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

2022-04-22

摘要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存在的融资周期长、不良贷款频发等诸多问题,遏制了其进一步发展。而区块链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其可被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优势,能够弥补供应链金融的不足,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 篇1: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探讨

摘 要:本文从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区别出发,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其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供应链金融市场机制的对策。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供应链管理不成熟,技术支持不足,风控体系不够完善,产品服务模式单一。为了促进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当鼓励供应链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加强电子化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并鼓励金融企业推出合规化产品。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市场机制;传统金融模式;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实体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正渐渐上升,导致银行业放贷顾虑增大,金融行业遭遇“资产荒”的困境。在这一环境中,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业已成为银行、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以及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拓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渠道,减少融资风险,提升资金回报率。供应链金融不但能够化解核心大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提高其资金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有效解决广大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融资难度大、融资费用高的问题。得益于融资市场壮大,应收账款规模扩大,供应链金融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供应链金融市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不足,相关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区别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供应链金融是以产业链为基础,按照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针对供应链参与者开展的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借助并依赖于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在不断实现金融增值的同时,促进产业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金融和传统融资模式的区别在于下列几个方面。

1.1 服务对象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型企业或发展潜力优良的新兴企业为金融融资主要服务对象,供应链金融则将产业链核心企业、中心企业等作为服务对象,依据中小企业在整体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与交易往来情况进行考察。由此得知,产业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

1.2 抵押标的

以往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融资时大多采用担保融资的方式,寻求融资的企业就应当以自身的资产设定抵押或质押,方能得到所需要的贷款。然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企业能够借助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信用,拓展与丰富担保财产的类型,如预付账款、库存商品,等等,这样获取贷款的难度显著降低。因此,供应链中的企业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活动的主要对象,本种融资形式对企业的信用较为看重,将供应链交易往来作为重要依据。

1.3 风险程度

传统融资模式的风险较高,要求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风险防范工作,这样就需要将较多的人力与时间资源投入进来,且风险评估成本显著提高。同时,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工作中,主要手段为调查融资企业的资质状况,导致风险识别防范的全面性得不到保证。而供应链金融则依靠供应链信用来完成,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更加高效地管控融资风险,还能够扩大自身利益。

1.4 企业话语权

过去,广大中小企业因为自身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融资困境,在融资过程中须将较多的成本投入进来。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构建,中小企业能够获取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信用支持,在融资过程中获得较以往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减少融资成本。

2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供应链金融属于金融创新活动,其市场机制与以往的金融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供应链金融通常是借助于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以化解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需求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造成现金流缺口问题的原因,金融机构可以对融资切入点准确把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从现状来看,因为进入点存在差异,导致有多元化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形成。

2.1 模式类型

第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结合统计结果表明,赊销方式在贸易活动中的应用频率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交易活动中买方的话语权更大,卖方为迎合买方的需求,只能将赊销方式运用过来,由自身垫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在买方验收商品之后才支付全部货款。在这种情况下,卖方的资金压力显著加重,导致现金流缺口问题的出现。为促使正常生产、经营活動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上游企业往往希望能获得融资。因此,金融机构即可结合具体情况,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在融资业务实施过程中,达成业务的前提为上下游企业订立契约所形成的应收账款,企业还款依据为契约履行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以便促使供应链上游企业的正常经营需求得到满足。

第二,库存融资模式。如果缺乏足够的库存数量,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订单履行状况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企业往往会将一定数量的库存商品保留下来,但若保留过多的库存商品,将会有库存成本产生。受市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企业难以及时消化掉这些库存商品,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导致现金流缺口的产生。过去企业须加强与供应链企业的交流,以便促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库存产品得到减少。而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构建,上游企业能够借助库存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以提升资金周转速度,这样不仅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库存成本也可显著减少。

第三,预付款融资模式。在部分交易中,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要求下游企业向自己支付一定数额的预付款,以确保资金能够周转,从而购买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类生产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处于下游的企业就会面临资金被占用的状况。一旦资金占用量超过一定限度,下游企业的资金周转就会产生问题。为了化解这一矛盾,金融机构可以向供应链下游企业提供预付款融资服务。

2.2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一是参与者多元化。传统融资模式的参与者较少,主要为存在融资需求的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则具有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上述主体的基础上,又将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等纳入进来。在融资业务实施过程中,核心企业将信用资质注入到供应链中,促使供应链整体信用评价得到提升。由此得知,核心企业的运行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同时,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一方面,供应链企业的物流需求须由物流企业来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优势,还可将其他配套服务提供出来,如仓储管理、库存抵押,等等。通过参与主体的拓展,能够对银行担保财产管理领域内的业务缺陷进行有效弥补,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也可得到增加。

二是传统授信模式的局限性得到打破。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评估内容,形成了1+N的信用模式。这样客户的开发支出能够得到控制,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也可得到增强。同时,相较于传统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在信贷发放方式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使这些企业的融资门槛得以降低,缓解了资金困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金融机构不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核,而是将其在供应链中的交易背景作为考察的重点。

三是风险可控性增强。供应链金融服务需要资金运作于封闭模式中,也就是说,供应链金融须高效管控资金流、贸易流等内容,这样企业对资金的使用能够处于可控状态。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按照企业的详细业务进行信贷资金的审核发放,及时回收和监督企业将来的现金流,促使风险问题得到防范和规避。由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下资金流、物流的流动须为合同确定模式所适应,这样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将可以得到显著的降低。

3 供应链金融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供应链管理不成熟

经持续运行和完善后,目前供应链管理业的成熟度得到显著提高,大力扩展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企业内部信息流。由于竞争关系广泛存在于供应链之间,供应链参与者之间开展紧密的合作,供应链上下游能够用于分配的利益逐渐得到增加,且不仅仅集中于产业链内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机构所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只局限于较少的领域内,如汽车、能源等,缺乏足够的管理意识,不能够划分链条成员间的界限,往往由核心企业主导着供应链交易活动的实施,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所推出的金融服务基本上只覆盖了国内市场,尚未针对国际贸易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状况下,这种局面影响了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

3.2 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

技术在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西方成功经验得知,只有广泛、深度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方可以推动供应链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但在我国,这些技术的发展仍然滞后,未能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紧密结合。不少金融机构在办理单据、航运、应收账款和数据传输时仍然依赖于传统的人工操作,显然对服务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人工操作容易产生各种错误,增加了风险,这正是造成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快的原因之一。

3.3 风控体系不够完善

尽管供应链金融具有自偿、风险较低的特征,但此类金融服务涉及的环节众多,参与者多元化,过程较为复杂,还会产生一定风险。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对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造成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因此,要通过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科学构建,加快供应链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步伐。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金融机构虽然将供应链金融模式构建起来,但信用评价体系却没有得到专门设立,服务平台不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未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专业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活动。而且,因为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监督控制不足,导致有诸多安全风险的出现,对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作用。

3.4 产品服务模式不够丰富

目前发展起来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商业银行的结构性贸易融资商业模式和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但从目前来看,以大型企业、P2P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为促使自身风险得到控制和规避,金融机构不得不细致了解担保财产的相关情况。而且,金融机构还需要确定各类文件的真伪,这显然已经超出了金融机构正常的工作范围,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导致金融机构的服务效能得不到全面发挥。

4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完善对策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机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程序和环境中,都要参照实际审批流程进行配套备案工作,才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国家要对供应链金融体系中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加以规范,并对《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以适应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求。而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因而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给予其相应的权力,赋予其一定的独立性,尽可能将权责落实到人,避免受到利益相关方的不当影响。而且,国家还要发挥供应链金融自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化解机制。

4.1 鼓励多元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将诸多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政策制定、推行出来,丰富了供应链金融模式,随之要拓展参与对象,要深化互联网金融与传统该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以有效发挥实体行业和金融行业的优势,从而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繁荣。在互聯网环境中,受电子商务和网络借贷平台等自身特性的影响,供应链金融参与优势较大,须积极合作上市公司,探索供应链金融差异化发展的新渠道,防止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限制。

4.2 加强电子化信息平台建设

在供应链环境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与核心企业、物流运输企业、担保企业等供应链参与者一起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数据信息,以提升信息透明度。金融机构建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应当和成员企业的ERP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查询。同时,这一平台还要和税务机关、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工商管理部门的系统进行对接,才能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金融机构还要重视提升平台的电子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力,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对监测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建立不同企业、不同商业模式的数据分析模型,在深入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超出正常价值范围的情况加以预警;有效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去向,增加信用到期提醒和资金自动归集的功能,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

4.3 加强风险控制

为了继续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将融资服务持续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部门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设定合理的行业准入门槛,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以促进我国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同时,政府要和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建設商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监管,建立对资金、收购、贷款发放及业务运作流程的多重动态监管机制。例如,针对供应链金融领域发生的严重不诚信行为,采用定期公开典型案例的方式,促使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透明,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减少供应链金融参与者面临的风险。

4.4 合理设计产品

受互联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影响,金融创新速度显著加快,涌现出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这样金融行业的整体活力虽然得到显著增强,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不少金融产品存在不规范之处,有可能违反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产生较大风险,给金融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同时,在当前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中,企业难以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而是要对新产品可能造成的影响,系统、客观地评估与分析。以京东为例,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之前,就会由各个部门对产品的合规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评估和改进。为了减少风险,拓展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应当在确保运营资金的同时,明确设定营运资金限额。

5 结语

当前,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产业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创新了金融服务模式。而且,在“互联网+”环境中,它还有助于保持金融的爆发力和持久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拓展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它们提供了资金解决方案。为了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政府要致力于建设完善的供应链市场机制,不但需要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还要紧密衔接相关参与者,促使金融业务的数据化目标得到实现。要进一步深化应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不同渠道获取的数据信息全面整合,通过分类、识别、加工等工序的实施,将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全面挖掘出来,促使金融企业的服务效果得到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王曙光,郭凯.供应链金融发展:市场机制局限与政府——市场机制构建[J].新视野,2020(05):49-55.

滕延妮.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新蓝海——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宋华[J].审计观察,2020(08): 68-73.

朱雅琴,陈雪峰.企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师,2020(02):113-115.

朱晴川.汽车后市场供应链金融模式与风险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9):38-40.

娄飞鹏.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西南金融,2017(01):10-13.

作者:郭哲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 篇2:

“区”动创新,“链”接未来:区块链技术下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存在的融资周期长、不良贷款频发等诸多问题,遏制了其进一步发展。而区块链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其可被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优势,能够弥补供应链金融的不足,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为核心展开,总结供应链金融在风险管理、信用、信息以及资金方面的困境,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契合点,提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如何通过实行全方位动态监管安全机制、建立共同信息平台、引入智能合约、利用区块链数字系统的方式助力供应链金融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中小企业融资

DOI: 10.19840/j.cnki.FA.2022.01.005

供应链金融主要来源于现代供应链金融管理研究的发展,随着生产逐渐由企业的内部分工发展为企业间分工,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发展银行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的理念和“1+ N”系列产品,在2005年提升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在此之后,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趋势。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有关工作,推动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意味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层面,行业将迎来新发展。但供应链金融目前存在着不少棘手的问题,如参与的主体之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存在多方委托监管等现实弊端,导致利用伪造的仓单来骗取贷款的负面事件频繁发生等,严重阻碍了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区块链技术由于其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保护隐私、数据追溯等特点,完全符合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场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外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通过SCF原型框架表明,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以买方、供应商、库存或者固定资产为中心来管理融资、现金流和财务收益,使整个供应链收益达到最佳[1]。随着区块链技术于2008年的出现,国外学认为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典型的数据结构及其需求使它正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将给供应链金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3]。

国内学者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的构成和功能,梳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征以及对供应链金融代表性企业的调研[4-5],认为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高度的匹配性[6-9]。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信息孤岛问题[10-11],而区块链具有数据统一存储、无法随意篡改、可追溯的技术体系,有助于解决供应链金融交易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12-13]。其次,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企业间的信用问题,使得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安全、高效地融资[14-17],防控一定的道德风险[18-19]。区块链的使用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贷款[20-21],解决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22-24]。但目前,对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仍存在着一定的法律、技术和业务风险[25-26]。

供应链金融虽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区块链技术相对较早,但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两者仍然属于新生的事物。在当前的疫情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型模式或将成为其唯一出路。通过整理可以看出,国内学者也是在最近三年开始对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是相对零散的,理论模型尚未成熟,可借鉴的案例也非常少,仍有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因而有待于将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金融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将针对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提出对供应链金融的优化对策,在理论及应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风险管理困境

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一方面在于只有核心企业能对供应链进行全局掌控,由于是最主要的增信提供者,存在着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另一方面是各参与主体之多,相互之间信任程度低,因此导致企业的风险评估成本与风险控制成本高。

从三种主要的传统融资模式来看,应收账款模式存在着应收账款真实性、核心企业支付风险以及转移账款风险等问题;存货融资模式主要是仓单风险、物流企业资信风险及质押物价值风险;预付账款模式则存在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商品监管风险以及质押商品价格变动风险问题。

从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来看,主要面临表1所述问题。

(二)信息困境

信息维度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遏制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的最大阻碍,一般供应链中所涉及的企业从几十个到几百个不等,不断加深的产业分工精细程度会导致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僅依靠核心企业很难管理好整个链条上的全部企业。因此,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会将自身的管理权分散到下级的供应商,这种管理权的分层看似解决了管理问题,实际上却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了另一问题,那就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资金、物流等各方面的信息很难被较远端的企业,尤其是其中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实时、全面地掌握。信息困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对称导致资金提供者无法正确、快速、全面地评估中小企业资信状况、经营状况和物流方面等相关信息。由于所需数据庞大,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考虑到自身的授信额度和风险管理,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只会接受供应链中的一级供销商,不愿放贷给与核心企业没有直接合约的中小企业。针对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反复强调的一点作用就是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而信息不对称会严重制约供应链业务规模的扩张,制约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

第二,信息不对称导致业务流程透明度低,供应链中出现“信息孤岛”。由于供应链内部本身企业层次不齐,信息化水平也有高有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同一链条的企业之间ERP系统不能够做到互通,影响整个链条的信息共享水平,导致整体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第三,难以保证第三方企业操作的规范。信息的割裂会引发链上交易者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从而影响交易效率。一旦出现纠纷,也很难划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为此,在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中,供应链金融引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即便如此,业务操作透明度低、信息的不全面,导致很难保证引入的第三方监管机构的操作是否达到规范,也不能够完全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隐患。

(三)信用困境

实际上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时,未能及时构建能与之相匹配的市场信用体系,没有同步并完善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关的法律。同时,由于信息维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在信用机制上存在很多的诟病。

一方面,资金提供方从自身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会更多地参考核心企业的信用优良程度来决定是否对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发放贷款,因此核心企业成了整个链条的“心脏”,肩负着增信的重担。这就会导致两方面问题的出现,一是如果核心企业这一“心脏”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二是当前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有限,导致核心企业很难对所有交易的真实性提供保障,“心脏”机能如果不够强大,无法保证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个体的信用,供应链的整体兑付就会出现危机。

另一方面,从链条内部的各个主体来看,由于每个参与者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维系彼此之间的纽带仅仅是买卖,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协同机制来约束彼此,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十分脆弱。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法律空白和管理漏洞为企业谋取自身利益而选择弄虚作假、招摇拐骗提供了可能。一旦出现像价格失真、产品假冒伪劣、洗钱等问题时,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很难做到查证追责,从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极大损失。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传统供应链模式在信用维度问题上存在的一大突出表现在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发生。根据2019年末的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概在1.86%左右。其中,各类别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都产生了不少的不良贷款,严重打击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势头,限制着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四)资金困境

首先,资金端存在的缺口问题严重。目前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提供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网贷公司、保理公司等机构,其中银行对于核心企业的要求较高,最终能够达到其标准的企业数量较少,仍然以国有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等有保障的服务对象为主。同时由于银行的审贷流程是分初级审判和风险控制两部分进行,也会导致无法及时满足供应链对于资金的需求。而保理公司的资金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自筹,并需要全额征税,一旦资金流转不通,就会导致保理公司变成了空壳公司,并不是稳定的融资来源。从网贷公司获取融资又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样也不是最优选择。

其次,融资对象和额度有限。传统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主来进行授信,覆盖面远远达不到整个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本身规模较小、实力有限,其还款能力很难靠自身就能实现证明,由于处于传统信用评级体系的劣势地位,制约了很大一部分急需资金的企业。同时,传统供应链模式依然以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为主进行动产质押,这又使得融资额度十分有限。

最后,手续复杂,成本较高。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交易过程中需要办理的手续居多,办理过程十分繁琐,在牵涉诸多主体的同时,每一次企业间的来往都必须有盖公章的纸质函作为凭证。现有融资方式都是根据盖章的询证函日期为依据,这就需要企业动用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大量的时间,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资金支出,一旦账户发生变更,将会导致更大的工作量,耗费更高的成本。签章手续多造成交易过程复杂的问题,再加上过程中存在着第三方抽取利润的可能性,会导致一些企业“赔了夫人又折兵”,拉低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转效率,制约其发展速度的加快。

(二)“区块链+供應链”金融的优化思路

通俗地讲,可以将区块链等同于一个大的账本,链上的一个个区块就好比账本中记录的一笔笔账,每条信息对应的就是每笔账上的记录。在这样一个总账本中,每个参与用户都是记账人,记完的账本页将会发给其他的记账人进行确认,并随时更新保存。与传统账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区块链是由所涉及的集体所共同维护的,地位相对平等,每个个体都可以参与记录和查阅。

由于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种种优势,供应链金融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被区块链技术改善优化,两者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可谓“天生一对”,如图1所示。

(一)实行全方位动态监管安全机制

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金融生态圈。其基础结构为基础系统、平台系统和垂直应用三部分,其中的平台系统包括交易、风险管理、物流和金融服务四个分支。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依赖程度非常高,需要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提供运转动力。核心企业不仅要对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负责,还要承受来自银行等主要资金提供者转移来的风险,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全部的交易过程通过智能终端层、区块链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构建的全方位动态监管安全机制来进行管理监督。

首先,智能终端层由物联网感知终端构成,其主要作用是监管产品生产、运输、销售过程,在区块链中记录所涉及的产品规格、负责人员、时间等全部信息,并在物流环节可以及时查询产品实时状况。其次,负责记录的区块链层是整个机制的“大脑”,可以记忆整个交易环节中产生的所有信息,能够向业务的有关方实时更新交易信息。最后,应用层是方便用户查询信息的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专门的系统连接到区块链层,自行查询想要了解的全部内容。

以应收账款模式的存在问题为例来看,如图2所示,模式主要风险在于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信用风险上。那么通过全方位的动态监管安全机制,整个业务流程中除了货物收发需要实地确认,其他环节都可以链上完成。核心企业可以与上游企业签订电子订单,并向企业开具电子应收账款单据,生成智能资产,资金提供方可以通过区块链层进行审核并自动发放贷款,最后核心企业自动还款,规避了原有模式中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风险和核心企业的违约风险。

(二)建立供应链共同信息平台

首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解决了资金提供者无法正确、快速、全面地评估中小企业资信状况、经营状况和物流方面等相关信息的问题所在。加入区块链技术后,供应链金融各主体之间的信息都需要通过区块链进行操作,可以说区块链是一个通讯联络员的身份参与到供应链业务中。以“双链通”为例,通过共同信息平台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交易信息将发布在区块链中,链上的用户都可以进行信息查询,资金提供者可以对区块链中的信息进行验证,此外还可以查询物流方面的相关信息。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这一做法,必须要求所有企业信息化,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成本巨大,而且技术上也需要一定支持。此时,可以构建一个无门槛的大型信息平台来有效解决这一应用存在的信息化问题,如图3所示。

其次,能够消除供应链上的“信息孤岛”。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品、资金、物流等各种信息是割裂开来的,导致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并不流畅,仅单一的依靠核心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区块链技术中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优势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每个主体都将处于区块链的同一个等级,在分布式的记账本中,每个用户都能获得共同的信息,相互之间非常清楚各自的状况,银行可以不需要单纯依靠核心企业来了解上下游企业的状况,原本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中下游企业,也可以根据这一共同信息平台上的信息公平地参与到交易之中,同时也不会再因为资金提供方对情况真实性的不确定而被拒绝贷款。

最后,针对第三方企业存在的问题而言,共同信息平台可以做到及时有效地记录每个交易。一是能降低第三方企业的监管难度,二是能避免第三方企业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对第三方企业产生一定的约束。

(三)引入智能合约降低信用风险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过于依赖核心企业这一主心骨,一旦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都可能陷入瘫痪。此时,依靠区块链技术在全链条签订一个“智能合约”可能是有效的解决途径。这一“智能合约”可以早早预设好合约规则和触发的条件,以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场景模式,只有按照约定规则进行,预设操作才被自动触发。也就是说智能合约只会依赖于真实的业务数据,避免人工虚假操作,保证在没有第三方监管下依然可以顺利执行合约。这样,既可以避免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问题,也可以减轻核心企业以及其他第三方监督者的压力,保障链条上其他企业的信用。

此外,智能合约可以借助于被称为区块链技术核心的共识机制算法,这一算法目前已经有十余种,能够对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保障。同时,区块链技术中使用到的哈希函数计算方式,通俗地讲就是通过计算出的一个值计算出下一个数值,像串珠子一样将所有的数据串联在一起,这使交易者很难做到私自篡改其中的数据,即使做到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其他用户也会发现这一情况。以“双链通”的平台架构为例,通过蚂蚁区块链硬件隐私保护技术,可以确保多方参与的安全性、隔离性。其基础服务集成支付宝核身与企业网银核身能力,业务中台核心服务实现云化,更多联盟参与方可以直接通过简单API加入网络。每个交易的参与者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监督者,共同维护整个区块链,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条的信用。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并不是单纯地披露整个链条中的产品、资金、物流的全部数据,除了通过共同信息平台来化解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更能有效地保证交易数据的安全。但正是由于这一模式会将全部的信息储存在区块链中,在交易过程中,如何防止信息泄露,保障企业的隐私依旧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那么此时,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做到自行根据实时的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和各種产品外部的相关信息进行交易是否达成的判断,避免将与此次交易无关的信息泄露出去。在执行阶段,应收账款、存货、预收账款还会被“智能合约”实时追踪监测,自动应对发生的各种变化情况。在后续还能利用公共的区块链账本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出现弄虚造假、招摇拐骗的现象,保障整个交易的顺利进行。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加入“智能合约”后,一旦发生经济纠纷,还可以运用区块链所具备的时间戳功能,再加上智能合约的动态监管,在供应链的全程查询每一笔数据,确定各项交易和手续的发生时间、负责人和物流信息等,证明数据的归属,界定各方责任。可以说,“智能合约”是供应链上各参与者之间的纽带,将各个独立的企业紧密相连,增强了彼此间的信任。

(四)增加资金来源,减少成本费用

首先,以“双链通”为例来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依然将核心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此外,不断吸纳与核心企业相关的商业银行、保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逐渐扩大整个联盟链。这一联盟链可以方便资金提供者如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平台进行与融资相关的各种业务。随着法律监管的不断完善,未来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尝试通过数字货币、证券交易,实现多元化的直接融资方式,弥补目前资金端存在缺口的不足。

其次,对于中小微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来开发支撑自身业务流程的系统的问题,在今后,或许可以尝试首先将这些中小微企业参与者汇集在一个初级的交易系统中,进行简单的交易操作,帮助中小微企业上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

最后,要不断对传统模式繁琐手续进行简化,降低交易成本。区块链的公开透明度使试探性交易的成本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成本得到了下降。同时,降低银行对贷款企业的风险评估所需要的成本,简化传统信用评价体系,有效提升贷款审核发放效率。

新冠疫情的出现,让我们逐渐意识到一个成熟的线上平台是多么重要。因此,要不断推进技术上的创新,通过可信的方式将供应链交易中涉及到的产品与凭证进行数字化,使其能够转换为可以在线上进行操作的工作,省去之前人工盖章、账户变更、提交申请书等线下步骤,以此降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监督成本,提高“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运转效率。

三、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本文以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为核心展开研究,总结出供应链金融在风险管理、信息、信用、资金四个维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区块链技术优势与供应链金融的契合之处进行分析,具体说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优化思路。对症下药,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如何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优化的,包括实行全方位动态监管安全机制、建立供应链共同信息平台、引入智能合约、利用区块链数字系统简化交易过程,提高供应链金融融资效率。同时指出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必要性。

(二)展望

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20年9月22日在央行等八个部委共同出台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提升应收账款的标准化和透明度,提高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支持打通和修复全球产业链,规范发展供应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增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保障支持。

疫情背景下,引入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成为许多企业的救命稻草。在联合国2020年三月份的报告中专门提到“蚂蚁金服开发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蚂蚁双链通,支持中小企业供应商利用来自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向银行申请贷款,帮助他们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应对资金紧张的局面”。应用区块链技术优化后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一方面有望实现“四流合一”,使覆盖行业更加广泛,使各行各业的联系愈加紧密;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以商业银行融资为主的前提下,引入小贷公司、P2P平台、商业保理等,使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渠道更加灵活多样,未来可以为我国金融生态的高效、安全运转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深化发展,信息共享、线上化和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要做到这些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信息共享首先就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这一点离不开区块链技术的支持,线上化上链后对各方都是公平且透明的。“区块链+供应链”这一新兴模式未来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此模式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供应链+区块链=产业链”的生态网络,能够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添薪续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新引擎。AFA

参考文献

[1] ChakuuSumeer,MasiDonato,GodsellJa‐ne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sms,actors and instruments in supply chain financ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9,216:35–53.

[2] Biktimirov M R,Domashev A V,Cher‐kashin P A,YuA Shcherbakov. Blockchain Tech‐nology:Universal Structure and Requirements[J]. Automatic Documentation and Mathematical Linguistics,2017,51(6):235–238.

[3] Hofmann E,Strewe U M,& Bosia N.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M]. Springer Briefs in Finance,2018:1–91.

[4]白燕飞,翟冬雪,吴德林,等.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优化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35(4):119-132.

[5]李佳佳,王正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风险挑战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21(1):48-55.

[6]邓柯.区块链技术的实质、落地条件和应用前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4):53-61.

[7]朱兴雄,何清素,郭善琪.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8,32(3):111-119.

[8]许荻迪.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金融,2019(2):74-82.

[9]常晶.从区块链技术视角探究供应链自金融模式[J].财会月刊,2020(11):136-141.

[10]林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J].新金融,2019(4):51-55.

[11]龙云安,张健,艾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优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9(1):72-79.

[12]储雪俭,高博.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8):68-71.

[13]郭莹,郑志来.区块链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的模式与路径创新[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9):79-85.

[14]李虹含,汪存华.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金融[J].中国金融,2019(23):32-33.

[15]张路.博弈视角下区块链驱动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9(4):48-54.

[16]郭菊娥,陈辰.区块链技术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3):46-54.

[17]张正平,马彦贵.我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挑战与对策[J].金融发展研究,2020(8):48-54.

[18]龚强,班铭媛,张一林.区块链、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J].管理世界,2021,37(2):22-34+3.

[19]薛洋.区块链技术驱动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路径[J].西南金融,2021,(2):38-48.

[20]李健,朱士超,李永武.基于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区块链驱动下供应链金融决策研究[J].管理评论,2020,32(7):302-314.

[21]苏应生,张宇婧,任栋.供应链买方中介融资模式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视角[J].财经科学,2020(5):43-51.

[22]谢泗薪,胡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金融与经济,2020(1):85-90.

[23]郑君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供应链金融创新优化路径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S1):18-20.

[24]周达勇,吴瑶.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J].新金融,2020,(10):49-54.

[25]刘蕾.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合规监管[J].管理现代化,2020,40(3):10-12.

[26]夏兵,张军令.我国银行业“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及推进建议[J].新金融,2020,(10):28-31.

(審稿:游宇编辑:冯金玉)

作者:张咏梅 王晓玲

ERP系统供应链金融论文 篇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摘   要:在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遭遇瓶颈之际,区块链特有的不可篡改、可溯源、信息透明等技術优势有望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赋能供应链金融创新。本文通过对区块链技术解析,结合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痛点着重分析了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场景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区块链技术支撑下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四大方向,并对未来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数据孤岛;信用传递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01.003

供应链金融依托于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显著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水平,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除银行等金融机构外,供应链金融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行业龙头企业、金融信息服务、物流公司平台等也纷纷尝试开展相关服务,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攀升。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可挖掘的优质核心企业逐渐减少、供应链领域信息孤岛、交易真实性把握难度大等痛点,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受到制约。如何借助新的方法和技术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瓶颈,加快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社会各界亟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由于区块链有不可篡改、可溯源、信息透明的技术优势,具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融资便利性的潜力,探索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方向,对促进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痛点分析

近年来,为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供应链金融发展,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构建了良好政策环境,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信息孤岛、贸易背景真实性问题等。从金融机构现有业务实践来看,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痛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孤岛问题普遍存在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系统相对独立,货物信息、物流信息等各自保管。如在供应商的仓储信息系统中存储货物信息,在物流公司信息系统中存储物流信息,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信息仅存在于各自信息系统中,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仅有融资授信信息。另外,各参与方的信息系统对接难度大,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渠道和途径,使得整条供应链信息不流畅、不透明,普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就难以掌握供应链上的所有交易信息,从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效率,提高了业务操作难度,加大了业务开展风险,进而导致那些具有真实且急迫融资需求的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二)贸易背景真实性难以把握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依赖于供应链上各交易方真实的交易关系。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真实交易背景下的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以及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保证了授信融资的自偿性。如果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崩塌,出现交易前的虚构贸易、交易后的重复虚假仓单、存在不清晰的质押物权属性、货押质量存在瑕疵、有存在性合法性问题的应收账款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会面临相应风险。尤其是对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体系、采用传统风控管理的银行,如果不能有效识别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授信对象局限性较大

从理论上讲,借助于核心企业的增信,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服务能够覆盖到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企业。但在实际业务开展中,核心企业为可信的贸易背景做背书,加之金融机构对风险管控的考量,基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多只能覆盖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和部分一级经销商。由于信息孤岛问题导致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间接贸易信息难以印证,而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工具对核心企业信用传递有限,核心企业信用不能跨级传递于整条供应链,这导致那些数量众多、规模较小且存在较强融资需求的二级及以上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很难挤进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内,加之可挖掘的优质核心企业逐渐减少,使得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四)违约风险把控难度大

现有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供应链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这使得供应商与买方、融资方与金额机构之间的最终资金结算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而过多的依赖于交易双方的契约精神,使得资金流断裂、恶意虚假交易等可能造成违约的行为有机可乘。如有的企业会恶意与关联企业构建虚假交易关系,通过虚构的交易合同、单证等骗取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交易方较为复杂,相应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这要求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完善的操作制度、更为严密的操作环节和执行力度更强的操作要求,以确保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以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总之,当前供应链上存在信息孤岛、核心企业信用低效传递、供应链远端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现阶段亟需寻找出一种不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授信,并能保证信息对称、数据透明的中小企业贷款资质认证新方式,而现阶段快速发展的区块链技术正好为这一亟需解决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二、区块链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区块链是一种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其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区块链是应用数学原理排除第三方中介来创造信任,有助于为陌生的交易主体创建诚信可靠的信任环境,解决陌生主体交易的信任问题。区块链技术主要有四大基本特性。

一是去中心化。在区块链网络中分布着大量的节点,不同节点之间可以自由连接、自由交换数据和信息等,不再依赖于第三方中心机构。二是不可篡改。区块链基于密码学的哈希函数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从而保证上链信息不被篡改。在区块链中存有交易的区块是按照时间顺序持续加到链的尾部。这意味着,如果要对一个区块的信息进行篡改,则需要重新生成它之后的所有区块,篡改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三是可追溯。在区块链中系统从零开始的所有交易行为都被记录在区块中,不能篡改或删除数据记录,区块链上每条记录都可通过链式结构溯本求源。四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也称为智能合同旨在提供、验证及执行合约,是一种特殊协议。智能合约中程序算法仲裁和执行合同,且不可更改合约条款,排除人为干预因素因此可以被用户信赖。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智能合约等特性对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智能化发展起到有效协助推进作用,推进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流程变革、风险控制创新及业务模式创新,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一)驱动业务流程变革

可溯源、防篡改等特性为区块链在“数据管理层面”发挥数据安全存储中心的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区块链的支持下,供应链金融核心业务数据提供方难以对数据上链行为抵赖,保证了核心业务数据的采集更具可靠性;数据上链后,所有人均将无法对数据进行更改,保证了核心业务数据更具安全性。另外,由于区块链的在线开放性,供应链金融业务可通过与物联网设备或其他数据源直接相连获取“第一手”业务数据,可有效防范数据被篡改、造假的风险。在大数据时代,从数据管理角度看,区块链支撑供应链金融业务变革完全是可能的。

(二)驱动风险控制创新

区块链提高了上链数据的安全性,能够适当减轻上链后数据交叉验证的压力。因此,在区块链的支持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控重心势必将前移,重点放在优质核心企业选定和推动核心企业贸易数据上链。银行通过区块链对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交易数据,将显著降低银企信息对接难度和成本。同时,因为有核心企业提供的交易数据做支撑,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校验更加可靠。区块链将带来供应链金融风控的重大变革。

(三)驱动业务模式创新

除了承接外部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区块链还用在搭建可信任的线上化交易环境“自建数据”上。从结构上看,区块链的链状结构和供应链的链状结构、交易的链状结构具有天然的相似性,为区块链在相关领域应用提供了天然便利性。在区块链支撑的线上化、开放性、可信任的交易环境下,特别是在银行信用的支持下,供应链资产数据化及数字化资产流转有望得到实现。区块链背景下交易环境的根本变革有望驱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局部革新乃至全新业务模式的创造。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症结突破

区块链技术通过关键业务数据上链后的公开与共享、防篡改、交叉验证及多层次的信用传递,为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痛点提供了有效途径,有效处理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中的诸多问题。

(一)关键业务数据上链后的开放与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难题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在线开放性,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获得的“第一手”业务数据能够在所有节点进行存储、共享,满足供应链上各主体对数据源一致性的要求。区块链技术打破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数据的封闭化、分散化、单边化、私有化,能够实现链上数据的可信流转,最大限度挖掘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价值,提升交易数据的整体可见度和可靠性,对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信息孤岛痛点起到了极大作用。

关键业务数据上链后的开放与共享,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不再单纯依赖核心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提高了授信决策的主动性。区块链连接了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通过信息共享,链上交易各方能够及时掌握交易资金、货物等的变动。银行与核心企业还可通过成立联盟链服务链上所有成员企业,充分发挥区块链不可篡改、多方签名的特点,使资产和债权的转让达到多方共识,操作难度得以降低。

(二)关键业务数据上链后的交叉验证,保证贸易背景真实性

供应链金融追求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但在实际业务流程中,每个“流”可能涉及不同的技术、管理手段及参与主体。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信息不对称、数据非透明,交叉验证成本极高。区块链应用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将整个体系的数据信息铆定在一个地方予以分享,并以一种不可篡改的方式进行串连,共同形成可交叉验证的信息集合,从而增加数据透明度,加大伪造数据信息难度,大大降低交叉验证成本。

区块链这一技术优势,在食品药品、危险品、应急物资运输等领域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物资提供企业“自证清白”。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利用区块链的交叉验证功能,也将显著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对接难度和成本,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校验更加可靠。

(三)暢通多层级信用传递,突破授信对象的局限性

供应链上存在着多层“供—销”的关系。由于核心企业信用跨层级传递难度大,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凭借记录在区块链上具有可流转、可融资特性的确权凭证,使核心企业信用传递于可信贸易链路,核心企业信用能够向多级供应商传递,有效解决了授信对象受限难题。核心企业签发的凭证被一级供应商签收后,可依据实际贸易情况拆分、流转给上一级供应商,整个过程可追溯且核心企业背书效用不变。区块链架构下系统以技术手段对交易各方进行行为制约,整合相应交易数据,形成基础合同、单证、支付等线上化的严谨结构记录,达到印证交易行为真实性的目的。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能够畅通各层级间的交易壁垒,多层级传递核心企业信用,突破核心企业授信限制,在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畴中纳入与核心企业相关的多层级上下游企业,提升了信息的畅通性、透明性与安全性,进一步真正落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

(四)关键业务数据上链后的防篡改,有效防范违约风险

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业务每个环节都形成一个不可篡改且完整可追溯的数据记录。搭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供应链金融核心业务数据提供方后期无法对数据上链行为进行抵赖,保障了核心业务数据资料的可靠性。数据上链后就无法进行更改,这可以证实贸易行为和账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避免某一交易方私自篡改合约、数据库,能有效防范违约风险,降低因违约导致的利益损失。

另外,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能够确保交易各方顺利履约,保障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智能合约杜绝了人工操作的潜在违约风险,且独特的履约形式使其无需第三方监管环境即可保证合约顺利执行。机器信用的高效率和高可靠性,提升了交易各方的交易效率和信任度,有效防范了违约风险。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方向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驱动了供应链金融在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及业务模式等的创新,解决了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痛点,推进了供应链金融创新。运用区块链的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在链上的分割与流转,促进了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创新;运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资产数字化、智能合约等特性,解决了预付款融资中的信息缺乏透明度、信任成本高、跨层级信用传递难等难题。未来,随着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供应链金融将在服务领域、服务链条、服务内容及风控能力等四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

(一)拓宽服务领域

当前,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汽车、建筑、钢铁等有限领域,而在农业、大宗商品等新蓝海市场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未能充分释放广阔的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农业在我国三次产业中占据一定规模,能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是农户分散化、规模小,成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较少,农业与大数据结合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导致农业供应链风险点多、防控难度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普遍较为谨慎。现阶段,除了蚂蚁金融以阿里系电商平台为支撑来控制产品的销售回款并以信用保险增信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外,鲜有成规模的创新型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

因此,可充分利用区块链数据透明且可溯源的优势,加强对供应链金融“潜在应用场景”研究,创新业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有望进一步释放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潜力。

(二)拉长服务链条

从理论上讲,供应链金融可为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一体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但实际上由于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金融机构只能依赖核心企业信用,垂直给上下游企业进行授信,而二级、三级等供应商、经销商的巨大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继而限制供应链融资业务量,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也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资金供给而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伤及整个供应链体系。

根据富士康的相关数据测算,融资成本上其一级供应商为5%,二级供应商为10%,三级供应商则达25%以上。拉长供应链金融的服务链条,供应链中的目标客群数量将成倍增长,供应链金融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充分利用区块链价值,摆脱传统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背书信用随债权转让不断减弱的限制,能够較大程度上解决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信用难以传递到供应链尾端的难题。

(三)深化服务内容

供应链金融通过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系统性资金支持,加强供应链高效运转,从而产生价值。然而,供应链高效运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远不止单一模式的融资,更需要多样化、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做支撑。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内容不仅是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的要求,也是资金供给和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

在区块链技术和银行信用的支持下,供应链资产数据化及数字化资产流转发展前景良好,将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有效解决方案。目前,应收账款资产数字化流转已经实现,如中企云链的云信、TCL的金单、平安银行的SAS、浙商银行的应收账款等通过区块链完成了供应商对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数字化;推动存货资产数字化流转及数字化资产平台的跨平台对接也已步入实用化研究议程。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资产转让,为区块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更大范围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创新应用推广是可期的。

(四)提升风控能力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交易信息记录在核心企业的ERP系统中。虽然ERP极难篡改,但并不是绝对可信的,风险主要源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上下游企业利用信息优势骗取银行授信埋下了风险隐患。2019年的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中原证券踩雷闽兴医药等供应链金融暴雷事件,再次暴露了供应链金融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

作为具有可溯源、共识和去中心化特性的“信任的机器”,区块链上的数据都带有时间戳,即使篡改某个节点的数据,也难以产生多大影响。因而,依托区块链技术,将企业债权在供应链的流转过程使用智能合约程序实时记录,减少人为干预,能够提供绝对可信的环境,减少资金端的风控成本,解决银行对信息被篡改的疑虑。同时,融入了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数据获取广泛,不再仅仅依赖于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关注点覆盖整条供应链,不仅要继续关注客户自身的还款能力和信用水平,更应该对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中的“四流”予以关注,供应链金融风控手段迎来重要变革。

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展望

区块链技术融入供应链金融中,通过在关键业务数据上链后的开放性与防篡改、交叉验证及多层级信用传递等方面应用,穿透底层数据,打通数据孤岛,进一步推进供应链上的“四流”合一。将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主体之间的信用问题,打破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遭遇的瓶颈,使让金融机构能够更高效、稳健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现阶段,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才刚刚开始,无论是系统建设便捷还是配套的相关技术和应用,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真正发挥区块链打通数据信任“最后一公里”功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有望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统一可信任的供应链金融共享平台,实现多条供应链的交织和信息共享、互信,解决信息不对称、核心企业信用传导难、信息传递效率低等难题;通过线上资产的交易,实现基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资产证券化,为价值互联网提供技术基础;将区块链与物联网等其他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结合惩罚机制,提升链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底层资产的唯一性,助力供应链金融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马超群.发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3-25.

[2]刘明达,拾以娟等.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可信网络连接架构[J].软件学报,2019(8):2314-2336.

[3]蔡恒进,郭震.供应链金融服务新型框架探讨:区块链+大数据[J].理论探讨,2019(2):96-103.

[4]陈莉,孙微,李慧玲.基于区块链技术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河北企业,2018(2):34-35.

[5]储雪俭,高博.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8):68-71.

[6]宋华.基于产业生态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12):85-91.

作者:贺新然 贺根庆

上一篇:企业物资采购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证券法律责任失衡矫正论文