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护系统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使用和信息安全保护进行了剖析。经过系统分析后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使用面十分广阔,是一种高通用性技术,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三种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常用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选择。为了确保技术的应用,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船舶管理中心的安全防护方案,再加上有效的访问机制,以确保技术的安全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安全保护系统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全保护系统分析论文 篇1:

电烘炉在燃爆环境的安全性能提升改造

摘 要:电加热干燥炉具有干燥速率快、产量高及加热均匀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气、食品、服装等各行业并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烘炉工作温度较高,当干燥产品中含有易燃有机成分时,干燥过程中可燃气体积累,其浓度达到爆炸浓度下限时,极易产生爆炸危险[1]。为了防止热风循坏改造事故发生,GB 14443-2007等标准要求烘干室工作时应不断排除废气并补充新鲜空气,以满足室内可燃气体不发生积聚的要求[2]。在烘炉应用过程中已经逐步完善电接点温度表、强排风机联锁等安全保护功能,并结合密集型的人员巡检等方式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与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将对电烘炉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重点对绝缘漆烘焙烘炉的安全性能提升改造,对绝缘漆烘焙烘炉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系统分析,对各安全控制要点相对应的物理特征量进行分析,提出安全改造措施及方案。

关键词:电烘炉;燃爆坏境;安全性能

1引言

本文主要对电阻热风干燥炉进行探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通风机吸入空气送至加热器,经过加热的空气送入箱内,把热量传给涂漆的产品,再被风机吸入,如此反复循环使用。产品烘焙时使用的绝缘漆为易燃、易爆、易挥发的苯乙烯等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产生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有毒有害气体,基于此种易燃易爆环境工作下的设备对安全性能的要求高,为提高烘炉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对设备运行安全重点监控部位进行安全监控、连锁保护,自动停止设备运行并发出安全报警的功能,必须对设备进行改造增加相应的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

2绝缘漆烘焙烘炉安全风险分析

本文讨论的干燥炉主要用于产品浸漆后烘焙干燥。热风循环干燥炉的结构由炉体、循环风机及排烟管道、电热元件及电控柜四部分组成。根据热风循环干燥炉的结构组成及工作环境等进行考虑,目前热风循环干燥炉存在的主要风险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烘焙产品特殊性

目前使用的绝缘漆中有机溶剂的主要成分时丙烯酸酯类,含量占绝缘漆的30-40%,挥发量在10%左右。烘炉设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挥发物通过排烟管道进行排放,保证炉内有机挥发物处于燃爆浓度以下[3]。

2.2烘炉安全联锁特点及风险

烘炉现有的安全联锁保护功能有加热超温报警断电保护功能;强排风机启动后才能启动烘炉加热联锁保护功能;炉门关闭与加热联锁保护功能。除开现有安全联锁保护功能外,电烘炉目前存在的安全缺陷有:

2.2.1、该烘炉对强排风机没有过载和过流监测控制保护功能,存在当强排风机故障时,加热仍继续运行导致炉内燃爆气体浓度上升,炉体有爆炸风险;

2.2.2、烘炉排烟管道没有排风流量监测控制保护功能,存在当排烟管堵塞导致排风不畅,烘炉仍然进行进行加热,有爆炸风险;

2.2.3、烘炉加热控制继电器上没有3相电流和电压监测控制保护功能,存在加热管路过烧,引起线路起火的隐患;

2.2.4、未安装机械式防爆电接点温度表过温度、监测控制保护功能,存在测温探头损坏使加热失去超温控制保护风险;

2.2.5、炉顶循坏风机无故障监测控制保护功能,存在因炉顶某个循环风机故障停止运行导致炉内温度不均匀失去超温控制保护的风险。

2.3超温风险

当烘炉炉内温度超过设定最高工作温度时,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目前控制方式采取岛电温控仪控温、超温联锁切断控制(温度传感器电信号反馈通过PLC控制、电接点温度表直接驱动加热接触器切断),这种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时有效的,但也存在电信号丢失(电缆损坏、接头松动、PLC内部故障等),电接点温度表失效的风险。

2.4参数劣化趋势的风险。

烘炉设备使用年限较长后设备本身性能参数逐年劣化,比如超温幅度逐渐上升,但是未到达警戒温度,意味着设备温度控制可靠性是在降低、存在劣化(电气部件老化、传感器精确度、设备线路老化、设备控制部件老化存在关联的),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检查处理的话,存在突发的失效安全风险。

3烘炉安全性能提升改造方案

针对电烘炉现存的问题,对现有控制柜内增加PLC扩展模块和加热调功器的通讯功能及其他元器件等,增加烘炉安全监测与控制点,实现在巡检间隔周期延长的情况下能够对设备运行安全重点监控部位进行安全监控、连锁保护,自动停止设备运行并发出安全报警。

3.1、针对排烟风机和排烟管道,增加排烟风机用变频器监测控制,监测排烟风机过载保护和电流信号,并在控制屏上显示及异常报警切断加热控制。同时增加排烟管道流量检测,在烘炉运行中时当排烟管内流量低于设定下限时切断烘炉加热控制,随后进行人工检修。

3.2、针对炉内超温风险采取以下措施:改造控制柜集成调功器,显示加热管中实时电流和电压及运行功率,以掌握烘炉的运行情况;在炉体上每区控温增加机械式防爆电接点温度表,在烘炉加热电路中在调功器前端增加加热接触器,当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电接点温度表常闭点动作,直接切断加热接触器,防止炉内温度机械上升;在炉顶循环风机散热叶尾部可增加光电开关,采用脉冲式控制,判断风机是否正常运转,保证炉内温度均匀性。

3.3、针对安全联锁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对加热与控制系统增加必要的联锁控制:

3.3.1、强排风机未启动时或者在开路或拆除情况下,加热管不能通电;强排风机在过载和短路的故障状态下,加热管能效切断加热。

3.3.2、测定正常工作时排烟管道的流量范围,对排烟管道加装流量计,并与加热管控制回路联锁。

3.3.3、将炉内循环风机与加热电源联锁,风机未开启或故障时,加热电源不能开启或自动断电,并同时发出声光报警。

3.3.4、工作温度不能超过最高设计工作温度,当炉内温度超过设定最高温度时自动断电进行保护。

3.3.5、所有的温度传感器必须处于完好状态下,加热系统才能加热。在工作中,当某一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加热系统立即有效断电,并报警。

3.3.6、烘炉炉门设置联锁装置(即炉门开,主系统断电)。台车与炉门联锁:只有到炉门开启到位时才能起动台车,防止炉门被台车碰撞。

3.4、记录相应的控制参数,炉内温度、时间、升温速率等采用电脑控制和记录,同时实时监控炉内温度并将炉温监控结果反馈到控温仪表进行调节,确保炉温准确和均匀。采用无纸记录仪记录炉内所有控温点的温度,并参与控温和联锁,控制炉内两个区的温度,任一区超过设定温度时,加热电源自动切断。并能储存实时显示和记录炉内所有温度曲线。

3.5、加装过载、短路和漏电保护装置,烘炉必须具有过载、短路和漏电保护功能,确保在过载、短路和漏电的故障状态下能有效截断电源。同时对炉体与控制台进行漏电保护。炉体应有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保证烘炉及控制柜均可靠接地。

作为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保证电烘炉安全运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中探讨的电烘炉处于一个易燃易爆的作业环境中,其控制与监控功能无法满足目前安全生产的需求,因此对其进行安全性能提升改造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本文中针对电烘炉现存的问题入手,对烘炉控制系统进行了升级,同时增加了必要的监控点实现了对排烟风机、管道流量、烘炉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此外还增加了必要的连锁控制,实现了电烘炉安全性能的提升,实现了部分故障的检测、保证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參考文献:

[1]杨志舟.易燃液体火灾机制及危险性控制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8

[2]古国伟.涂层烘干设备安全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3]田震 戴卓 宋博达 热风循环干燥设备安全节能改进技术[J] 化工机械 2017年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1)

作者:张逍 胡燕强

安全保护系统分析论文 篇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防护方案

摘要:文章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使用和信息安全保护进行了剖析。经过系统分析后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使用面十分广阔,是一种高通用性技术,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三种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常用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选择。为了确保技术的应用,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船舶管理中心的安全防护方案,再加上有效的访问机制,以确保技术的安全性。

关键字: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安全傳输;电子信息安全防范

目前,由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中均呈现出了良好的使用价值,因此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虽然人类并不可以不采用这项信息技术,但由于信息技术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却是现实中存在的,甚至由于安全保护不善而导致用户损失的例子也不罕见。在这个情形下,就有必要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使用和安全保护加以深入研究,如此就可以发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功能,以保障应用安全。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

1.1交通领域

目前,由于中国道路交通状况非常复杂,人民的日常生活主要依赖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但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加却造成了严重的交通运输问题,同时又增加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这反而不利于交通运输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即交通运输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在于给人民带来生活方便,但实际现状表明人民的生活并不方便)[1]。在这些情形下,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可以为交通运输领域的有关机关带来许多帮助:其一在交通方面,交通管理机关就能够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城市的交通道路拥堵状况实施监测,并进行现场管理控制,努力减少道路拥堵,同时一旦发现了交通拥堵现象,就能够通过电子技术监测信息发现了堵塞因素后,再着手处理,使道路交通迅速恢复顺畅;其二在道路与交通工程建设方面,道路交通规划部分还能够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所得信号、数据等汇集,然后再进行相应分析工作,主要目的就是掌握城市范围内各个时段的道路交通需求量,这样就可以按照交通路段的最大车辆容量确定道路交通工程能否满足各个时段的道路交通需要,而一旦不符合就表示交通工程必须改造,并且根据最大容量和要求之间的差额还能够测算出准确的建设面积,这就使得道路交通规划的准确性大大增强,也缓解了城市拥堵问题。

1.2农业领域

农业可谓是中国最古老的基础工业之一,这也使得中国迅速变成了农业强国,农产品的发展也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栽培手段在效益、品质等方面都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国人需要了,也就很难使中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取得明显优势,所以中国农产品也亟需从栽培效率、质量等方面进行突破。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它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引进先进的种植设施,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只需要对技术系统进行管理,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及机械设备优良特性与全天候不停机的工作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栽培效益和质量,而且还可以协助人们分析农作物栽培问题,改善农作物栽培环境[2]。

1.3教育领域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表现也同样优秀,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成绩便是线线教育,即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依赖真实的物理空间,因此物理空间将会对现代教育工作的进行造成影响,而一旦不符合物理施工要求,则传统教学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或效益将大幅打折,而在物理空间要求下进行教学活动则具有效益、品质等方面的缺陷,说明现代教育工作需要打破真实的物理空间束缚,这也是现代教育领域发展的首要目标所在。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中国的现代教育界已经顺利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线上教学的教学模式也横空出世,在短时间内快速流行,人们可以看到借助线上教学模型教育学生不再受现实的物理空间束缚,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信息互动,还可以通过各种功能来提升教学质量,这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还不能够做到,但可以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引入,使得学校教育工作的效果、质量、便捷性、多样性等都大大地增强,老师们不但可以很灵活的对学生实施教育,而且学生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

1.4航海领域

以往中国航海领域始终面临消息传递困难的问题,如果船舶外出相距较远,船舶要面对失联的风险,且管理机关也很难对船舶航海状况进行监督,这对中国航海领域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许多影响。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诞生也促进了中国在航海领域的蓬勃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影响下,不管船舶外出多远都不容易失联,使得管理机关可以时时对船舶的航海状况加以监督,从而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导致了中国航海范围、时速、频率等均大幅提高。

2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方案

2.1案例概况

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船舶信息系统,包括地面管理终端、卫星系统和船舶通信接收机。因为它的业务性质比较特殊,经常会遭到入侵者的攻击,其目的就是为了窃取或者篡改船上的通讯系统。而如果攻击者得逞致使内部信息系统的泄露等问题出现,就会给该船舶管理中心带来很大的打击,所以该船舶管理中心就急需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力度了。在这种情形下,本章就以该船舶管理中心的内部网络系统为例,提供了一个对电子网络系统的安全保护方法。

2.2信息安全隐患

目前,该船只技术管理中心已经对以往受到的各种对外入侵做出了统计分类,总体上可分成侵入、扰乱两种类型,即侵入类是指外界工作人员用非常规技术手段企图进入网络系统时,会先对系统内现有的安全防御系统实施入侵,一旦入侵得逞就可以进入到网络系统里面去盗取、修改信息系统;扰乱类是指由外界工作人员根据信息系统和船只相互之间的通讯途径,或者通过电子干扰技术手段对途径中的任何环节实施进攻,如果扰乱成功信号将没法传送给对应对象,又或者在传输后将没法被正常读取,则相当于信息系统失联。

2.3安全防护方案思路

本文按照分层的安全性防御策略给出了安全性防御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基本思路是:先建立一种安全防护系统终端,并在管理工作服务中心网络的各层次中部署各种的安全性防御机制,且其管理机制层层重叠,预示了任何攻击者若想成功,就需要先突破各种安全性防御机制,这将导致进攻难度的急剧增加,而且即便外围人员也有一定实力突破各种安全性防御机制,其也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最后安设了攻击者巡检管理机构,该管理机制可在尽量极短的时限内对系统开展检查,以确定系统中是不是正在发生进攻,一旦出现了进攻现象,就会锁定对进攻行动开展研究,以获得进攻源,但一旦进攻源不阻止进攻就会曝光,这时管理中心便可直接予以追责。

2.4制定防护方案

2.4.1多层安全防护机制

由于各防火墙的安全措施与逻辑上必须具有差异,因此一旦与安全策略保持一致将意味着有一个网络安全防火墙被攻破,而其余网络安全防火墙则在短时间内就会被攻克,影响了多层安全防护机制的有效性,这也是该管理机制使用时必须考虑的实现方式,本预案中多层安全防护机制内一共包括了七道网络安全防火墙,依次设置在网、内网通讯链路间、内网地址总线等环节中,全面涵盖了全部的网络过程。经过试验,在知道所有网络安全防火墙破解方式的情况下,要攻克所有网络安全防火墙平均耗时需要三小时,所以防御效果很不错。

2.4.2攻击巡检机制

本方案的入侵巡检机制由入侵侦测技术完成,这项技术具备自主性,可以自己维护网络系统,并追查入侵来源。该技术重点从网络系统中获取威胁信息内容,并对信息分类,然后对系统内的任何信息内容、行动等加以检查,凡是有可能会损害系统资源整体性的信息内容或行动都会被监控,并重点检查行动是否满足安全措施的条件,如果不满足将确认该活动属于攻击行为,网络系统因此将继续处于受控状态,并追查攻击来源。

2.4.3访问控制机制

该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主要由四大模块构成:

(1)使用角色管理模块,该模块当系统接收到访客申请信息以后,会从系统的用户信息贮藏库中查找访客申请中能代表用户身份的信息项目,但一旦申请中有关个人信息项目的内容在系统个人信息贮藏库中都没有,就表示该用户并非本系统的所有用户,因此访客申请就会被撤销;

(2)用户行为监测模块,此模块主要面向本系统的用户,会对每个新登录系统的用户行为实施监测,并根据用户以往行为特点评估当前的用户行为是否有异常,如出现异常将对其未来行为作出限定,或延长监测时限,除非用户已放弃限定或监控;

(3)决策授权模块,本模块由管理员进行管理,目的在于让管理员了解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情况,并利用管理者权限进行管理;

(4)“用户识别”模块,通过读取用户的 IP,将当前 IP与以前的 IP进行匹配,如果不匹配,那么就需要用户输入验证代码,然后将验证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直到验证成功,才能进行应用。

3結语

综上,论文中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使用和安全保障方面进行了研究。经过系统分析后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适用范围十分广阔,属于一种高通用性技术,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该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三个主要使用方法,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加以选用即可。另外为保证技术使用下的安全,本文还根据案例给出了一个安全保护方案,该方法的被攻克困难度小、成功概率少,但即便能够被攻克却仍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一条件下通过攻击的日常巡检机制可以使外部攻击者知难而退,同时通过访问机制也能够有效保护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 迟彩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讨论[J]. 中国科技投资,2022(3):28-30.

[2] 刘洋,戴浩. 通信智能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策略探析[J]. 无线互联科技,2021,18(21):8-9.

作者:宋鑫

安全保护系统分析论文 篇3:

广域继电保护及其故障元件判别问题分析

摘 要:近年来,电能应用越来越广泛、电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电网运行越来越复杂多样,作为电网系统安全保护的首道防线,继电保护装置已经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继电保护对比,广域继电保护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而也更适宜电力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文章分析了传统继电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实现广域继电保护的主要方式,系统地阐述了广域继电保护的故障元件判别,对电力企业和电力工作人员探索、推广和应用广域继电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广域继电保护;故障元件;判别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速和科技水平日益增强,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地方都曾经出现过大面积的停电现象,继电保护装置作用未能很好的发挥是主要的原因。而且由于传统的继电保护没有很高的灵敏性,保护定值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广域继电保护逐渐被运用到了电网系统的运行中,而且分析研究故障元件的判别原理也日益被提上了重要日程。本文就广域继电保护及其故障元件的判别谈些粗浅的想法。

1 传统继电保护的不足

1.1 保护定值不稳定

在近年来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和电力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电网结构的运行也出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实际情况。虽然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到电网运行当中,实现了电力发展的时代性和科学化,但是同时也使继电保护装置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而且对一些关键性技术环节的改进增加了新的难度。传统的继电保护受电网系统现代化发展趋势影响,后备保护定值一般不稳定,对电网设备的现场检测和定值配合形式的选用方面就增加了困难,因而在继电保护装置的利用方面已经越来越被简化,而且很多地方已经被广域继电保护所替代。

1.2 延长保护性能

一般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呈多级阶梯性,因而在保护性能的配合上都具有延长时间的现象,非常容易出现后备保护增加时限的情况,使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法有效发挥继电保护的作用。

1.3 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传统继电保护装置的整定值配合一般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电网系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改善变电设备的网架结构或者电网系统的运行模式,特别是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即便电网系统正常运行,传统的继电保护也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出现不适应性,形成继电保护的误动作,不能充分发挥保护作用,或者延长保护时间,出现跳闸现象,造成安全用电事故,制约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平稳运行。

1.4 存在误动作风险

很多电网系统的运行失常或者出现安全生产事故,一般都是继电保护不力发生误动作情况所造成的。特别是传统继电保护,由于受到电网结构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不能系统分析把握电力运行的全部信息资源,自身对整定信息改变又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无法有效地判别和整定电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适应电力系统的运行变化,一旦在运行使用的时候超过自身承载负荷,就很容易出现误动作的问题,造成保护设施自动跳闸,出现大面积停电,从而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出现用电事故。

2 实现广域继电保护的基本形式

基于以上原因,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已不太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电网结构的改进和科技手段的逐步应用,不能科学地实现继电保护功能。所以很多电力企业,尤其是一些科研机构,都在研究推广广域继电保护设备,有效地解决后备保护不足的问题。目前,实现广域继电保护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OAS和FEI两种办法。

2.1 OAS形式

就是根据在线的自适应性进行整定借以发挥继电保护的作用。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考虑到广域继电保护装置的配合性,发生用电故障以后能够及时地识别扰动区间和搜索判定断电的最小集,而且对发生短路的区域进行迅速测算,以改善继电保护装置反映能力和灵敏性,特别是在电网系统运行的时候,OAS可以参照事故触发的情形,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全程跟踪分析判别,从而准确地测算出广域继电设备保护的整定值,及时在线处理,避免用电事故的发生。

2.2 FEI形式

分析判别故障元件性能,实现对电网系统的继电保护功能。采用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缩短整定值测算的时间,单纯运用继电保护设备的逻辑配合性能和工作时序,能够发挥广域后备保护的作用,防止保护作用的延时和用电负荷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即使电网系统正常运转,也能够及时判定故障元件的准确定位,而且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3 判别故障元件的措施

3.1 通过故障电压的分布形式来判别元件故障

一般情况下,判别单个元件的故障,应当采取的措施包括纵联距离、方向和电流差动等形式。但是在判别复杂多变的电网元件故障中,纵联距离和纵联方向不是非常的适合,而且采取电流差动的办法在广域继电保护中也不能有效地利用。然而采用故障电压的发布对元件的故障进行分析判别,就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两种办法的不足。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侧的线路电压以及出现问题的电流分量计算出来的取值,来分析估算另一侧线路的故障电压情况,如果计算和估算的线路两侧的故障电压分量一致,就可以判别出继电保护装置的外部发生了元件故障问题,如果数值不一致,就说明是内部出现了元件故障问题。或者是采取单相继电测试仪进行测试,如图1所示。运用这种判别办法,即使面对电网系统运行过程中非常复杂多变的故障转移以及高阻接地等情况,或者出现震荡的现象二次发生线路故障的情况,都能够非常及时地判断出来故障的准确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准确、科学、合理地校正广域继电保护装置提供了便利条件。

3.2 通过阻抗电压电流的综合能力来判别元件故障

广域继电保护装置的电流差动受到电容的影响非常明显,而且波动非常大,因而也就造成了其灵敏性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般是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在区域差动的架构范畴,利用的形式和通过的线路数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非常容易改变所分布的电容和产生的电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广域继电保护较为灵敏的反映能力。所以,通过阻抗电压和电流的综合能力分析评判故障的继电保护元件,因为其自身较高的灵敏性,可以非常有效地弥补电流差动造成的不良影响,解决元件故障判别问题。

3.3 通过融合信息的手段来判别元件故障

这种方法目前在具有有限性特征的广域继电保护中应用的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一些智能电网结构中应用的效果非常好,应用流程如图2所示。主要是采用融合信息的技术手段对故障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判断,建立故障的顺序编号,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故障元件问题检索效率,节省故障排查时间,而且可以降低计算过程,避免对继电保护作出错误的判断,提升错误信息的容纳能力。

4 结 语

随着电能需求的逐渐提高,电力行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快,电网的安全运行也将日益被社会各界和电力企业所重视,而继电保护目前在电网系统的科学、平稳运行中正越来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分析了传统继电保护装置存在的局限性,阐述了实现广域继电保护的基本形式和判别元件故障的主要措施,对进一步推广应用广域继电保护设备,科学、准确地分析判断元件故障的实际情况,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振兴,尹项根,张哲,等.分区域广域继电保护的系统结构与故障识别[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28).

[2] 李琪,赵雯莉,任凯.广域继电保护及其故障元件判别分析[J].自动化应用,2013,(11).

[3] 许小军.广域继电保护及其故障元件判别问题分析[J].三角洲,2014,(5).

[4] 郭飞飞.广域继电保护及其故障元件判别问题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21).

[5] 宁威.广域继电保护及其故障元件判别问题的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28).

作者:余晓娇

上一篇:行政消防工作发展论文下一篇:素质教育义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