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15

班级文化是以学校文化为背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的主要活动为空间,以班内物质环境、制度规范、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它是班级生存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单个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标准化班级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标准化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1:

独立学院班级标准化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班级标准化管理是大学班级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是现代管理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在大学班级管理过程控制、目标制定、实施、评估及量化考核等方面而具有其独特的可行性,并且在班级标准化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级标准化管理的规范作用,并将班级标准化管理作为班级工作和学部工作联系的重要纽带,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自主与公开,班级评价体系的客观与公正。

关键词:标准化班级目标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学校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来源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部分班集体相对涣散,学风状况普遍不好,对于目前还处于关键发展期的独立学院来说,辅导员流动性较大,新手辅导员较多,缺乏相应的学生管理经验,这使得各项管理工作难以展开。根据这一特点,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管学部在班级管理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行班级标准化管理,有效地克服了以往班级管理的弊端,取得了良好成效,可行性较强。

一、“班级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创建的指导思想及实施原则

1、“班级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班级标准化管理是运用质量标准化管理原理和基本方法,将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制度、基本流程,基本控制方式进行文字化的规范,并对重点环节和步骤程式化,形成班级标准化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控制体系、信息体系、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控制的手段规范班级管理、保证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的班级管理方法。

2、“班级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质量、高满意度的班級管理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为主要任务,以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转化为努力方向,以辅导员责任制和学生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的班集体建设为基础,以质量管理学原理为理论依据和指南,以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为方法,以制度规范和程序控制为手段,以科研和创建相结合为基本策略,全面加强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 努力探索适合我部学生工作的新方法,形成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3、班级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原则

加强组织、全员参与、以创促建、整体筹划、分段安排、分步实施;珍视经验、务求实效、创新求变;质量为上、注重过程、科学规范;坚持标准、择优示范;达标普惠、持续改进、整体改观;工作共创、成果共享、目标共现;以生为本,促进发展。

二、班级标准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1、班级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班级管理的总任务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班级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班级学生的成才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班级管理应该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校管理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全面开展管理活动。其具体任务是:

(1)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团结有力的班级组织、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班风、开展经常性的班级活动、使学生个性、素质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2)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定和完成班级工作计划,完成育人目标。

(3)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保证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正常运行、保障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

(4)完成学校安排的以学生为对象的各项任务

2、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为:

(1)班级思想文化建设

在班级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实行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教育实践中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师生共有的精神财富和力量。班级应高度知识班级文化建设,创建、总结、提炼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形成班级思想理念(班训、班徽、班歌、班旗等)、共同的班级目标、精干担责的班级干部队伍、积极地班级舆论氛围、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民主向上的支持性班级风气。发挥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促进班级工作的全面提升。

(2)班级组织制度建设

班级组织制度建设是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包括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主要指组织结构的健全完善和干部及骨干队伍的产生与培养,主要是建立民主优良高效的体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制度建设包括制度的制订和制度的执行,制度既是管理的依据,也是管理的手段,制度制订重在建立规范、合理、科学的机制,制度执行重在发挥制度班级管理中的指向功能、制约作用、协调作用、自律作用。

(3)班级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

学风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它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是学风的核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调节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强度、力度和深度;学习方法是学校能力的体现,要注重学生学习理论、学习规律的培训锻炼和掌握运用,开展班级学习方法的讨论和交流;学习效果是对学习活动好坏的综合评价。重点抓住以下四个方面:①严明学习纪律,规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②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③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④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班级也应将学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首要任务,每学年制订出《年度班级学风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4)班级的生活及寝室管理

学生的社会生活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展尤为重要,是全面育人和学生全面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以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要方式、以学生宿舍为主要阵地、以文化道德、伦理法纪为规范、以防止和改良生活不良行为为主要指向、以形成健全人格和生活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全面的学生生活教育管理。

(5)班级文体及社会实践活动

班级文体活动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思想文化教育的载体,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生活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和发展的途径,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方式 。使学生投身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接收社会教育、达到提高社会能力、提高实践才干,最后服务社会。

3、班级工作目标

运用标准化管理的方法,根据班级管理的任务,与辅导员协商达成班级标准化管理目标指标,以“班级管理目标责任状”的形式确定。

“班级管理目标责任状”的基本内容有五个层次:(1)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单位和个人的目标,形成目标体系,不同层级的目标就是在这个阶段中制定出来并进行总体规划的。(2)建立分权组织体制,上级根据分解目标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给下级最大限度的权力,使下级充分运用权力谋求目标的完成。上级和下级在分解目标的同时必须服从分权组织体制。(3)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方法和评价标准。其制定依据必须以人为中心,以过程为中介,以目标为转移。(4)对目标实现的情况实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并据此实行奖惩。(5)在目标完成后,再制定新的目标体系。班级标准化管理的本质是既注重工作成果,又注重过程,通过过程的严格控制以实现最终的目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三、班级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与操作

班级标准化管理是在学部班级标准化管理项目小组的领导下进行,其中学部党总支书记主抓,辅导员老师积极参与,逐步由学生自主管理、独立实施。它既帮助辅导员老师总结班级管理工作经验,推进班级工作,让新手辅导员有章可依,又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实施与操作的具体分工为:

1、学部“班级标准化管理”项目小组及辅导员老师:全面动员、落实培训、过程监督、指导评价、修改完善

学部“班级标准化管理”项目小组既是《班级标准化管理指南》、《班务日志手册》及《班级标准化管理验收材料》模板的设计和制作者,也是该手册的实施监督者和管理者。因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项目小组成员开展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教训,准备新学期工作。

(2)试点/示范班级评比申报。

(3)开展由学部领导、全体辅导员及试点/示范班级代表参加的班级标准化管理总结表彰及启动仪式。

(4)班级及个人目标申报。

(5)落实培训工作,即辅导员和学生培训工作,确保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6)加强管理过程和环节控制,及时反馈。建立月统计、学期统计考核及学年统计考核考评制度、督导与监管制度等机制。

1)坚持月统计、学期统计考核及学年统计考核考评制度,定期反馈并改进。首先,学部对标准化管理示范/试点班级坚持考评制度,定期公布考评成绩,按照《班级标准化管理指南》手册有关制度,进行检查、监督、考核,辅导员老师组织全班同学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尽力、尽责。其次,学部坚持每月召开班级标准化管理会议,定期反馈结果,学期末会进行考评总结。如:按考核总分排名,鼓励优秀。在班级标准化管理量化考核中,取前15名予以表彰,对初次不达标的班级给予通报批评,第二次不达标的班级取消示范资格,并将评定结果直接作为评定优秀班集体的参考依据。加强优秀班级典型的树立。加强正面典型的树立,他们是班级学习的对象,是班级标准化管理的领军者,因此,这项举措也可带动整个班级尽早实现其标准化的管理,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

2)评选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并把评优评先与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适当挂钩,提高了班级全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7)建立专用宣传阵地。

在进行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好宣传栏、板报、网络等宣传媒介,建立了班级标准化管理和“一班一品”宣传栏,提高全学部学生对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2、辅导员:全面把握、积极引导、规范操作

辅导员是班级标准化管理实施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辅导员首先要提高认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班级标准化管理的功能和操作。不仅要制订出四年的发展目标,还要把握发展过程,作为班级和学生达到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推动者。

同时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当遵循:统一要求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操作原则。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老师对待班级个人某些方面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应当有所差异,尤其是在针对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设定与落实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实现班级目标的顺利完成。

3、学生:自主管理、加强沟通、认真学习、努力提高

学生是实施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体,但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在自主管理和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学生要加强与辅导员、班级干部、其他同学的等方面的沟通,充分依托班委会、党小组、学生会等组织,积极投入,在实践中完成标准化管理和实现工作目标及个人目标,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如:“一班一品”,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品牌。

四、班级标准化管理实施效果与评价

1、整體效应

在班级标准化管理实施以来,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到课情况明提高,迟到、早退情况减少,早自习的良好习惯在班级中深入人心。通过教育和管理,以及责任的落实,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爱学校、爱集体的观念,也加强了组织纪律性。

2、班级效应

推行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后,班级管理有了良好的组织框架及管理体制,班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不仅减少了班级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同时,在班级标准化管理项目小组全面监督下,也保证了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班级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使班级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班干部容易形成领导核心,组织开展班级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有利于提高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学生在集体中学会了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班级中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有的专业班级集体到孤儿院义务劳动,有的班级组织博物馆参观,各班良好的班风、学风正在逐渐形成。

3、目前可见成效

(1)促进了辅导员的成长与发展。

辅导员尤其是刚接手班级的辅导员,在班级标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能促进自身班级工作经验的迅速提高,并且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工作水平。

(2)促进了班级管理的稳定与延续。

在班级四年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辅导员更换的情况,由此可能引起班级发展目标和管理制度的中断,进而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发展。《班级标准化管理指南》的使用和执行,可以帮助新辅导员了解班级已有的发展目标和管理制度,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稳定的开展。

(3)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的自主与公开。

班级标准化管理使班级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班干部根据本班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班级管理、组织班级活动,同时班级标准化管理项目小组还将进行监督、组织交流,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更能实现班级管理的公开。

(4)促进班级评价的客观与公正。

班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使班级评价更加公开,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也更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班级不断的成长。

4、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尝试中,获得了不少的收获,但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因为辅导员流动性较大,新入职的辅导员对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上手比较慢,实施起来比较生疏。

(2)个别班级积极性不足,需要加大班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动员和宣传力度。

(3)班级标准化管理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江月孙,王新如主编.班级管理学[M].新世纪出版社, 1995.

[2] 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 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5] 郑卫华.加强标准化基础管理——《中国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五[J].世界标准信息,2006(10).

[6] 郑卫华.加强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国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六[J].世界标准信息,2006(11).

[7] 刘建.素質教育呼唤班级管理科学化[J].班主任,2004(10).

[8] 张强.班级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及其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4(16).

作者:隆芳敏 王启帆 易荣伟

标准化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2:

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班级文化是以学校文化为背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的主要活动为空间,以班内物质环境、制度规范、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它是班级生存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单个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散乱化。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往往是同时进行,但通常情况下并没有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将其他文化建设串联与整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很难从根本上提升班级形象,创建班级育人环境。例如,一些班级非常重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在黑板上方、左右墙壁上贴上育人的标语,教室后面墙壁上设置“学习园地”“学习之星”等。但是,忽视了班级精神文化的统领作用,没有适时地系统地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结果便形成所谓的“没有灵魂的文化”,空于形式,没有多大效果。

2.“两重”标准化。目前学生成绩仍是学校最为关心的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备受广大教师青睐,而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受到师生的冷落甚至歧视。例如,同样是犯了错误,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手下留情,对成绩差的学生却严惩不贷。规章面前不是人人平等,而是由老师的感觉随意实施。这样,“差生”就会产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和对“优生”的对立心理,从而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进行。

3.专断化。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专断现象依然严重。班主任专断化固然可以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短时间内提高班级形象,改善班级环境。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一直处于服从地位,很可能对班主任的处理并不满意,但由于对班主任的惧怕,不敢跟班主任提意见,这样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就会愈演愈烈,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持续进行。

4.短期化。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一时热”。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或者上级主管领导的检查或者是班级管理者一时心血来潮,班级文化建设瞬时轰轰烈烈地展开,一时间办板报、贴标语、搞讲座,但几周时间过去后,这些风风火火的活动也悄无声息的停止了,这样的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劳民伤财毫无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以学生为本原则。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学生的发展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二者构成了以“学生为本”的完整内容。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优缺点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特征的文化建设目标,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与长处,给每位学生创造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培养其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从而创设和谐向上的班级环境。

2.民主与法治原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治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主人翁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是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然而,法治归根结底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法制建设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其情感、心理需求,实行民主立法与民主管理。

3.整体性原则。班级文化建设不是班级个别人的事,而应是班级全体师生与相关家长共同去完成的事。全体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他们有时容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缺乏,如果没有全体教师的督促和引导,班级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各项规章制度也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与实施;学生家长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一员,家长作为学生亲人,对自己孩子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等一般都比较了解,同时也更容易获取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只有学生家长广泛参与,我们才能及时全面地获取学生信息、解决问题。

4.系统性原则。班级文化建设涉及到班级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从时间尺度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班级需求不同,班级文化建设重点应有所不同;从班级文化建设内容上看,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虽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但地位不同。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而且能为班级整体形象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氛围。然而,由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某些规律认识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倾向,严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统筹规划,多力量、多层次、多角度的投入和营造,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而做扎实的准备与努力。

(作者单位:修武一中分校)

作者:王素仙

标准化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创新策略探索

一、班级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与传统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个体行为,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其弊端表现为:班级管理目标标准化——将所有学生塑造成规格相同的标准化产品;班级功能单一化——班级成为班主任实施管理的工具;班级管理机构行政化——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建立起有等级分工的行政管理框架;班级管理模式权威化——以对班主任权威的服从为前提,实施权威化的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功利化——趋同于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意志,忽视或无视学生的成长需求,重视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其内在价值[1]。这种班级管理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也制约了班主任工作价值的实现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总目标,避免传统教育理念下班级管理的弊端再现,我们认为,班级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让鲜活的生命矗立在自己的心中——班级管理必须凸显人文性

班级是由鲜活的生命体所组成,充满生命活力。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意义的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独立的人。

2.从学生的发展来思考今天的教育——班级管理必须凸显前瞻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一质的规定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发展来思考今天的教育,必须从明天的需求来为今天的班级管理定位,必须用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前瞻性首先体现为班级管理理念的前瞻性。班级管理的基点既要着眼于学生的今天,又要着力于学生的明天;既要以今天的公民道德标准规范学生,又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素质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一流修养、一流学识、一流体魄的信念与行为。要让学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愿望,使班级成为学生生长爱国之根、创造之根、德性之根、文化之根的沃土。

班级管理的前瞻性还要求班主任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与时俱进,要有丰富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运用多维的思维方式调整班级管理策略。

此外,班级管理的前瞻性还应该包括管理技术层面,比如将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拓展班级管理的内容,架构师生沟通、生生交往的桥梁,锻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和谐的班集体。

3.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班级管理必须凸显自主性

我们在实践中常会发现,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即使有些班主任十分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往往不能得到学生热烈的响应,参与者少,观望者众。追究这种现象的成因——一是由于班主任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由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较多地依赖父母,自主性、独立性相对较差;三是由于学生富于想象,富有激情和创造,在班级管理方面常会冒出新点子、新思路,但由于考虑问题欠周全,在班级管理中常会出现些许漏洞,而班主任不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逐渐消退。

班级管理的自主性重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应该具备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自觉性。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内化为班级成员的自觉需要,更好地实现新课程下班级管理的目标。

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班主任要以生为本,实行民主管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赋予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新的生命活力,有教师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这是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班级管理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探索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策略。

1.创建独特的文化氛围——实施环境育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班主任要让学生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充满生命气息的、互动生成的班级文化氛围中。整洁的地面,美观的陈设,个性化的专栏,图文并茂的板报,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更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让教室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港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室设计与布置的主权要归还学生;要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要渗透情感化和知识化;要突出整体化和动态化[3]。各班可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充分酝酿,自行设计,彰显班级的独特个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渗透制度育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没有刚柔相济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不行的。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要做到严、细、活。由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章设置、仪式和传统的形成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4]。所以,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3.实施科学的民主管理——落实管理育人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要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在开学初,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搜集学生个性化资料,比如作品、成果等,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和班级实际,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讨论,在班内设立不同的服务岗位,如图书管理岗、卫生监督岗、纪律检查岗、学习互助岗、宣传报道岗等,由学生民主管理。各岗位的管理人员通过毛遂自荐、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努力做到“人人有岗、个个尽责,鼓励兼岗、定期轮岗,真诚服务、各展所长”,力求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获得一个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角色,能够为集体出力、为大家服务,能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陶冶。

4.营造正确的班级舆论——强化思想育人

班级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中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它常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班级成员的动向和言行。正确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重要力量,是班级成员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舆论和班风具有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对班级成员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制约班级成员的个性发展。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努力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让班级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5.组织丰富的主题活动——倡导活动育人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班级管理实际行为,就是要求班主任组织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为班级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情境,促进他们成长、成才。让主题活动成为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是我们开展丰富主题活动的价值追求。

“班主任的工作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班主任的工作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自身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精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让班级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黄正平.专业人视野中的中学班主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2] 教育部基教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0.

[3] 谢世腰等.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6.

[4] 陈琦.学校制度文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责任编辑孙晓雯)

作者:吴昊文 吴志敏

上一篇: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新闻地方化评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