给学生发调查事项表,调查完毕写出调查报告,所有四次报告计入实践2学分,成为毕业的必要条件。我们会因为开设茶道实训课安排学生去茶叶茶地调查茶叶生产过程,通过学生对自己机关所在地民俗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学生不但了解了当地民俗,并且为上好后续民俗、文化方面课程打下基础。

(三)开展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专业的情感

一年级的时候结合现代汉语课,举行方言诗歌朗诵会,学生第一次用方言朗诵诗歌、做小品,第一次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比较专业的角度来面对自己说了几十年的家乡话,会激发他们对方言的热爱和对语言的探索热情;二年级结合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学习,举办中国文化课件展示大赛,这个时候,学生经过了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对专业刚刚有所感觉,准备文化大赛的过程,老师们的挑剔和学生对所选题材驾驭的难度会让学生们深入思考自己学习效果和发现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的事实,知耻而后勇,及其新一轮学习的热情。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开始进入给留学生辅导、助课等实习活动,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从内容准备到现场授课到现场评课的系列活动,并且实行是将结果末位淘汰自动进入下一轮的规则,让学生们在教中学,在教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通过这些循序推进,学生们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慢慢形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的了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四)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汇报演出,进行文化学习验收

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演出,节目内容涉及舞蹈、茶艺表演、历代服饰展示、京剧、武术、相声、小品等中国传统文艺表演形式,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角色,我们设计了雕塑剧,我们吸引留学生参加演出,节目策划到演出安排都是学生们来完成,老师充当总顾问,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并且对节目的文化品位提出建议,演出时间安排在第六个学期,两个年级学生一起完成。

在搞专业建设之前,我一直以为文艺演出是纯娱乐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把汇报演出检验专业学习效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其实汇报演出对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检验是非常全面的。整个演出所用音乐、节目内容服饰所处朝代、包括对一些语言的处理都需要仔细斟酌,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去使用自己所学去解决面对的所有问题。

作者:王淑华

上一篇:电力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高校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