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工程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更要从技术人性化角度来培养学生。针对我国许多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根据该课程的“人—机—环境”系统性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工程技术观和服务于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我们提出以技术人性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以人为中心的“金字塔”教学改革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机工程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机工程学管理论文 篇1: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解析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

施工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将更激烈。建设单位要求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的意识越来越强。在这种条件下,安全管理工作更应该加强而不能削弱。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降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为目标,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付诸实施,使目标得以实现。人机工程学正好符合这个特点。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随着机械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和发展的。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将该学科定义为: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慮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该学科以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使机器适合于人、劳动环境适合于人,以保证人能安全、卫生、舒适、高效地进行生产活动。

一、建筑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事故原因,这里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在分析事故原因及对策时所使用的4M法,即从人、机械、环境与媒介、管理四个方面对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人的因素

在事故发生的诸原因中,人的因素当属首位。人生理、心理、作业姿势和动作、作业能力等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造成人为失误,进而对整个项目造成影响。

1、生理因素。人体各功能系统和各机能器官及生理节奏等生物体活动规律、人体的疲劳特性等,都可能成为发生人为失误的生理方面原因。只从大脑的生理活动特性来说,大脑意识水平分为由浅入深5个层次,人在不同层次的可靠性水平不同。大脑意识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在8小时工作日中,人脑能保持正常意识的阶段,即精力充沛、积极进取的状态不会超过2-3小时,而大脑意识水平与人为失误发生概率直接相关。但是大脑的生理机能是有一定规律的。实验表明,晚10点以后的深夜至凌晨是大脑活动水平处于低潮时期,人的意识水平降到最低,所以夜班作业也是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时期。

2、心理原因。许多事故好象是由作业者不注意引起的,注意受到信息的性质和个人生理、心里活动水平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和转移性。还有急于求成、缺乏知识、片面经验、侥幸心理、急迫时的行动都可能是个人物根据的推测所做出的随意性判断,也是发生人为失误的重要原因。

3、作业姿势和动作方面的原因。正确的姿势有利于动作的控制。工作时,需特别注意所利用的脚下位置,使姿势不受束缚,动作要有意识、有控制。不安全的动作主要是:违反操作规程;未能控制速度;安全装置不当;超载、误置;捆扎不良;工作姿势和位置不妥;在移动的设备上工作;不专心;未使用保护装备等。这些都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二)机械的因素

机械设备是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的设计、防护、布置等方面的问题也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建筑施工现场的设备常为购买或租用获得,在选购时应充分考虑到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减少在施工现场因设备设计和防护、信号等装置缺乏的问题造成安全事故的概率。

施工现场的设备布置不合理不安全也可能诱发事故。例如,与易发生危险的设备距离过近,没超出安全距离;设备布置过密,作业者缺乏必要的作业空间;相关的显示装置布置过于分散等。

(三)环境与媒介的因素

首先,施工现场不良的微气候、噪声、振动、照明、粉尘等条件,一方面导致施工人员疲劳、烦躁,引起意识水平下降、反应能力降低而增加事故发生率;另一方面也影响施工人员正确感知信息的能力,酿成错误判断而导致事故。其次,外界的无关刺激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施工人员无意注意,以使注意对象转移而造成事故。第三,施工现场的指示、标志不完备、不清晰,也易导致事故。

(四)管理的因素

安全事故率高低与领导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及管理制度是构建全密切相关。领导不重视安全施工工作、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楚、检查工作不落实、法规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信息交流不畅、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对临时施工、非正常施工、特殊及危险操作和夜班施工管理不善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二、防止事故的对策

(一)人的因素的对策。要创造一种和睦、严肃的施工安全气氛。施工人员之间相互注意,防止出现不使用劳动护具等违法规程的事,防止不安全行为。及时处理施工现场的危险物,并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认真操作。提高施工人员预知危险的能力,通过安全教育,使施工人员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隐藏着那些危险,如何能及时发现,相应的对策是什么,并通过安全检查表进行监督。

(二)设备方面的对策。在购买设备时,选择操作简便、省力的机械设备,设备的仪表和监控器等可视化界面要符合人的习惯,对于紧急操作部件可采用醒目色彩或规定的安全标识,易于识别。对于施工中会造成危险的设备部分要通过防护装置把人隔离开来,例如设置防护罩、防护网、围栏、挡板等。

(三)环境与媒介方面的对策。从人的因素出发,改善施工环境。把微气候、照明、噪声条件及休息时间控制在适宜的水平,使施工者易看、易听、易判断、易操作、较少受到干扰,在精力旺盛和意识集中的条件下施工。在施工现场,危险牌示要设在显明易见的地方,文字简明、含义明确,字迹鲜明易认。识别标志常使用清晰、醒目的颜色、标记形象使人一目了然。

(四)管理方面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方、施工方都要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项目经理及主要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态度决定了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所以必须做好安全管理的带头人、安全思想的传播者,必须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

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在管理机构设置时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创优一体化管理,系统化运作。建立必要的安全信息交流制度和交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2、人员选择和培训。在选择施工人员时,施工单位应根据岗位、工种特点,对求职者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性格等进行考核,选择合适的人员。入职之后,通过操作培训、技术培训、能力培训和安全培训,模拟事故情况,训练施工人员安全操作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持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劳动纪律教育、安全技术知识和规程教育、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的教育等。为保证安全教育行之有效,必须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采用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进行,可以配合典型事例加以强调,尽量的生动直观,易于理解。

4、施工操作管理。包括行政和经济手段,推行各工种的标准化作业;建立必要的安全管理监督岗,让施工人员之间相互督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消除施工人员的疲劳;按照规定实行加班施工,禁止连续加班和患病坚持工作;制定各种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无论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都应重视人的因素,掌握人的特性,利用和发展人的潜力,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深入开展系统安全分析和事故预测的技术活动和教育,分析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的规律,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觉性,改善设备和施工环境条件,充分依靠和发挥技术力量,加强科学管理,努力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张巾爽

人机工程学管理论文 篇2:

技术人性化视角的工程技术教育

[摘 要]工程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更要从技术人性化角度来培养学生。针对我国许多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根据该课程的“人—机—环境”系统性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工程技术观和服务于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我们提出以技术人性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路。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以人为中心的“金字塔”教学改革方法。这一方法能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和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学”知识,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机—环境”系统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技术人性化;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是大学工程技术专业教育长期以来秉持的原则。这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对现代工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工业化以来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盲目崇拜已经使人类在环境、生态、资源、社会伦理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工程技术教育领域,有必要对现有的工程技术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泛指大到机器和工程设施,小到个人产品的一切器物)、环境三大要素之间关系的科学,是研究人的需求特性、工作生活环境与机器三者相匹配的问题,是为解决工业社会系统中人的效能、安全、舒适和健康问题而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一门科学。人机工程学在高校的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安全工程、计算机等众多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学生教育中受到重视。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高等院校开设了该课程。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在研究人、机、环境三要素的基础上,注重“人—机—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寻求达到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生产和工作的目的。[1]我们需要充分理解人机工程学课程所关注的以人为本的精髓,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从技术人性化的角度讨论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问题,由此引发对科学技术人性化的思考。

一、人机工程学课程性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与人两者总是不可分割的,研究技術及其产品和工业社会中的人的和谐关系就是人机工程学发展的起因。所以,人机工程学又叫人体工程学、人因工程学、人类工程学、工效学、工程心理学等,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协调、一致性的学问。人体科学、环境科学和技术科学及其产品三者之间的相互整合,构成了本课程的内容体系。从表面上看,该课程研究的是狭义的人、产品和环境之间相互协同的关系;从本质上看,该课程研究的是人、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和谐问题。所以,该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人类在工业社会建立一个舒适、安全、高效、和谐的工作与生存环境提供理论和方法。

科技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技术的发展总是要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并要适应和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这些观念已逐渐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消费者中形成共识。那么,工程技术人员在开发新产品、设计新项目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思想方法来考虑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深入到具有技术人性化功能的人机工程学精髓之中来进行探究。

二、技术人性化的人机工程学

(一)技术人性化思考

技术人性化是指技术对人需求的全方位的满足,是“科技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体现。[2]技术人性化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最为鲜明的趋势。技术人性化以满足人性需求、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通过引导科学技术发展按照人性需求加以改变,并使它以正能量为人服务,从而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解放。[3]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既放大了人类的力量,同时也放大了破坏的力量,会产生某些非人性、负能量的恶果,从而给人类带来麻烦、威胁甚至灾祸。如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炸泄漏,世界水利工程史上负面影响最难消除的阿斯旺大坝工程,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导致臭氧层这一人类保护伞的破损,等等。这些威胁和灾难是技术对人性异化的结果。要想让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积极寻找将技术赋予人性化的因素,实现技术的人性化功能,从而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保护人类。

从人文视角来看,机器工业时期以来,工具理性的泛滥、科技崇拜的盛行、拜物主义的形成等,导致了科技人文因素的失落。[3][4]著名的技术史和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在今天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以‘巨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为主导的时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于是应该转向多元化的、民主的技术,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5]:“关心人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如果技术是朝向人的尺度和人性特征所创造和发展,那它将给人带来的是满足感、舒适感和自由感。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得出结论[6]:“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不能从市场的观点,从节省了多少钱的观点来看待这种新的可能性……出路只有一条:建立一个以不同于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这些论述对于形成和推动人类社会认识技术的两面性,引导科学技术朝着“技术人性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技术人性化教育

如何正确引导技术朝着具有人性化因素的方向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技术人性化教育,促使技术走向“人—机—环境”的良性发展道路,这是值得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技术人性化虽然有助于缓解和治理人与自然、人文与技术的紧张状态,有助于解决人、机、环境之间的矛盾,但如果还局限于从技术问题到技术方案的角度来谈解决问题,那么其思路还是狭窄的。我们认为,只有从人与自然、人文与技术、人与机器的总体的生态平衡的视角来考察问题,也就是在“人—机—环境”的总体框架内来讨论问题,才能找到富有远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所迫切需要的至关重要的理念。所以,现代技术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即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技术人性化的学科,设计技术人员应该通过学习本课程接受到技术人性化教育。

技术人性化教育是一个在技术活动中关注生命的动态过程。实施技术人性化教育,应始终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人的自然属性与科学技术属性的辩证统一。然而,从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技术人性化教育的实施尚处于中低水平。在工程技术教育中不难看出,教学工作鼓励的是固有知识、结论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创新、发展的思维;追求的是学生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标准化,而不是关注技术的人文关怀及技术的应用对人产生的弊端。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学生只注重技术的思维定势。

(三)人机工程学体现了技术人性化教育

针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技术人性化的教育问题,美国学者A·Woodcock提出了“人机工程教育学”的理论。他认为人机工程教育是技术与人文的桥梁,是科学技术研究、人性关怀以及社会生活三者之间的交集,是大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中技术文明的认知教育。他认为“人机工程教育学”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7][8]对“人—机—环境”知识的缺乏和漠视,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遭遇了许多问题,使技术产品与使用者碰到了许多麻烦,影响了技术产品的正常使用、人们的彼此交往和工作效能的提高。

虽然现代技术产品的设计出现了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等理念,但这些理论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的仍是技术思维,强调的仍是技术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因素。所以在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将教材里的内容逐一地讲解,那么学生对于人机工程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就不是非常的理解,容易把本课程单纯地看作是一门以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为主的课程。可见,确立以技术人性化为观点的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思路契合了人机工程学课程的精髓。

三、从技术人性化角度谈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思路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研究、学习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魅力在哪里?这是我们在本课程教学中应该正视、思考的问题。[9][10][11]我们根据该课程的“人—机—环境”特点及服务于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需求,基于技术人性化思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金字塔”的教学模式,从人性化角度指导人机工程学教学工作。

人机工程学“金字塔”教学改革方法是由塔底面的三个“点”和塔上“顶点”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形状,如图1所示。塔底面第一个“点”就是人的特征的讲述,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的特征本身的教学;第二个“点”是“机”的设计规律的探索,其内容更多的是技术理性分析;第三个“点”是工作环境的协调性保证。这三个层面应相互结合,层层递进,最后形成“人—机—环境”一体化效果,即人机综合效果,实现“人—机—环境”系统中人的最佳感受,这就是“金字塔”的“顶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本课程的魅力,形成一个完备的课程教學过程。

“金字塔”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教学思路与过程分解为 “人的需求是什么?怎样为人设计?达到什么样的人机协调效果?”三个支撑点,即分阶段、分层次解决设计中的人机学问题,以达成“人—机—环境”一体化的效果。以三个“点”为基础,以“顶点”为中心目标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与技术之间的和谐问题。

(二)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为此,我们将人机工程学课程分为三个维度和一个目标,即人的维度、机的维度(包含人机交互和作业等)、环境的维度和人性化需求目标,如表1所示。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人”,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围绕“人”的维度来展开。首先通过人体测量和人体基础数据使学生掌握人的特征尺度及其在“人—机—环境”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然后从与技术产品设计有关的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运动系统”3大系统知识来讲述其与技术产品设计的关系及应用方法。“机”的维度主要是以人机交互,如显示系统、操作系统、手握式工具和工作桌椅为主的人机信息界面与常用工具设计,生产作业主要是作业姿势、动作设计、作业岗位和作业空间分析,其他主要研究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虚拟人机学、绿色人机学、智能化人机学和事故成因分析及其安全设计等。环境维度因素主要是与人和机器有关的环境因素,如热环境、光环境等。人性化目标关注人在系统中的最直接感受,如安全感、舒适感、健康状态、卫生条件及工作效率。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安排可给学生构建出一个清晰的、以人为中心的课程框架体系,从整体性把握课程内容,强化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三)技术人性化教学改革的作用

以人为本、以技术人性化为目标的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对技术产品设计和工业生产过程的作用可以概括为:1.重视人的因素,在技术研究和产品设计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2.考虑“机”功能的合理性,为技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3.考虑环境因素,为技术产品提供设计准则;4.重视“人—机—环境”系统的和谐,为技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工作程序。

以人为中心、以技术人性化为目标的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科技素养,还可以增强他们对以人为中心的实施能力。最佳的设计技术必然是人、环境、技术、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和谐统一。为此,工程技术人员应在以上各方面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从技术、人的关怀和社会方面来判断最佳平衡点的标准,就是在技术设计中坚持技术人性化的主导思想,并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技术工作的全过程。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要根据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机工程学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模式上不能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技术,还要重视技术的人性化思想的培养,紧紧围绕“人—机—环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注重与背景学科的融合,重视学生人机工程学思想的培养以及对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拓宽本课程教学的广度。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本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本课程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 许鸣洲.技术的人性化:趋势与课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5):70-74.

[3] 卢旺林.论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技术人性化[J].科学管理研究,2006(1):48-51.

[4] 贾丽丽.基于人性技术化与技术人性化的哲学思考[J].科学之友,2009(12):125-126.

[5]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全集(第3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 诺伯特·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 Woodcock A. Ergonomics,education and children:A personal view[J].Ergonomics,2007(10):1547-1560.

[8] 卢兆麟,汤文成.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工程图学学报,2009(6):1-9.

[9] Vink Peter,Koningsveld Ernst A P,Molenbroek Johan F. Positive outcomes of participatory ergonomics in terms of greater comfort and higher productivity[J].Applied Ergonomics,2006(4):537-546.

[10] 杜鐮.基于设计三阶段模式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67-69.

[11] 马如宏.人因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66-68.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吴勇华 刁叔钧

人机工程学管理论文 篇3:

人机工程在汽车制造企业的实施探讨

摘要:本文应用人机工程学仿真技术以及人机工程学的改善理论与方法,对于人机工程在汽车制造企业的实施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改善方案,实践证明改善效果明显。

关键词:车身装配作业,人机工程学,改善

1 引言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生产系统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整体运作效率。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作有关的疾病日益显得突出,如肩颈痛、下背痛颈椎病等。它们不仅严重地危害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还导致了生产率下降、缺勤率增加,甚至还导致了工伤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从目前国内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来看,现有生产现场的模式与人机工程学的要求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用人机工程学的观点来改善或重新设计工作场景。如合理的工作场景布局、符合人体参数的设备设施、利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搬运、安全且便于操作的手工工具、明朗柔和的光线、微小的噪声、协调的色彩、清新的空气等等。人在这种环境中,心理和生理因素大部分适应,人与设备、人与环境的关系基本协调。工作环境对人无伤害,人可以在这种环境中维持较长时间工作而不感到疲劳。然而,企业管理者,从高层到基层,甚至包括天天在不良工作环境中工作的操作者人在内,都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良好的人机工程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劳动保护意识[2]。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在管理者、现场工程师当中推广人机工程学,还要在一线操作者中间进行普及。

2 人机工程实施流程的改进

2.1 现有实施流程的不足

人机工程是否能在企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环境、项目实施过程和方法论等方面。而在SGM,改进前的人机工程实施主要由人机工程学专家来完成,实施流程及步骤如图1所示。作者调研后发现,在国内的汽车制造业,人机工程的实施流程均与SGM 类似。此流程虽然在实施中较简单,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人机问题的发现过于依赖现场工程师与一线操作者。企业的人机问题是由他们反映后,人机工程专家才开始采取措施,这无疑增加了操作者的负担;(2)很难全面地评估及解决企业的人机工程问题;(3) 整个实施过程缺乏对整体的规划等等。这些不足都将直接或间接导致企业员工职业相关病的发生,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2.2 实施流程的改进

有效的人机项目实施需要一个由多学科团队、人机工程学专家早期和全过程参与以及一线操作者的积极参与,等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并且有效地整合在企业整个生产改善过程中。根据人机工程改善项目在SGM 的实施过程,包括实施计划、整体评估分析及改善效果,制定人机工程的一般实施过程如下,以期在国内汽车制造生产过程中进行普及及推广,从而促进人机工程学及其改善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

(1)目标。人机工程项目的目标是建设性地合作处理工作场地里的人机工程问题,并且通过持续地改善工序作业和设备装置等活动,减少甚至于完全消除工作场合的人机工程问题。

(2)参与者。人机工程改善项目的实施过程有很多参与者,项目实施的成功依赖于每个人都能认真地各尽其责。

领导层:选择适当的资源支持人机工程项目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

生产安全部:监督和支持人机工程项目计划:监督人机工程项目实施流程,评估人机工程季度报告等;确保迅速地实施工作分析和所需的修正措施;评估项目实施报告。

人机工程改善项目组:实施工作评价:分析界定企业的人机问题,选择系统中的主要问题作为研究目标。比如,长期效率比较低的作业环节;操作者反应欠佳的操作及事故频发的作业等; 实施工作分析和改善:基于工作分析和人机工程改善原理,提出改善建议,监控改善行动的实施对改善行动的后续工作进行再分析;评估新设备或生产流程的设计:必要时,到供应商、生产现场和其他地点参与新设备或流程的设计评估;新设备或流程用于生产时评估在新设备或流程上的人机工程要素;对现场工作者及相关工程师进行人机工程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医疗部门保持适当的合作;适时地对项目实施进行总结。

医疗部门:生产相关的疾病评估治疗及相关的后续工作;迅速地向人机项目组提交有关的医疗报告;必要时与人机项目组合作讨论可疑工作。

各生产主管:提交安全事故报告配合人机工程组的评估及改善工作;实施相应的改善行动包括临时管理控制;迅速地向人机工程组提交人机改善实施报告。

熟练技术人员:将操作经验设备与工具方面的知识运用到人机工程;帮助确保工作改善的可行性。

一线操作者:提供信息并参与与主管讨论及反应潜在人机工程问题;及时向医疗部门报告身体健康方面的早期征兆和症状识别问题和危险因素协助人机工程组讨论改善办法和可行性评估;参加人机工程相关培训;实施人机工程改善方案。

(3)人机工程改善实施流程图

人机工程项目实施流程图如图1所示,实施过程可以分为3 个阶段,主要有14个步骤,说明如下。

第一阶:段项目计划

步骤1,企业人机项目计划的启动;步骤2,所有相關信息的输入如人机工程问题相关的疾病与事故数据及治疗记录等;步骤3,人机工程组与主管等人员审核讨论相关事宜。

第二阶段:工作分析及评估

步骤4,人机项目组根据计划决定是否需要或是否由于下列原因结束工作;如工作不再存在调整已就位改变次要的方法/维护调整-涉及到与人机工程无关的情况预见分析等。步骤5,否的话,工作结束并记录评估结果,以便于最后工作总结;步骤6,是的话,进行工作分析,实施第一级筛选及评估;步骤7,确定是否存在人机工程相关问题;步骤8,不确定的话,人机工程组执行相应的第二级评估;步骤9,第二级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改善行动。步骤10,否的话工作结束并记录工作分析结果以便于最后工作总结。

第三阶段:工作改善

步骤11,在一线操作者工程师及熟练技术人员等的支持下。根据人机工程学改善原理。人机工程组提出可行的改善方案建议;步骤12,实施改善方案,并由相关人员监控及管理;步骤13,改善行动实施后,人机工程租将进行再次评估,确定是否达到预期改善目标,否的话,转到步骤11;步骤14,是的话,则结束工作记录,改善方案总结,整个人机工程实施过程并归纳成文。

3 结语

首先简要地阐述了实施人机工程在汽车制造类企业的迫切性,接着对其现有的人机工程实施流程做出了改进,包括实施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与责任实施的具体步骤等等内容,对于今后人机工程在汽车制造企业中应用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国忠, 张学尽. 汽车驾驶用座椅的抗疲劳人机工程设计[J]. 人类工效学, 2004,10(3).

[2] 李鹏. 论人机工程学优化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 2010,29(2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刘小磊 张银娟 陈海云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下一篇:专业化师德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