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区域经济战略是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普遍实行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我国这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利用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就成为振兴地区经济,实现向开发区域产业转移输血,为限制开发区域人口转移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的重要举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服务区域经济。本文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针对广东省经济特点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对策

区域经济是以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充分发挥本区域优势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经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为区域经济服务。本文主要研究广东省经济特点,适应广东区域经济特点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用性人才,服务广东区域经济发展。

一、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

自1989年以来,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实力迅猛增长的最重要引擎之一。从经济规模看,2007年广东省GDP为31084.4亿元,占全国的12.3%,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珠三角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跨国采购中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采购定单八成以上落户珠三角。珠三角形成了电子信息、电器机械、汽车、化工为主体的、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布局。同时广东是民营企业家的乐土,民营经济已成为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三分天下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主体群。近年来,广东省产业集群经济发达,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底,广东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已经达到123个,广东省专业镇建立技术创新平台128家。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1.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

职业教育存在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之中,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换,由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第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可为职业教育支付多少资金,提供多少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第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层次结构;第三,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进而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内容;第四,区域经济制度决定着职业教育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带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分配等方面制度的相应变化;第五,区域经济规划的重点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和结构分布,产业群结构直接影响当地职业教育办学的发展重点;第六,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着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第七,区域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2.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其中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渠道,是劳动人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见效快的最佳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第一,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除二元经济特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在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迁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缩小城乡间经济收入差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特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第二,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源结构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当二者一致时,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增长。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都以市场需要为目标,紧密围绕本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因而职业教育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显著的作用;第三,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区域吸引外资的能力。当今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加工工厂,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不仅注重能否获得高科技管理和研发人才,更注重在所投资区域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获得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本地区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同时,职业教育在提高人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培养和激发人们的道德精神,使其从事健康的、有益的活动,改善外商投资所需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环境,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和合理的空间;第四,职业教育可以降低区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直接促进到科学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创新,通过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结构增效、替代增效、转化增效和产出增效,将有效地克服传统生产力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进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五,职业教育可以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为技术革命提供创造基地。第六,学校学生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大量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在无需国家和财政拿出大笔钱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适应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1.适应区域经济特点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职业教育应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特点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应考虑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其涵盖中等和高等职教以及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不应追求体系的完善,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职教体系。如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重较大,而省内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重视中等职教、短期技术培训教育。

2.适应广东区域经济特点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广东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群经济发达,拥有大量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使得对技工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批量性和需求同质性。职业教育应该充分考虑集群经济需求进行布局结构优化,在经济集群区域办学,以满足集群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可以考虑经济集群区域内的职业教育机构组成职教集团,整体规划,科学分工,资源共享。

3.适应区域经济特点确定职业教育层次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广东省总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位于全国最发达城市序列的广州和深圳、位于全国经济最发达区域序列的珠江三角洲,又有位于全国最贫困县序列的东西两翼及山区县。繁荣的珠三角地带需要的是大量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中级技术人才,而非珠三角区地带则更多地是需要适应这些地区区域经济,企业特点的人才,应以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为主。

4.适应区域经济特点调整职业教育专业

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从广东区域经济特点来看,广东主要有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造纸、医药、汽车等九大支柱产业,同时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根据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人才需求将围绕以上领域展开,如培养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产业、电气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制造加工、生产管理、中高级技术支持等专业人才;培养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传媒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会展业等为导向的现代第三产业服务人才。根据上述人才需求特点,广东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向这些专业靠拢。

作者:张国祎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区域经济战略下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培育

【摘要】 区域经济战略是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普遍实行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我国这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利用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就成为振兴地区经济,实现向开发区域产业转移输血,为限制开发区域人口转移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的重要举措。本文构建并培育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理念,通过人才输入和投放,激发创新活力,开辟创业市场,以推动区域经济圈的联动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职业教育 构建 培育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比重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两个大局”的部署,即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重点开发沿海地区,进入21世纪以后重点开发内地。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以湖北省的发展机遇来看,正如2012年3月7日李克强同志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所指出:“从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转移这个规律来看,也到了该中部地区发力的时候了。”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呈现着布局和推进的历史规律。在这种规律的导引下,我们先后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经济发展联合体,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当下正赶上了发展的黄金机遇,甚至还会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友好合作的开端。2012年4月29日,中俄双方商定将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伏尔加河流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合作,就是一个先兆。那么如火如荼的区域经济战略会给地区和国民经济带来哪些现实的客观需要和元素支撑呢?人的因素,是不言而喻的,人的素质,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并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用对路的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从而弥补人口红利渐渐消退的实际影响,凸显知识红利、创新财富对区域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

在中部地区的发展规划中,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鄂湘赣皖四省城市群都属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承担着承接优化开发区域产业转移和限制开发区域人口转移的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承接双转移”的最佳区域,可以通过建立国家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率先破题。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吸引人才、招纳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创新优势就成为破题的重要环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据统计,中部四省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均在400万人以上,如果能够吸引大量农民工返回本省创业,就可以有效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他们也就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体。在吸引农民工回归创业就业的过程中,也可以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立农民工创业园,通过高等院校的技术引进和政府的税收扶持,开展技术创新,发展新型产业,推进产学研结合,逐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可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和技术革新,吸纳返乡人员参股,利用新的项目拓展新的创业。实现这些政策蓝图的决定因素有很多,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院校以文化育人,将更多合格的毕业生输送到企业一线,壮大企业的人才优势,是职业教育的传统功能。在区域经济圈内,大力推广政府主导下的职业院校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不断提升农民工技能,将其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提高收入水平进而加速其市民化的进程,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就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潜在市场。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和繁荣

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产生之前,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处于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推进理论的倡导者、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osenstein—rodan),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我们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一直因地因时制宜,从建国以来所执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就是动态的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届政府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区域经济的布局,随着时间的迁移,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或者选择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或者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例如20世纪50年代东北建设、60年代的西部三线建设、90年代的东部大发展、21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乃至深圳、上海浦东的引领效应都扮演过非均衡推进角色;或者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例如“西部加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三极联动战略。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轮流突出,逐步实现了贯穿于每个历史阶段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经济复兴和振兴。在这些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为地区的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在人才紧缺的年代,职业教育的贡献被湮没在经济发展的成果中,没有人意识到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对初、中级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于人才的匮乏,中专毕业就可以担纲技术管理或设计维修的主要岗位,没有人觉得普通的技工也要通过学校来培养,认为简单的师徒制就足以培养岗位所需的劳动者。实际上,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落后,我们的工业、农业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通过各种不同的夜校、技校和培训班实行的初始职业教育已经为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劳动者,有力支撑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在深圳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蔚为壮观的百万人才南下创业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突飞猛进,对具备高含量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学历层次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中职技校到高职高专,再到今天的应用型本科,无一不烙上了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的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五位一体”布局的展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动态性,即均衡或非均衡或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会继续轮流突出,区域经济自身的协调性,也会通过注重缩小差距、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体现出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布局将会更注重培育“协调型增长极”,通过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增长区,带动以“一圈二带三区”为骨架的东中西部结合区,逐渐熨平东北、东部和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差距,直至形成同质化和一体化的大中国经济区域,实现美丽中国梦,这些趋势的发展和梦想的成功都将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追踪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可以实现诸多领域特别是制造业的无缝对接,立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更能够活跃劳动力市场,丰富区域经济的活力。何谓立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呢?就是建立应用本科培养的技能管理型人才、高职高专培养的技术实用型人才和中职技校培养的岗位操作型人才三位一体,以人才链的形式整体投入到区域经济的社会需求中去,按生产线布局或创新团队组合开展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劳动力短缺和不平衡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立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可以通过新专业链、生产线的试办、产业链和就业岗位的拓展实现校企之间的长期深度合作,以教育的繁荣反哺经济的繁荣。

二、区域经济战略下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中部发展战略中,湖北制定了“两圈一带”的发展总战略,同时也提出了以武汉为核心增长极,以黄石、襄阳、宜昌为次增长极的“金三角”战略。何为增长极?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Francois)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的。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可见,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如何发挥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巨大作用?职业教育体系所输送的人才在其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单一的人才格局不足以胜任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体内大中专院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增长极所在地以及全国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构建多层次的现代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教育的基础,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稳固的人才培养基地,才能用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梯队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就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充实企业人力资源,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加强院校、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通过政府配置、市场调节,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活跃区域经济市场,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致力于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平台的搭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在增长极理论的组成部分中,区位经济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外部经济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因此,为了促进增长极的形成,一方面应致力于发展推进型企业和以推进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另一方面还要致力于推进型企业和产业综合体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创新是产生极化效应的动力,创新活动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通过创新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创新的主体思路就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广义)的顶层设计和产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不谋而合,企业的创新有追求利润的动力,教育的创新动力如何激发呢?闭门造车不可能创新,纸上谈兵的创新不能物化为科技成果,能够物化的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究其原因,其中都缺少了校园知识与车间实践对接的环节。因此,积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平台,推动并促进校园成果的转化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的发展无疑给地方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政府应通过人才集聚效应,改变过去“孔雀东南飞”的惆怅局面。在区域经济战略下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考虑或设计。

第一,区域内本科院校可以调研区域内产业发展和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需求,有针对性地改变过去单一的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模式,转变为兼顾培养一线需要的高层次技能管理、实践应用型复合人才,将研究型、学术型和技能型学生分流,就像高中分文理科一样,在大学三年级就实行双向选择,从而避免目前这种同质化竞争性培养模式造成的人才流失和浪费。经过分流后按技能应用型目标培养的本科大学生,就直接按岗位需求充实到企业需要的一线岗位上,不至于漫无目的地流浪在社会上,增加潜在的就业压力,或者流失到区域经济圈以外。

第二,对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重组整合,或集合成对应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统筹兼顾,合理利用和共享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政策着实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着力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集中向区域内企业产业综合体输送,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向齐头并进。

第三,将高职、中职技校教育办进社区村头,以考核取证为目标,以培养农村返流人员和高考落榜人员的实用技能为主,直接与企业需求岗位挂钩,实现培养后即时输送。在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地方,可以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上先行先试,在其愿意落户的省会城市,设定学历和职称条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基本放开,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

三、区域经济战略下职业教育体系的培育和创新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说过:“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可见,在社会个体从接受教育到职业工作的过程中,教育活动始终以知识、技能传播为载体,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并最终以职业工作服务于社会并将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这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不言而喻的社会功能。那么,在区域经济的布局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让职业人施展才能,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创造社会和个人财富呢?固然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诠释竞争社会的原理,但是从区域经济内部发展的愿景来看,通过培育职业教育的市场行为,发展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也许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发展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下,经济政策一般相对比较稳定,对整合资源的目标比较明确,对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渴求非常强烈,新兴产业机制的建立也比较迅速,这些都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一,解放思想,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的架构理念,组建多层次职业教育共同体,激活人才培养机制。在区域经济圈中,一般都有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特长办学,外加地方政府创办或支持的各类中职技校和培训机构,层次虽多,但无系统,也不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变即时接驳。目前暂不讨论建立大一统的职教共同体,先尝试由专业背景或产业链相近或相似的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结成多个联盟,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实验实训资源的共享、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业梯度的互联等方面共谋发展,应该可以为区域经济的人才储备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备无患的支撑。既然国家与国家可以成为共同体发展经济,各具特色与资源的高校之间也应该放下架子,走出试验性的一步,为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一体化的专业团队培养模式奠定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储备也应该是统筹全局的发展,只有较好地集合共同体的人才资源,才能为人才找到准确的定位,因才适用,不浪费人才。

第二,借鉴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服务并改革本地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库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转移的步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下职业教育体系的平台构建,主管部门必须放眼全国甚至世界发达的职业教育领域,学习借鉴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服务支持职业教育的创新举措。

设立行业教育基金。学习山西省煤炭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会为煤矿井下专业学生设立奖助学金,由山西煤矿企业捐资5637万元,5年来已资助10315名学生。

地方政府助学计划。广东省实施2012年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重点资助在粤务工青年参加高等教育,凡符合条件的均可获省财政2000元学费补助。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目前发布的《2013年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工种目录》中规定,重点培养44个紧缺技能工种,对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每人最高将获得2000元的培训补贴。

订单培养模式。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为铜仁市人民政府招收订单培养免学费生110人,毕业后由铜仁市人民政府安排就业。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常年和各铁路局、各地铁轻轨公司建立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培养跑步上岗的合格毕业生,深受企业和学生欢迎。

学校教育基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创立“思源基金”,资助在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位学生因贫困失学。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教师、社会人士等的捐赠和受资助学生的反哺。“思源基金”申请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全国高职在校生。

第三,改变唯学历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发展的空间。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是在成熟调研,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先行先试的结晶,首先就是一个开放的思维,因此在人才的使用上也要不拘一格。今天,很多部门、单位还在搞唯学历的用人机制,一个工班长都要本科优先,再熟练的高职生都要论资排队,这显然不符合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学历固然可以作为一个人知识和能力的象征,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如今通过自学,通过创新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有些甚至是农民工中佼佼者,也应该给他们平等的适当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在竞争的社会,很多时候凭的是实力,凭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实事求是地制定人力资源评价体系,鼓励创新,鼓励冒尖,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打造职业教育的软环境,筑巢引凤,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才智,才能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职业技术教育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既有校园教育,也有企业短训,还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的系统培训,如果没有区域战略思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各自为政,自由竞争,以本位主义的眼光看待同行,貌似军阀混战的局面,这样无序的竞争环境恰恰不利于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参差不齐,进入市场的盲目性也很大,再加上本地没有诱人留人的优惠政策,其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就会异地择业,服务有吸引力的经济区域。制定教育发展和人才兴旺的优惠政策,应该有立木为信的政治勇气,在教育扶持上,对高等职业院校一视同仁,实行生均拨款政策,促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在人才使用上,消除乡土观念,真心诚意筑巢引凤,为人才施展抱负创造一切可行条件。有了优惠的政策引领,不仅可以培养并留住本地的才俊,还可以吸引经济圈、城市圈以外的人才到本地来进行技术传授和访问交流,本地人才到经济圈以外的地方学习深造以后也会回来服务区域经济圈。

第五,紧密联系区域经济战略的总体思路,注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优化人才创业环境。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延伸拓展,社会对知识创新、人才创业的需求慢慢渗透到各行各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并不缺乏创业的思路和理想,缺少的是政策的支持和生存的环境。如果我们拓宽创业渠道,以人为本,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宣传到位,让重点地域、重点方向、重要行业、重要领域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在互联网时代还是会吸引更多的创业者跃跃欲试的。在优化创业环境上,我们可以成立以扶持中小微企业为主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援助服务中心,建立公共技术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从资金和智力上支持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创办有地区特色的旅游、文化、信息企业和农业,活跃区域经济圈的旅游服务、动漫影视制作以及特色文化传播,甚至通过财政补贴、房租补贴对一些重点发展的行业给予适当倾斜;对外地来本地创业的高端技术人才给予户口、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升学等问题办理的绿色快速通道。环境优化了,再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适时对接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提供教育支撑,区域经济的活力一定会得到长期的激发,职业教育体系也会随着市场的调节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阮青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 马哲军主编:“两圈一带”发展战略[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3] 吕东升主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 许克振主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知识[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5]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文版)[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 夏振坤:发展经济学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彭开勤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3: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特定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间存在一定关联,主要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因素,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可为高教教育开展提供夯实物质保障,也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结构、速度等进行制约,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对区域内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可阻碍或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只有确保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才能实现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我国中央及地方的共同化管理,建立了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造成我国日益明显的高等教育区域化特征。特定区域内高等教育主要管理者及投资人为地方政府,区域高校主要针对地方办学,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科技发展及人才的需求。因此区域内经济发展与高校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凸显,其中经济发展可为高等教育提供教学物质基础,通过满足其教学技术及人才及需求推动高等教学发展;区域内高等教学只有短短对自身发展规模、结构及发展速度进行相应调整,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调动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区域经济发展是决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其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力可作为所有社会生产活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域高等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及产生必然被经济发展情况所影响。区域高等教育水平发展情况与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区域人口数量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存在关联,但其中区域经济影响较大,在推广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起核心作用。为确保我国经济体制条件制约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已经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经中央与地方联合管理发展向地方以统筹为主开展管理的模式进行转换,上述条件影响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确保高等教育开展的物质性基础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的主要决定『生因素。

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产生的关系

经济是开展教育活動的基础,经济发展不止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物质技术及条件,也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客观要求。区域高等教育想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具有夯实的物质技术支出及旺盛的教育需求,但上述条件均需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实现。无语高等教育属于非物质性生产部门,教育开展及发展必须借助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教学财力、物力及人力。通过对当代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开展及发展均需雄厚经济实力进行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相应需求,包括个人方面及社会大方面。区域经济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也会改变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量,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发展高等教育的投资规模,通过提供区域经济技术含量可确保人才技能、知识及体能均可获得相应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导致目前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普遍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对文化知识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也为高等教育的开展提出更高要求。

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纽带即人才,人才也是经济发展中相对活跃的因素之一。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及发展重点项目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存在不同,要求不同区域内高等教育开展中确保学科专业、教育层次及教学结构等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会制定对区域高等教学结构、教学质量及教学规模产生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主要指的是国家或不同地区内不同层次、类型、专业等高等教育在空间内的分布情况。区域经济局部结构指的是国家或地区内,在区域优势、自然环境及资源、未来产业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不同区域空间的分布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国家或特定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布局均会受到人口特征、文化传统习俗、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产生的影响教导。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在经济产业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独特特色,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不同。若区域内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其产业结构技术化更强,且技术密集类产业发展较好,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因此该地区多选择建设综合性高水平大小,加强高等教育对研究生的培养。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经济产业发展结构主要为农牧业,因此对农牧业有关学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或需要乡镇企业起步发展阶段即技术推广类人才,因此在开展高等教育中多选择职业技术型学校开展建设,包括农林学科专业类型学校建设。因此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要求高等教育随经济布局结构发展进行调整。

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可通过建设高校师生住宿、餐饮建筑,发现区域内文化娱乐、交通等方面消费金额明显提高,同时带动区域内建筑行业、教学文具、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可为区域内经济发展进行推动。通过高等教育学校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加强产业园建设,可快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可对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推广经济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前提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走持续发展路线。区域高等教育学校建设应符合经济发展特点,设置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区域内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科联资助项目课题编号:省联1638-9。

(作者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封文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论文下一篇: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