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网传输有线电视论文

2022-04-19

如何实现运营商业务转型并降低成本?电信城域网正面临一场“以太革命”,诸多厂商和技术纷纷上场角逐。全球电信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话音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特别是Skype等新兴通信软件的兴起,有激进者称话音业务将变成免费的附属商品;另一方面,数据业务尽管还在增长,但增长幅度已大幅下降,难以支撑话音收入和整体ARPU值的下滑。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环网传输有线电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环网传输有线电视论文 篇1:

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的相关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结合理论实践,在简要阐述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优越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设计原则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

1.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的优越性

1.1 技术方面优势明显

1550nm和850nm及1310nm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可更好的满足数字电视信号传播速度、效率、安全、避免失真的要求。

1.2 性价比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视通信技术愈发先进,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各配套设备愈发先进,如发射器、光放大器等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可大幅度降低数字电视网络构建的成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3 实现全光网最后一公里到用户

按照规划,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建设3G基站、4G基站,4G网络的覆盖范围已经实现了全乡镇覆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可以使用超过20M的网速,满足生活、学习及生产的要求,而且还能提供50M或者100M的具体接入能力。智能手机用户可使用双4G和双百兆的移动网络。

2.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原则和主要指标

2.1 设计原则

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多以当地的广电为中心,其余县区为主要的骨干传传输网络,频带宽度为100MHz,传输距离可达160公里以上。因此在,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需要为各县区提供16QAM调制发出的射频信号,比如:各县区电视台在进行信号传输中,要先将相关信号传输到当地广电中心的设备前端,再通过相关设备进行编码后,再将信号移动送往各县区。1550nm传输可实现双向长距离传输,和传统的单向传输相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而且建设和运行成本更低,建设速度也比快。比如:广电中心的电视系统完成扩容之后,再进行总前端配制,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升级及维护。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多采用光纤网络,为保证传输的稳定性,发生光纤系统发生故障后无法正常使用,可将数字微波传输设置为备用方案,实现传输网络的全覆盖和数字电视信号的有效传输。

2.2 主要指标

MER是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的重中之重,此项指标是否正常,对信号接收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主要功能是用以横梁噪声、载波泄露等对信号指标造成的损伤情况。多数情况下,MER数值越大,则表示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性能越好,数字电视传输信号受到的损伤越小。MER数值越小,则表明数字电视信号发生失真、损伤的程度就越严重。如果MER数值超过一定的范围,则会导致部分机顶盒无法有效调解除电视节目影响用户观看效果。所以,在具体设计中必须科学合理优化MER指标。

3. 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方法

3.1 合理确定网络结构

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由一个总前端,多个分前端共同组成,可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布设的方法,形成全环开环网络结构,可满足远距离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需求,此种网络结构设计方法,具有很强的自愈功能,为典型的双向开环,从而满足各市县对电视信号接收的需求。为实现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可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分前端进行光插入,此项技术也是实现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的关键技术,主要应用机理为利用1310nm光发射机上存储的数据来实现下行传输,并覆盖分前端向下小于20km的范围。也可采用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中的直调式光发射机作光插入,保证分前端在具体运行中,能够使用到光放大器,提升运行功率,以能够分配出更多的光节点,满足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的要求。

3.2 合理选择传输波长

目前在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选择的光纤多为标准单模光纤,不但可以实现1310nm光信号的快速传输,也可以满足1550nm光信号传输对设备性能的要求,促使用户能够按照当地去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之相适的光信号。1550nm的光传输损耗则比较小,平均为0.23dB/km,色散比较大,在17Ps/km·nm~20Ps/km·nm之间,适合长距离传输和大范围传输。在具体设计中,为降低光纤色散对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质量造成的影响,在具体传输中,可适当加入外调制器,提升传输距离。

3.3 合理确定网络性能指标

在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双向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当地区域发展趋势,为后期更新升级提供必要充足的余量,保证整个系统可以正常使用,要参考“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入网条件和测量方法”中的相关规定,数字调制后在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传输端口位置的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确定传输光链路是中转站,通常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此公式中,Pi表示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中各分光路器以下第i条支路持续稳定运行所需的光功率(dBm);α表示线路中的光纤损耗系數(dB/km);Li表示个光链路中的光纤长度(km);a表示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中光纤连接器的个数;Lc表示光纤连接器损量(dB);Lm表示光链路中预留的损耗余量(dB);Pr表示接收率。对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而言,α取值为0.25dB/km,Lc的取值为0.5dB/个,Lm的取值为0.5dB。

4. 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应用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多为长距离系统,因此,光纤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对系统指标会造成较大的劣化影响。比如:影响光纤飞线性效应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4,其二SPM。其中前者主要发生在65km之前的光路之上,当超过65km之后,SBS就基本趋于稳定,并不会再随着长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主要呈现的是SPM造成的影响,在60km~80km之间,SPM会缓慢增加,但如果超过80km,就会明显增加。光发射机的SBS阈值越大,会导致输入光纤的光功率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CSO发生快速劣化。因此,在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预置发射机的SBS阈值,从而合理分配各级EDFA具体输入功率。为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需要可在光纤中插入相应的放大器,对小信号做放大处理,同时对光纤的色散也要合理补偿,最大限度上提升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比较远,跨度普遍在80km以上,为降低色散对数字电视信号造成的影响,输入光纤的功率不应太大,以降低下一级EDFA的光功率。在具体设计中,可按照阐述30个QAM频道进行计算,按照两级光纤干线网进行计算,同轴网则可以按照三级放大器分配网进行计算。

当传输链路的长度超过500km时,就需要进行光纤色散补偿,补偿机理为:常规G.652光纤在1550nm波长附近的色散为17ps/nm/km。数字电视信号传输中,如果传输速度超过2.5Gb/s,则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误码率也会随之提升,信号失真也会随之增加。因为,G.652光纤正色散值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致使光纤色散逐步累积,导致1550nm全光网传输特性劣化。有效色散问题,在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中,可采用色散值为负的光纤,以抵消正色散值,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色散控制。负色散光纤就是色散补偿光纤DCF,色散值通常在-50-200ps/nm/km之间,为保证负色散值能够有效抵消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中的正色散值,就要保证DCF光纤的芯轻非常小,增大折射率差。但此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光纤的衰耗,降低SBS的阈值,因此,需要通过特殊的放大器来消减色散补偿光纤的损耗,最大限度上提升补偿效果,保证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视和数据插入业务的Overlay叠加技术的应用,可将输出与前端传来的广播节目经过光复用器耦合进相同的光纤下路,然后一起传输给每个光节点,此种叠加传播方式,不但满足了当前模拟电视广播的需求,也适应数字电视广播的要求。可为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施工最后一公里到用户奠定扎实基础。

5. 总結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探讨数字电视1550nm全光网传输系统设计,探讨结果表明,相比于850nm及1310nm,1550nm具有非常限制的优势,可满足二级网的要求。但在设计中工序繁多,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影响设计效果,为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持续性,降低信号失真率,可从网络结构、传输波长、网络性能指标、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同时入手,保证数字电视信号传输质量。

参考文献:

[1]付会恩.1550nm光传输技术在峰峰集团数字电视改造中的研究与应用[J].电子世界,2013(24):112.

[2]郭尚谊,韩业文,王勇,etal.县级数字电视1550nm光纤传输[J].有线电视技术,2012,019(012):104-105.

[3]谢锐,李怀森.数字电视1550nm光传输网建设实践[J].有线电视技术,2018,No.339(03):53-57.

作者:范高峰

环网传输有线电视论文 篇2:

电信城域网的“以太革命”

如何实现运营商业务转型并降低成本?电信城域网正面临一场“以太革命”,诸多厂商和技术纷纷上场角逐。

全球电信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话音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特别是Skype等新兴通信软件的兴起,有激进者称话音业务将变成免费的附属商品; 另一方面,数据业务尽管还在增长,但增长幅度已大幅下降,难以支撑话音收入和整体ARPU值的下滑。

运营压力正在迫使运营商做出抉择,如何实现业务转型和降低成本?电信城域网的作用,因为业务转型和缓解业务压力而得到放大,也使得城域网成为众多厂商和各种技术的角斗场。

以太技术发展迅速

尽管电信运营商对于电信城域网的发展必要,已经不存在怀疑,但是在采用何种城域网技术时,它们还心存犹豫。

电信级城域网的具体实现存在诸多方向,目前以RPR(弹性分组环)、MSR(城域网多业务环)、VPLS(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PBT(运营商骨干网传输)、EAPS(以太网自动保护切换)为核心的五种以太网技术成为全球运营商较为关注的几种技术方向。谁能在诸多技术中脱颖而出?

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认为,从技术焦点看,多种城域网技术争论的实质是核心网技术与用户驻地网技术阵营在城域网领域的竞争。一方面,代表典型核心网技术的SDH和路由器,或者说代表面向连接的TDM和路由MPLS技术在不断改进,增强数据支持能力,向网络边缘拓展,争夺二层交换机市场。另一方面,代表用户驻地网技术的以太网,或者说代表无连接技术的以太网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增强电信级的性能和功能,向城域网扩展,压缩SDH和路由器的市场。“没有一个简单、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所有要求,但是可以预料的基本趋势是: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将会大量侵蚀传统SDH和路由器在城域网接入汇聚层的市场,而MPLS技术也将随着VPN和IPTV等新业务的开展向城域网边缘拓展。”韦乐平如此评价电信级城域网的未来。

传统上,以太网技术属于用户驻地网(CPN)领域的应用技术。城域以太网论坛总裁陈子介绍说,对于企事业用户,以太网技术多年来一直是最流行的方法,全球已有超过10亿个以太网交换端口,以太网端口也占到了全球销售数据端口的95%以上。而根据Infonetis Research公司2006年的统计和预测,全球2005年的以太网业务市场为59亿美元,2009年可达225亿美元,成为电信运营商重要的业务增长领域。

采用以太网作为企事业用户接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以太网技术已有巨大的网络基础和长期的经验知识,目前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也都是与以太网相兼容;同时,以太网技术初始成本和运营成本均较低、扩展性较好、容易安装开通以及高可靠性等。

“电信化”的努力

尽管传统的以太网技术是为了应用于局域网,但是为了将其用于电信网环境,以太网技术自身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电信级以太网”概念应运而生,其基本思想是将传统以太网简单、低成本的优点和下一代SDH网高性能、可靠性和电信级网管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体而言,城域电信级以太网可以大致归纳为具备以下6个主要特征,即扩展性、QoS、可靠性、安全性、电信级管理、标准化。

所谓扩展性指能够在城域网乃至广域网等很大的地理范围内服务百万级用户的能力,而企业级以太网和采用QinQ方式的早期电信级以太网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另外,以太网中光纤线路成本随节点数的增加而迅速增长,其网络成本对于复杂的大型电信级网络是否合算还是个未知数。

QoS要求包括各种电信级网络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局域网范围,QoS不是个问题,当扩展应用到公用电信网时需要提供随用户而变化的QoS和SLA机制,而传统以太网没有机制能保证端到端的抖动、延时和包丢失性能,无法提供实时业务所需要的全网范围的标准QoS指配能力以及多用户共享节点和网络所必须的用户认证和计费统计能力。例如,传统以太网因为没有内置保护功能,其保护的实施主要依赖于路由器,需要大约至少1秒的时间才能使数据流重新定向,使以太网无法传送电信级的语音数据流,也很难实现99.999%的可靠性,并且,各种级别的设备插板和芯片级的备用冗余能力、50ms的保护倒换时间要求等也很难实现。

以太网原来是为局域网企事业用户内部应用设计的,缺乏安全机制保证。即便有需求也是由高层协议来处理。以太网无法如同SDH那么容易地分离网管信息和用户信息,安全性不如SDH网。当扩展到MAN和WAN以后,有大量的终端用户由同一个基础设施服务时,上述利用高层协议的处理方法就无法实现了,需要开发新的安全和加密机制,例如最起码可以支持VPN和防火墙,能有效隔离其承载的各种业务网,确保网络安全等。

电信级管理包括一系列严格的涉及多个层面的OAM功能要求。以太网原来主要用于小型局域网环境,OAM&P能力很弱,且当前只有网元级的管理系统,其管理工具不足以支持公用电信网所必须的网络范围的管理和视野。

以太网交换机的光口是以点到点方式直接相连的,不具备内置的故障定位和性能监视能力,使以太网中发生的故障更难以诊断和修复,而在公用电信网中,必须有效地运行和维护大规模的地理分散的网络,需要有很强的OAM&P能力和端到端的网络级管理能力和视野乃至商务赢利模式,这些都需要重新开发。

标准化包括网络和业务层面的标准化程度,前者涉及网络架构、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后者涉及标准化的业务传送,包括以太网专线(EPL)、以太网虚拟专线(EVPL)和以太网局域网(E-LAN)等以太网业务的定义和平滑的业务互通功能等要求。

当然,以太网技术也有很大的优势,例如,以太网接入采用异步工作方式,很适于处理IP突发数据流,技术已有重要变化和突破。对于电信级以太网技术而言,相对于传统以太网,除了名字以外,仅剩的特征只有帧结构和简单性仍然保留,其余基本特征已有根本性变化。以太网的扩展性也很好,可以迅速按需以1Mbit/s的带宽颗粒逐步提供所需的带宽直至1Gbit/s,10Gbit/s以太网系统也已经大量应用。也就是说,容量可以从10Mbit/s一直扩展到10Gbit/s而不会影响诸如三层选路和层4到层7智能,包括QoS、CoS、高速缓存、服务器负荷均衡、安全和基于策略的联网能力等。

竞争激烈

除了技术之争之外,由于电信以太网的火热,众多国内外设备商都加入到城域以太网市场中,竞争开始日趋激烈。

目前致力于电信级以太网设备生产的厂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北电网络、西门子、华为、中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烽火网络等。上海贝尔和瑞通(Riverstone)采用VPLS技术,华为采用RPR技术,北电、西门子、烽火、中兴则采用增强性以太网技术。值得指出的是,在电信以太网领域,国内厂商同国外厂商相比毫不逊色,无论在技术还是市场应用方面都拥有领先地位。

烽火网络从2001年就开始关注电信级以太网技术,2003年最早向ITU-T提出了多业务环(Multi-Service Ring,MSR)的国际标准,承担了2个国家863课题研究。2004年,烽火网络推出CESP(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平台),其基于MSR的以太环网在现有标准以太网硬件基础上,结合应用SVLAN和增强的QoS,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电信级以太网解决方案。

在市场方面,烽火网络在中国电信以太网交换机2007年集采中,成功入围全系列产品选型,实现了高端交换机产品在中国电信的首次突破; 烽火网络还成功通过了中国移动高端路由器和中国电信IP视频监控平台的测试,开通了襄樊10G电信级以太环网的实验工程,成为国内电信级以太网的主流供应商。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借助阿尔卡特朗讯在全球的资源优势,在利用VPLS技术构建电信城域网方面较突出,在上海电信的城域网改造中应用较多。

华为在国内高端电信级城域以太网市场拥有高份额,特别是2007年以来,随着电信运营商网络IP化进程的推进,华为应用于电信级城域以太网的高端路由设备和交换设备出货量都有所增加。由于华为电信级城域以太网方案以PBT技术为主,因此,华为对国际厂商的狙击力度有可能体现得最为明显。

中兴也积极拓展电信以太网市场,其具有内嵌T-MPLS功能的ZXMP S385设备,在日前通过了欧洲高级网络测试中心组织的电信级以太网互通测试,为进一步拓展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诺基亚西门子、北电等国外厂商在电信以太网方面也拥有不凡的实力,他们在国内外的运营商实践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运营商业务转型的深入,为城域网向下一代演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不同技术的部署将电信级以太网推向了前台,成为下一代城域网的最佳选择。随着国内运营商的积极试验和部署,国内厂商也在电信以太网领域脱颖而出,引领其商用方向。

来自应用的机遇

对于电信级城域网而言,来自应用的催动显然更具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运营商而言,来自话音之外的新型增值业务,例如视频业务,要比电信城域网技术自身的发展更容易促使运营商建设电信城域网。

随着固网运营商话音业务的发展放缓,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宽带增值业务的拓展上。而其中的精品业务非视频莫属,IPTV、IP网络视频监控、视频会议、视频通信等各类视频业务成为运营商发展的重点,成为运营商青睐有加的业务。

IDC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了IPTV的商用或试商用,其中哈尔滨和上海的IPTV已经实现规模商用,并且用户数量和业务提供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另外,河南、杭州、广东、江苏、陕西等地都开始了IPTV的商用和试商用。截至2006年底,中国IPTV用户达到45万,比2005年的23万增加了96%。

视频监控业务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电信名为“全球眼”的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截至今年8月底,已经在全国建成6万多个网络视频监控点,可用于社会治安、城管、卫生、消防、防汛、安全生产、交通、金融等19个行业;中国网通也在2006年启动“宽视界”视频监控系统,谋求在宽带网络基础上为客户提供跨地域的图像、声音和各种报警信号码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处理与转播服务。

然而,视频业务有其自身特点,例如其对时延比较敏感,对组播要求比较高,需要的带宽也很大,这使得电信运营商的城域网遭受极大压力。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认为,当前城域网的主要问题是带宽瓶颈。他表示,在用户端,由于低成本吉比特以太网的出现和发展,企事业的局域网的速率上了一个大台阶,普通宽带接入网的大发展以及IPTV等宽带新业务的发展使接入带宽提高了几十倍;在长途网侧,由于WDM技术的发展,容量已经扩展了几个量级,达到T比特每秒量级,由此中间的城域网/接入网已经成为全网的带宽瓶颈。

其次,目前运营商在城域网的多个重叠网络已经不能满足融合的发展大势。一方面,目前多数运营商通过SDH和电路交换机提供语音和专线业务,而通过SDH和分离的ATM/FR、IP/以太网提供各种数据业务,分离的网络往往需要分离的网路设备、网管系统和人员以及不同的计费系统。出于惯性思维、组织架构的限制以及仅仅减小每次升级的短期初始成本考虑,这种分离的网络发展模式仍在继续。但从整体和长远看,随着网络规模越来越大,无论初始成本还是运行成本都将更快地增加,业务提供也将更加耗时费力。另一方面,在分离的网路模式中,用户必须通过不同的接入技术和线路来获取不同的业务,不仅麻烦,而且成本高。再有,企业用户正从简单的原始带宽连接要求转向更加个性化的业务剪裁要求以适应特定的应用,网络需要支持复杂的二层和三层功能,只用一种业务模式将会减少收入且无法锁定用户。

“此外,目前城域网的二层扩展性受限于VLAN数限制,具有不必要的三层环节,网络质量也不适合支持大规模的VoIP和IPTV等新业务的开放,因此,城域网不仅成为全网的容量瓶颈,而且也成为全网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新业务拓展的瓶颈。”韦乐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成本控制也是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之一,北电运营商数据网络部总监吴海亮认为:“IPTV的兴起将带来带宽的数十倍增加,而视频业务的单位比特收费比现有业务低很多。特别是在中国低廉的有线电视收费前提下,视频业务对ARPU的提升有限。假设视频业务可以提高ARPU 30%的话,留给新组网技术的建网成本空间只有增加30%去扩大数十倍的带宽来保持现有盈利水平,显然传统的技术难以胜任。”

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来自城域网的压力也开始出现。中国联通的CDMA 1x上网卡以及中国移动的随e行上网业务拥有极大的宽带流量;未来随着3G的逐渐部署,基站接口IP化将成为发展趋势,Node B与RNC之间的传输将以IP为主;而且,长期来看,移动运营商必定都将成为全业务运营商,大规模建设城域网也势在必行,这些都注定了电信城域网将进入景气时期。

因此,业务转型的深入开展和未来成功,要求运营商首先对城域网进行网络转型,在视频等新型业务兴起的同时,电信城域网也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将成为手机上网第二大国

“.mobi”注册局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钱坤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mobi全球移动顶级域名自2006年正式推出以来,经过一年时间,全球已有70万注册域名,.mobi增长速度超过.com,尤其是中国在其中大概占10%,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目前有5亿多手机用户,未来3G服务的推出以及WiMAX的启动更将促进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一部分网络用户将会从传统互联网向无线移动网络转移,整个移动产业链正在全面升级中。钱坤认为,.mobi域名可以迅速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平台,使移动互联网整个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获利。据介绍,.mobi还开发了多语种建站工具(site.mobi)、移动互联网内容搜索数据库(find.mobi)、移动互联网开发人员资质认证项目(dev.mobi)、网站评测工具(ready.mobi)等多项服务。这意味着,在手机上建站和浏览都会非常方便。

据悉,国外已经开始流行.mobi的应用,很多国际企业已经建立了.mobi网站,通过手机进行市场推广。如,谷歌推出一 项专门针对.mobi移动互联网的“Google AdSense”服务测试,面向移动互联网站的“Google AdSense”广告业务将在13个国家中开始服务测试,其中包括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印度和中国等。在国外,人们已经习惯看到街上广告牌中.mobi后缀的手机网址。(石)

作者:严 跃

环网传输有线电视论文 篇3: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设计及维护

摘 要: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逐步从模拟向数字平移,现有的HFC网络担负着模拟和数字电视信号共同传输的任务,大多采用多级光纤链路级联和树型电缆分配的环-星-树型网络拓扑结构,所有信号都由前端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向下传输,这种模式的网络结构复杂,可靠性不高,维护困难,如何保证数字电视高质量、不间断地传输,对有线电视整体向数字化平稳过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设计及维护中需注意的问题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有线数字电视;HFC网络;机顶盒;设计;维护

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7亿,完成有线数字电视转换的用户近1亿,已有超过150个城市完成了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50.81%。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由点到面全面推进,在整体转换完成之后,有线数字电视进入持续、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

1 概述

有线数字电视(DVB-C)系统由前端、HFC网络和用户终端(机顶盒)等三大部份组成,HFC网负责将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给终端用户,现有的HFC网络一般为环星树型拓扑结构,它只有一个前端,所有信号都由前端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向下传输,大多采用两级光纤链路级联的环一星一树型拓扑结构,其总前端和各个分前端一般采用光纤组成的SDH环型自愈网,SDH的网络接口统一、设备智能化高、兼容性好、组网灵活,采用同步复接方式,使各种不同传输速率的数字信号的复接和分接变的非常方便,并提供最佳的路由选择,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

2 有线数字电视设计应用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己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如今,各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局都有了自己的HFC有线电视网络,全国各地的HFC有线电视网络已经通过光缆干线、微波干线、卫星线路实现互联,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巨型广播电视网络。

与传统的有线电视系统相比较,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更注重于信号的双向传输功能,未实行数字化之前,现行的以模拟信号传输的有线电视系统基本上都是单向传输信号,用户接收终端只能被动的接收有线电视信号,而在进行数字信号传输的系统中,用户接收终端能主动的与有线电视营运商进行个性的点播等操作,从而能更多地体现有线数字电视的多媒体功能。

传输数字信号的频道数量是传输模拟信号的6~8倍,那么在能传输50套模拟信号频道的带宽中,传输数字信号的频道数量将能达到350套,而按750MHz的传输带宽来计算系统的线缆损耗则能极大的满足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在现在以及将来的传输要求。

按有线数字电视设计的系统,其传输的干线部分与以模拟信号传输的系统有一些区别,前者的传输路由可为:光工作站→分配器→分支器→分配器→无源集中分配器→电视插座→电视接收终端,而后者的传输路由可为:光工作站→分配器→干线放大器→分配器→分配放大器→分配器→分支器→电视插座→电视接收终端。从传输路由来看,按有线数字电视设计的传输路由更简单一些,其主要去除了放大器的传输设备。

一般来说,信号经光工作站后,其传输干线可以分为三个模块来选择设计,模块如右图:

在用户端采用放射式星形的集中分配方式接入,每8~16个用户终端集中接到一个无源集中分配器。按每个光工作站四路输出端口,每路输出端口由一至三个分配传输模块(9~15个无源集中分配器)组成,所以每个光工作站将可以包含500个用户。

在设计中对于用户终端插座电平我们可按70±3dB来进行系统的电平计算,若在系统计算中取20℃,750MHz的线路衰减常数,同轴电缆SYWV-75-5P的线路衰减为19.1dB/100m,无源集中分配器至用户终端插座之间的距离应在30m内为宜,而对传输主干的线缆的选择就根据线路的传输距离经计算后选取适当的线缆型号。

在对分配器、分支器的选用应注意选用过流型的双向传输分配器及分支器,对用于室外的分配器、分支器等设备还应选用防水型的设备以便更好的适应系统工作的环境要求。

3 用户终端检测与维护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故障现象远远少于传统模拟信号。数字电视信号的信道功率(POW)、调制误差率(MER)、误码率(BER)、星座图和频谱图等从多个角度描述数字电视的传输质量。它不同与模拟电视的发射、传输,但有着模拟电视无法比的优势。但是繁荣的现象之后也隐藏着危机,目前数字电视在用户家故障主要表现为:马赛克、无节目(蓝屏)、静帧。笔者根据实践经验从实践的角度来谈谈数字电视的检修方法。

首先,检测用户的入户电平。目前由于数字场强仪刚刚面市,许多电视台因价格昂贵而却步,但用模拟场强仪还是可以检修的。一般模拟电视的电平入户根据国标是大于58db可正常收看,而测数字电视的电平根据实践大于35db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当测了数字电视的入户电平大于35db时,再测前面的模拟电视的入户电平,既可推算出数字机顶盒正常收看时,要求该地区网络设计的必须入户电平。

其次,机顶盒的搜索问题。搜索可分为自动搜索和手动搜索,这两种方法进行前都必须将机顶盒恢复原厂设置。前一种方式要断掉电源,最好等上2030分钟后再开机,可以解决一些一般性的故障,如机顶盒上的时间不准、搜索频道数量没有变化等问题。后一种方式就不须断电源,进行手动搜索数字电视的每个传输频率后并逐个将其存储就行了。

最后,机顶盒的升级问题。它也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即自动升级和手动升级。自动升级是用户将机顶盒置于待机或开机状态,由数字电视公司的前端发出自动升级的指令来完成。而手动升级则在机顶盒中直接选择在线升级等待510分钟即可完成。这两种升级方式进行的前提是数字电视公司的前端必须有不同机顶盒配套的升级软件。

4 总结

在当今的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科学发展潮流中,数字化是业界的共识,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努力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努力创新,精心设计出每一份优秀的工程,为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建设进程奉献一份力量将是我们设计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文斌、孙卫民,发射机远程控制与测试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11.

[2]林文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维护技术浅析[J].西部广播电视,2004.03.

作者:朱宝洪

上一篇:数字时代广播电视论文下一篇:产教融合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