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心室内设计论文

2022-04-18

导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支持,并需要满足国内外日益频繁的演艺交流活动,国内尤其是沿海地区新建了大量的规模不一、风格各异的剧场,其中不乏是多用途剧场、音乐厅、电影院、图书馆与博物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此类的综合演绎、展示交流的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艺术中心室内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中心室内设计论文 篇1:

用竹子设计中国

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又一个引人注目的大院儿叫前门23号,在大院儿里有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建筑叫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就在3月23日,这里举行的“全方位中国设计”,低调内敛,但又充满张力。

进入天安时间艺术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台湾设计师石大宇的“竹计划”。竹片做成的小屋有点茅草屋的效果,里面却充满了现代感的设计,让古老的竹子和现代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和共鸣:竹地板与LED,形成一种新的建材“竹光”,既满足节能环保的需求,又除去多余灯饰,拓展生活空间,提出对室内设计及空间感受的创新提案!

参观者一进到“全方位中国设计”展就能闻到竹子的清香,竹房以自由编织法形塑其外观,形成如刺猬状的有机造型。沿着斜坡走进竹房,竹地板与LED结合而成的绿色建材“竹光”交替明灭着,如果不开灯,看到的是由3种不同色阶组成的拼花竹地板,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打开光源让LED从指定的区域通过竹皮透出温润的光。

而这次展览的论坛环节“艺文中国”在艺术中心的最底层,穿过一个悠长的过道,就可以进入布满气球的、被七色灯光笼罩的会场,氛围非常特别。

除此之外,“竹计划”也邀请多位设计师,展出以竹为材料的生活设计品,其中多项展品获得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奖、德国iF产品设计奖的殊荣,参与“竹计划”的设计师包括:朱志康、周育润、陈俊豪、廖柏晴、张释文、Konstantin Grcic。

作者:管文明

艺术中心室内设计论文 篇2:

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经济讨论

导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支持,并需要满足国内外日益频繁的演艺交流活动,国内尤其是沿海地区新建了大量的规模不一、风格各异的剧场,其中不乏是多用途剧场、音乐厅、电影院、图书馆与博物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此类的综合演绎、展示交流的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文化艺术中心是凸显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艺术、建筑技术和创作水平的大型建筑,文化艺术中心是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标志,同时也为人民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值得商榷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问题。为此、本文将着重介绍、讨论以剧院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与其相关问题。并期望引导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中心能够高效、经济、可持续地发展与建设。此文仅为笔者观点,供大家参考、讨论。

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现实状况

追溯现代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应当说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时,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局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复苏,人民生活稳定,国家和各地区都需要进行各种政治会议,其次是文化歌舞表演与丰富人民精神文明生活的各类活动。但是,由于当时技术、经济和建筑水平的限制,基本上中国那个时代的剧场建筑都是沿袭前苏联的建筑模式,而且千篇一律,只能满足基本的会议、演出功能。不过任当时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建筑很好缓解了人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之后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至此之后,中国各地又陆续兴建了许多类似的文化中心建筑,建设质量也是良莠不齐。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多数剧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演出和会议的要求。可以说当今的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已经走入一个更新换代的新时期。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国的经济也已取得突飞猛进,这使各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基本趋于齐备阶段,但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提升的时代,人民普遍感到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建设的匮乏。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品质也在逐渐提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县城、乡镇居民无不渴望享受文化的饕餮盛宴,寻求一种放松的、高品质的精神享受,以缓解时代给予的压力。但是当前各地恰恰极度缺乏这类能提供高品质文化交流的社交场所。其实,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期,中国各地方政府已经在全力筹划兴建文化基础设施,以提供一个可以在各地行政机关可以自行开展各种大型会议、当地居民可以就近享受文化艺术表演的场所,同时也是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当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步伐,中国政府扩大内需其中一项就是加快文化事业的建设,这给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建造自己的文化艺术中心创造的前期条件。全国当前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已进入一个繁荣期,每年都会有众多新建成和建设中的文化艺术中心进入我们的视野。

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项目决策

当前国内的文化艺术中心基本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文化中心投资数额巨大,影响力也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有很多地区都把文化艺术中心建在当地的核心区域。对于此种重要的建设项目,前期的策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参与者的责任和任务也会变得异常艰巨。

首先作为当地文化基础设施的文化艺术中心,政府的初衷是要将其作为文化事业建设和服务于老百姓为主要目标的建设项目。根据国内所处的实际状况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现在所建文化艺术中心的定位普遍属于准公益事业单位,实行差额拨款财政体制。而且这种准公益性的体制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新时期发展文化事业的要求。这是由于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对于国家和政府财政拨款存在很大的挑战,而且无益干文化艺术中心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至于纯盈利性的单位,在巨额投资和运营成本的驱使下,势必会提高门票的价格,这样就会将普通工薪阶层挡在门外,无法使大众得到文化交流的机会,这样就有悖于建设文化中心的初衷;但如果在降低门票价格同时得不到财政补贴,几乎没有几个文化中心能够生存下去。例如国家大剧院,官方总造价约31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约1.9万元/平方米,共5473个座位,每个座位约花费57万元。如此巨大的造价,如没有政府的巨额资金补贴,能有多少人能进场观看演出,又有多少演出团体能预付如此昂贵的场地租赁费。要想解决这些困难,尤其是在这些文化艺术中心运行之初,各级政府必须给予很大财政支持,扶持它们进入运营正轨,这才能体现文化艺术中心的真正价值。但像国家大剧院只是一个特例,在国内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还是有很明显的等级差异。大致分为直辖市、省、自治区规模,地方市级规模和区县级规模几类。根据当地财政、使用用途与服务对象逐级递减规模是很符合现实意义的。

然后,对于文化艺术中心的规模和用途要有合理的定位和正确的决策。近些年有些城市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普遍是规模过大,造价偏高,运营后的经营管理费用必然会很高,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演艺的实际状况。所以我们要考虑诸如将来是哪些级别、种类的剧团在这里演出?每年能演多少场?对应将来是哪些群体的观众来观看?文化艺术中心与剧团之间是统一管理的关系,还是租赁的关系?还要考虑是上演“保留剧目制”还是“连续上演制”的剧目,以及运营后的详细经济核算。更要考虑剧场如何联系观众、培养观众和吸引、组织观众。这些都是与初始的定位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现实中就有一些竣工并投入使用的文化艺术中心已经暴露出规模、定位与使用之间的矛盾。例如,有些文化中心为了体现当地的经济实力把主体剧院建设的规模很大,座位数很多,又附建很多小剧场和附属房间。可能经营业绩不错,但是从专业角度分析,它的规模和实际使用率都与之前预想有很多出入。原本可以建造稍小一点,经济一些,这样对投资方(往往是政府)、对演出团体、对观众都更有好处,更加合理、节约,观赏质量也会高。再例如,许多政府都想在当地建造专业、一流水准的剧院,但在使用功能上又想达到多用途(会议、歌舞、戏剧、音乐会等)的目的,以当前中国国情还无法一次完成多个专业性的剧场建筑,权宜之计就是综合其多功能的要求集于一体的多用途厅堂。通过当代建筑技术可以基本达到各个剧种的使用要求,或者可以将技术指标偏重主要表演的剧种。另外,就是对于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的规划、建筑与室内设计方案的引导与确定问题。过去很多时候这些都取决于决策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都会成立专门的策划部门或者请建筑师等专家来进行方案的策划和筛选工作,这样就会避免所做方案的不合理,并能够控制好造价。同时这样做也不会扼杀方案的创新性,反而为方案的创新提供一个基础条件,有助于其实现

程度的加大。以上都是在进行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确定其规模、用途和方案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其次,文化艺术中心的规划、建筑设计和施工往往会成为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重要而又繁琐的过程。笔者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在工程接触过程中,发现许多建设委托人在讨论时都会偏向于“地标性建筑”的概念。这一类文化设施建筑,是群众接受文化教育的场所,它的功能就是进行文化传承。人民群众在剧场观看演出、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艺熏陶,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引入注目的公共设施,把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成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追求标新立异和现代感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无论是在设计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越来越想要表达自己的个性,很在意自己与其他人或事的高度相似。表现在建筑设计中就更不想与现有建筑相雷同,那就失去了建筑的审美意义。如今被众多建筑师所认同的是要在建筑外形上、色彩上、材质上与众不同,独具风格,在安排好了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发挥创造性。尤其是这类功能复杂、专业的公共建筑,业主、缺乏经验的设计人员一般很难理解其功能的特殊性,不能为了外形的标新立异而不顾及内部的使用功能要求,甚至是损害基本使用功能,去制造出一个“标志性”的外壳。比如,为了追求剧场建筑的奇特体形,使大厅空间呈现不规则或转角,这个关系不大;但是如果是为了奇特的体形,使观众厅无故缺失体积或异型,或者把规整形式的舞台做成异型,这都会极大影响演出效果,不利于观众的视听感受。另一种就是造成多方面的浪费,这样既不节能、又不环保,增加了很多建设造价,同时还为建筑的正常运营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如某些文化艺术中心采用大玻璃外壳,十分通透,夏热冬冷,能源损失会很严重。演绎建筑的建设也不能盲目求大,否则就影响视听功能,如国内有些剧场,设计的楼座在三层以上,座位数达两、三千之多,实际上在它的远端视觉、听觉效果都相当差。所以在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之初,就需要业主和设计师做大量的调研分析,完成详细的建筑策划,然后指定周全的设计任务书。遗憾的是在国内专门从事演绎建筑的专业设计人才和剧场领域的专家还是比较匮乏,造成了很多工程是由门外汉从事主刨的现状。基于这种现状,对于业主就会有更高的挑战,不仅在项目建设前,自己要清楚剧场的功能特性,还需要能够请到从事演绎建筑的专家帮助指导。由于经济实力,用途和当地特色的不同,在地方上的文化艺术中心的室内专业精修设计往往不能照搬经验,要请各个专业进行具体设计,这包括建筑声学设计、音响设计、灯光设计、舞台机械设计等多专业的配合。因此在正确意见指导下和专业人才的帮助下才能使国内文化艺术巾心的建设,减少浪费,健康发展。

再次,现在现存的演绎建筑的运营管理一般有三种模式:政府创立文化艺术中心的专门机构来管理;转授当地剧团专门使用并与其共同管理运营;委托给专业文化经营公司经营管理。无论是哪种模式,文化艺术中心在建成后将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它的运营状态直接会影响当地政府对其的财政补贴情况,也会对当地文化事业传播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这种大型公共建筑的管理和运营,有几点问题值得引起运营者的思考。第一,运营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对于向文化艺术中心这类准公益的公共建筑,政府是需要向其提供财政补贴,但是补贴数额和方式要根据文化艺术巾心的使用演出状况而定。比如,文化艺术中心使用演出的场次多、频率高,就需要政府提高补贴金额分多次的供给其正常运营;如果演出是定期、少量的,财政补贴就可适当减少,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以此也能激励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文化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创造效益。在各阶层工作职位上,也需要竞聘上岗,在领导岗位要有任务指标,用意给整体运营带来活力和生命力。避免原有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庞大、效率低下的诟病。第二,引入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体制。现代的文化艺术中心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来提高知名度,寻求特色来打造品牌,打破地域界限来扩大自身影响力。国内已有很多文化艺术中心在此方面做出很出色的引导。杭州大剧院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办了“周末音乐大讲台”活动,推出“演出季”的理念,打造当地的西湖文化品牌。上海大剧院则是大胆引进了国外音乐剧《狮子王》,并成功演出超过100场,全过程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刨除引进费用反而赚得1000万票房余额,创造了这类非盈利机构未动用一分钱,零本金运作并盈利的记录。东莞玉兰大剧院采取“院团合一”、 “项目办团”的模式,成功启动了东莞题材大型音乐剧《莞香》的创编工作;成立了东莞国际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组建了中国松雷蝶之舞东莞音乐剧团,并举办了两年一届的东莞音乐剧节,全面启动东莞“音乐剧之都”的打造,使玉兰大剧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雅艺术展演品牌初步形成。杭州萧山剧院是萧山新区的标志性公益性文化场馆,放弃政府办文化的观念和模式,决定采用公益性场馆民营化运作的模式,对萧山剧院实行委托经营,摒弃了以往那种“只重场租、不注重开发”、 “有团接团、无团等团”的传统经营方式,剧院每年初便制定、策划全年的演出安排,做好整体演出方案和宣传计划,以加强宣传、提升服务品质来调动观众文化消费需求,逐渐树立起萧山剧院在萧山乃至杭州演艺业中的品牌形象。以上都是国内较为成功的文化艺术中心的运作模式,十分值得决策者的借鉴。

基于对这类文化建筑的兴趣,笔者近期在陕北出差期间便走访了陕北一带的县级文化艺术中心,发现当地虽然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但上到县政府、下到居民对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简单以宜川县为例,当地有着极其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传承。经过深入了解,以黄河壶口瀑布闻名于世的宜川县正在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努力推出宜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根祖文化、黄土农耕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黄河河瀑峡谷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品。并且已经投资近4千万元兴建宜川县文化艺术中心,预计年底投入使用,提升文化事业的硬件条件。然而宜川县政府把重点一直集中在特色文化活动的品牌宣传方面,认为文化艺术中心只是文化宣传的载体,关键是以特色活动吸引各地群众,而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极佳的提升品质的展示平台。因此。像这类区县级文化艺术中心需要发扬、打造其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目光,从而带动当地的文化、经济的发展。

项目造价及资金分配,预算的估计分析

作为各个地方的政府对于类似于文化艺术中心这类的公共建筑基本上都是毫无经验的,对于项目的造价及资金分配的估计都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本文中将分别介绍一下各个级别的文化艺术中心的造价情况。

国家级文化艺术中心:众所周知国家大剧院应该是国内乃至世界最昂贵的演绎建筑了。中国国家

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31亿人民币。国家大剧院是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建设的,大剧院的业主实际上是国家。并且每年要,仃7000万左右的运营费用的补贴由国家来承担。

省级文化艺术中心:福建大剧院是迄今为止福建省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福建大剧院位于福州五一广场南侧,南临海底路,西临广达路和公交仁德站。官方总投资3.6亿元,占地315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242平方米。大剧院有1352个座位的主剧场和491个座位的多功能剧场。

地市级文化艺术中心:大庆歌剧院位于大庆开发区大学城中的,歌剧院被坐落在两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围绕着,三座文化氛围极强的建筑相互依托。剧院投资2.7亿元,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大庆歌剧院包括1483座的观众席。

区、县级文化艺术中心:桐柏宣传文化中心,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地区桐柏县城,与桐柏县政府遥相呼应。文化中心包含1000座观众席的多功能厅,大报告厅,演播室和各类培训教室,每平米的投入资金约达2200元。

下图是近几年来各个级别的文化艺术中心抽选了各10例做投资和规模的比较:

如上图所示,省级文化艺术中心实例中总投入资金介于2~15亿人民币不等,每平米投入资金在7000~24000元人民币之间,但总体上资金投入多少基本与规模大小正相关,而且每平米投入相差不是很大。地市级文化艺术中心实例中总投入资金介于0.6~13亿人民币不等,每平米投入资金在4000~15000元人民币之间,个体之间出现很大的差别。区县级文化艺术中心实例中总投入资金介于0.3~2亿人民币不等,每平米投入资金在2000~9000元人民币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总体水平还是较为接近。可以看出国内的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存在明显的等级区分,总投资和每平米投入基本随着省级、市、区县逐级递减,尤其是区县级的文化艺术中心在规模和资金投入方面都处于较低位置。

如何对待建成后的文化艺术中心的经济态度

文化艺术中心不仅仅是宣扬文化艺术的殿堂,更是一个当地的特色文化的象征。正如前文所说,文化艺术中心绝对不能被单纯视为当地经济的摇钱树,也就是说建设、运营的首要目的一定是用文化传播来提高人民生活的精神文明水平、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然后最终结果是由文化艺术所引起的效应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现如今,尤其是区县级别的文化艺术中心,往往在资金和管理方面还无法独立扶持和经营如此庞大的公共建筑,所以在起步阶段比较倾向于引资和寻求与文化管理公司的合作。在一些“十五”时期建设的文化艺术中心的管理运营的经验来看,这种模式不失为一种两全之策,把这种公共文化设施推向市场化运作,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经济,以保持双方的生命力。

探求文化艺术中心走上独立运转道路有一点认识需达到一致性:公共文化设施既要采用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创收,也要保持其公益性。从国内外经验中都可以了解到这种公共文化设施,一般都由国家建,由企业运作,基本上每个文化艺术中心都是当地的中心和地标性建筑,所有权一定是国有的,而且是绝对意义的公益性的建筑。所以在合作协议中,要明确规定经营方要确保文化艺术中心公益性文化场馆的性质、功能不变,要保证演出活动的数量,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对建筑设施进行保养、维护等等。

一个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对当地的意义绝对是非凡的,会产生众多效应和影响,其巾经济效应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它关联着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希望以上信息和内容能给国内的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性作用。

作者:张海亮 郭 宇 李国华

艺术中心室内设计论文 篇3:

以创意承载理想生活

立艺术前沿,创理想生活

上海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的命名,并不代表其建筑外观的高度,而是象征精神生活与艺术追求的高度。它以文化艺术、艺术教育、文化娱乐为核心,突破传统商业及高雅艺术的界限,将顶级文化酒店、商场、美术馆、剧场等业态相结合,以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营造出前所未有的消费及生活体验。

坐落于芳甸路、樱花路、梅花路和石楠路围合地块, 毗邻世博园区和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便捷通达的交通,万中选一的位置,也让这座象征理想生活的体验之城当仁不让地成为上海的又一艺术地标。

契合这座建筑作为艺术中心的功能特性,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非凡的艺术品,让每一位路经此地的行人,都会被其巧妙新奇的外形所吸引。艺术中心由国际著名日籍建筑大师矶崎新先生主持设计,身为世界顶级的建筑大师,自上世纪60年代起,矶崎新先生一直引领着世界建筑的潮流,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在积淀了多年的能量之后,矶崎新先生将他对建筑的理想,在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尽情释放,多年的经验造诣与对理想生活的探究,在这座建筑的设计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走进喜玛拉雅艺术中心,犹如走进盘根错节的神秘森林。

整体建筑的灵魂所在便是下半部分高达31.5米(约6层楼)的“异型林”,这些独特造型的结构犹如从地下自然生长出的“林”,支撑起整个艺术中心,不仅从外形上、更从内涵上将艺术的渲染力源源不断地扩散到整个建筑,使建筑的神秘魅力随异形体不断生长。在矶崎新先生的设计理念中,艺术中心的异形体部分,应该富有质感,且浑然天成,无需刻意的修饰。

如今,经过设计团队精心呈现出的“异型林”,也是喜玛拉雅艺术中心的无极场。混沌之初,称为“无极”,随着宇宙运转,天地阴阳交汇,产生天下万物。艺术中心的无极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自然图腾,29根柱子如参天大树破土而出,以旺盛的魔幻生命力孕育出整个艺术中心的盛大之美,暗合了宇宙本源“道”的哲学。而混凝土的灰之本色,是未经雕琢的朴素之美,代表了无极的混沌和神秘莫测。这座被称为无极场的“异型林”曾被CCTV评为“为中国而设计”的地标建筑,承载了整座艺术中心的创意特性。

顺着形态奇特的柱状结构盘旋而上,喜马拉雅艺术中心的神秘面貌逐一呈现眼前: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喜玛拉雅美术馆、大观舞台、商场、喜玛拉雅艺术教育中心等等融合一体。倡导文化艺术全面融入生活的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运用古老东方的精神哲学,从传统中国文化中淬炼出属于当代中国的生活美学指标,打造了体现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品质生活与体验之城,为消费者提供了文化休闲、教育娱乐、住宿商务、购物餐饮等全方位的生活体验,成为上海全新的艺术生活目的地,也成为来到上海的游客、文艺爱好者必定造访之地。

喜玛拉雅美术馆——汇中外艺文,育创意空间

坐落在喜玛拉雅中心核心区的喜玛拉雅美术馆,拥有18米的挑高大堂、三层功能分明的展厅及公众教育活动区,与大观舞台一起构成一座展览、演出、信息发布的最佳平台。

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前身,是创建于2005年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是一个从事艺术展览、教育、收藏、研究、学术交流的民营公益艺术机构。成立以来,美术馆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和前瞻性的视野,积极介入社会文化的建设,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探索美术馆的新模式,连接传统与当代,不断与国际文化交流碰撞,发掘新兴的艺术力量。

美术馆始终将关注中国文化在当下社会发生的艺术转变视为重点,并致力于推广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精神脉络。自开馆以来,美术馆着重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倡生活美学与公众的紧密联系,真正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如今的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家表现和发表作品的空间,也是培养、发展艺术观众,提升大众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学习场所。

此外,美术馆还注重展开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展览、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努力构建国内外艺术家、机构、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新的发展可能。美术馆曾先后举办了伍德·劳尔摄影展、迈克尔·克雷格-马丁贰零壹伍中国巡展、肖恩·斯库利艺术展、兰斯南&考德瑞尔特中国展、隈研吾2013中国展、当代玻璃艺术展等众多国际国内艺术文化展览,并参与了马拉喀什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等项目中的展览或活动。

在喜玛拉雅美术馆,流连在历代经典和当代创作之间,看中国文化、国外艺术、公众文艺在此交融,感受艺术、创意、设计、生活等异质元素出其不意的惊艳组合,是匆忙步调中的慢生活调试剂。看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览,让心灵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沉静缓和,意趣高妙与灵性自然让时间在这里变得妙不可言。

大观舞台——筑创意平台,绎文化精粹

顺着楼梯进入喜玛拉雅艺术中心的3楼,便进入了大观舞台。走进这座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剧场,灯光音响,舞台布景,犹如在创造一个异想世界。大观舞台的整体设计风格极具艺术氛围,高雅大气、空间开阔,与喜玛拉雅艺术中心一脉相承。

大观舞台由英国Theatre Project Consultants和法国Architecture Studio担任空间及室内设计,拥有电脑化升降吊杆和国际一流化的音响灯光设备,是上海浦东新区文化创业产业基地唯一的多功能演艺中心。此外,大观舞台配载最先进的科技,舞台空间可配合演出需求灵活调整为镜框式舞台、T型台、中心舞台等多种舞台形式,也可与对面的美术馆有机的连成一个展演空间共同使用,全面营造极具创意与时尚的艺术氛围。

最创意的艺术氛围,最先进的科技设备,让大观舞台成为国际顶尖展览、演出、活动的不二之选。大观舞台总共三层,一层主要为观众池座和舞台;二层、三层分别设置有观看平台,以包厢或开放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最好的视听效果。除此之外,大观舞台还拥有专业灯光音响控制室、舞台灯具、立体环绕音响、投影、转播设备、化妆间、艺术纪念品超市、公共会客区、衣帽室、VIP休息室、咖啡厅等各种演出活动配套设施。既能适应实验剧、音乐剧、话剧、戏曲、舞蹈等多种演出形式、又能满足各种展览活动、会议举办,娱乐综艺的场地需求。大观舞台还利用楼层的自然划分,规划了灵动的艺术人文空间。这些复合空间既可独立作为中小型讲座、活动、演出的场地,也可为艺术展览、招待酒会提供空间解决方案。

如今,大观舞台已引入了众多国际顶尖展览和表演艺术,为这片散发着熠熠星光的艺术殿堂加注了更丰富的内容与灵感。在拥有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两大艺术盛典的战略合作同时,大观舞台这一创意艺术平台,未来定会成为世界各地媒体关注最频繁的焦点。

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承东方美学,蕴典雅之味

隶属于喜马拉雅艺术中心的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特邀迪拜奢华酒店集团卓美亚进行管理,在保留了其奢华气韵的同时,更因地制宜的融入了东方传统美学,将现代奢华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酒店的设计灵感源于一块通灵宝玉,在细节上处处彰显了对中国风水元素的尊崇,象征着和睦、智慧、繁荣和吉祥如意。酒店室内设计由迪拜帆船酒店的室内设计团队KCA主持,传统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产生激烈碰撞,顶级艺术与文化在此精彩荟萃。

于是,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被设计成为一家将现代摩登风尚与中国艺术文化完美结合的豪华五星级酒店。酒店拥有401间现代中式风格客房,4间综合餐厅及酒廊,此外还有泰丽丝水疗、健身中心、室内游泳池等休闲设施,以及两个大宴会厅和一个面积5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处处彰显出卓美亚酒店的高雅气韵与热情友好的服务理念,符合各类商务会议,婚礼宴请及社交活动的需求。

在脚步匆匆的现代上海,狭窄紧迫的生活空间里,这里的古典味和东方美,带给人的是豁然开朗的雅致之意,以及俯仰天地的闲憩之感。在匆忙疲惫的商务之旅中,偶遇这样的诗情画意,哪怕只是停驻一时,也会抒写出生动如诗的胸臆之情来。

文化地标,延续城市内涵

汇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在喜马拉雅艺术中心里,创意与灵感正在不断激荡。随着喜玛拉雅艺术教育中心的开幕,这座文化艺术地标将开启新的生活风尚,持续地将文化与艺术的精髓融入现代商业,让艺术文化真正走进生活日常。

作为上海市文化创意基地的典范,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已然成为了一个传播中国艺术、文化以及文明的平台,成为让世界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所在。未来,喜玛拉雅艺术中心还将继续整合旗下文化公司、演艺娱乐公司、品牌公司、教育中心等各版块的强大资源,汇聚国际时尚精品、影院以及亚洲经典美食,为每位到访的人,在文化艺术活动之余,提供美好的交流氛围与休憩空间,点缀生活的色彩。

像喜马拉雅艺术中心这般承载着不同地方特色、弥漫着浓郁艺术情怀的城市文化地标为城市居民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丰富其生活与阅历的同时,也提升了美学的鉴赏力与生活的创造力。城市文化地标为城市增添了崭新的元素,只有善用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地标,将其发展为优质文化品牌,才能将城市的文化内涵代代传承,将城市的独特魅力彰显至极致。

【思彼思资产管理(集团)】

思彼思资产管理(集团)凭借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及本土研究,专注于中国商业执行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多年来通过独特的价值营销及创意理念而活跃于商业物业运营的广阔舞台,拥有大量商业物业实战经验,并逐渐成为一家专业的商业经营及项目管理机构。思彼思?SPACE作为专业的商业地产服务运营商,坚持以策略为核心指导,通过创新系统化的模式,整合创意力量,提供包括投资开发计划、建筑设计咨询、项目策划定位、招商管理顾问、物业及经营管理顾问、投资咨询及全盘财务运算分析在内的策略平台服务体系,以期达到商业物业的资产增值,创造中国商业地产领域的崭新局面。目前,思彼思?SPACE以上海为中心,辐射东北与西南,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业务范围,着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更多品牌商业地产项目。我们已在中国20余个城市设有分部,辐射范围可达全国,参与项目遍布中国80余个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商业发展的见证者和领跑者。

上一篇:物联网下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室内设计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