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美学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研究体育中的运动美、动作美、以及人体美,具有内在性和外在性两大特点。体育美学遵循对称、和谐、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因素所表现的一般美学法则,并运用健美、力量、速度、节律等体育运动的特有要素来显示其独立性。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育美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美学发展论文 篇1:

重构体育美学

【摘要】 当前,体育美学存在着学科定位不确定的缺陷,需要重构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系统,应从“真善美”的维度对现有的体育研究领域进行重构:“真”研究体育的自然领域;“善”指向体育的价值领域;“美”则探讨体育的情感领域。因此,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体育的情感领域,对体育情感的知识性总结将为体育美学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体育美学真善美体育情感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12.044

我国体育美学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体育美学的研究。1980年胡小明发表《体育美学初探》一文,文中指出,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对体育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现代体育学的组成部分。此后,体育美学逐渐为我国的体育工作者接受,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体育现象中所存在的美学的问题。1987年,体育美学作为课程被国家教育部认可,从此成为了我国体育教学中的选修课程。

一、 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及其前景分析

体育美学自产生至今已经30年,但这门学科并未像某些其他体育学科那样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而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其研究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地缩小,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学科体系之中处于日益被边缘化的状态。对于体育美学面临的发展困境,胡小明曾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我国还缺乏成熟的体育文化理念,表现为我国体育理论界始终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二是缺少对美学原理的深刻认识,很多体育工作者还不理解美学与体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与实际发展脱节”,胡小明对此的解释是“美学对体育的关注,紧扣时代的脉搏,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就是说体育美学应该关注于体育实践中的美,成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胡小明是我国体育美学的提倡者,他对体育美学困境的分析值得借鉴。

在笔者看来,除了这些较为具体的原因外,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还有更为宽泛的原因,可将其归纳为外在的思想条件与内在的学科定位两部分。

第一,回顾体育美学作为学科出现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会发现这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始终与我国主流思想领域的激烈变革密切相关。按照胡小明的回忆,他对体育美学的设想与提出主要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潮的影响,其后在一批体育工作者与美学专家的推动下,这门学科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下去。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可知,这种全国性的美学热潮是同我国思想界挣脱“文革”的束缚密切相关——美学热中凝聚着自“五四”以来中国几代知识分子重塑人的尊严、提倡人文关怀的精神诉求,这构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思想的主题。当这种思想影响到体育领域之时,就会出现以胡小明为代表的一批体育工作者,他们试图在体育领域中寻找并构建起一个人文主义的精神家园,其具体路径就是通过对体育之美的发掘,找出那些带给人以尊严和人文关怀的体育现象。胡小明认为,体育美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对体育和美的爱好,具有正确认识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美的能力,为更好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服务。培养“新人”始终是体育美学的中心任务;而所谓“新人”指的就是体育所追求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健康之人,这是体育美学能够得到当时广大学者认同的前提。可见体育美学的产生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主流思想界提倡人文关怀密切相关——它也是体育研究偏重于人文精神的结果。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学家被经济学家取代,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梦想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支离破碎,人的问题虽然还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逐渐从主流思想中淡出。在实用与效率所主宰的时代背景之下,处于迷茫中的知识分子或坚守于内心的精神孤岛,或迅速融于商品经济的大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思想界的急剧变化影响着体育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实用性与竞技性的研究得到加强,如何提高竞技水平成为体育工作者研究的中心,体育作为应用科学被大力提倡。在体育研究强调实用性的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的体育美学却陷入了日益边缘化的窘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此,学者大都认为体育美学“要扭转研究与现实脱节这一局势,学科研究要适应市场竞技的文化大背景,走向应用”,所谓“走向应用”就是在强调体育美学应摆脱其抽象的诉求,服从于体育日益实用化的趋势。但是当现有的体育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与应用性时,这意味着我国体育研究的审美维度已经被遗忘,体育美学成为了被边缘化的学科。

第二,就体育美学的学科构成而言,它也陷入学科建设的困境中。对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胡小明曾从任务(目的)、对象、方法三方面作了规定,他认为体育美学的任务是研究体育中美的规律;对象“集中于从事运动的人及其身体的动作,研究运动美和动作美”;研究方法则“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体育”。这种学科定位直到今天仍然代表了大部分学者对体育美学的基本看法,其实质是将体育美学视为美学的分支学科。但是我国美学的体系性探讨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形成,因此以体育美为对象、以美学方法为视角的体育美学也就难免陷入自身学科定位的困境之中,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由于“美的本质”(美是什么)始终缺乏令人信服的公论,导致了学者对体育美(什么是体育美)缺乏统一的认识标准;其次,“美学”日益日常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兴的领域之中,新的美学研究方法层出不穷,体育美学缺乏一种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面对这种现状,近来学者多主张体育美学应摆脱其美学分支的定位,走出其学科定位的困境。其中曹景川、李建英就认为我国学者“对于体育美的思辨基本停留在对美学学科‘美’的范畴的移用”,这导致了体育美学定位的困境;他们主张,“放弃直接从即有的甚至是已经遭遇美学界反思和放弃的美的定义出发去求索‘体育美’、‘运动美’的规定性的做法,转而从更为基本的体育现象,更为准确地说是从具体的发生于体育活动之中,以及对体育活动本身的审美关照所发生的审美现象入手,去寻求一个更为恰当的属于体育美学的‘体育美’的定义”。这种观点非常清晰地解释了体育美学学科定位的主要困难,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疑虑是,他们主张“寻求一个更为恰当的属于体育美学的‘体育美’的定义”,这表明他们仍将体育美学的希望寄托在体育美的定义之上,仍然没有意识到美与体育之间所存在的深层次关系——体育美不应是现象之美,而应是情感(感性)之美,而美则是赋予体育以价值的维度。

在笔者看来,以上两个方面才是体育美学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体育美学是一门正在没落的学科呢?恰恰相反,体育美学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这是由当代主流思想与体育发展的状态决定的。首先,我国的主流思想在21世纪初期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则提倡人的第一性和优先性,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维度,这些都预示着我国新时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维度。某种程度上,这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提倡的人文传统正在逐渐步出其沉寂期,再度成为新时期思想研究的中心问题。其次,这种主流思想的变化必将深远地影响体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正在成为当代体育发展的指导性思想。这意味着体育研究将不再以实用性和竞技性为主要标准,体育人文主义精神研究也将成为重要的维度。实际上,遵循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学者已经开始对我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如北京奥运会后,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的讲话精神,学者开始反思体育界长期奉行的“金牌战略”、“举国体制”的优劣,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需要更多地关注群众体育,应将更多的体育资源投入到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公共领域中。再次,在体育实践领域,以构建身心健康、和谐人性为主旨的体育运动正在蓬勃兴起,这要求体育摆脱实用性的束缚,发挥其娱乐休闲的特性、为构建个体的精神家园服务。可见,人在体育领域中的作用大大提升,因此体育强国的根基在于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使更多的人在运动中获得轻松和健康的享受。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以提倡人文传统为己任的体育美学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正如杨文轩先生所说,体育学科的未来地位和发展,是由它为人类科学体系所作的贡献大小所决定的,学科体系构造是解决体育理论中重大纷争、解决体育协调发展认识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美学虽然顺应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还需要解决困扰其发展的学科定位问题,以便在体育领域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真善美”的维度重构体育学科系统

体育美学定位的关键在于把握“美”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认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即找出体育美学应以体育世界中的哪个领域为其对象。过去我国体育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常将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体育运动中美的现象,这使该学科始终难以摆脱“美本质”(什么是美)的困扰,无法在体育领域中确定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了体育美学当前学科定位的种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出类似的误区,不纠缠于体育之美的困扰,回到美与人之间的深刻关系中,以此视角解决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涉及体育学科系统构造问题,因此涉及了现有体育学科系统如何建设的问题。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我国当代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思想的要求,有学者已经主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体育实现从‘重物’到‘重人’的转变”,并提倡运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审视与改造现有的体育学科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将现有体育学科的建设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体育学科结构科学性、进步性的同时,彰显体育的人文价值,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对体育学科建构的内在要求,更是走上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顺应这种体育研究的趋势,笔者认为现有的体育学科需要重构,即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有的体育学科进行内部整合,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体育学科系统,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将在此过程中迎刃而解。

那么,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建立起一个什么形态的体育学科系统呢?

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强调体育活动中人的第一性,明确了体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健康、和谐的人性,依据这种思想对现有体育学科的建构过程将是一个遵从“真善美”的原则重构现有体育学科的过程。这是因为“真善美”作为人的最高理想表达了人的理想存在形态,尤其是“美”,乃是人的规定,“美之所以成为人的规定,是因为美使人成为人。一方面,美让人与动物相区分,人不是动物而成为人;另一方面,美让人与自身相区分,从非自由的到达自由的”。可见,“真善美”作为人类追求的思想境界,表达了人内在的理想诉求,较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因此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必然会要求遵循“真善美”(人的理想存在状态)的原则重构现有的体育学科。除此之外,就“真善美”所包蕴的思想内涵而言,它们与西方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特性密切相关,具备赋予体育学科以人文意义的能力。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将世界分为主体与客体,强调按照主体特性对认知领域(客体)进行不同领域的分割,这是西方学科产生的基础,而“真善美”则始终与认识主体的基本特性密切相关。简单地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已经意识到了知情意是理性人(主体)的基本心智要素,“真善美”则是知意情所能达到的最高认知境界。中世纪的时候,“真善美”被赋予浓重的宗教色彩,即“真善美”统一于神性(上帝)而非人性,但是因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总渴望成为无限理性存在者的神(纯粹理性存在者),所以“真善美”表达着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生存境界。到了近代,“真善美”的神性消失,理性则凸显出来——“真善美”被发展成为主体(人)与客体(认识对象)建立关系的理想性原则。康德更是将“真善美”视为主体对客体进行知识性划分的重要标准。按照康德的划分,“真”指向自然领域,回答人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主要涉及自然与人类心智相符的规律性知识;“善”与人的实践相关,回答人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善”的领域是人类的价值领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社会实践领域;之后是“美”的领域,“美”对人类希望什么作出回应,希望表达着人的情绪(感性),因此“美”的对象就是人的感性领域,也就是人的情感领域,所谓美学即感性学就是在此意义上被建立了起来。康德对“真善美”的划分被德国的古典哲学家所继承,构成了西方人本主义学科建构的最初模式。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真”的领域,也就是自然的领域迅速膨胀。按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不同,一方面,“真”的领域(自然)被分割成不同的领域,形成了诸如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现代学科;另一方面,在“真”的领域中广泛使用运用的实证主义方法也被引入“善”的领域和“美”的领域,这就是西方科学理性(实证理性)的泛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善”的领域被规定为实践(价值)哲学,构成现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美”考察人的情感,集中在艺术领域(艺术作品是情感最为集中、最为具体的表达形态),成为艺术哲学(黑格尔)。可见,“真善美”在西方传统的认识论中,因其与主体的密切关系,具备了区分不同认知领域的能力。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重构体育学科系统的过程,既是赋予体育研究以人文关怀的过程,也是按照科学的原则(以西方传统认识论为基础)分割体育研究领域、使其成为不同学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真善美”来完成。至于“真善美”在体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胡小明曾涉及过,他视“真善美”为体育的三个价值区域,其论述值得认真思考。

结合胡小明的观点,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的设想,即以“真善美”为根据对现有体育学科重构。简言之,就是借助“真善美”,将现有的体育研究分成三个与人密切相关的领域,在此区分中我们将建立起一个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体育学科系统。这个系统的结构如下:

体育研究:“真”的领域、“善”的领域、“美”的领域。

“真”的领域:体育自然领域的知识,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一切以身体和运动等要素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善”的领域:体育社会价值(实践)领域的知识,包括体育伦理学、体育法学、体育人类、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一切以探讨体育社会价值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美”的领域:体育情感领域的知识,包括体育美学、体育文化学等(涉及体育欣赏、体育创造、体育表达的学科皆可),一切以体育情感要素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科。

鉴于“真善美”与人(主体)间的密切关系,此结构能够充分表达出体育研究的人文特质。“真善美”将完整的体育研究划分为三个领域,这意味着任何体育学科只有在这三个领域中才能获得研究对象,反过来,也唯有这三个领域才会赋予其存在的价值。在此意义上,“真善美”成为了体育学科能否建立的标准。这三个领域并不必然地构成一般意义的学科,它们的首要任务是赋予体育学科以人文主义的精神特性。笔者认为这使体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一方面,体育研究被分为“真善美”三个领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有体育学科重构的结果,体育在此区分中确认了人的第一性(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将体育研究分为“真善美”三个领域,并不影响现有体育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例如运动生物力学,该学科涉及的对象(运动)具有自然性,且较多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将其归入体育研究的求真领域;这样的划分并不能改变该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只是确认了该学科源于人类求真的能力。

以此类推,现有的体育学科都可以借助“真善美”原则,获得其存在的人文主义内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体育学(体育科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十分广阔的大学科群,“它包含着各门具体的学问,若将这些研究体育的具体学问按照一定的标准(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并从‘体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育学科’”,因此新的体育学科还将层出不穷,那些已经产生或即将产生的体育学科都需要获得“真善美”赋予的意义维度,这也是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系统的充要条件。

三、 体育美学是以体育情感为对象的大学科

从“真善美”维度对现有体育学科的重构,不仅回应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育领域中的深层次运用,还解决了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为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出发的体育美学将不是体育美之知识性总结,也不再是实用性美学的典范,更不是美学指导下的体育现象分析学。体育美学将成为一个对体育情感进行“知识性”总结的庞大学科群。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体育情感就是人在体育活动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体育活动中的人并不是机械的、盲目的,各种体育现象始终贯穿着人的情感活动。例如某些体育项目普及的背后,时常并不因为该项目更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而是因为它获得了人们的普遍情感认同,这种认同感即源于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具有感性学(美学)的典型特性,构成了体育美学的研究领域。类似的情感现象在体育研究中比比皆是,它们是体育美学得以建立的基础。

将体育美学定位于研究体育情感的大学科,既是体育学科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性理念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美学发展的内在诉求。这种划分具有如下的特点与优势:其一,情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形态,是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自身和社会的所在,体育研究如果不涉及情感研究,对这个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指导思想的学科而言,将是不完善的,以体育情感作为研究对象的体育美学将会很好地弥补现有体育研究的这个缺憾,使体育研究更为全面。其二,就现有的体育科研水平而言,虽然体育情感的存在是普遍的,但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情感的系统性研究却处于空白状态,纵然涉及了体育的情感现象,现有的研究也倾向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这种研究把体育情感视为一种心理现象,但心理学的乃是各种现象归于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这门学科倾向于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生成机制考察心理活动,带有较多的实证色彩。因此单纯地将体育情感视为心理现象,将导致体育情感丧失其人文精神的维度。其三,以体育情感为对象的体育美学,将关注于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感性要素,通过对这些感性要素的研究找出那些符合时代精神与人类情感需求的美的形式和规律,这已经涵盖了现有体育美学的研究范围。同时由于以体育的情感领域为研究对象,这种体育美学还大大扩展了其研究的边界,摆脱了何为体育之美的束缚,真正地走出了传统体育美学的学科定位困境。其四,以情感为对象的体育美学,其研究方法将是多元的,这是由体育情感的丰富性所决定的;同时将体育美学的研究设定为体育情感领域,也能为不同的方法进入体育美学领域提供坚实的基础。如学者曾经强调体育美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及其应用,强调在体育美学研究中可对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进行合理的移植,这样的设想只有在对体育情感的分析中才能可能实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美学是一门对体育情感(感性)进行知识性总结的学科;它是一门重塑体育人文关怀、展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科。

总之,我国现有体育美学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于外部的思想条件与内在的学科定位不确定两个方面。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围绕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性理念展开的,从而一举扭转了困扰体育美学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体育美学还迫切需要解决其内在的学科定位问题,这就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现有体育学科的建构之中。“真善美”一直是人类的理想,由此出发对体育学科进行区分,不仅将使体育学更符合人的内在精神诉求,而且也为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基础——以体育情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美学的定位问题不仅迎刃而解,它还将迅速扩展到人文体育涉及的全部领域。因此,体育美学应以体育情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体育情感的分析之中,见出以人为本的体育学科形态。当然,这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体育情感的界定、体育情感的体验、体育情感的表达以及成要素等,这有赖于当代有志于体育美学的研究者的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初探[J].成都体育学报,1980(4)

[2]胡小明.体育美学评述[J].体育学刊,2004(5)

[3]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晓理.走向应用的体育美学研究——1993年扬州体育美学会议评述[J].体育与科学,1993(14)

[5]曹景川,李建英.走出学科困境的体育美学[J].体育科学,2009(12)

[6]杨文轩.体育学科体系重新建构诌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

[7]张细谦.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体育学科体系建设[J].体育学刊,2009(4)

[8]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鲁长芬等.体育学、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

[10]白晋湘等.论体育美学研究中的自然科学方法论[J].体育学刊,1996(1)

【作者简介】 徐博(1978-),男,河南大学武术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责编黎原)

作者:徐 博

体育美学发展论文 篇2:

体育美学新论

摘要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研究体育中的运动美、动作美、以及人体美,具有内在性和外在性两大特点。体育美学遵循对称、和谐、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因素所表现的一般美学法则,并运用健美、力量、速度、节律等体育运动的特有要素来显示其独立性。它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这注定了未来体育美学的发展道路将走向一个多层面、多形式的泛体育美学时代,走独立于艺术特点的体育美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体育美学 美学价值 内在性和外在性 发展道路

目前,随着精神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渐关注自身身体健康,体育也日渐深入到人民生活中,体育中美的成分、要素和内涵也呈现出来,日益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感受和体验,由此,体育美学萌动并势将脱颖而出。体育是强体魄、健身心的一种社会文化,体育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是运动,运动中因为体育的美而更充实、更有魅力,这引申出体育美学的发展及研究成为人类文化中必要的一部分。体育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要求对体育美学的发展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体育实践,从而提高人类对体育审美的认识和摸索,使体育美学这一新兴学科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将试图从多角度、多视野对体育美学做一些梳理和探讨,以期体育美学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一 体育中美学渗透的价值

体育与美学有着密切关系,体育中美学的渗透,促进了体育美学朝着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首先,美学对增强体育运动的形式美具有指导意义,如从事体育运动中技巧、武术等运动的工作者,可以运用美学理论并按照运动中形式美的规律特性进行训练和设计编排动作,从而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价值,并争取在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其次,美学对体育具有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增进自身的人体美,如健美、健身等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再次,美学对体育的行业有积极作用和价值,如服装鞋帽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更加美观的体育服饰,产品厂家可以根据美学知识设计出外观更加美的体育产品,建筑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更为美观的体育建筑等等。这些都使美学知识在体育领域中得到好的运用并起到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由于美和善与真是不可分割的,美学与伦理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美学在体育发展中还能够培养和增进人的内在美。比如,在体育实践中,进行伦理道德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人的高尚体育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总之,有了美学的指导,体育实践中美育同德育、体育和智育才能有机结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 体育美学的内在性和外在性

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它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部份,并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发展。自然体育是存在着美的,因此体育本身也是美学的素材和领域的范畴。人类的体育行为是人在体育实践中真实地、充分地将自身的形体、智慧及内心世界等展示出来。美主要是着眼于艺术之美,而体育的特点是人在自身实体的运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直接地展示出来,从而显示出美。与此同时,人的本质力量在于生存、生活、繁衍、竞争、创造力等几个方面,这些在人从事体育运动中都能直接地展示出来,从而构成了体育之美。

美具有内在性和外在性,同时在体育中还具有形象性。体育是动的教育,人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动,这种变动随着时间的变动而进行。体育运动中包含了“形”、“速”、“力”三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在体育实践中都能反映出美来。首先,“形”主要表现在机体各环节间的相对变化及它们的运动轨迹,轨迹具有一种艺术特性,形是表现这种轨迹的方式与手段,而美则在其中。其次,“速”是体育运动中的核心,又是时间艺术的核心,在体育运动中多数运动项目的竞技是靠速度取得胜负,“速”包含了速率、节奏、频率和周期等要素,速率则是反映运动的快慢,这些快慢的节奏往往构成了运动中优美的旋律,即体育运动具有“动律性”的美。除此之外,“力”也是体育之美的具体表现,体育之美的实现离不开力,体育运动中力的强弱起伏结合“速”,就形成了体育之美,具体表现在:时而奔放时而豪迈、时而含蓄时而内蕴、时而时而坚忍时而持续等等。

体育中美的外在性内容丰富多样,总的来说,体育美的外在性是指超乎人体运动之“形、速、力”之外的一切因素,如休型美、姿态美、体育技术、战术美、运动服饰美以及场地设备美等等。换而言之,外在美是内在美展现和发挥的一种衬托的美,具有一种辅助性的特点。外在性的美不能表达运动者本身的“本质力量”,只能是体育美的外围而不是本体。首先,关于休型美。人体美是健与美的结合,体型好是健美的标志。体型包括了骨骼、肌肉、皮肤、毛发和容貌等。骨骼是人体的支架,体型是以骨骼为基础的。肌肉则是体型的好坏,要想获得健美的体型必须加强肌肉活动。皮肤美是表现人体美的重要特征。人体通过皮肤焕发光彩,因而赋予人类的美以百般的魅力。同样毛发美在身体美中所占的地位是不能忽略的,它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毛发型,如长辫、短发等。其次,关于姿态美。体育姿态是体育运动中人体在空间的活动、变化的样式,在活动的时候人体就会有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姿态。体育中姿态美应该是给人以挺拨刚健、丰脾饱满、英姿勃勃的感觉和表现。人的形体在运动中构成许多姿态,一瞬间就有一个姿态、各种姿态联合起来就形成运动中个人的风度,风度可以反映出人的精神面貌、气质类型、文化修养以及技术、战术水平等,一个有良好审美意识的运动员的姿态往往被许多运动迷所模仿。再次,关于体育技术、战术美。运动中的技术、战术是表现人体健美和智慧的艺术语言。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和战术都是美的。如精彩娴熟的技战术配合以及队员之间默契配合都是富有韵律的有机组合,给观众以美的欣赏和享受。技术美是指人的运动技能、技巧水平和素质美等的综合体现,它以特有的魅力引起人们的欣喜;战术美包括集体战术和个人战术,是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合理运用技术及采取的有组织、有目的的预见性的配合行动,它要求合作、团队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以发挥技术最大效能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

除此之外,外在美还包括了体育服装美、场地装备美、体育建筑美等。如体育服装美中的体育服装,包括了运动时穿的衣服、裤子、鞋子和帽子等。服装是文化的表征,服装的色彩是最能表现服装的美,是人们视觉对不同色彩的反映。色彩的组合能通过生理和心理的感应,触动人们的情绪。而服装的款式是服装美的关健,美丽的体育服装款式能衬托出运动员健美的体态。体育装备美是通过各种体育训练、比赛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休育,包括体育仪器、器械、器材等装备,是进行体育活动必备的物质条件。比如,彩带的抖动、皮球的弹跳、跳绳的摇摆等,都为艺术体操增加了优美的韵律感。体育建筑美也具有美的价值,实际呈现过程中不仅要结构合理,还要注意外部的表现形态和外观的装饰。体育建筑,一般都高大、雄伟、宽敞、开阔,给人以博大崇高的美感,并因为体积、块面、线条、色调、材料与一般的建筑有较明显的差别,能引人注目。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就受到国内外一致的赞赏和惊叹。

三 体育美学的发展

当今体育美学较为发达的是西方,西方美学成形较早,以艺术先行,比较系统而发达,很早就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比如《体育和美学》、《动之美》、《竞赛报道的语言》、《竞技和现代绘画》、《运动和艺术中“熟练”的概念》、《大众体育与精品艺术创作的关系》、《竞技与美的概念》《美学与运动》等。西方体育美学尤其比较注意于形式美的研究,着力于现实和创造典型,并偏重着眼于艺术,鼓励体育与艺术的结合。诸多美学家如马斯持森等认为“美主要的属于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体育美学的发展较多地依赖艺术,主要研究健美的体型、健美方法、体型的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学者很重视“运动美学”中的技术美问题。然而,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解放后又传入了苏联的美学体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东西方各种美学思想、观点纷纷涌入,这为建立我国自己的体育美学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美学思想传统主要是美学的伦理化,比较重人事和伦理的规范,注重作为主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与善相通,这导致我国在体育美学研究中一直以来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体育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创建和开拓阶段。

尽管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有关体育美学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体育要求和期待提高,体育运动项目增多,体育人口不断扩大,体育运动水平快速提高,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体育运动美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采而且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使得许理论界多人士加大了关于体育美学的研究进程,如80年代开始有大量专著和论文陆续出版,几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相继举办,在全国十几所条件较好的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体育系里开课,教育部正式把体育美学列为体育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等等,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的体育美学开始了新的篇章。体育美学的思考涉及到更加广阔的角度和层面,如人的健美即注重人体美和美化人体。体育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因此,未来我国体育美学的体系当注重建立严密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坚持重美德的传统、遵循从运动实践的需要和实际问题做研究;着重人体及其体育中美的发现和规律探索,走独立于艺术特点的体育美学发展道路。

总之,体育美学的崛起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体育美学发展将更加具有顽强地生命力。现代生活、传媒对体育美学的依赖和需求,体育美学也注定走向一个多层面、多形式的体育美学时代。同时,体育美学发展的程度也取决于体育运动和体育科学的发展水平。因此,未来体育美学的发展应该在保持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坚持重美德的传统,遵循从体育运动实践的需要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美学新体系,为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Wolfgang Wlsch,Sport-viewed aesthetically and even as art,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d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2] 邵纪淼:《体育美学体育摄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杨辛、甘霖:《美学厚理》,湘京大学出版杜,2003年版。

[4] 宗白华:《西方美学名著选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 Wright L.Aesthetic implicitness in sport and the role of aesthetic concepts[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3.

[8] Andrew Holowchak M.Ergogenic aids and the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 in sport:ethical issues,aes-thetic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Sport,2002.

作者简介:

杨志强,男,1966—,重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体育美育,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陈家明,男,1981—,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工作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杨志强 陈家明

体育美学发展论文 篇3:

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体育美学是研究体育美的一门科学,体育美学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体育美学的概念、本质和内容进行阐述,并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美学来改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美学;体育美学;体育教学

一、体育美学的概念

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个角度对体育活动进行探讨的科学。体育美学应以审美的经验为根据来研究体育中美的本质。在身体的运动和激烈的竞争中以创造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体育运动,无处不在地体现美的存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对运动员强健的体魄、矫健的身姿,以及速度、力量的赞美和欣赏,实际上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本身所表现出的美感来获得一种审美满足。

二、体育美的本质

1.体育美的客观存在性

体育运动自从从生产劳动的领域分离出来之后,就开始被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加以对待。

2.体育美的现实性

体育的存在和艺术创造的创造不同。艺术的创造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种美的享受然而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进人们的健康。

3.体育美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在人体结构上。人体按照态势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静态主要表现为体型、骨骼、肌肉、身体比例等,是动态的前提和基础。

4.体育美的社会性

体育美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美,体育美的这一性质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人本身就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体育美的健康性

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体魄,所以体育美具有健康性。

三、体育与美育的统一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没有很结实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人体之美。”人们很难设想,瘦弱不堪与臃肿虚胖的体型怎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体育作为一种以增强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表现形式,在其自然存在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的审美体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体育中探寻美的存在。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审美意识的过程,二者是统一的,换句话说,实现自身形体美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自己思想境界,培养美的意识,树立正确审美观的过程。

四、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

1.体育美学与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体育美学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的基本教学内容应在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和训练以及体育知识的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认识体育的美,使学生了解到身体美、精神美、行为美,运动技术美等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

3.体育美学与体育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方法,要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关心发展学生的内心美。

4.体育美学与体育教学的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要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进行多元评价,促使学生不断学习,良好的评价体系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体现。

5.体育美学与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的美学意识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融入美学的思想,突出教学的创造性、新颖性和艺术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6.体育美学与体育教学环境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应该积极创造的基本条件。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美学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将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众体育的多样化发展,体育美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将愈来愈显示出其无可代替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侯爱清 钱鸣嘉 齐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