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2022-04-17

儿歌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1:

儿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儿歌是童年的伴侣,是千百年来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笔者尝试着将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引入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使严谨的数学课堂增加趣味性,不时响起欢乐的笑声。此做法在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感知不够精确,注意力难以持久,对数学中的抽象概念、严密逻辑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若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编制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将教学内容隐藏其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如在感知数的意义、大小与顺序的教学中,引入这样一首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太阳一轮月;你拍二,我拍二,两只耳朵要听话;你拍三,我拍三,早中晚,有三餐;你拍四,我拍四,春夏秋冬共四季;你拍五,我拍五,五星红旗迎风舞;你拍六,我拍六,上下前后与左右;你拍七,我拍七,一周七天要珍惜;你拍八,我拍八,一只木箱八个角;你拍九,我拍九,九月初九重阳酒;你拍十,我拍十,双手十指好做事。”这样的儿歌内容形象直观,总体押韵,如果分组活动,配以动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

二、启发思维

如在教学简单的“心算”时,按位置顺序进行儿歌“接龙”,学生注意力会十分集中,兴趣盎然。比如第一个学生说:“一只鸭子两条腿,摇摇摆摆下了水。”第二个学生接着说:“两只鸭子四条腿,摇摇摆摆下了水。”第三个学生可以接着说,也可以随意提问:“五只鸭子几条腿,摇摇摆摆下了水?”下一个学生必须立即回答:“五只鸭子十条腿,摇摇摆摆下了水。”这样,只要前一个学生发问,后一个学生就会紧张思考,进行“心算”,准备回答前一个同学的问题。一旦答错,这个学生会得到一次重新回答的机会,且得到对下一个同学发问的权利。诸如此类的儿歌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心算”速度,提升思维能力。

三、加深理解

当生动形象的儿歌进入数学课堂,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枯燥的数字就会活泼起来。儿歌中生活化与情趣化的内容和韵律,会增添数学的魅力,从而减轻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学生在积极参与此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加深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比如,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几何体时,可以编儿歌:“教室是个长方体,我们在它肚子里;电视是个长方体,观看不可近距离;书柜是个长方体,图书在它肚子里……”然后让学生接着编下去。在听儿歌、编儿歌、读儿歌的热闹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与理解就会在不经意中加深,空间概念与空间想象力就会逐渐增强。

四、增强记忆

不少数学概念与规律是需要记忆的,对于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可以完成记忆的任务,但过于枯燥,容易让学生患上“数学恐惧症”。许多教师通过多做练习,加深理解,促进学生记忆,也是行之有效的。笔者把一些数学规律编成儿歌,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儿歌朗读中,增强记忆,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学生易错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问题,用儿歌加以总结:“加减乘除与括号,分为三步要记牢,括号优先第一步,然后乘除要算好;乘除运算结束了,再算加减不急躁;同级运算看顺序,先来后到莫混淆。”学生对于儿歌的记忆,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就练成的本领,我们把儿童的这种本领移植到数学学习上来,正是把儿童自身已经具备的兴趣和能力作为学习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完全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儿歌作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合理、适度地加以运用,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今后继续研究。

(责编 蓝 天)

作者:徐天云

儿歌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2: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德育要素

【摘要】结合小学数学课堂现状来看,教学工作基本围绕着数学知识、技能展开,旨在增强小学生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这虽有鲜明的科学理性特色,却严重忽视了德育要素的渗透,从而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沦为德育功能的“绝缘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被定义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德育功能绝缘现象,探索可行性途径,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要素;渗透途径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根据《意见》中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解读,则小学数学课堂中展开德育要素渗透是一个必然趋势.一方面,德育要素向其他学科渗透,是化解“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成绩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其他学科教育内涵的丰富.另一方面,基于学科特色开发德育功能,有助于化解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消除保障体系薄弱的弊端,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全面发展”局面.具体到小学数学学科领域,《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我们可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角度实现德育要素渗透,然而,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实践观察,渗透德育要素存在较大缺陷、阻力及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源学科本身、教师层面、学生自身.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要素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本身的德育要素渗透缺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做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指出它属于“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本质是利用数学语言对客观现象的抽象、概括.更直观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应用工具——局限于小学生群体中,数学可以进一步简化为“计算工具”,小学生日常接触的数学知识、技能等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由此,尽管数学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却不像语文、英语等呈现出显性的人文价值,由此造成小学数学课堂上德育要素渗透效果较差.

同时,数学表述所采用的语言符号、编码模式等也限制了德育要素有效渗透.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下册)的知识围绕着“数与形”展开,数字是对实物数量的抽象表达,图形则是空间位置及相对关系的表达,描述媒介与描述对象具有一体化特征,很难再渗透其他要素(至少在直观上如此),类比小学语文中的“儿歌”“诗词”等内容,描述媒介与描述对象分属不同概念——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对韵歌”中,汉字为描述媒介,风雨云雪、山清水秀等为描述对象,这有利于教师将“保护生态自然”等德育要素渗透进去——整体上,学科本身的德育要素渗透缺陷,注定小学数学课堂主要采用“隐性德育”的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二)教师层面的德育要素渗透阻力

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教育实践中,不能以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德育要素水平界定教师教学专业水平,两者虽具备渗透、融合的必要性,但不能以此否定数学智育、德育的价值独立性.换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是德育要素渗透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关键取决于教师层面是否具备明确意识及相应手段.小学数学教师层面的德育要素渗透阻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德育价值认同较差.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并不认同德育要素渗透,各学科教育价值呈现明显的隔离状态,如新课程改革前“思想品德”被定为德育的主阵地,而数学主要传授数学理念及计算技能(小学阶段).随着教育目标及环境的变化,数学德育相互渗透已成明确要求,但固有教育思想却很难扭转,仍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德育应保持平行状态,即便按照教育改革要求“强行渗透”,也很难发挥德育功能效应.

第二,数学德育渗透方法单一.教育理念偏差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价值认同性差,教师自然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的动力,由此造成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方法单一.直观上看,多数数学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教授,其间有强制性灌输、填鸭行为,涉及德育要素的地方也只“蜻蜓点水”般带过,还有就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虽然阐明了德育内涵,但并未实现在数学层面的渗透,充其量只是“机械结合”.

第三,数学德育资源开发不足.如前文所述,由于数学学科不具备人文科学的容纳性、扩展性,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要素主要采用“隐性模式”,它以具体数学知识点或方向展开资源挖掘,利用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德育价值凸显出来——同时,所挖掘的德育资源,又必须与数学保持一定的联系,如数学家、数学史等——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不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大多依据教材内容浅尝辄止.

(三)学生自身的德育要素渗透制约

笔者结合自身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来看,小学生并不存在抵触德育要素渗透的主观性,但很容易被數学任务、数学要求、数学目标等误导,尤其是进入小学高段(五六年级),面对“小升初”的挑战,数学课程的价值变得更加功利性,家长及教师在这一方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过度强调数学成绩高低、强调正确答案、强调答题技巧等.此外,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定量化的特点,方法与过程往往是唯一的,久而久之会造成小学生的思维僵化,这种状态下即便进行德育要素渗透,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要素的可行性途径

结合以上分析,想要实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要素,教师教育理念转型是一个先决条件,然后再进一步突出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立足数学本身特质构建可行性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材、深度发掘资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要素不应局限教材内容,可以此为基础展开生活化扩展,为德育要素渗透提供更多元的途径.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着“角”这一数学知识,可以扩展出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将“五星红旗”作为数学研究对象,先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判断有几个直角、有几个五角星,再将“五星红旗”中大星、小星之间的关系展开延伸,让小学生了解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个小星分别代表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由此可实现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小学生通过此类案例,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用于计算的,其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善用数学文化、构建德育生态

客观讲,数学学科在德育功能层面存在“先天不足”.究其原因,数学文化并不是一种广泛的大众文化,并与数学知识存在紧密的共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广泛引入,善于运用数学文化阐释数学问题,从而实现数学德育价值从“隐性”向“显性”的转换,最终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小学数学德育生态.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為例,教师可以整个教学单元为基础,扩充数学文化构建德育生态,可按照“直观体验→数学抽象→科学探究”的步骤展开.

首先,直观体验有关“圆”的数学文化.此类事物很多,教师可基于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手段,收集诸如天坛建筑、风车、剪纸、车轮等视听化资源一一展示,旨在让小学生了解“圆”在社会文化中存在的广泛性,例如中国古代出现的“天圆地方”说,通过生动的传说描述,引起小学生探索“圆”的秘密的兴趣.

其次,数学抽象有关“圆”的数学文化.从具象事物向抽象符号的发展,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现实中究竟存在哪些“圆”?教学中,教师不要让学生采用观察的方式,而是引导他们基于数学文化展开推导,如学生了解了“天圆地方”说之后,认知到“圆”对于“天”的象征意义,让他们判断“天坛”和“地坛”哪个是圆形的、哪个是方形的.

再次,科学探究有关“圆”的数学文化.教师借鉴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即数学史或数学家文化类型),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圆的奥秘,数学家的探索精神、民族智慧等可以很好地凸显出来,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及自豪感.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资源丰富,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善”字,其内涵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灵活设计,将小学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渗透德育要素的生态环境.

(三)强化教师引导、注重以身示范

由于小学生数学经验、知识的匮乏,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对教师依赖性很强.尽管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资源,但不应该凌驾于教材及学生之上——一方面,尽管教学工作是依据教师经验、设计、专业认知等展开的,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教材如同“圣经”,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强调将学生作为课题教学的主体,教师则主要发挥引导性功能,因此教师日常要强化自身示范,让小学生主动探索教材,面对具体问题能举一反三,其间可自动感知德育要素——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阐明“时分秒”的换算关系,将知识视域扩展到“一天”“一月”“一年”及“人的一生”层面,引导小学生感知时间的匆匆,应该珍惜时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要素,主观因素取决于教师,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无论哪个学科,教师的第一责任就是“传道”,此处的“道”既包括道理也包括道德,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身示范,即便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幼稚,也要严肃认真对待,这有利于影响小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客观因素则包含教材、资源、方法等,如何渗透德育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判断(如学生整体数学水平、教学工具条件等),本文提供若干可行性途径,用以抛砖引玉,促进小学数学与德育要素的渗透效率.

【参考文献】

[1]杜中东.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4):251.

[2]瓦永福.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才智,2020(9):176.

[3]张玉琴.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技资讯,2020,18(9):165,167.

[4]刘陶挺.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6):147.

作者:毛巨友

儿歌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3:

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构建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发生着改变,而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我们应该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元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将小学数学教材融入有趣故事之中,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并记忆,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构建现状分析以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 数学课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1.00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教学中也逐渐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方面。但是现在我国大部分小学课堂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识字和算数上面,而忽略了数学本身对于小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且抽象复杂等特点;教师则注重传授给孩子们基础差又枯燥无味而且不能够理解的技能。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传统文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来,丰富学生们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等;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生活充满好奇感与新鲜感,从而提高他们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性。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它具有传承性和时代特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知识与技能、计算能力(有理数或分数)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到趣味化元素来进行讲解。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对传统文化融入一些其他形式的设计活动,或者是课堂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要意识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最主要的主体,也要学习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感兴趣程度。趣味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传统小学数学课中,教师通常会讲一个知识点,一节课程或者几节课来让同学们去探索和制作故事或儿歌等形式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但是现在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上了这门学科:算术与代数等等这些枯燥乏味并且没有任何趣味性的东西,他们也是不会尝试过就直接说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便产生了一种新的不良现象。

二、小学数学趣味课堂问题分析

1.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学习,忽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以学为主导、以游戏为辅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要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课程活动当中去,就必须激发起他们对于这门课感兴趣并且喜欢上它、课后自己进行探索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方面的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课堂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符合时代发展和小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具有鲜明特色文化内涵与思想特征的趣味化教育体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并找到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帮助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寓教于乐”这一目标,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2.教师对趣味课堂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等因素影响,一部分教师将兴趣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喜欢玩游戏、而不是去学其他学科知识或技能;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不感兴趣或者不想学,就去看课外书等等现象发生,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校对于趣味性数学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近年来,我国对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研究越来越多,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对于趣味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到,当前阶段小学生们普遍存在对传统知识缺乏理解和运用能力差问题;缺少优秀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意识;学校管理制度落后且不够完善等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中趣味性文化构建过程及实施策略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課堂缺乏趣味性。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以人为本”理念不理解。虽然现在很多一线中小学都已经推行了《义务教育数学课本》《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及格式准则》等教科书和课外教具改革版块的教学大纲,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次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且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较差。

3.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将传统文化运用到课堂之中,但是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不了解。虽然有些地方也会使用这种方式,但因为缺乏实践经验、缺少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体系等原因,导致这些做法都不能让小学生接受和认可;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指导与教学技巧,从而在趣味化游戏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学生之间年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等等。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趣味教学是一个很重要且有意义的话题,它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然而现在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首先就是教师忽视了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和形成期的阶段;其次就是教材上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充分考虑与挖掘、没有意识到其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所在等等,这些原因就造成现如今出现的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无法满足学生们对于知识学习目标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需求。

三、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策略

1.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直处于权威者而不是参与者。应该把主导权交给孩子们自己来选择和控制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上给孩子一些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可以鼓励小学生大胆表达自我观点并提出合理性意见,让其积极参与其中并且进行反思交流,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玩”教育使他们能够从枯燥无味到充满新鲜感;同时也能引起孩子们对于知识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听教师讲课。所以趣味教学是一种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建构过程当中来,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力等能力的发展方式。趣味化教学要求以“玩”为主导地位;调“学”与“教”同步进行;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思考、善于探究。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要让他们自己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评价当中去,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点或者要求所有同学都能按照规定来完成作业等一系列问题,让孩子们完全忽略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情况和成绩变化,从而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或改正。

2.加强趣味课堂的管理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族精神,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和沉淀下来的精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古诗句来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熟悉且趣味性较强的话语去表达心中想说或听讲课文内容,或者教师通过古画、诗歌等进行情景对话,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并回答出奇论题或是抽象的数学难题。

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独特魅力并能反映时代精神,它以一个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态度和看法。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而又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以“中国数形结合”作为导入环节时,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与家庭之间深厚情感的交流;教师也能够通过自己上课所讲述的话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根据趣味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在小学数学中也有很多种类型。比如说,角色扮演类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来实现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和分析;如情景再现式学习模式,就要求教师要让同学们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去并完成任务等等。再例如,互动型课堂则是将小组讨论作为主要方式,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游戏或者视频等形式供大家分享。

3.建立良好教师队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课堂上主要发言者。因此要培养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水平;其次,可以向国外优秀教育专家请教如何对趣味化教材进行分析研究与借鉴;再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我讲你听”等活动,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中增长见识,培养创新意识、实践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构建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切合实际、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从教师方面来说: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作为新时代发展下培养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者之一,小学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内容丰富多彩、课程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在数学课堂中应用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点的好奇心,提高其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进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材中之后,应该注重教师与小学生之间、孩子们之间以及家长间情感交流。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趣味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四、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数学趣味课堂设计

数学课堂中的趣味性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和系统地引导,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主动学习,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或形象化符号来吸引小学生们注意力,让枯燥乏味且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内容以形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也要关注到小学生思维活跃程度与接受新事物速度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性: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中最重要、最有效和最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之一。教学目标是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进行科学化系统全面分析,小学数学趣味课堂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环境下展开教学活动。它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来实现预期效果和预期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材内容激发小学生探索知识兴趣,并引导他们在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努力建立一个良好教育环境。首先从制度上明确规定教师必须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统一规定;其次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一是定期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及业务能力测试;二是开展“师徒制”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形成,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培养其良好品质。

趣味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生动有趣以及直观形象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新课内容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还可以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自己所学过且切实可行的知识点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之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和谐进行,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最终达成价值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等方面作出全面准确地判断,同时还要做到有针对性。比如说,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的不喜欢听课、厌学甚至是厌恶作业等现象时,就应该多鼓励他们去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进行修改,让趣味化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度更高一些。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中渗透得十分广泛。而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興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与品德修养等等素养;这都体现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在当今社会中渗透得十分广泛。

参考文献:

[1] 耿淑英《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研究》,《才智》2019年第8期。

[2] 江萍《让传统文化滋养数学课堂——浅议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孙凤鸣

上一篇: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自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