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委派制探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社会整体环境逐渐完善,社会水平稳定提升的发展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文章以会计委派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为探究主体,分析在规范企业经济活动与会计行为的背景下,二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内部控制的优化途径,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委派制探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会计委派制探究论文 篇1:

建立高校校办企业内部财会人员委派制度的思考

【摘要】笔者认为:在高校二级财务部门建立会计委派制度,不仅符合国家对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也是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实施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管理兴财的需要。

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为了更好地对外扩张形成竞争合力,发挥最大潜能拓展企业的优势,都先后在行业内进行整合,形成集团企业,比如:报业集团、出版发行集团。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各高校要在2006年底成功投资公司,对校办企业实行集中管理。也就是说,高校校办企业、事业单位,要向集团化发展。在这种形势要求下,如何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强化会计监督和防腐倡廉?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委派制是财产所有者向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统一委派会计人员,并对他们的任免、调谴、考核、奖惩、工资和福利待遇等进行统一管理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失真,领导干部腐败,除了技术因素外,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失真和腐败的影响不可忽视。会计委派制是我国有关会计规范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的一项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改革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措施之一。

现就高等学校内部实行会委派制的有关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法律依据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在高校企业集团内部推广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有效地改变“领导定调子,会计人员凑数字”的不良现象,则必须要有实行委派制的法律依据,使财会委派制度和财会委派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管理,依法监督。

(一)《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内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只能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其财务业务接受财务处(室)的统一领导。高等学校二级财务机构,必须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财务处(室)监督和检查。”这一规定赋予了高等学校财务处(室)统一领导、监督和检查学校内部二级财务机构财会业务工作的职能。

第五十二条规定:“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报主管部门备案。”根据这一规定,高等学校财务处(室)可以依法制定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只需要向主管部门备案就可以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和第四十条(五)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拟定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保护和管理校产,维护学校的合法利益”。因此国家在法律上确认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并赋予校长管理学校财产的职责和权力。

(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五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部门在校长领导下有权统一管理学校内部的一切财务活动。

综上所述,实行财会委派制完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制度的要求,目前高等学校也基本具备实行财会委派制的内部条件。因此高等学校实行财会委派制不仅需要而且可行。为此必须加倍努力,使财会委派制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社会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优点

(一)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维护所有者的利益。企业的各种违法、违纪等经济现象多与企业的财会工作密切相关,抓住会计监督这一环节,就能控制住源头。高校校办企业内部实行会计委派制,是改革会计人员体制,是维护财经法纪法规、堵塞管理漏洞,从源头上治理校办内部企业的一项重要治本之策,特别是对校办公司、企业领导人员加强监督约束,促进廉政建设,使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会计造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为资产所有者提供正确及时的会计资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理顺了会计人事管理关系,稳定了会计队伍,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地位。会计队伍不稳定容易造成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方面使得财会人员不敢严格按章办事,财务会计的监督职能严重丧失;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更换频繁,加之交接不规范,容易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同时也挫伤了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实行会计委派制,校办公司、企业会计人员由高校财务处(室)统一委派,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均由其管理机构负责,使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与其所服务的企业脱钩,解决了会计人员身份的后顾之忧,有利于避免行政干预,使其能遵守财经法规、法律制度。通过搞好对被委派集团企业的服务,充分发挥监督、规范、指导、桥梁的作用,严格把好企业会计关,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委派的会计人员能严格把关,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高校投资公司、企业后,由原来的事业拨款、服务单位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某些单位内部控制不严,部分会计人员为了单位利益主动舞弊,在保住经营单位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了私利。而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岗位进一步专业化,会计人员能更好地履行职务和监督职能,规范财经秩序,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四)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加强监督、防范风险。由于会计人员是校办公司、企业的一分子,自然要受制于、服务于各校办企业,这样势必会缺乏进行会计监督、制约的基础,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客观、公正。对校办公司、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受派的会计人员可以加强对受派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工作岗位设置的管理,督促落实岗位责任制,还可在业务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减少违规操作现象,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强化企业的经营风险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资产生成前的要素完整性问题,有利于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实行会计委派制管理机构的设置

各高校要在2006年底成功投资公司,对校办企业实行集中管理,这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而会计委派制更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必然会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坚持依法管理,有一套科学的落实办法,并配套实施。

(一)设立会计委派人员领导小组,由主管财务副校长兼任小组组长,各学院院长或主管财务副院长以及财务、人事、审计处长兼任小组委员,财务处长同时兼任秘书长。财务处下设会计委派人员管理办公室,由财务处长或一名副处长兼任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实践表明:会计委派制度与会计委派人员的作用能否真正发挥,取决于领导重视与否。

(二)为确保委派制的顺利实施,高校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必须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财经政策(包括国内各项经济政策);统一财务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收支计划;统一财务资源调进;统一财务业务领导。

(三)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制定的统一的规章制度,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拟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与实施办法并狠抓落实。在具体实施委派制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坚持原则、分类实施,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并不断总结、探究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深化委派制工作,制定《会计委派人员内部管理办法》。

四、加强会计委派制的队伍建设,思想建设

学校财务管理的好坏,委派制度的成败,可以说是由财会队伍的自身素质决定的,必须把高校会计委派的队伍建设、思想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

(一)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

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稳定会计人员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制度政策,提供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因此在推行会计委派制时,要认真贯彻《会计法》,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有关方法和内容。对违法的会计人员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触犯刑法的会计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不仅约束了企业的不良会计行为,防止委派人员与企业“合谋”,而且提高了财务监督的积极性,使会计人员逐渐成为专职监督人员,这样,既有利于强化监督管理,又可以规范运作,也加大了执法力度。

(二)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权限

为了保证会计委派制取得实效,高校财务处(室)要提高校办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委派制的认识,把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意义和目的讲清楚,打消校办公司、企业怕被会计人员监督的顾虑。另外,高校财务处(室)要克服重监督、轻管理的弊端,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及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要双向负责,在充分支持被委派单位依法理财、自主管理的条件下,发挥委派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保证委派会计人员支持配合被派集团企业开展业务工作。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共同改善和加强财务会计管理。

(三)加强人员的选拔,提高财务主管自身素质

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的目的是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工作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人员素质上下功夫,应选择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过硬、经验丰富、适应性强的财会人员担任会计主管。同时,在选任会计人员时,要建立一系列规范的选任制度,比如: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从事会计行业工作几年以上,要熟悉和坚持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选任制度要符合运行制度,内容要全面完整、可操作性强。

(四)加强对委派会计的业绩考评工作。为保证考评的公正性,考评机构由学校会计委派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被委派单位参与考评的办法对委派会计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评。对那些认真履行职责,秉公执法的会计人员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批评或免职,对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向有关部门提出晋升、晋职的建议。

作者:罗国庆

会计委派制探究论文 篇2:

对会计委派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入思考

摘要:在社会整体环境逐渐完善,社会水平稳定提升的发展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文章以会计委派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为探究主体,分析在规范企业经济活动与会计行为的背景下,二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内部控制的优化途径,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管理

会计委派制度属于会计管理范畴,其制度内容则主要针对会计行为做出具体规定,以此帮助执行者落实制度并根据制度内容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治理会计信息制度失真现象。但在现实情况中,仅仅依靠会计委派制度并不能遏制住相关经济活动与会计行为乱象。因此,如何通过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其与会计委派制度有效结合,以此对企业进行强化管理,提升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成为相关工作者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会计委派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

(一)企业财会职能受到影响

在会计委派制度下,企业财会人员虽然可降低外部因素干扰,以此提升企业财会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其能够依靠会计委派制度提供的独立性环境开展相关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财务人员直接由上级部门进行委任,导致其工作内容具备一定的行政干预性。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人员是参与企业经营发展分析以及预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会计委派下的财会人员,其工作内容与企业自身经营内容出现一定的分离,导致其在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职能被削弱,呈现一定的外部化特性。在市场竞争形势愈加激烈,时代发展愈发迅速的形势下,缺少部分财会功能支持的企业,在实现长期经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阻碍,不利于其保护自身经营效益,这使会计委派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矛盾,即规范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企业经营发展对财务功能需求的矛盾。

(二)缺乏法律保护

会计委派制度在企业落实到自身内部时,部分企业管理者并未针对其制定具体规定,并且会计委派制度自身法律规定内容尚有不足,导致企业部分财会管理制度内容与会计委派制度内容并不兼容,导致其在企业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削弱了其会计监督职能。

(三)工作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委派制度下的相关工作内容,需要较高的政府监管成本以及民间审计资源成本,导致其在防治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无法保证工作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并且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工作内容会增加企业经营发展风险。例如,会计委派制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将会半公开化或全公开化,为企业竞争对手读取企业财务信息,获取一定财务机密内容创造有利条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不利于企业配合相关工作,甚至部分企业出现内部人员“架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人员。一方面,委派会计难以及时调取有效会计信息,影响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委派会计与企业内部的协调性不足,将对企业自身运转效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员工对会计委派制难以认同,提升了企业落实相关工作的难度。除此之外,委派会计自身的奖励升迁制度内容难以合理制定,也是影响会计委派制度在落实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委派制度有效联系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根据经营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所构建的管理制度内容,主要通过整合各工作岗位制度,调整各项工作程序内容,实现企业自我调控。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企业运转各环节进行控制。其一,组织机构控制,即企业通过对自身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确保其在企业中能够保持合理有效的结构与职能设置。其二,职务分离与授权及控制,即企业根据各工作岗位职能,将不具备相容性的职务进行分离,以及针对各级人员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管理控制内容。其三,内部会计控制,其主要通过对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内容进行管理,包括会计账簿控制、会计凭证控制、会计报表控制等。其四,内部审计,即针对企业自身经营活动以及管理活动,结合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制定标准程序以及手续流程进行控制。除上述内部控制主体内容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包括人员素质控制、目标计划控制、财产管理控制等。

基于企业内部制度内容分析,企业结合会计委派制度,建立或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形势下,必须通过建立或更新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剔除部分落后管理工作内容,以此解决在会计委派制度下暴露出的财务人员以权谋私、资产流失、财务控制薄弱等问题,及时延缓并阻止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成效下滑的趋势。

2.在时代发展推动下,企业必须及时建立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与调节功能,以此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内容增加,管理跨度提升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

3.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企业适应会计委派制度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影响,使其可以在参考会计委派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及时作出应对,在满足会计委派制度对企业要求的同时,也能使企业自身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成效。

三、内部控制制度优化途径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企业财务环境,在会计委派制度与财务相關法律的交叉管理下强化财务考核可行性,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确保其能够对企业经济活动等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落实相关内容。

(一)凸显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

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决策者,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此,应通过强化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使得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相对统一的权限范围内得到落实,同时也可避免企业董事会在整体控制体系中失位。同时,企业可借鉴会计委派制度内容,同样将企业董事会外部化,使得董事会可以在独立制度的支持下,更好地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监督。除此之外,企业应针对自身管理内容,将董事会精细化,细化为各个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等,使得董事会可以针对财务内部审计、薪酬奖励机制、预算控制管理等方面发挥自身监管作用,以此为会计委派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工作,创造有利环境,进而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为企业实现经营发展目标,维护自身经济效益,保护所有者资产安全完整创造有利条件。

(二)强化企业员工素质

作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员工自身素质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顺利落实与执行。为此,企业应注重培养员工综合素质,渗透内部控制内容。首先,企业可定期开展专项会议,在会议中向员工渗透内部控制制度对其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其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意义,使得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企业发展视角思考,内部控制制度与自身工作岗位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明确自身职责范围。其次,针对会计委派制度与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内容,企业可通过定期考核等方式,对员工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对自身工作职责有较深印象,并在考核的监督下,将其落实到自身工作当中,为内部控制制度创造良好落实环境。最后,企业除专项会议外,也可组织财务人员针对会计委派制度进行沟通交流,对自身在会计委派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下的工作内容变动或影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见,为企业不断完善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内容,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企业应结合完善后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建立企业文化,丰富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并通过开展相关文化建设活动,渗透企业价值观与精神信条,使员工能够将内部控制制度下的工作内容与自身新的工作思想理念联系起来,使其在脱离一定监督时,依然可以在企业文化指导下,落实相关工作,为企业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奠定基础,使其可以依靠内控制度,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需求以及企业自身运转形态更新。

在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也可进行适当调整,即在原有面试考核的基础上,从内控制度的角度出发,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工作认知与素质,进而吸取合格人才,为自身员工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能降低企业后期工作强调总结等活动频率,使其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内控制度更新优化方面,以此提升企业对会计委派制度以及自身管理变化的适应力,尽快度过管理调整阶段,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强化内部审计与会计委派制联系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会计委派制度的协同发展,是企业建立或完善内控制度的重要方向。在会计委派制度下,主管部门虽然通过委派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管,但是其主要侧重于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监督。因此,企业可参考会计委派制度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内容,完善通过在内控制度指导下更新工作规定等,强化自身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确保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降低外部环境因素对其造成的干扰。

(四)完善考核内容

为确保员工主动配合内控制度的施行与完善,企业应针对内控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即针对内控制度对各工作岗位的要求,完善相应考核内容,将具体工作职责与内控制度联系起来,进而通过专项考核施行奖惩,避免企业员工出于主观消极懈怠,影响内控机制落实,同时也可确保内控机制内容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会计委派制度落实过程中,为降低其对企业实际经营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避免财务收支混乱与资产流失问题,企业应着手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凸显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强化企业员工素质、强化内部审计与会计委派制度联系以及完善考核内容,完成上述目标,达到资产所有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彬.企业集团會计委派制的思考[J].会计师,2019(20):5-6.

[2]邢洋.我国国有企业混改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9(11):100-102.

[3]刘静.企业集团实施会计委派制浅析——以Q集团为例[J].当代会计,2019(03):82-83.

[4]张智勇.新时期会计委派制在国有企业的实施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12):40-42.

[5]朱晓蓉,郑国芳.国有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制度构建[J].商业会计,2017(10):17-20.

(作者单位:江苏大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肖斌

会计委派制探究论文 篇3:

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创新、改进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模式,就成为必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新会计制度的实际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文章就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农村财务;财务管理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9.040

1 农村财务管理的模式

1.1 “村财村管”模式

要想深理解“村财村管”模式,就要知道传统的“村账村管”模式,“村财村管”模式是对“村账村管”模式的继承,这两种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在老百姓看来,“财”代表看得见的现金,而“账”是各种凭证、报表和账簿,只要掌握了“财”,就完全把握了整个财物管理主动权和自治权。“村财村管”模式是“强管财弱管账”,而“村账村管”模式是既管“财”又管“账”。

传统的“村账村管”是由本乡村委会通过聘请财务人员而从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會计管理工作。被聘请人员虽然只对村委会负责,但也要接受乡镇财政所的指导和监督。[1]被聘请人员所要做的内容既包括本村的原始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也包括各种钱财,高度体现了村委会的自治。“村财村管”模式是将“账”的管理权上移,与“村账村管”相比,它从制度上提升了乡或镇一级对村委会财物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乡村财物管理的地位。

1.2 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

改变农村会计的管理权限和强化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农村会计委派制的实质,也就是说,农村会计委派制是将原本由村委会直接聘为会计人员的模式,改为通过乡(镇)政府部门统一委派、负责会计人员的考核、任免、管理工作,让会计成为独立于村干部的存在,以便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管理体制。

农村会计委派制又被分为直接管理和联村异地委派式两种模式,直接管理模式是由乡镇政府、县级财政部门按照“三公”(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联合组织公开招考工作,选拔财务会计人员委派到某些村任职。联村异地委派模式是在几个联合村里,选拔、委派财务会计人员去异地任职,并会定期轮换,被委派人员的考核、工资福利等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2]

直接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忽略了被委派人员的任职回避问题,如果被委派人员就职于自身生活居住的村子,那么容易被村民情面影响造成原则问题。而联村异地委派模式,虽然不会出现碍于情面的问题,但是如果村里人比较排外或其他原因,那么会给被委派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1.3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

会计委托代理模式是为农民和村集体提供成本核算等记账服务以及有关财务公开的各种信息,是乡(镇)经管部门受村委会委托对乡村财务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村民自治的传统意识之上,尊重了全体村民以及村委会的意愿,被大部分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会计委托代理最大的创新点是实行“委托”,解决了制度的合法性。

1.4 “双代管”模式

“双代管”模式的前提是不改变农村财务所有权和支配权,从而实行乡(镇)和村两级分工协调、共同管理的村财乡管或村账乡管的乡村财务管理模式。[3]“双代管”模式是对“村财乡管”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的调整和集权,无论是从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会计档案管理方面,还是从账目审批程序、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都比之前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发展。

2 新会计制度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财管模式与经济发展相冲突

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从而导致农村财务管理水平下降,而管理水平不够的财务管理模式又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利。研究结果显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是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很多乡镇缺乏对农村的监督管理,村子里也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农村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

2.2 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工作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模糊、农村经济发展制度不健全,从而导致政府推出的许多政策无法合理使用,也难以把新会计制度的实际优势发挥完全。[4]例如,农村企业经营收入是否要缴纳增值税、农村集体资产是否可以抵押等问题,都为农村财管模式增加了难度。还有很多农村领导人法律意识薄弱、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认知停留在记流水账的概念中,甚至对农村企业或集体资产采取强制支配态度,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上不去,农村财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

2.3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混乱滞后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先后出现了“村财村管”模式、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双代管”模式等多种模式,不同的模式在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作用,例如,“双代管”模式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管理、保护集体资产不受侵害等方面有显著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弱化财务管理职能、财会人员依附性强、独立性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财务监管职能等问题,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改变下财务管理模式没有更好的支撑。

2.4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些农村没有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有些虽然建立了制度但没有落实在生活中。很多财务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不熟悉,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又不认真了解、执行财务制度,使得农村资金的使用、分配、筹集等情况无法真切实际地反映出来。

3 完善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3.1 加强农村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定期核查和审计制度,结合年度财务审计和季度财务核查,重点检查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是否真实、合法,公开核查、审计使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专项资金等收支情况,达到国家推行财务公开制度的作用。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农村的积极发展相关联。在新会计制度下,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经验,才能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作用。要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对农村领导干部严格要求,通过对干部的选拔、考核、培训增强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认知。同时要培养财务会计人员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严格根据会计制度及时准确核算、分析财务数据、规范财务基础工作,以便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3.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探索、建立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在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革下,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暴露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面对这些问题,要求政府等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例如,对于经济发达的新农村,可以把会计管理工作服务市场化,而对于大部分农村来说,会计为委派制其实是更合适的,不仅加强了财务的控制管理职能,还对区域经济的指导性分析提出了保障。并且要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对农村现金、费用开支、农民负担款项以及财会账目进行严格管理。

4 结 论

近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政府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财务管理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改进以及完善,尝试、推广了一些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另外,为了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完善各项制度,提高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艳杰.新会计制度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商论,2018(6):123-124.

[2]陈林波.新会计制度下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改革探究[J].南方农业,2018(20):102,104.

[3]李天顺.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农家致富顾问,2017(14):124.

[4]文福海.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0):80-81.

作者: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